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最快的閲讀打一成語是什麼?【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65K

最快的閲讀打一成語是什麼?【精品多篇】

最快的閲讀打一成語是什麼? 篇一

【正確答案】:一目十行

拼音】: yī mù shí háng

【解釋】: 看書時同時可以看十行。形容看書非常快。

【出處】: 《梁書·簡文帝紀》:“讀書十行俱下。”宋·劉克莊《雜記六言五首》詩:“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舉例造句】: 那三官雙名景隆,字順卿,年方一十七歲,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讀書一目十行,舉筆即便成文。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拼音代碼】: ymsh

【近義詞】: 十行俱下、一揮而就、不假思索

【反義詞】: 慢條斯理、老牛破車、蝸行牛步

【歇後語】: 張鬆閲書

【燈謎】: 最厲害的目光

【用法】: 作謂語、狀語;指看書非常快

【英文】: read ten lines at a glance

【成語故事】: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

賈寶玉聽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書,幫你來收拾。”林黛玉道:“什麼書?”賈寶玉見問,慌的藏之不迭,便説道:“不過是《中庸》《大學》。”林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兒給我瞧,好多着呢。”賈寶玉道:“好妹妹,若論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別告訴別人去。真真這是好書!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一面説,一面遞了過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辭藻警人,餘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寶玉笑道:“妹妹,你説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賈寶玉笑道:“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林黛玉聽了,不覺帶腮連耳通紅,登時直豎起兩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兩隻似睜非睜的眼,微腮帶怒,薄面含嗔,指賈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説!好好的把這淫詞豔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我告訴舅舅舅母去。”説到“欺負”兩個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兒紅了,轉身就走。賈寶玉着了急,向前攔住説道:“好妹妹,千萬饒我這一遭,原是我説錯了。若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裏,教個癩頭黿吞了去,變個大忘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我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説的林黛玉嗤的一聲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這個調兒,還只管胡説。‘呸,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賈寶玉聽了,笑道:“你這個呢?我也告訴去。”林黛玉笑道:“你説你會過目成誦,難道就不能一目十行麼?”

最快的閲讀打一成語是什麼? 篇二

一目十行

一目十行的詞語解析

[釋義] 看書時同時可以看十行。形容看書非常快。

[語出] 宋·劉克莊《雜紀六言五首》:“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正音] 行;不能讀作“xínɡ”。

[辨形] 目;不能寫作“木”。

[近義] 十行俱下 一揮而就 不假思索

[反義] 慢條斯理 老牛破車 蝸行牛步

[用法] 用作褒義。可形容讀書快或不求甚解。一般作謂語、狀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走馬觀花”;都有“不求甚解”的意思。但~偏重於“十行”而“不求甚解”;也有速度快的含義。

一目十行造句

1) 有些文稿,我可以一目十行,但有些則是需要字字精讀。

2) 你讀書雖然一目十行,不過我看你是食而不知其味。

3) 他看書是一目十行,速度特別快,但只是看熱鬧,學不到什麼知識。

4) 這不是那種可以“一目十行”的書,這篇書評也不是。

5) 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過目成誦?

6) 他趁着開車前的一個鐘頭,把這一本小説一目十行地瀏覽了一遍。

7) 聽説學過速讀的人,看書可以一目十行。

8) 他看書一目十行,而且過目不忘。

9) 我們讀書不能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要反覆讀,才能真正領會。

10) 讀書要有收穫,千萬不能一目十行、囫圇吞棗。

11) 他看書一目十行,囫圇吞棗,書雖看了很多,但收穫很小。

12) 他能一目十行地看書。

13) 他的目光敏鋭,讀書一目十行,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大家都還在東張西望,而他,早就一覽無餘,坐在一旁休息了。

14) 他看書很快,一目十行。

最快的閲讀打一成語是什麼? 篇三

謎底:一目十行

謎語分析:看書時同時可以看十行。形容看書非常快。

附註:

一目十行的拼音 yī mù shí háng

一目十行的意思 看書時同時可以看十行。形容看書非常快。

一目十行的出處 《梁書·簡文帝紀》:“讀書十行俱下。”宋·劉克莊《雜記六言五首》詩:“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一目十行的用法 那三官雙名景隆,字順卿,年方一十七歲,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讀書~,舉筆即便成文。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