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科學學科的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43K

科學學科的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科學教學計劃 篇一

一、學期工作思路:

本學期工作指導思想:繼續貫徹新課程理念,推進課程改革,加強國小科學教育教學的研究;圍繞我校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動,提升科學教學的教研質量與教研水平;實施專業化指導與學術性。

本學期工作的主要任務:改進和完善教學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建構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充沛提高教學的積極性,緊緊圍繞課程實施中的基本問題,深入而全面、紮實而有效地展開,羣策羣力、一起研討。

二、學期主要工作:

(一)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教師科學素養以和教育教學理論水平,深層次掌握科學教學的真諦。

精心組織各種學習活動,積極建構學習型組織。

本學期將圍繞以下專題開展學習活動:

(1)認真學習和鑽研《科學課程規範》、系統鑽研新教材,既有科學課程改革理念性、學術性考慮,又有科學主題教育形態性研究。

(2) 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有效教學戰略和教學評價的理論和經驗

(3) 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開發和推進校本教研的理論和經驗。

(4) 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做中學"優秀教案專著。

(二)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質量

充沛發揮教研工作對於發明性地實施新課程過程中的核心功能和原動力作用,充沛、全面解讀《科學》課程規範,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學校課程建設能力。

改革保守教研方式,積極參與教研,與教師一起協商、平等對話,自主開展教研活動,充沛發揮全體科學教師的作用,提高教研質量。

(三)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課題研究為抓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1、探索國小科學學科課題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性。以課堂教學、課程建設等具體問題為着眼點:強調結果價值與過程價值並重,提倡"過程即生長"的行動理念。

2、發動全體科學教師積極參與上級開展的各種重點課題研究活動。

(四)認真參與新課程培訓、調研、專項協作等多元活動,促進自身專業生長。

認真參與各種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課程培訓活動,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提升課程意識和課程實施水平,為新課程實施提供有力保證。

科學教學計劃 篇二

一、教學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情況和各單元教學目標:

本冊內容由“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週期”“温度與水的變化”“磁鐵”四個單元組成。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將引領學生在種植風仙花的過程中,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髮育歷程,發現其生長變化的規律,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都要經歷“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營養生長”“開花結果”這樣的生命週期。同時伴隨着生長過程,指導學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莖、葉的功能,初步認識植物體都有維持其生存的結構、結構與功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將指導學生親歷養

養蠶的過程,瞭解蠶的一生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的生命週期,並以蠶的生命週期為例,從常見動物的生命過程中,以及從人體特點的觀察中,認識動物和人的生命週期。

“温度與水的變化”單元,將以水為例,引導學生探究熱量和物質狀態變化之間的關係。通過觀察水的固、液和氣三態,研究水在融化、結冰、蒸發和凝結等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幫助他們初步認識物質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是與外界條件密切相關的。同時,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質“循環”的概念。

“磁鐵”單元將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認識磁鐵具有磁性、磁鐵兩極磁力最強、磁鐵能指南北、磁鐵具有異極相吸和同極相斥等性質。並通過做一個指南針和學習用指南針確定方向等方向,瞭解磁鐵的應用。

三、學生情況分析

1、三年級兒童想象豐富、思維活躍,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他們對花鳥魚蟲、物質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導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行為。

2、通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對《科學》這門課已經有所瞭解,知道科學課是由一個一個的活動組成,這是令他們喜愛的。但是他們卻常常不能自覺作好課前準備。

3、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已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有待提高,特別是動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內在,難以把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4、對實驗感興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5、對科學探究的認識不夠,特別是制定計劃的水平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缺乏對科學學科重要性的認識。

四、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植物生長具有一定的生命週期,生長需要適宜的條件,都有相應的器官,每個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結構,並具有自己的功能,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2、人和動物都是不斷生長變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壽命的長短與生活環境有關,通過繁殖使其物種不會隨着個體的衰老死亡而滅亡,並得以不斷延續。

3、什麼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測量的;温度與物體的熱量變化有關;水有三種狀態,三態之間的變化與熱量有關;三態變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環運動。

4、認識磁鐵的性質;磁鐵的兩極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變化;磁鐵的用途;用途與性質是相聯繫的。

(二)、過程與方法

1、種植培養動植物,對動植物進行觀察和測量,根據觀察的現象提出問題,通過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預測,並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或新的變化,用適當的方式對觀察的現象進

行記錄,並用適當的方法處理相關信息,描述所發生的變化,運用查閲分析資料的方法解決問題,獲得問題的答案,認識人和動物的生命週期。

2、觀察温度計的結構,會使用温度計,觀察水的三態變化及其温度的變化,經歷“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解釋)--------分析、檢驗假設-----尋找新的證據-----做出新的假設……”的過程,完成相對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對水是否可以在氣態和固態之間的轉化進行驗證,對水的各種狀態之間是如何發生變化的進行整理和概括。

3、在討論和交流中,表達和傾聽、貢獻和分享方法,用簡單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鐵性質的實驗,用記錄表記錄實驗,用實驗獲得的證據思維加工得出結論,想辦法解決簡單的磁鐵問題,使用指南針確定方向,製作磁針,合理設計製作指南針。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形成用事實説話的意識,樹立科學要講求實證的思想;激發關注和研究生命現象的興趣;培養堅持性和合作能力。

2、認識到較長時間堅持不懈進行觀察記錄的重要性;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認識到動物和人的生長變化,生命週期是有規律的,是不可違的;生命週期與環境因素及其疾病有關,養蠶繅絲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值得我們自豪。

3、認真、細緻的觀測、記錄,認識到觀測數據對科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初步認同物質是不斷變化的觀念,初步建立物質不滅(循環)的認識。

4、培養樂於表達和交流的態度,體驗認真實驗、收集證據,根據證據尋求結論的科學過程和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體會在探究中學習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瞭解我國古代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中,增強熱愛祖國的感情;培養髮展動手製作的興趣,激發創造精神。

五、教學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措施:

(1)根據教材及學生的實際認真備好課,準備好活動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設計好科學活動、問題和作業。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並適時調整。

(3)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提優補差措施:

(1)鼓勵學生擴大閲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2)幫助後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

(3)延伸課堂內容,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4)加強優生與後進生的聯繫,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儘快成長。

3、其它措施:

(1)利用學校設施優勢,採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2)重視活動的總結,注重課後交流、單元總結。

(3)科學課堂教學要兼顧實與活。

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三

新的學期開始了,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特制定本學期科學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三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科學興趣很高,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普遍習慣於常規課堂學習模式,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從課外書中獲得的科學知識比較豐富,但科學探究能力比較弱。家長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冊主要圍繞“性質與功能”這一組統一概念,整合教學內容,進行單元和課題設計,全冊共有6個單元,19個課題。

“常見材料”是全冊書的引入單元,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人們對材料的使用與材料的性質有關,引導學生認識身邊的材料、關心新材料。“聲”“光”“電”“磁”四個單元分別以兒童生活經驗為線索,來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質。“聲”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尋找聲音、觀察發聲體、自制樂器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制定計劃、實驗製作等探究能力。“光”單元引導學生認識有些物體能發光、有些物體能讓光線通過、光沿着直線傳播、光的傳播線路可以改變等性質,培養學生探究客觀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和能力。“電”單元通過分析電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導電,有些材料不容易導電,培養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樂於合作與交流的科學態度。“磁”單元通過研究磁鐵的性質、尋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從預測、驗證、討論到交流的完整科學探究過程。“信息與通信”是全冊書的綜合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類傳遞信息及通信技術的發展,瞭解都聲光電磁知識的應用引起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科學事實。

三、課標對本冊教材的教學要求

1、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體的性質與功能;能用語言或簡圖描述、記錄物體的性質和功能;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設計實驗進行探究,並能實驗結果作出科學的解釋。

2、能從科學的角度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聲、光、電、磁等現象,主動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願意與同學合作完成探究任務,能體能到討論與交流的好處;能體驗到大膽想像的樂趣;願意聽取其他同學對自己“作品”的評價,並願意進行改進。

3、能辨別製成常用物品的材料,並能舉例説明材料的用途與其性質有關;知道物體發聲和聲音傳播的簡單原理;瞭解光的傳播、鏡子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及日光的色散現象;知道材料按導電性能可以分為導體和絕緣體,知道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迴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組件連接一個簡單電路和開關的功能;能探究磁鐵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鐵間同極相斥、蒸發異極相吸的規律;能舉例説明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及科學技術發展對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

4、能舉例説出“新材料、聲、光、電、磁”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及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懂得節約用電的常識,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能舉例説出噪聲和強光對人類的危害;能理解電和磁的應用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

四、本學期的教學重難點及奮鬥目標

1、教學重難點:

本冊在內容方面以物質世界的聲光電磁方面的知識為線索,但學習的重點不在於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於通過調查、觀察、實驗、設計、製作、蒐集信息等各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關心日常生活中有關聲光電磁應用的新知識、新產品、新技術,讓學生初步瞭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引起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

2、奮鬥目標

讓學生通過調查、觀察、實驗、設計、製作、蒐集信息等各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措施:

(1)根據教材及學生的實際認真備好課,準備好活動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設計好科學活動、問題和作業。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並適時調整。

(3)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提優補差措施:

(1)鼓勵學生擴大閲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2)幫助後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

(3)延伸課堂內容,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4)加強優生與後進生的聯繫,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儘快成長。

3、其它措施:

(1)利用學校設施優勢,採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2)重視活動的總結,注重課後交流、單元總結。

(3)科學課堂教學要兼顧實與活。

六、教學專題研究計劃

指導學生運用在感官和簡單工具觀察物體,認識物體的性質及用途,培養學生質疑、想象、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熱愛科學。

七、尖子生的培養和學困生的轉化

1、學困生的轉化

在科學學習方面的學困生有:黃倩倩、張蕭、程銘靜,他們記憶能力差,反應也較慢,面對以上情況,準備採取如下轉化措施:

(1)聯繫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

(2)採用表揚為主,批評為輔的教育手段,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利用課餘時間為其補習,使他們不被落下。

2、尖子生的培養

(1)採用“一幫一、一對紅”的政策,尖子生幫助學困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以求共同進步。

(2)每週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説説自己的學習心得,提高學習的興趣。

(3)對尖子生的平常學習,也要多觀察,多教育,防止他們出現驕傲現象。

八、課時安排

(略)

科學教學計劃 篇四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助手,善於操作。

不足之處:由於原因限制,有一部分教學班級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共五個單元,共22課。

第一單元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選取了生活中最為熟悉的生命世界的內容作為開始,在學生經歷了探究有關動植物形態、習性、升值等方面的過程後,本單元講引領學生綜合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分析綜合等四位方法和能力,通過觀察、調查、資料收集等活動,展覽、實驗、繪製關係圖等設計活動,以及記錄、交流、製作等活動對生命世界的構成形成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

第二單元無處不在的能量,該單元以能量為核心,整合課程標準中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和地球宇宙中的相關內容,從系統的較粗瞭解什麼是能量,認識多種形式的能量,探究能量的轉化和控制。

第三單元寶貴的能源,該單元以能源為線索,通過分析的能量的來源體現了“結構與系統”這一組統一概念。

第四單元太陽家族,本單元從認識太陽系的結構開始,分別研究了地球與太陽的關係,並未進一步學習天文學的知識點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五單元海洋資源作為最後一個結束單元,再次從系統的角度引導的學生綜合運用查閲資料、討論和舉辦地展示會等多種形式,瞭解各種類型的海洋資源,感受海洋資源的豐富和美麗。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知識

1、瞭解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並能對常見到的植物進行分類。

2、歸納某一類動物的特徵。

3、瞭解食物鏈和光合作用的含義

4、瞭解細菌和病毒真菌的特點和對人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5、認識不同形式的的能量可以互相轉化。

6、瞭解太陽系的組成,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

7、瞭解有關月球的知識,四季變化與地球的公轉有關。

四、教學措施

1、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應注意的問題: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徵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於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並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科學教學計劃 篇五

實驗目的

本學期主要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獲取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製作、飼養、栽培等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啟發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學生對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的興趣愛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興趣及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真細緻、追求新知等科學態度,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到掌握知識,應用知識和發展能力,開發智力並舉,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具體要求:

三年級:在混合各種物質的過程中觀察比較混合前後物質是否發生變化,幫助確立混合物的概念,嘗試用一些方法去分離混合物,認識土壤也是一種混合物;關注空氣,在觀察中發現空氣的特點(即氣體的特點),知道壓縮空氣有彈性、流動的空氣形成風,及與人們生活的密切性;經歷兩個較長的體驗活動:觀察一株植物的生長過程,認識植物生長過程中每個階段的特點;飼養春蠶,有意識地堅持對蠶生活習性和生長特點的觀察,嘗試理解生物的“變態”發育過程;通過觀察、實驗,認識到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並利用這些因素試着去改變物體的沉浮;知道物體有熱脹冷縮的特性,學會使用温度計。

四年級:從調查家中總的電器入手,體驗電與生活的密切關係,並整理已有的電的知識, 嘗試讓一個或多個燈泡發亮,認識導體、絕緣體與開關的作用,能用所學的串聯並聯的方法設計一個房間的電路,提高科學用電及安全用電的認識。通過對一朵花的觀察,認識花的各個組成部分,重點展開雌蕊、雄蕊的觀察,瞭解傳粉、受精的過程,認識果實的形成,收集種子傳播的方式,能設計實施觀察種子發芽時的吸水量實驗,獲得種子構造及各部分作用的認識,觀察雞蛋,認識動物的卵的多樣性,感受動植物生命的來之不易。從記錄一天的食物入手,認識食物的多樣性,瞭解食物的營養成分,樹立膳食營養要合理搭配的意識。觀察食物的變化,探究黴菌生長的條件,學習科學儲存食物的方法,注重食品包裝袋上的信息,從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學會科學地生活。在觀察巖石、礦物的過程中,瞭解巖石、礦物的屬性和多樣性,能根據觀察到的不同巖石的特點推測其成因,探究巖石變化的原因,認識巖石不僅時組成地球的主要物質,也是我們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資源,必須合理利用和保護。

五年級:指導學生認識使小車運動起來的力:重力、彈力、反作用力和反衝力,並探究動力大小、小車重量和摩擦力大小對小車速度的影響。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感受人類對“計時工具”的認識和探索過程,逐步建立起時、分、秒等時間單位概念。引導學生從觀察植物叢開始,研究動植物間的關係,認識生態系統,研究它們之間的食物聯繫,認識食物鏈和食物網,並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一系列的研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被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展開對晝夜現象和四季現象的研究,指導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認識地球的自轉及公轉,形成科學的自然觀。  六年級:引導學生認識宇宙的無限性,建立科學的自然觀,發展空間想象能力;認識動植物繁殖的方式,及遺傳和變異這一生命現象,建立動物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的概念,瞭解人工授粉、克隆技術,感受科技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體會科技的迅猛發展;展開對槓桿、輪軸、滑輪的研究,認識工具的發展對社會進步的作用,鼓勵學生從實際出發,大膽改進原有的工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科學教學計劃 篇六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助手,善於操作。

不足之處:由於原因限制,有一部分教學班級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共五個單元,共22課。

第一單元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選取了生活中最為熟悉的生命世界的內容作為開始,在學生經歷了探究有關動植物形態、習性、升值等方面的過程後,本單元講引領學生綜合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分析綜合等四位方法和能力,通過觀察、調查、資料收集等活動,展覽、實驗、繪製關係圖等設計活動,以及記錄、交流、製作等活動對生命世界的構成形成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

第二單元無處不在的能量,該單元以能量為核心,整合課程標準中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和地球宇宙中的相關內容,從系統的較粗瞭解什麼是能量,認識多種形式的能量,探究能量的轉化和控制。

第三單元寶貴的能源,該單元以能源為線索,通過分析的能量的來源體現了“結構與系統”這一組統一概念。

第四單元太陽家族,本單元從認識太陽系的結構開始,分別研究了地球與太陽的關係,並未進一步學習天文學的知識點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五單元海洋資源作為最後一個結束單元,再次從系統的角度引導的學生綜合運用查閲資料、討論和舉辦地展示會等多種形式,瞭解各種類型的海洋資源,感受海洋資源的豐富和美麗。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知識

1、瞭解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並能對常見到的植物進行分類。

2、歸納某一類動物的特徵。

3、瞭解食物鏈和光合作用的含義

4、瞭解細菌和病毒真菌的特點和對人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5、認識不同形式的的能量可以互相轉化。

6、瞭解太陽系的組成,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

7、瞭解有關月球的知識,四季變化與地球的公轉有關。

四、教學措施

1、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應注意的問題: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徵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於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並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科學的教學計劃 篇七

一、教學內容

全冊包括“植物”、“動物”、“我們自己”、“水”、“我們周圍的材料(紙)”“食物(米飯和澱粉)”6個單元,由40多個典型活動組成。1至5單元主要涉及了《標準》內容中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部分,第6單元是綜合性單元,試圖從學生生活中最為熟悉的事物來引發一系列的學習活動。

二、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

2、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能力方面的培養。

(1)通過觀察如何提出問題。

(2)如何通過比較認識事物。

(3)如何進行猜測並驗證結果。

(4)如何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形成結論。

3、用寫觀察記錄、撰寫報告的方式來表達探究結果,通過表達與交流、總結與交流、總結與反思來發展的科學判斷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建立學習科學課的信心。

2、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觀察活動中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3、積極地把學生學習科學的確場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三)科學知識

1、獲取大樹、葉子的一些知識。

2、對蝸牛、蝗蟲、螞蟻等小動物有所認識、構建起有關動物、生物、事物的初步認識。

3、初步瞭解基人身體的各部分及功能。

4、認識水的基本物理性質、懂得液體的含義。

5、認識紙的性質與用途、對一些紙質材料進行簡單的研究。

6、認識幾種大米。知道澱粉遇到碘酒會變藍這一檢測方法。

三、教學重點

有系統地開展觀察活動,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

科學教學計劃 篇八

草長鶯飛,春意盎然,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學期。回顧上學期我們幼兒園的教研活動開展得比較有條理,教師參與的氛圍也較積極。在短短的一學期中教師們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客觀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本學期為了使我們全體教師的教研及業務水平能上更高一個層次,更好的提高園所教育教學水平、解決客觀存在的一些不足,我們制訂了本學期的教研計劃。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實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結合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及園本特色理念,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數學教育觀,加強對教學過程的深層理解。為數學組教師專業成長和風采展示提供平台,形成教學研究共同體。

二、情況分析:

蒙特梭利的幼兒數學教育中的“數學”,並不是一般人所指的綜合的數學,而是算術中的一小部分。透過幼兒期的生活經驗,讓孩子熟悉數量,認識邏輯性的數量概念並有系統地進行學習。培養幼兒對整體文化的吸收、學習,以及形成人格時所需要的抽象力、想像力、理解力和判斷力。本班幼兒在已有一年的蒙氏工作基礎上主張數學教育應從感官訓練着手,養成觀察、分析的能力,以及專心和秩序的習性後,再籍着數學教具和教學活動,並應用G、P、R(序列、配對、分類)的教學方法,自然循序地將抽象的符號,透過教具的重複操作,讓幼兒獲得數和量的概念,再進入四則運算中,培養其邏輯思維的意識。結合本班幼兒的發展需求,有目標的把比較抽象、枯燥的數學活動設計成幼兒喜歡的生活遊戲型學具,使他們在操作形象、具體,趣味性較強的學具過程中,自發的去吸收新知,並建構其數學心智。

題目標:

大班級:

1、通過自主操作,探索乘除法的意義,初步學習簡單的計算方法(乘數、除數為一位數)

2、建立等量替換概念,會進行三位數以內的等量替換。

3、通過紙張工作逐步培養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

中班級:

1、對周圍環境中的事物數量、形狀、時間和空間等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喜歡參加數學活動和遊戲;

2、能從生活中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獲得有關數、形、量、時間和空間等感性經驗,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3、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操作和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4、會正確使用數學活動材料,能按規則進行活動,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班級:

內容及方法:

1、“銀行遊戲”、“郵票遊戲”的工作中,建立等量替換概念,提高加減運算能力。日常的時侯“無意識”的教給孩子一些東西,例如:在大街上,可以帶孩子讀廣告語,讀常坐的車尾號,在去超市時,帶孩子認識價籤,讀她喜歡的食品的名字。平時在家中,帶她認識錢幣,知道錢幣的面額,告訴她一塊錢都可以在商場買到什麼東西,十塊錢可以買到什麼,一百元錢可以買到什麼,然後去超市真正帶孩子去“實地演習”。這本身就是和蒙氏數學區的“銀行遊戲、郵票遊戲”是一致的,達到真正認識“數字、數名、數量”的目的。一切從兒童出發”是個空洞的口號。蒙台梭利的理念有着比這個更豐富的內涵,蒙台梭利的教法、教具因為是在其教育實踐中發明製作的,有很強的趣味和可操作性。蒙氏數學工作從總體上遵循着這樣一個原則:從實物操作到象形符號的記錄再到數字層面的分解組合等。這同個體的思維發展歷程息息相關。幼兒的思維就是由行動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只有適合這種思維特點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只有符合這種特點的教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所以孩子都可以做5142+425這樣的加法題甚至更難的。因為選擇對了適合孩子這個年齡的思維方式,選擇了具體形象性的教具,讓孩子從根本上了解加法的意義,“加法就是同質的事物組合在一起”。在操作郵票遊戲時可以以應用題的口吻“爸爸有2135張郵票,媽媽有3462張郵票,我們一共有多少張呢?”更貼近幼兒生活進行工作。具體內容:銀行遊戲:不進位的加法、有進位的加法、不借位的減法、有借位的減法。郵票遊戲:不進位的加法、有進位的加法、帶書寫的加法遊戲、不借位的減法、有借位的減法。

2、在操作“乘法板”、“除法板”等學具的基礎上,拓展多種材料,幫助幼兒感知、理解乘除法的意義,能進行乘數、除數為一位數的運算。數學領域的每一種學具都可以設計許多的延伸工作,但這需要教師設計和恰當的投放。豐富多彩的延伸工作,不但可以使幼兒更好的。掌握和理解教育目標,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乘法板工作,對於這項工作我在展示時也是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及接受能力要將工作細緻地展示給幼兒,那麼每次展示後我為了給幼兒充分練習、鞏固的機會就設計了相應的延伸工作,為幼兒提供按數字穿線板的工作,因為穿的工作在生活領域中幼兒就比較喜歡,將它喬裝打扮,在線板上貼上數字,幼兒在穿線的時候要按題卡的要求進行穿線板,趣味性較強,同時還可為幼兒提供數字對應連線小動物的工作及吃豆子的工作,針對這一項工作我打算由易到難設計不同的材料,使幼兒對乘法板的工作進行了鞏固,很好的完成了它的教育目標,進一步激發幼兒對抽象的數字的興趣。

蒙氏數學教育的學具與學具之間目標密不可分,可以設計一些教具便於幼兒更輕鬆的進入下一項工作,並能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

(1)在進行乘法闆闆之前我為幼兒提供了小青蛙吃果子的工作,可提供兩隻青蛙玩具,每隻青蛙配一個小碟,幼兒根據教師提供的數量如給一隻青蛙4個果子,另一隻給2個果子,拿來小碗數一數一共有多少果子,幼兒在此經驗的基礎上再利用乘法心算板練習就比較輕鬆了;

(2)在進行除法板之前可進行小狗分糖果的工作,可提供4只小狗玩具,各配4個小碟,碗裏裝上8塊玩具糖果,平均的分給4只小狗??分完之後數一數每隻小狗得到多少塊糖,同時教師還可為幼兒提供題卡,因為在此之前幼兒在銀行遊戲中已接觸到÷號,所以在此不要顧慮幼兒不理解÷號的意義,在這裏為了便於幼兒理解糖和小狗誰是除數、被除數的關係,可以在題卡中可加入形象的圖,8的後面畫上糖,4的後面畫上小狗,幼兒拿到題卡後就會明白8塊糖要平均分給4只小狗,使孩子們很容易的理解了題意,這樣形象的操作材料幼兒會百玩不厭?、這些教具的設計,為幼兒提供了更形象具體的活動材料,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為了使幼兒更好的理解乘算與除算,在幼兒進行完乘、除法板後教師也可仿製製作乘、除法板延伸工作板,並加入應用題,讓幼兒自己讀題理解題意進行計算,提高了幼兒閲讀、理解、分析、判斷的能力,也為幼兒入國小打下了基礎。

3、通過多種操作活動,研發豐富的紙張工作,培養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紙張工作是幼兒比較感興趣的內容,那麼為幼兒提供什麼樣的紙張工作是我教研活動中比較關注的問題。數學領域中紙張工作恰當的投放,為幼兒很好的理解與掌握相應的教具的教育目標起到了輔助及橋樑的作用。例如:

(1)可以結合砂紙數字工作,在幼兒對10以內數的數字、數詞已掌握並已進入書寫後為幼兒提供了火箭發射倒記時的紙張工作,還可以學習掌握了倒數。

(2)結合紡錘棒與紡錘棒箱的工作設計印小花的紙張工作,在花盆上印有0——10的數字,幼兒用印章或在上面畫出相應的數量的花來,使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對數量對應及零的概念又進行了複習及鞏固。

(3)幼兒在進行完塞根板及郵票遊戲後為了讓幼兒更好的理解定位概念,同時能與國小更好的銜接,結合彩色串珠設計了練習定位的紙張工作,幼兒隨意取出一個數字如29,並將數字記錄在紙張工作上,並根據數字從金色串珠和彩色串珠中取出相應的量擺在數字下面,同時讓幼兒看看有幾個十,有幾個一,並記錄在個位、十位上,這種記位方式幼兒不會感到枯燥,他通過具體的量的操作幫助他更好的記憶及理解定位的含義;

(4)幼兒接觸分數以後如何讓他們更好的理解分數含義,可以製作了貼近幼兒生活的小動物吃餅乾的紙張工作,紙張工作中上面一排是小動物,每隻小動物旁寫上1/4、1/2等的分數作為吃掉的部分,每一隻小動物下面都有與它對應的被平均分成幾份的圓形作為餅乾,如吃掉1/2就把吃掉的1/2用筆塗掉??孩子在掌握了已圓為整體的平均分後還可以結合構成三角形中的三角形盒設計了三角形餅乾讓幼兒練習,這種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紙張工作大大增加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同時使孩子在塗塗畫畫中更進一步理解了分數的含義。

(5)有效的提問,幼兒操作材料時,教師自然而然地親近孩子,交流有關數量方面的問題,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關注思考事物中數量有關的特徵。如:鼓勵幼兒探索事物,並起個名字;鼓勵幼兒把手上的東西,進行一對一的對應活動;利用户外活動的機會幫助幼兒探索和描述事物的特徵,為幼兒提供很多相似的材料或差別很大的材料,從而易於使孩子體驗到教師提出的問題。

結合幼兒的發展需求,可以有目標的把比較抽象、枯燥的數學活動設計成幼兒喜歡的生活遊戲型學具,使他們在操作形象、具體,趣味性較強的學具過程中,自發的去吸收新知,並建構其數學心智。

還可以在自制工作中投入紙張工作,在動物坐火車這項自制學具中小朋友在找與車廂相同數字的小動物,並請它坐到相應的車廂內的過程中,加深對數字與數名的認識,同時滲透着相鄰數與連續數的概念,也為砂紙數字做了前期鋪墊。

本着將蒙氏數學教育與生活數學相結合的原則,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材料、教育評價等方面作研究。將蒙特梭利數學教育與傳統數學教育進行優勢互補,開發幼兒的數學智能。

三、教研目標:

本學期,我們會明確教研目標,縮小落腳點,從小、具體做起,使我們的教研工作能夠真正的落到實處。

要求:教師方面:

1、立足實際,把《綱要》精神轉化為教育實踐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2、通過教研活動更深一步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提高對活動開展的指導能力;

3、通過實踐活動研究交流規範撰寫教案及提高觀察記錄的能力;

4、更加靈活運用蒙氏教具,把五大領域與蒙氏有機結合,使活動更有深度,讓教師更加主動的去學習,去運用。

5、在教育實踐中,在老帶新的促使下,使新老師儘快掌握幼兒園課程模式和幼兒一日生活的要點。

6、繼續完善以《蒙氏數學》教材的使用,突顯我園數學教育特色。

7、探討區域活動設計與指導,發揮區域活動的功能及教師的作用。

幼兒方面:

1、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探索環境與活動區;

2、促進幼兒在不同區域的發展,體驗成功;

3、使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發散思維。

4、培養幼兒良好常規,突顯常規在一日活動中的重要性。

四、研究內容及措施:

1、根據課改精神,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整合課程理念、及幼兒全面發展的理論基礎,以挖掘幼兒潛能為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幼兒的經驗、能力、興趣、需要為出發點,將幼兒各領域的學習關聯起來。

2、定期交流各班數學區的構建、內容的選擇、實施效果,聽取同伴的經驗與建議。

3、組內開展數學、音樂教學研討後,老師就在組內進行研討,通過交流、討論共同尋找新的策略。

4、通過相互觀摩、經驗交流,使教師對蒙氏數學的研究更深層次的理解,更好的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5、每月定期定人收集相關的資料,在教研組內定期發言,使老師們對整合課程下,怎樣組織幼兒進行數學及音樂教學活動有比較清晰的思路。

五、具體活動安排:

二、三月:

1、學習教研組計劃大家進行探討並做修整。

2、學習本學期各年級數學教育目標。

3、組內研討活動並點評。(一研)

四月:

1、明確本學期教研的重點工作。

2、梳理工作中的困惑點。

3、教具研討及實操。

4、參加本園園本培訓。

五月:

1、向組員徵詢數學區域活動開展的困惑點。

2、各班自選一個挖掘數學區域內容作重點研究,定期在組內進行交流彙報。

3、結合園本培訓談自己在教學中的體會。

4、組內研討活動並點評。(二研)

六月:

1、教學案例交流。

2、教研組工作小結交流。

3、班級工作小結交流。

4、通過數學及音樂活動研討,提高數學及音樂活動中老師提問語的質量

5、回顧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學期事項,提出下階段工作目標。

科學教學計劃 篇九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教材由“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羣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物羣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着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

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

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

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三、學生分析:

本學期教五年級科學,隨着孩子的成長,也經過了兩年的科學學習,他們有了一定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要求孩子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1、整體學習狀況: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並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

2、已有知識、經驗:大部分學生的科學常識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語數教學。

3、兒童心理分析: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1、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本冊將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

2、通過學習讓學生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

3、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並學習實際控制變量實驗。

4、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

5、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6、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從小養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學習興趣,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繫。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重視學生親歷科學探究活動,注重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新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器材,取得學校的支持,再購入一批和教材相配套的器材。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5、注重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以平時表現和科學記錄本為主要方式,關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6、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繫,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