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詩意的棲居【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4W

詩意的棲居【多篇】

詩意的棲居 篇一

詩意的棲居,做靈魂的自在行者。

人生確是一場苦旅,但與其選擇苦痛着度完一生,我更願做一個靈魂的自在行者。

靈魂的自在就在於縱然我的肉體遊走於世俗的塵埃之中,但我的精神卻凌駕於世俗之上;縱然我的行為被現實所束縛,但我的思想卻在自由王國中徜徉,是超脱的,是自在的。

人生就像是茫茫的沙漠,是一場苦旅,但只要尋求精神的自由,做靈魂的自在行者,每個人的心田就會萌發出一片綠洲,前方的路就會充滿着幸福和希望!

詩意的棲居,帶上你的夢,即刻出發。

“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而所謂的“深度”就是為自己的夢想去努力,去拼博,永不放棄的歷程。

有夢想的人,宛如一個如飢似渴的學者,為真理而苦苦追尋,空乏夢想的人,恰似一個行屍走肉,在茫茫人海中隨波逐流。

夢想不分大小,不分貴賤。可以是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壯志。也可以是涓涓細流中,那一滴微不足道的小水花傾注大海的勇敢的心;也可以是懸崖峭壁上那株無名的花朵裝點世界的動人的情。

記住,夢想之花註定是可貴的,是上天送給那些始終永不放棄、永不服輸的勇士的禮物。所以,請帶上你的夢,即刻出發!

讓自在的靈魂和美麗的夢想來詩意我們的人生。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詩意的棲居 篇二

20xx年2月14日,兩院院士、新中國建築教育奠基人、建築學家吳良鏞獲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吳良鏞一生中獲得的最重要的榮譽。

1922年,吳良鏞出生於南京城南謝家祠。他名字中的鏞,乃古樂器奏樂時用來打節拍的一種大鐘。父親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強音。吳良鏞從小愛好廣泛,吟詩作畫,讀完《紅樓夢》後,突發宏願,將來也建造一座像大觀園那樣秀美的園林建築。

1940年,吳良鏞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大學裏,吳良鏞的才華很快顯

看到樑思成從國外帶回的最新的建築領域前沿資料,開闊了眼界。從此,樑先生成了吳良鏞學術與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樑思成的推薦下,吳良鏞赴美留學深造。在美國求學期間,吳良鏞深受沙裏寧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沙裏寧對弟子吳良鏞不吝溢美之詞: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種稱之為中國現代性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來自於一般的人類文化發展,而且來自於中國實際生活的發展,一種新與舊的結合,基於中國自身的堅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當吳良鏞想繼續深造時,忽然收到恩師樑思成的信函新中國急需建築人才,見信速歸!吳良鏞趕緊收拾行囊,回到祖國。歸國後的吳良鏞在清華大學建築系執教,與恩師樑思成一樣,他的刻苦勤奮也是出了名的。吳良鏞學術思想前衞,講課時,妙語連珠;為人隨和風趣,也很正派,亦師亦友,能跟學生打成一片,平時生活也很樸素。

20世紀50年代初,針對建築人才匱乏的問題,吳良鏞呼籲重視建築教育,建議建築專業要與建築教育相結合,從而更有效更多地培養基本建設生力軍。在吳良鏞的努力下,清華建築系人才輩出,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建築教學中心之一。

改革開放後,高瞻遠矚的吳良鏞提出了許多系統的設想與建議,一直致力於開闢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學之路。進入20世紀80年代,在北京進行舊城改造中,吳良鏞也遇到了與恩師一樣的困境,為保護北京歷史遺蹟四處奔走呼籲。為此,他對北京舊城區進行調研,本着以人為本的原則,提出了有機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類四合院的住房體系構想,這樣既能滿足民眾現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護和傳承老北京的建築古韻。他的有機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並在菊兒衚衕改造中得以應用。在他看來,城市和人體一樣,永遠處於新陳代謝之中,應該保留相對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爛的沒有文物價值的,但是新的建設要自覺地順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舊。

吳良鏞認為,北京的舊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務是要創造一種社會型住宅,因地制宜,不僅要滿足現代生活美觀舒適要求,還要與原有的歷史風貌相吻合,做到兩者相得益彰。按照吳良鏞的有機更新理論改造完成的菊兒衚衕今非昔比,白牆黛瓦,柳綠花紅,一派祥和寧靜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築特色,又瀰漫着現代生活氣息,體現了吳良鏞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成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範之作。1993年,菊兒衚衕獲得聯合國世界人居獎。一位英國建築評論家説:菊兒衚衕的成功改造,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導借鑑意義,它既能保持城市歷史底藴,又能使城市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新舊交融,相得益彰,開闢出一條舊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徑。

(選自《名人傳記》,有刪改)

⑴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5分)

A.吳良鏞從小受到《紅樓夢》的影響,有從事建築工作的人生理想,他父親對他也有這樣的期望,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強音。

B.本文選取了吳良鏞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表現了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創造性、熱愛祖國與人民的建築學家的精神品質。

C.吳良鏞在建築方面的才華,得到樑思成的賞識,也得到世界建築大師沙裏寧的高度評價,沙裏寧認為吳良鏞身上有一種基於傳統文化的中國現代性的精神。

D.為了保護北京的古建築,吳良鏞不僅呼籲各方面重視歷史遺蹟,而且親自調研,針對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學見解,並得到實施。

E.吳良鏞深受恩師樑思成的影響,工作刻苦勤奮,重視保護歷史遺蹟,因此菊兒衚衕得以成功改造,並獲得世界大獎。

(2)為何説樑先生成了吳良鏞學術與人生的引路者?請簡要分析。(6分)

(3)世界建築大師沙裏寧讚美吳良鏞,説他的工作有中國現代性的精神,這種精神具體指什麼?具體體現在吳良鏞工作的哪些方面?(6分)

(4)其實,在吳良鏞的身上也體現着一種詩意的棲居,結合文中吳良鏞的人生經歷,談談哪些因素讓他詩意的棲居。(8分)

參考答案:

12、⑴答B給3分,答D給2分,答E給1分;答A、C不給分。

A項,也有這樣的期望錯。吳良鏞的父親對他的期望並沒有具體到建築方面。C項,基於傳統文化的中國現代性的精神錯,由原文第四段可知中國現代性的精神來自於多個方面。E項,使得菊兒衚衕成功改造的因素有很多,吳良鏞的行為只是其中之一。

⑵①樑思成是發現吳良鏞的伯樂,並讓吳良鏞做自己的助手,讓他了解了建築領域的前沿信息,開闊了他的眼界。②樑思成推薦吳良鏞赴美留學深造並寫推薦信,促使他成才。③樑思成的愛國精神、工作態度與學術精神深深影響着吳良鏞。(6分)

⑶①中國現代性的精神指工作會考慮實際情況,一切從實際出發,兼顧傳承與發展,注重新與舊的融合。②在培養新中國建築人才方面:針對建築人才匱乏的問題,呼籲重視建築教育,提出建築專業與建築教育相結合的教育觀。③在建築設計理念與構想方面:注重保護與傳承傳統建築的建築古韻與滿足人們實際居住的需求的結合,提出了有機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類四合院的住房體系構想。(6分)

詩意的棲居 篇三

老家在旬陽,照理説,從安康回去的距離很近,但平日的工作、平時的瑣事似乎拉長了回家的路,回家的念頭湧起了好幾次終未成行,值此五一假期終於回家了。

當汽車行駛在通往家的路上,心似乎找到了歸宿,莫名的舒服、坦蕩。沿途的風景那樣熟悉可親,那般自然清新!這條從鎮上通往家的小路,陪伴我走過了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我已遠離了髫年時光,轉眼又到豆蔻之年,再進入花信年華,將近二十年的光陰一去不復返!歷經時間的盪滌,時光的生命中,有些東西已經模糊甚至淡忘了,但家鄉這條小路依然記憶猶新。如果説,往昔的歲月是一顆顆珍珠,它就是將這些瑩瑩珠子串聯起的那條線,有了它,才有完整的故事。

“近鄉情更怯”,離家越近,心裏竟然有莫名的悸動。遠遠已經望見爸媽站在路邊等待的身影。天下父母,不知他們望了多少次?等了多長時間?想念有幾多?淚濕衣襟有幾回?才有兒女這樣一次歸來……熱情的迎接中飽含了他們的激動與喜悦,熱切的言語中寫滿了他們的思念與牽掛,可口的飯菜中融進了他們的愛與期盼!

鄉村的初夏之夜成了我酣睡的的搖籃,我如嬰兒般早早入睡,做着香甜的美夢。

小鳥啁啾是我的鬧鐘,披衣起身,輕掀窗簾,魚肚白的天空蒼茫遼闊,淡化出山的輪廓,宛若瑤池仙境。青山如黛,綠樹成蔭。輕推窗户,清新空氣中的絲絲香甜夾雜泥土的芬芳,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忍不住踱步出門,讓柔柔清風親吻每一寸肌膚,觸心可感的清涼讓人踏實而幸福。綠葉上如豆的露珠還在做最後的美夢,安詳而美好!當太陽漸漸從東方升起,人們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於村頭田間時,從這温和的陽光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深情。

午後,陽光燦爛,閃耀的讓人睜不開眼,看不清她姣好的容顏,但是可以感觸她的熱情。鄉村的初夏之陽,乾淨、清香。鄉村在陽光的庇護下顯得格外明麗,山越發的堅毅、沉穩,樹越發的挺拔、蒼翠。房前屋後翠竹掩映,在“太陽浴”中生長的更歡了,微風吹來,你擠我,我擁你,竟咯咯大笑起來,好不快活!一隻老母雞領着她的小小兒子和女兒在林中散步覓食,她那可愛的孩子睜着圓溜溜的小眼睛好奇而又神氣地四處觀望,嘰嘰喳喳地訴説着自己內心的激動;門前的大黃狗懶洋洋的躺在地上,四肢伸展,半閉半睜的眼睛似乎在向主人表明自己的盡職盡責……所有的景象,讓人拾起一串關於童年的記憶。

當太陽從坡頂滑下去的時候,山坡的輪廓鑲上了一道金邊。漫山遍野深淺不一的綠都泛着微微霞光。有人説,沒有小河的童年缺少鮮活、生動,然而,我是幸福的,能在小河潺潺的流水聲中長大。飯後,映着晚霞,走近她,親近她,小河清澈見底,像會流動的水晶,能清楚地看見油油的水草;潺潺水聲,叮咚作響,輕撫水中的鵝卵石,欣欣然流向遠方。蹲在河邊,或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向空中揚起,感受它的清涼;或用手試着阻擋向前流動的河水,感觸它的力量;或將小腳丫浸在水中,踩着河底鬆軟的沙粒,感知它的温柔相待;就算什麼都不做,靜靜地聆聽她的淺吟低唱,也是一番享受……家鄉的小河就這樣默默地流淌在我生命最初的地方,陪伴我度過了愉快的童年,為我帶來最美好的回憶。

暮色漸沉,初升的月亮為遠山近樹披上了灰白色的紗衣。入夜的鄉村在片刻寧靜中迎來了蟲鳴蛙叫,夜晚的演唱會已拉開序幕……

家,永遠帶着温馨,傳遞深情,散發香甜;鄉,總帶着點點水墨清香,瀰漫素雅,詮釋大美。家鄉,詩意的棲居!

詩意的棲居 篇四

放一曲音樂,將身體倦怠的扔在轉椅中,不想思考,也不想看書。此時,只想貪婪的享受着午間微醺的陽光。音樂讓我的耳鬢鬆軟,神志飄移,而後又化為醇厚的耳語在玻璃窗透進的陽光裏浮游,又漫漫散落,隱匿。我能清楚的聽見心裏那道清洌的泉水汩汩流動的聲音,又匯成一條小河,潮濕着我的心田。

很喜歡這樣的意境,初冬的暖陽瀰漫在屋子的每一個角落,把世間一切的空虛盈滿。讓空氣也變得清洌,讓我的身心不再寂寞,更不會憂傷,並帶着冰激凌般絲絲的甜。

音樂的名字叫“在最苦時回甘”是我最喜歡的紫色家園裏的半畝心田。我在這個時候不經意地想起了雲。

好久沒有和雲聯繫了。那一日,突然接到雲的電話,一直在心裏盤旋繚繞着一種細碎的情感,温暖着我。至此也為着她那深深的失落而感歎。

她説,我無事,只想告訴你,秀又回醫院了,並且比原來的職務還好。她説,我們仨個原來在一起最好,你和秀都有着自已的職業,而我,這些年一直還在原地,什麼都沒有。不,我在退步,在與社會脱離,我是不是命不好呢?

我只有勸慰,笑稱她,你是我們仨個裏命最好的。你的夫在前方撕拼,你是他的後盾。

她無奈的一笑,最後説了一句,我的心真的已沒有了往日的温馨。

我無語,內心裏忽然有一個詞總在我的眼前揮之不去,“塵世”。曾在一篇文章裏看到,“塵世”一詞是歸屬宗教禪境裏引用的。我不信佛,心裏也無任何的宗教信仰,而我為什麼會一度在心裏浮現這個詞呢?也許是在下意識裏,一直在走近這個有着塵世煙火味道的靈魂裏吧?我向來不相信命,一直覺得,命運對待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有的人在人生跌落低谷時就“尋着沒法,去拜菩薩”,當我們柄香跪拜,虔誠祈求佛的恩惠時,我想如若我們內心裏沒有一份脱塵的心靈,既使跪祈再多也是惘然吧?塵世裏,我們無法左右命運,就如我們的出身,但是我們可以對命運的抗爭來改變它。哪怕這種改變是微小的,我們的心裏就會有着點滴的成就感,就會有點點温暖的喜悦!這也是我們能夠享受到的剎那的美好!

雲的話讓我覺得,她是不是對塵世有着諸多的無奈和牴觸呢?想到此,心莫明的就痛惜起來。我無法為雲的衷傷和苦悶止痛療傷,世間的任何世事流轉,都應有自已的信念,如果自己感覺到孤獨落寞失去温暖,那麼怎麼決擇都是她自已的一種行走的姿勢。

曾聽過一個朋友説過一個人,因沒上大學,沒有好工作,心裏苦悶,終日鬱鬱寡歡,而最終使自已越來越頹廢。

我一直覺得,無論我們的生活是否激烈與暗沉,都來自我們自已的心靈那個棲居的家園。當年作家餘秋雨去看望在獄中的朋友時,他對朋友説了一句,在這裏的時光正好是你學好外語的不可多得的好時光。朋友領悟了他的話。當朋友出獄,帶着一本翻譯的書稿。這能説他的生活是冰凍的生活嗎?

我們每個人是不是一直都渴求着自已的生活能夠在安適舒暢的氛圍裏遊走?然而物質和名利的誘惑又都是我們不可抵擋的,而當我們最終能將心靈避開人海洪流,避開車水馬龍,避開飛離喧囂的塵世時,那些痛苦煩憂定然會瞬間改變,定然會收穫每季灑脱與質樸的平靜,定然會收穫百轉歲月之前那份單純的快樂!

不要讓沙漠淹沒你的靈魂,不要讓凝鬱再裝飾你的'掌心,不要再拾起散落在憂傷裏的刻痕。人生短暫,陽光下,總有一條為你敞開的阡陌小路,留下你亮麗的風彩。

人生充滿艱辛,人應當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

“詩意的棲居”這樣美麗的句子,是荷爾德林在輕輕的告訴我們,讓我們在簡樸的生活裏挖掘着詩意的日子。生活本就艱辛,我們又不能逃逸,那麼讓我們打開心靈的這扇窗,讓那些快樂的陽光和清亮的月光都湧進來吧,我相信,你的心靈花園定會花團錦簇,蝶舞成羣。你定會可以安心的享受月光的潔淨和陽光的温暖。

詩意的棲居 篇五

中國傳統建築的核心貫徹着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廣東的騎樓、閩西的土樓、江南的園林、北京的四合院,無一不在印證着這一點。這些典型的建築樣式都是依當地的“風水”而生,讓每個地方都呈現出獨特的風貌,同時,為當地人提供了一種愜意的生活方式。然而,這一點在大規模的城市化運動中,已經被遺忘或者説是拋棄,獨特的建築帶來的城市風貌已經蕩然無存了。被鋼筋水泥包裹的大樓導致千城一面,北京、上海、廣州,或是吉隆坡、曼谷,全是玻璃幕牆的高樓大廈,讓人不知身在何方。

“人,詩意的棲居”,中國從古至今的傑出建築都在幫助人們實現詩意的棲居。然而,呆板的建築現在正在佔領着我們的空間,人們被封閉在一個個水泥的盒子裏,春天聞不到花香、夏天感受不到蔭涼、秋天聽不到烏啼、冬天賞不到冰雪,建築把人與自然隔絕開來,人們喪失了詩意的生活方式。呆板的建築從用材上來説,水泥把空間全部密閉,等於在人們的毛孔上捂了層蓋子,人們無法與自然暢達地交流;從設計上來説,不考慮美與感受,只在意成本和效率。其實,美、用材與成本並不矛盾。

剛剛獲得被稱為“建築學界諾貝爾獎”的全球建築領域最高榮譽——普利茲克建築獎的中國建築師王澍説過:“傳統營造工藝歷經千年依然具有生命力,這是當前的城市化進程中最需要珍惜、挖掘和發揚的地方。”我們有着悠久的建築史、獨特的營造方法,然而,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們迷失了我們的根,西式建築成為我們的唯一選擇。傳統的、會呼吸的建築並非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傳統如何與現代接軌,正是建築師們要去解決的問題。

24.第2段中“正在佔領着我們的空間”的“呆板的建築”有哪些缺陷?請簡要概括。(6分)

25.文中引用王澍的話有什麼作用?(3分)

26.結合材料,你認為建築如何才能“幫助人詩意的棲居”?(6分)

參考答案:

24.(1)千城一面,缺乏獨特的城市風貌;(2)隔絕了人與自然,人們喪失了詩意(愜意)的生活方式;(3)忽略美與感受,只關注成本和效率。

【評分建議】6分。每層2分。

25.內容上——強調在當前的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繼承傳統;論證上——使文章所闡述的道理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或:有力地佐證了作者的觀點)。

【評分建議】3分。第一層2分,第二層1分。

26.(1)要貫徹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哲學思想;(2)要讓人們能與自然暢達地交流;(3)要將傳統與現代接軌而不能迷失自己的“根”。

【評分建議】6分。每層2分。

詩意的棲居 篇六

夏日午後,公園裏,樹蔭下,陣陣歡聲飄散在枝葉間,盪漾在空氣裏。那是誰,黃色高温預警中,不在家避酷暑之威壓,享空調之清涼,卻竟自投身自然的懷抱,還如此自得其樂?

不錯,那正是我們。我和我的朋友們。還有朋友的孩子。眼看暑期將過,怎麼説也得抓住假日的尾巴好好聚聚談談,不然一開學,各忙各的工作,各有各的家務,怎得共聚的閒暇時光?因此,才有今天這第一次,在藍天白雲下,綠葉婆娑間,來一次野餐,賞一片大自然的真正的清涼。

野餐過後,大家喝茶聊天。虹是我們八個人中逢假必出遊的一個,行萬里路就是她的假日常態。話題自然由她而起。她剛遊過西藏。問起西藏之旅,她説:去西藏根本用不着擔心高原反應,只要慢慢地一個點一個點地上去就沒事。像我們那天最先去的是林芝,一個海拔較低的地方,一點不適的感覺都沒有。那林芝海拔多少?我好奇地問,3000多,虹説,我們是後來才去拉薩的。有的人從廣州坐飛機一飛就飛到拉薩,這就不好。就有可能造成高原反應。虹走的地方多,自然見多識廣,也樂意與我們分享。儘管大家已見過她每天發的好多綺麗的西藏風光,還是聽得津津有味,而對於孤陋寡聞的我來説,很高興就在這樣聽的過程中,也把西藏遊了一遍,也覺得心境不由自主的開闊了起來。啊,朋友中有這樣有識見又豁達的人,時不時在你面前展開自然世界的奇妙,那是一種多麼美妙的體驗啊。

慧這個暑假也走過不少地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還上了長城當了一回好漢。這可是我年少以來長久的夢呢。可是,慧給大家的感覺又是另一番模樣。瞧,這會她正專心的關注手邊的茶爐,準備泡好茶讓姐妹們喝。問起她有沒有逛過頤和園,她笑笑地説:有,圓明園也逛過。怎麼沒發美照給大家瞧瞧?我問,她依然微微一笑,沒説。慧就是這樣,恬靜,勤謹又大度。每回想起她,我總要在心裏輕輕一歎:她的婆家不知修了幾輩子的福,娶得如此好媳婦!

朋友中有好媳婦,當然也不乏好女兒呀!茵這個暑假就去廣州探望母親,大半個暑假就在廣州幫母親帶只有20個月大的孫子。而燕呢,每天花好多時間陪剛上國小的兒子,黑了,瘦了,言談間卻盡是滿足。而對工作駕輕就熟的璇一直保持優雅的體態,舉手投足間讓人彷彿眼前站着的是個浪漫的青春少女,誰相信她的女兒都快國中畢業了呢。

來,給你倆拍張照!説話的是麗,身着黑色中裙,腰上繫着大紅腰帶的她,儼然一副強人範。雖然她比我小好幾歲,但每次與她交流,我總是能感到自己和她之間有許許多多微妙的默契。

我還是來你這邊坐。説話間,霞就把椅子搬到我旁邊,你這次的髮型剪得真好,前面看,後面看,都好看。聽到霞的誇獎,我心裏美美的。霞是我們八人中唯一比我大的朋友,從20年前相識至今,眼見她一天一天地變得美麗,變得優雅,我心裏真是越來越喜歡她。

美好的時光就像長了飛毛腿,天邊不知何時聚起了又亮又白的雲兒,忽然間,就接近傍晚。我們清理了桌椅,收拾乾淨所有的垃圾。還公園一方寧靜潔淨,還大自然永遠的清爽。

晚上,當我整理野餐照片發往我們的微信羣時,我情不自禁地寫了一段話:你的經歷,我的夢想,是春風,如暖陽,催生了新牙,奮發了綠葉。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許多人找不到這份詩意,我也一直在苦苦追尋。但是,今天這一次大自然中的野餐,這一次在天地間的無拘無束的聚會,卻讓我豁然開朗:其實,詩意棲居並非遙不可及,只要我們還自然一份真愛,給朋友一份賞識,付他人一份真情。

讓心靈詩意棲居,幸福就在咫尺間。

詩意的棲居 篇七

我二十歲,師範畢業。一直在尋覓可以牽手,締結連理的可人。花期紛繁,鶯飛蝶妒。十年,看似寧靜,而又不寧靜的春閨中。充滿了幻想和期待。盼待有一個安謐的家,安適的住處。

三十歲,結婚以後,我住在部隊的家屬樓。先是簡易的臨時樓。然後是營職樓,60左右平,簡單而清楚。

再後在長治,隨老公的部隊飄了四年,居無定處。奔波在山西和遼寧之間。內心勞碌,渴望有個舒適安寧的家,有一處温馨的巢穴。

20xx年,我裝修了地處東山櫻花園的房子。這個房子,閒置了十年,買的時候,房價比較便宜。十年間,樓盤攀升,慶幸做了一件有頭腦的大好事。攢下一處房產,大大的增值。房子地處佳地。裝修後,我家在櫻花園住了四年,樓房是101平方米,都是按我的意思裝修的。淡雅,安謐。很合我的意。離城裏,菜市場,體育場,廣場都很近。生活很方便。我感到舒適。

星期六,星期日,假日。早晨,都到早市賣早點,餡餅,豆漿,玉米餅等,種類繁多,營養方便可口。早市,離家很近。經濟省事。

可是,住了幾年,老公嫌小。説以後,兒子成家,兒子一家來了,就擁擠了。

老公的朋友,劉哥,是個富翁。閒有一處房產,140平,精裝修。設計合理,是給他兒子,做婚房的。可他兒子嫌小不稱心。又買了200平房子。

老公相中了朋友140平的房子,裝修精良,他覺得滿意,裝修材料考究,優質上乘,設計合理,沒有住過,一直閒置着。是個好機會。免了裝修的勞心,勞力。我們就買下了樓房,是三樓。在八一零醫院南面,水岸藍灣前面。

老公按照我的意,給我建設了一個書房。新買了大大的書櫥,佔據一面牆壁。新購了電腦桌,電腦椅。色彩搭配和諧。新裝了配置高的電腦。

卧房,新買了雙人牀,和梳粧枱。樣式別緻,色調統一。

客廳,比較寬敞,兩面牆壁,懸掛了壁畫,呈暖色,温馨而陽光。

我忙着,建設我的新居。家是港灣,是避風港,是我的巢穴。我要把它,建設的舒適,安逸,温暖。

新居,地處南河北岸,比較清靜,安寧。環顧四周風光旖旎。小居不遠處,是南河,河水淙淙,岸上楊柳依依,綠樹成蔭。人少靜僻,景緻秀麗。

櫻花園的房子,當時是我裝修的,家裏的飾物,傢俱是白色的,主色調是清白色,傢俱都是用精良的材料打的,色彩清淡,地板格調淺淡。屋裏的氛圍乾淨,清新,淡雅。離開它,我很不捨。留戀懷念。安居了四年。

這個新居,客廳,主色調是粉色,牆壁壁畫,是暖色,温馨。窗簾是紅粉色,客廳是暖基調,紅火火。温暖而舒適,鮮活,紅亮,充滿橘色的陽光。温馨在暗暗的流溢。

上班坐3路車,公汽比1,2路較少。我不會開車,也不準備學車。自己的潛質,自己的神經,自己的協調能力,反應的快慢,自己知道。我不適合開機動車,駕馭不了。我準備騎自行車。大概30分鐘,也算是鍛鍊,安全穩妥。生命在於運動。難得的鍛鍊機會。到大夏天酷熱,大冬天酷寒,再坐公共汽車。避寒署,避陽光,避風雨。

老公是個稱職的軍人,副師級。高工資,一月一萬五百。他很會經營,花錢有分寸。錢大都是他攢下的,在小城我倆屬於高工資,生活條件優越。就要建設一個優雅,舒怡的住處。吃喝拉撒睡,隨意,安適的巢穴。安放騷動的靈魂,安置忙碌的身體,修整羽翼,在藍天下放飛,在天地間開拓。

建設一處美好的家園,迎接未來的兒子,兒媳,下一代。為他們,建設停靠的港灣,温馨的住地。迎接,他們的歡聲,笑顏,絢麗的明天,璀璨的未來。

生命,有個安靠的棲息地,孤孑的憩居,安詳的停靠。日子雖然不完美,不理想。生活就是缺憾的活着,在缺憾中追尋,在缺憾中度過朝夕日月,春秋冬夏。因此,才有夢,才有希翼。才有憧憬的餘地,有咀嚼的角落。

在我的新居,堆疊詩意,創造生命的極致,綻放藝術的花蕾,讓海市蜃樓,在內心演繹,美麗,祁望。僻靜的棲居,詩意的憩園,安寧的停泊。

詩意的棲居 篇八

人,詩意地棲居。

——作為王維山水詩的一種解讀

人的所作所為,是人自己勞力費神的成果和報償。人在這片大地上的棲居的本質,所有這些都沒有探入人類生命的根基。人類生命在其根基上就是詩意的。詩不只是一種附帶裝飾,不只是短時的熱情甚或一種激情和消遣。詩是歷史的孕育基礎,因而也不只是一種文化現象,更不是一個“文化靈魂”的單純表達。這種表達決不是勞績,而是一種捐贈。人只有去創造勞績,然後才能詩意地棲居。而王維的山水詩,正是這種棲居的財富捐贈。當人重新回到清靜幽深的山水之間,感受到自然的本質在天地間創造一種寂寞孤獨且又充滿閒適安寧的神聖自由的尺度時,喜悦乃是詩人的詩意創作物。《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輞川山莊秋日傍晚那恬靜清理的景色,與詩人“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的心情十分融洽。雨後的空山,清新而寂靜,清冷的月光籠罩蒼翠的松林,石上清泉潺潺流淌,浣女們的笑語歡聲在竹林盪漾,漁人晚歸的小舟,輕輕地劃過茂密的荷塘,面對清新寧靜的大自然,詩人情不自禁地發抒心中的感慨:任春花隨意凋謝吧,山中的秋景也不差,我儘可以留居秋山之中。(《唐詩審美十論》劉潔著)這樣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色,寄託着詩人嚮往山林生活的閒情逸致,表達他的歸隱之思。歸隱即返鄉,詩人的天職是返鄉,返鄉就是返回到本源近旁。正因如此,惟有在故鄉才可親近本源。本源就是故鄉的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翠竹、浣女、漁舟、青蓮……這故鄉的本源將意味着什麼?意味着詩人許久以來一直在他鄉流浪,備受漫遊的艱辛,現在歸根返本,只有故鄉的土地才是那樣地親切。於是接近故鄉就是接近萬樂之源:靜與閒。同時在時間的萬樂之源中,傍晚的那份恬靜,給詩人以詩意的思考,然後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山澗中。

胡應麟在《詩藪》評曰:“太白五言絕自是天仙口語,右丞卻入禪宗,如‘人閒桂花落’,‘木末芙蓉花’,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中有此妙詮。”詩人“描寫春山月夜的景色:春野空曠,萬籟無聲,寂無人跡處,桂花自開自落;一輪明月破雲而出,幽柔的清光灑滿山林,月驚山鳥,音回空谷,平和的氣氛,令人心悦神安。”《唐詩審美十論》)這表達了詩人清高超脱、空寂無慾的精神境界。這是一種崇高審美的優美感,表現為和諧,靜謐,輕鬆,愉快,神怡。置身於此時此景,正如康德所説:“在晴朗之夜,仰望星空,就會獲得一種愉快,這種愉快只有崇高的心靈才能體會出來。在萬籟無聲和感官安靜的時候,不朽精神的潛在認識能力就會以一種神祕的語言,向我們暗示一些尚未展開的概念,這些概念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在詩人的《竹裏館》中最能體現這樣的一種概念:靜與閒達到了老子的“道”的高深莫測的境界,達到了王國維之“無我”之境。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劉永濟在《唐人絕句精華》中説:“意識清景與詩人興致相會合,故雖寫景色,而詩人幽靜恬淡之胸懷,亦緣而見,此文家所謂‘容情入景’之作。”詩人在竹裏館獨自彈琴長嘯,與明月交友,置身在自得其樂的幽閒情景。在這裏他泯滅了物我的界限,忘懷了自身的形跡,達到了心與境的合二為一。這種心靈的主意,即感受自然所恩賜的一種愛:生命已經是神人合一。只有神性的思考,才有詩意的棲居。棲居乃是建築一處充滿喜悦的處所,而竹裏館就是詩人棲居的安樂窩。作為處所,在詩人最親近的明朗者——明月總是呼喚起詩人的詩意之愛。熱愛生命,自行其樂。寂寞乃是一種詩人詩意的創造物:寂寞乃是光明的祝福。《早秋山中》:

無才不敢累明時,思向東溪守故籬。

豈厭尚平婚嫁早,去嫌陶令去官遲。

草間蛩響臨秋急,山裏蟬聲薄暮悲。

寂寞柴門認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

海德格爾説:“讓我們拋開這些屈尊附就的熟悉和假冒的對鄉人的關心,學會嚴肅地對待那裏的源始單純的生存吧!唯有如此,那種源始單純的生存才會重新向我們演説它自己。”在這裏,詩人的“厭”婚嫁的早到來,嫌去“官”遲,因為生命在責任之中,所付出的是道德律令。在責任纏身的那些時日中,人的活着只有一個字:累。人本真的自由尺度,那只有回到自然之中去;只有在自然之中,才能真正體會到自由的尺度。“思”是一種存在。在“思”的後面,呈現的是自然景物:東邊的溪水,故舊的籬笆,山裏的蟬聲,草間的蟋蟀,寂寞的柴門,空山的樹林,蒼白的雲彩。思更是一種關心,一種言説。詩者道説存在,詩人命名神聖,思最恆久之物事道路,它允許我們在思的道路上自由徜徉。思詩是詩人的一種棲居方式。詩人只有思向詩意,才能看見澄明從隱蔽之中顯現出來,然後不需要心力交瘁地左右徘徊。因為在前,“空”即是海闊天空,如此明朗的光明照在思的道路上,藍天白雲在薄暮中,即使被從心中來,寂寞的無人問津,但是也是一種存在之道。在清幽的傍晚,一切又呈現得那樣的平凡,獨與白雲相會,一種寄託,同時也是一種心靈的安居之所。思的道路是詩人的歸隱之路,迴歸鄉人之關心的道路。也只有在歸隱之路中,詩人才能領會源始單純的生存:自由的尺度才會在傍晚之中言説它自己。因此在這時,故鄉最本己的東西早已造就,而且已經贈送給在棲居中的詩人。詩人在這種喜悦又寂寞中,得到了天地之間相互關心的神聖之物:詩。《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周若予《唐宋詩本》言:“樸率真至,絕似淵明,平淡之中有化工在。”高步灜《唐宋詩舉要》:“天趣自然,踵武靖節。”這是詩人描寫渭水邊上農村生活的風俗畫。詩中描畫的人物與人物之間,人物與背景之間,聲音與色彩之間,一切都搭配得十分和諧,渾成一氣。本首詩化用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的語句,由於詩人用得靈活,化得無跡,所以讀起來既覺得有陶淵明的韻味,又不失王維自己的特色。詩的最後借用《詩經》中的典故,抒發詩人面對這幅農村生活圖畫所產生的陶醉神往之情。馬茂元在《唐詩選》中説:“最後兩句是説,就這偶然看到的情景,已羨田家安閒;想到自己生活的忙碌,不禁為之悵然興感。因而吟詩寄意,作歸隱之想。”在這裏,詩人眼中的畫面是田野上的農夫、牧童、牛羊、麥苗、雉雊、桑葉、蠶眠,這是農家在天地之間滿懷信心期望着田地的饋贈,果實和人被保護在一種恩惠中,這種恩惠運作於天地間並且允諾一個持存的東西。詩歌是對人類勞作活動的熱情,自然在場於人類勞作和人類命運中,在日月星辰與現實生活中,在田野、植物和動物中,在河流和氣候中,詩人倒向了自然地輕柔懷抱,並在其中得到一種詩意的棲居。但是,這一切已經是一種思想的棲居,一種詩人熟稔於他所依據的山水田園的棲居。一切的勞作和活動,建造和照料,都在詩人在這片大地上的諸多勞苦功績那裏得知。詩人顯示了詩意本身,並把它建立為棲居的基礎。為這種建立之故詩人本身必須先行詩意地棲居。詩意的靈魂在靈魂勞績中尋找到它的棲居之所:山水田園。《文杏館》:

文杏裁為樑,香茅結為宇。不知棟裏雲,去作人間雨。

詩首先使棲居成為棲居。棲居是在建築。於是詩人在大地上通過自己的勞績,然後自得其樂地享受自己的功績。詩成了詩人棲居的處所。經過充滿勞績的職責奔波,詩人終於在鄉間找到了生命與生活的自由尺度,並把這種自由尺度置入詩意的空間,於是在問候山水的歸屬之時,生命在這些勞作之中找到了它最終的故鄉:生命的本源。

詩意的棲居 篇九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餘輝;我擁一縷最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燦的;漫漫人生,我要尋找一片詩意的棲居地。

在文人騷客的意境裏,“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陋室亦可“調素琴,閲金經”,飲酒下棋,吟詩作對,悠然自得,無異於擺脱紅塵世俗中的是是非非,牽牽絆絆,讓身心愉快,其樂融融也。若不能如陶翁歸隱山林,不如學習其人生的幾分從容,幾分灑脱,讓自己成為詩意的棲居者。

人生是需要詩的意境。詩意可以是高山流水的漁舟唱晚;杏花春雨的嬌媚江南,亦可是身於凡塵俗世,心卻超然物外。誠然,詩意亦可是在那唐詩的韻致,宋詞的曼妙之中,從古至今的虔心悦讀。

人生不可不讀書,讀書是一種詩意,不僅能讀懂別人,亦可讀懂自己。從別人的故事,看自己的人生。讀懂自我完善自我,為人生點亮一盞盞明燈。

讀書是一種享受。獨自在書海中猶如拮取一膜茶香,輕輕一嗅,那種感覺不可名狀,卻心領會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能給予你的是無紛擾,無羈絆的一種寧靜淡泊,是夜闌人靜時的放鬆,以書為伴,以書為友,不失為最高境界,因為書是心靈最忠實的讀者,是虔誠的守望者。

讀書是一種歸宿。是靈魂的最高點,讀書是穿越時空停留在明月流水的温柔,在“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的曠野豪邁氣質,是長亭外,古道邊,落英間徘徊的柔情,以及指尖停留在書頁間淡淡的,悠長的,醉人的書香。是從亂世紅塵中尋找的一方淨土,給高貴的靈魂一個安靜的棲居地。

詩意的生活,領略文人墨客獨領風騷之勢,看透人生的千姿百態。詩意地棲居,詩一般的思想,詩一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