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端午節的詩句古詩屈原【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5W

端午節的詩句古詩屈原【精品多篇】

屈原的著名詩句: 篇一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九歌·東君》)

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九歌·山鬼》)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九歌·山鬼》)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禮魂》)

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九章·抽思》)

心鬱郁之憂思兮,獨永歎乎增傷。 (《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端午節關於屈原的著名詩句集錦端午節關於屈原的著名詩句集錦。 (《九章·抽思》)

世溷(hun)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九章·懷沙》)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九章·涉江》)

餘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九章·涉江》)

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九章·涉江》)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九章·涉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

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牽於俗而蕪穢。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魂兮歸來!哀江南!(《招魂》)

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天問》)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chai)?(《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

長歎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脩之故也。 (《離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離騷》)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離騷》)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湘夫人》)

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湘夫人》)

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 (《九歌·大司命》)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 篇二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端午節關於屈原的著名詩句集錦素材庫。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

淘寶精品

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的詩端午節的詩句 篇三

《屈原塔》宋 蘇軾

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羣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峯。

《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端陽採擷》

【宋】許文通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已酉端午》

【元】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七律 • 端午》

【現代】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着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屈原與端午節 篇四

有一位詩人,他出身貴族但不安於既得利益,改革內政實行法治,舉賢授能,振興楚國,為了這些理想,不懈追求。他説,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體現了一種執著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因他死在農曆五月初五日,人們把這一天當作一個節日,即端午節,來敬仰他、懷念他——屈原。

大約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戰國時代,屈原出生在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裏。他青年時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幹,踏進楚國朝廷不久,便受到賞識,當了[左徒]這一僅次於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始終不能實現,終於被削職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現在湖南、湖北的許多地方,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憂民感情的詩篇。後來楚國亡了,屈原心裹有説不出的痛苦,便來到泊羅江邊,抱起一塊石頭,縱身投入江裏自盡了。

屈原本來不姓屈,他的祖先屈俠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受封封在屈這個地方,也就是説他本應是姓熊,而以屈為氏。在古代呀,一個公族,就是本族,大家一個共姓叫姓,某一個支派叫氏,後來姓、氏不分了,所以稱屈原姓屈。其實屈原應該是姓熊,以屈為氏,但是姓氏不分所以叫屈原,姓屈,那麼屈原本名叫屈平,原是他的字,也就是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名平,是天的象徵,字原是地的象徵,實際上屈原是以天、地為他效法的對象,以追求社會的公正和協調。

《史記》裏面説屈原知識淵博,記憶力很好,精通政治的。興衰變化,而且口才非常好,再加上屈原出身於王室公族,他是楚王本家,而且在當時楚國有三大貴族,姓屈的,姓錦的,姓趙的都是楚王本家。他出身貴族,所以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就被楚懷王封為左徒,左徒這個職務,地位僅次於令尹(相當於宰相,叫相國,那麼在楚國不叫相,楚國叫令尹),而屈原的左徒僅次於令尹。屈原擔任左徒職務,對內跟楚懷王商議國家改革大事,制定改革的法令,對外要接待諸侯,參與外交事務,屈原他的改革的主要內容,對內則講要休民法度,舉賢授能,對外主張是聯齊抗秦統一中國,那麼這個時期這是屈原受到楚王信任,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以圖有所作為,實現自己的美政時期,屈原把他的理想叫做美政。

按照通常的觀念,以屈原的身份,貴族的身份,他完全可以在楚國有舊貴族把持朝政這個環節當中,隨波逐流,但是屈原沒有這樣,他不同腐朽的舊貴族集團同流合污,並且由此而受到黑暗勢力的殘酷的迫害和打擊。他沒有低頭,沒有屈服,始終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始終不改變自己的節操,敢於鬥爭。他説,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只要是我所熱愛的,我所追求的真理,那麼縱使讓我死上九回死上多次我也絕不後悔,哪怕把我五馬分屍我也絕不改變,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啊。

學者聞一多先生曾對端午節作過精闢的考證,他認為端午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一個節日,東漢以後這一風俗逐漸向北方傳播。吳越族以前,我們的祖先華夏族是以龍為部族標誌的,伏羲、女媧、顓頊、禹、黃帝都是龍族著名領袖,是以龍為圖騰的,認為龍是法力最大的神靈。以至華夏族的後人,把這些著名的祖先也視為龍的化身。從此有祭祀龍的盛典。直到今天我們也自稱是“龍的傳人”,世界各國也都以“龍”為中國的象徵。吳越民族在每年五月五日這一天,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他們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中,或裹在樹葉裏,往水裏扔,獻給神龍吃。他們還把乘坐的船,刻畫成龍的形狀,配合着岸上急促的鼓聲,在水面上作各種遊戲和競賽划船。這便是端午節及其習俗的由來。古研究的發展和發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證實:聞一多先生的考證是比較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