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7W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多篇)

推進生態文明 建設美麗中國 篇一

推進生態文明 建設美麗中國

黨的十八大報告獨立成篇系統論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次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與創新,是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做出的科學判斷和重大抉擇。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領會生態文明建設精神實質,對於進一步弘揚生態文化,促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生態文化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

生態文化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態智慧,融合現代文明成果與時代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文化載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態文化必將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生態文化是促進天人和諧的凝聚力。泱泱五千年,中華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態文化,構築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生態文化通過人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的生態意識、價值取向和社會適應,維護和增強自然生態系統的供給、調節、支持、文化四項服務功能,實現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可以説,中華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更加懂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樸素生態文化哲學智慧,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將伴隨和影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成為凝聚人民追求夢想、鼓舞鬥志的力量源泉。

生態文化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源動力。綠色發展理念是對奢侈消費、資源低效高耗、污染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徹底否定,是科學發展的思想精髓,也是生態文化的時代內容與創新。綠色發展的思想淵源主要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正是由於綠色發展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文化內涵,顯示了中國轉變發展方式,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形成節約資源、恢復生態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生態文化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向心力。生態良好、環境健康、可持續發展狀態和高尚的心靈境界,是構成美麗中國的基本要素。人們都向往着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氣清地淨,老百姓渴望着能喝上乾淨水、呼吸清新空氣、吃上安全食品、住上敞亮房子、有個舒適的宜居環境。這是人民羣眾最基本的生活訴求,也是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森林文化、濕地文化、荒漠綠洲文化和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園林文化等生態文化載體建設和生態制度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出版科普讀物及影像製品,開展生態文化公益活動,為人們提供豐富多樣的生態產品和文化服務,提高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共建生態文明的公信度和參與度,增強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治理環境的自我約束力和社會影響力。生態文化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驅動力。文化軟實力已日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卻不盡如人意。中國是文化資源大國,卻不是文化強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為支撐,生態文化的興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必須繼承、發展和弘揚生

態文化,以文化人,提升公民綜合素質,增強核心凝聚力、競爭力,充分發揮生態文化在提升國家軟實力中的作用,讓中華民族的生態文化走出國門,以其巨大的滲透力和感染力,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生態文化代表了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追求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也是生態文化的根本價值向度。深入生態文化研究、挖掘、修復,繼承、發展和創新建設,不斷增強生態文化與時俱進的適應性,將有利於增強我國文化發展活力,切實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推進生態文明 建設美麗中國 篇二

推進生態文明 建設美麗中國

歲月流金,盛世豐年。在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帶來的希望中,我們告別了奮發有為、碩果累累的2012年。中國人卻正以難以撼動的決心,導引一場持久深刻的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發展方式轉變,這樣一條新型發展道路,超越了對發展速度的頂禮膜拜,意味着對發展理念的全新詮釋:解決一切問題都要靠發展,但是靠的是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

2012年註定是永載中國環境保護史冊的一年。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強調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同時還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和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概念,反映了我們黨的高瞻遠矚。這也昭示着環境保護的戰略地位更加強化,指導思想更加明晰,重點任務更加突出,保障措施更加有力。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仍很突出,特別是注重發展速度、忽視發展質量,環保工作的任務仍然艱鉅;我們更應看到,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做好環保工作,關乎國計民生,更關乎中華民族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走向復興的偉大曆程,代表了全社會的共同期待。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修正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對於尚處於工業化時期的中國,要實現這種根本性的轉變,挑戰固然是巨大的,但作為後發國家,可以積極借鑑和吸收他國經驗,更是一次重大的機遇。我們建設生態文明,就是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從根本上摒棄發達國家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模式,為全球環境保護做出積極貢獻。 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非常豐富,集中體現在“五個一”上:一是樹立一種全新理念。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二是堅持一個方針。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三是明確一項基本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着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四是建立一套制度。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五是實現一個目標。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一)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道路。探索環保新道路是通往美麗中國的一個路標。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的指導思想,遵循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形成節約環保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推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融合,加快構建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體系、健全的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政策和科技標準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和執法監督體系、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

(二)堅持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我國已經到了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新階段。要把推進節能減排與優化產業結構、節約環保與企業增效、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與擴大內需、強化生態環保與引導生產力合理佈局結合起來,着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認真推動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落實,編制實施國家環境功能區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嚴格

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進一步嚴格環境准入,着力推進規劃環評。強化建設項目環評,從嚴控制“兩高一資”、低水平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建設項目。

(三)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堅決貫徹落實“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強化結構減排,細化工程減排,實化監管減排。以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為重點,削減水污染物排放量。全面提升城鎮污水處理水平,加大重點行業水污染治理力度,積極推動集約化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的污染防治。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為重點,削減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持續推進電力行業污染減排,加快鋼鐵、水泥等非電重點行業脱硫脱硝進程,因地制宜開展燃煤鍋爐煙氣治理,加強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強化污染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

(四)優先解決損害羣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大力推進PM2.5等大氣污染防治,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切實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對重點防控區域、行業和企業,採取綜合措施,嚴禁新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嚴格化學品和危險廢物環境管理,建立化學品和危險廢物環境污染責任終身追究制和全過程行政問責制。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和生態環境損害。強化環境執法監管,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羣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嚴厲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五)加大重點領域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力度。繼續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切實抓好水質良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深化“以獎促治”政策,擴大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範圍。以全國土壤污染調查為基礎,積極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全面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行動計劃,提高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平,減緩生物多樣性鋭減趨勢。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進一步開展生態示範創建。

(六)不斷完善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職能有機統

一、運轉協調高效的生態環保綜合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綜合運用財税、價格等經濟槓桿,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資源環境經濟配套政策。抓緊制定實施生態文明目標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納入地方黨委政府績效考核。加強基本國情、基本國策和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促進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我國國土空間雖然很大,但由於山地多、平原少,適宜人居住和發展的空間並不大,適宜工業和城市建設及耕作的土地僅有180多萬平方公里。我國生態脆弱區域面積廣大,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佔全國國土空間的一半以上。脆弱的生態環境,使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只能在有限的國土空間展開。今後十幾年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重要時期,也是空間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我們既要滿足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對國土空間的巨大需求,又要為保障糧食安全而保護耕地,還要保障生態安全和人民健康,因此,必須調整開發思路,確立集約發展的理念。必須集約利用土地,加倍珍惜土地,提高城市建築容積率,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載力,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逐步減少農村人口,逐步減少生態脆弱區的人口,實現土地的集約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杜絕工業園區、城市建設對土地的粗放利用,建立緊湊型城市,集約利用土地,把更多的空間留給生態。

——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

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既要防止大城市過度膨脹,也要防止經濟要素過度分散,實現大中小城市和城鎮的協調發展。

——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我國既有高山,又有大河,風景引人入勝。但西北地區有大範圍的沙漠戈壁,西南地區有大面積的喀斯特地貌地區,這些地方生態非常脆弱,一旦破壞極難恢復。黃河上游、長江上游、珠江上游是我國的生態屏障,生態植被如被破壞,下游地區將受到很大影響。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逐步加強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一是對資源枯竭地區的綜合治理;二是實施了大規模的生態恢復和建設以及環境治理工程,包括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青海三江源保護、石漠化治理、淮河水污染治理、滇池治理、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和治理行動等。這些建設和治理工程,不僅減輕了歷史上國土空間粗放式開發對於資源環境所造成的破壞,也起到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作用;三是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減少人類活動,將人類活動對生態脆弱區的影響降到最低。新時期,應通過調整空間結構,正像黨的十八大報告所要求的,“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從宏觀上看,優化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應重點打造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經濟帶;發展聯繫緊密、帶動力強、影響力大的城市羣;選擇宜居宜業、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構建經濟聯繫相對緊密、受到城市羣輻射帶動的規模較大的經濟區;建設有較大規模、經濟實力較強、有一定輻射帶動能力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實現城鄉統籌、東中西互動、經濟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着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生態文明是人類為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建設生態文明,關鍵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範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推進生態文明 建設美麗中國 篇三

推進生態文明 建設美麗中國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述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各地各部門全力破解日益突出的資源環境問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蓬勃展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不簡單以GDP論英雄,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上週,一場大範圍霧霾天氣在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數日,影響面積達上百萬平方公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污染最重。

此外,嚴重的水污染威脅着人們的飲用水安全,“鎘大米”事件則引發了人們對土壤污染問題的關注„„

高速發展30多年後,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益積累的環境問題也集中顯現,環境總體惡化的壓力還在加大。在GDP增長的同時,鉅額的“生態赤字”出現。

“現階段,傳統污染問題和新環境問題交織。如果不能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我們的環境形勢將面臨巨大挑戰。”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偉説。

在頻頻出現的環境事件面前,單一的經濟增長考核指標蒼白無力。數據顯示,我國已是世界上能源、鋼鐵、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國家。2013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37.5億噸標準煤;十大流域的704個水質監測斷面中,劣V類水質斷面佔

8.9%。如果繼續沿襲粗放發展模式,建設美麗中國的夢想將難以實現。

實現中國夢、建設美麗中國,必須更加重視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總書記2013年5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確定,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中央組織部近日印發的《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指標,不搞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排名。在明確取消相關地區生產總值考核的同時,通知要求對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分別實行農業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評價;對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重點考核扶貧開發成效。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認為,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列為發展的紅線和高壓線,就是把資源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把羣眾評價作為考核幹部政績的重要參考尺度。

探索路徑日漸清晰,生態紅線呼之欲出

位於三峽庫區的重慶市奉節縣山高坡陡,地質破碎。過去追求產值,硬着頭皮搞“大工業”。縣委書記李光榮説,縣裏投入十多億元開山填河建起3500畝工業園,但才引進兩家規模企業,背上沉重債務。直轄17年來重慶經濟持續發展,但區域產業趨於同質化,拼資源、上項目,導致招商引資惡性競爭、資源浪費、環境惡化的情況時有發生。

去年9月,重慶市作出決定,按照全市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人口承載力不同,將全市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髮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五大功能區”,配套相應政績考核、財税金融保障機制,推動區域差異化、聯動式發展。為確保功能區戰略落到實處,重慶市正在建立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像重慶這樣,各地都在根據自身情況積極探索生態文明發展之路。雲南、湖北、廣西、福建、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省、區相繼出台專門文件,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推動區域科學發展的重要位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相協調的重要抓手,系統謀劃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海南省確定,將劃定生產、生活、生態開發管制邊界,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對自然資源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措施。建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生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

——北京市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城市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區域生態環境合作機制,破解首都環境建設難題。

本月初,環境保護部印發了《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基線劃定技術指南(試行)》。此前,環境保護部提出了構建以生態功能紅線、環境質量紅線和資源利用紅線為核心的國家生態保護紅線體系,今年將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任務,指南的發佈標誌着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進入全國整體推進階段。搞好頂層設計,用制度和法律保護生態環境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人們注意到,修改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已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環境保護部定期在其官方網站公佈對人民羣眾反映強烈的環境污染問題的督辦查處結果;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出台的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釋正式施行,對於觸犯多個罪名的環境污染犯罪行為,司法審判依法“從一重罪處斷”。

周生賢表示,用生態文明的理念來看環境問題,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問題。要從宏觀戰略層面切入,搞好頂層設計,從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全過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形成激勵與約束並舉的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探索走出一條環境保護新路。要實行最嚴格的資源環境管理制度,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記者瞭解到,今年國家有關部門將制定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系,將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生活、生態制度和生態文化等內容納入其中;深化環評審批制度改革,調整和簡化建設項目環評分類管理,簡化審批流程;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着力推進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將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粗放型發展方式向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方式轉變,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制定實施《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總體部署。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如,現有法律體系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尚未理順,體現生態文明的政績評價考核機制還未形成,對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政府不履行監管責任等不作為行為的監督機制薄弱,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有待建立,市場經濟手段運用不足,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行動機制需要完善等,這些都是今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點方向。

文/新華社記者 董 峻 顧瑞珍 張桂林

(據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篇四

XXXX大學 形勢與政策論文

題目: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學 院 XXXXXX 專 業 XXXXX 班 級 XXXXXXXX 學 號 20110914125 姓 名 XXX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指明瞭前進方向和實現路徑。建設生態文明,昭示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意味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建立美麗中國,是我們一直以來追尋的夢想。

關鍵詞: 生態文明 美麗中國

引言:隨着工業文明的推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社會創造了超過以往所有時代的物質財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強大。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單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成為傳統工業文明的主流意識,帶來了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問題。中國作為後起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資源有限,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雙重夾擊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愈加嚴重,危害日趨嚴重,步西方國家後塵的路子是走不通的,必須正視面臨的和潛在的危機。十八大報告從全局、戰略的高度指出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緊迫性、意義和作用,併為中國的小康社會指明瞭一條生態文明之路。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涵義及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人類在生態問題上所有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建設而且包括生態意識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層面,是指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產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的“綠色化”、無害化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這就要求我們: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資源是有限的,要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在全社會倡導節約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並具體落實到單位、家庭、個人。

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層面,是指黨和政府要重視生態問題,把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羣眾根本利益的一項重要任務,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各級政府應發揮主導和主體作用,為推

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製度基礎、社會基礎以及相應的設施和政治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層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動包括指導我們進行生態環境創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組織、規劃等意識和行為都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樹立生態文化意識,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新世紀新階段,人類已逐漸認識到長期對自然進行掠奪性索取、破壞必將遭受懲罰,一個從征服自然、破壞自然到迴歸自然、珍愛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態意識覺醒之日,就是我國生態環境改善之時。因此,進行生態教育,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同,增強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牢固樹立生態文化意識,是解決生態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

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層面,是指重視和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革新。這就要求我們: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團結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會管理體系,形成以生態文化意識為主導的社會潮流,樹立以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生活方式為主導的社會風氣。優化“人居”生活環境。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態,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理念的重大進步。建設生態文明,不是要放棄工業文明,回到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

第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一直以來,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現在還應看到,能源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不強也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粗放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2012年,我國經濟總量約佔全球的11.5%,卻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鋼、43%的銅、54%的水泥;原油、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總量已居世界第一。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的增長模式,努力走出一條代價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路子。

第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首先要保障好人民羣眾的身心健康。人民羣眾過去“求温飽”,現在“盼環保”,希望生活的環境優美宜居,能喝上乾淨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氣、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們必須下大氣力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不斷改善人民羣眾生產生活條件,以實際效果取信於民。

第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美麗中國正是承載着這一美好願景。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第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文明既關係民生福祉,也關係民族未來。大自然哺育了我們的祖先,給予了我們生存與發展條件,還將養育我們的子孫後代。“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我們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把資源利用好、環境治理好、生態保護好,切實維護大自然對人類的永續供養能力,讓大自然能夠更好地休養生息,給子孫後代留下更大的發展空間。

第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當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維護生態安全日益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任務。中國已與世界緊密聯繫在一起,我們必須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儘自己所能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控制温室氣體排放,更好地彰顯負責任大國形象,為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總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新的起點,新的命題,新的挑戰。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的藍圖,靠什麼繪就?13億人的美麗中國夢,靠什麼實現?時間將曾經的輝煌留給歷史,也將無限的希望帶給未來。總之,美麗中國不只是一個新概念,而是一種新模式、新方向、新境界,是着眼於我國現實國情和未來發展定位提出的重要戰略目標。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美麗中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一定能實現“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的美好願景。

參考文獻:

[1] 田憲臣。 建設生態文明,繪就美麗中國 [J]。 學習論壇, 2013.29(1)。 [2] 張高麗。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N]。中國環境報2013-01-01(1)。 [3] 張高麗。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J]。 求是, 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