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孔孟名言50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2W

孔孟名言50條精品多篇

孔孟的經典語錄名言名句 篇一

1、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2、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3、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4、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親也。

5、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6、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8、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9、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10、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11、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1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3、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14、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15、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16、道不同,不相為謀

17、君子無所爭者,言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

18、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亦須禮以成之

19、能發明我意者,是子夏也

20、夏禮,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21、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22、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也

23、言事死如事生

24、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25、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26、《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7、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為之説,因周用慄,便雲使民戰慄

28、反坫,反爵之坫,在兩楹之間。人君別內外於門,樹屏以蔽之。若與鄰國為好會,其獻酢之禮更酌,酌畢則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為之,如是,是不知禮

29、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曰:《韶》,舜樂名,謂以聖德受禪,故盡善。)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曰:《武》,武王樂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

30、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

孔孟的經典語錄名言名句 篇二

1、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譯文: 仲弓向孔子問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説:“出門辦事,如同會見貴賓那樣謙恭謹慎,治理百姓,如同進行重大祭祀活動那樣嚴肅慎重。自己不想得的東西,不想做的事情,絕不要強加於人。(如果能這樣做,那麼)為國家辦事就沒有了怨恨,處理家裏事也沒有了怨恨。”仲弓説:“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按照您的話去做吧。”

2、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説:“富貴是所有的人都所希望的,但不通過正當的途徑得到它,就不能夠接受。貧賤是人們都不喜歡的,但不通過正當途徑,也不能隨便擺脱。君子違背了“仁義”道德,怎麼可能成名呢?君子即使在吃一頓飯那樣短的時間裏也不能違背仁的原則,流離失所時要這樣做,動盪變亂時也一定要這樣做。”

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

譯文:孔子説:“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常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4、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衞靈公》)

譯文:孔子説:“志士仁人決不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

5、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譯文: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説:“現在所謂孝順,總説能夠奉養父母就可以了。(但這卻是很不夠的,因為)對狗對馬,也都能做到飼養它。如果對父母(只做到奉養)而不誠心孝敬的話,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6、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説:“人要是沒有誠信,那就沒有什麼值得肯定的了。就象牛車、馬車上沒有車轅與橫木相接的部分,牛車、馬車怎麼能夠行走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譯文:曾子説:“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説:“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

9、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譯文:孔子説,“品德好呀,顏回啊!一竹筒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狹小的巷子裏,一般人都忍受不了這種困苦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學樂善)的快樂。品德好呀,顏回啊!”

1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歲才明白。五十歲時,我知道萬事都有天命;六十歲時,什麼話都能夠聽進去;到了七十歲,就是隨心所欲也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了。”

11、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近況,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説:“你為什麼不這樣説:‘他的為人,(為了追求一個崇高的理想,)經常發憤得忘記了吃飯,高興得忘記了憂愁,連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啊!’”

12、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

譯文: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諡號)為什麼稱‘文’呢?”孔子説:“他才思敏捷而又喜愛學習,不以向低於自己的人學習為羞恥,這就是叫他‘文’的原因。”

13、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論語·學而》)

譯文:子貢説:“貧窮而不去巴結奉承,富裕而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麼樣呢?”孔子説:“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仍然快快樂樂,富裕而愛好禮義的人。”子貢説:“《詩經》説:要像加工骨頭、牛角、象牙、玉石一樣,經過切磋琢磨(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説:“端木賜呀,我可以開始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已經發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來的事。”

14、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孟子説:“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先王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才有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用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施行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那麼治理天下就會像在手掌中轉動它那麼容易。……沒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15、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廚房裏有肥嫩的肉,馬棚裏有壯實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有餓死的屍體,這如同率領着野獸來吃人啊!野獸自相殘食,人們見了尚且厭惡,而身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卻不免於率領野獸來吃人,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

16、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齊宣王在雪宮接見孟子。宣王問道:“賢人也有這種快樂嗎?” 孟子答道:“有。人們得不到這種快樂,就要抱怨他們的君主了。得不到就抱怨他們的`君主,是不好的;作為百姓的君主卻不與百姓同樂,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樂,同天下人一起樂,憂,同天下人一起憂,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的,是從來不會有的。

1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孟子·盡心下》)

譯文: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於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輕些。所以得到許多百姓的擁護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諸侯。

18、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譯文:景春説:“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孟子説:“這個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説:‘到了你丈夫家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揹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裏,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19、“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我能識別各種言論,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它作為一種氣,最為盛大,最為剛強,靠正直去培養它而不傷害它,就會充塞天地之間。它作為一種氣,是要和義與道相配合的;沒有這些,它就會萎縮。它是不斷積累義而產生的,不是偶然地有過正義的舉動就取得的。如果行為有愧於心,氣就萎縮了。”

20、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盡心上》)

譯文:孟子説:“萬物之理我都具備了。反問自己,所具備的道理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快樂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沒有比這更近的了。”

孔孟的經典語錄名言名句 篇三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大學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説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像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像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説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大學》--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大學》--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大學》--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大學》--《詩經》説:“茂盛的桃樹開着鮮豔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7、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中庸》--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中庸》--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中庸》--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1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温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中庸》--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聖人的美德中了。

14、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如果學了之後,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温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裏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1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温習?

16、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論語》--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捨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説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説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17、禮之用,和為貴。《論語》--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18、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論語》

19、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 《論語》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論語·衞靈公》

21、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 子 《論語 》

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論語》

24、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 《論語》

2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26、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丘 《論語》

27、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2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 《論語》

2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 《論語》

30、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子 《論語》

3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論語》

3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孔丘

3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 《論語·里仁》

3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 《 論語》

35、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 《論語》

36、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孔子 《論語》

37、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 《論語》

38、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

39、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孔丘

40、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 《論語》

41、知恥近乎勇。 ——孔子

42、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論語》

4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丘 《論語》

44、八佾舞於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 《論語》

45、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 《論語》

孔孟的經典語錄名言名句 篇四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解釋: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説有什麼因難呢?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解釋: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裏,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解釋: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他揹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因為以生命的結束作為任務的結束,所以實現仁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的。

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釋: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解釋:(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無可救藥。亦作“朽木難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釋: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即知名學。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學,規範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三、忠學,是修養學。是培養人自覺自願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四、信學,是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人判斷力的學問。

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解釋: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1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釋: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裝傻別人趕不上。

1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解釋: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解釋: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説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解釋:孔子説: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1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解釋: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8、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解釋: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着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1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釋: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20、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釋:學了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2、道聽而塗説,德之棄也!

解釋: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23、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

解釋:正確的話,能不聽從嗎?必須認真改正錯誤,才算可貴。恭順的話,能不使人高興嗎?

24、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解釋: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25、見得思義。

解釋:意思是看到貨財,要想到道義

26、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解釋:見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做遲了。看到了惡人或做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想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孔孟的經典語錄名言名人 篇五

1、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摘孔子《論語》

(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摘孔子《論語》

(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3、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摘孔子《論語》

(君子説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4、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論語》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孔子《論語》

(聰明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6、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論語》

(他這種聰明,別人能做到,而這種愚傻,別人便難以做到了。)

7、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摘孔子《論語》

(如果質樸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樸,也會流於虛浮。只有外表和內心配合適當,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摘孔子《論語》

(對任何事物,僅僅瞭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愛它的人,深深喜愛它的人又不如樂此不疲的人。)

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孔子《中庸》

(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0、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1、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温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聖人的美德中了。)

12、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論語》

(如果學了之後,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温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裏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1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摘孔子《論語》

解釋: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温習?

14、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釋: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裝傻別人趕不上。

15、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解釋: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7、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解釋: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説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18、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解釋:孔子説: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1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解釋: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20、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解釋: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着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