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端午節這些習俗禁忌你知道多少?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5W

端午節這些習俗禁忌你知道多少?精品多篇

端午習俗中的養生奧祕 篇一

吃粽子:清熱除煩

中醫認為,糯米是糧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療作用。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都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

總的來説,粽子有清熱除煩、通利小便、助脾開胃的作用,特別適合初夏食用。

Tips:過量進食棕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貪食。

艾葉、菖蒲:驅毒除瘟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户户都要將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

艾葉(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艾葉有温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臨牀上常用來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五月艾的藥效最佳。現代研究表明,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的確有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葉、菖蒲還有驅蚊的作用,慢慢燃燒艾葉驅蚊效果更好。

雄黃酒:殺蟲解毒

端午前後,我國南方很多地區都已步入梅雨季節,天氣條件有利於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塗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由於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後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

塗灑雄黃酒是端午節習俗之一。在端午節,將雄黃摻在酒裏製成雄黃酒,灑在居室的牆角和牀下,具有較強的滅蚊和殺蟲作用。

Tips:由於雄黃能從皮膚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積塗擦,以防中毒。

喝五加酒:祛濕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

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餘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掛香囊——散風驅寒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

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後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這幾味中藥,中醫認為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這些早教重點 你知道多少? 篇二

這些早教重點 你知道多少?

專家表示,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確實是進行教育的好時機。早期教育核心在於提供一個教育營養豐富的環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和人格成長進行“激活”,從而為其日後的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從事早教的教師需要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進行相關的教育,需要循序漸進,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家長也不能不切實際地提高對孩子的期望值,從而無端地給孩子自身發展增添壓力。天津嬰智嬰慧中心劉建勛總經理介紹説:“家長應謹慎選擇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在對孩子‘激活’的過程中,不論老師還是家長都要拋棄傳統的填鴨式灌輸知識的方法,應該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案例和積極有趣的課堂活動,生動形象地傳授知識,讓孩子在理解並掌握知識的同時,被激發思維潛力,最終達到孩子日後全方位能力的提高和主動創造和創新的目的。此外,早教機構還可以以建立愛心基金的方式去‘激發’孩子的愛心,這樣不僅能夠對孩子和家長進行關愛教育還能夠為社會困難家庭的幼兒提供免費早教捐助,還能呼籲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兒童早期的培訓,讓更多家庭的孩子可以進入到早教機構的課堂,享受同等的教育機會。”

少兒培訓重在“啟發”

隨着國內教育對英語的重視,學生學習英語的年齡逐漸變小,以前從國中開始學習英語到現在國小幼兒園就已經開始學英語。但是孩子的年齡較小,心智相對不成熟,注意力不集中,好玩易動,這不是缺點更不是錯誤,而是孩子完全正常的生理特點。如果強迫灌輸給孩子另一種語言,就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學習效果達不到還會得到負面的影響。因此,少兒培訓不僅要關注家庭教育,還應重視啟發式教育。

有些家長讓孩子背誦課文,要求孩子精確到一個詞都不能少,一個詞都不能錯。但是這種背誦,只能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文字的編排層,並沒有深刻到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層面。當然有些孩子是先理解後背誦的,但如果單單把書丟給孩子,讓其背誦,家長檢查,學習只能停留在大腦的淺表層,這種背誦,遺忘非常快。所以建議家長讓孩子多去理解地背誦,將語言的信息全部都理解了,經過思考,這樣傳達出來的。信息才是真正屬於孩子自己的。因此,少兒英語的學習主要在於啟發,在這個時候,老師在關鍵的地方給學生指點一下,學生就有很大收穫,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學生沒有經過自己反覆思考,沒有急切的求知慾望,教師就先不必給學生講課,應該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自信心。遵循孩子的天性,不強迫,不命令,不填鴨。在愉快的環境中對孩子進行知識的輸入,對孩子的每一點小小的進步給予鼓勵和讚賞。

2.挑選正規的教育機構。兒童教學培訓機構很多,在挑選時需注意瞭解該機構的教學方法和師資力量,選擇理念科學的教學機構非常重要。

3.母子同學、母子同樂是成功學習的一大訣竅。很多父母只是讓孩子學習,自己不學,這樣就很難有好的效果。母(父)子同學,這樣才可能真正建造一個學習環境。同樂才可能給父母和孩子提供一個巨大的學習動力。

端午節這些習俗禁忌你知道多少? 篇三

一、懸掛天師符和鍾馗像

掛天師符和鍾馗像,用於驅散屋宅的煞氣,無論你是自己的屋宅還是租房,都會讓你住的舒心、活的自在。

二、在門上插艾草和菖蒲

防止傳統位理學上禁忌入內的邪氣。過去插艾草、菖蒲是為了“避毒蟲”,現在應該是避煞氣。特別提醒朋友們:一定要在下午三點前插艾草和菖蒲。

三、吃五毒餅

“五毒餅”是以五種毒蟲為飾的餅。五毒餅就是用刻有蠍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蓋在餅上、內有五種不同顏色的餅。吃五毒餅位理學三是把“五毒”吃掉,使它們不能毒人,能防止小人搗鬼。

四、家中小孩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

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對於經常受驚的孩子特別管用。

五、扔災

請用紅紙剪了葫蘆或蛇、蠍、蜈蚣、蟾蜍、壁虎五毒圖案,以白紙為襯,從農曆五月初起貼在門楣上,或用硬紙折成粽子形狀,纏上五色絲線佩戴於身,待五月初五一過,五色紙粽子和剪紙葫蘆一併扔至門外,可以驅散邪氣給你帶來好運。

六、健人(豆娘)

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飾物,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多用在女性朋友,也可以饋送朋友,如此能夠給你帶來好運。

七、擺放艾虎

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擺放在辦公室或屋宅,甚或放在隨身攜帶的包中,能夠驅鬼魅辟惡邪。

八、佩戴懸掛長命縷

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上,或戴脖頸,或系手臂,或掛於小孩搖籃等處,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九、戴香包

端午節可以佩帶一些香包,這樣能夠防病健身,又可以驅邪,香包裏的有的是中草藥,也可是雄黃、硃砂,也可以是避邪的符。過去香包是用五色絲線纏成,或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鬆、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可以驅邪醒腦,為你增加運勢。

十、沐蘭湯

端午日用菊科的佩蘭煎水沐浴。也可用煎蒲、艾、鳳仙、白玉蘭等花草或柏葉、大風根、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十一、焚燒艾蒿

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和邪氣。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上,傳説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十二、貼五毒圖

因為農曆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位理學上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

十三、掛鏡驅邪

過去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現在多在門前掛鏡驅邪。

十四、掛桃印門飾

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鬱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

十五、貼午時聯

端午時貼“午時聯”:“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能夠趨吉避邪。

十六、掛石榴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

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

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某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揹着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着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説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端午節吃什麼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篇四

吃黃鱔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説。

吃麪扇子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麪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説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大蒜蛋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説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户户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麪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説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説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吃薄餅在温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麪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嚐到多種味道。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

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説上,千百年來,成為人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乾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鹹。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鹹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着紅豔豔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鹹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着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麪、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裏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鹹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

端午節的各種別稱你知道多少? 篇五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端午節的各種別稱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入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端午節的各種別稱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七年級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沈榜宛《雜記》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的各種別稱大家清楚了嗎?可能有些別稱大家不是很瞭解,可是經過小編的介紹是不是知道了很多呢?

[端午節的各種別稱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