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寫課題實施的方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1W

寫課題實施的方案精品多篇

課題實施方案 篇一

一、對研究問題的實情性分析:

永興國小處在地道的農村,其經濟、文化、交通、信息等各方面均不及城市,跟一般的城市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基於我校地處農村,調查國小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現狀我們發現:目前國小生在數學學習中不良的學習習慣確實很多。如一些學生寫字歪七扭八,馬虎潦草、字跡很難讓別人看懂;添字、錯字、漏字、落下運算符號、隨意改變運算順序、點錯小數點等等現象時有發生;數學課的課前準備不充分;不能按老師的要求預習;有些學生計算粗心大意、經常出錯,計算後也不檢查、驗算。有些學生做作業不善於獨立思考、愛抄襲別人的。更為嚴重的是有些學生對作業中做錯的題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時糾正,而是走馬觀花、一帶而過;上課不認真聽講、搞小動作、回答問題的語句不完整。因此,作為國小數學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成了我們刻不容緩的天職,它是學生學好數學這門功課的基本保證。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作為教師,不但要了解學生的現狀,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重要性,還要有一套培養學生習慣的科學指導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從目前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還沒有一套系統地針對國小生數學學習習慣培養的指導策略方案,因此本課題具有極高的課題開發價值,我們將在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作一番深入的探索研究。

二、對核心概念的操作定義

1、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覆練習形成並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

2、數學學習習慣是人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養成的一種自覺的、主動的、持久的、自動化的數學學習行為方式,是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些數學活動的特殊傾向。

3、農村國小生數學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由於全部都生活在農村,父母大都在外打工,孩子長期跟祖輩生活在一起,因祖輩溺愛過多,缺乏管教,監護無力,學習不自覺,數學學習習慣差。

4、國小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國小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通過老師的引導,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經過自己的反覆練習,從而形成的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三、研究指向與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指向

1、使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得到提高,從而改變教學方式,在教學形式上有所創新,整體提升教師業務能力。

2、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3、通過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為今後數學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

4、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在“同伴互動”和“專業引領”中,獲得專業發展和支持,進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熱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國小數學科研隊伍,推動學校的教學研究工作走向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軌道。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課前預習的習慣

2、認真聽講的習慣

3、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四、研究起始時間:

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五、研究過程與方法

(一)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20XX.10——20XX.12)

1、確定研究方向,撰寫研究方案。

2、結合現狀調查情況,撰寫開題論證報告。

3、組織課題的開題工作。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XX.1——20XX.10)

按計劃實施研究,紮實開展各項研究活動。

1、確定國小生數學學習習慣培養的具體目標。

2、查找並學習相關文獻資料。

3、組織相關的交流、研討活動。

4、定期對課題進行小結、反饋與評估。

5、收集整理論題研究資料,提煉研究成果,完成階段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結題階段(20XX.11——20XX.12)

1、課題資料的歸納與彙總。

2、收集整理案例、隨筆等相關資料。

3、撰寫研究報告。

4、申請結題鑑定。

(二)研究方法

1、調查法。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習慣的問卷調查表或訪談記錄表,或通過學生作業、日記、讀書筆記、試卷、圖畫、手工作品等,分階段對學生學習習慣養成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2、觀察法。按照本課題研究的目的、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作出準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收集掌握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情況。

3、實驗法。在日常課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反覆提醒、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從中觀測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情況,揭示其中的因果關係和教育規律。

4、個案法。選取不同類別的學生代表,連續進行追蹤瞭解,以研究他們乃至全體學生學習習慣的發展變化情況。

5、行動研究法。研究工作與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緊密結合,在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活動,採取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邊提高的做法,最終實現課題研究目標。

課題實施方案 篇二

一、課題的提出及課題界定

(一)課題的提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並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間的聯繫,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標的要求”中指出“數學教學要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得到充分發展。”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

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任何年齡的學生在生理髮展和心理特徵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龍門中心國小是靈台縣一所最偏遠的農村學校,

五、六年級學生來自七村六校,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又存在能力差異,使得不同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與掌握知識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必然顯得死板、機械、沉悶,阻礙了學生思維發展和能力的培養。“腳踏西瓜皮,練到哪裏算哪裏”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得不到主動的發展;也沒有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這根本不 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鑑於此,我們提出了“國小生解答分數應用題能力的研究”這一小課題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過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並給予切實指導的研究,也是為好落實和實施《數學課程標準》,推動我校國小數學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我校教師和學生的整體素質,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課題界定

有效是指:能實現預期目的。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二、課題研究理論依據

1、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它強調效果,認為沒有效果的教學是沒有價值的教學,甚至是有害的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 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2)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

(3)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2、有意義學習理論

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即新舊知識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過程。有意義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的學習,其特點是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與心、認知與情感、邏輯與直覺等都和諧統一起來,其結果既是認識和能力的發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時有意義學習的結果能得到自我確認,所以有效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而機械的學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但學習的結果常常不得不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強化,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低效的學習。

3、皮亞傑認知發展結構理論

皮亞傑認知發展結構理論認為,兒童對經驗(知識)的認知有兩種:第一種是關於客體的物理經驗,“它是通過一種簡單的抽象過程從客體本身中引出的”,“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等對形成這類物理經驗形態的知識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二種是叫邏輯—數理的經驗,它發端於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它產生於主體對客體所施加的動作及其協調。課堂上學生在教師主導的“問題場”裏動手、動口、動耳、動眼、動腦等,通過親自參與操作、活動、遊戲;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情節;主動地感受經驗獲取知識。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1、如何充分發揮練習功能,提高練習的效率的研究。

2、探討不同類型的數學課進行練習選擇的策略研究。

3、組建新授課、練習課、複習課等課型的練習體題組的研究。

4、如何通過設計練習,開發學生思維的研究。

5、以有效性為原則,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多元化的練習題,使數學學習活動成為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過程。

6、實施課堂教學分層評價講評學生練習活動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過程及方法選擇

課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蒐集資料,實踐,階段性小結。(20xx年4月至20xx年12月)

(1)制定課題方案與申報工作。對課題進行論證,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

(2)成立課題小組,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做好成員分工。

(3) 建立學習交流信息的制度,組織學習理論,收集有關文獻資料。

第二階段:完成階段性實驗報告及相關資料(20xx年1月至20xx年4月)

(1)確定發展目標。培訓參與研究的人員,邊研究邊積累資料,定時交流研討,做好階段小結。

(2)通過和實驗教師的共同研究,撰寫實驗方案。

(3)前測,調查問卷

(一)

(4)開展評價活動、驗證實驗方案。

(5)注意資料收集歸檔。

(6)後測,調查問卷

(二)

(7)積累實驗案例,分析實驗效果。

(8) 初步評選優秀案例及論文。

第三階段:解題能力研究階段(20xx年5月至20xx年7月)

(1)按計劃完成實驗任務。

(2)分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資料。

(3)指導參與課題的教師進行實驗數據資料整理分析,撰寫研究研究報告及相關教學論文,優秀研究案例等,總結研究成果。

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採用行動研究和問卷法為主,同時在研究中還輔之以抽樣法、觀察法、數學法,確保本課題得以高效地實施。

1、抽樣法:根據課題研究的內容,按一定的方式從各個年級中選取兩個班做樣本,對其進行調查研究,然後將這一部分調查研究的結果推論到總體上去,從而得出總的結論。為課題的研究作一個全面瞭解。

2、問卷法:根據課題研究的內容設計一套問卷,要求被調查者回答而收集資料。在實施階段之前和實施階段之後各設計一套問卷,為課題的研究和實驗提供有效的數據。

3、觀察法:根據研究課題,有選擇地針對學困生課堂練習的各種情況,採取研究者或憑自己的感官,並藉助於其他攝像、照片等,注視課題研究的現象,探尋課題研究的本質的方法。

4、數學法:運用數學方法進行綜合,找出一些課題研究在數量上的相對穩定的關係。及時總結、修改、不斷完善,力爭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論。

五、課題研究的條件及預期成果

課題研究的條件:

1、主觀條件:課題成員是新課程教材的任教者,並且參加過各級各類關於新課程的培訓活動。平時注意積累教科研知識。課題研究的主觀條件能保證課題的順利實施。

2、客觀條件:課題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通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管理來實施進行。目前我校數學科組也有相關的教研活動〔〕,需要將其整合,協調統一,滾動發展,以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 部分教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而相關的教研活動、相關的教師就成為本課題研究的資源保障,是開展這一課題研究的充分條件。

資料設備上,參加課題研究的老師都有電腦,能夠上網查找資料,都申請了數字圖書帳號,可以減少我們本地區信息閉塞的劣勢的影響。我們熟悉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析、幫助研究,學習過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識,能夠運用行動研究法、文獻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調查、比較法等方法開展研究。

預期成果:

1、論文的撰寫。

2、探索並形成我校國小數學在新課程背景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的理念和應用性理論,形成若干設計模式及具體操作方法,切實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練習題組的設計能力、更加有效地發揮數學練習在使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識能力。

3、通過實驗: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案例及指導意見,作為教師學習和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參照;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數學教學效益和質量。

4、發揮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的有效性練習在評定檢測學生數學成績方面的評價功能,以及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發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六、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主持人:楊福林

課題實施方案 篇三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切實促進我校教育教學工作持續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將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層次推進,引導全校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研究,把科研與教研、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我校教學工作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戰略轉變。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從教育教學中的小事情,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實實在在,對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討論立為“小課題”,開展實實在在的研究,並通過小課題研究工作,探索總結教研、科研、培訓互相促進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實施目標

1.通過小課題研究,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

2.從機制上保證教研活動課題化,形成教研組科研氛圍,提高教研成效,促進教研組建設。

3.通過小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總體思路

教師可以個人單獨申報也可以多人共同申報進行小課題研究。形成以課題研究引領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的研訓一體的校本研訓機制,引導教師立足自己的教學和管理實際,觀察發現教育教學現象中存在的問題,在常規教研活動中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研討解決問題,提煉形成教學策略,指導自己和同伴的教學行為。

四、實施流程

1.選題。教師根據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查閲、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認真分析篩選,確定研究課題。選擇的研究課題,應該具備“針對性強、切口小、研究週期短”的特點,一般應是所任學科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問題、一種現象、一個案例等。小課題研究週期不要太長,原則上是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

2.申報立項。參加“小課題研究”的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向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提交《第四國小小課題研究申報表》,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等。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組織力量對提交的課題進行審核,公佈立項的小課題。不合格的,須重新選題、申報,直至完成立項。

3.實施研究。課題負責人組織成員按照課題方案,有計劃地開展研究工作,積累研究過程資料,建立小課題研究檔案袋。將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開展實踐研究,從而解決問題。

4.結題。每個季度結束,都要開展小課題研究成果總結鑑定彙報會,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

課題成果一般應是一份總結報告和相關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課題的論文、案例、案例分析等以及研究的過程性材料)。結題程序為:

(1)課題組及時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2)將研究報告、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交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

(3)領導小組組織有關人員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佈評審意見。

5.成果鑑定與推介。結題後,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將對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成果進行鑑定、評獎。對優秀的研究成果推薦到縣上,滾動升級為縣級課題。

五、課題管理

1.營造良好的小課題研究氛圍。學校要積極倡導和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並提供理論上和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具體指導。要進一步強化“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實、快”為教育科研工作指導方針,促使廣大教師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祕感,引導課題組選擇一些內容具體、切口小、週期短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克服傳統課題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現象。

2.加強組織領導。學習成立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小課題研究的指導和評審等工作。制定具體可操作的《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加強研究的過程管理,對立項的小課題研究建立電子檔案。制定小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評定、表彰獎勵等制度,確保小課題研究紮實有序地開展。

3.培訓小課題研究人員。進行專題培訓,介紹與小課題研究有關的教育理論等,指導教師通過多種渠道查閲相關資料,激發教師研究小課題的興趣和研究慾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豐碩的研究型教師。

4.深化小課題研究。要把課堂教學作為實施小課題研究的主渠道,積極開展以上課、説課、評課為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深入探究各學科教學的基本策略;研究組成員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分析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討對策和措施;課題組內部也可以開展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育案例、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等不同系列的小課題研究成果評比活動,引導教師研教結合,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優秀課題研究方案 篇四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基礎,也是數學思維與方法的載體,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前提。現代的一些學者認為“數學的學習過程,就是不斷地建立各種數學概念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説,數學的概念教學應該是教學命脈之一,所以我們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數學概念,思考其相應的教學對策和措施。在我區教師專業素養大賽課堂教學比賽中,初賽與複賽確定的課題《相交線》《變量與函數》都是概念課,從比賽中看有接近一半的選手在概念教學上還存在一些問題,許多教師往往忽視概念教學的重要性,教學中教師只簡單地給出定義,尤其不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只重視概念在解題中的應用,這也是我們選擇概念課教學來研究的目的之一。此項研究也是我們學科十二·五哈市科研課題《新授課研究》的子課題。那麼如何在原來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數學概念課教學?在教學中應讓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體悟在此過程中的思想方法。將做為我們學科本年度研究的小課題。

二、研究的策略及過程設計

1、吃透概念的結構,研究揭示概念教學的主要過程。教研員與名師工作室的八名成員,做為課題的先行組織者,利用名師工作室的名師團隊,進行研究、分析、論證,形成概念教學的主要框架。本學期每位名師利用此框架進行教學實踐一次,深度體會感悟。

2、學科開展專項教研活動,從理論層面到實踐操作,進行系列研究,檢驗並完善形成的教學框架,學科教師經歷研究的過程,體會教學中應讓學生如何經歷概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體悟在此過程中的思想方法。計劃本年度兩個學期,每學期進行一次專項研究。本學期11月12日利用教研活動,進行概念教學實踐研究。

3、分團隊在教學實踐中在此領悟其內涵,形成比較完備的概念教學基本框架。

4、區域聯合體活動研究,區域聯合集體備課,確定概念課教學內容,可在區域聯合體活動中通過同課異構加以論證。11月26日區域聯合體活動,名師參與指導的青年教師同課異構。

三、研究方法

採取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

四、研究人員確定

1、名師工作室所有成員

2、六、八學年全體教師

五、成果的預期

1、形成比較完備的概念教學基本框架。

2、學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廣泛應用。達到學科教師會備概念課,會上概念課,會評概念課。

課題實施方案 篇五

一、課題名稱:體育高效課堂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少年兒童正 處於生長髮育時期,身體及意識形態方面可塑性強。但以往的體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純粹的技能訓練,是一種反覆操練的練習,這種急功近利的學習使得體育 課堂教學效率十分低下。而高效的體育課堂教學會關注學生的運動技能、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諸多方面的培養,從而更好地促進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人類對各項事業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教育戰線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口 號,並在沿海及經濟較發達的區域開始實施和推進。第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未來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作出了部署,可持續發展教育已經成為各國教育專家的共 識;第二,學校體育的三維健康觀,給學校體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新課程標準頒佈實施以來,很多學校體育教學已經從過去的傳授“三基”到現在的 “娛樂化”體育,學生雖然喜愛並樂於上體育課,但學生的身體素質正在逐步下降,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也在逐漸衰退;第四,抓教育質量的提高,使很多學校形成 了重智輕體的格局,把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時間乃至正常的體育課堂教學時間也剝奪了。基於此,我們圍繞上級文件精神,創造性地開展學校體育課堂教學的改革, 本課題試從高效體育課堂的角度去探索適合農村國小體育課堂教學的新模式。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第一、國務院領導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並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確定將學校體育工作作為今後一個時期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第 二、教育部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xx年)明確規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 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本綱要明確了教師的角色地 位,重點強調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我們認為:高效課堂模式,應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 合作意識,全力打造團隊型教師隊伍,促進學生全面、教師專業化發展。

理論假説:

第一、研究“體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策略”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師生髮展的需要,能夠為我校乃至我市的體育課堂教學提供一種可以借鑑的模式。

第二、研究“體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策略”,並能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單位時間內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發展。

第三、研究“體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策略”,將有利於師生角色的迅速轉換,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以及體育教師專業素質的發展,有利於構建陽光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課題主要研究內容。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改善我們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有效的、可持續的成長,在實施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使他們能夠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熱愛體育運動,熱愛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培養高效的教師,教師要通過課題研究與實驗,重塑教師的角色,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高效性,促進教師高效的專業發展,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師資保障。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構建高效教學氛圍,有力地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校體育教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推進學校體育更好、更快地發展。

六、實驗對象和研究方法。

1、實驗對象:在國小1—5年級隨機選擇兩個班的一線的體育教師,另選兩個班為對比班

2、研究方法:調查法、試驗法、文獻資料法、對比法、類比法、評價法。

七、本課題的研究基礎和條件保證。

為了使該課題順利實施,取得實效,有如下條件保證:

1、教育專家的引領。

2、教科室和教導處對各子課題的統籌、協調管理,以及競爭機制地運行,調動全體教師研究的積極性。

3、學校積極參與,在人員設置、硬件配備、科研經費、激勵機制等方面給予有力保障。

4、用好我校網絡以及我校“教研沙龍”這兩個交流平台,促進研究羣體智慧的交融與提升。

課題實施方案 篇六

一、指導思想:

以縣局、鎮總體思路為目標,以學校即將推廣實施的“一本、三化、五性”工程為動力,即;一本——以提高課堂效率為根本;三化——實現課堂教學課題化、科學化、規範化;五性——課堂教學課題突出主體性、全面性、層次性、創造性、開放性。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結合學校各學科課堂教學實際,初步嘗試構建各學科教研課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水平,錘鍊教師隊伍。

二、目標要求:

通過建機制、引路子、培新秀、推普及、搞評比等系列活動,使學校研訓活動不斷引向深入。我們的研訓目標可以概括成三句話:以學校10個課題為導向;以課題代言人為標尺,為楷模;達到廣起研訓的良好態勢。

三、具體措施:

建機制

本學期以及更長的一段時間裏,大搞課題的應用與推廣,為了使此項工作落到實處,學校組建了課題領導小組,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課題領導小組工作職責、課題組組長職責、“課題”工程工作制度、課題教師職責、課題活動制度。

引路子

1、開學第一週,我們將開二次不同層次的會議。一是教研組長的會議,在上學期課題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各學科教學課題,徵求意見,佈置實施方案。二是主研人的會議,初步確定切合本校教學實際,適合在本校推廣的總體教學課題。瞭解學校及各學科的教學課題,明確今後課堂教學的基本授課思路。

2、開學第二週,各學科嘗試運用課題進行授課,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饋。學校將組織教研組長對各學科教學課題,進行微調及細化整改,力爭達到初級規模。

培新秀。

為了把課堂教學課題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學校將組織分五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3月1日-9月1日

圍繞各學科課題,開展課題主研人微調及細化整改活動,要求課題主研人精通教育理論,必須吃透新課標,樹立新的教學理念,為了使他們儘快的掌握以上內容,學校本學期搞三輪關於內容的理論學習,搞兩次新課程標準的競賽。在此基礎上要求課題主研人必須與其他鄉鎮特別是一、二、三小,及時向他們學習好的經驗,好的方式,以充實學校的教學資本。

第二階段:9月1日-9月17日

開展各課題示範課活動。為了進一步提高學校課題主研人的整體水平,及時收看“空中課堂”,骨幹教師講示範課。然後結合學到的經驗和自己的教學實際搞出各自的示範課。學校必須有必要的課題研究的檔案資料。

第三階段:9月18日-11月18日

學校輪流講課、評課,促使教師的業務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學期末搞評比。

第四階段:11月19日-11月30日

檢查學校課題代言人收看縣“空中課堂”的筆記。再組織講仿模課,結合學校課題代言人的課,掀起人人學、議、講活動。

第五階段:12月1日-2月13日

學校領導深入各年級隨機聽課,對照各學科教學標準進行檢查,如果出現不合格課,將追究責任。

四、評價獎勵辦法:

1、建立評價階梯體系,即校長-----主任-----教師,層層落實,逐層評價。

2、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結合工作實效進行獎勵。

3、學校在抽查中,如果出現不合格課,將給與一次整改機會,如再次達不到要求,則進行適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