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47K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多篇

八年級物理的教學反思 篇一

本人認為,從運動快慢到速度變化快慢的認知是學生認知水平的一個飛躍,為了幫助學生踏上這個認知台階,對於五個例子以不同組的數據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自己定義概念。在定義加速度的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討論與交流,引導學生自己用△v/△t的比值來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把加速度看成是一個比值的符號,“加速度”只是一個符號的名稱而已,實現了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把生硬的概念形象化的目的。學生把加速度看作是一個新認識的朋友,對陌生的概念產生了親切感,他們親身經歷了定義加速度概念的全過程,對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但教後的感覺還有待於提高。

本節課有意識進行控制變量法和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教育,對於控制變量法的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對於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不但向學生指明是用比值來定義加速度,且和學生一起回顧了平均速度的定義及國中學習的壓強、密度、電阻等物理量的定義。其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很多物理量是為了研究或描述的方便而定義出來的,使學生消除了對物理量的神祕感和恐懼感進而產生親切感。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加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與速度的區別,對於加速度的方向的教學,是讓學生根據位移和速度的矢量性來討論加速度的矢量性,有待於進一步選擇更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嘗試。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 篇二

在物理教學中,習題課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課型,它貫穿於整個物理教學的始終。本文談談筆者在習題課教學中採用的教學方法及體會。

1、從物理基礎知識着手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礎的知識,也是每堂習題課前必掌握的知識。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要求學生從5個方面(公式名稱、公式、適用條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單位及符號)進行全方位複習。其次,根據認識規律要讓學生能靈活應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決實踐問題,教師應該先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基礎知識,並通過對基礎習題的解答訓練,使學生掌握應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題的基本方法及運用物理量時單位必須統一的要求,進而使學生形成解答物理習題的基本模式,培養學生牢固掌握解題的規範和程序,為進一步深化做好準備。、、、

在物理教學中,習題課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課型,它貫穿於整個物理教學的始終。本文談談筆者在習題課教學中採用的教學方法及體會。

1、從物理基礎知識着手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礎的知識,也是每堂習題課前必掌握的知識。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要求學生從5個方面(公式名稱、公式、適用條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單位及符號)進行全方位複習。其次,根據認識規律要讓學生能靈活應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決實踐問題,教師應該先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基礎知識,並通過對基礎習題的解答訓練,使學生掌握應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題的基本方法及運用物理量時單位必須統一的要求,進而使學生形成解答物理習題的基本模式,培養學生牢固掌握解題的規範和程序,為進一步深化做好準備。

2、認真鑽研教材精選習題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思維和解題能力是習題課的核心任務。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對習題的選擇是關鍵。

(1)注意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習興趣理論聯繫實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習動機,活躍課堂氣氛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物理現象是趣味性習題的好素材。例如,在運用速度公式解題時,筆者編了這樣一道題目:上午7∶35早讀課,老師家到校的距離是3km,如果騎車的平均速度是5m/s,問老師7∶30從家動身會遲到嗎?學生解題後發現老師遲到了。筆者接着提出如果要不遲到必須在什麼時刻前動身。這樣編排的習題不僅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指導學生把理論運用於實際,使學生感覺到物理就在身邊。

(2)注意一題多解擴展學生思路“一題多解”是指通過不同的思維途徑,採用多種解題方法解決同一個實際問題的教學方法。它有利於培

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加深對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應用,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啟迪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密度應用練習,筆者選用這樣的一道題:實驗室需要購買4kg的酒精,用容積為4、5L的容器夠裝嗎?先讓學生解答,結果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用求4kg酒精體積的方法來判斷。為了起到一題多解的作用,筆者進而啟發學生從4、5L的容器能裝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種液體體積為4、5L,這種液體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擴散思考。通過練習,促進知識遷移,並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3)注意一題多變誘導學生思路在習題課中的“一題多變”是指從多角度、多方位對例題進行變化,引出一系列與本例題相關的題目,形成多變導向,使知識進一步精化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生解答了“一列火車長200m,以15m/s的速度通過一座長1、6km的大橋,問需要用多少時間?”這道題後,教師把題目改為:“如果這列火車以相同的速度,通過另一座橋用150s,那麼橋有多長?”還可以把這道題改成:已知火車長、橋長和過橋時間,求火車過橋速度;已知橋長、火車速度和過橋時間,求火車長等題目。通過這種“一題多變”的習題探討,開拓學生思路。

3、習題課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物理習題課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筆或動口解答物理問題。大部分時間是學生活動,而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指點、引路兩個方面:(1)指點學生在

解題過程中,由於對物理知識理解不透,往往會出現生搬硬套的現象。這時教師應抓住時機,找準癥結,予以指點。例如,學生在學過二力平衡後,筆者讓學生討論:“起重機將重為GN的物體在勻速提起、靜止空中、勻速下降3種情況下起重機對物體的拉力分別為多少?”大多數學生總認為勻速上升時拉力大於重力,勻速下降時拉力小於重力,這就説明學生被物體“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勻速”。找到癥結後,教師提出:“如果物體受平衡力作用,它將如何運動?”從而解開這個教學難點,使學生對概念有了進一步認識;(2)引路對於難度較大的綜合題,教師應採用降低梯度,分設疑點的方法,突出解題思路,把學生引上正確軌道。例如,學生在做“用一動滑輪把重為100N的物體提到9m高的樓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麼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多少?”由於剛學到機械效率的知識,很多學生無法解題,筆者便採用“分解肢體,化難為易”的方法分為3步解題:①求總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機械效率,並引導學生重温在動滑輪使用過程中,物體上升高度和手拉繩子上升移動距離的關係。由於分層降低梯度,學生在教師搭橋和引路下,順利實現認識的飛躍。總之,習題課的教學不僅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關係,而且還應最大程度地調動發揮學生的內在因素和他們的積極性,全面提高思維素質。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 篇三

在今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擔任了八年級物理教學工作,國中孩子比較活潑好動,課上紀律是一大難題,為了較好的掌控課堂秩序,我不斷的跟別的老師取經,但通常是屢試成效不大,最後得到的結論是:方法要符合老師和學生的特點,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老師才適用,不同的學生才管用。但在不斷的摸索中,我發現了適合自己和所教學生的方法,簡單説就是兩個“抓住”,一抓住自身學科的特點,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尤其國中,可操作的實驗更多,所以不管其他老師做不做,只要是有條件做的實驗我都會經過精心準備把它搬到課堂上,用有趣或精彩的實驗現象鎖定學生的注意力,時間一長也就連帶所定了他們的興趣;二抓住學生的感情,我儘量課前提早進入教室和課後也不急着離開,為自己創造與學生接觸的機會,起初沒人理我,時間一長就有好多學生圍在我身邊和我聊天,我會在不經意間把已經找了許久的某個同學的優點拿出來表揚或投以讚許的目光。此後課堂上無論是曉之以理或恩威並施對維持紀律都頗有成效。課堂紀律有了保證只是學好知識的一方面,國中孩子學習自主性較差,非書面作業(如,記定義、公式等)很難完成,為了督促學生,我每講完一節新課第二天都要進行過關,然後及時批改,及時反饋,一學期下來學生對需要記憶的知識掌握的很好,遺忘率和錯誤率都較低。而且我所任班級的成績也在不斷的進步,這次期末八年級4班平均分達到了85分。

高中的教學紀律不成問題,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鑽研教材,研究教法上,而且還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在昌平區舉行的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中獲得了一等獎,但我知道這只是對我今後教學的鼓勵,並説明不了什麼,因為教學路上還有那麼多問題在等着我,耳邊響起最多的問題就是“老師,我上課都聽懂了可是為什麼一做題還是不會?”我總是找不出原因,但經過一年的教學和反思我覺得我找到了答案。

以前在我眼裏“高一”和“八年級”分別是初、高中的起始年級,我在高中三年的物理教學工作中從未想過看一眼國中的物理知識,想一下國中孩子的學習方法。但今年我擔任高一和八年級兩個年級的物理教學工作後,我對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問題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才知道原來高一不是一個新的起點,要想順利的完成高中物理的教學既不能棄國中學生原有知識於不顧,也不應過高估計學生的知識基礎。

我原來總是抱怨高中學生太笨,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的沒有,就知道套公式。現在才知道這是他們國中學習物理的方法和認識上的沿襲。國中物理教學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教材內容多是簡單的物理現象和結論,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定義與解釋簡單粗略,研究的問題大多是單一對象、單一過程、靜態的簡單問題,易於學生接受;教材編寫形式主要是觀察與思考、實驗與思考、讀讀想想、想想議議,小實驗、小製作、閲讀材料與知識小結,學生容易閲讀。因為國中是義務教育,從要求上看,國中要求學生大面積及格,教學難度基本控制在教學大綱範圍內,對物理問題的解決停留在模仿、套用公式上,正因為國中物理要求較低,所以利用“臨時抱佛腳”的方法也能取得較好成績。上了高中學生也會誤認為只要上課聽懂了,公式記住了,考試就不怕了,但高中教學內容比國中更深更廣更抽象,進度也較快,課堂上反覆練習時間少,而且高中必須適應大學聯考的要求,達到選拔人材的目的,很大程度上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及知識遷移能力等。但當學生認識到這些的時候,可能高中物理這列飛快的列車早已經離他們遠去了,所以今年我不是等學生自悟,而是時刻提醒他們,而且下一輪的高一緒論課我也要把初高中物理的區別作為重點。

為了順利幫學生轉化思想,正確對待高中物理的學習,我認為開始教學時應放慢進度,給一段時間讓學生適應高中物理的教學,使學生從中體會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在對高一第一章力的教學時,對於按性質分類的第一個力——重力,不能因為國中已學過而輕描淡寫。而應從重力的產生、大小、方向、作用點等方面認真分析,

為以後不同性質的力做示範,通過比較學習能較好地掌握彈力、磨擦力。注意糾正學生在國中學習物理知識時養成的思維定勢而產生的錯誤認識,例如國中學習速度時,速度等於路程跟時間的比值,結果不少學生誤認為“物體往返運動回到出發點的平均速度等於路程跟時間的比值,一定不會等於零”。

其次,要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自學便是其中之一,我覺得可以利用問題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老師在上課之前有針對性地安排相應問題,讓學生一邊看書、一邊思考。例如在學習磨擦力時,可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弄清磨擦力的產生、大小和方向的確定,同時讓學生判斷:“磨擦力是阻力,方向總跟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的説法是否正確。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擺出困難讓學生去克服、制定目標讓學生去實現,這樣可以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要強調主動學習,提高思維能力。高中物理理論性強,要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清楚地瞭解每一個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導過程。在教學中,不要滿足於熟悉課本,記住公式、概念。要使學生知道研究、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例如在學習牛頓運動定律時,要向學生介紹“理想實驗”、“推理”、“實驗研究”等方法。這樣,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轉化,做到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培養擴散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習慣。

還要培養學生自己做複習小結,提高綜合概括能力。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掌握複習方法,讓學生會歸納知識、整理知識,使知識系統化,便於記憶和掌握運用。同時對所學的思維方法及解題方法進行分類總結,找出其個性與共性,區別與聯繫,形成自己的解題思考方法。

我相信每個高中物理教師的專業知識都是不容置疑的,但要想順利的完成高中的教學工作,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和學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學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這樣才能教好高中物理,使學生較順利的完成高中物理的學習任務。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 篇四

如何引導學生從複雜的物理現象中發現並找出產生現象的原因和規律,保持並不斷提高他們參與探究物理現象的興趣與熱情,使學生愛上物理課,是我始終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本節課以通過濕衣服變幹、灑到地上的水變幹,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現象,以及演示試驗塑料袋中的酒精,放在80℃以上的熱水中,塑料袋漲起來,引入汽化現象。把生活中的東西搬到課堂裏來,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科學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學問,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的思維,使汽化和液化兩個概念的引出順其自然。

在“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動,又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理解研究問題的方法“控制變量法”,理解其他科學實驗以及自己從事科學活動都是很有意義的。在研究“水沸騰實驗”中,讓學生複習海波熔化實驗,討論水沸騰實驗的探究過程,讓學生親自實驗,體驗探究物理規律的樂趣。

《汽化和液化》這節課的教學使我在這方面有了一些啟示;由各種看得見摸得着的現象引入課題,體現了從現象到實質,從生活到物理。通過“拓展與延伸”,讓學生從物理走向社會。學生自己得出規律,培養了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發表見解,既體驗成功,也增強了學生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本節的授課的密度較大,主要是考慮到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生剛剛學習物理的興趣而定的。

通過對自己設計的這堂課的思考,聯繫我的教學經驗,這堂課可能會在這兩方面存在問題:學生對汽化的兩種方式理解了但因練習量不夠會存在暫時無法解解釋生活中相應現象的的問題,這需要在後面的課中進一步鞏固。學探究實驗課中,我真正體驗到,新課程強調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當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時,就意味着學生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施展,創造性的解放,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的出現,絕非偶然。另外,作為教師,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實在是十分必要。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 篇五

“聲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本節是在學生學習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認識聲音,瞭解聲音的豐富多彩,是聲現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音調、響度、音色等概念雖然貼近生活,但作為農村學生對此並不熟悉,雖然感興趣,但缺乏較理性的認識,在實踐中往往不能區分它們。迫切需要老師的幫助和指點,因此,結合學生的認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程序:

(一)導入(實驗演示觀察,設置情境引入。)

物理問題來源於對生活現象的觀察和體驗,為了讓學生更真實地感知聲音的豐富性,我設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們周圍充滿着許多有趣的聲音,大家能辨別以下分別是什麼聲音嗎?(播放幾種動物聲音、幾種常見民族樂器的聲音。)

(學生一一辨別)

追問:你是根據什麼來辨別這些聲音的?(聲音的特徵)

追問:剛剛這幾位同學的回答聲有什麼不同?(聲音的粗細、大小不同)

引入:這説明聲音有各種不同的特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個課題。(板書課題)

(二)音調

(選擇班內有高音特徵的女同學和低音特徵的男同學讀同一段課文)

提問:女生和男生讀書的聲音各有什麼特點?(女生細,男生粗)

在上述基礎上引導學生規範概念——所謂聲音的粗細科學上表達為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女生音調高,男生音調低。

邀請會吹口哨的學生吹出不同音調的聲音,讓學生辨析音調高低。既鞏固概念,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下面探究音調與什麼有關打下基礎。

(師生實驗探究,啟發深入理解。)

由於剛接觸物理的八年級學生探究基礎較低,不易猜想音調與振動頻率的關係,這裏採用問題啟發式探究。通過設置一系列具體問題,讓學生在解決系列小問題的同時不知不覺完成探究過程,體驗和學習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邊的鋼尺發出聲音嗎?

學生紛紛嘗試。請兩名同學上台演示。

(2)你們發現鋼尺發出的音調相同嗎?你認為鋼尺發出的音調與什麼有關?

(學生能肯定音調的不同,但影響因素很可能回答與鋼尺伸出桌子的長短有關係,教師這時應充分肯定學生,保持他們探究的積極性,但要進一步啟發和點撥。)

(3)繼續仔細觀察鋼尺伸出部分的長度變化時,尺的振動情況有何不同?

學生在教師啟發引導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規律:音調與物體振動快慢有關。

教師趁熱打鐵,引入本節的難點概念———頻率,講解頻率、頻率單位赫茲的含義,並板書結論:音調由振動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思考:為什麼我們聽不見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卻能聽到討厭的蚊子聲?(引發思考)

啟發:看來人耳能聽到的聲音還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還有什麼聲音人耳也聽不見呢?請大家閲讀課本有關內容,弄清人耳能聽見的聲音的頻率範圍,以及一些動物的聽覺範圍。

學生帶着問題有目的地閲讀並且瞭解超聲波和次聲波的含義。

鞏固:手持鋼尺使其振動,但聽不到鋼尺振動的。聲音,為什麼?

(三)響度

引入概念;介紹響度含義。

探究概念:響度與什麼因素有關?(通過教師指導下的系列問題進行啟發式探究。)

(1)如何讓音叉發出的聲音更響?(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觀察容易看出音叉很響與不太響時振動情況有何不同嗎?

(3)給你一個乒乓球,能設法顯示音叉的振動情況嗎?乒乓球彈開幅度大説明什麼?(教會學生放大微量變化的方法)

(4)做上述實驗,使音叉發出不同響度聲音,有什麼發現?

板書結論:響度由振幅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四)音色

(再次播放幾種動物聲音、幾種民族樂器等聲音。)學生一一辨別教師指出分辨聲音主要根據音色,並板書:能反映不同物體發出聲音不同的特徵叫音色。這種注重體驗和感受的學習既增長了音樂知識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五)拓展(三種典型的樂器)

從知識層次看,本節要求基本結束,學生對音調、響度、音色這聲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識性瞭解。為拓展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本節課還安排了科學世界“樂音和樂器”,讓學生了解我國民族樂器和其他樂器。

先播放幾種樂器的錄像,最後彙總:

1、打擊樂器

通過打擊物體,使之振動而發聲的樂器,如鼓、鑼等。

2、絃樂器

通過撥動弦,使之振動而發聲的樂器,如二胡、琵琶、小提琴等。弦振動的頻率與弦的長短、粗細、張緊程度有關。

3、管樂器

通過管中空氣柱的振動而發聲的樂器,如笛子等。空氣柱越短,發聲的音調也就越高。

(六)小結

作業:用錄音機錄下一段自己的聲音和同學一起聽。你覺得放出來的聲音和自己的聲音一樣嗎?別的同學認為一樣嗎?想想看,這是為什麼。(鞏固知識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課外鑽研、查閲資料的習慣。)

反思: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已有的觀察和思考,加強對話交流和相互啟發,確定共同關心的認識目標,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的問題,是激起學生進行實驗探索願望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