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_出處_釋義_近義詞(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7W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_出處_釋義_近義詞(新版多篇)

刻舟求劍的接龍 篇一

刻舟求劍 → 劍拔弩張 → 張三李四 → 四不拗六 → 六馬仰秣 → 秣馬厲兵 → 兵不由將 → 將計就計 → 計無所出 → 出生入死 → 死氣沉沉 → 沉魚落雁 → 雁杳魚沉 → 沉李浮瓜 → 瓜剖豆分 → 分甘共苦 → 苦中作樂 → 樂極生悲 → 悲天憫人 → 人言可畏 → 畏縮不前 → 前俯後仰 → 仰首伸眉 → 眉高眼低 → 低首下心 → 心亂如麻 → 麻木不仁 → 仁言利博 → 博士買驢 → 驢鳴犬吠 → 吠影吠聲 → 聲威大震 → 震古爍今 → 今非昔比 → 比肩繼踵 → 踵決肘見 → 見錢眼開 → 開誠佈公 → 公諸同好 → 好逸惡勞 → 勞師動眾 → 眾口難調 → 調虎離山 → 山崩鐘應 → 應運而生 → 生龍活虎 → 虎狼之勢 → 勢成騎虎 → 虎尾春冰 → 冰炭不投 → 投畀豺虎 → 虎口餘生 → 生老病死 → 死不悔改 → 改邪歸正 → 正理平治 → 治國安民 → 民保於信 → 信及豚魚 → 魚貫而入 → 入不敷出 → 出入人罪 → 罪有應得 → 得過且過 → 過目不忘 → 忘其所以 → 以莛叩鐘 → 鐘鳴漏盡 → 盡人皆知 → 知難而退 → 退如山移 → 移天易日 → 日就月將 → 將信將疑 → 疑信參半 → 半吞半吐 → 吐剛茹柔 → 柔茹剛吐 → 吐哺握髮 → 發憤圖強 → 強聒不捨 → 捨生忘死 → 死不瞑目 → 目送手揮 → 揮戈反日 → 日暮途窮 → 窮奢極欲 → 欲罷不能 → 能工巧匠 → 匠心獨運 → 運用自如 → 如應斯響 → 響徹雲霄 → 霄壤之別 → 別具一格 → 格格不入 → 入井望天 → 天翻地覆 → 覆車之鑑 → 鑑影度形 → 形枉影曲 → 曲高和寡 → 寡見少聞 → 聞過則喜 → 喜從天降 → 降心相從 → 從井救人 → 人心所向 → 向天而唾 → 唾手可得 → 得意忘形 → 形影相隨 → 隨俗浮沉 → 沉冤莫白 → 白雲蒼狗 → 狗頭軍師 → 師出有名 → 名正言順 → 順水人情 → 情急智生 → 生離死別 → 別有用心 → 心如死灰 → 灰心喪氣 → 氣焰熏天 → 天長日久 → 久安長治 → 治病救人 → 人心歸向 → 向壁虛造 → 造謠惑眾 → 眾擎易舉 → 舉案齊眉 → 眉目如畫 → 畫中有詩 → 詩中有畫 → 畫虎類狗 → 狗仗人勢 → 勢焰熏天 → 天懸地隔 → 隔世之感 → 感激涕零 → 零敲碎打 → 打成一片 → 片甲不回 → 回天之力 → 力不從心 → 心堅石穿 → 穿井得人 → 人亡物在 → 在所不惜 → 惜墨如金 → 金枝玉葉 → 葉落知秋 → 秋色平分 → 分斤掰兩 → 兩瞽相扶 → 扶危濟困 → 困獸猶鬥 → 鬥雞走狗 → 狗血噴頭 → 頭童齒豁 → 豁然貫通 → 通今博古 → 古調單彈 → 彈盡糧絕 → 絕無僅有 → 有枝添葉 → 葉公好龍 → 龍馬精神 → 神魂顛倒 → 倒持泰阿 → 阿其所好 → 好為人師 → 師出無名 → 名存實亡 → 亡魂喪膽 → 膽大包天 → 天怒人怨 → 怨天尤人 → 人己一視 → 視同路人 → 人盡其才 → 才疏意廣 → 廣土眾民 → 民胞物與 → 與世無爭 → 爭權奪利 → 利慾薰心 → 心靈手巧 → 巧不可接 → 接三連四 → 四亭八當 → 當務之急 → 急流勇退 → 退避三舍 → 捨己救人 → 人心不古 → 古貌古心 → 心手相應 → 應付裕如 → 如釋重負 → 負荊請罪 → 罪惡滔天 → 天昏地暗 → 暗箭傷人 → 人存政舉 → 舉世矚目 → 目無全牛 → 牛刀割雞 → 雞鳴狗吠 → 吠形吠聲 → 聲應氣求 → 求田問舍 → 捨己從人 → 人微權輕 → 輕重倒置 → 置之腦後 → 後來居上 → 上下一心 → 心灰意冷 → 冷暖自知 → 知人之明 → 明爭暗鬥 → 斗轉參橫 → 橫七豎八 → 八方呼應 → 應付自如 → 如花似錦 → 錦心繡口 → 口沸目赤 → 赤膽忠心 → 心平氣和 → 和盤托出 → 出將入相 → 相驚伯有 → 有求必應 → 應有盡有 → 有名無實 → 實逼處此 → 此唱彼和 → 和而不同 → 同工異曲 → 曲盡其妙 → 妙手空空 → 空谷傳聲 → 聲勢浩大 → 大度包容 → 容光煥發 → 發揚光大 → 大有人在 → 在家出家 → 家貧親老 → 老羞成怒 → 怒髮衝冠 → 冠蓋相望 → 望子成龍 → 龍爭虎鬥 → 斗酒隻雞 → 雞口牛後 → 後患無窮 → 窮兇極惡 → 惡醉強酒 → 酒入舌出 → 出以公心 → 心術不正 → 正襟危坐 → 坐觀成敗 → 敗軍之將 → 將伯之呼 → 呼幺喝六 → 六尺之孤 → 孤獨矜寡 → 寡不敵眾 → 眾所周知 → 知無不言 → 言過其實 → 實獲我心 → 心到神知 → 知小謀大 → 大名鼎鼎 → 鼎鼎大名 → 名目繁多 → 多愁善感 → 感慨萬千 → 千載難逢 → 逢人説項 → 項背相望 → 望穿秋水 → 水盡鵝飛 → 飛蓬隨風 → 風行革偃 → 偃武修文 → 文不加點 → 點石成金 → 金舌蔽口 → 口講指畫 → 畫脂鏤冰 → 冰雪聰明 → 明鏡高懸 → 懸鶉百結 → 結駟連騎 → 騎驢覓驢 → 驢前馬後 → 後繼無人 → 人微言輕 → 輕而易舉 → 舉一反三 → 三生有幸 → 幸災樂禍 → 禍國殃民 → 民富國強 → 強作解人 → 人多勢眾 → 眾口鑠金 → 金剛怒目 → 目光如鼠 → 鼠竊狗偷 → 偷工減料 → 料事如神 → 神通廣大 → 大敵當前 → 前所未聞 → 聞一知十 → 十圍五攻 → 攻苦食淡 → 淡汝濃抹 → 抹月秕風 → 風花雪夜 → 夜郎自大 → 大打出手 → 手到病除 → 除暴安良 → 良工心苦 → 苦大仇深 → 深入人心 → 心安理得 → 得勝回朝 → 朝梁暮陳 → 陳陳相因 → 因循守舊 → 舊地重遊 → 遊山玩水 → 水漲船高 → 高義薄雲 → 雲興霞蔚 → 蔚然成風 → 風流罪過 → 過街老鼠 → 鼠目寸光 → 光前絕後 → 後發制人 → 人云亦云 → 雲過天空 → 空穴來風 → 風捲殘雲 → 雲泥之別 → 別具匠心 → 心口如一 → 一絲不掛 → 掛一漏萬 → 萬古長青 → 青黃不接 → 接二連三 → 三牲五鼎 → 鼎足而三 → 三命而俯 → 俯仰由人 → 人一己百 → 百折不回 → 回味無窮 → 窮極無聊 → 聊以自慰 → 慰情勝無 → 無拳無勇 → 勇往直前 → 前挽後推 → 推己及人 → 人眾勝天 → 天災人禍 → 禍福相依 → 依依不捨 → 捨己為人 → 輕而易舉 → 舉一反三 → 三生有幸 → 幸災樂禍 → 禍國殃民 → 民富國強 → 強作解人 → 人多勢眾 → 眾口鑠金 → 金剛怒目 → 目光如鼠 → 鼠竊狗偷 → 偷工減料 → 料事如神 → 神通廣大 → 大敵當前 → 前所未聞 → 聞一知十 → 十圍五攻 → 攻苦食淡 → 淡汝濃抹 → 抹月秕風 → 風花雪夜 → 夜郎自大 → 大打出手 → 手到病除 → 除暴安良 → 良工心苦 → 苦大仇深 → 深入人心 → 心安理得 → 得勝回朝 → 朝梁暮陳 → 陳陳相因 → 因循守舊 → 舊地重遊 → 遊山玩水 → 水漲船高 → 高義薄雲 → 雲興霞蔚 → 蔚然成風 → 風流罪過 → 過街老鼠 → 鼠目寸光 → 光前絕後 → 後發制人 → 人云亦云 → 雲過天空 → 空穴來風 → 風捲殘雲 → 雲泥之別 → 別具匠心 → 心口如一 → 一絲不掛 → 掛一漏萬 → 萬古長青 → 青黃不接 → 接二連三 → 三牲五鼎 → 鼎足而三 → 三命而俯 → 俯仰由人 → 人一己百 → 百折不回 → 回味無窮 → 窮極無聊 → 聊以自慰 → 慰情勝無 → 無拳無勇 → 勇往直前 → 前挽後推 → 推己及人 → 人眾勝天 → 天災人禍 → 禍福相依 → 依依不捨 → 捨己為人

故事啟示 篇二

刻個記號便於打撈寶劍,原本並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於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願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摘自《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詳細釋義 篇三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示例】: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膠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成語辨析 篇四

“刻舟求劍”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變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劍”重於“刻”和“求”;強調雖然主觀上努力;但不注意變化了的客觀情況;不能相應地採取適當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強調主觀上不努力;僅想坐守等待。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 篇五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於《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説: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説: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裏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裏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説: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呂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寫完這個故事後評論説這個,刻舟求劍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故事啟示】

刻個記號便於打撈寶劍,原本並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於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願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摘自《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作者簡介】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鉅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呂不韋(292—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後任秦國丞相,衞國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嬴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前249年以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户,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説,“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衞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覆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譯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近反義詞 篇六

近義詞:按圖索驥、守株待兔、一成不變、蕭規曹隨、緣木求魚、食古不化、依樣葫蘆、膠柱鼓瑟

反義詞瞬息萬變、見機行事、相機行事、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審時度勢、隨機應變

刻舟求劍的解析 篇七

【注音】kè zhōu qiú jiàn

【釋義】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近義詞】守株待兔、墨守成規

【反義詞】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刻舟求劍成語典故 篇八

典源出處

《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釋義用法

有個楚國人渡江,劍從船上掉進水裏,楚人即在船邊掉劍處刻個記號,等船到了岸邊,才從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劍。後以此典指拘泥舊法,不知變通; 或形容事過境遷,無法追回。

用典形式

【記劍痕】宋·陸游:“人生萬事皆如夢,自笑區區記劍痕。”

【刻舟痕】宋·蘇軾:“堪笑東坡痴鈍老,區區猶記刻舟痕。”

【刻劍痕】宋·蘇軾:“作詩頌其美,何異刻劍痕。”

【刻舟求劍】宋·黃庭堅:“往事刻舟求墜劍,懷人揮淚著亡簪。”

【痴人記劍痕】宋·陸游:“生憎快馬隨鞭影,寧作痴人記劍痕。”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 篇九

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着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裏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裏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後回頭對大家説:“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説:“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説:“慌什麼,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説:“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説:“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後,這個楚國人才順着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麼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掉進江裏的劍是不會隨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塗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一陣工夫,結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用靜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斷髮展變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離實際的主觀唯心主義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