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地理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61K

地理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地理教學反思 篇一

1、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開展探究學習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2、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説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説,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為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着,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灘上的人感覺地面“好燙”而水中的人則感覺“水裏還是涼的”,晚上情況相反;冬季感受與夏季相反這些老師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因此在學習“海陸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內容時,聯繫生活實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運用“水陸受熱散熱的差異”原理解釋生活現象與問題,從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識,學生易於接受“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温高於海洋,冬季相反”。

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野外迷路怎麼辦?”“地圖定位與估算距離”等,對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地理教學反思 篇二

古人説:教學相長。教與學怎麼樣才能做到“相長”呢?這就要提到教學反思。只有教者在教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發現問題、知道不足,進而彌補不足、解決問題,然後又用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教師在這個循環的過程中就“教學相長”了。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用在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其實也有深刻的借鑑意義。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我們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

我認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而應該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進行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對教學理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理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1、地理課學生學什麼,教師教什麼

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要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們是要僅僅教給學生知識還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我們是要培養應試型人才還是要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有些教師還是“以教材為綱”,唯教材是從,這類教師是在“教”教材;或者還停留在原有的經驗階段,認為地理課應該教給學生系統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在教學中有意無意地把新課程標準中已經刪除的繁、難、偏、舊的知識仍然補充到地理課堂中,極大的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課本中的案例有些並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教師很有必要根據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例如:當上《城市的交通運輸》一課時,我用株洲市區的交通圖代替課本中的香港交通圖來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佈局原理。教學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方式不同教學效果當然就不一樣。因為當新的知識被賦予鮮活的背景時,學生的興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強,進一步有利於問題的形成,使學生達到想學的境界。

又例如在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一節時,我鼓勵學生“節約資源從我做起”開展“我為節能減排獻計獻策”的活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每個班級產生的垃圾都能分類回收,換來的錢還能用於班級建設;以前每逢生日學生都互送卡片,教師節老師也能收到不少,現在都改成短信問候了;有許多孩子還動員自己的家長提籃子、提布袋去買菜;教室裏隨手關燈關水已成為了大多數學生的習慣。

2、誰是課堂的主人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強調: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但是真正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人”的又有幾何呢?有些教師在上課時害怕學生不懂,於是乎講了一遍講兩遍,於是乎有了滿堂灌,學生變成了被動的接受,變成了聽眾,變成了“要我學”。

反思二:轉換傳統的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時,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中學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繫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1、對教學目標設計的反思

首先,目標的設計要明確,細化和具體化,要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例如在學習《多民族的大家庭》一節,我提出的目標之一是: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目標就包含了對學生的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其次,要正確理解新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不可人為的降低或拔高。例如在學習《中國地形複雜多樣》一節時,教學目標應定位在“通過讀地形圖知道我國地形多種多樣這一特徵”,並不是要學生掌握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名稱及其特徵。如果教師在教學時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地貌特徵總結、板書出來,並要求學生掌握,這就是人為的拔高了教學目標,增加了教學難度。

2、對地理教學設計思路的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經常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與自己的預期設計有比較大的差異,課後分析,原因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過於理想化,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是否針對學生的認識現狀和接受能力以及當時的教學情景,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提高課堂效益。總之,教學環節的設計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一切為了學生的學”而非設計成教師怎樣去教。

比如學生對理解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有一定的難度,對“夏季陸地受熱升温快海洋升温慢,冬季相反”這一句話也只能識記不能理解。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兩個生活情景讓學生去體會。“夏天的中午赤腳走在河邊的沙灘上,你的腳有什麼感受?當你走到河水中又有什麼感受呢?”“寒冷的冬天赤腳踩在水裏與赤腳踩在地上哪個更冷呢?”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就能從生活經驗中理解課文的內容了。

3、對問題設計的反思

課堂思維訓練也是學生通過自學提高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練習什麼?怎樣練習?關鍵是教師能否設計出導向正確、難度適宜的訓練題。例如:在“氣温的日變化”教學中,本人引導學生閲讀課本“氣温日變化圖”,這樣設問:

①一天中太陽輻射最強出現在何時?

②什麼時候地面温度達到最高值?

③氣温最高值為什麼不出現在太陽輻射最強時和地面輻射最強時?

從這三個問題中讓學生分析思考,引導認識地面儲存熱量對地面温度的影響,以及大氣吸熱的特點,這樣學生就能真正理解一日之中的最高氣温為何不出現在太陽輻射最強時,且還要落後於地面温度最高時而出現在午後2點左右。這樣環環緊扣,逐層深入的設計把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地面温度、大氣輻射、大氣温度四者的關係及熱量的盈虧講得十分透徹,學生極易掌握。實踐證明:導向正確、設計合理的訓練題能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自覺討論,各抒己見,能夠深化對地理問題的認識,給思維最豐富的啟迪。

同時,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對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問題一要有價值。提問時要主意,問題設置要有目的,通過提問要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的,必須心中有數;二是問題的本身要有啟發性。不要提一些不要求學生以任何方式去處理(指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問題,或者説不加思維就能回答的問題,而是問那些要求學生應用、分析、綜合、評價有效思維性的問題,它能敦促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我在課堂上提出“長江洪水對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危害最嚴重的原因是什麼”“假如我國地勢東高西低,我國自然環境會有哪些變化”。這些問題提得有價值,有效的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二要有梯度。

《學記》中説:“善問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這是一條重要的原理,是説提問要有梯度,先易後難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使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果子。如提問“為什麼説西亞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學生受各方面能力的限制一時作答困難,我提的問題是:

⑴西亞位於哪兩洋五海三洲之地?

⑵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哪兩海聯繫了哪兩大洋?

⑶土耳其海峽連接了哪兩海?

這樣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鋪路搭橋,層層推進的遞進方式,不僅非常容易的解決問題,而且使學生思維向知識縱深發展。

4、對練習設計的反思

地理是實踐性和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三維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反饋最主要來源於練習,練習也是一種再學習的過程。通過練習,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反思教師給學生的地理作業是否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是否對學生終身能力發展有幫助。因此作業反饋要注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訓練和培養,正如古語所説“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

例如在學習《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節時,學生特別是城市的學生對農業沒有什麼概念,對因地制宜也是一知半解。我就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有一個公司要在株洲投資一些農業項目,擬開發的項目有:黑山羊養殖基地、優質水稻基地、鮮花栽培基地。現有醴陵泗汾鎮、天元區馬家河鄉、荷塘區明照鄉欲引進上述項目,請查閲資料,從因地制宜的角度分析,該公司的項目應該如何佈局?這道題結合株洲地區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分析株洲各地的地形、氣候特點以及傳統產業的優勢的基礎上來確定農業產業的佈局。由於與生活聯繫較緊密,學生也比較容易理解。

三、反思課堂成功之處,積累課堂“亮點”

有教育家説過“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撼的藝術”。一堂課下來,我們總能發現不足,找到改進的地方,但是每一堂課也許都有它的精彩之處,這就是課堂的“亮點”。好的方法,好的問題,好的習題,精彩的教學片段等等,這些都是教師的財富,我們應該把它們收集起來,“積腋成裘”。久而久之,我們將收穫到一個沉甸甸的碩果。這對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將十分有利。

總之,教學反思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它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做一個有心人,做一個勇於剖析自己的人,做一個精益求精的人。

地理教學反思 篇三

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多月了,我又參照地理課程標準重新回顧了這段時間的地理教學。這段時間的地理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創設了一些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地理課的開展緊扣“學議導練”模式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就如何提高教師在課堂中的“講”的有效性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在課堂上能發揮地理學科的聯繫生活特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地理課堂。國中生雖然年齡小,但他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地理知識十分的多。如“太陽為什麼東昇西落啊”、“為何冬季白天時間短”、“濰坊夏季為什麼吹東南風”等等,我們能夠適時引用,能夠很大程度上增進他們對於某些地理知識的理解。比如學到温帶季風氣候的時候,學生不明白東南季風與西北季風的區別,適時引用生活中他們對夏季風和冬季風的感受,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地理教師在講的過程中,應該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能夠關注差異,善待錯誤

講究教學的實效性,不能不提到數學課堂中兩個非常有價值的要素:學生間的差異和學生的錯誤。

我們常常把某些學生看成是“差學生”,對他們的要求就是在課堂上不搗亂就好。其實有些時候,適時的將一些簡單的問題交給“差學生”去解答,再給以一些鼓勵性的語言,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提高,起碼會將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認真的鞏固。正視學生之間的差別,注重整體,提升能力才是我們作為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教師要善待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的“錯誤”。有些錯誤是有共性的,學生也許會因這些錯誤而增進對知識的瞭解和認識。比如學習歐洲氣候,在問到歐洲氣候海洋性明顯的原因時,七班姜永琪回答時將北大西洋暖流劃分到了“海陸因素”,其他同學補充時能夠指出錯誤但解釋不了原因。碰到這這種出了國中教學範圍的問題,作為地理教師就要合理把握形象解釋。如果就此放過,會讓學生對這一環節的知識點留下猜疑。不利於整體知識的掌控。

三、重視整理,形成網絡

地理新教材非常注意根據知識結構的特點進行編排,但是,教材是以靜態的序列呈現的,不可能充分滿足知識學習的結構化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的授課必須根據知識的理解,對教材進行加工,形成一個流暢的知識網絡。比如,第七章第三節西亞部分。教材上給出了四個板塊,牽扯到了位置範圍、資源、產業和宗教這幾個方面,相互之間過渡困難。我查閲了一些資料,利用西亞地區的戰爭頻發這一現象,讓學生查找原因,將西亞的知識進行統籌,構成一個整體網絡。學生的學習激情明顯高了很多。

總之,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教師如何有效地講才能讓學生更高效地學才是教學的生命。我們教師只有踏踏實實立足於平日的教學,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學習後實踐,在實踐後反思,在反思後改進,在改進後再學習。如此地潛心鑽研與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地理教學反思 篇四

國中地理教學反思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互動、師生交往、師生合作的過程。課堂上教師應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助手,學生應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啟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經過我的教學實踐證明:要想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二、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佈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於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繫,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佈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閲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範圍及其邊界,然後閲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佈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訣法:如記我國的行政區劃和簡稱,利用歌訣記憶,學生學起來就很容易了。

(2)圖像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心存畏懼,地圖應用能力較薄弱,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繪圖、用圖,並儘可能使地理知識圖像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轉,中國的行政區劃等知識難點。

(3)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繫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

學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就能充分地發展自我,不斷的成長。以上是我的一些認識,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地理教師教學反思 篇五

一、對課堂師生主角的反思

課堂教學的好與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與教學活動的人。教師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要反思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角是否投入,師生的情感交流是否愉快地投入課堂的全過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並昇華到自由精神的需要。反思學生是否精神飽滿地投入學習,學生是否到達教學設計的情感狀態,有沒有更有效地途徑發展創造精神和創新本事。例如:我在講到“長江沿江地帶”和“黃土高原”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時,讓學生自我分析和思考,爾後學生紛紛發育,各抒已見。這樣不僅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供給互相交流的機會、也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並且使學生自我感悟出環境教破壞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二、對地理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經常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自我的預期設計有比較大的差異,課後分析,原因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過於夢想化,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夢想的效果。所以,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是否針對學生認識現狀和理解本事以及當時的教學情景,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善,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課堂效益。

比如“季風”這節資料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學生往往忽視它的存在,這節資料的知識很重要並且涉及到有關確定風向、其他洲的景觀等,怎樣把要學的知識點與學生的興趣有機結合並很好的調動起來我設計跟我們本土有關的問題導人,先示西亞、非洲和上海的景觀圖,再問:和上海同緯度的西亞、非洲是沙漠景觀,可我們上海怎樣是河湖密佈,耕作業發達,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對於自我生活的地方有這樣與眾不一樣之處,學生一下子興趣大增,議論紛紛,想立刻明白個究竟。我公佈答案:這是歸功於受季風(夏季風)的影響,接下來的教學學生帶着找謎底的心境去探究、主動學習的成效顯而易見。

三、對地理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也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自主學習本事是否提高等情景進行反思,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去反思去分析,怎樣才能更合理的促進學生內在素質的發展,怎樣才能更好的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比如我在講交通運輸中的點時,我沒有用教材中的材料,而是以我們縣三大汽車站為例,以過去的區位與此刻的區位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明白汽車站的區位選擇與哪些因素密切相關,同時提出我鎮規模擴大和兩大交通幹道的建成,又將如何影響我鎮汽車站的區位呢又該如何佈局才更為合理有效呢?

我認為,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師對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師還必須有較高的教育和研究本事。有較強的設計本事和控制本事,並有利於展開教學、經過創造性思維的課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和本事的發展,對教學過程有充分的估計,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和分析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

四、對學生知識掌握實際情景的反思

教學設計時要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對教學資料進行合理化處理,制定出目標、重點與難點等。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會碰到設計的目標與學生的掌握有較的差距。在進行“地球的運動”章節的教學設計時,原先我是這樣的:課時定6課時,按照教學設計的步子走,循規蹈矩,知識點全部講好後再上一節練習課。結果,做到關於正午太陽高度和白晝長短的知識點時,絕大部分的學生無法解題,把課堂上學的都“忘記”了,其實是當時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根據的實際,我首先把基礎打好,一步步紮紮實實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裏把知識點傳授。

在後的實際教學中我用經緯儀演示把學生國中學過的地球、地圖知識點重新熱一下,這樣的實物演示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大有幫忙併且充滿好奇。知識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由黃赤交角一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一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季節變化和晝夜長短的季節、緯度變化一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邊畫邊講結合經緯儀實物演示,並且講練組合,每一個難懂的知識點講好就練習。講練組合一來能夠檢驗學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講解。二是就某些練習中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反思。三是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經過我適當點拔能順利的攻克難題,自信大增,不知不覺中學生很好的掌握比較難懂的知識。所以,對於那些抽象理解性強的知識,教師應當根據每屆學生的實際情景進行設計而不是一個教學設計使用終身。

五、對地理教學反饋的反思

地理是實踐性和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三維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反饋最主要來源於練習,練習也是一種再學習的過程。經過練習。不僅僅能夠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並且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本事、探究本事、創新本事和自主學習本事。所以,反思教師給學生的地理作業是否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是否對學生終身本事發展有幫忙。所以作業反饋要注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訓練和培養,正如吉語所説“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

課堂教學反思既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方法。不斷進行教學反思,能夠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及時發現新問題,激發教師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