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58K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一

最後第三課時進行課後拓展:當老人最後一次餵食海鷗時,那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呢?先想一想,再寫下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昇華了學生的情感。

這篇課文的容量很大,但是上完後,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感覺自己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有些欠缺。當孩子的回答不到位時,教師沒有很好地進行點撥,而是一昧地期待孩子的精彩,浪費了很多時間,致使教學任務沒有在規定時間裏完成。今後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超越自我。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二

《老人與海鷗》一文是魯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篇課文。這組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老人與海鷗》就是這樣的一篇課文。本課教學重點是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其中藴含的深厚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依據本課教學重點,我從揣摩其寫法並遷移練習設計本課教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設計實施的。

一、聚焦題目知內容

通過“海鷗老人”和“老人與海鷗”兩個題目的對比,既讓學生繼續領會題目是文眼的作用,又掌握通過擴題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還提高寫作文要好好揣摩文題的意識。

二、紮實訓練,培養習慣。

1、對課文整體把握的訓練:

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就是在於學生了解課文“説什麼”的過程,這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第一步。在本課的教學中,有兩次整體把握內容的語言訓練。一次在檢查預習時,讓學生嘗試從詞語的初識和課文的回想來概括出課文中的兩件事。第二次是在進入文本研讀的時候,讓學生用小標題的形式來概括老人給海鷗餵食這件事中的三個畫面。在國小高段,我覺得這樣的訓練有助於提高學生對文本整體感悟的能力。

2、對抓細節感悟的訓練:

比如“三個褪色”的教學,先從句子初步讓學生有所想、有所思,然後通過材料的補充,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老人不是真正的窮苦,而是一心為海鷗,讓他們感受到三個褪色的連用不簡單。

又比如對“老人喂海鷗”這句話的教學,我分成了三個層次來進行處理:第一,讓學生從印象深刻的老人的動作中感受老人對海鷗的細緻入微地照顧;第二,通過對讀,體會老人和海鷗之間的默契、親密;最後,讓學生想象進行表達,“有聲有色“中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從中達成對老人餵食畫面的和諧、美好的情感提升。

3、對語文習慣養成的訓練:

“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説的,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説,是養成一種習慣。”語文無處不在,語文習慣的培養也是無處不在的,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每一課文的學習,每一次語文活動的開展,其實就是一次次學生語文習慣養成的反覆歷練。如閲讀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批註的習慣:這是一種常用的讀書方法。閲讀的時候把讀書感想、疑難問題,隨手批寫在書中的空白地方,以幫助理解,深入思考,圈圈點點,三言兩語,心有所思。如課前充分預習的習慣

三、揣摩感情學方法

首先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中心句,既快捷又精準;接着努力做到長文教學選“點”的重要,選擇體現文意的“親人一樣”這個“點”切入,帶動全篇,起到了牽一句而動全身之功效果。最後緊扣“親人一樣”,讀、思、説、議論,品味語言,體會老人對鷗海的關愛情,同時領會抓外貌、動作、語言。

四、拓展遷移練寫法

用課文教語言,把課文當成數學中的例題,通過課文字詞句段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讓學生掌握把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寫具體的方法,順勢遷移,展開想象並運用剛剛學到的方法,描述老人照顧生病或受傷的海鷗。

整節課思路較清晰,但問題不少,課堂上我的評價語言還不夠精準,有時候重複了學生的發言,有時候僅僅對學法上作了指導,沒有圍繞目標做有效的評價。並且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需要對學生即性的、瞬時的評價,這樣才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三

我個人比較喜歡這樣感人的文章,所以在上課之前,我就打算用我的朗誦來渲染孩子們,讓他們也走進文章,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羣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羣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乾,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後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我的認為這樣的文章,以讀為本,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閲讀,在閲讀體驗中感悟文本,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説出自己的感受。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學生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在第一節課中,通過自由讀、默讀、個別讀、集體讀、引讀、選擇讀、齊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品,讀中評,教師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不要太多的解釋。讀的過程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讀書的主人。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四

這是一篇句句含情,字字含淚的文章。學習文本時,先導疑:讓學生把遇到的問題提出來,採用運用品味重點句段,反覆誦讀,抓重點字詞體會,想象等方法有針對性的解決這些疑難。再導情:我用動情的語言去激勵學生,鼓舞學生,努力喚醒他們的學習激情,來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厚感情。實現作者、教師、學生三情能夠共振,學生情感的閘門就會自動打開,對老人的崇敬、懷念之情就溢於言表。

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老人喂海鷗”的三個細節描寫和“海鷗送老人”的三個場景描寫,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詞句含義的能力,進而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老人對於海鷗的深厚感情的教學目標。因為課文有“老人對海鷗的關愛”“海鷗對老人的依戀”兩條主線,在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進行文章內容概括練習的同時,着重學習“老人對海鷗的關愛”這個部分,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對教材進行了深入的鑽研和解讀,從教學的實際表現上看,是相當有效的。

此外,簡化了教學中繁瑣的提問,在認識老人的基礎上,圍繞一個總領的問題“為什麼海鷗會有那些不同尋常的舉動”。一方面有充分的預設;另一方面,又抓住學生找到的如“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老人把餅乾很小心放在湖邊的圍攔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羣呼喚。立刻便有一羣海鷗應聲而來,幾下掃得乾乾淨淨。”我還特意把“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黃麗芬譜。”這句話配上圖,以詩歌的形式展示,通過誦讀、品悟,讓學生感受人與動物那種“濃濃的父子情”。第二部分海鷗為老人守靈的場面,我和學生一起配樂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朗讀後,這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時刻。之後再讓學生互動,我充分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和交流,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感悟、體驗、並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繫在一起,體會自己在失去親人的那一刻的情感,使之與文本產生同感,產生共鳴,讓學生儘可能的進入海鷗的情感世界,去領略、品味海鷗對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教學時,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創新,突出亮點,可課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鐘是難以達成的,為把握時間而去進行的教學,多少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有些詞句學生體會的不夠到位,理解的不夠深刻,沒有給一些中等偏下的學生留下很充裕的時間去思考,給課堂留下了些許的遺憾。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通過這一節課,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明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我會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超越自己。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五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篇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課文語言樸實,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讀者為之動容。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説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我引導學生以讀促悟理解課文,我學生自己讀課文,看課文哪些語句讓你感動,請同學們做上標記,並寫出自己的感受,在集體交流時,同學們大部分能夠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的語句加以體會,比如:有的同學從文中第三自然段的“老人把餅乾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羣呼喚。”中的動詞“放、退、撮、呼喚”等表示動作的詞語,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以及他餵食海鷗動作的嫻熟,更表現出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配合是那麼默契。我適時引導學生,“是呀,作者對老人餵食海鷗的細節描寫正襯托出老人對海鷗的愛。”接下來,我引導學生運用剛才抓住的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再來學習下面的課文,比如,有關老人的語言描寫部分、神態描寫部分等等,我還適時給學生補充有關文中老人的資料,對於學生加深體會老人對海鷗的那份無私的愛和海鷗對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深情,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足之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在指導學生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愛這一方面用的時間比較多,但是,在引導學生聲情並茂地讀的方面沒有重視,尤其是本課作者在細節描寫方面是寫作方法的學習範本,應該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加以練習,今後,在學生朗讀以及小練筆方面還要加以訓練,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