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白的詩歌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2W

李白的詩歌精品多篇

李白的詩歌 篇一

摘 要:本文將李白詩歌裏的“月”與體現日本本土美意識的和歌相比較,梳理日本和歌中月意象的變化歷程,從而理清外來文化與日本本土文化之間既衝撞又彼此借鑑的互動關係,促進中日文化文流,增強中日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

關鍵詞:李白 月 和歌 漢詩

日本最初的詩,是在漢語傳入日本後,日本人使用漢字寫成的詩,稱為漢詩。後來日本文字產生後,在漢詩基礎上誕生了用日語書寫的詩,稱為和歌。因此,和歌與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古典詩歌有着非常緊密的聯繫。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儀式上發表的演講中,引用了道元禪師的和歌“春有花開夏鳥鳴,秋日明月冬雪冷”,並將日本文化的特徵定位於“雪月花”。由此可以看出,“月”作為代表日本人典型美意識的一種文化意象在日本文學方面非常突出。

一、日本和歌中的“月”意象

按照歌集編撰的時間順序,本文依次梳理從《萬葉集》與《古今和歌集》到《和漢朗詠集》的詠月歌中的“月”意象。

1、《萬葉集》

《萬葉集》是日本現存最老的一部歌集,全書收錄有4500首和歌。歌集中的詠月歌約有184首,分為兩種,一種為詠歎等待月亮的待月歌,另一種為寄情於月的寄月歌。

(1)待月歌

《萬葉集》中之所以有詠歎等待月亮的和歌,是因為當時日本實行的是“妻問婚”,夫妻雙方不住在一起,晚上男方來到女方家裏第二天早上離開。平日裏夫妻相互思念,只有以和歌寄情。有的男方離女方家很遠,晚上能不能去女方家由天氣決定,有月亮的晚上自然是好天氣,月光也能照路。所以作為去女方家的必備條件之一的月亮,自然成為和歌詠歎的一個主題之一。

妹が目の まく欲しけく 夕の 木のれる 月待つごとし

(み人知ら 卷十一 戀愛 2666)

“多想去見那個姑娘啊,可是天近黃昏,月亮怎麼還不出來呢。期盼月亮早點出來好讓我早點見到我的姑娘。”這首待月歌,與其説是等待月亮不如説是等待戀人。戀人到底來不來呢,路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通過待月歌,表達了作者焦慮、失落的真實情感。

(2)寄月歌

顧名思義,寄月歌是把自己的感情寄託在月亮上以了相思之情。

み空行く 月壯士 夕さら 目には見れど 寄るよしなし

“每天晚上都看着從傍晚時分就掛在天上的美麗的月亮,想要接近卻是萬分困難。”這首和歌表面上看來是在詠歎月亮,但實際上是把對心上人的感情寄託在月亮上,將月亮譬喻成心上人。戀人如同月亮一般,想見而不得見。《萬葉集》中後期的歌人不再滿足於簡單的表現手法,開始試着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周圍的事物上,在歌人的心目中,月亮、紅葉、鹿鳴等都有了特定的含義。

總的來説,在《萬葉集》中的月亮可以説就是物理層面上的月球,歌風是比較樸素直率的。

2、《古今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收錄了《萬葉集》之後150年間的一千餘首和歌,包括37首詠月歌。其中有季節歌13首(秋歌8首)、戀歌10首、羈旅歌1首,其他的還有13首。

(1)季節歌

夏の夜は まだよひながら あけぬるを のいに つきやどるらむる

(清原深父 夏?166)

“夏夜稍縱即逝,彷彿剛近黃昏卻都天亮了,月兒都無暇西沉,如今借宿在哪片雲後呢?”感歎夏夜短暫,就像夏夜看不到月亮一般,人生也是無常,透出一種淡淡的憂傷。

のまより りくる月の 影みれ 心くしの 秋はきにけり

(み人知ら 秋?184)

“望着林間稀疏的月光,不禁惆悵憂愁的秋天已經來臨了。”描寫了秋的淒涼。上述的季節歌體現了歌人的敏鋭的季節感,歌人通過細緻的描寫景物表達自己複雜的心情。歌中不單單有月,月與白雲相輝映,表現了平安時代纖細優美的一種審美情趣。

(2)戀歌

戀歌中經常出現月是從《萬葉集》就固有的意象,《古今和歌集》的戀歌中月的出現比例也較高。

有明の つれなくえし 別れより かり きのはなし

(壬生忠岑 戀?625)

“拂曉將近,曉月無情,不得不與心愛的人分離,我心如此悽苦。”這首歌表達與情人分別的痛苦。歌中的曉月儼然代表了離別愁苦。戀歌的歌人們常為了表達孤獨相思之情,經常把月作為一種冷寂的印象呈現在和歌之中。

(3)羈旅歌

天の原 ふりさけれ 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出でし月か

(安倍仲 旅?406)

“仰頭望浩空,三笠春山月初升,思鄉此時同。”遙望着天邊一輪明月,不由想起家鄉奈良三笠山上的月亮,此月是彼月嗎?讓人沉浸在對故鄉的懷念之中,這裏的望月不由讓人聯想到望鄉。《古今和歌集》的詠月歌中,由望月而思鄉的和歌只此一首,這和作者阿倍仲麻作為遣唐使來中國的經歷是分不開的,他在中國不僅學習了漢詩,還和李白等詩人交往甚密。而在中國以李白的《靜夜思》為主要代表,把望月和思鄉連在一起一直都是一個大主題。阿倍仲麻的這首和歌,以和歌的形式詠唱了漢詩的主題,在中日文學交流史上佔着一個特殊的地位。

3、《和漢朗詠集》

《和漢朗詠集》是一部代表平安貴族審美意識的王朝詞華集,收入和歌216首。分為上下兩卷。上卷為四季歌,下卷為風、雲、山、祝、戀部。詠月歌主要收錄在秋部和戀部中。

(1)四季歌

世にふれ のおふとしは なけれど 月にいくたび ながめしつらむ (具平王 和朗集 秋?260)

“世間萬緒,何必沉浸其中,舉頭望月,萬愁消。”這首歌中描寫的眺望月亮而忘記憂愁的場面,與之前的歌中月亮的孤愁形象大不相同,表達了一種明快的心情,這裏的月代表了積極向上的力量,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2)戀歌

《和漢朗詠集》下卷的戀部共12首和歌,詠月歌就有5首,佔了戀部的將近半數。可見月和戀愛之間有很強的羈絆。

今むと いひしかりに 月の 有り明けの月を 待ち出でつるかな

(素性法和朗集 戀?789)

“寫信告我馬上就來,可是長夜漫漫,曉月升空也不見你的身影。”戀歌中的月往往給人孤寂清冷的印

象,廣際的天空中掛着一輪孤零零的明月,這種孤獨很容易和寂寞的戀人產生共鳴。

(3)搗衣歌

搗衣歌屬於上卷“秋”部,是《和漢朗詠集》的一個新的分類。李白《子夜吳歌》中有“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這裏的搗衣指的是秋來冬將至,為了趕製征衣,主婦們將洗的衣服放在石砧上捶打去鹼質。《和漢朗詠集》共收錄有8首搗衣歌,其中5首為詠月歌。

唐衣 うつえきけ 月きよみ まだ寢ぬ人を さらに知るかな

(之 和朗集 秋?351)

“一片清冷月光下,未眠人聽着搗衣聲,暗思量。”一般搗衣時節已到深秋,月光寒如水,增加了涼涼秋意,月光下邊思念着遠在邊關的丈夫邊搗衣,一股淡淡哀怨之意隨之而來。

萬葉時期的美意識是比較樸素純真的,詠月歌中的月意象也沒有太多的涵義。《古今和歌集》和《和漢朗詠集》的平安時期貴族文化盛行,這時期的審美也逐漸開始追求風雅。《萬葉集》詠歎的感情多為直觀、瞬間的,到了平安時期開始有了對人生及過去的感慨。平安時期的月也不單單是照明的手段,有了更豐富的涵義,表面上是在描寫月,其實歌人是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月上,戀歌中的月代表了戀人,四季歌中的月則是表達歌人悲傷情緒的載體,而羈旅歌中的月則代表了故鄉。“月成為詩人傾訴和寄託情感的對象,表現手法含蓄而纖細。”{1}

二、李白詩歌中的月意象

“李白的詩作現存近千首,涉及月亮的共有382首,佔38%。”{2}李白的詠月詩中的月這一意象總的來説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認識。

1、對美好事物、高潔人格的追求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詩中的“上”和“攬”字表達了對理想境界的嚮往與追求。

“了見水中月,青蓮出塵埃”(《陪族叔當塗宰遊化城寺升公清風亭》),寫水中月若青蓮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本質,借水中月比喻正直廉潔的形象。

2、孤獨與失意的象徵

月亮高高懸掛在天上,可望不可即,於是月亮常常成為孤獨與失意的象徵。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歎。美人如花隔雲端”(《長相思》),在這裏以月喻美人,又以美人隱喻皇帝,隱含了詩人被放逐還山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

3、寄託着詩人對故鄉、友人的思念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借望月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以緩解遠離故鄉的孤苦無依感。

“日本晁衡辭帝都,征帆一片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哭晁卿衡》),很明顯這詩句中的明月指的是晁衡,寄託着李白對友人的深深懷念。“明月沉碧海”喻指晁衡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潔的明月沉淪於湛藍的大海之中,境界幽婉含意深遠。

三、日本和歌對李白詩歌中的“月”的受容

了,例如《古今和歌集》中收錄的阿倍仲麻的那首三笠山月,很容易聯想到李白的《靜夜思》。阿倍仲麻其實就是李白詩《哭晁卿衡》中的晁衡,阿倍仲麻作為遣唐使來到中國,和當時眾多文人關係交好,特別是李白。從他和李白交往的情況看,受李白詩影響的可能性很大。可以説阿倍仲麻的三笠山明月和李白望鄉詩中的月意象是相通的。

《和漢朗詠集》中收錄的搗衣歌是一個新的分類,在之前的和歌集中是看不到的。如上文紀貫之的那首搗衣歌中的月和李白《子夜吳歌》中的月,都代表了對丈夫的一片思念之情。李白又有《搗衣篇》“曉吹員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嚮明月”,將搗衣與月意象並置一起,表現閨中思婦對征夫的深切思念和牽掛,把搗衣詩原本的相思幽怨提升到了更為朦朧悽迷的境界,也增強了詩歌打動人的情感力量。《和漢朗詠集》中的搗衣歌中同樣和月意象聯繫一起,和李白的搗衣詩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古代的日本歌人不斷從中國古典詩歌中汲取技巧和意境,同時又突出自身的特徵,才形成了現如今的和歌。可以説,和歌是日本民族本土的審美意識同所引進的中華文化融合的產物。

{2} 謝宜伶:《探究李白詩歌中的“月亮”意象》,《現代語文》20xx年第8期,第47頁。

{4} 公元710 ―784年間為日本的奈良時代。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課題(LB12-08)成果之一;課題名稱:李白詩歌中的“月”意象對日本和歌的影響。

李白的詩歌 篇二

1、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樓觀岳陽盡》

2、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羞道易水寒,從令日貫虹。——《結客少年場行》

3、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4、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相和歌辭·短歌行》

5、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6、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7、稱是秦時避世人,勸酒相歡不知老。各守麋鹿志。——《山人勸酒》

8、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行路難·其一》

9、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行》

李白的詩歌 篇三

望廬山瀑布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夜宿山寺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夢遊天姥吟留別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的詩歌 篇四

贈孟浩然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①棄軒冕②,白首卧鬆雲③。

醉月頻中聖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⑤。

【贈孟浩然註釋】 ①紅顏:指年青的時候。

②軒冕:指官職,軒:車子;冕:高官戴的禮帽。

③卧鬆雲:隱居。

④中聖:“中聖”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聖人,濁酒叫作賢人,“中聖”就是喝醉酒之意。

⑤清芬:指美德。

[李白的《贈孟浩然》翻譯]: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李白的《贈孟浩然》賞析] :1、哪個字是貫串全詩(李白所寫的贈孟浩然)的抒情線索?

答:愛。

2、“風流”是什麼意思?中二聯是怎麼體現的?

答:風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

贈孟浩然的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卧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紅顏”對“白首”,概括了從少壯到晚歲的生涯。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雲,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如果説頷聯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麼頸聯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頷聯採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

李白的詩歌 篇五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常相憶。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作品賞析

杜甫的兩首《夢李白》,分別按夢前、夢中、夢後敍寫,依清人仇兆鰲的説法,兩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層,所謂“一頭兩腳體”(見《杜少陵集詳註》卷七)。《夢李白·死別已吞聲》寫杜甫初次夢見李白時的心理,表現了他對故人吉凶生死的關切之情。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詩要寫夢,先言別;未言別,先説死,以死別襯托生別,極寫李白流放絕域、久無音訊在詩人心中造成的苦痛。開頭便如陰風驟起,吹來一片瀰漫全詩的悲愴氣氛。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不説夢見故人,而説故人入夢;而故人所以入夢,又是有感於詩人的長久思念,寫出李白的幻影在夢中倏忽而現的情景,也表現了詩人乍見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這欣喜只不過一剎那,轉念之間便覺不對了:“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意思是:“你既然被流放到了南方的遠地,怎麼就能插翅飛出羅網,千里迢迢來到我身邊呢?”聯想世間關於李白下落的種種不祥的傳聞,詩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還是死魂?路遠難測啊!”乍見而喜,轉念而疑,繼而生出深深的憂慮和恐懼,詩人對自己夢幻心理的刻畫,是十分細膩逼真的。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夢歸魂去,詩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從江南而來,又星夜自秦州而返,來時要飛越南方青鬱郁的千里楓林,歸去要渡過秦隴黑沉沉的萬丈關塞,十分遙遠,十分艱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個。“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在滿屋明晃晃的月光裏面,詩人忽又(本站☆)覺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顏依稀尚在,凝神細辨,才知是一種朦朧的錯覺。想到故人魂魄一路歸去,夜又深,路又遠,江湖之間,風濤險惡,詩人內心禱告着、叮嚀着:“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這驚駭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險惡處境的象徵;這惴惴不安的祈禱,體現着詩人對故人命運的殷憂。這裏,用了兩處有關屈原的典故。“魂來楓林青”,出自《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舊説系宋玉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龍”一語見於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東漢初年,有人在長沙見到一個自稱屈原的人,聽他説:“吾嘗見祭甚盛,然為蛟龍所苦。”通過用典將李白與屈原聯繫起來,不但突出了李白命運的悲劇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對李白的稱許和崇敬。

李白的詩歌 篇六

李白《怨情》》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作品賞析

這首詩語言平淺簡易,情態纏綿淒涼,含蓄藴藉,言短意長。“含蓄有古意”、“直接國風之遺”,在理解李白詩歌的時候應該注意這些。古代的“美人”就不是一個普通的詞,與現代口頭時髦的“美女”很不一樣。《離騷》裏的“香草美人”指賢臣明君;《詩經》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輕女子,“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美人卷珠簾”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閨中女子,李白詩歌的“含蓄藴藉”是指詩歌中主人公情韻的婉轉,而非指寄託興寓,所以説它“直接國風之遺”。

“深坐顰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層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幕簾無重數。”(歐陽修《蝶戀花》)女子所住的閨房在“幕簾無重數”的深院裏,十分幽深,十分寂寞,這是第一層;“深”還有深情的意思,所謂“美人卷珠簾”,古人思念親人,總要登高望遠,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養在深閨人未識”,不能拋頭露面,於是只好“卷珠簾”望着離人去的方向以寄託思念之情,期待離人回來,這是第二層;“深”的第三層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時間很長了。顰是皺的意思,吳宮裏的西施“顰”起來的樣子比平日更加美麗,更加楚楚可憐,才有了東施的效顰。“顰蛾眉”更顯出了“美人”之美。

“但見淚痕濕”,因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覺就流下相思淚。“濕”字説明是暗暗地流淚,情不自禁地流淚。聯繫到第二句的“顰蛾眉”,比“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誰”,明明是思念,是愛一個人,卻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點抱怨,離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個人在這深院裏忍受着孤單寂寞,離人卻還不回來。但這種恨,其實就是一種愛。愛一個人,總是恨對方不能陪伴在身邊。

詩的前三句用賦,末尾用問句歸結“怨情”。這裏的賦是個動態的過程,首先是“卷珠簾”,然後“深坐”,再“顰蛾眉”,最後“淚痕濕”,行動可見,情態逼人。李白的這首詩寫的就是一個意境,一個孤獨的女子的思念之情。這樣一個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幾個點,由這幾個點勾出一幅簡單的畫面,同時又留下無限的遐想。隨意的一個小細節,就可以泄露整個主題,可見詩人的洞察力。全詩哀婉淒涼,纏綿悱惻。

李白的詩歌 篇七

《冬日歸舊山》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未洗染塵纓,歸來芳草平。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峯晴。

地冷葉先盡,谷寒雲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樹倒江橫。

白犬離村吠,蒼苔壁上生。穿廚孤雉過,臨屋舊猿鳴。

木落禽巢在,籬疏獸路成。拂牀蒼鼠走,倒篋素魚驚。

洗硯修良策,敲鬆擬素貞。此時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李白的詩歌 篇八

西域樂舞東傳之後不僅把唐代樂舞藝術推向一個高峯,而且對唐詩宋詞元曲的創作也起到催化作用。具有極高藝術情趣的唐代詩人以敏鋭的眼光捕捉到這一外來的事物,引發出他們的創作熱情:一大批描繪西域樂舞詩應運而生。

1李白對西域意象的獨特偏愛

李白詩歌中的西域元素是歷來研究者關注的熱點之一。西域風光、西域歌舞、西域服飾、胡客、胡姬、胡馬、胡雁、胡鷹、胡牀、胡麻色彩各異的西域元素,都曾出現在李白的詩歌中。經筆者粗略統計,李白作品中,涉及西域風物的詩歌高達45首之多。他在詩歌中表現出對西域由衷的嚮往與喜愛,寄寓着對邊疆民族氣質的欣賞與讚歎以及對邊塞安定統一的嚮往。終其一生,西域在李白的心中、詩歌中都積澱了極為重要的意義。關於李白出身,歷來眾説紛紜。郭沫若曾認定李白生於碎葉,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中説李白隴西成紀人,中葉非罪,滴居條支,易姓與名。這一説法比較普遍。李白祖籍隴西成紀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那時中原大亂大業末,華民多奔突厥。李白的先輩流徙到西域,也將漢文化帶到西域;同時也接受西域文化的影響,甚至與西域人通婚。由此可見,在李白身上很可能有西域人的血緣,而且接受西域文化的影響。證據之一便是李白通曉西域梵語。範傳正説李白在翰林院時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如懸河,筆不停輟。李白也説魯編如玉霜,筆題月支書。

2李白詩歌當中的歌舞元素:樂與舞

盛唐時期,胡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民的生活。商業發達,城市經濟繁榮,文學重心移向都市。都市生活呈現出兩個基本特徵,一是音樂的昌盛;一是樂工歌伎的增長。以西域樂舞為表現客體的作品。首先,有西域之樂器、樂曲。唐詩中出現的古代樂器名目眾多:琵琶、箏、橫笛、簫、琴、笙等,《舊唐書音樂志》載自周隋以來,管絃雜曲將數百曲,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其曲度皆時俗所知也,惟彈琴家猶傳楚漢舊聲。在李白所作涉及樂器聲音的詩歌中,笛聲值得注意。笛其元出於羌中,屬西域樂器的一種。李白作品中寫笛之作共有五篇《春夜洛城聞笛》《金陵聽韓侍御吹笛》《觀胡人吹笛》《情溪半夜聞笛》《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司馬將軍歌》等。西域樂曲東來,不僅是形式上的文化融合,它與中原傳統的人文情懷也緊緊相連。前所舉笛之例即為典型:笛聲悠揚,詩人很容易將其作為抒發思念之情的載體,這樣,笛聲就成了特定情感的符號。其次,有樂舞之場面。李白詩歌不僅注重聽,同樣注重視,視聽結合才更具韻味。李白作品中的西域樂舞場而眾多,如伏拜祝千歲壽,周舍為之辭,描寫西域胡人進獻祝壽之樂舞情景的《上雲樂》;描寫西北邊疆少數民族舞蹈青海波舞的《東山吟》;以及描寫當坊笑春風之胡姬的《前有蹲酒行二首》(其二)。再次,有佛音與梵曲。佛教音樂即於佛寺中進行的唱誦儀式活動,如《廬山東林寺夜懷》,繪寫了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為典型的淨土音樂場景。任半塘説:弄婆羅門一體,今但知《舍利弗》戲為最早。此原梵戲,今日關於此戲之我國資料,厥為樂曲《舍利弗》與《摩多樓子》二調,而此二調之傳辭則以李白之作為最早。

3西域樂舞與李白詩歌的藝術構思

李白詩歌當中提及的西域胡人、胡姬、名物、地名等,是表而可觀的文化互動,而西域文化尤其是西域歌舞在靈魂、精神、氣質上對李白的吸引則是本質上的影響、深層次的融合。

3、1西域樂舞與詩歌節奏

西域樂舞中新奇的旋律和關妙的韻味,在李白的詩歌創作中反映出來。葛景春認為李白的一些長篇樂府歌行和盛唐的一些大麴、法曲一樣,其結構佈局、節奏的韻律,縱橫開闔,富於變化。例如,著名的《蜀道難》一詩,就是這樣。從結構佈局上來看,此詩像一曲宏偉的交響樂,既結構完整,又富有變化。既有主調,又有變奏;既有豐富多彩的變化,又有主題的一氣貫通它節奏鮮明,靈活多變,極富有音樂舞蹈流轉變化的動態關。唐代大麴,以西域大麴為主,是胡漢融合而成的新型樂舞形式。就總體而言,唐大麴的體制可分為三段式慢板(散序)略快(中序、拍序或歌頭)極快至慢下來結束(破或舞遍)。這種節奏在李白的詩歌中也有十分顯著的表現。

3.2與中庸背道而馳的張揚基調

中原樂舞由於受儒家關學影響,講究音律平和的中庸關,而西域樂舞則不同。西域樂舞的激情和痴狂、矯健和奔放,與中原傳統欣賞模式形成鮮明對比,適應了漢民族藝術審關追求,因而胡風大盛,西域樂舞在中原迅速流行。

(1)飛躍流動之關。西域樂舞的基本律動特徵,是通過一系列舞姿的組合、變化、交替來表現樂舞內容與精神。以對唐朝樂舞影響最大的西域龜茲樂舞為例:它格外注重旋轉、跳躍,時而含情嬌媚,時而粗獷奔放,在律動中展現風情萬種。而騰躍與旋轉方而更為典型的,便是《胡旋舞》與《胡騰舞》。與此近似的美感特色在李白山水詩中並不少見六朝山水詩中所缺乏的,而被李白緊緊抓住的,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説,就是詩歌形象的飛躍感,或者説是流動感。例如《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一。全詩氣勢奔流直下,飛揚激盪,代表了詩人內心壯闊的想象與誇張,洽與西域樂舞中飛躍旋轉的特色高度吻合。類似詩歌還有《劍閣賦》《秋日登揚州西靈塔》《登錦城散花樓》《登梅崗望金陵,贈族侄高座寺僧中孚》《渡荊門送別》《蜀道難》等。

(2)鏗鏘磅礴之勢西域樂舞東來,不僅在節奏上對唐代詩歌造成影響,也改變了清樂舊曲清淡嫻雅的風格。以西域健舞為例。健舞剛健有力,與李白詩歌中澎湃的激情、奮發的力量是一致的。在李白的戰爭詩中就很能夠得到説明,如《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一詩:作者以奮發昂揚的筆調敍説勝利的輝煌,用以鼓舞軍隊作戰之士氣,極具鏗鏘的音樂特徵《登邯鄲洪波台置酒觀發兵》《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登廣武古戰場懷古》等都有這種特徵的表現。

4總結

西域樂舞在傳入中原之後,就成為眾多詩人筆下的常見元素,也打破了以往的詩歌風格與創作傳統。並採用了二者兼具的表演方式。在李白身上,這種不拘泥於傳統的創新精神必然是不會少的。就詩歌而言,不僅表現在西域元素的運用上,更加表現在,其詩歌構造在西域樂舞文化的影響下打破常規,以昂揚不羈的姿態為世所矚目。可見,西域樂舞對李白在詩歌的創作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李白的詩歌 篇九

活動目的:

1、學生彙報在“李白詩歌閲讀月”活動中的閲讀情況,啟發引導學生在課外利用多種途徑收集、整理學習資料,促使學生更廣泛地感受、瞭解李白其人的特點,尤其是李白詩歌的風格。

2、通過交流、展示、朗讀、品味李白具有代表性的詩作,鞏固和豐富學生的積累,指導學生感悟、欣賞李白詩歌鮮活的神韻,激發學生進一步閲讀以李白詩歌為代表的`中華優秀詩詞的興趣。

活動內容:

交流在“李白詩歌閲讀月”活動中閲讀的詩歌,並通過誦讀、研討等形式來感悟、品味李白其人其詩。

活動準備:

1、課前開展“李白詩歌閲讀月”課外閲讀實踐活動。

2、CAI(內含李白詩意圖、李白頭像、李白詩歌名句集錦等)及《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等古典音樂磁帶。

3、學生自制有關李白詩的詩籤、書法作品、美術作品及電腦網頁等。

活動過程:

一、創設古典詩詞的意境,導入主題。

老師利用課件和語言創設情境:

在剛剛結束的“李白詩歌閲讀月”活動中,同學們已通過課外閲讀認識了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課件出示李白頭像特寫]一個月來,我們朗讀他的詩篇,追尋他的足跡,感悟他的心靈。今天,在此時、此地,老師和大家一同來――“讀李白詩歌、品太白遺韻”。

[用古典音樂作背景,以古香古色的畫面並輔以教師深情的詩化語言,營造出古典氛圍,將學生引進古詩的意境]

二、彙報展示所收集的李白其人、其詩的資料。

1、為了使咱們相互瞭解各自的課外閲讀情況,請大家首先彙報兩個問題:

(1)簡要介紹你所瞭解的李白。

(2)你讀了多少首李白的詩?記住了哪些?是從哪兒讀到的?

[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意在瞭解學生課外閲讀的質和量,問題

(1)通過彙報交流對李白其人其詩的認識和了解,給學生勾畫出李白其人其詩的大致輪廓,彌補個人課外閲讀的片面性;問題(2)則重在瞭解學生收集資料的途徑和整理、閲讀資料的方法,增進交流,引導學生“取長補短”,啟發學生學習運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資料的方法]

2、在瞭解學生閲讀、背誦李白詩歌的情況之後,引導學生按自己的閲讀興趣將讀到的李白詩歌分類。如:李白與明月、李白與山水、李白與友人……

[李白詩歌留傳下來的有九百多首,題材各異,風格各異,其分類標準亦有很多。教者根據國小生的認知特點,以學生熟悉的《靜夜思》《望廬山瀑布》《贈汪倫》等為載體,引導學生將其按詩中的具體意象分類]

三、交流、擴展,共同品味。

1、將李白詩歌簡單分類後,問:你最喜歡李白寫的哪一類詩歌?能舉例嗎?誰和他(她)有相同的愛好?

2、請同學們尋找自己的閲讀夥伴,組成閲讀小組,在小組內吟誦、品味你最喜愛的詩。並請推薦出表現最好的同學,代表你們小組參加稍後的集體彙報。

[以此引導學生按自己的閲讀興趣自行分組朗讀、研討。通過各種形式展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閲讀,促使學生以更大的熱情主動投入整理、賞析同類詩歌。]

3、自主合作,集體賞析

請各小組將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學展示,我們共同來品析李白詩歌的韻味,教師適時點撥。

[為了更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除各小組推薦的人選外,鼓勵學生自薦。展示形式不限,朗讀、吟誦、書畫、唱歌等均可。展示內容可以是整首詩,也可以是其中的一句或幾句]

四、遊戲激趣,名句激情。

1、遊戲:

(1)請根據詩名説出詩句。《望天門山》《峨眉山月歌》。

(2)請根據詩句説出詩名。“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3)請用李白的詩句表現圖的意境。[課件出示畫面:兩山對峙,江水中流,帆影點點。]

2、老師推薦名詩名句。

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多首詩。在這些詩中,有許許多多的千古佳句,流傳至今依然琅琅上口,回味無窮。讓我們共同來吟誦它們吧!(課件出示名句集錦,配古樂,師生齊誦。)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通過遊戲,辨析、吟誦、調動學生頭腦中貯存的知識積累,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充分談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學生自己閲讀、感悟的過程,旨在促使學生在課外古詩閲讀中拓展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五、結束活動,留有餘味

通過今天的“讀李白詩歌,品太白遺韻”活動,我們對李白其人、其詩有了初步的瞭解。這位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以他正直、豪放、重情義的性格,以他那一首首充滿奇特的誇張和豐富想象力的詩歌,深深打動了在場的你們、我們、他們以及天下所有愛好李白詩歌的人們。最後,讓我們用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一句詩來結束今天的活動吧!――“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課件出示李白頭像及韓愈詩句]

[課雖結束,詩韻仍繞樑不絕。師生的情感都融入李白詩歌的韻味中。李白的傳奇人生和名篇佳句,將久久地停留在學生心中,中華民族古典文化的傳承在此找到了最佳契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