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匆匆》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W

《匆匆》教學反思多篇

《匆匆》教學反思 篇一

今天,我帶孩子們品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板書課題後,我問孩子們:“匆匆是什麼意思?”一個孩子説:“就是時間過得快。”另一個孩子説:“就是很快。”我很失望,昨天我可是佈置了預習的任務啊。我又叫一個學習較好的孩子説,他也大聲告訴我:“時間過得飛快就是匆匆。”

看着這近乎一致的回答,我問孩子們:“時間過得快就是匆匆嗎?”孩子們都在點頭,看來他們並沒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那麼,早晨我騎着自行車匆匆來上班。也是説早晨時間過得快嗎?”孩子們愣住了,半晌,一個孩子説:“應該是急急忙忙來上班才對。”“哦?匆匆是什麼意思?問問字典老師吧。”一會兒,有孩子叫到:“急急忙忙,急急忙忙。”“是的,匆匆是急急忙忙的意思。那麼,朱自清先生是説什麼東西的腳步急急忙忙呢?”“時間。”孩子們異口同聲。“對,朱先生在這篇文章裏形象地告訴我們了時間是怎樣匆匆流逝的。這是一篇散文。

散文有什麼特點,同學們知道嗎?”“就是很散的文章。”快嘴的田蘭冰林同學就笑着説。“對,文章的結構看起來很散,但它的中心卻很明確。形散神聚就是它的特點。從這篇散文中,你知道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或者説寫了一個什麼人,一處什麼景物嗎?”我滿以為提前預習了的孩子會像支玉恆老師的學生一樣響亮而又幹脆地回答:“沒有。”我的孩子們被這一悶棍打蒙了,他們不知所措。陳佳琦坐在位置上小聲地説:“寫的就是朱自清自己浪費時間的事。”天啊,這可是我們班的作文大王啊!“你們預習了課文麼?”我有些生氣地問。“預習了。”聲音響亮而整齊。“讀出了一個完整有趣的故事?”有孩子搖頭了;“讀出文章介紹的景物了?”搖頭者增多;“明白誰是文章的主人公了?”搖頭者更多了。“奇怪,我們學過的文章多是寫人、記事、寫景或狀物的,朱自清先生在這篇文章裏卻不寫這些,而寫散文,他要幹嗎吶?”孩子們又瞠目結舌了。我只好自問自答:“作者用這種形式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

好容易才引入正題呀,我不禁感歎道。同時,我也想對我的孩子們説:請你們多讀書,請你們學會思考。我們的孩子都習慣於被動的接受,不要説課下,就是在課上也極少有孩子向老師發問,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孩子就更少了。好容易才引入正題呀,我不禁感歎道。同時,我也想對我的孩子們説:請你們多讀書,請你們學會思考。我們的孩子都習慣於被動的接受,不要説課下,就是在課上也極少有孩子向老師發問,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孩子就更少了。就如,對課題《匆匆》的理解,一個孩子説“匆匆指時間過得快”,其餘孩子就附和,顯然,孩子們沒動腦,課前也沒想着要查查課題的含義,老師一問,就隨口説説,也不考慮對不對,反正老師總要講的,反正同學總要説的。這是多麼可怕的心理,這是多麼可怕的惰性!再如,老師設置了一個陷阱,想讓孩子們更清楚地瞭解散文的特性的時候,故意問:這篇文章講了什麼人什麼事什麼景物的時候,孩子們也不思考,絲毫沒發覺老師提問的錯誤,連語文功底交好的同學也不例外,多麼可悲啊,我的語文教育,我的孩子們!

反思我的語文教育,自認為思想是先進的,是按照 語文課程標準進行教學的,我的孩子為什麼還出現這種令人沮喪的表現呢?我想,這和應試教育分不開,這和他們習慣於被動接受分不開。很多時候,為了分數,我們扼殺了孩子的靈性;很多時候,由於我們過多的不放心、過多的“幫助”,孩子養成了惰性。想想這日新月異的社會,想想這競爭激烈的時代,我不寒而慄。所以,孩子,請學會思考!這是你們更好的生存的根本,這是你們能否造福社會、造福民眾、實現自身價值的根本。

“學而不思則罔”,孩子,請學會思考!

《匆匆》教學反思 篇二

課堂實錄:

師:是啊,“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時間是不能回頭的。作者又是怎樣表達時間的匆匆的呢?請同學讀讀第三自然段找找。

生:自由朗讀。

師:誰再來説?

生:“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轉。”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時間的愛戀。

生:“洗手的時候,------從我腳邊飛去了。”

生:吃飯的時候,……

師:這些話具體地寫出了時間的來去匆匆。 讓我們在合作朗讀中感受時光稍縱即逝。

師讀“洗手的時候”;生接讀——日子從水盆裏過去。

師讀“吃飯的時候”;生接讀——日子從飯碗裏過去。

師讀“默默時“生接讀——日子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師讀:我覺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生接讀——他又從遮挽着的手邊過去。

師讀:天黑時,我躺在牀上,生接讀——他便伶伶利利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

師讀: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生接讀——這算又溜走了一日。

師:原來時間在我們身邊那麼飛快地溜走啊!開動腦筋想一想,還有“……的時候;……的時候;……的時候……”

生:遊戲的時候,日子從歡笑聲中溜走。

生:看書的時候,日子從文字間溜過。

生:練琴的時候,日子從躍動的音符間溜過。

師:看來同學們也已感受到了作者對時間的這份惋惜了。讓我們一起讀讀這段話。

生齊讀:於是——洗手的時候……又溜走了一日。

引讀:我掩着面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

師:面對時間的流逝,作者在歎息什麼呢?

生:惋惜在過去的日子裏,“我”不能做什麼。

生:惋惜時間的來去匆匆。

生:惋惜自己的一事無成。

生:惋惜自己虛度光陰。

師:作者是在苛求自己。他只活了60歲,卻留下幾百萬字的著作。正是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對時間有一種緊迫感,抓緊時間讀書、做事,才有他後來的輝煌成就。

課後教學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在課堂上力爭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並學習作者的語言。因此在整堂課中,我將朗讀訓練貫穿在整個閲讀理解的過程中,不但讓學生多讀,而且指導學生會讀,在效果上達到讀好的目的。課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將整體讀和重點讀相結合,讓學生一讀再讀,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課堂上採用指名讀、自由讀、齊讀、師生對讀、教師範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以讀促講,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熟讀成誦積累豐富的語言,同時培養了語感。特別是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時間稍縱即逝,我採用和學生合作對讀的方式。學生在和老師的對讀中,逐步體會到時光飛逝,因此在朗讀的語氣上也明顯地變化。他們抑揚頓挫的朗讀讓我感受到他們的內心也開始為時光匆匆而感到憂心。

葉聖陶先生説:“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藉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因此,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我就設計了一個小練筆(挑戰名作家,仿寫名句)。我認為學習語文的目的不是瞭解內容,也不僅是引起一時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運用語言,所以我設計了這一練筆的機會,讓學生化文本語言為自己的語言,並於仿寫練習中。同樣,有了前面朗讀指導的基礎,學生在此的仿寫也變得很純熟,這裏的答案折射着他們對時間的理解,對生命的感悟。

《匆匆》教學反思 篇三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全文語言優美而生動,運用了大量的對比、比喻、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而且文中有許多短句適合朗讀。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用讀奠定感情基調。

開課伊始,我播放了一段教學視頻,舒緩的音樂,低沉的語調,把學生帶入到一種淡淡憂傷的情境中。

其次,用讀感受作者運用的語言美和情感的濃厚。引導學生深入的讀,富有個性的悟,其間的排比、比喻、擬人、反問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結合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去讀,去傾聽,傾聽作者的彷徨,作者的無奈,作者的傷感,讓學生在閲讀中揣摩和體會,在交流和討論中表達自己的感受。深刻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驅動學生靈動的心,飛揚他們智慧的語言,達到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

再次,用讀激起孩子仿寫的慾望。於是,()的時候,日子從()過去;()的時候,日子從()過去。更能結合生活實際,提醒學生更應該珍惜時間。

總之,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過多的講解,還需讓學生用讀的方式逐步感悟、理解、教師只需滲透和點撥。

《匆匆》教學反思 篇四

在沒有教材、沒有教參的情況下,準備出來這樣一節課,心理還是有些小驕傲的。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我把握了本單元的人文要素和語文要素,遵循了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網上教學的特殊性。其中,第一課時的設計,是我最得意的,因為它既紮紮實實地處理了基礎知識,又啟迪學生的智慧,引發課學生對課文內涵的深入思考。

在開課伊始,我先讓學生書寫了課題“匆匆”二字,這兩個字看似簡單,卻極易寫錯。這個時候指導學生書寫,會讓他們把正確的知識記得更加牢固。

初讀課文後,我花了很多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生字詞學習,從讀生詞,到多音字辨析,到易錯字指導,再到理解生詞,每一步穩紮穩打,為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奠基堅實的基礎。

接着,我採用教師配樂範讀的形式,讓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老師讀得動情,把學生帶到了朱自清的語言環境裏。這個時候,學生對於文章的主旨已經有了初步的感受,但是老師不急着讓他們發言表達,而是通過補充資料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堅定自己的判斷。

瞭解了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寫作背景後,其實學生心理已經有了清楚的認知,但這個時候老師依然沒有讓學生表達,而是賣個關子,為第二課時的學習留個懸念,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究。

都説語文課一直是老師“牽”着學生學習,但是“牽”也是有技巧的,也應該是無痕跡的。在“牽”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己探索思考,達到情智共生,這才是我追求的理想化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