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為奴隸的母親》中國女性的又一個悲劇的美文【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41K

《為奴隸的母親》中國女性的又一個悲劇的美文【多篇】

《為奴隸的母親》中國女性的又一個悲劇的美文 篇一

讀完了柔石先生筆下的這篇《為奴隸的母親》後,我的心情逐漸地變得沉重起來。在那一個腐朽沒落的舊社會,封建制度的壓迫下,使一位本分老實,善良的母親被迫與自己的兒子分開。即使想拒絕卻也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柔石先生的文筆尖鋭且無情,深刻又通俗,讓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母親。文中的母親雖然十分疼愛自己的兒子,不捨與春寶分開,但是在那個夫權當道的舊社會,“典妻”現象十分盛行的社會,這位母親的命運必定是十分悲慘的……

在去秀才家前,春寶媽把春寶破了洞的衣服都補好,對春寶説要好好聽話,以免被他爸爸打,每月都會買糖回來給春寶等等,都體現了離別前母親對春寶無限的關懷與疼愛。而到了秀才家後,母親對春寶的思念也逐漸加深,即使生下了秋寶,夜晚做夢也會想起春寶,得知春寶患病後,日夜擔憂,到處打聽有關春寶的消息,打聽不到便吃不下飯等。這讓我感受到了母愛的強大以及一位母親思而不得的痛楚。

接着是在秀才家中的生活,雖然説秀才是挺疼愛他的,但是在秀才的正妻表裏不一的態度上,也受了不少的苦,即使是名義上的主人,卻經常幹了很多下人的活,飽受秀才正妻的冷嘲熱諷,在生下了秋寶後,本以為地位會得到提高,卻無法聽自己的親生兒子叫自己媽媽,只能看着他叫秀才正妻為媽媽,自己為嬸嬸,活生生的是一個地主家的生娃工具,即使是倆個兒子的親生母親,但卻無法行駛自己母親的權利。而2次的與自己的兒子分離,心中也飽含了許多的折磨,每一次分離的她都是面黃肌瘦,體弱多病。

最後,在自己的苦苦哀求與秀才正妻的嫉妒驅趕下,秀才終於是把她給拋棄了,結束這3年的“典妻”交易,而在這最後的離別中,秀才還揹着正妻給了秋寶媽幾塊錢,以及前面的秋寶媽把傳家寶給典當後,即使十分生氣卻也沒有過多的責備,讓我覺得秀才對秋寶媽其實是有感情的。倘若秋寶不執意離開,我想,秋寶媽的生活或許可以得到更好的改變。可惜,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對春寶的思念過深,固執的回到了那個丈夫不愛自己,兒子對自己變得陌生的家……

寫到這裏,我真的為這位母親的命運感到悲哀與憤懣,為她所處的那個時代感到痛恨。魯迅先生也説過:“私有制度的社會,本來把女人也當作私產,當作商品。”“男人是私有主的時候,女人自身也不過是男人的所有品。”而我只希望,在當今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可以跟男性一樣高,不要回到那個封建的舊社會。

《為奴隸的母親》中國女性的又一個悲劇的美文 篇二

最初我是想將這一部影片定義為“中國古代女性的又一個悲劇”的,但後來想想總覺得不妥,畢竟故事改編自柔石的同名短篇小説《為奴隸的母親》,然該故事發生的年代既非奴隸制社會,亦非封建制社會,而是中華民國年間。再回顧下《神女》和《一江春水向東流》講述的都是中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現實社會裏女性的悲劇形象,而如果用了“古代”一詞,確是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故省略之,曰《為奴隸的母親》——中國女性的又一個悲劇。

影片的故事情節大概分為四幕。第一幕,李秀才一家在當地乃一户大人家,然而太太自得一子夭折後再未有生育,李家族人為此想方設法,只為李氏的香火得以傳承,後經鄉下一婆婆的推介,識得了嫁給了一窮困農民阿祥,且育有一小孩的阿秀。第二幕,農民阿祥一家三口家徒四壁,其本人又患有嚴重肺病而無錢醫治,先前又債台高築,催債者頻頻上門逼迫還錢,“窮使人瘋”最終阿祥在婆婆的利益説動下選擇了將其妻阿秀按三年期限“典”給了李秀才一家作“生育工具”。第三幕,阿秀被典給了李秀才一家後身份由最初的“上賓客”到後來“淪為奴才”這一“漸變”的過程。最後一幕,在李家當了兩年多生育工具的阿秀由於不敵李秀才的太太的“心狠手辣”,最終提前從李家被趕回了原來自己的那個家,結果是丈夫冷落,兒子春寶“不識娘”。

李秀才一家算是地主,而阿祥的一家確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代表。在如此的一個現實的貧富差距裏面,金錢與權勢永遠會使人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也正是在那樣的一個年代,“有錢使得鬼推磨”和“錢是萬能的”得以“淋漓盡致地詮釋”——因為有錢,我可以隨意買人家的媳婦;因為沒錢,我不得不將自個的媳婦“典”出去;因為有勢,旁人對你“低三下四”;因為家徒四壁,就連別人家的孩子都看不起你;因為懂的耍心機,你擁有了一片屬於自己的“發言地”;因為你老實,卻淪為了人家的奴隸……

這就是那個年間貧者與富者異樣生存狀況的真實寫照。看不慣富者的“勢利眼”;看不慣窮者的“自甘墮落”;更看不慣窮苦女人似乎與生俱來的“奴性”。

影片中的女主阿秀,原本是一個秀麗、勤快又能幹的賢妻良母,最終落得一個“祥林嫂”般的結局,能不讓人慨歎“奴性,毀了一個女人幸福的一生”?

有人説,導致阿秀悲劇形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非僅只有她奴性一方面。

是的,但現實告訴我,恰是她的奴性,造就了她的最後的悲慘命運。

她的奴性體現在哪?

甘願被“典”。“家裏窮,丈夫又患重疾,債台高築”等這些可以作為選擇“被典”的理由?她不是很勤快的麼?勤勞不是可以致富的麼?若是一個積極主義者,或者説她不屈從於“男權主義”,還甘願被典嗎?孰不知接受“典”成了最終悲劇的起始點。接受“被典”恰是她的一個奴性體現。

心智未開。她既然已經知道自己是“典”到人家作生育工具的,且命運是有意眷顧她的,讓她得以在富人家裏的頭一年就成功誕下了一胎男嬰,原本這個時候,隱約意味着她原本窮苦的命運即將要發生轉變。可結果呢,一心既念着自己那邊的孩子“春寶”,一心又掛着那個雖亦為自己的骨肉,實則不屬於自己的“秋寶”,有人説“骨肉情難捨”這是很正常的呀!孰不知正是這種處境認知的缺乏致使“被人算計”,終落敗。這種“心智不開”不正是奴性的又一體現?

《為奴隸的母親》,母親是偉大的,而如此偉大的母親,命運卻又是悽慘的,這得歸咎於什麼?女人所處的那個年代,還有她們固有的奴性。

《為奴隸的母親》中國女性的又一個悲劇的美文 篇三

《為奴隸的母親》是早期革命作家之一柔石先生的作品,這部經典短篇小説是柔石先生去世前一年完成的,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本書是舊社會女性生活的真實寫照,是中華民族不堪回憶的血淚史上最慘痛的寫照。

故事主人公是一個勤勞、温良、吃苦耐勞的母親。她的丈夫原本也是一個勤勞肯幹的人,但即便如此,卻無法養活一家三口。漸漸的,他染上了惡習,抽煙酗酒又賭錢。為了還債,主人公春寶娘典給了一個秀才。秀才五十有幾卻沒能與他的妻子生兒育女,於是典當來春寶娘為自己傳宗接代。春寶娘撇下還在吃奶的春寶來到秀才家,開始秀才的妻子對她還好,後來隨着秀才對她產生了感情,秀才妻子開始把她當個買來的奴隸,甚至奴隸也不如。一年後,她為秀才生下一個兒子名秋寶,秀才妻子不允許孩子叫她娘,只讓秋寶叫她“嬸嬸”。很快秋寶週歲時,秀才大宴賓客,她得知了春寶病重的消息。她的前夫來找她要錢,吝嗇的秀才只借給她五塊錢,在這個大喜的日子,她連哭都不能。

待三年典期滿了,秀才妻子將她趕了出去。忍着母子分離之痛,她踏上了回家的路。而當她到家時,春寶已成了半大孩子,完全不認識她,她想要去擁抱春寶,春寶卻躲開了。她也曾留戀過秀才家的生活,甚至有機會一輩子不回到原來的家,但又怎能放的下春寶。同樣當她離開秀才家,也就意味着無法再看着秋寶長大。

我開始閲讀時,很難理解典妻這種行為。直到我曾有一次看到莫言的《母親》中,一羣孩子為了一口吃的學狗叫。在那種黑暗的舊社會中,人性的最低標準僅是活着。不止一個春寶娘,舊社會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不斷重複上演。好在有像柔石這樣的革命作家把歷史記錄下來,願意為中華開闢一種從未有過的時代,我們才有今天。

《為奴隸的母親》中國女性的又一個悲劇的美文 篇四

看完這片子的首先想起的是張鎬哲的一句歌詞:好男人不會讓心愛的女人受一點傷。

繼而再想到身為一個男人所應該揹負的責任。至少不能讓自己的女人為了自己而吃苦受辱。兩人可以同甘共苦,卻不可以自私的讓對方為自己受人欺辱。

不是每個男人都要有所謂的“大男子主義”,但每個男人都會想讓自己的妻子孩子有安全感。

上面的話扯得不夠深刻。但確實是看完片子之後真實所想。

提一下:演員何琳憑藉這部電視電影拿了國際艾美獎的最佳女主角。在片中扮演一個帶着沉重悲情色彩的名叫阿秀的母親。

阿秀站在家門口痛哭,影片結束,並沒有給出阿秀明確的結局。人活着,但心也許已經被傷痕累死。

照我的理解是“阿秀最後無家可歸”。深究其根由無非又要上升到一些社會時代環境性的原因所造。

看到那些古樸舊實的建築,想起江南。小橋流水,厚實寧靜的古鎮,悲劇上演。舊的時代,雖一去不返,但老房子呢深藏着的悲哀,會讓多少後來者躬着身軀?

最後説一句:作為子女,努力別給這個時代機會讓父母為自己背上沉重的十字架。

《為奴隸的母親》中國女性的又一個悲劇的美文 篇五

《為奴隸的母親》是柔石優秀的短篇之一,作者把筆觸伸向封建社會最野蠻、殘酷的典妻制,暴露了滅絕人倫、摧殘人性的社會弊端,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殘酷性和封建道德的虛偽性。作品中的春寶娘是舊中國勞動婦女中最典型的受侮辱者和受損害者。

故事由皮匠因封建地主的剝削破產引起。皮匠自身破產,不求勞動尋找出路,卻將苦難轉嫁給比自己更弱一層的妻子身上。在妻子毫不知情的狀況下,皮匠將妻子典出給老秀才作為生兒育女的工具。在已經去寫典契的的當天才對妻子説“我已經將你典出了”,“今天她寫典契去了”。皮匠根本無視妻子的權利,視妻子為轉嫁的衣物,想典就典。而處在封建時期,深受封建思想影響的春寶娘只是認命,只低低地歎息:“哎!命苦呀!”卻沒有一點反抗的行動,甚至是反抗的意識。更令人為之唏噓的是,在被典當出門的當天早晨,由於怕孩子的“歌聲”吵醒出奇的安穩地睡覺着的丈夫而竟對孩子説:“不要唱,你爸爸被你唱醒了。”在這一刻,春寶娘也還只為孩子和丈夫照想,沒有為自己爭取幸福的意識。

更讓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的是同為受封建制度壓迫的女人,卻還要去壓迫比自己更低一層的女人!

一些舊婦女,如秀才妻在獲得丈夫“特別寬容”的“人權”後,只將這些權利用在爭風吃醋,勾心鬥角上,不斷壓迫深受苦難的春寶娘。

“有時,秀才從外面回來,先遇見了她而同她講話,婦人就疑心有什麼特別的東西買給她了,非在當晚,將秀才叫到自己房內去,狠狠地訓斥一番不可。”老婦人計較秀才對春寶孃的任何一點好,嫉妒春寶娘,卻不曾想到脱離丈夫而去尋找新生活,只是訓斥丈夫,“將家裏的許多雜物都堆積在她底身上,同一個女僕那樣”。並且惡意把春寶娘因為身體不適而休息譏諷為母狗裝姨太太“嚕嚕囌囌地説了三天”。

秀才妻對黃媽説“兒子,誰沒有養過呀!我也曾懷過一個月孕,不相信由這麼難受。而且,此刻的兒子,還在‘閻羅王的簿裏’,誰保的定生出來的不是一隻癩蛤蟆呢?也等到真的‘鳥兒’從洞中鑽出來看見了,才可以在我底面前耍威風、擺架子,此刻,不過是一塊帶血的貓頭鷹,就這麼裝腔,也顯得太早一點!”秀才妻這一番“婉轉的冷嘲熱諷,活生生地描繪出了一個尖酸刻薄,只關心爭風吃醋的封建地主婆的醜惡形象。更可悲的是,她到底把自己視為丈夫的附屬品,認定自己是隻能永遠和丈夫在一起的。

隨着孩子就要出現,“老婦人終究也將產婆僱定了,而且在別人面前,竟拿起花布來做嬰兒用的衣服”,孩子出生後,老婦人又“和老祖母那麼吩咐着,保護着”,説“夠了。不要弄他哭了”。老婦人與春寶孃的衝突減少,並開始關心愛護小孩。可這些關愛並不是發自真正愛孩子的母愛,只是為了讓孩子適應自己。孩子“整天地抓住了他底母親,雖則秀才是比她還愛他,但不喜歡父親;秀才的大妻呢,表面也愛他,似愛她自己今生的兒子一樣,但在嬰兒的大眼睛裏,卻看她似陌生人,也有奇怪的不倦的看法”的行為中,最可以看出老婦人愛孩子的動機只不過是為了讓孩子能在春寶娘離開的時候甘心留下而作,只是盡一個封建女人對男人傳宗接代的責任和維護自己的地位。而春寶娘則是對孩子發自內心的愛。只有孩子才是她唯一的幸福世界,才是她自由幸福的國度。

死一般的長夜,不僅是長期以來流傳下來的封建制度,更是在長期封建思想影響下的封建腐朽的人所造成的。何止是女人何苦為難女人,更是苦難人何苦為難苦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