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大國政治的悲劇》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33K

讀《大國政治的悲劇》有感

讀《大國政治的悲劇》有感

書籍簡介

《大國政治的悲劇》是美國學者米爾斯海默關於國際關係理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是一部進攻性現實主義的傑作。全書一共分為緒論、無政府狀態和權力競爭、財富和權力、地面權力首要地位、大國對戰略生存行動的作用、離與制衡的手、均勢與責任推卸、二十一世紀的大國戰爭起因與大國政治等十章。全文觀點鮮明,邏輯清晰,線條流暢,可讀性強。

米爾斯海默是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國際關係理論家。他的代表作《大國政治的悲劇》在被翻譯成中文出版之後,引起了中國國際關係及其相關理論界的一致廣泛關注及其爭議。米爾斯海默在《大國政治與悲劇》一書中將中國看作美國未來在亞洲乃至世界上的最大威脅,並認為中國的崛起會“同美國稱霸西半球一樣稱霸亞洲”。在書中,米爾斯海默以美國的發展歷史為基礎而推斷,中國將追隨美國的腳步,謀求國際霸權,一定程度上對美國的國家利益以及現行的國際關係及其秩序構成一定威脅。米爾斯海默將中國發展形容為“中國威脅”。他提出,國際體系整體上處於一種無政府的狀態,各個國家永遠都無法以一種準確的方法把握其他國家的意圖。所以,為了自己國家在國際中長遠生存生存以及在國際關係中的多方面安全考慮,理性的大國總是會盡可能地奪取超越對手的權力。米爾斯海默總結了美國自從建國以來的發展道路,認為美國的發展充滿了擴張與征服,同時認為中國一定會將自身的經濟實力轉化為軍事能力。在《大國政治的悲劇》這一書中,作者試圖探究和解決“民族國家在自然狀態下如何作出戰略選擇以求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最後得出了”進攻性現實主義”是大國唯一的“理性的”戰略選擇的悲劇性結論。

選書理由

這本書的於我而言特別之處是在於其邏輯清晰。環環相扣,米爾斯海默精心構築了一種龐雜的理論體系。整個建築的基礎不會因為一個小論點被攻擊而崩塌。並且從理性以及客觀的角度分析書中的一些論點也一定程度上是合情理的。把人性自私的一面發揮到極致,是現實主義在國際關係理論上發展的新高度,我們只有達到自由主義的高度才能忽視它。

主要內容概述

在本書開頭的引言中,米爾斯海默最先提出了國際體系的三個主要特徵:①缺少一個凌駕在國家之上的中央權威,也就是在上文中提到的無政府狀態;②國家自始至終都具有進攻的軍事能力;③任何國家永遠都不可能知道或預測別國的意圖。由上述的特徵可以發現,這一種國際體系與《利維坦》中“自然狀態”的種種特徵趨於一致,米爾斯海默將這一種國際體系作為了自己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

國家作為這一國際體系參與者,如何處理這一自然狀態成為一大難題。在第二章中,米爾斯海默又增加了兩個核心條件,①生存是大國的主要也是第一目標目標,②大國是理性的行動者。當在引言和第二種的共五種主張同時存在時,以自救、權力和恐懼為基礎並最大化此類本能,大國為了國家本身安全,一定會產生某種動機,也就是通過攻擊來達到削弱競爭對手的目的。而這種“以進攻為自身手段,以奪取或維持霸權從而以最大限度地謀求國家的生存為自己最終目標”的戰略方向,可以概括為《大國政治的悲劇》的核心理念——”進攻現實主義"。從這一基本表述出發,可以得知,在同一平行體系中,一國安全與和平是通過損害另一國來實現的,因此也是書名中“悲劇”一詞真正描述的情況。

在第一部分中,米爾斯海默也定義了“大國”的概念:一個有能力獲得或維持霸權地位的國家。並得出結論:“大多數甚至是全部國家的命運基本上取決於那一個最強大國家的選擇和行為”。在這一部分,米爾斯海默批判地指出,自由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所謂、“國際體系和平論”、“民主和平論”、“經濟相互依存與和平論”等理論,對各個國家來講,即使不是虛偽的,也是幼稚的“非理性的"選項。

在書中的第三章及其第四章,米爾斯海默進一步分析了大國必須要具備的兩大要素:“人口與財富”這一潛在要素,“地面軍事力量”這一實際要素。在第三章,作者講述了人口及其財富對軍事實力的重大影響,米爾斯海默指出只有在生產力水平之上,而且在經濟結構相似的前提下,國民生產總值才可以相當。米爾斯海默還認為,即便國家經濟實力相當,但是經濟方面的實力在轉變為軍事實力時,仍然受到以下條件的制約:①不同財富轉變為軍事實力的比例;②財富轉化為軍事實力的效率,是訓練水分造成的。不平等、動員能力或腐敗程度各不相同;③軍隊中兵力構成的不同,也會影響軍事實力。由此,作者得出了一個科學的結論,即“所有大國都是富國,但是並不是所有富有的國家都是大國”。在第四章,米爾斯海默通過對近代歷史的分析,證明了軍隊於國家戰略之重要地位,並且強調了海軍以及空軍地位,米爾斯海默認為在未來大國之間的爭霸中能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只有軍隊。

在第五章與第六章,米爾斯海默首先以均勢的國際環境作為假設。提出了改變均勢如果對大國有利,大國可以選擇幾種不同的策略,如武力威脅、陷阱、戰爭、威懾、坐觀血腥屠殺等。如果是維持彼此之間的均勢對大國有利,原來的霸權可能會選擇、逃避責任、製造均勢、綏靖和搭便車等策略。

在第七章中,米爾斯海默分析了一個具有特殊戰略地位的國家--島國或絕對統治一個大陸的國家為維護自身安全所應該扮演的一類角色,以及一些相對理性的戰略選擇。

在第八章,米爾斯海默分析了這些潛在的霸權大國可能會發動攻擊的情況和應該選擇的策略,説明在這一種極端的兩極體系裏,兩個最大的國家不會有多餘的各種戰略選擇,只有削弱對手獲得絕對的霸權才是大國保護自身的安全的最佳策略。

第九章米爾斯海默分析了戰爭的原因,但與其説是分析原因,不如説分析了戰爭的爆發在多層次、兩極和單極三種世界體系中的可能性。最後,米爾斯海默得出結論: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最大的世界格局是多極世界,之後是兩極,單極世界則是最能遏制戰爭的。

關於這本書的思考

米爾斯海默着重強調,國際政治是大國的政治,因為“大國對國際政治的變化影響最大”。所有國家根本的命運在一定程度上基本取決於最強大國家之選擇以及一系列行為。米爾斯海默認為,“一個大國主要是以其軍事實力來衡量的,一個國家要具備大國的資格,就必須有足夠的軍事資源來承受與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全面常規戰爭”。懷特對大國的定義有相似之處,他認為“一個大國是能夠自信地與另一個大國對抗的國家”,但懷特也強調“一個大國是具有整體利益的國家,即與國家制度本身一樣具有廣泛的利益”。用軍事實力這個變量來衡量“大國”在白人時代是有道理的,因為當時,二戰剛結束不久,軍事力量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60年後的21世紀,軍事力量在世界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世紀,國際政治的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使得軟實力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經濟、國際輿論和道義的相互依賴,以及國際機制作用的日益增強,使得軍事力量的作用相對下降,戰爭的代價高昂。可見,米爾斯海默對大國的定義是一種帶有偏見的復古或倒退。

這本書之所以叫做《大國政治的

讀《大國政治的悲劇》有感

書籍簡介

《大國政治的悲劇》是美國學者米爾斯海默關於國際關係理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是一部進攻性現實主義的傑作。全書一共分為緒論、無政府狀態和權力競爭、財富和權力、地面權力首要地位、大國對戰略生存行動的作用、離與制衡的手、均勢與責任推卸、二十一世紀的大國戰爭起因與大國政治等十章。全文觀點鮮明,邏輯清晰,線條流暢,可讀性強。

米爾斯海默是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國際關係理論家。他的代表作《大國政治的悲劇》在被翻譯成中文出版之後,引起了中國國際關係及其相關理論界的一致廣泛關注及其爭議。米爾斯海默在《大國政治與悲劇》一書中將中國看作美國未來在亞洲乃至世界上的最大威脅,並認為中國的崛起會“同美國稱霸西半球一樣稱霸亞洲”。在書中,米爾斯海默以美國的發展歷史為基礎而推斷,中國將追隨美國的腳步,謀求國際霸權,一定程度上對美國的國家利益以及現行的國際關係及其秩序構成一定威脅。米爾斯海默將中國發展形容為“中國威脅”。他提出,國際體系整體上處於一種無政府的狀態,各個國家永遠都無法以一種準確的方法把握其他國家的意圖。所以,為了自己國家在國際中長遠生存生存以及在國際關係中的多方面安全考慮,理性的大國總是會盡可能地奪取超越對手的權力。米爾斯海默總結了美國自從建國以來的發展道路,認為美國的發展充滿了擴張與征服,同時認為中國一定會將自身的經濟實力轉化為軍事能力。在《大國政治的悲劇》這一書中,作者試圖探究和解決“民族國家在自然狀態下如何作出戰略選擇以求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最後得出了”進攻性現實主義”是大國唯一的“理性的”戰略選擇的悲劇性結論。

選書理由

這本書的於我而言特別之處是在於其邏輯清晰。環環相扣,米爾斯海默精心構築了一種龐雜的理論體系。整個建築的基礎不會因為一個小論點被攻擊而崩塌。並且從理性以及客觀的角度分析書中的一些論點也一定程度上是合情理的。把人性自私的一面發揮到極致,是現實主義在國際關係理論上發展的新高度,我們只有達到自由主義的高度才能忽視它。

主要內容概述

在本書開頭的引言中,米爾斯海默最先提出了國際體系的三個主要特徵:①缺少一個凌駕在國家之上的中央權威,也就是在上文中提到的無政府狀態;②國家自始至終都具有進攻的軍事能力;③任何國家永遠都不可能知道或預測別國的意圖。由上述的特徵可以發現,這一種國際體系與《利維坦》中“自然狀態”的種種特徵趨於一致,米爾斯海默將這一種國際體系作為了自己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

國家作為這一國際體系參與者,如何處理這一自然狀態成為一大難題。在第二章中,米爾斯海默又增加了兩個核心條件,①生存是大國的主要也是第一目標目標,②大國是理性的行動者。當在引言和第二種的共五種主張同時存在時,以自救、權力和恐懼為基礎並最大化此類本能,大國為了國家本身安全,一定會產生某種動機,也就是通過攻擊來達到削弱競爭對手的目的。而這種“以進攻為自身手段,以奪取或維持霸權從而以最大限度地謀求國家的生存為自己最終目標”的戰略方向,可以概括為《大國政治的悲劇》的核心理念——”進攻現實主義"。從這一基本表述出發,可以得知,在同一平行體系中,一國安全與和平是通過損害另一國來實現的,因此也是書名中“悲劇”一詞真正描述的情況。

在第一部分中,米爾斯海默也定義了“大國”的概念:一個有能力獲得或維持霸權地位的國家。並得出結論:“大多數甚至是全部國家的命運基本上取決於那一個最強大國家的選擇和行為”。在這一部分,米爾斯海默批判地指出,自由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所謂、“國際體系和平論”、“民主和平論”、“經濟相互依存與和平論”等理論,對各個國家來講,即使不是虛偽的,也是幼稚的“非理性的"選項。

在書中的第三章及其第四章,米爾斯海默進一步分析了大國必須要具備的兩大要素:“人口與財富”這一潛在要素,“地面軍事力量”這一實際要素。在第三章,作者講述了人口及其財富對軍事實力的重大影響,米爾斯海默指出只有在生產力水平之上,而且在經濟結構相似的前提下,國民生產總值才可以相當。米爾斯海默還認為,即便國家經濟實力相當,但是經濟方面的實力在轉變為軍事實力時,仍然受到以下條件的制約:①不同財富轉變為軍事實力的比例;②財富轉化為軍事實力的效率,是訓練水分造成的。不平等、動員能力或腐敗程度各不相同;③軍隊中兵力構成的不同,也會影響軍事實力。由此,作者得出了一個科學的結論,即“所有大國都是富國,但是並不是所有富有的國家都是大國”。在第四章,米爾斯海默通過對近代歷史的分析,證明了軍隊於國家戰略之重要地位,並且強調了海軍以及空軍地位,米爾斯海默認為在未來大國之間的爭霸中能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只有軍隊。

在第五章與第六章,米爾斯海默首先以均勢的國際環境作為假設。提出了改變均勢如果對大國有利,大國可以選擇幾種不同的策略,如武力威脅、陷阱、戰爭、威懾、坐觀血腥屠殺等。如果是維持彼此之間的均勢對大國有利,原來的霸權可能會選擇、逃避責任、製造均勢、綏靖和搭便車等策略。

在第七章中,米爾斯海默分析了一個具有特殊戰略地位的國家--島國或絕對統治一個大陸的國家為維護自身安全所應該扮演的一類角色,以及一些相對理性的戰略選擇。

在第八章,米爾斯海默分析了這些潛在的霸權大國可能會發動攻擊的情況和應該選擇的策略,説明在這一種極端的兩極體系裏,兩個最大的國家不會有多餘的各種戰略選擇,只有削弱對手獲得絕對的霸權才是大國保護自身的安全的最佳策略。

第九章米爾斯海默分析了戰爭的原因,但與其説是分析原因,不如説分析了戰爭的爆發在多層次、兩極和單極三種世界體系中的可能性。最後,米爾斯海默得出結論: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最大的世界格局是多極世界,之後是兩極,單極世界則是最能遏制戰爭的。

關於這本書的思考

米爾斯海默着重強調,國際政治是大國的政治,因為“大國對國際政治的變化影響最大”。所有國家根本的命運在一定程度上基本取決於最強大國家之選擇以及一系列行為。米爾斯海默認為,“一個大國主要是以其軍事實力來衡量的,一個國家要具備大國的資格,就必須有足夠的軍事資源來承受與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全面常規戰爭”。懷特對大國的定義有相似之處,他認為“一個大國是能夠自信地與另一個大國對抗的國家”,但懷特也強調“一個大國是具有整體利益的國家,即與國家制度本身一樣具有廣泛的利益”。用軍事實力這個變量來衡量“大國”在白人時代是有道理的,因為當時,二戰剛結束不久,軍事力量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60年後的21世紀,軍事力量在世界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世紀,國際政治的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使得軟實力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經濟、國際輿論和道義的相互依賴,以及國際機制作用的日益增強,使得軍事力量的作用相對下降,戰爭的代價高昂。可見,米爾斯海默對大國的定義是一種帶有偏見的復古或倒退。

這本書之所以叫做《大國政治的悲劇》,尤其突出“悲劇”一詞,這裏米爾斯海默所謂的“悲劇”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大

讀《大國政治的悲劇》有感

書籍簡介

《大國政治的悲劇》是美國學者米爾斯海默關於國際關係理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是一部進攻性現實主義的傑作。全書一共分為緒論、無政府狀態和權力競爭、財富和權力、地面權力首要地位、大國對戰略生存行動的作用、離與制衡的手、均勢與責任推卸、二十一世紀的大國戰爭起因與大國政治等十章。全文觀點鮮明,邏輯清晰,線條流暢,可讀性強。

米爾斯海默是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國際關係理論家。他的代表作《大國政治的悲劇》在被翻譯成中文出版之後,引起了中國國際關係及其相關理論界的一致廣泛關注及其爭議。米爾斯海默在《大國政治與悲劇》一書中將中國看作美國未來在亞洲乃至世界上的最大威脅,並認為中國的崛起會“同美國稱霸西半球一樣稱霸亞洲”。在書中,米爾斯海默以美國的發展歷史為基礎而推斷,中國將追隨美國的腳步,謀求國際霸權,一定程度上對美國的國家利益以及現行的國際關係及其秩序構成一定威脅。米爾斯海默將中國發展形容為“中國威脅”。他提出,國際體系整體上處於一種無政府的狀態,各個國家永遠都無法以一種準確的方法把握其他國家的意圖。所以,為了自己國家在國際中長遠生存生存以及在國際關係中的多方面安全考慮,理性的大國總是會盡可能地奪取超越對手的權力。米爾斯海默總結了美國自從建國以來的發展道路,認為美國的發展充滿了擴張與征服,同時認為中國一定會將自身的經濟實力轉化為軍事能力。在《大國政治的悲劇》這一書中,作者試圖探究和解決“民族國家在自然狀態下如何作出戰略選擇以求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最後得出了”進攻性現實主義”是大國唯一的“理性的”戰略選擇的悲劇性結論。

選書理由

這本書的於我而言特別之處是在於其邏輯清晰。環環相扣,米爾斯海默精心構築了一種龐雜的理論體系。整個建築的基礎不會因為一個小論點被攻擊而崩塌。並且從理性以及客觀的角度分析書中的一些論點也一定程度上是合情理的。把人性自私的一面發揮到極致,是現實主義在國際關係理論上發展的新高度,我們只有達到自由主義的高度才能忽視它。

主要內容概述

在本書開頭的引言中,米爾斯海默最先提出了國際體系的三個主要特徵:①缺少一個凌駕在國家之上的中央權威,也就是在上文中提到的無政府狀態;②國家自始至終都具有進攻的軍事能力;③任何國家永遠都不可能知道或預測別國的意圖。由上述的特徵可以發現,這一種國際體系與《利維坦》中“自然狀態”的種種特徵趨於一致,米爾斯海默將這一種國際體系作為了自己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

國家作為這一國際體系參與者,如何處理這一自然狀態成為一大難題。在第二章中,米爾斯海默又增加了兩個核心條件,①生存是大國的主要也是第一目標目標,②大國是理性的行動者。當在引言和第二種的共五種主張同時存在時,以自救、權力和恐懼為基礎並最大化此類本能,大國為了國家本身安全,一定會產生某種動機,也就是通過攻擊來達到削弱競爭對手的目的。而這種“以進攻為自身手段,以奪取或維持霸權從而以最大限度地謀求國家的生存為自己最終目標”的戰略方向,可以概括為《大國政治的悲劇》的核心理念——”進攻現實主義"。從這一基本表述出發,可以得知,在同一平行體系中,一國安全與和平是通過損害另一國來實現的,因此也是書名中“悲劇”一詞真正描述的情況。

在第一部分中,米爾斯海默也定義了“大國”的概念:一個有能力獲得或維持霸權地位的國家。並得出結論:“大多數甚至是全部國家的命運基本上取決於那一個最強大國家的選擇和行為”。在這一部分,米爾斯海默批判地指出,自由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所謂、“國際體系和平論”、“民主和平論”、“經濟相互依存與和平論”等理論,對各個國家來講,即使不是虛偽的,也是幼稚的“非理性的"選項。

在書中的第三章及其第四章,米爾斯海默進一步分析了大國必須要具備的兩大要素:“人口與財富”這一潛在要素,“地面軍事力量”這一實際要素。在第三章,作者講述了人口及其財富對軍事實力的重大影響,米爾斯海默指出只有在生產力水平之上,而且在經濟結構相似的前提下,國民生產總值才可以相當。米爾斯海默還認為,即便國家經濟實力相當,但是經濟方面的實力在轉變為軍事實力時,仍然受到以下條件的制約:①不同財富轉變為軍事實力的比例;②財富轉化為軍事實力的效率,是訓練水分造成的。不平等、動員能力或腐敗程度各不相同;③軍隊中兵力構成的不同,也會影響軍事實力。由此,作者得出了一個科學的結論,即“所有大國都是富國,但是並不是所有富有的國家都是大國”。在第四章,米爾斯海默通過對近代歷史的分析,證明了軍隊於國家戰略之重要地位,並且強調了海軍以及空軍地位,米爾斯海默認為在未來大國之間的爭霸中能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只有軍隊。

在第五章與第六章,米爾斯海默首先以均勢的國際環境作為假設。提出了改變均勢如果對大國有利,大國可以選擇幾種不同的策略,如武力威脅、陷阱、戰爭、威懾、坐觀血腥屠殺等。如果是維持彼此之間的均勢對大國有利,原來的霸權可能會選擇、逃避責任、製造均勢、綏靖和搭便車等策略。

在第七章中,米爾斯海默分析了一個具有特殊戰略地位的國家--島國或絕對統治一個大陸的國家為維護自身安全所應該扮演的一類角色,以及一些相對理性的戰略選擇。

在第八章,米爾斯海默分析了這些潛在的霸權大國可能會發動攻擊的情況和應該選擇的策略,説明在這一種極端的兩極體系裏,兩個最大的國家不會有多餘的各種戰略選擇,只有削弱對手獲得絕對的霸權才是大國保護自身的安全的最佳策略。

第九章米爾斯海默分析了戰爭的原因,但與其説是分析原因,不如説分析了戰爭的爆發在多層次、兩極和單極三種世界體系中的可能性。最後,米爾斯海默得出結論: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最大的世界格局是多極世界,之後是兩極,單極世界則是最能遏制戰爭的。

關於這本書的思考

米爾斯海默着重強調,國際政治是大國的政治,因為“大國對國際政治的變化影響最大”。所有國家根本的命運在一定程度上基本取決於最強大國家之選擇以及一系列行為。米爾斯海默認為,“一個大國主要是以其軍事實力來衡量的,一個國家要具備大國的資格,就必須有足夠的軍事資源來承受與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全面常規戰爭”。懷特對大國的定義有相似之處,他認為“一個大國是能夠自信地與另一個大國對抗的國家”,但懷特也強調“一個大國是具有整體利益的國家,即與國家制度本身一樣具有廣泛的利益”。用軍事實力這個變量來衡量“大國”在白人時代是有道理的,因為當時,二戰剛結束不久,軍事力量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60年後的21世紀,軍事力量在世界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世紀,國際政治的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使得軟實力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經濟、國際輿論和道義的相互依賴,以及國際機制作用的日益增強,使得軍事力量的作用相對下降,戰爭的代價高昂。可見,米爾斯海默對大國的定義是一種帶有偏見的復古或倒退。

這本書之所以叫做《大國政治的悲劇》,尤其突出“悲劇”一詞,這裏米爾斯海默所謂的“悲劇”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大國的安全競爭是一種零和博弈——這就是悲劇的必然性。“國際政治從來都是一項殘酷而危險的事業,而且可能永遠都是。雖然大國之間的競爭強度時有波動,但總是提防對手,相互爭奪權力。任何國家的總目標都是在世界上實現權力的最大化,這意味着一個國家以犧牲其他國家為代價來獲取權力。一個大國的終極目標是成為霸主,也就是體系內唯一的大國”。另一方面,這種悲劇是永恆的悲劇。“在國際體系中,除了那些希望保持對潛在對手的支配地位的臨時霸主之外,沒有任何國家維持現狀。大國很少滿足於眼前的權力,相反,他們總有以自身利益為重的動機,總有修正主義的意圖。除非一個國家達到最高的霸權目標。然而,由於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獲得全球霸權,整個世界都充斥着大國的不斷競爭。”“大國註定要侵略別國”而“大國對強權的無情追求”註定了大國政治是一種悲劇政治,這是進攻性現實主義的必然結論。

國的安全競爭是一種零和博弈——這就是悲劇的必然性。“國際政治從來都是一項殘酷而危險的事業,而且可能永遠都是。雖然大國之間的競爭強度時有波動,但總是提防對手,相互爭奪權力。任何國家的總目標都是在世界上實現權力的最大化,這意味着一個國家以犧牲其他國家為代價來獲取權力。一個大國的終極目標是成為霸主,也就是體系內唯一的大國”。另一方面,這種悲劇是永恆的悲劇。“在國際體系中,除了那些希望保持對潛在對手的支配地位的臨時霸主之外,沒有任何國家維持現狀。大國很少滿足於眼前的權力,相反,他們總有以自身利益為重的動機,總有修正主義的意圖。除非一個國家達到最高的霸權目標。然而,由於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獲得全球霸權,整個世界都充斥着大國的不斷競爭。”“大國註定要侵略別國”而“大國對強權的無情追求”註定了大國政治是一種悲劇政治,這是進攻性現實主義的必然結論。

悲劇》,尤其突出“悲劇”一詞,這裏米爾斯海默所謂的“悲劇”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大國的安全競爭是一種零和博弈——這就是悲劇的必然性。“國際政治從來都是一項殘酷而危險的事業,而且可能永遠都是。雖然大國之間的競爭強度時有波動,但總是提防對手,相互爭奪權力。任何國家的總目標都是在世界上實現權力的最大化,這意味着一個國家以犧牲其他國家為代價來獲取權力。一個大國的終極目標是成為霸主,也就是體系內唯一的大國”。另一方面,這種悲劇是永恆的悲劇。“在國際體系中,除了那些希望保持對潛在對手的支配地位的臨時霸主之外,沒有任何國家維持現狀。大國很少滿足於眼前的權力,相反,他們總有以自身利益為重的動機,總有修正主義的意圖。除非一個國家達到最高的霸權目標。然而,由於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獲得全球霸權,整個世界都充斥着大國的不斷競爭。”“大國註定要侵略別國”而“大國對強權的無情追求”註定了大國政治是一種悲劇政治,這是進攻性現實主義的必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