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從王猛式悲劇中看親子教育的失敗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2W

從王猛式悲劇中看親子教育的失敗

從王猛式悲劇中看親子教育的失敗

1月28日,成都商報報道《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控制與傷害”》一事,王猛的這封“決裂信”在網上引發廣泛討論。

北大男生王猛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六年在長達一萬五千字的長信中,通篇充斥着負面詞彙。

曾是大學聯考理科“狀元”、北大本科、留美碩士王猛(化名)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於父母的“過度關愛”。“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裏,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高中畢業前,王猛所有的社交圈子幾乎都在生活的大院裏。

原本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沒有。

“就在離開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

畢業後,在經歷了幾年不太順利的工作後,王猛藉着英語優勢決定出國讀研。

然而父母的“關愛”如影隨行,隨後就給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顧他。

2012年前後,一封長長的決裂信發出,王猛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與“家”徹底告別。他不再主動聯繫家人,也幾乎不回覆任何信息。

最近10年,王猛僅回過一次家,還是“例行公事”——更換過期身份證。那是2015年春天,整個行程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個小時,只因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鐘。

兒子有着超強的學習能力,王父引以為豪,但王父忽視了兒子的天賦領域,甚至不忍讓兒子犯錯誤,

王父及妻子把兒子培養成某省理科狀元,北大學子,可謂用心良苦。 通過王父和王猛的書信往來,我們瞭解到王父對於兒子控制和管教,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忽略了孩子作為個體人的成長。他們總是以自己的喜好包辦孩子的一切,把孩子關在院子裏。孩子成了父母的附屬品,父母以自己的意願,想當然的方式培養孩子,而沒有尊重孩子的天賦領域,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忽略了孩子也需要成長的環境和空間,孩子雖然是北大學子,但生命並沒綻放,並沒有開心而快樂的成長,生活在父母陰影下的孩子,內心該是多麼壓抑,不能犯錯,不能有自己的喜好,不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孩子如生活在真空中,只是父母的影子而已。

雖然不打罵,但以“談話” 的方式造成孩子內心的恐慌,儘管孩子已經長大,出國留學也要以用郵件的方式,甚至託親友照顧的方式把控兒子的言與行。這讓兒子感受到父母如影隨形的控制,讓王猛倍感重壓。甚至當王猛寄回自己的心理診斷報告,父親的迴應也是淡淡的,不以為然。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是不對等的,是居高臨下,忽視了兒子的心理健康的成長,以致於王猛三十歲的生日,以斷絕關係的方式來回報父母。這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營養的缺失教育。

再回頭,看一看兒子與父親之間的溝通,他們之間也是不通暢的。沒有,也不是那種坦誠布公的溝通,更沒有達到那種心與心之間的交流。他只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種管控。我們父母對兒女的教育,父母對兒女而兒女的愛,是一種以分開,為目的的愛。當孩子長大以後,父母要學會得體的退出,要讓孩子,能夠在環境中得到鍛鍊,而父母只是在旁邊默默的觀察而守候,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説三道四。

真正的溝通應該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需求,理解孩子,接受孩子所有不足,允許孩子犯錯誤,讓孩子在與周圍的人和事和環境發生交流,甚至失敗中,得到經驗教訓,進而實踐鍛鍊中學會成長。

“我想他生幾天氣、嘟囔幾天嘴,這事就過去了。如果早知道我們的一句話、一個臉色會給他帶來這麼大的影響,那絕不會那樣做。但哪來早知道呢?又怎麼會早知道?”

針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王父更是忽視。而孩子的情緒,是成長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家長應該學會解讀孩子情緒留意孩子細微的情緒變化,

而我們不能及時解讀情緒,就會導致孩子後期的行為更激烈,這是個惡性循環。

感受並傾聽孩子的情緒。家長應該把握好説話方式,充分給孩子留出自我審視情緒的空間和時間。對孩子抱有一顆理解之心,傾聽孩子的心聲,並且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在意。

孩子的情緒要有一個疏解的通道,過分的壓抑孩子的情緒,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緒失調,容易造成心理疾病。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先懂孩子才會愛孩子,俗話説:萬人寵不如一人懂 。

面對兒子的決絕,王父自己只能接受。在孩子長大以後,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他們全力的支持,在需要鼓勵或者取得成績的時候,為他們在一旁默默地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