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1W

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多篇】

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篇一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敍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羣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

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其它中秋節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

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

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

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

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説。

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

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

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

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

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説: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

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

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

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

“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

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

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

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

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

“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

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

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

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

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

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

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

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

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

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

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遊火龍的風俗。

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

遊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遊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

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

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

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

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户。

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

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閲春秋像。

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

不論貧富,必食西瓜。

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

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

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

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篇二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中秋之夜,一輪圓月高掛在深邃夜空,播撒下皎潔光華。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中秋拜月習俗。

據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黃濤教授介紹,拜月習俗興盛於上古之時,源於先民對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

周代以後,對日月的隨意性跪拜演變為固定時間、場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併成為皇權象徵。

《國語·周語上》記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南北朝之後,我國古代歲時文化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尤其是隋唐以後,國力昌盛、經濟繁榮,為節日遊樂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形成於唐朝初年的中秋節,將皇家壟斷的拜月活動,發展為千家萬户全民賞月的浪漫節日,聚會、宴飲、拜月、賦詩等習俗隨之興起。

到了宋代,中秋節更加隆重熱鬧,少男少女們對月祈福許願,成為當時京城的流行時尚。

據宋代金盈之的《新編醉翁談錄》記載,當時京城賞月聚會與其他地方不一樣,城裏十二三歲的孩子都穿上成人的服飾,到樓上或庭院裏焚香拜月,男孩子祈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孩子對月佇立、默默許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以來,親人團圓、拜月祈福成為中秋節最重要的主題。

記載明朝北京風俗的《帝都景物略》一書中,對中秋節祭月有詳細的記載。

京城之外,全國各地中秋拜月、全家團圓、吃月餅等習俗都很興盛,吟詠中秋、感悟人生的宋詞更是佳作迭出。

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蘇軾在“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對月而作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據上海民俗專家徐華龍介紹,明清時期的中秋之夜,上海商賈、官紳之家都會供設天香案桌,擺放嫦娥、月宮、玉兔等吉祥圖像,置備菱、藕、石榴、柿子等四色鮮果,取“前留後嗣”之意拜月祈福。

上海人的中秋節晚飯,除了月餅和桂花糕,一般還要吃毛豆莢和芋艿。

豆莢諧音“得吉”,芋艿諧音“運來”,以示祈福吉祥。

此外,上海還有中秋夜燒香斗(又稱斗香)的習俗,許多大橋的橋頭都燃着特製的大號香斗。

人們將中秋夜結伴出遊賞月稱為“走月亮”,將女性結伴到寺廟祈福、到夜市遊玩稱為“踏月”,踏月女性在中秋夜至少要走過三座橋,稱做“走三橋”。

今年中秋,正值上海旅遊節火熱舉行期間,上海許多旅遊景點結合傳統文化推出了中秋拜月主題活動。

上海桂林公園通過“吟中秋”“拜中秋”“樹中秋”三大板塊活動,再現繁華盛唐的古雅慶典。

位於上海閔行區的韓湘水博園推出“中秋月浦江情”馬橋拜月遊園會,繼承發揚當地傳統的請月、拜月、詠月、走橋、挑燈、對歌等習俗,同時增添了民俗特色集市、大型LED祈福牆、互動遊樂等現代娛樂活動,古今交融,推陳出新。

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篇三

1、祭月

據説,八月十五這天是太陰娘娘的誕辰,也就是月神或者太陰星君、月光娘娘、月姑等。祭拜太陰娘娘,源於我們民間對天體的崇拜和信仰。

每年,中秋之夜,民間廣為流傳着祭拜月神之説,在院內擺上桌子,放上月餅、豆腐和瓜果等等供品,點上香燭,祭拜月神娘娘,而後分享月餅等等供果,一家人祈禱保佑全家幸福安康,吉祥富貴,月月平安,四季如意。

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有“秋暮夕月”的傳統習俗。而且有的地方還要念《太陰經》和《太陽經》,唸唸有詞,進行祭拜月神。

2、拜月

剛剛,我們談到民間祭月的傳統習俗,也就是祭拜太陰星君。據説,太陰娘娘是位非常漂亮的神仙,賜予人們美滿姻緣,幸福婚姻。

因此,在中國民間,人們比較敬重和供奉。在古代,男女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常常選擇在中秋之夜,月下盟誓,月神娘娘見證,拜月定情,白頭偕老,並祈求太陰娘娘保佑恩恩愛愛,喜結連理,百年好合。

在民間,很多少女少婦還羨慕月中嫦娥美貌,如花似玉,所以,很多少女進行拜月,希望青春貌美,恰如仙女,更希望有“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的美姿。還有離異單身女人也拜月祈求再次賜予婚姻,再續姻緣。

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風俗,活動豐富多彩。如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苗族開展“跳月”活動,青年男女尋求心上人,期望找到心上人。

3、走月

“走月”:顧名思義,也就是説月亮走我也走,在月亮下面漫步走,多麼幸福快樂的事啊!現在,人們喜歡在仲秋之月,月下漫步。

遠在明代之時,在南京就建有望月樓、玩月橋等等著名景點;而在清朝時候,在代獅子山下,還建有朝月樓。解放後,在莫愁湖公園,還建有抱月樓,這些景點都是人民“走月”時的好地方。那一夜,人山人海,絡繹不絕,大家談笑風生,興高采烈。

另外,過去在南京城,人民“走月”,其實還有一份重要的期盼,那就是希望生個大胖小子。為此,已婚婦女去遊夫子廟,而且要跨過一座橋,即可有生男孩的兆頭。還有在中秋之夜,中華門外“澗子橋”,俗稱“見子橋”,往橋下摔瓦罐,就是希望見到男子,求子祈福。

4、賞月

自古以來,就要春花秋夕之説,也有的説“秋暮夕月”,都是讚美這中秋月圓之時,一輪明月冉冉升起!照亮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據《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可見,中秋賞月,是自古以來的中秋節傳統文化習俗。文人墨客等等對賞月,情有獨鍾,飲酒賦詩,泛舟攬月,千古絕唱,至今仍響徹耳邊。

在民間,一家子團聚在一起,吃着月餅,暢談生活,享受着人間的歡樂,看着天上的月亮,皓月當空,團團圓圓。尤其是在外的遊子,望着皎皎潔潔,一輪中秋月,帶來了無限的思念,更想起了家鄉的美景,渴望團聚的日子。

5、追月

古有“夸父追日”,更有人們追月之説,什麼是“追月”呢?是不是追着月亮跑。其實不是!

據清朝陳子厚所著《嶺南雜事鈔》中,這樣記載:“粵中好事者,於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餚賞月,謂之追月。”看到了吧!是親朋好友再次相聚,共同享受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