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生物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6W

生物教學反思多篇

生物教學反思 篇一

七年級學生正處於國小到國中的過度時期,有着很強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他們第一次接觸生物這門學科,而且七年級生物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比較緊密,特別是可以通過探究實驗自己動手獲取生物學知識,因以大部分學生比較感興趣,課堂氣氛比較好,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只感興趣個別生物現象和事例,只關注與已有生活經驗相關的生物學知識,而忽略基本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導致概念不清,相近知識點混淆,不能靈活應用相關知識點。國中生物學課程既要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以提高學生生物學科學素養,這就要求學生通過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內容來領悟自然科學的本質,通過特殊瞭解一般。另外教學的三維目標中,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彼此滲透,融合統一於學生髮展之中的,知識目標是實現能力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載體,沒有載體一切教學目標都是空談。因此,面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研讀教材,形成難點知識網絡

七年級生物有很多專業術語和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我研究課本中所有定義、概念,研讀教學大綱瞭解教材需要學生掌握哪些知識點,向同事請教歷屆學生對於哪些知識點比較難理解,哪些知識點容易混淆,並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形成一張重點難點知識網絡,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顯微鏡的成像特點,裝片中的氣泡,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能量轉換器等抽象、易混淆的知識點。

二、精心備課,選擇適當教學方法

備課過程中重點思考網絡中的知識點應通過怎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容易理解。不同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有時需要通過舉例,作圖,實驗,動畫演示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具體選擇哪種教學方法是綜合考慮了學生學習問題的原因和知識點的特點後決定的,有時需要幾種方法結合使用。如講“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時,因為課本中對於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部分重點描述,所以學生容易忽略生態系統中非生物部分,因此設計了闡述定義的關鍵詞、用概念圖列出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並通過舉例讓學生描述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的教學過程。設計“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的教學過程結合了動畫演示、自制教具模擬變化過程學生學習效果證明這樣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加深了他們對於概念的理解。

三、及時反思,分析總結教學得失

葉瀾教授説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會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能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學反思對於一個新老師的成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每節課後我都要及時把教學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記錄下來,跟同事討論,請教他們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經常去聽同事的課,學習別人處理教學難點的先進方法。也經常請同事去聽我的課,指出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這節內容比較抽象,特別是“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染色體形態不同”這個知識點很難把握深度,一不小心就講成細胞分裂階段,這就超綱了,學生也很難理解。同事建議我就用書上的洋葱根尖細胞分裂圖來描述染色體形態不同,並用分裂開始,分裂中間等簡單明瞭的詞語,學生就容易理解了。通過這次評課也讓我對充分運用教材有了新的認識。

我作為一名新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課堂的應變能力、教學各環節的時間把控、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等方面處理得不到位,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努力鑽研教材、教法,通過知識點的教學進一步完成三維目標的落實;多向同行學習他們的成功經驗,提高教學能力,以達到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目的。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篇二

摘要:新課程改革後,生物學科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同時也給廣大生物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快速地適應這一轉變,教學反思就是一種很好的手段。通過教學反思,可以促進教師主動地去學習新課程理念,反省教學中的不足,從而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教學反思;新課程;高中生物

20世紀80年代,在歐美國家率先興起培養教師們的教學反思的能力,然後迅速波及世界各個範圍。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通過總結來進一步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隨着生物課程的改革,關注教師的思維,培養反思型的生物教師也成為了必然。因此,筆者試圖從如何對教學觀念、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課後等方面進行反思展開了初步的分析。

一、教學觀念的反思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很多教師認為把生物知識教給學生,學生掌握、理解並會解題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新課程中,教師不單單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和情感,這一理念轉化為新課程的三個維度:即知識、能力、情感與價值觀。新教材在很多章節裏,設計了“問題探討”“資料分析”“與生活聯繫”“科學—技術—社會”等等,這些設計無不滲透了新課程的理念。生物新課程的改革,不僅提高了生物在大學聯考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為生物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果我們教師觀念還停留在傳統知識灌輸模式下,那麼新課程所倡導的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就無從談起。因此,教師要積極地去反思自身的教學觀念,是否與新課程相接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自己主動去學習並理解新課程理念。例如必修三第二章第四節《免疫調節》,這一節免疫學概念多,免疫過程複雜,單純地把這些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不但學習起來吃力,甚至會產生厭學的心理。如果教師嘗試着把生活實例與知識聯繫起來,如“用給被不同毒蛇咬傷的病人注射不同的抗蛇毒血清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抗體的特異性”,“用艾滋病患者體內淋巴T細胞數量變化的數學曲線圖來理解T細胞在免疫過程中的作用”,這樣學生不僅在愉快的氣氛中習得概念,而且還注重了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應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如何實現這一點呢?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探究性學習不僅作為教學策略,而且還上升到科學教育的八大內容之一,從科學本質出發,倡導探究性學習符合科學自身的特點,對於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大有幫助。在開展探究性教學時,教師應當反思:

第一,討論的問題是否具有探究的價值。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關於“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有的同學提出問題“植物細胞會出現失水的情況嗎?”,顯然這個問題沒有探究的意義,因為日常生活中植物失水的現象屢見不鮮,比如放鹽後蘿蔔會有水分滲出。如果引導學生透過現象去看本質,“植物細胞在什麼情況下會失水?”“是否跟哺乳動物紅細胞失水一樣?”“原生質層相當於一層半透膜嗎?”,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探究的目的,從而選擇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第二,在探究過程中是否體現了小組合作精神。科學探究不僅是讓學生去認識科學的本質,也是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一個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有效的小組活動,讓學生較為完整地掌握生物學知識和技能。通過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蒐集資料、調查訪問、評價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均得到提高。由於學生在教學中總是主動積極地參與,所以他們的主體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相互配合、相互學習,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發生了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三,探究過程中是否及時有效地修正與評價。評價應以激勵與嚮導為主,特別要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高中生物可以探究的問題很多,但過分地強調探究教學,事實上很多探究活動開展起來難度較大,甚至可能沒有必要去探究,這就有可能花了時間卻達不到效果。在有限的45分鐘課堂裏,教師應當追求課堂質量而不是數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靈活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恰當地使用好教學輔助手段,從而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學課後的反思

課後反思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課後反思側重於在每節課後對自己教學的成功與不足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每一節課都會有一些驚喜與亮點,把這些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通過長期的積累,就會成了自己一筆寶貴的財富,這些財富可能就是以後教學中的“法寶”。當然,更重要的是反思教學中的不足,對不足的地方進行有系統的整理與回顧,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吸取教訓並加以改正,使今後的教學更加合理,更具有效性。下面筆者以實際教學中《免疫調節》這一節在教學後的一則反思為例:免疫調節這一節課涉及的概念多,內容抽象,學習起來難度大,因此首先應該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舉一些生活的病例和實例,讓學生明白免疫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應該去學習它。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這兩個過程是比較複雜的,我運用了現代多媒體手段———動畫演示的方式把複雜的過程形象化,然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概念圖的構建,而在實際課堂中,學生思維活躍,主動參與討論,感受到了獲得知識後的樂趣。另外通過對艾滋病資料的獲取以及對小男孩大衞事例的分析,讓學生在習得概念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其情感的教育。但在組織教學時,由於時間緊張,對非特異性免疫以及免疫的系統組成的處理略顯簡潔。另外發現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有些同學還缺乏合作意識。

參考文獻:

[1]劉加霞,申繼亮.國外教學反思內涵研究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3,161(10):30.

[2]曹京.生物教學應注重教學反思[J].基礎教育參考,2011(2):60.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研究所.生物教師培訓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生物教學反思 篇三

1.課前準備,現在的教學設計都有老師和學生的課前準備,但實際上學生的課前準備是相當有限的,課前10分鐘不可能,前一天的晚上更不可能。在目前的情況下,課前準備仍然只能以老師為主。

2.學生初次看到視野裏的物像時,並不是都有一種享受的感覺,有的充滿了恐懼感,因此要及時給學生心理輔導,促進學生原始的好奇心向科學探究欲的轉化。

3.每個同學對顯微鏡的使用興趣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學的要求和輔導都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比如進行操作技能競賽時就要注意不要傷害到部分學生的自尊。

4.顯微鏡的使用過程中有許多規範和程式要求,如果一下子全部擺在學生面前,他們會顯得束手無策,無所適從,應給他們以充分的時間來體驗和嘗試,獲得成功和失敗的真實感受。

生物教師教學反思 篇四

一、夯實基礎,注重學科內的知識聯繫,形成知識網絡

近幾年來大學聯考試題強調以能力立意、加強能力測試,但不是説我們可以忽視和放鬆基本知識的教學,恰恰相反,生物學的基本概念、規律和原理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離開了知識的積累,能力是很難形成的。

在基礎知識的複習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的主體知識,注重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繫,要引導學生及時歸納總結,構建生物學知識的網絡體系。在複習課中,不少教師喜歡用括號的形式把知識點的有關內容括起來,認為這就是知識網絡,我認為那只是概括了一個知識點的內涵,是某個知識點或某方面知識的具體化而已。

要把它擴展為一個知識網,應該是以一個知識點為中心儘量聯繫與此有關的知識點,並★★使它們有機地連成一體。例如光合作用是一個知識點,它的內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條件、場所、意義和過程、反應式等。把光合作用與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與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水分代謝及礦質代謝(從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組成、ATP的組成等方面看)等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才是一個知識網。這個網還可以進一步擴展與農業生產中作物增產、社會熱點問題(如温室效應)等聯繫起來。

二、加強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

跨學科命題是大學聯考命題改革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其目的是通過學科間的知識綜合,考查學生對中學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應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促進中學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面對這種改革,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生物學教師,首先要搞好本學科的教學,“種好責任田”。在此基礎上,應努力介紹生物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相互聯繫,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但從本學科,而且儘可能聯繫、類比相關學科。例如涉及到葡萄糖時,不但要從生物學的角度讓學生了解葡萄糖的分子式及其作用,瞭解葡萄糖如何分解釋放能量的過程,瞭解葡萄糖是如何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還可以聯繫到化學知識,讓學生複習葡萄糖的化學性質,進而瞭解如何鑑別葡萄糖。

三、注重改革課堂教學

1)複習內容的調整,應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a、加強學科內綜合:這一調整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概括、綜合、歸納形成知識鏈,進而構成知識網。例如我們可以將教材知識結構重新組織,分成這樣幾個單元: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生物的代謝,生命活動的調節,遺傳和變異,生物與環境。甚至可以以問題的形式組織教材,如生物體是如何構成的?生命活動是怎麼進行的?生物與環境有什麼關係?親代與子代有什麼聯繫?等等。

B、加強學科間的聯繫:見前面。

C、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關注生物學科研究的熱點問題。所謂生物學的熱點,主要是指哪些影響最大、幾乎人所共知的問題,同時也是學生能夠接受的內容,而不是指偏、難、怪的內容。如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等。理論聯繫實際則是指將生物學知識與自然現象、生產和生活的實際聯繫起來。例如:無土栽培與植物的礦質代謝、癌變與生物的變異、環境與生態學知識、光合作用與糧食增產等等。

D、加強探索性實驗:如後所述。

2)改革教學方法。改革的出發點就是要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去。教法要靈活多變,要徹底拋棄一講到底、一練到底的教學形式,多采用討論式、引導式、過程式的教學。在學科內綜合的教學中,可多采用引導式教學。例如,複習細胞分裂就可以採用引導式,()什麼是細胞分裂?細胞分裂有哪幾種方式?

每一種方式有何特點?細胞分裂對生物的生殖和發育有何意義?細胞分裂與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有何聯繫?通過提出問題,創設情景,一步步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串成鏈、連成網。在一些跨學科的、理論聯繫實際的、研究熱點的內容中可以多采用討論式的教學。在探索性的實驗教學中應多采用過程式的教學。

不論採用那種教學方法,我們都要把落腳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能力上。也就是説要以發展學生能力為基礎來選擇和利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在高三的複習中,尤其要注重學生綜合、分析、識圖、實驗設計和操作、求同存異思維等方面的能力的發展。因為這些能力在大學聯考中常會考查到。

四、加強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

連續幾年的大學聯考試題都十分強調考生的實驗能力。有的題目是改正錯誤的實驗步驟、有的是要求設計實驗步驟、有的要求預測實驗結果或分析實驗現象等。這些題目從方案到結果的分析都是開放的,給學生以更大的思維空間,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精神,真正是在考能力。

它給我們一個導向:教師講實驗,學生背實驗肯定不行;照着教材的實驗設計依樣畫葫蘆做實驗也不行。在實驗教學中我們必須讓學生真正弄懂實驗原理,弄清實驗中每一步設計的科學依據。要讓學生掌握整個中學階段生物學實驗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如對比實驗法、單因子實驗法等。

同時應增加一些探索性的、開放性的實驗,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動手操作,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五

生態系統是國中生物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而且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是聯繫比較緊密的。如説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災,還有五月十二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以及生態農業的建設都不同程度的對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也影響到了我們現實的生活。所以説關於生態系統的概念理解以及學習對於學生了解現實有很大的幫助,那麼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發揮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通過現實的例子去掌握新知識。

一、什麼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在這裏要讓學生真正明白生態系統的含義,知道它既包括特定區域內的生物,還有這些生物所生活的無機環境。我們可以把學生領到學校的小池塘,在池塘邊讓學生通過觀察來總結什麼是生態系統,當然老師要有相應的總結,從而使學生真正瞭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二、生態系統的結構

關於生態系統的結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關係。

1、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我們可以在池塘邊讓學生去發現哪些因素屬於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那些屬於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通過學生的尋找,最後老師總結,像水、空氣、温度、濕度,包括池塘裏的泥沙、石頭、無機鹽等等都是屬於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這一範疇的;像綠色植物、浮游藻類等呢我進行光合作用的都是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生產者;而水塘中的小魚小蝦等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都是消費者;當然其中還有像細菌真菌這樣的生物都是分解者,還包括蚯蚓、禿鷹等腐食性的動物也是分解者。這樣的話既可以讓學生聯繫到現實生活,又讓他們學到了知識。

還有在這裏要重點向學生講解生態系統這四種成分之間的關係,包括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係。

2、營養關係

所謂營養關係實際上就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可以讓學生自己在池塘裏自己找出食物鏈,畫出食物網。在這個內容重要重點讓學生探究的是什麼是食物鏈,食物鏈中第幾營養級和幾級消費者的關係,知道是哪一級的消費者就知道是第幾個營養級。還有就是在食物網中人一種生物的消失對其他生物的影響,是增加還是減少。當從不同的路線分析出現不同的結果時,應當遵循一個重要的原則--就近原則。這些都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找出答案,最後老師總結。

二、生態系統的功能

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兩個方面:能量流動、物質循環。

1、能量流動

讓學生思考“沒有人像池塘中投過食物,為什麼魚兒還是能夠快樂的活着?”這樣學生們就會主動的找出能量的來源,老師可以主動引領他們去尋找能量流動的過程,總結能量流動的特點。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基礎,一切生命都存在着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沒有能量的流動,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流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是服從於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為熱力學就是研究能量傳遞規律和能量形式轉換規律的科學。

2、物質循環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又稱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是指地球上各種化學元素,從周圍的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回到周圍環境的週期性循環。這一概念最好讓學生自己去尋找,通過提問“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這個池塘中的物質沒有消耗盡?”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最好老師要強調地球上物質循環的過程(碳循環和氮循環)。

生物教學反思 篇六

高中生物新教材充滿着時代氣息,充分體現了教育改革的新成果,生物教學工作反思。新教材在吸納原有教材優點的基礎上,更尊重同學多樣化發展的需求;更貼近社會實際和同學的生活經驗;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學和技術的新進展;更重視發展同學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新教材突出了以同學為中心,全面開發同學潛能為目的的新方向。高中生物實施新課程教學,要轉換教學方式,貫徹現代教育思想,建立起體現師生交流互動,同學探究學習的新模式,促進同學自主學習,滿足同學發展的需要,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同學終身學習的發展奠定基矗

1.挖掘新教材圖文內涵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高中生物新教材每章首頁圖文並茂、詩情畫意,引言發人深剩新教材以優美的畫面、名人名言或對生命活動的生動描述,為教師開展直觀教學,引導同學領略生命科學的魅力,調動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和動機創造了良好條件。例如,“走進細胞”這一章引用了美國細胞生物學家威爾遜的話:“每一個生物科學問題的答案都必須在細胞中尋找”。“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一節,繪製了蚱蜢與綠葉的畫面,編者附上一段生動活潑的文字描述:“新葉伸向和煦的陽光,蚱蜢覬覦綠葉的芬芳。他們為生存而獲取能量,能量在細胞裏流轉激盪”。別開生面,內涵豐富的圖文開闊同學的視野。教師應引導同學在欣賞優美圖文的基礎上,要認真思考領悟其中豐富的內涵,讓他們欽佩於科學家睿智的思想和獻身科學造福人類的崇高品格,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揭開生命科學神祕的面紗,從而在內心噴發出主動要求學習和探索生命科學的強烈慾望和動機。

2.充分利用教材設置的各種欄目創設問題情境

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較,最大的一個改變就是增加了許多提供同學思考的問題,在每一節裏都設置了諸如“問題探討”、“本節聚焦”和“思考與討論”等欄目。這些欄目的設置與安排,不僅為同學更好地獨立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主體性起到啟發和提示的作用,也為教師引導同學參與教學,創設問題情景提供了素材。教師應把學習的自主權交回到同學手上,課堂教學要安排充足的時間組織同學思考和討論,要讓同學知道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應該達到的目標。因此,教師應認真鑽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設置的這些欄目藴含的信息,巧妙地設計問題,精心創設問題情景,讓同學帶着問題去學習。

例如,“細胞膜——系統的邊界”一節中的“問題探討”欄目提出“你是怎樣區分氣泡和細胞的?光學顯微鏡下能看見細胞膜嗎?”點出同學原有知識中的疑惑,將同學的思維帶回到曾經學過的有關細胞知識中,激起同學對有關細胞膜問題的思考。藉此,筆者取一個雞蛋並打破置於培養皿中,並指導同學觀察,告訴同學“卵黃是雞的卵細胞,卵黃膜是卵細胞的細胞膜”。接着根據:“科學家用電子顯微鏡清晰地觀察到細胞膜之前,已經能夠確定細胞膜的存在了”,啟發同學推測,科學家是怎樣確定細胞膜存在的。這種問題情景的設置引起同學的思考和大膽推測、討論,甚至爭論,為進一步探究細胞膜的學習打開興趣之門。

3.開發教材藴含的合作學習因素培養同學團隊協作精神

教材設置了“技能訓練”的欄目以及提供的“資料分析”使同學的思維活動不斷處於積極狀態。筆者分析了這些欄目的信息,大多提示以同學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來完成教學為佳。因此,課堂教學以合作學習小組(3-4人)為單位,組織指導同學討論,相互幫助,解決自學過程中碰到的疑難。教師解疑,有時則向其他小組的同學“請教”,由願作“導師”的同學解疑答難,教師則當“旁聽生”。同學可以暢所欲言,給同學足夠自由的空間和活動的機會,師生平等、寬鬆舒暢的小組合作學習,把課堂變為“師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學問的論壇”。筆者也曾驚喜地發現,在小組合作學習和交流中,有些同學的發言表現其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經常性開展同學小組合作學習,必然會強化同學的發散思維能力,有列於培養同學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同時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同學的團隊協作精神。

4.利用新教材編排的探究實驗開展探究式學習

新教材突出了生物學科的特點,根據新課程理念,針對同學實際,安排設置了探究實驗,如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係、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探究培養液中酵母種羣數量的動態變化等。其目的是要求教師執行教學時切實貫徹探究性學習理念,讓同學在探究實驗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的同時,學會開展生物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高中生物新課程教材圖文並茂,迎合同學的學習心理;內涵豐富,適合於不同層次的同學學習應用;多種欄目設置,有利於教師組織開展探究學習和同學進行自主、主動學習。生物學教師應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通過挖掘教材的豐富內涵,以問題為契機,精心設計,釋疑解惑,幫助同學完成探究活動,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生物課教學反思 篇七

導入技能是教師採用各種教學媒體和各種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繫的一類教學行為技能。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導入,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能動性,進而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如何做到成功地導入呢?本文就教學導入方式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

1.採用多媒體手段導入

這種方式主要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或影片,甚至聽一段解説等等,由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熱情,在一種和諧、愉悦的氛圍中轉入正題。

2.借教具導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於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ldquo 國中歷史;這是什麼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3.通過設問導入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轉變成動作狀態(即活躍狀態),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例如,在講授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時,教師設問:“為什麼我們家裏陽台上種植的花卉總是朝着光源方向彎曲生長呢?”在學生初步討論之後,教師進一步設問:“為什麼生長素與這種現象有關呢?”通過設問,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對新知識強烈渴求,這樣就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了前提條件。

4.通過練習導入

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練習,讓學生在課前訓練,注意練習中要包含上節課所學的知識,也要穿插一些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這樣,在師生共同解題時,學生就可以發現自己所欠缺的,上課時便會集中精力聽講,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出新課內容。

當然,新課的導入方式很多,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如師生問候、教師直接板書、講故事、講新聞、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一句無聲的體態語言,等等,都有值得借鑑之處。

總之,任何一種的導入方式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努力去創造一個愉悦、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做到願學、善學、樂學。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八

本節課是對《人體廢物的排出》一節內容在教學方式上的新的嘗試。國中年級中這一節的內容在不同教材中的變化並不大,都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排泄和排遺這幾部分。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追求利用“尿液形成過程”知識點進行教學,很容易走到“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傳統教法上,較難有新的突破,同時老師和學生都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1、本節課由情境導入,利用生活中身邊人真實承受的病症——尿毒症入手,瞬間集中學生注意力,喚起他們迫切探究知識的慾望。

2、“尿的形成過程”抽象而微觀,學生難以理解。所以從問題的發現、探究到結論的得出,都由學生參與,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圖表中各項數據的分析以及flash動畫、相關影音的播放,學生很容易掌握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相關知識,變微觀為宏觀,變抽象為具體,同時利用學案,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幫助學生在參與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

3、注意理論聯繫實際。引入血尿、糖尿、蛋白尿等常見的疾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有所用,既幫助了學生更好理解教材,又突出知識的延展性。

生物生物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九

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更應該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生物教學情境中,從社會實踐、情感價值觀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教學觀念的反思。

以前,教師的教育觀念往往是在非主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的實踐反思,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如:“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筆者先輕鬆愉快地説:“同學們,據史學家考證,六千年前,陝西、甘蕭一帶是個風景優美,充滿生機的地方,那裏山清水秀,林木參天,遍地綠草如茵,處處鳥語花香”。講到這兒,學生因受老師情感的感染,內心充滿喜悦,那種對美好大自然的嚮往熱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説:“由於人們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圍湖造田、環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後果,使生態系統受到了破壞,同學們,我們要有環保意識,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講到這裏,師生情感產生共鳴,近而產生共振,教學的效果得到優化。生物新課標不僅對生物知識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學生必備的生物素養”是高中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物觀。

二、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適合,不斷思考教學目的、教具準備、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並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學習“應激性”概念時,我先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用黑板擦敲打講台桌發出聲響,結果學生循聲觀望,這一情景引入後,我分析實驗現象,學生很容易得出應激性概念,“聲響”是刺激,“觀望”是反應,生物對刺激作出反應的現象就是應激性。事實證明,這種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能將抽象內容轉化為直觀、形象的東西,比一味灌輸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級授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照顧絕大多數同學,課後不僅要對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輔導,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記得有人説過“教師對好學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養的”,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將太多的精力、時間花在成績好的學生身上,教學、輔導的重心自然向成績好的學生傾斜,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視為差生,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助,好像他們不存在似的,從而造成好的學生越學越好,差的學生越來越差,直接導致整體成績兩級分化。所以,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羣體”。

第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有充足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鍊,體現出學生的主體角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那種以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

第三,教學方式多樣化。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學平台,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老師除了採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投影儀、錄音錄像、多媒體課件,特別是製作複雜生命現象演示動畫等視聽設備和手段。它除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衝擊外,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生動地表現出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的反思。

新課標提倡“探究式學習”。體現在加強對學生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應用知識能力的訓練;加強了對學生收集信息能力的要求;知識總量減少並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術的內容。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研究能力,有豐富的教學設計方案和知識儲備,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例如,在分析“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內容時,教材中並沒有指明細菌是如何轉化的,轉化的機制是什麼。因此,教師備課時,在指明“該實驗設計的原理,成功的關鍵之處”的基礎上,應設計下列探究問題: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殺死”的S型菌復活了,還是被“殺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種活性物質使得R型菌轉變成S型菌呢如果是後者,該活性物質又是什麼呢該活性物質又是如何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呢教師在備課分析教材時,只有把這些探究問題設計出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運籌帷幄。

五、對教學技能的反思。

第一,語言優美。教師的語言應是科學的、優美的。語言是意識的外化形式,抑揚頓挫的語調,優美動聽的語言,既使學生享受美妙的語言,又對物理教學產生直接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聲情並茂的描述,言簡意賅的講解,靈活多變的教法,再加上對語言的靈活操作,恰當地運用比喻、借代、比擬、誇張、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既增強了教學效果,又能使學生在心靈上產生愉悦的感受。

第二,板書精緻。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讓學生感到教師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書要佈局合理、提綱挈領、層次清楚、端莊大方。這樣學生就會受到激勵和鼓舞,學生會愛屋及烏,學好生物

第三,課件使用合理。。要注意精選課件內容。發揮其優勢,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感染力。例如神經興奮的傳導,神經衝動以電流的形式傳導,雖然電流是真實存在的(生物電),但它卻看不見,摸不着,學生是觀察不到的。如果靠學生自己去想象,難度是較大的,而藉助多媒體課件用電影的形式展現,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從而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神經衝動的傳導”這一知識點,突破本節的難點和重點。

六、教學課後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還要通過課後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知識的獲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進行的積極、持續、周密、深入的自我調節性思考。回顧多年來的的生物教學,經過教學反思,留自己之長,取他人之優,踢自己之短,豐富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開闊了理論視野,促成了個人特色教學風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斷成長,儘快從經驗的迷宮走向智慧的殿堂。

生物教學反思 篇十

,它對大學聯考試題的內容及呈現方式、題型結構、難易程度及以考查方式和要求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和説明。大學聯考題反映了考綱的要求,是我們複習備考的主要依據。

教材是教學大綱內容的反映,我們要依據大綱、考綱將教材中的有關知識要求,落實到教材上,不但教師要落實,學生亦要落實。

制定各輪複習計劃 在充分了解以上要求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詳細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複習計劃及時間安排表。

2. 抓教學常規落實,提高效率

⑴集體備課 羣體合作是近幾年大學聯考取得成績的主要法寶,通過幾位教師的充分討論,揚長避短,形成一個優化的教學方案,用集體的智慧創造出最佳的教學效果。

⑵作業與批改 ①佈置作業,目的明確。②要求一定要嚴。③儘量多批改,特別是某些特殊學生,要通過批改及時反饋信息,使教學更有針對性。④記錄分析好學生的作業情況並及時講評和糾錯。

⑶聽課 每位教師每週至少要聽課1~2節,提倡青年教師先聽課後上課,並要有聽課心得體會

⑷教師要準備習題本,及時將典型題目進行記錄,要求學生準備錯題本,並跟蹤檢查。

3. 研究備考方法,提升應考能力

⑴選好用好一本資料。學生以一本資料為主,教師可以儘量多地佔有資料。

⑵夯實基礎,培養能力。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學生能力培養的基礎,一輪複習要“細”、“深”、“透”。

⑶改革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做到“三講三不講”,即講易錯點,講易混點,講易漏點;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

⑷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①對所有教材實驗進行分類複習,找出其中的異同點,並總結規律、指導方法。

②對手頭的有關實驗資料進行研究,從中找出實驗考查的規律、方法,並注意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

⑸精選習題、精講精練,做到舉一反三,要對主幹知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並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