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聞編輯記者考試試題(精品多篇)

欄目: 試卷考卷 / 發佈於: / 人氣:2.65W

新聞編輯記者考試試題(精品多篇)

新聞(記者、編輯)思考題 篇一

2012新聞(記者、編輯)思考題

第一次作業:(本次作業要求初級職稱學員答1、2、3、4題)

1、簡述國內廣播產業發展現狀。

(一)廣播聽眾羣體穩定,駕車聽眾規模日漸龐大。

根據中國廣播調查網研究調查顯示,2010年全國城鄉居民的廣播接觸率為59.7%,城鄉廣播聽眾總規模達6.6億人,比2009年略有上升。城市居民廣播接觸率仍明顯高於農村,為64.0%,城市聽眾約4.1億。

數據顯示,中國汽車行業預計2011年將持續保持增長,預計增長率在19%至20%之間。由此推算,中國駕車聽眾規模也將會以每年19%至20%的速度增長。

(二)媒介融合,互聯網移動廣播跨越式發展。

2011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網絡應用使用率排名前三甲分別是搜索引擎(81.9%),網絡音樂(79.2%),網絡新聞(77.2%)。

(三)地方電台發揮特長,市場份額逐漸提高。

根據賽立信媒介數據2010年研究報告,2010年廣播市場為中央電台、省級電台和市縣級電台所瓜分,三者的市場份額分別是10.2%、33.3%、56.5%。全部市縣級電台合計在全國的市場份額由上一年的54.9%上升至56.5%,地方電台的市場份額則有所增加,節目樣式日漸靈活,取得不俗的成績。

2、國內地方廣播如何走出特色化道路?

答:廣播電台在節目製作方面就應充分利用本地優勢資源,以當地羣眾熟悉的內容吸引聽眾,以貼近地方特色的節目取信聽眾,辦出特色節目和名牌欄目抓牢聽眾。地方電台應發揮濃郁的地方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節目。以東北為例,地方性節目要根據東北實際,濃濃的黑土情懷,東北人民淳樸、善良、勤勞、爽快的特點打造一些具有東北特色的品牌節目。成為地方電台的一

大特徵。在這方面遼寧電台《大兵講故事》、黑龍江龍廣電台《葉文有話要説》、吉林人民廣播電台《曉聲長談》、遼寧鄉村廣播《説説唱唱鬥秀場》、《俺家來客(qie)了》都已經成為東北地方電台品牌節目。

文藝性娛樂節目明顯體現出東北地方特色,比如主持人用東北方言講笑話、講故事、二人轉節目等。同時,東北地方電台也加強了品牌節目的多樣性,使節目樣式多元化。

因此地方電台需要充分利用本土優勢,體現鮮明的地方性,貼近本地生活、貼近本地羣眾,秉持“內容為王”辦出羣眾喜聞樂“聽”的節目,就一定能夠創辦出貼近地方特色的優秀節目,贏得聽眾的信賴和認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掌控局面。

3、試論媒介與政府的關係。

答:世界上最為理想的媒介與政府的關係是體現出互惠互利的原則,以及享有媒介自由和輿論自由所帶來的良性後果。

從各國大量的政治實踐中我們可以一窺端倪。一般來説,日常狀態下,媒介與政府的關係是一種“共生”關係,既出於雙方共同的利益,但又不是完全平等的。在危機到來之際,政府能夠制定相關的法規,對由媒介傳播的信息進行全方位的控制;而在平時,政府則是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媒介進行管理和規制。

應該説,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們國家媒介與政府的關係在逐漸重構。總的説來,在從原有的僅僅是工具和喉舌的定位逐漸向政府的智囊、民情民意的晴雨表等多元方向上轉化。媒介與政府的關係從單一變得多重,在這過程中,黨對媒介領導的核心地位則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和鞏固,一切具有了與時俱進的性質。具體表現為:

1、黨管媒介的原則不變,但管理的方式在變。

2、黨管媒介的原則不變,但具體政府部門及公務人員的轉變不會一步到位。

4、如何理解目前電視新聞報道在傳播方式上強調資源的深度整合?

答:在2011年我們可以發現,電視新聞報道越來越注重全面而深度地整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資源,並且都在努力適應新媒體的傳播環境。

(一)傳媒互動

在電視媒體與新媒體共同推動下,新聞傳播效應成倍的放大。微博與電視互動已成為電視新聞與新媒體結合的最突出特點。形成了微博提供熱點新聞線索,電視媒體深度跟蹤的新聞報道方式,以提高電視新聞報道的及時性和可視性。

(二)互聯網電視

互聯網電視全面啟動,電視正式接軌互聯網,拓展電視新聞的全新平台。2011年,全國成立了15家網絡電視台,網絡電視台依託自身強大的電視新聞採編評論資源,獨立的網絡編輯團隊,創建有別於母體的新聞發佈平台。

(三)終端跨界合作

隨着三網融合的正式實施,電視台與通訊網、互聯網多個運營商開始深度合作,手機電視、移動電視、付費電視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新業態,形成了無線、有線、互聯網並舉。

另外,新媒介的介入也推動傳統電視新聞採編流程變革,實現製播互聯互通,資源共享,使得節目製作時間前移,新聞從採集處理到播出的時間更短,時效性進一步提高。

5、你認為人才儲備和人才任用對我國電視頻道品牌建設起着怎樣的支撐作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説,人才資源是廣電行業的第一資源。電視台的發展,最大的希望是人才強台,最大的困難是人才缺乏,最嚴重的危機是人才流失。

所有的人才培養問題都必須遵循三個環節,即:尊重人才、培養人才、發揮人才,從而最終實現以事業培育人才、以市場磨練人才、以績效成就人才的道路。

首先必須尊重人才。尊重人才的關鍵在領導,哪裏的領導重視和尊重人才,哪裏的事業就風生水起;哪裏的領導忽視和淡漠人才,哪裏的環境就草木不生。人才最看重被尊重,一旦被尊重,就肯幹,甚至肯賣命,這就是所謂“士伸於知己,而屈於不知己”。

雖然引進人才是獲得人才的一種方式,但對自身人才的培養更加重要。“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實很多重要的人才就在我們身邊,等待慧眼識珠和千錘百煉。

借鑑湖南衞視的人才培養經驗,在這裏提出如下建議:

1、各電視台及各頻道中心、各欄目不定期召開務虛的閉門戰略研討會,請資深製片人為一線記者、編輯授課,交流經驗和心得。另外從國內高校、企業、媒體邀請知名專家、教授,甚至從國外請來創意產業的大師級人物開辦講座,提升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和製作理念。此所謂“在學習中滋養人才”。

2、由台裏撥出專項學習基金,分批派出團隊到國外及港台地區等電視製作理念比較領先、原創節目層出不窮的電視媒體學習,到相應的文化產業和創意經濟現場深入考察研究,以求打造出一支具有國際視野和水準的人才團隊。此所謂“在培訓中強化人才”。

3、通過深入國內、省內各大高校,發現優秀後備人才,建立人才儲備庫,形成人才選拔的良性循環機制。比如從高校大三學生中挑選培養對象,讓他們先到電視頻道實習,畢業後試用表現突出的就可以留用。此所謂“在後備中催化人才”。

4、大膽信任人才,放手使用人才。遇有重大的新聞事件把年輕的人才隊伍派到第一線去,讓他們儘早經受實戰歷練和考驗,這是使人才得到迅速成長和提高的最為有效的手段。此所謂“在實戰中歷練人才”。

這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媒體行業的人才具有自身的三個特點。

第一是團隊協作。電視的創作方式與其他文藝創作方式有所不同,製作電視節目特別是做現代電視節目更多是團體作戰,依賴的是整體素質,拼的是士氣、人氣、激情、活力,比的是勇氣和毅力,因此打造富有團隊協作精神的精英是首要任務。

第二是個性張揚。業內人才可能都會有些特立獨行,很少中規中矩,他們的很多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可能不同於一般人,而這也是創新人才的重要特徵。因此對於人才的使用

不應苛求,不需過分統一時間管理,也不要過分設置級別禁區,做什麼事就用什麼樣人。一旦任用,就要高要求、嚴管理,同時要有明確的量化考核指標和評價體系,形成人才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靈活機制。

最後一個特點是年輕為王。要想使電視媒體的特有活力吸引人心,形成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和強大的媒體凝聚力,就要依靠大批的年輕人,特別是把年輕的人力、才幹、激情與活力激發出來,形成羣策羣力,敢於拼搏的人才隊伍,從而提升電視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6、框架與元傳播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框架的概念,也隱含着傳播活動的層次性。為此我們可以引入元傳播的概念。美國人類學家貝特森在觀察動物園中猴羣的玩耍中最早悟出了這一概念1。元傳播(metacommunication),即人們為了傳播而進行的傳播行為,包括對所傳遞符號的定義及其詮釋規則的約定。也就是説,傳播過程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符號的傳遞,另一個是有關這些符號的解釋規則的傳遞。這後一種傳播,就是元傳播,它決定着對符號的正確理解。元傳播一般是傳播雙方意會的、多表現為非語言的表情動作等符號形式。比 如同樣的一句“我愛你”,分別在扮着鬼臉的情況下和“執手相看淚眼”的情境中表達,其意義就應該是全然不同的。由此可見,元傳播層面的意義應該是更為重要的,是更具主導意義的傳播。而我們所談的框架,基本也可以視為元傳播的一種。正如潘忠黨所分析的,“所謂框架,是元傳播層面的資訊,是傳者提供給受傳者應當如何理解符號的詮釋規則,傳播之成為可能,必須要有這個層面的傳-受共享”。2)

2羅傑斯著《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第84頁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潘忠黨:《架構分析:一個亟待理論澄清的領域》見《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2006.1

新聞編輯記者考試試題 篇二

新聞編輯記者考試試題

一、選擇題(從A、B、C、D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可以填入橫線處的最佳選項,每題2分,共36分)

1、【 】新聞活動最早出現於。

A、原始社會 B、奴隸社會 C、封建社會 D、資本主義社會

2、【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這一定義的提出者是。

A、徐寶璜 B、李大釗 C、陸定一 D、範長江

3、【 】新聞工作者準確迅速地識別新聞事實的能力,稱為。

A、政治敏感 B、新聞敏感 C、新聞價值 D、新聞線索

4、【 】新聞事業在本質上屬於。

A、生產力 B、經濟基礎 C、政權機關 D、意識形態

5、【 】福克斯廣播公司屬 所有。

A、時代華納 B、維亞康姆 C、貝塔斯曼 D、新聞集團

6、【 】當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是。

A、堅持黨性原則 B、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C、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 D、堅持政治家辦報

7、【 】輿論監督是社會的“排氣閥”。這指的是輿論監督的 功能。

A、監測環境 B、社會調節 C、社會控制 D、社會制衡

8、【 】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和改進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

A、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眾

B、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

C、社會效益第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

D、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新聞宣傳工作

9、【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現在每天使用 種語言進行廣播。

A、17 B、38 C、43 D、63

10、【 】“報喜不報憂”,實質上是一種。

A、正面宣傳 B、鼓動性宣傳 C、片面性宣傳 D、指導性宣傳

11、【 】我國第一部新聞採訪學專著《實際應用新聞學》的作者是。

A、徐寶璜 B、邵飄萍 C、黃遠生 D、鄒韜奮

12、【 】在我國,新聞真實性的完整含義,應該理解為。

A、事實為政治服務 B、本質真實 C、現象真實 D、現象真實與本質真實的一致

13、【 】在當代信息社會,通常所稱的大眾傳播媒介,應包括。

A、報紙、雜誌、書籍、廣播、電視、電影

B、報紙、廣播、電視、通訊社

C、報紙、廣播、電視、攝影、通訊社

D、報紙、廣播、通訊社、特稿供應社、電視

14、【 】中國共產黨出版的第一份日報是。

A、《熱血日報》 B、《人民日報》 C、《新華日報》 D、《解放日報》

15、【 】1947年在解放區發起反“客裏空”運動的報紙是。

A、《解放日報》 B、《人民日報》 C、《羣眾日報》 D、《晉綏日報》

16、【 】新聞機構最主要的活動內容是。

A、進行政治宣傳 B、服務社會生活 C、提供文化娛樂 D、傳播新聞信息

17、【 】新華通訊社是。

A、政黨通訊社 B、國家通訊社 C、商業通訊社 D、民間通訊社

18、【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次新聞改革是在 年。

A、1942 B、1948 C、1950 D、1956

二、簡答題(列出要點即可,每小題8分,共24分)

19、簡述範長江的新聞活動。

20、簡述《中國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職業道德準則》的基本內容。

21、簡述正面宣傳與新聞批評的關係。

三、辨析題(先判斷正誤,然後説明理由,每小題12分,共24分)

22、新聞報道要堅持客觀性原則,就不能有傾向性。

23、新聞自由是具體的、相對的、有階級性的。

四、論述題(16分)

24、論述新聞工作的“三貼近”原則。

※※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36分)2 3 4 5 6 7 8 9

A C B D D A B A C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B D A A D D B A

二、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9、簡述範長江的新聞活動。

答:(1)範長江是我國著名記者、報刊活動家、新聞工作領導人,一生著作收入《範長江新聞文集》。(2分)

(2)1935年7月,以《大公報》特約通訊員身份,從成都出發,開始西北地區考察旅行,歷時10個月,足跡涉及川、陝、青、甘、內蒙廣大地區,行程4000餘里。他撰寫的旅行通訊陸續在《大公報》上發表,首次公開報道了紅軍長征,揭露了西北國統區的種種弊政,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這些通訊後來彙集成《中國的西北角》一書,短短几個月內再版七次。(2分)

(3)1937年初西安事變後赴延安,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接見,思想發生重大轉變,所寫《陝北之行》通訊,介紹陝北革命根據地的情況,宣傳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通訊後被編集成冊,名為《塞上行》。(2分)

(4)1938年3月和徐邁進等在漢口發起創辦了“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1分)

(5)1947年任新華社陝北分隊隊長,隨中共中央轉戰陝北,擔任負責中央宣傳工作的四大隊隊長。建國後歷任新華社總編輯、《解放日報》社社長、新聞總署副署長、《人民日報》社社長等職。(1分)

20、簡述《中國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職業道德準則》的基本內容。

答:(1)《中國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職業道德準則》共分責任、真實、公正、導向、品格、廉潔和附則七大部分。(3分)

(2)《準則》要求廣播電視編輯記者必須(a)切實擔負起弘揚民族精神、維護國家利益、傳播先進文化、推動人類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會責任;(b)堅持客觀公正的職業理念,忠於事實,追求真理;(c)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d)恪守敬業奉獻、誠實公正、團結協作的職業道德;(e)嚴格做到遵紀守法、清正廉潔,反對任何形式的“有償新聞”。(5分)

21、簡述正面宣傳與新聞批評的關係。

答:(1)正面宣傳和新聞批評都是新聞事業運用新聞手段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手段。(2分)

(2)正面宣傳,指的是對社會主流與光明面所進行的肯定性和讚揚性的報道與評價;新聞批評,是指運用新聞手段對社會不正之風和消極腐敗現象及落後反動勢力所作的揭露和批評。(2分)

(3)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不要大量集中展示消極面。社會生活中需要進行批評和揭露的事情,不能都搬到報紙、廣播和電視上來,批評性報道的內容要有所選擇,不能搞“有聞必錄”。一個時期內,批評性報道不能過於集中,以免引起負作用。(4分)

三、辨析題(先判斷正誤,然後説明理由,每小題12分,共24分)

22、新聞報道要堅持客觀性原則,就不能有傾向性。

答:(1)這一觀點是錯誤的。(3分)

(2)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原則是指新聞工作者以客觀事物為反映對象,以客觀敍述為反映手段的一種工作規範,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3分)

(3)內容上的客觀,指新聞事實是一種客觀存在。形式上的客觀,指新聞的傾向性是通過新聞事實的邏輯力量顯現的。報道者善於寓褒貶於客觀敍述之中,而不隨意加以主觀的解釋。(3分)

(4)客觀和傾向並不矛盾,新聞報道者的立場和傾向性,應該通過對新聞事實及新聞表述的選擇和組織、來顯示,對經過精心選擇的新聞事實進行實事求是的客觀敍述,完全可以鮮明地表達報道者的立場和觀點。(3分)

23、新聞自由是具體的、相對的、有階級性的。

答:(1)這一觀點是正確的。(3分)

(2)新聞自由的具體性表現在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有具體的內容;(3分)

(3)其相對性表現在它受一定社會法律和政策的約束;(3分)

(4)其有階級性表現在,在階級社會中,只有統治階級才擁有新聞自由,而被統治階級被剝奪了新聞自由。(3分)

四、論述題(16分)

24、論述新聞工作的“三貼近”原則。

答:(1)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中央宣傳思想文化部門負責人會議上強調,要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眾入手,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工作。(2分)

(2)貼近實際,就是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真實反映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從實際出發部署工作,按實際需要開展工作,以實際效果檢驗工作,使宣傳思想工作更加具體實在、紮實深入。(2分)

(3)貼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和人民羣眾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客觀現實,把握社會主流,從生活中挖掘生動事例、汲取新鮮營養、展示美好前景,激勵人民羣眾同心協力,奮發圖強,為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共同奮鬥,使宣傳思想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充滿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氣息。(2分)

(4)貼近羣眾,就是深深紮根於羣眾之中,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辦羣眾之所盼,以羣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好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使宣傳思想工作更加可親可信,深入人心。(2分)

(5)用“三貼近”加強和改進新聞宣傳工作,提高引導水平,要求新聞宣傳工作:第一,注意在內容上創新,改進宣傳報道:一要對長期以來積澱而成的落伍的新聞觀念、新聞報道方式和新聞活動模式,進行突破與改革;二要以是否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眾,作為衡量我們輿論引領水平的根本標準;三要調動包括內容、表述、標題、評論、按語、圖表、攝影、漫畫等“新聞全要素”,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報道新聞;四要以新科技革命的手段,提升新聞宣傳的力度、強度和高度,促進新聞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第二,注意在方法上創新,按新聞規律辦事,運用各種生動活潑的新聞手段,在強化與羣眾利益的相關性和提高受眾閲讀的興趣性等方面下工夫,把黨的意志轉變為羣眾的語言、新聞的語言,使之入耳入腦。第三,注意在體制上創新,積極探索建立新形勢下保證正確導向、富有經營活力的微觀運行機制,完善新聞宣傳宏觀管理體制,健全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工作的快速反應和應急協調機制。(8分)

新聞(記者、編輯)教學計劃 篇三

黑龍江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知識更新培訓

新聞(記者、編輯)

(2010----2014)第一年專業科目教學計劃

黑龍江大學 2010年5月

一、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新聞傳播繼續教育知識更新課程十五講是研究包括報紙、廣播、電視、廣告及新媒體在內的媒介發展態勢與規律的課程。目的是面對不斷變化的媒介環境能夠認識其發展原因、發展動向及最新發展成果。

二、課程基本要求

第一講 網絡媒體改變了中國社會的輿論格局

教學目的:

通過對網絡媒體新的發展態勢分析,瞭解其與中國社會輿論格局的關係,認識網絡輿論的正負效應,以便更好地引導社會輿論。教學安排:

4學時。教學內容:

一、網絡媒體的界定

二、網絡媒體對中國社會輿論格局的衝擊

三、網絡媒體輿論的正效應和負效應

四、網絡媒體輿論引導要注意的問題

五、哈爾濱“寶馬撞人案”分析。參考文獻:

人民網 網絡輿情專欄。

第二講

新媒體技術給報刊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教學目的:

通過對新媒體技術的瞭解,認識傳統報刊業受到的衝擊,以及媒介融合的新趨勢,理解技術變革給報刊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教學安排:

3學時。教學內容:

一、技術一直是推動報刊業變革的巨大力量。

二、新媒體技術的表徵。

三、新媒體技術給報刊業帶來的挑戰。

四、報刊業應對新媒體技術挑戰的措施。

五、以道瓊斯公司為例,解讀新媒體技術時代的媒介操作。參考文獻:

《傳媒變革力》喻國明 南方日報出版社 2009年版。

第三講

對我國報業集團的基本認識

教學目的:

通過對我國報業集團發展歷史的回顧,認識“事業性質,企業經營”的報業集團性質,探索其成功與不足。強調在報業集團發展中尤其不能忽視黨報的品牌效應。教學安排:

3學時。教學內容:

一、報業集團成立的背景。

二、報業集團的特徵。

三、報業集團的突破。

四、報業集團中黨報的品牌建設 參考文獻:

1、何華章《黨報做大作強 貴在創新》,《新聞記者》2002第4期

2、周瑞金《輿論:改革開放的先導》,《新聞記者》1992第3期

3、魏軼羣《中國報業集團十年足跡》,《中國記者》,2006年第3期

4、周志懿《2008中國報業重壓之下積極轉型》,《傳媒》2009年第2期

5、衞文新 周風 《報業集團改革回顧》《新聞三味》2009年第4期

第四講 廣播專業化研究

教學目的:

通過對廣播專業化問題的研究,瞭解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為加強自身競爭力,不斷進行改革的路徑;在“雙重屬性”的現階段體制框架內,電台的基本格局、與市場和受眾相適應的基本現狀;各個變革階段的各種理論、政策支持以及具有突破意義的改革實踐。以便加深對當代廣播全面、深刻的認識。教學安排:

4學時。教學內容:

一、廣播專業化的基本概念、產生及初期發展。

二、專業電台產生和發展的條件及其優勢。

三、國外廣播專業化發展現狀。

四、我國廣播專業化產生的時代背景。

五、我國廣播專業化發展的不同時期及基本脈絡。

六、我國目前廣播專業化電台的分類。

七、媒體融合下廣播專業化的未來發展。參考文獻:

1、《內容、受眾、傳播——廣播專業化概念》 作者 趙多佳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8年

2、《廣播頻率專業化研究》 作者 鄧忻忻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6年

3、新華網、中廣網、青年記者網

4、《新聞媒介通論》 袁軍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3年

5、《廣播創新與跨越》 白玲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7年

6、《中國廣播產業經營管理研究》 黃升民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8年

7、《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9年12期

第五講 中國廣播聯盟的建立與發展

教學目的:

通過對廣播聯盟的研究,瞭解在目前廣播“條塊分割”的體制格局下,加強全國各級廣播電台之間合作的重大意義;各級廣播電台共同參加重大事件報道,實現資源共享、降低成本、走向共贏的大膽實踐。而這一切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創新意義。教學安排: 3學時。教學內容:

一、全國性的廣播合作組織成立。

二、建立中國廣播聯盟的意義。

三、廣播聯盟讓全國廣播界同唱一首歌。

四、廣播聯盟的未來之路。參考文獻:

1、《中國廣播》 2009年第7期 第10-15頁

2、《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8年第7期 第34頁 2009年1期、9期

3、《廣播創新與跨越》 白玲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7年

4、《中國廣播產業經營管理研究》 黃升民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8年

5、中國廣播網

第六講 整治廣播虛假“醫療講座”節目

教學目的:

通過對廣播虛假“醫療講座”節目的關注,分析廣播虛假醫療廣告出籠和屢禁不止的原因;分析其對社會的惡劣影響、對消費者的嚴重侵害。從而加深對其危害性的認識,倡導人們參與到淨化廣播媒介環境的工作中來。教學安排: 3學時。教學內容:

一、醫療廣告問題的出現及其現狀。

二、醫療講座節目變異以及產生的危害。

三、有關部門應加大力度整頓醫療講座市場。參考文獻:

1、《廣播創新與跨越》 白玲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7年

2、《中國廣播產業經營管理研究》 黃升民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8年

3、《五部門加強廣播電視醫療藥品廣告監管重申4不準》 新華網

4、《醫療講座類節目對廣播的危害》 劉爽

5、《試論規範廣播醫療廣告的緊迫性》 韓春秒

6、《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10年1期

7、新華網、人民網

8、《關於整頓廣播電視醫療資訊服務和電視購物節目內容的通知》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 2006年

9、《廣播的創新與發展》,胡正榮、曹璐、雷躍捷主編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4年

10、《當代廣播電視概論》 陸曄、趙民主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年

11、《中國廣播電視概要》 張振華主編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2、《新廣告觀》 黃升民著 中國物價出版社 2003年

第七講 電視欄目的改版與創新

教學目的:

通過對電視欄目的改版與創新的研究,重點在於理解目前電視欄目品牌化建設的相關理論基礎和實踐操作原則;在於思考目前中國電視欄目改版過程中的主要表現和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如何通過電視欄目的個性化建設實現電視欄目創新。教學安排: 4學時 教學內容:

一、電視欄目的定位。

二、電視欄目的改版。

三、電視欄目的個性化建設。

參考書目:

1、《電視媒介的市場對策》 羅明 主編 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2.《電視欄目解析》 石長順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8年版

3、《中國優秀原創電視欄目寶典》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媒介》雜誌社主編 中國市場出版社 2008年版

第八講 製播體制改革與電視節目的社會化生產

教學目的:

通過對製播體制改革與電視節目的社會化生產的研究,重點掌握電視節目社會化生產的必要性、經營性節目與公益性節目製播模式的選擇等。理解制播體制改革並不是簡單籠統地等同於實行製播分離,而是需要從我國國情和電視業的發展實際出發,充分考慮不同類型電視節目的政治屬性、社會屬性、市場屬性以及製播特性,探索具有現實可操作性的運作模式。教學安排: 3學時 教學內容:

一、製播體制改革的目標定位。

二、電視節目的社會化生產。

三、公益性節目和經營性節目的製播模式選擇。

四、以頻道為平台實施製播體制改革的啟示。參考書目:

1、《製播體制改革與電視業發展問題研究》 唐世鼎 黎斌等編著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2、《中國電視媒體的管理與經營》 鄭蔚 著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6年版

3、《中國城市電視台可持續發展路徑》 王蘭柱,呂值友 等著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9年版

第九講 電視媒體的人力資源管理

教學目的:

通過對電視媒體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重點掌握中國電視媒體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與問題、電視媒體的人力資源規劃和人力資源配置等問題。理解人力資源管理與傳統的人事管理之間的差異、目前中國電視媒體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進行電視媒體的人力資源配置和媒體員工的綜合能力考評。教學安排: 3課時 教學內容:

一、人力資源管理與傳統人事管理的差異。

二、中國電視媒體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

三、電視媒體的人力資源規劃。

四、電視媒體的人力資源配置。

五、電視媒體的員工綜合考評。

參考書目:

1、《中國電視媒體的管理和經營》鄭蔚 著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6年版

2、《中國電視產業啟示錄》 陸地 著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7年版 3.《電視媒體人力資源管理》 崔永泉,高福安,宋培義 主編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9年版

第十講 廣告新媒體現狀及發展

教學目的:

通過對廣告新媒體現狀及發展的研究,重點掌握新媒體概念和內容;廣告媒介的作用;網絡新媒體廣告的特點以及網絡新媒體對廣告營銷的傳統模式的改變。教學安排:

3學時 教學內容:

一、新媒體與廣告媒介。

二、廣告活動的需求推動新媒體發展。

三、中國網絡發展現狀。

四、網絡廣告的特點。

五、廣告主新媒體投放已是大勢所趨。

六、網絡新媒體改變了廣告營銷的傳統模式。參考文獻:

1、《新媒體激變》中國傳媒大學廣告主研究所編著 中信出版社2008年 第6期

2、《數字新媒體概論》張文俊編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年 第1期

3、《新媒體與廣告互動傳播》舒永平等著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6年 第10期

4、《中國新聞出版報》

5、《新營銷》

6、流媒體網

第十二講

名人廣告的利與弊

教學目的:

通過對名人廣告利與弊的研究,重點掌握名人廣告的概念及其類別;優勢及其負面影響;瞭解其負面社會效果產生的原因並掌握解決的方法。教學安排:

3學時。教學內容:

一、名人廣告的基本問題。

二、名人廣告的優勢。

三、名人廣告的負面效應。

四、名人廣告負面效應產生的原因。

五、消除名人廣告負面影響的應對方法。參考文獻:

1、《廣告文化學》李宗成 鄭州大學出版社 2008年第1期

2、《當代中國廣告透視》王曉 付平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4年

3、《葉茂中的營銷策劃》葉茂中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年

4、《中國廣告》

5、《中國報道》

6、中文天下網

第十三講 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的新聞報道

教學目的:

通過對突發公共危機事件中新聞報道的研究,重點掌握政府與媒體在應對突發災難性事件方面的共識,以及危機中兩者的責任分工與義務衝突。掌握21世紀以來公共危機事件頻發的社會原因。理解風險社會中危機事件多發的特點和信息調控的重要意義。教學安排: 3學時。教學內容:

一、媒體十年:光榮與不幸。

二、信息公開:政府與媒體的共識。

三、共識之後:分工與操作的問題。參考文獻:

1、《傳播學教程》郭慶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年

2、《風險社會》烏爾裏希·貝克著 譯林出版社 2004年

3、《南方傳媒研究》第十三輯“災難報道” 南方日報出版社 2008年

4、《2008年中國新聞業回眸(下)》 孫正

一、柳婷婷 《新聞記者》2009年第1期

5、《突發事件中的媒體應變考驗輿論引導力》 姚遠等,《中國記者》2009年第1期

6、《從汶川地震“母愛短信”報道看媒體轉載核實責任》 唐遠清 《新聞記者》2008年第8期

7、《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公開與傳媒宣泄功能》 童兵 《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第8期

第十四講 新聞的真實與失實 教學目的:

通過對新聞真實性問題的探討,重點掌握新聞真實性問題的複雜性,理解世界新聞界追求新聞真實的共同價值取向。掌握新世紀以來我國假新聞演變的一些特點,深刻認識假新聞的危害和行業治理假新聞的決心。教學安排:

3學時。教學內容:

一、真實:新聞人永遠的嚮往。

二、新世紀以來假新聞的演變

三、假新聞的危害與治理。

參考文獻:

1、《輿論學·譯者前言》 沃爾特·李普曼著 林珊譯 華夏出版社 1989年7月

2、《“十大假新聞”》 《新聞記者》 2002-2010年第1 期

第十五講 新聞影像倫理問題的表現及原因探析

教學目的:

通過對新聞影像倫理問題的表現及原因探析,重點把握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的影像倫理問題,着眼於影像的拍攝與製作環節,分析傳媒影像倫理的各種表現,並嘗試以新聞學理論和傳播學理論進行解釋,以期引起業界同仁的反思與重視,進而減少此類問題的出現,維護新聞媒體的公信力。教學安排:

3學時。教學內容:

一、由“霸權作風”引發的影像倫理問題。

二、由“斷章取義”引發的影像倫理問題。

三、由“展示細節”引發的影像倫理問題。

四、由“導演事實”引發的影像倫理問題。

五、由“移花接木”引發的影像倫理問題。參考文獻:

1、《社會發展中的階層分化與媒介的控制權和使用權》 段京肅 《廈門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2、《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劉鵬 《新聞記者》 2005年第1期

3、《電視新聞傳播與影像倫理芻議》張軍華、王曉勇 《新聞界》2005年第5期

4、《一名新記者的困惑》李寧源 《新聞記者》 2004年第11期

5、《暗訪與偷拍――記者就在你身邊》 徐訊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3年

6、《傳播學引論》(增補版)李彬 新華出版社 2003年

7、《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 童兵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8、《媒介事件:歷史的現場直播·中譯本序》 丹尼爾·戴揚等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0年

新聞(記者、編輯)思考題 篇四

新聞(記者、編輯)思考題

第一次作業:

(本次作業要求初級職稱學員答1、2、3、4題,中高級職稱學員答3、4、5、6題)

1、如何理解媒介權力?媒介權力的實現路徑是什麼?

2、試述建立中國廣播聯盟的意義及其作用。

3、談談近年來中國電視新聞報道表現出來的主要變化?

答:

(一)報道主體與媒體話語權

2010年新華社正式染指電視,興辦“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CNC)”。2010年元旦,新華社在香港開播第一個直屬台,既有動態欄目,也有專題新聞。與CNC交相輝映的是跨媒體“巨無霸”——中國網絡電視台。2009年12月28日,中央電視台打造的中國網絡電視台(CNTV)正式開播。CNTV屬於國家網絡電視播出機構。

但目前看,二者在話語權上“錯峯爭權”,互避鋒芒。CNC與CNTV從本質上説都是視頻網站,但二者以佔有強大的政治資源而與普通的視頻網站區別開來。

(二)新聞理念和報道手法走向成熟

在報道的內容上:向深度廣度和受眾嵌入度拓展。主要表現為:一是災難性事件中,電視記者的“人本思維”迴歸,“自我定位”更加明確。二是對於世博會這種持久戰,孤軍奮戰式散兵遊勇作戰方式肯定會造成內容重複、重點缺失等現象,而各路媒體組成一股合力,各顯優勢而資源共享則無疑會使電視新聞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裏,常保持續生命力。

報道效果:在更新傳播方式和傳播佈局中提升。

具體表現:政經新聞民生化,可看性增強。目前各類新聞的宣傳功能越來越被淡化,也可以看做是宣傳技能的提高。民生新聞主流化,影響力提高。

4、崔請論述植入式廣告的優勢與缺陷。

答:優勢:(1)廣告到達率高。

(2)廣告覆蓋面廣。

(3)廣告干擾度低。

(4)打消觀眾戒備心理,更易被接受。

(5)明星效應,對消費者影響更大。

(6)生命力強,廣告傳播時間長遠。

(7)廣告成本相對較低,性價比高。

(8)廣告媒體曝光率高。

缺陷:(1)分散了觀眾注意力,甚至引發反感。

(2)商品的功能或品牌的內涵受情節限制無法充分或正確表達。

(3)廣告及其表現的品牌和產品在遊戲中是配角,損害了品牌形象。

(4)品牌的適用性範圍較小。

(5)植入式廣告增加了廣告主的風險。

5、請簡述網絡媒體輿論引導方法。(輿論的目的是讓公共事務最大限度地符合公眾共同的意志和要求。它的功能是對涉及公共事務的組織、人員的行為實行監督進行有效的制約和限制,使之服從、服務於既定的公眾的共同意志,符合公眾的共同利益。輿論的作用是正負雙向的,它的質量並不是永恆不變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壞之別。衡量輿論質量的標準是輿論作用於社會實踐的後果,包括直接與間接、長期與短期的結果等。所以,網絡這把雙刃劍,既可以用自由開放塑造地方政府社會控制的強力形象,也可以用狂熱暴力凸現地方政府社會控制的無能形象。

由於輿論具有公開性、公共性、急迫性、廣泛性、評價性等特點,因此,大眾媒介與輿論導向就有着必然的聯繫。大眾媒介在現代社會具有最直接、最頻繁、最普遍地反映公眾意見的輿論表達作用,它逐步從單純的表達渠道“晉升”到公眾的代言人、民意代表的地位,成為“廣泛的、無名的社會輿論的工具”,即“擬態公眾”。大眾媒介在輿論領域扮演着公眾論壇和公眾代言人的雙重角色,既是輿論的載體,又是輿論的主體。這就引發了我們對網絡輿論引導的重視。

在傳統媒介中,引導輿論是其重要的職能,就像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人民日報時所指出的那樣:“新形勢下,新聞宣傳工作要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營造良好輿論環境,更好地發揮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要把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放在突出位置,進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實措施,取得新的成效。”現在,面對不斷變化的媒介環境,面對“人人都可能是記者”的網絡時代,輿論引導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則更加突出。

方法之一:在信息的傳遞上,大膽依靠新媒介的“快”。對於傳統媒介來説,報紙有印刷流程,電視有線性收看,要説時效性都不及新媒介來得快。奧運期間,中國移動的奧運手機報每天讀者超過1 200萬人,手機“即拍即傳”技術,使攝影記者可將照片以平均每6秒一張的速度傳到後方編輯服務器上,並迅速傳遍全球。因此,有能力自己辦網站或者與互

聯網站有合作的傳統媒體,都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多渠道、零距離的技術優勢,組織好自己的報道隊伍、報道內容。

方法之二:在事件的解析上,把“意見領袖”的角色扮演好。央視國際在報道奧運會時,最吸引網友的是它的論壇。杜麗痛失首金、埃蒙斯再度失手、劉翔退出比賽、博爾特百米奪冠等,立即成為網絡熱議話題。這時的媒介就由兩條邏輯線組成:一是傳統的現場節目播出和必要的當事人訪談;二是眾多來自四面八方的網友參與討論。與傳統媒介相比,網絡媒體允許民眾表達觀點,不用離家就能彼此與政治領袖進行溝通。因此,作為媒介的兩翼,傳統的播出和網上的熱議一個都不能少。這種綜合的媒介圖景展示了傳播關係的新變化。

方式之三:在“集體反應效果”上,儘量消散網絡的輿論波。集體反應效果主要有以下兩類:對令人擔憂的、不完全的或者有誤導的信息表現出的廣泛恐慌;羣眾暴力活動的擴大或流行。這幾年,通過網絡傳播,引發恐慌和謠言以及民眾失序的情況時有出現。網絡輿論是一個自我結構、自我發展、按自己的規律運行的自主組織,其中某個不確定因素的偶然活躍,都可能引發一場輿論譁變。因此,消散這些令人不安的社會因素,是網絡媒體管理、輿論引導的重要工作。

對於網絡媒體所帶來的一系列新問題,或許,新加坡的做法可資借鑑。新加坡組成了一個由13名資深人士任職的新媒體諮詢理事會(簡稱AIMS),這個理事會在2008年8月發表了《接觸新媒體———挑戰舊思維》的報告書。報告指出:網絡媒體的出現,其中最大的矛盾無疑來自年輕一代所擁護的民主開放,他們不歡迎太多的干預。但是,任何的媒體如果毫無節制,就會出現媒體做審查、媒體辦案、媒體煽動羣眾等“無法無天”的情況。在世界許多地方,這也早有先例。為此,理事會提出以“漸進放寬”的方式,並以普及教育加強公眾辨別能力的配合,讓網絡媒體在適度的管制中向前發展。)

6、目前突發事件的信息披露和新聞報道需要破解哪些難題。(面對風險社會不時發生的各類危機事件,政府與媒體共同選擇的方向是信息公開。但兩者在具體分工、操作方式和責任邊界等方面卻存在分歧。比如政府習慣於正面宣傳,號召社會配合,媒體卻往往因應受眾需要,急於發佈預警信息;政府必須要着眼大局通盤考慮,而媒體則主要維護受眾羣體的利益。這樣,媒體與政府雖有共同目標,但操作中又存在分歧或相護掣肘的現象。

平衡雙方關係,合理劃分邊界,尋找信息公開與信息調控的平衡,是面對危機時急需破解的難題。

在以往的幾十年中,我國媒體對突發事件的信息發佈,一直是遵從政府要求,將社會穩定和信息的完整放在第一位,這就在客觀上導致了新聞的時效性差,忽視了新聞自身的規律。在經歷了2003年的非典疫情之後,這種習慣性作法失去了市場。當時因為政府與媒體沒有及時地發佈疫情傳播和危害的信息,導致各級政府和公眾缺乏危害性的認識,更不能科學合理地進行預防,至使疫情大面積蔓延。在4月20日之後,政府放開了新聞報道,信息得以及時廣泛傳播,管理者因地制宜採取各種應對疫情的防護措施,很快就扭轉和扼制了疫情。非典疫情前後期境況的不同,讓人們深刻理解了信息及時公開的重要意義。

與此相應的教訓還有2008年拉薩3·14事件,當時我們國家對事件定性準確、當場處置非常及時、得力,可惜的是未及時讓媒體介入發佈信息,由此延誤了主導輿論的時機,喪失主動權,留下了遺憾。

吃一塹方能長一智。在其後的汶川地震和救災中,政府與媒體反被動為主動,以頒發不久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為指針運作,及時報道新聞,積極引導輿論,其結果是我們掌握了輿論的主動權。)

編輯記者考試試題_綜合知識 篇五

編輯記者考試試題 綜合知識

1、人類最終從動物界分化出來的根本標誌是創造勞動工具。

2、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 物質資料的生產。

3、生產關係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係。

4、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

5、實現意識對物質反作用的途徑是 社會實踐。

6、“在自然界中,既沒有原因,也沒有結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主觀意向當中產生的”這種觀點是:唯心主義非決定論。

7、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是“誠實守信”。

8、我國實行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是人民的奮鬥成果和歷史的選擇,他們的核心內容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

9、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決定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

10、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工作路線是:羣眾路線。

11、對個體農業,個體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目的是把所有制變為集體所有制。

12、共產黨正式提出和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文獻是:《論十大關係》

13、馬克思主義認為,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

14、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5、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佔統治地位的資本是:金融資本。

16、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特徵是: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

17、人在價值關係中與其他存在物的根本區別是:人既可以是價值的客體,又是價值的主體,其他存在物只能是價值的客體。

18、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19、唯物辯證法的揚棄範疇是指:新事物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20、從事商品經營活動的商業資本所獲得的利潤相當於:平均利潤。

21、分析資本的總公式的矛盾,指明價值增值產生的具體所在:發生在購買階段G-W所購買的商品使用價值上。

2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社會主義準備了完備的物質基礎。

23、最先提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這一偉大任務的是:毛澤東。

24.2006年1月9日,胡錦濤在談過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

25.2005年7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克里姆林宮同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舉行正式的會談。會談後,兩國元首鄭重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

26、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是:以人為本。

27.2005年12月,在天然氣價格問題上出現的爭端的兩個國家是:俄羅斯和烏克蘭。

28、以下法律形式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憲法。

29、關於使用語言文字的原則,憲法是: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30、關於社會主義法制的錯誤描述為:等同於社會主義法治。

31、新聞廣播電視事業的法律地位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32、下列行為中,構成破壞廣播電視設施罪的有:故意破壞正在使用中的廣播電視設施,危害公共安全。

33、民法是指: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

34、下列各項中不屬於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的有:處以三年有期徒刑。

35、發表權和署名權都屬於:著作權。

36、下列各項中,不屬於廣播電台及電視台的義務的有:播放他人的錄像製品,可以不取的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支付報酬。

37、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中,正確的有關於廣播電台及電視台使用的語言文字的原則,下列説法正確的有:國家機關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公務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除外。

38、廣播電台及電視台每套節目每天播放廣播電視廣告的比例,不得超過該套節目每天播出總量的:20%

39、關於廣播電視台及電視台使用語言文字的原則,下列説法正確的有:應當使用規範的語言文字。

40、設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機構或從事廣播電視製作經營活動應當取得:《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

41、各電視頻道每天播出的除境外影視劇以外的其他境外電視節目,不得超過該頻道當天總播出時間的:15%

42、犯罪主體包括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自然人不屬於侵犯著作權罪。

屬於侵犯著作權罪的是:以營利為目的,未經著作權人許可複製發行其文字音像等作品,侵犯的客體是國家的著作權管理制度及他人的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

43、行為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 不屬於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的條件

行為人具有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的條件是: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44、代理人知道被委託代理的事項違法仍然進行代理的活動的:由代理人承擔責任。

45、未經廣電總局批准,不得在(19:00—22:00)的時間段內播出境外影視劇

46、播放廣播電視廣告應當保證娛樂性的説法中錯誤的。

正確的是:廣播電台、電視台應當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控制酒類廣告的播出,播放廣播電視廣告應當尊重大眾生活習慣,播放廣播電視廣告應當駁斥廣播電視節目的完整性。

47、公民作品,其發表權著作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後50年。

48、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認為,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屬於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

49、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

50、個人收入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條件是: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

51、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52、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是由: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組成的整體。

5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方式主要是:間接調控。

54、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是:保持經濟快速增長。

55、假如經濟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受害者將是:債權人和退休金領取者

56、效率與公平原則的關係是:在促進效率的前提下體現公平。

57、我國私營企業中的勞動者的個人收入屬於:勞動力價值收入。

58、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收入的分配原則。

59、我國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是:股份制。

60、我國國有企業產權關係明晰是指國家擁有資產所有權,企業擁有:法人財產權。

61、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下列哪一因素最可能導致通貨膨脹:政府支出不變但是税收減少。

62、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控制物價上漲,應採取:緊縮型的貨幣政策。

63、機會成本是:隱性成本。

64、價格信號調節具有一定的:隨意性。

65、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於各國之間:生產成本上的相對差別。

66、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間是:2001年12月。

67、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資源配置全球化。

68、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是:兩種資源配置的方式。

69、市場機制的核心是:價格機制。

70、宏觀調控主要是通過(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調節機制來實現的。

71、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72、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源配置國際化。

73、世界貿易組織的組織原則是非歧視貿易原則。

74、社會化是一個貫穿人生始終的長期過程。

75、《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分為以下幾部分:風雅頌

76、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

77、社會規範是人們共同遵守的、規定在特定情境下人們應該採取適當行為的準則。

78、社會羣體 是指兩個或更多的人。他們有共同的認同及某種團結一致的感覺,對羣體中每個人的行為都有相同而確定的目標和期望,展示了人們相互聯繫的獨特模式。

79、現代化是指一種特殊的社會轉型過程,即社會在日益分化的基礎上,進入一個能夠自我維持增長和自我創新,以滿足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的全面的全面發展過程。

80、社會保障是社會向社會成員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81、社會動機是指引起、維持、推動個體活動以達到一定目標的內部動力,它是驅動人的社會的基本力量。

82、社會認知是個體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觀察。瞭解他人並形成判斷的一種心理活動。

83、羣體心理是指羣體成員的活動中共有的、有別於其他羣體的價值、態度和行為方式的總和。

84、楚辭中最重要的篇章是屈原的《離騷》。

85、“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是陳子昂《等幽州台歌》中的詩句。

86、“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詩句。

87、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是:孟浩然、王維。

88、為保護著作權人、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鼓勵有益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制定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

89、調整因創造。使用智力成果而產生的,以及在確認、保護與行使智力成果所有人的知識產權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係的法律規範之總稱是《知識產權法》

90、為保守國家祕密,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1988年9月5日經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祕密法》。

91、關係到國家的安全和利益,依法法定程序確定,在一定時間內只限於一定範圍的人員知悉的事項是國家祕密。

92、《保密法》第九條規定,國家祕密的密級分為“絕密、機密、祕密”三級。

93、從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應當依照本規定取得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頒發的《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的許可證》。

94、通過衞星和地面無線廣播方式,在手機、PDA、MP3、MP4、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等七寸以下的小屏幕、移動便攜手持式終端上,實現隨時隨地接受廣播電視節目收視與信息服務是移動多媒體廣播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