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北京信息工程學院校徽多篇

欄目: 信息簡報 / 發佈於: / 人氣:2.23W

北京信息工程學院校徽多篇

北京信息工程學院校徽 篇一

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原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工業部。

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的`前身是1978年第四機械工業部1915所舉辦的北京大學第二分校。

1985年,學校更名為北京信息工程學院,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工業部。

1985年1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為北京信息工程學院。

,學校與電子工業管理幹部學院、北京成人電子工業學院合併。

,學校劃轉北京市管理。

合併之後

8月2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由原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合併組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5月18日,教育部批准籌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3月26日,教育部批准正式設立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信息工程學院校徽 篇二

北京信息工程學院一般指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簡稱信息科大,坐落在中國首都北京,是一所以工管為主體、工管理經文法多學科協調發展,北京市重點支持建設的高校,是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建設高校。

截止9月,有小營、健翔橋、清河、金台路、酒仙橋5個校區,佔地500畝,校舍建築面積33.17萬平方米。學校總用地規模1183.6畝的新校區已於20正式開工建設,固定資產總值8.72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02億元;圖書館藏書102.88萬冊,電子圖書15.79TB;設置有12個學院,36個本科專業;現有在校生15478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154人,本科生10556人。

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

北京機械工業學院

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原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工業部。

1937年,北平市立高級商業職業學校設立;1946年,國立北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設立。

北京機械工業學院的前身北京機械學院於1958年成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歷史發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歷史發展

1972年,該院遷往陝西與陝西工業大學合併組建了陝西機械學院,還有一部分以印刷專業為主在北京黃莊成立了北京印刷學院。

1986年,陝西機械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專科學校合併成立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學院。

1990年11月,學校更名為北京機械工業學院,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工業部。

,學校劃轉北京市管理。

長春工程學院校徽 篇三

長春工程學院校徽

長春工程學院(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位於吉林省長春市,是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本科學校,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20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長春建築高等專科學校、長春工業高等專科學校、長春水利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長春工程學院。

據2月學校網站顯示,學校有湖東校區和湖西校區兩個校區,佔地總面積45.8萬平方米,校舍總建築面積46.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8.7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8億元,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150.25萬冊;共有全日制在校學生14679人,教職工1260人;設有17個教學單位、44個本科專業和21個專科專業。

歷史發展

三校並立

長春建築高等專科學校

1951年4月,長春土木建築高級職業學校創建,隸屬於東北政府工業部。

1952年11月,長春土木建築高級職業學校更名為長春土木建築工業技術學校,隸屬於中央政府重工業部。

1953年4月,長春土木建築工業技術學校更名為長春建築工程學校。

1953年9月,長春土木建築工程學校更名為中央政府重工業部長春建築工程學校。

1955年6月,更名為重工業部長春建築工程學校。

1956年7月,重工業部長春建築工程學校更名為冶金工業部長春建築工程學校,隸屬於冶金工業部。

1958年10月,冶金工業部長春建築工程學校更名為長春冶金建築專科學校。

1963年5月,長春冶金建築專科學校更名為長春冶金建築學校。

1969年5月,長春冶金建築學校隸屬於吉林省冶金局。

1978年6月,長春冶金建築學校隸屬於冶金工業部。[2]

1983年9月,長春冶金建築學校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

1984年10月,長春冶金建築學校更名為長春建築專科學校。

1992年4月,長春建築專科學校更名為長春建築高等專科學校。

19,被教育部遴選確定為全國示範性高等工程專科重點建設學校。[2]

長春工業高等專科學校

1952年8月,長春測量地質技術學校創建,隸屬於東北政府工業部,11月改隸屬於中央政府重工業部。

1953年9月,長春測量地質技術學校更名為中央政府重工業部長春地質學校。

1955年6月,中央政府重工業部長春地質學校更名為重工業部長春地質學校。

1956年7月,重工業部長春地質學校更名為冶金工業部長春地質學校,隸屬於冶金工業部。

1958年10月,冶金工業部長春地質學校更名為長春冶金地質專科學校。

1963年5月,長春冶金地質專科學校更名為長春冶金地質學校。

1969年5月,長春冶金地質學校隸屬於吉林省冶金局。

1978年6月,長春冶金地質學校隸屬於冶金工業部。

1985年1月,長春冶金地質學校更名為長春冶金地質專科學校。

1992年4月,長春冶金地質專科學校更名為長春地質高等專科學校。

1993年5月,長春地質高等專科學校更名為長春工業高等專科學校。

年,被教育部遴選確定為全國示範性高等工程專科重點建設學校。

長春水利電力高等專科學校

1953年7月,長春水力發電工程學校創建,隸屬於燃料工業部。

1953年10月,長春水力發電工程學校更名為長春水力發電學校。

1955年7月,長春水力發電學校隸屬於電力工業部。

1958年7月,長春水力發電學校更名為吉林省長春水利電力學校,隸屬於吉林省水利廳。

1958年11月,吉林省長春水利電力學校隸屬於吉林省長春水利電力專科學校。

1960年5月,吉林省長春水利電力專科學校更名為吉林水利水電學院。

1962年8月,吉林水利水電學院更名為長春水利電力學校,隸屬於水利電力部。

1970年5月,長春水利電力學校更名為吉林省水利電力學校,隸屬於吉林省水利局。

1979年12月,吉林省水利電力學校更名為東北水利水電學校,隸屬於水利部。

1982年3月,東北水利水電學校,隸屬於水利水電部。

1985年7月,東北水利水電學校更名為東北水利水電專科學校。

1988年6月,東北水利水電專科學校改隸屬於能源部。

1992年4月,東北水利水電專科學校更名為長春水利電力高等專科學校。

1993年3月,長春水利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隸屬於電力工業部。

1995年1月,長春水利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隸屬於東北電力集團公司。

1997年,被教育部遴選確定為全國示範性高等工程專科重點建設學校。

合併發展

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長春建築高等專科學校、長春工業高等專科學校、長春水利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長春工程學院,隸屬於吉林省。

2月,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和教育部批准,學校成為全國具有國防生招生資格的七十所大學之一。

9月,學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為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月,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學士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培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單位,開始在水利工程、建築與土木工程領域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

北京科技大學校徽 篇四

北京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USTB)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為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院校,入選“20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設有研究生院,是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員。

學校於1952年由原北洋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國內著名大學的礦冶科系組建而成,初名北京鋼鐵工業學院,1960年更名北京鋼鐵學院,是全國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88年定名北京科技大學,1997年5月,學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行列。2006年,學校成為首批“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項目高校。2014年,入選國家“2011計劃”。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科為主,工學、理學、管理學、文學、經濟學、法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研究型重點大學。

歷史沿革

北京鋼鐵工業學院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各條建設戰線百廢待興,人才奇缺,國家鋼鐵產量每年只有十幾萬噸。為了迅速培養冶金人才,發展壯大鋼鐵工業,中央決定在京津地區分別建立鋼鐵、地質、採礦等獨立的專門學院。

1952年,經過中央政府教育部與重工業部磋商,決定以北洋大學、唐山鐵道學院、山西大學、北京工業學院、西北工學院、清華大學等六所著名院校的有關採礦和冶金系科為基礎,成立了中國第一所鋼鐵工業高等學府——北京鋼鐵工業學院。[2]

北鋼院由以下六所院校的礦冶科系組建而成:

1、北洋大學冶金系、採礦系金屬礦組(現天津大學,1895年成立);

2、唐山鐵道學院冶金系(現西南交通大學,1896年成立);

3、北京工業學院冶金、採礦和鋼鐵機械專業(現北京理工大學,1940年成立);

4、西北工學院冶金系(現西北工業大學,1938年成立);

5、山西大學冶金系(1902年成立);

6、清華大學採礦系金屬組(1911年成立)。

1952年4月22日上午,重工業部鋼鐵工業局抽調陳琅環、柏華、丘玉池、李瑞震震等19位同志舉行了籌建北京鋼鐵工業學院第一次籌備工作會議。欣聞新中國鋼鐵學府的誕生,胸懷鋼鐵強國的夢想,魏景昌、魏壽昆、張文奇、胡庶華、章守華、趙錫霖等大批名師巨擘從天津、唐山、西安、太原乃至世界各地匯聚而來,從此,一所承載着新中國“鋼鐵強國”夢想的最高學府在這片古老的“滿井村”安營落户。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正是一口“滿井”(在今學校南門附近)的井水供養着全校幾千人的生活,更是建築施工用水的全部來源。初創時期的校園建設以莫斯科鋼鐵學院為藍本,主配樓雖然沒有蘇聯建築標誌性的木製大尖頂和紅五星,但仍是典型的蘇式建築風格,方正而簡約。

由此,誕生了新中國第一所鋼鐵工業高等學府,根據教育部安排,學校成立之初暫在清華園辦學一年。1953年9月23日,學校遷入現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校址。

20世紀50、60年代,北京地區流傳着一句“北大、清華、鋼老三”。被譽為“鋼老三”的北京鋼鐵工業學院自建校之初就得到中央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作為國家鋼鐵工業的最高學府,學校的發展與新中國的發展緊密相連。

1954年至1958年,周恩來總理三訪鋼院,對學校的發展傾注關懷。

1958年周總理第三次來訪時,西哈努克親王(柬埔寨國王)也隨行視察。在當時學校的金工廠實習基地,一片熱火朝天的鍊鋼現場中,西哈努克親王聚精會神地盯着一個小鍊鋼爐子看了半天。這個爐子就是“電渣鍊鋼爐”,產出的都是如母艦主板等特種軍工用鋼,直到現在仍是世界上先進的工藝之一。

北京鋼鐵學院

1960年2月4日,北京鋼鐵工業學院經冶金部和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北京鋼鐵學院;同年學校被批准為全國重點大學。

1969年10月,隨着林彪“第一號令”的下達,北京鋼鐵學院和周邊兄弟院校都面臨着被外遷的命運。但周總理告訴毛主席:“華北有許多鋼鐵工業,不能沒有鋼鐵學院,北京鋼鐵學院要繼續留在北京辦學”。周總理的特殊關懷讓鋼院永遠留了下來,繼續在這片古老土地發展壯大。

20世紀80年代,隨着國家的發展戰略轉變,學校也相應進行了變革。在新時代的風雲變幻裏,學校不斷探索着新的定位和目標,延續光輝,展望未來。

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國家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

北京科技大學

1988年,北京鋼鐵學院在建校36週年的日子裏,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並確定英譯名“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縮寫為“USTB”,沿用至今。

1997年,學校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建設高校。

學校原隸屬於冶金工業部,1998年劃轉教育部直屬,同年,北京冶金管理幹部學院併入。

進入21世紀,李鵬、李嵐清、賈慶林等黨和國家領導曾先後來校視察,對學校的蓬勃發展飽含期許。2002年建校五十週年大會上,北京市市長、北科大校友劉淇在賀詞中説:“北京科技大學為國家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和聲名遠播的治學大師、興業偉才與治國棟樑,取得了豐碩的科學研究成果,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2006年,學校成為國家首批“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985平台)建設高校。

2008年,學校籌建“國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NCMS)”,成為首個承建國家級大科學中心的高校。

2010年,學校成為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2014年,學校牽頭的“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2011計劃”。

2017年,學校籌建“北京精準醫療與健康研究院”(下設六個研究中心),聘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青島建築工程學院校徽 篇五

青島建築工程學院校徽

青島建築工程學院一般指青島理工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土木建築、機械製造、環境能源學科特色鮮明,理、工、經、管、文、法、藝多學科協調發展,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多科性大學的省屬重點大學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入選國家“111計劃”。

學校興學始源19德國人衞禮賢創建的禮賢書院,辦學發軔於1931年禮賢中學開設的'高級工程科,創辦於1952年12月發文籌建、1953年正式成立的“山東省青島建築工程學校”, 是山東省最早設立土木專業的學校。1953年6月由山東省劃歸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領導。1960年6月升格為“山東冶金學院”,開始招收本科生。此後,學校隸屬關係幾經更迭,辦學層次幾起幾落。1978年更名為“山東冶金工業學院”,恢復本科招生,隸屬冶金工業部。1985年9月更名為“青島建築工程學院”。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1月劃轉山東省領導,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管理體制。5月更名為“青島理工大學”。20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截至1月,學校有轄市北、黃島、臨沂三個校區,設有18個教學院部,擁有59個本科專業,佔地面積約186.8萬平方米,普通本專科生28910人。研究生教育涵蓋了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藝術學七大學科門類,在19個一級學科內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歷史沿革

禮賢書院

1900年5月,德國新教傳教士衞禮賢在膠州街(今膠州路)開辦了一所學校,稱之為“德華神學校”(Deutsch―chinesische Seminar)。後來,該校得到德國基督教組織“同善會”的資助,定名為禮賢書院。

196月20日,禮賢書院開學,學制為七年(國中三年,高中四年)。初創的禮賢書院只收中國學生,首屆學生只有21人。德文全名為:Hoehere Knabenschule des Allgemeinen Evangelisch-Protestantischen Missionsvereins(普通福音新教傳教協會高等男童學校)。

19,禮賢書院正式移至小鮑島東山(今上海路),有講堂、宿舍數十間,招收學生近70人,增設德文高級班,其餘按清政府欽定高等學堂課程授課。

19,改稱禮賢甲種商業學校。學制三年。

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後,正式命名為禮賢中學校,由清學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長)、書法家劉廷琛題匾,另一面題“禮門義路”。這一年衞禮賢去北京任德國駐華使館顧問、北京大學教授。

1923年,改名為禮賢中學,設初高中,下設高級國小。

1924年,向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註冊“青島私立禮賢中學”,學制為四二制。

1928年,向南京教育部以“私立禮賢中學”備案,學制改為三三制。

1931年,劉銓法在禮賢中學成立高級工程科(後改稱土木工程科)。招收國中畢業生,學制3年,相當於中等專業學校。工程科課程除國語、英語、物理、化學等課程外,還開有房屋工程學、測量學、力學、機械原理、工程繪圖等課程。

1935年,設高級德文科及初級製圖科。高中設普科、工程科、德文科。與同濟大學簽訂教育協議,優秀畢業生直接升入同濟大學。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工程科招收兩個班,報考生源踴躍,又培育出眾多人才,禮賢中學向教育部申報,呈請成立青島禮賢土木工程專科學校(大專),原禮賢中學作為附屬中學。

青島建築工程學校

1952年12月,青島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土木科成立山東省青島建築工程學校,原禮賢中學更名為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

1952年,華東工業部山東工業幹部學校(部分)併入山東省青島建築工程學校。

1953年,山東省濟南工業技術學校(土木科)改建為青島土木建築學校。

1953年6月,山東省青島建築工程學校更名為中央重工業部青島建築工程學校。

1953年,中央重工業部青島建築工程學校更名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青島建築工程學校。

1954年,青島土木建築學校併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青島建築工程學校。

山東冶金工業學院

1960年6月,學校升格為“山東冶金學院”,開始招收本科生。

1963年,山東冶金學院改建為青島冶金建築學校。

1969年,青島冶金建築學校更名為青島鋼廠五七冶金紅校。

1970年,青島鋼廠五七冶金紅校改建為山東冶金工業局冶金試驗廠。

1972年,山東冶金工業局冶金試驗廠改建為山東省冶金學校。

1978年,山東省冶金學校升格為山東冶金工業學院,恢復本科招生,隸屬冶金工業部。

1984年,山東冶金工業學院(冶金系)改建為冶金部青島冶金礦山職工大學。

青島建築工程學院

1985年9月,山東冶金工業學院更名為青島建築工程學院。

1993年,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冶金部青島冶金礦山職工大學併入青島建築工程學院。

1911月,劃轉山東省領導,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管理體制。

青島理工大學

205月,學校更名為“青島理工大學”。

年,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

20,學校獲得應屆本科優秀畢業生推薦免試讀取研究生資格。

,學校被國家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學校被山東省列入首批7所應用基礎型特色名校”省版211工程“。

20,青島理工大學的“海洋環境混凝土技術創新引智基地”入圍“111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