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活動一 信息化教學評價特點精品多篇

欄目: 信息簡報 / 發佈於: / 人氣:5.45K

活動一 信息化教學評價特點精品多篇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特點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特點 篇一

篇一: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特點與要素分析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特點與要素分析

陳 潔 廖 偉

新疆軍區司令部電教站,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2 摘要:本文明確了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內涵,總結了信息化教學設計具有的五個主要特點,將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媒體與資源、互動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作為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要素進行了分析,為開展信息化教學活動提供了借鑑依據。

關鍵詞: 信息化教學設計 特點 要素分析

一、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內涵

參考祝智庭教授主編的《現代教育技術——走向信息化教育》一書對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定義,信息化教學設計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條件,實現教學過程全優化的系統方法。信息化教學設計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業成就,其過程可概括為:利用手段——情境安排——系統優化,其研究對象為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系統。

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主要特點

傳統的教學設計主要是以行為主義理論為基礎[1],信息化教學設計在傳統教學設計的基礎上,還引入了構建主義、多元智能和系統科學理論[2],因而信息化教學設計與傳統教學設計有着明顯的差別,體現了許多不同於傳統教學設計的特點與要求。

(二)基於開放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環境。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時,要採用開放的系統思維方式,基於開放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環境,思考整個教學過程,以克服傳統教學設計相對封閉、線性思維的特徵,讓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下,按照自己的學習需求,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自主化的學習,探索和解決問題,改 變以往封閉、被動、填鴨式的教學方式。

(三)以問題、任務為驅動。問題或任務是學習目標的情境化體現[2],教師要以教學課程的大概念為背景,圍繞一個完整的問題或任務設計、安排教學,讓學生成為問題(任務)情境中的角色,促使學生學習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創新思考,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能力。

(四)反饋調節與學習評價的及時性。信息化教學設計要求對教學過程實施迅速、及時的評價。教師根據收集到的“實時”信息,對學生的學習做出迅速的評價和反饋,學生通過反饋結果及時瞭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並做出相應的學習策略調整,以達到對學習過程的監控和調節。同時,通過採用網絡化教學評價系統,可促使學生養成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評價和反饋調節的效率。

三、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要素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要素大致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媒體與資源、互動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是衡量教、學質量的尺度,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對教、學雙方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制訂教學目標通常要考慮以下問題:1.使學生學到哪些知識?學到什麼程度?2.鞏固哪些知識?為學習哪些知識做準備?3.要結合日常學習、生活中哪些實際情況?4.要培養學生哪方面的技能?並達到什麼程度?5.使學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糾正哪些錯誤的觀點?6.要培養學生哪些能力?等等。教學目標要定得恰如其分,過高、過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於執行和落實。

(二)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並不是固定的,根據不同課程的教學特點和教師的教學風格,可以採用不同的教學模式。信息化教學的主要模式有:1.多媒體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下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利用計算機、投影等設備輔助其課堂教學,該模式適用於理論講授、專題講座等,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2.網絡教室模式。這種模式通過網絡形成一個教學交互系統,除具備大屏幕投影外,教、學人員都應有一台計算機,該模式適用於有交互操作的教學內容,在計算機操作和網絡化模擬操作中應用較多。3.網上自主學習模式。這種模式下學生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如: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等)進行自主學習,是信息化環境下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該模式主要適用於課堂教學的鞏固與提高,前提是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相應的教學環境。4.網上協作學習模式。這種模[4] 式通過網絡實現學生與計算機、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和交互,該模式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可調動教、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必須有相應的網絡教學平台作支撐。5.研究性學習模式。採用這種模式時教師提出問題,同時提供大量的網絡資源或其他信息資源,讓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研究得出相應的結論,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和研究能力,可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媒體與資源。選擇教學媒體,設計教學資源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內容的展示、助教和助學活動的開展等都需要通過教學媒體與資源來體現。1.教學媒體的選擇。媒體的選擇,就是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儲存和體現教學信息的載體(如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媒體直接介入教學活動過程,用來傳遞教學信息,可使學習者的感官受到最直接的刺激。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主要是呈現事實、創設情境、提供示範、解析原理等。2.助教型教學資源的設計。目前在教學中,助教型教學資源的應用主要形式是電子講稿。它是傳統板書教學的補充與拓展,使用得當有利於增強教學內容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增加教學的信息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3.助學型教學資源的設計。助學型教學資源是為適應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需要而設計的,它是助教型教學資源的補充與完善,它的主要形式是多媒體課件。設計助學型教學資源時,必須突出自主學習功能,以解決某一特定問題為主要目標,選擇那些適於多媒體表現的內容,採用模塊化結構,將教學資源設計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導航器,並使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及人性化的界面。

(四)互動教學活動。互動式教學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推動教學的過程。現代教育理論倡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媒體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與學是緊密聯繫的兩個方面,教學工作只有當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形成雙向信息交流與互動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常可採用的互動教學活動有教學對話、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等。

(五)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採取科學的評價標準,運用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測量,並給以價值判斷。教學評價應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5],利用教學評價系統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如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互評等)進行評價,以便為教學提供及時的反饋,讓教師隨時瞭解教學開展的情況並及時調整教學。

參考文獻 [1]張劍平,李慧桂。信息化環境下教學設計的基本問題研究[j]。電化教育研 究。2005年第9期:33-37.[2]周坤亮。信息化教學設計研究綜述[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1年1月第1期:64-67.[3]黃傑。對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幾點思考[j]。教育信息技術。2007年第6期:27-29.[4]孫志飛。信息化環境下課程教學設計支持系統研究[d]。南京:解放軍理工大學,2009.[5] 章學軍。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學設計的探討[j]。科教文匯。2007年4月上旬刊:45.作者簡介:

陳潔:女,新疆軍區司令部電教站站長兼工程師。

廖偉:男,新疆軍區司令部電教站助理工程師,碩士研究生 聯繫地址:新疆烏魯木齊市青年路9號司令部電教站

郵編:830042 聯繫人:廖 偉

電話:*** 篇二:信息化教學設計--《種羣的特徵》

信息化教學設計

《種羣的特徵》

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班級:09級生科3班 姓名:程慧莉 學號:40908131 目 錄

一、教材分析??? ?3

二、學情分析: ?? 3 1.教學對象 ? 3 2.知識基礎 ? 3 3.能力基礎 ?? ???3 4.情感態度 ? 3

三、教學目標: ?? 3 1.知識目標 ? ?3 2.能力目標 ??4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4

四、教學策略: ??? ??? 4 五、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 ??4

六、學習資源與環境:

七、教學事實的程序: 4 1.教學活動過程: 5 2.板書設計:???9 3.隨堂檢驗:???10

八、學生反饋: ? ??10

九、佈置作業: ? ??10

十、教學活動流程圖:?10

十一、評價量表:???14 種羣的特徵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四章第一節《種羣的特徵》,該節內容是學生的視角從微觀、個體水平到宏觀、羣體水平的轉折點,對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有重要的意義。教材講述了種羣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以及種羣的空間特徵,着重講到了調查種羣密度的兩種方法,其中還涉及了探究活動、模擬實驗。學好本節內容,不僅為後面探討種羣數量的變化做好鋪墊,也為學習羣落和生態系統打下基礎。

二、學情分析

(一)教學對象

高中二年級學生,經過之前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有一定的分析以及總結歸納問題的能力,但是進行主動科學探究以及進行實地考查調研的能力可能還不夠。

(二)知識基礎

學生在必修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及必修2生物的進化部分對種羣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而且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已經接觸到了有關計劃生育、物種保護等內容,迫切地想了解進一步的知識,想用專業的科學的知識來解決有關問題。

(三)能力基礎

1.學生思維活躍,不怕困難,具有一定的主動思考與動手操作的能力。2.在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下,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四)情感態度

1、學生能夠認識到生物學的趣味性和生物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對生物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試着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2.學生要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去了解更多的生物學新知識。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列舉出種羣的特徵 2.掌握種羣密度的調查方法

(二)能力目標: 1.嘗試運用樣方法調查種羣密度

2、利用種羣的特徵來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同事物的發展性和多面性 2.體會“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四、教學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蒐集的圖片資料將學生引入所設計的教學情景,每一小節都有問題引領,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通過教師的適時引導,讓問題鏈條逐步形成,層層深入,綜合提升了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對於本節課的難點:樣方的選擇和確定,讓學生先自主探究,然後教師引導分析討論出現的問題,一塊總結出樣方法的注意事項。標誌重捕法的教學可設計一個數豆子的小實驗進行類比,幫助學生理解掌握。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種羣的幾個基本特徵與內在關係。

教學難點:示範樣方法的正確操作,證實樣方法的科學有效性。

六、學習資源與環境

教師利用幻燈片、圖片、網上相關資料等資源,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學生通過課前調查,略讀,詳讀,課堂討論,分組討論,資料查詢,課後交流等活動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師利用powerpoint製作課件,從網絡上下載圖片及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討論,課後通過網絡查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瞭解所學的知識。

七、教學實施的程序

(一)教學活動過程:

篇三:“信息化教學”的優點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典型模式的優點

一、多媒體化,呈現更加直觀、形象、具體;

二、教學資源更加豐富,信息量大;

三、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可以個別化教學,因材施教;可以進行協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

四、可以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五、課堂更加活躍。

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 篇二

篇一:第8章 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評價

第8章 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評價

學習了現代教育技術的相關理論和課件製作技能,如何把理論和技術整合到課堂教學中去,是學習教育技術的最終目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就是為了理論與技術相結合的橋樑。本章介紹了教學設計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含義及設計過程模式,並給出瞭如何評價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參考指標。最後提供了一個信息化教學設計案例供參考。

學完本章後,你應該能夠

1、掌握教學設計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含義及設計過程模式。2.知道如何評價信息化教學設計。2.能夠設計一份信息化教案。

學習活動建議

結合專業背景,自選中學某章節內容,利用相關理論和技術,參考教材所給案例,編寫一份信息化教學案例。8.1 教學系統設計

8.1.1 教學系統設計的含義

教育教學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活動,教育教學活動的特點就是要有明確的目的、要系統化、要循序漸進,並且要可控制等。因此,教育教學活動必須排除盲目性和隨意性,必須事先對教學活動進行安排。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教學活動需要設計。而教學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等多個要素構成的動態的、複雜的系統。為了整體地、全面地把握這些要素之間的關係,就要用系統科學的思想來指導教學系統設計,對教學中的多種要素進行整體的、綜合的規劃和安排。

事實上,每個教師在上課之前都要自覺或不自覺地對教什麼、怎樣教做一番“規劃和安排”。通常把這種工作稱之謂“備課”。從某種意義上説,“備課”是一種“教學系統設計”,但這種“教學教學系統設計”往往是以教師個人經驗為主,有較大的隨意性。由於受教師個人經驗的影響,這種”教學系統設計“又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另外“備課”也較容易將重點放在教學內容上,忽略了影響教學的其他因素的考慮,不能把所有教學要素進行整體的、系統的考慮,有很大的侷限性。

所謂教學系統設計,通常也叫教學設計,是以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需求,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形成教學方案,並對方案實施後的效果做出價值判斷的規劃和操作程序,其目的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系統設計為實施教學活動提供了最佳的方案和措施,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通過教學系統設計,可以解決教什麼和學什麼的問題,解決教學資源的問題,解決教學效果的問題,對整體教學系統進行設計。

8.1.2 教學系統設計的一般過程模式

教學設計模式是一套程序化的步驟,不同的教學設計模式包含的步驟會有所不同,但一般教學設計模式都包括一些基本的要素。這些共同特徵要素可以構成一般的教學設計過程模式,如表8-1-1所示。其中學習者、目標、策略和評價構成教學設計的四大基本要素。教學設計過程的一般模式如圖8-1-1所示。

表8-1-1 教學設計的基本組成部分

在實際設計工作中,要從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出發,保證“學習者、目標、策略、評價”四要素的一致性,四個要素間相輔相成,產生整體效應。

另外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教學系統是開放的,教學過程是個動態過程,涉及的如環境、學習者、教師、信息、媒體等各個因素也都是處於變化之中,因此教學設計工作具有靈活性的特點。(教師視角)圖8-1-1 教學設計過程的一般模式(教師視角)8.2 信息化教學設計

8.2.1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定義

所謂信息化教學,是與傳統教學相對而言的現代教學的一種表現形態。這種教學形態,一方面是以信息技術的支持為顯著特徵,另一方面是以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

所謂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在綜合把握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條件,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系統方法。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從而增強其學習能力,提高學業成就,並使他們最終成為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主動的終身學習者。

8.2.2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信息化教學是一種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基於資源、基於合作、基於研究、基於問題的教學與學習,因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習者在意義豐富的情境中主動建構知識。通過對多種信息化教學實踐模式的研究,可以總結出以下幾條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1.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營造優化的學習情境

信息化教學設計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而活動的參與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通過信息技術的作用,可以為學生創設多種學習情境。教師要選擇和組合各種信息技術創設“一個學習者可以互相合作和支持的地方,在那裏他們使用許多工具和信息資源參與問題解決的活動,實現學習目標,而不是創設一個學習只能單獨孤立進行,不重視知識的實際運用的場所。”(wllson,1995)。例如,可以將信息技術整合到物理的學習環境,作為學習環境綜合體系中的一部分,以支持新理 念下的教學。讓學生的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繫,在實際情況下學習,使學生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2.基於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能夠為學習者提供豐富開放的學習資源,也為有效開展基於問題的學習和主動探究學習等提供了充分的條件。信息化學習資源是信息化教學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有關信息化學習資源的提供與設計,也是教師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支持學生的學習。3.強調學習者自主學習

在信息技術環境中進行學習時,學習者的自主性將發揮巨大的作用,包括對於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選擇等。因此信息化教學設計十分重視學習者的主體作用。以學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論以“任務驅動”還是“問題解決”等方式開展學習或研究活動,在相關的有具體意義的情境中教授學習策略和技能時,教師都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的促進者,要引導、監控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掌握主動學習的技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開展自主學習。同時學生通過信息技術,也可以找到更多的高素質“隱性教師”。4.突出開放性

開放性是信息化教學設計的一個特徵,也是以上所提到的學習環境、學習資源等信息化教學要素的重要特徵。開放包含了豐富和多樣,信息技術本身也為開放性提供了可以實現的條件。信息技術也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形式多樣的溝通方式和內容呈現形態,如同步與異步的一一對話,一對多廣播與多對多討論等,這些都為學生開放的學習方式創造了可能性。就 學習指導者而言,除了教師,各行各業的專家都可以對學習者的學習予以指導和幫助。8.2.3 信息化教學設計過程 1.信息化教學設計過程概述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基本上可以分為單元教學目標分析、教學任務與問題設計、信息資源查找與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學生作品範例設計、評價量規設計、單元實施方案設計、評價修改八個步驟。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對於各步驟的分析和操作通常是按照這樣一個順序進行的,但必要時也可以跳過某些步驟或重新排序。

就整個教學過程而言,首先要經過分析確定單元的教學目標,即確定通過教學以後學生應該達到的水平和獲得的能力。目標的實現需要有效而適合的教學方法或策略,方法和策略的選擇在每個學習單元中都應各有側重。這種選擇需要相應的技術工具和資源的準備,要查找和設計信息資源。在信息化教學中比較注重任務驅動或是基於問題的教學,這樣的教學需要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和準備真實任務和針對性強的問題。之後根據任務和問題、學生的學習水平確定資源的提供方式,例如讓學生自主探索,還是教師事先收集和整理等。在教學過程中,由於信息技術的介入,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要求通過一定的電子作品來體現,這樣,教師還要事先提供電子作品的範例及相應的評價標準。另外,在教學設計和整個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評價與修改必須始終貫穿於其中,作用於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各個環節。不斷地評價與修改能夠保證整個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開放性和動態性。2.信息化教學設計過程的特點

應該説,信息化教學設計很大程度上延續教學設計的程式,包括確定目標、過程設計、評價等。但是在過程設計上,信息化教學設計又體現出以下的特點。

(1)更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為教師應用更多樣的教學方法創造了可能,包括問題學習、探究學習等。因此,信息化教學設計更凸顯了教學方法選擇的重要性。

(2)更重視課程教學資源的支持

在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對於支持性的學習資源更為關注。教師要注意通過評估來選擇和收集信息化學習資源,並根據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對這些信息化學習資源作進一步的整理加工。學習資源的設計也成為信息化教學設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3)凸顯了評價與教學過程的整合

在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評價、修改是隨時進行的,伴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的始終。在信息化教學活動進行前要提出評價標準,選擇和收集學習資源時,要通過評價來進行。另外還要認真設計針對學生的電子作品的結構化的評價工具(如量規),以提高評價的可操作性和準確性。

8.2.4 信息化教學評價

一個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否成功,主要或者説至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1.是否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1)學習目標是否明確,表述是否清楚。

2)是否所有的學習目標都符合相關的教學大綱要求。

3)教學設計中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並明確説明如何調整成效標準以適合不同的學習者。

4)教學設計是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並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以及高級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否有利於學生在信息處理能力方面的培養。

5)是否以學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是作為學習的促進者,引導、監控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進程。

6)是否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為學習和研究活動的主線,在相關的有具體意義的情境中確定和教授學習策略與技能。2.技術與教學的整合是否合理

1)技術的應用和學生的學習之間是否有明顯的關聯。2)技術是否是使教學計劃成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3)把計算機作為研究、發佈和交流的工具是否有助於教學計劃的實施。4)是否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5)是否強調“協作學習”。這種協作學習不僅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也包括教師之間的協作,如實施跨年級和跨學科的基於資源的學習等。3.教學計劃的實施是否簡單易行 1)教學計劃是否可以根據具體教學情況的差異很容易地進行修改,以便應用到不同的班級。2)教師是否可以比較輕鬆地應用教學計劃中涉及的技術,並獲得相應的軟硬件支持。4.是否能夠有效評價學生的學習

1)教學計劃中是否包括一些評價工具,用於務實的評價和評估。2)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成果評估標準之間是否有明確的關係。

3)強調針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評價。8.3 信息化教學設計案例

《周總理,你在哪裏》

《周總理,你在哪裏》在協商學習型多媒體網絡教室的環境下,採用“基於‘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模式,以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認知學習理論為指導,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為輔助手段,以培養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為目標。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力求做到使學生“運用電腦,構建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1.分析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內容依據國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選定,教學對象為國中三年級學生,教學時間為2個課時。根據實際情況,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軟件創設情境,提供閲讀材料,讓學生深刻體會周總理鞠躬盡瘁為人民的高貴品質以及億萬人民懷念周總理的深厚感情。

(2)利用軟件,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理解本詩巧妙的構思,體會反覆、擬人修辭手法的表現力。

(3)學習周總理無私奉獻的精神。2.確定設計思路

基於“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指導,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助、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在協商學習型多媒體網絡下實施整個教學活動,它與單機教學(即綜合電教室)有明顯的區別。首先,在協商學習計算機網絡教室進行教學,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討論問題、協作學習,即協助、會話;其次,學生還可以利用教學軟件,自己在計算機上學習;再次,教師可利用網絡的監聽、監視功能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能及時接受學生的反饋,給予輔導和調整教學方法。單機教學不能很好地實現以上的活動,網絡教學模式則能更好地實現 建構主義思想,達到使學生 “運用電腦,構建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篇二: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評價量規

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評價量規

篇三:《信息化教學及教學設計》學習心得

《信息化教學及教學設計》學習心得 信息化教學,是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現代教學方法的教學。在信息化教學中,要求觀念、組織、內容、模式、技術、評價、環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其研究主體對象是教學,中心詞是教學,信息化是定語,指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學。信息化教學模式明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情境對信息化教學的重要作用,強調協作學習的關鍵作用,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特點,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學的特點,才能勝任信息化教學。

我利用假期的時間瀏覽了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網站,學習了全國優秀獲獎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優秀作品,從中受益匪淺。結合所任教的科目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楊靜老師《會計綜合模擬實訓》的優秀信息化教學設計,該課時結合學校相關會計軟件實施,首先把教學內容整合,創新重構十二個教學內容,採用大量的視頻、音頻、圖片、動畫等來展示教學內容,運用任務驅動為核心,頭腦風暴、情境體驗、角色扮演、分組討論、案例等教學方法,在引入任務中通過展示圖片和視頻引出討論,講解任務中由教師講解其設計的軟件,邊操作演示邊講解設計理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反覆學習;實施任務中學生先分組討論在登陸軟件實戰練習,教師和軟件根據學生演練情況作出總結評價;最後進行拓展提高,可以在校內實訓基地或校園軟件上進行反覆的練習和鞏固,學生根據自己學習認知程度選擇不同的練習軟件,讓學生進行崗位體驗,提高學生職業的成長。在整個信息化教學設計中,信息化教學資源豐富,融“教、學、做”為一體,虛擬仿真軟件,體驗式場景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崗位角色話、職位升級化,業務操作與業務考核實時統一,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真正體現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實戰能力得到切實的提高。

信息化教學評價的方法 篇三

信息化教學評價的方法 教學的評價雖然方法多種多樣,但無外乎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入手,定性的方法常用的有評議法,即由評價小組成員通過聽課進行集體評議,對其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進行定性分析。定量的評價方法主要有量表評價法,即在聽課的基礎上,由評課人員填寫評價量表,對授課人按照評價表中的指標內容逐一打分,然後,彙總所有的評價表,運用一定的統計方法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得出每個評價對象的總得分或等級。而問卷調查法是兼有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的一種評價方法,即可以通過學生了解當堂課的學習效果,又可通過其他教師瞭解該教師較長時間的教學情況。

構建評價的指標體系

要使測評結果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可比性,關鍵問題是要制定科學可行的量化指標體系。在構建信息化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時,我們可以借鑑其它學科比較成熟的評價指標體系,再結合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點來選取評價指標,並根據每項指標在教學中的作用大小來確定權重,使指標在量化的過程中起着客觀、可比的作用;同時,在選定指標時,要注意指標不能太多,太多不易操作,也不能太少,太少區分度不夠,因此,指標體系確定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避免指標因素重疊交叉,重複賦權,使之更能適合於教學評價的需要。根據上述原則,信息化教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5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其中5個一級指標分別為教學目的、教學資源處理、教學方法、教學藝術、教學效果,一級指標又包括若干個二級指標,每一項指標的評價等級又分為A、B、C、D、E五級。A級:很好地完成各項指標要求,成績評定在90--100分之間。B級:較好地完成各項指標要求,成績評定在80--89分之間。C級:達到各項指標要求,成績評定在70--79分之間。

D級:基本達到各項指標要求,但有某些不足,成績評定在60--69分之間。E級:基本沒有達到各項指標要求,缺點和錯誤嚴重,成績評定在60分以下。附:信息化課堂教學評價量表

活動一 信息化教學評價特點 篇四

活動一 信息化教學評價特點

説明: 在這個活動的學習中,你將通過回顧並對比前面兩個單元學習的教學評價的內容,總結信息化教學評價的特點、原則等。第 1 步

回顧內容

請大家回顧前面兩個單元介紹的評價方法,思考下面幾個問題:、兩個單元介紹了哪些教學評價方法?這些評價方法有什麼不同? 2、在你的教學設計中,使用了哪些評價方法?為什麼?

隨着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教育的觀念及教學策略等正在發生着深刻的變革,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即雙主教學模式日益推廣,教育的觀念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教學評價的相應變化。信息化教學評價隨之誕生,所謂信息化教學評價是根據信息化的教學理念,運用一系列評價技術手段對信息化教學效果進行評量的活動。

信息化教學評價除了關注學習結果,同時關注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評價。第 2 步

對比傳統教學評價與信息化教學評價

請你再思考前面兩個單元介紹的教學評價方法,然後和你的小組成員進一步討論傳統教學評價與信息化教學評價的不同,並將結果填寫下表中:

信息化教學方式的變革,也需要相對應的評價方式的變革,以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為了達到信息化教育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處理信息能力的、獨立的終身學習者,其教學評價必須要與各種相關的教學要素相適應,從而也必然與傳統的教學評價迥然不同,信息化社會中需要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獨立的終身學習者,這樣的培養目標對於教學中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評價也不例外。國內比較系統研究信息化教學評價的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的祝智庭教授,曾系統對傳統教學評價與信息化教學評價的差別概括為五個方面: 1.評價目的不同

2、評價標準的制定者不同 3.對學習資源的關注不同 4.學生所獲得的能力不同

5、評價與教學過程的整合性不同

我們可以進一步使用下列表格進行比較:

信息化教學評價的關注對象主要是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1 .對資源的關注

在傳統教學中,學習資源往往是相對固定的教材和輔導材料,因而對於學習資源的評價相對忽視,往往只是在教材和輔導材料等成為產品前,才有由特定學生與教師所實施的檢驗或實驗性質的評價出現。而在信息化教學中,學習資源的來源十分廣泛,特別是互聯網在學習中的介入,更使學習資源呈現了取之不竭之勢。

但是,隨着科學技術的普及和發展,學習資源尤其是教學軟件和網上學習資源隨處可見甚而到了氾濫的程度。因而面向學習資源的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一個優秀的教學遊戲型教學軟件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點(其他類型的資源見附錄4-1):

(1)為學習提供具有競爭性的氣氛;(2)提供反饋和判斷;(3)提供評分系統;

(4)允許學習者選擇不同的內容材料;

(5)如果學習者在較低水平的遊戲中競爭成功,他們有機會向更高級別的遊戲挑戰;(6)提供具有挑戰性的、令人興奮的情境;(7)學習者有機會和同伴或計算機本身競爭;

[ 能力訓練 ] 利用上述介紹的教學遊戲型教學軟件應具備的特點評價案例4-6,分析兩個網絡教育遊戲具備了上述哪些特點?哪些方面有所欠缺? .在教學中的位置

在傳統教學中,評價往往是在教學之後進行的一種孤立的、終結性的活動,目的在於對學習結果進行判斷(見圖 4-11)。而在信息化教學中,培養自我評價的能力和技術本身就是教學的目標之一,評價具有指導學習方向。在教學過程中給予激勵的作用,正是由於有了評價的參與,學生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結果。因此,評價是鑲嵌在真實任務之中的,評價的出現是自然而然的,是一個進行之中的、嵌入的過程,是整個學習的不可分的一部分,即信息化教學評價是面向過程的(見圖 4-12)。

應該指出的是,雖然信息化的教學評價有着與傳統教學評價的種種不同之處,但在應用上並不是對立的。傳統教學評價關注結果,評價的客觀性強,而信息化教學評價關注過程和資源,評價時有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兩者各有優勢,一個成熟的教學設計者應該注意在實際教學中,將兩者結合起來應用,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評價。

第 3 步

總結信息化教學評價的原則

在信息化教學中,以下一些評價原則將有助於達到評價目的,進而實現整個教學的目標。1 .在教學進行前提出預期

在信息化教學中,學習的任務往往是真實的,而學生又具有較大的自主權和控制權。為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迷途,在教學進行前,預先通過提供範例、制定量規、簽訂契約等方式使學生對自己要達到的結果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將是非常有效的。這樣一來,學生們就會主動地使自己的工作與任務的預期要求看齊。.評價要基於學生在實際任務中的表現

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學的組織者要儘可能地從“真實的世界”中選擇挑戰和問題,並在評價時關注學生在實際任務中所表現出來的提問的能力、尋求答案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創新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和評價的能力。評價的重點要放在如何使學生的這些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上,而不僅僅是判斷學生的能力如何上。.評價是隨時並頻繁進行的

既然信息化教學中的評價是一個進行中的、嵌入的過程,那麼它也應該是隨時並頻繁進行的,目的是衡量學生的表現與教學目標之問的差距,進而及時改變教學策略,或者要求學生改變他們的學習方法及努力方向。事實上,評價是促進整個學習發展的主要工具。.學生對評價進程和質量承擔責任 要發展自我評價能力,學生需要有機會制定和使用評價的標準,使他們在思考和反思中發展自身的技能。學生應該知道如何回答和解決諸如“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自己已經取得了進步?”、“我們如何才能得到提高?”、“我們怎樣才能達到優秀?”之類的問題。因此,只要有可能,就要儘量鼓勵學生進行自評或互評,並使他們對評價的進程和質量承擔責任。

那如何評價信息化教學的教學效果?我們認為評價的關鍵是作為教學媒介的信息技術能否使“教”與“學”更加協調,統一於教學過程之中,因此總的評價原則是促進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課堂教學合理、有效,具體從教學設計、學生活動、信息技術的使用三個方面進行評價。其中學生的高級思維活動是評價的核心。下面提供一個簡要的信息化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