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激情四射,活力貢獻

欄目: 求職自薦信 / 發佈於: / 人氣:2.26W

第一篇:活力四射

激情四射,活力貢獻

為增強學生體質、凝聚團隊精神、釋放學習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形成強身健體、陽光運動的氛圍和校園文化,近幾年來,我校一直堅持開展冬季“陽光跑操”活動。學校應地制宜制定了陽光跑操活動方案,明確各班跑操路線、到場位置、跑操隊形等,保證了陽光跑操有序進行,每天大課間,伴隨着《中國軍魂》雄壯的音樂聲,全校各班組成的跑操方隊精神抖擻地行進在塑膠跑道上,學生們昂首挺胸,口號響亮,令人振奮;各班班主任以身作則,步伐鏗鏘。整個校園在音樂聲中陶冶情操,在律動中健體強身。陽光跑操不僅是體育鍛煉活動,更是提升校園精神文化的集體勵志活動。陽光跑操,讓我們的校園在這個冬天青春洋溢、活力四射!

第二篇:激情四射

激情四射

化工系奪得2014屆校籃球比賽季軍

由我校學生會體育部主辦,各系學生會體育部承辦的2014校籃球比賽亞軍,季軍爭奪賽於11月20日下午16時10分在3號籃球場舉行。本場比賽亦是化工系與教管系的爭奪戰。

比賽一開始,教管系隊員便主動出擊,以矯健熟練的動作迅速傳球,直逼籃板。化工系儘管也不甘示弱,抵死防守,但終究以7分之差在上半場落後於教管系。下半場開始,教管系隊員並沒有因比分領先而掉以輕心,而是相互配合,趁勝追擊,雖然此時化工系隊員處於下風,但他們並不畏懼氣餒,而是越挫越勇,在團隊的良好配合下采取反攻,每分必爭,以致比分不斷變化,令大家高呼吶喊。其中,化工系11號隊員的三分投球、13號隊員的防守攔球、1號隊員的一記準絕殺以及教管系隊員的搶球罰球場面更是將全場氛圍領向高潮,雙方實力不分伯仲,比賽進入白熱化階段。下半場結束,化工系以5分險勝教管系。

此次比賽十分精彩,雙方不僅打出了各自的技術含量,更是體現了個人的特色魅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沒有團隊的默契配合,就沒有良好的技術發揮,利用集體的力量進行相互溝通,增進了兩系之間的友誼,這場比賽也 真正展現了兩系“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團隊第一、個人第二”良好的風采。

第三篇:“活力紅葉,激情四射——景瓷迎中秋慶國慶”系列活動草案

“活力紅葉,激情四射——景瓷迎中秋慶國慶”系列活動草案

為豐富員工文化生活,充分展現員工才華和風采,提高員工對企業的歸宿感及認同感,增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及凝聚力,營造積極向上、團結奮進、健康文明的企業文化氛圍,提升員工的崗位技能和整體素質,促進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面發展,廠工會決定在全廠範圍內開展“活力紅葉,激情四射——景瓷迎中秋慶國慶”系列活動。

一、組織機構

成立由廠領導和工會有關負責人組成的活動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協調活動的實施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二、活動時間:2014年9月—2014年10月,具體報名時間:

三、活動內容:

活動跨度為一個月,具體活動內容安排如下:

1、文體類:

(1)我運動我快樂:團體男女原地定點投籃比賽、團體男女混合跳繩比賽、團體男女混合顛乒乓球跑比賽、單人慢騎自行車比賽。

(2)麻將、五子棋活動:

(3)中秋月兒圓猜燈謎活動。

(4)“最靚景瓷,最美紅葉——廠區隨手拍”攝影比賽。

2、技能類:

(1)技術爭霸誰第一:崗位練兵、技術比武提升質量活動。參與工種:

(2)產量趕超我最行:產量提升活動,參與工種:

(3)銷售之星創佳績:銷售業績創星活動。參與人員:景瓷所有業務員。

第四篇:活力四射的晨練

活力四射的晨練

睜開朦朧的睡眼,今天是赴廣饒縣大王鎮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第二天,我們早上5:00起牀,進行簡單的洗刷後,我們大家集體在樓下集合,天上飄着毛毛的細雨,在朦朧小雨的背景下我們開始了今天的晨練,由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負責人黃超帶領我們,在東營科技職業學院的牆角跑道上進行了長達半個小時的慢跑。然後我們進行高抬腿活動,最後,我們練了一套廣播體操,大家呼吸着新鮮的空氣,展開雙臂瞬間身體的到了放鬆。

經過清晨的活動,大家都從睡夢中清醒過來,每個人都充滿激情與活力。我們排成整齊的列隊,來到學校外面,開始了今天早上的早飯。一句話, 汗水換來了經驗,經驗讓我成長。晨練不僅加強了我們的體能素質,而且對我們一天的工作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這句話充分體現了清晨對於一天中的重要性。看着大家身上會所表現的激情與活力,我充分感受到了二十一世紀新一代年輕人的青春與活力。大家解散後,我們集體去吃早飯,大家買了廣饒的特色早餐:小籠包和豆漿,大家吃的都很開心。

隨着現代科技的進步,科技以若干倍的速度增長,我們只有努力的吸取更多的科技與文化知識才能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會被日益更新的社會所拋棄,才能在社會中立於不敗之位。

第五篇:活力四射的課堂

活力四射的課堂

——淺談如何提高國中思想品德課活動的有效性

常州市正衡中學 蔣月雲

[摘要]

“有效教學”這一理念20世紀已經提出,內涵非常豐富,筆者研究了其中一個小分支——活動的有效性。目前國中《思想品德》課的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課堂熱鬧,課後“曲終人散”,達不到教學目標,學生也沒有收穫。因此,筆者在自己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如何讓活動更有效,總結出兩大方面:一是活動設計要有效,二是課堂實施要有效。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活動,就能達到發展學生的目的,達到《思想品德》課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 活動有效性 活動設計 學生實際 活動實施

引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設計課堂活動成為教師落實這一新課程理念的常用方式。國中思想品德課重在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是要通過學生直接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而實現的,於是活動成了思想品德課教與學的主要形式。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活動起來熱熱鬧鬧,但結束後,似乎沒有多少收穫。活動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組織開展活動,活動場景是否熱鬧,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在活動中學到什麼,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那這個活動就是失敗的,是無效或低效教學。怎樣才能讓活動有效地開展起來,真正在活動中能培養學生的一系列能力,真正能將教學目標落實到位,我們一直在思考“活動有效性”這一課題。

常州市教研室為了提高思想品德老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水平,本學期組織了一系列市級研究課題,其中一個課題為《如何提高課堂活動的有效性》,本人有幸參與研究,並開了一節市級研究課。下面我將結合《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這一研究課,從兩方面談一談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課活動的有效性。

一、活動設計的有效性——活動有效性的基礎和起點

(一)緊扣教學目標,設計有效活動。

思想品德課程目標充分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這一特點。它有“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幾個方面的分目標。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理念,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設計、安排了大量的活動,整個課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氣氛活躍。但仔細想想,有不少活動是流於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針對性的,是為活動而活動的,沒有很好的把握活動的目標。因此,我們在教學時,首先應瞭解課標,建立課標理念,把握好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預設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將這些問題確定為本課的教學目標。

在對《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在班級同學中進行了一個小測試,看看同學們有沒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陌生人到教室門口找***同學:你是***吧?今天你爸媽在外面有事情,讓我把你接過去吃飯。 結果只有個別同學提出了疑惑,説明平時的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

接下來在全班進行書面小調查:

1、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哪些意外傷害?當時你是怎麼做的?

2、你的課餘時間通常是怎樣度過的?

a、閲讀b、逛街c、上網d、看電視e、其他__________

3、你在上網的過程中遇到哪些誘惑?

蒐集同學們曾經受到過侵害的例子,以及曾經的應對方式,以便課堂活動設計時更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更有討論、借鑑的價值。

在教學中預設的活動首先要圍繞目標來設定。活動實施的時候,時時刻刻都要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中可能會生成新問題,我們要及時根據目標靈活處理。這樣,既可以生成新目標並及時解決,也可以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總之,我們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都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我們在採用活動化教學方式時,還應把握教學要求與學生精神需要的最佳結合點,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深入瞭解學生的需要、經驗和能力的基礎上,設計出適合於本班學生的活動方案,使“活動”為實現“目標”服務,從而增強活動的針對性、實效性。

(二)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感受。

課程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的,但並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教育的意義在於對學生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學生。作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我們應該尊重學生不同於成人的生存狀態、生命特徵和生活方式,承認他們的生活與成人生活的等價性,尊重他們現實的生活和需要。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做到:解讀教材內容,讓教材迴歸到生活中。

1、創造性地利用教材。在教學中,我們不應該是教教材,也不應該是簡單地備教材,而應通過我們教師這座橋樑,讓教材迴歸到生活中,回到學生的生活中。所以,解讀教材時,我們的着眼點該是學生這個主體,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如教材在這一課中舉的例子是一個農村小姑娘國中沒畢業出去找工作,結果上當受騙,要求學生討論教訓。而我們的學生生活環境不同,根本不會碰到類似的經歷,所以我們不能一成不變地按照書上的討論題來操作我們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活動,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到現實的社會環境,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我就將課前調查到的一個實例,設計成一個小品拍成視頻,讓學生來點評,取得良好的效果。

2、建構教材。建構教材是我們尊重每個學生獨特的情感和生活體驗,關注學生的思考和創造能力的表現,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識順序。教材對學生來説,是開放的、生成的。如教材將《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一課設計成兩框,但其中內容有重複和顛倒,因此我對教材進行整合,分成“受侵害前”“受侵害時”“受侵害後”,同樣所提供的情境來自於課前的調查,讓學生再次審視自己存在的不足,在活動中提高自身保護意識和能力。

3、師生共同提升教材。教材和師生的關係,是一種意義關係,也是一種對話關係。教材文本中所提出的問題,是教材中的學生和教室中的學生一起要面對和思考的。教室中的學生在分享教材中的學生的感受和體驗的同時,也在激活着自己的思考,豐富着自己的認識。教室中的學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對自己生活經驗的反思和提升。教學活動強調的是通過具體的“做”來達到個體認識和行為改變的目的。但是,活動教育並不是滿足感知的、比較低級的教育活動。在我們的教學中,普遍存在着“蜻蜓點水”式的活動形式——教師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經歷,但是又缺乏引導學生去反思親歷的過程。其實,只要學生參與其中就必然會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若有所悟,但如果沒有及時捕捉這些淺表的、零散的體驗,就往往會停留在感知層面而沒有完成道德建構的過程。而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對相同情境的認識和感受都是千差萬別的。因此,作為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我們應該珍惜學生的獨特體驗,並鼓勵他們相互交流與分享。

二、課堂活動實施的有效性

1、注重生活體驗,讓活動還原到生活中。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

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受知識和參與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我們既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又要善於把問題還原於生活中,即創設生活情境,組織富有情趣的活動,誘發和喚醒學生參與活動體驗。我們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意義的內容,將教材中的原有材料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鮮活材料結合起來。如我在《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這一課中,設計一個版塊“還原現場”,讓幾個有類似經歷的同學,課前將自己不同的做法拍成tv,課堂上播放,讓大家討論tv中的做法是否有可取之處,討論如我自己碰到了怎樣機智應對,這樣,教材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結合,把教材還原到孩子們的生活中,使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讓生活走進課堂,從課堂走向生活,改變過去那種思想品德教育與現實生活相脱離的德育灌輸方式,我們的《思想品德》課程活動才能取得最有效的成果。

2、注重情境體驗,共同融入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的形成和能力的發展,是在各種情境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因此,我們要根據教材內容精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讓學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獲得直接體驗,並對那些通過分享獲得的間接經驗進行領悟內化,這一內化的過程,是通過情感的轉移,加深而實現的。情感,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起着巨大作用,“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只有受到環境、事物、氣氛的感染時,人才會產生相應的情感。因此,我們創設生動的場景,製造特定氛圍,進而引發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學生逐漸完成從情到理的深化。如我在課堂上設計了一系列問題情境,有課前從學生調查中收集到的,有的是我預想學生可能會碰到的,有的是兩難的問題情境,營造出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融入問題情境之中,積極地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主動尋求解決辦法,得出有價值的觀點和結論。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將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遊戲的形式再現於課堂,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親身體驗他人的處境和內心感受,從而加深對自己行為方式的道德價值的判斷,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還可以老師提供一個不完整的情境,有學生充分發揮能動性來序演,然後通過相互的評價,來最終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

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明確我們自身也是一個平等的參與者,更要把自己真正地作為課程的資源,與孩子們同學習、同體驗、同探討,共同融入到生活中,構建一種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給學生一種心理的支持,師生共同獲得一種情感體驗,這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如我在上《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這一課時,我就將自己小時候的一段經歷和學生分享,坦言自己小時候的無知和幼稚,從而讓學生覺得並不是每個人天生具備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是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培養的,從而在整個課堂活動中,學生都願意積極參與,把自己真實的體驗和感受表達出來,從而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此外,活動有效性的設計還可以延伸到課後,《思想品德》活動是否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更多的是要看課後學生是否能將課堂上形成的方法、價值觀落實到實踐中。比如《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後,組織小組學生討論並形成了《青少年綠色上網公約》,並在平時相互督促,增強自護能力。

總之,國中《思想品德》是一門綜合課程,建構這門課程的基礎不可能是別的什麼,必須,而且只能是國中生的實際生活,必須也只能在這樣的平台和基礎之上,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法律意識的樹立和價值觀的發展,這些從來都不是空泛的理念,而是實實在在地、時時刻刻地存在於人的各種活動之中的。因此,在解讀教材和進行活動設計時,我們教師的角色定位是教材的開發者,我們需要將教學目標、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效果、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等有效地結合起來,以確定活動的必要性,確認是否一定需要一個活動設計,從而把握活動的目的性。活動需要符合目標,但活動不是目的本身,活動只是一箇中介和載體。我們通過活動體驗的分享,是要幫助學生有所領悟、達到行為遷移和品質內化。在活動中,學生不僅是愉快的,也是思考的。所以,我們在設計活動和活動過程中,一定要

注意活動的生活性和可操作性,力求活動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作者:諶業鋒2014年9月

《有效教學的五種教學行為》作者:朱錫民2014年12月

《〈思想品德〉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與思考》 2014年8月 ——作者: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張秀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