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建築實習報告通用多篇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19W

建築實習報告通用多篇

建築實習報告 篇一

一、實習目的

本次測繪實習主要是針對中國傳統民居的構造、材料以及藝術空間手法的處理加強深入瞭解,以深化大三上學期對中國古建築史的理論學習,以及加強同學們對國內建築的熱愛,古建築測繪實習報告。

二、實習時間與地點

XX年7月1號根據學校授課安排,我們將在湘潭平政路進行維持二週的古建築測繪實習。

三、實習參與人員

06建築學本部1、2班跟瀟建1、2班。

四、實習內容

7月1號上午九點鐘,我們班的同學全體在文廟集合,然後按分組的情況分頭行事。最終我們選定的是距離關聖殿東100米處的三户民宅。這天的天氣相當詭異,雨下的很大,好多人鞋子跟褲子都濕了,同時也給測繪工作的進展帶來了一定的不便。雨漸漸小了些,我們便開工了。我們組共有七個人,湘潭本地的有兩個,鑑於語言溝通的問題,這問卷調查當然非他們莫屬啦,實習報告《古建築測繪實習報告》。大隊人馬首先殺進一個老爺爺的家裏,小劉首身示範。之後小趙、亞信還有還有海劍就都跑去弄調查問卷啦。剩下的四人就鎖定一家據傳有70年曆史(貌似這一條老街房子的平均年齡達到了一百多)的民居着手測繪事宜。我們從大門而入,房子很簡單的一面寬三進深,門洞都是開在同一邊上,除去大門是正(典型的立面)中心的。進入第三間房子的時候,一架舊式木質樓梯呈現面前,沒有扶手,樓梯的踢面也是鏤空的,踏面也很不平整貌似還能轉動,大概首層的層高是4.1米,看到這樣的樓梯,女生貌似有點懼怕,不知道當初在造它之時,主人是否有想過?上了二樓,哇塞,滿目灰塵,估計主人是不怎麼上來吧,除了去臨街面出的挑台晾曬衣服,平時是很少活動的!讓我有意外之喜的不是中國傳統的木屋架結構,也不是挑台出為支撐挑檐而撐起的木結構(屋架木結構)上的倒蓮座,而是中間二進廳(不知道可否這麼叫)中一個被兩排南北方向的木欄杆圍護起來的空間,甚是好奇,小劉爆冷説,大概是放置過世的老人的,但細想一般不都是置於堂屋的嘛?無奈尋問主人,自也是説不上個一二。有個值得一提的是“一線天”,(一線天)首層片面是三進深,而到了二層就變成了二進深外加前面所提的挑台,屋頂是傳統的坡屋頂,脊檁線正對與二進房的中點,在三進房與二進房屋頂交接的地方很特意的預留了15mm寬的一條窄縫,讓光線從此處泄露下來,我猜測大概是房間不開窗的緣故,為了解決光線的問題,故採用了此法。

還有一大發現是其牆壁的做法,編好的竹篾成其“骨”,混以稻草、黃土為粘結劑,這做法到有點仿似現代的鋼筋混凝土,不過相比之下,它比鋼筋混凝土保温隔熱性能更好,(牆壁材料)只是從理論上來説使用年限有所遜色,且承載力、抵擋風與暴雨的能力也不及後者,但能純於世達一百多年,也算是古人智慧的一種表現吧!這是在第一家民居的發現。我們上午的工作差不過就做到着,總結一下,完成了問卷調查以及第一家的測繪。

中午,大隊人馬餓漉腸腸的跑到一間蒸菜館,無奈其廚藝有限,我們就夾雜着窗外的淅瀝小雨,撿以兩三點菜色,撮以些許大白米,瞌睡連連。下午強打精神,繼續上陣。歸去途中歷經關聖殿,帶着久遠的好奇心,推開了紅漆的大門,貌似今日對外不開放,殿內人煙稀少,冷冷清清,大概是今天下雨之故!閒逛了一遍,跟傳説中的漢白玉龍柱雕還有階前的蟠龍雕合了影。不辜負此次之行。後來,我們又瞄準了離第一家不遠的民居,歷盡一百年有餘,建築形制類似於第一家,很典型的住户類型,熱心的民居主人甚至給我們拿來了房契,哇塞,我想我們是沒必要測啦,上面是絕對原版的平面圖。有一發現是,室內牆面上的開窗,一般多見於古典園林,通過借景的構圖手法來美化景色,在這裏也被應用到了室內。再接着我們拐了個彎,尋找到了第三家民居。典型的兩層,唯一不同的是二樓的護欄不見了,可能是被主人拆了,首層也是一面寬三進深,門洞方向均開在牆面的北邊,幾乎也不怎麼開窗,但室內採光尚好,大概是門洞做的比較高,且在第三進房南邊牆有開一窗一門。有意思的是這民居旁邊的古建築,據外貌看來估計是商鋪,對面的天工樓據老人説有兩百年的歷史,門口還有一對石獅,甚是莊嚴啊!至此我們本次的古建築測繪之行已圓滿結束。

建築工程實習報告 篇二

畢業實習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最後一個重要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地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與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職業道德素質。通過實習和實踐,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使學生進一步瞭解企業,社會,國情,激勵學生敬業,創業的精神,從而完成學生從學習崗位到工作崗位的初步過渡,併為畢業後從事相關行業崗位工作奠定堅實的職業基礎。

經過本次在張家口及唐山各工地兩週的實習和學習,我對鋼結構工程有了初步的認識,鋼結構與其它結構――磚混結構、混凝土結構相比,在使用功能、設計、施工,以及綜合經濟方面都具有優勢。

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量輕、強度高。

2、抗震性能好,其延性比鋼筋混凝土好。從國內外震後調查結果看,鋼結構住宅建築倒塌數量最少的。

3、鋼結構構件在工廠製作,減少現場工作量,縮短施工工期,符合產業化要求。

4、鋼結構工廠製作質量可靠,尺寸精確,安裝方便,易與相關部品配合。

5、鋼材可以回收,建造和拆除時對環境污染較少。

在新建鋼結構廠房中,其有着很多的優點,優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結構體系廠房是指由維護、牆體及隔斷結構與鋼管架支承結構共同組成的廠房體系。

這種結構體系與傳統結構體系相比具有較大優勢:

1、由於採用了輕型屋頂及牆體結構,而且其支撐鋼結構的材料強度高,用料省,體型小,所以自重較輕。結構重量輕減少了運輸和吊裝費用,基礎負載也相應減少,減低了基礎造價。

2、由於鋼材強度高,房屋自重輕,故以鋼骨架作支承結構時,可建造開間、進深較大的房屋,而且所需構件的截面小,在相同建築面積下的建築空間利用率增加5%—7%。

3、鋼結構具有良好的延性,抗震性能好且受損輕,而且由於鋼材便於加工,災後容易修復。

4、鋼結構除基礎外,構件全部由專業工廠標準化生產,建築質量容易保證;工業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施工週期比傳統建築可縮短一半;各部件運抵現場組裝,施工現場文明,現場濕作業少,噪聲粉塵和建築垃圾也少;施工作業受天氣及季節影響較少,並且可以工廠製作與現場安裝平行進行,甚至一些標準化的廠房體系,可以隨訂貨,隨建造,大大縮短建造週期和資金佔用時間。

5、環境破壞及污染少,改建和拆遷容易,材料的回收和再生利用率高。

隨着我國鋼鐵產業的不斷髮展,鋼材產量和質量持續提高,價格逐步下降,鋼結構的造價也相應有較大幅度的降低,因此在現代建築尤其是工廠設計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採用。然而,鋼結構雖然有着很大的優越性,但是也有一些弊端,比如防火性能差、易腐蝕;施工安裝易發生誤差和錯誤等等,這就要求施工技術人員必須要對施工把好質量關,這也是本次實習的最大收穫之一。

我認為剛結構工程主要有以下幾個質量控制點:

1、地腳螺栓的預埋

地腳螺栓的預埋質量直接影響鋼結構的安裝質量,控制好地腳螺栓(羣)的位置、垂直度、長度和標高,對於減少擴孔及調整工作量(甚至避免返工),提高結構安裝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地腳螺栓的預埋方法可採用直接預埋法,也可採用預留孔法。基礎混凝土澆築前必須嚴格檢查預埋螺栓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可靠性,以及各項實測指標是否在規範規定範圍內。

2、焊接工程質量控制

焊接工程是鋼結構製作和安裝工程最重要的分項之一,必須從事前準備,施焊過程和成品檢驗各個環節,切實作好焊接工程的質量控制工作。焊接質量問題較多存在於手工焊縫,這些問題有:焊瘤、夾渣、氣孔、沒焊透、咬邊、錯邊、焊縫尺寸偏差大、不用引弧板、焊接變形不矯正、飛濺物清理不淨等。

鑑於這種情況,必須做好以下各項工作:

(l)檢查焊接原材料出廠質量證明書

(2)進行必要的焊接工藝試驗;

(3)施焊過程中落實各項技術措施;

(4)嚴格進行焊縫質量外觀檢查和焊縫尺寸實測;

(5)進行無損檢測工作。

3、高強度螺栓連接工程

高強度螺栓連接已經發展成為與焊接並舉的鋼結構主要連接形式之一,它具有受力性能好、耐疲勞、抗震性能好、連接剛度高,施工簡便等優點,被廣泛的應用在鋼結構建築的工地連接中,但也是目前施工質量的薄弱環節之一,主要表現在:

(1)高強度螺栓有以次充好現象,(用普通精製螺栓代替高強度螺栓);

(2)高強度螺栓連接面處理達不到規範規定要求,包括表面處理情況,平整密貼情況,螺栓孔質量情況等;

(3)高強度螺栓施擰不按規範規定進行,如不分初擰、終擰而一次完成,不用扭矩扳手、全憑主觀估計等。為保證高強度螺栓連接工程的施工質量,必須提高質量意識、加強質量管理、落實質量保證措施的同時,積極採用旁站監督、平行檢驗等工作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高強度螺栓連接工程的施工質量處於嚴格的控制之下。

4、鋼結構除鏽及塗裝工程

鋼結構的除鏽和塗裝是目前鋼結構承包單位較易忽視的一項工作,也是鋼結構工程施工的薄弱環節。這種現象不糾正,對鋼結構的施工質量影響甚大,因為除鏽和塗裝質量的合格與否直接影響鋼結構今後使用期間的維護費用,還影響鋼結構工程的使用壽命、結構安全及發生火災時的耐火時間(防火塗裝)。造成這種現象的思想根源在於、單位有關人員對塗裝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再加上缺乏質量責任心,最終導致塗裝工程質量經常出現問題。故必須對除鏽和塗裝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對各個工序進行嚴格的檢查,這是確保鋼結構塗裝質量的基礎和保障。

5、壓型金屬板工程

壓型金屬板工程主要為彩色鋼板維護結構,是較新興的建築維護結構形式,可以分為屋面板、牆面板、保温圍護結構和非保温圍護結構。非保温彩色鋼板圍護結構是用彩色鋼板經壓型機連續輥壓成型的單層板,用在建築物的屋面和牆面上,他僅用於防風,雨和外裝修。而保温圍護結構又可分為現場多層拼裝型和工廠複合而成的整體保温板材,在張家口天宇鋼構加工廠我們看到了其製作的全過程。簡單地説就是將雙層單板與中間輕質保温材料通過專用機械設備和方法將其複合成整體的保温板材。

目前,工程實際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有:施工單位不制定彩板(夾芯板)施工方案,彩板接縫、板檁之間的連接、彩板配件製作安裝等節點構造處理不細或不可靠,維護結構滲漏,彩板分項工程觀感質量存在不平整、不順直、不嚴密、變形、劃傷、污染現象等。

針對以上情況,在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彩板(夾芯板)製作安裝前施工單位制定周密可靠的彩板工程施工方案,尤其是要制定詳細的排板方案、建築構造作法及質量保證措施;

(2)製作、安裝過程中要加強檢查、監督和檢驗,使大部分質量問題消滅在施工前和施工過程中;

(3)嚴格進行檢驗批及分項工程驗收,要確保節點構造合理、可靠、無滲漏,觀感平整、順直、嚴密、顏色均勻一致、板面無劃傷、無鏽斑、無污染。

6、構件的安裝工程

鋼結構在我國得到迅速的發展體現了鋼結構在建築發麪的綜合效益,就安裝方法而言,對不同的結構形式也有所不同。鋼結構的質量好壞,除材料合格、製作精度高外,還要依靠合理的安裝工藝。儘管如此,鋼結構的質量通病也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數事故集中在設計、材料製作、運輸、安裝和管理等方面,為了避免工程質量事故的發生就必須嚴格按照有關規範的規定進行設計和施工。

兩週的實習雖然很短,但也確實讓我們看到了在學校所不能見到的構件實物,讓我們對鋼結構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也是對學校所學知識的補充,為今後的畢業設計打下了基礎。俗話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課本上的知識是對前人工作的總結,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徹底領悟其中的真諦,才能使知識得到真正的運用。實習實現了對以前學過知識的總結和複習的作用,實習作為工作前的練兵,其意義深遠。

建築認識實習報告 篇三

大三的暑假,我們開始了與以往美術實習不同性質的認知實習,這是一個讓我們切身瞭解建築的好機會,作為建築學的學生,理應對世界的各種建築有一些瞭解,雖然不能走遍世界的每個角落,但是總是要通過其他的途徑進行了解。作為建築師,開拓眼界尤為重要。此次建築參觀實習使我擴大了視野,瞭解了建築設計發展動態,進一步認識了中國古建築,體驗城市形態,感受城市建築的尺度,可謂受益匪淺。讓我更深一步的瞭解理論與實際的差別,更好的領略建築藝術的魅力。在此文中,我重點對四類建築進行了分析與對比,分別為紀念性建築,展覽建築,教育建築主要針對建築系館,還有商業建築。

商業建築之上海新天地與南京1912

一.上海新天地

1、地理位置

上海新天地位於上海市中心盧灣區的太平橋地區,淮海中路南側,黃陂南路和馬當路之間,毗鄰高雅繁華的淮海中路及黃陂南路地鐵站和南北東西高架路的交匯點。

2、空間形制

新天地的核心空間是一條南北向長條形廣場,被正中東西向的興業路分為南里北里兩個部分, 北里由多幢石庫門老建築組成,並結合了現代化的建築,以展現新天地的國際元素。南里則在拆除部分舊建築的基礎上新建了一棟總建築面積67888平方米的購物,娛樂,休閒中心。

3、空間特色

新天地保留並改建石庫門而形成傳統里弄空間之變體,把新的生命力注入這些舊建築,以符合時代需求,在整體規劃上保留北部地塊大部分石庫門建築, 穿插部分現代建築。南部地塊則以反映時代特徵的新建築為主,配合少量石庫門建築,並由一條步行街串起南北兩個地塊,整個新天地區域的核心即是串聯南北地塊的步行廣場, 通過這個條形空間,原有狹窄私密的傳統里弄空間被部分地敞開,形成了區域的公共活動中心,公共性較強的零售商業和飯店沿此佈置, 在步行廣場的周邊則保留了舊的城市肌理。

4、設計手法

環境元素新舊相容而非相融,在建築改造上,針對經營場所的需要和功能,對原有的住宅建築,如修枝剪葉般作出有條理地改動,拔去幾幢房後,曾淹沒於弄堂內一座漂亮的荷蘭式建築便躍然而出, 拆去違章建築,市區不多見的弄堂公館開始重見天日,這樣,被保留下來的舊建築各呈特色,彷佛一座座歷史建築陳列館,仍舊是石庫門,外部空間依舊是青磚步行道,紅青相間的清水磚牆,厚重的烏漆大門,雕着巴洛克風格卷渦狀山花的門楣,彷彿時光倒流,重回當年, 而一步跨進室內,卻是又一番景象,原先的户隔牆被全部打通,呈現寬敞的空間。

5、巧用材料

保留下來的石庫門由於歷史較長,加之過度使用,缺乏保養,早已面目全非,部分必須重建,石庫門建築的清水磚牆是基本特點之一,為了強調歷史感,設計保留原有的磚瓦作為建材,一箇舊字,其代價遠遠超過了新磚新瓦。在建築細部和新老交接處大量使用具有現代

性的材料和手法,為懷舊的環境氣氛注入了時代的氣息, 大至建築綜合體的整片玻璃幕牆,小至街頭的路燈都可以感受到現代的設計手法,而非簡單的恢復或者延續舊的環境, 如街道的鋪地,材料使用了拆房所得的舊磚,但是與花崗巖和水泥板塊相配而形成全新的構圖,新天地在舊城更新中對環境設計的啟示是非常重要的,新天地大都是以一種忠實保存城市傳統文化的角色示人,可謂是有創意地解決了舊城改造的經濟和人文效益的矛盾。

作為一個大型的示範性舊城中心區公共空間開發項目,新天地的設計成功地運用了地區原有的特徵符號,賦予其全新的功能和空間秩序,從而塑造了古樸與現代相得益彰的新環境,新天地從根本上説是新的!可以説它是用舊建築的瓶裝了新城市活動的酒,更可以説它是用新的環境設計觀念的瓶裝了舊城市環境元素的酒。

二.南京1912街區

1、歷史地理與空間形態

南京1912街區緊鄰的長江路是南京的明國建築文化一條街,沿路分別有人民大會堂,江蘇省美術館,南京市圖書館,總統府,梅園新村等等,除了在建築風格上與新天地有明顯差異之外,還在於南京的1912是在原有零散的明國建築基礎上,通過設計建造新明國建築羣,將新舊兩類建築巧妙的安排在一個社區裏面,並使之以L型的分佈狀態緊緊圍繞在總統府周圍,由 21幢民國風格建築及“共和”、“博愛”、“新世紀”“太平洋”4 個街心廣場組成,而新天地是完全利用原有建築形成的院落格局,翻新改造,基本是修舊如舊,整新如舊,兩個街區一個是新建,一個是改造。

由於南京1912的大部分建築需要重新設計,設計中採取了折衷主義的手法來複建新民國建築,具體來講就是帶有民國符號的現代建築。

2、材料運用

青磚作為建築傳統迴歸的一個重要載體,在這裏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在這裏青磚被當作為藝中特殊的設計語言來增加亮點,大膽嘗試,採用了各種手段,有拼花,45度斜砌,鏤空等等,尤其窗户的結合部都有着非常出彩的設計。

上海新天地的青磚採用的是英國式的沏法,局部用紅磚點綴,新天地是用色,而1912則是用形。

4、空間結構

上海的舊式弄堂相對狹窄的空間組合,複雜的建築結構諸多缺點在這裏成了設計師發揮想象的有利之處,這些打破平衡的節奏感正符合現代建築的某些特點,也符合現代人口味空間組合。比如説設計中將兩棟距離很近的樓用玻璃盒子連接起來,或是講里弄的部分路段與其接近的建築圍合在一起,形成建築的內院,非常巧妙,但是由於南京1912的很多新民國建築是後來設計建造,已經極大的滿足了現在功能的使用需要,這種新天地的大膽做法並不多。

相對於新天地狹窄曲折的弄堂,南京1912的接到就寬闊不少,行走路線也相對明確,而且在新明國建築設計時,就已經有意識的在新建築和老建築之間形成一個緩衝帶,圍合出了幾個空間節點,而且設計者特意設計了一個高18米的塔鐘使之成為整個街區的制高點,為L型的街區創造了視覺中心。

3、建築形式

屋頂:到了民國時期,開始講究中西合璧,對傳統建築的坡屋頂進行改良,因此,在1912的新民國建築設計中,大量採用了坡屋頂,作為兩層的低矮建築,除了造型的需要外,更有保温以及排水等功效,同時頂部加以老虎窗,更豐富了頂部造型。

陽台:這裏的陽台同時出現在上海的石庫門建築和南京的民國建築,與現代意義上的陽台有明顯的區別,這種西式小陽台是傳統建築在於西方建築慢慢融合的過程中形成的,無論從外形到裝飾,亦或是方位朝向都與我國的傳統建築是有區別的。

青灰色的牆體是南京1912最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及色系,紅色牆體是南京1912最原始的建築及色系,原滋原味,起到點睛之筆。無論尖形屋頂還是弧形的門窗,都有着中西文化的合璧,建築物之間用透明玻璃廊橋相互連接,充分體現了歷史與現代相結合的特點,玻璃、鋼構、青灰磚及紅磚都是南京1912的主要建築材料,在中西文化的結合之下產生的現代時尚元素,古樸典雅的民國建築、五光十色的異國情調,煙灰色調為主的老式洋房裏,包裹的是最前衞的摩登生活,英式小樓和小陽台也是南京1912典型的建築風格,從圖上分析,整個商業體是“L”型,其動線成井字或着田字型雙動線,主動線圍繞整個建築羣外部,次動線圍繞整個建築羣內部,簡單明瞭。

展覽建築之上海博物館,蘇州博物館與寧波博物館

一.上海博物館

1、總體介紹

上海博物館地下一層半地上五層高度,市政府辦公大樓與廣場使北面顯得重要,南面正對延安路也顯得重要,東西面又遙對空曠綠地仍顯得重要,而且屋面的第五個立面同樣十分重要,都是環境空間的視覺中心。

2、體型特徵

設計的四周能見的方體基座與圓形放射的全方位體型相結合,形成鮮明的體型特徵,四個方向的高聳拱門方圓相間又使建築輪廓創造特別 個性,設計還考慮東西兩翼的延伸,來增加延安路,上面寬,強化南北軸線的方向性,使之達到不凡氣勢。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展示了一種天地均衡之美,上下五千年時空循環昇華之力。‘天圓地方’組合,創造了圓形放射與方形基座和諧交融的新穎造型,帶來了特有的空間輪廓,給人以回眸歷史、追尋文化的聯想,引發人們對形象與技術碰撞後產生的建築文化魅力的關注、憧憬。” 從遠處眺望,圓形屋頂加拱門的上部弧線,整座建築宛如一尊中國古代的青銅器。

3、建築與景觀

考慮到同廣場空間成片綠化空間的融合,設計方形的台階式建築,逐步 上收,其四周平台綠化,把廣場東西的綠化引伸向上,直至博物館建築屋頂上的綠化,形成綠化中心點。建築與空間按功能要求,巧妙地採用室內室外空間有機組合,下部大而上部逐步減少的建築構成來創造 建築與廣場的空間尺度關係,使人具有親切感、層次感。

方圓的自然交融還可產生豐富藝術氣息的過渡空間,達到遠觀有鮮明的建築輪廓,近觀有空間序律。結合下沉式廣場與出入口的不同標高台階,空間 更為活躍建築與廣場、車道博物館同人民大道、人民廣場”字形相嵌。

設計在北面組織平交與下沉的立體組合使人流達到方便安全,並以平台踏步、綠化花壇、雕塑小品,作導向與對景,還利用廣場的開闊對人 流疏散起緩衝作用,按陳列展覽的不同功能分別出入口,南面以延安路開拓綠化廣場,以人車分流的立交,組織人流與車流分別出入。同 時均考慮殘疾人進出之通道。

二.寧波博物館

1、建築風格

寧波博物館採用的是新鄉土主義風格,這種建築理念是在對建築非人性傾向的反對中誕生的。它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和設計模式,而是在設計中儘量使用地方材料和做法;同時要符合現代生活,用現代技術,有時代感。

寧波博物館的建築在很多人看來更像是對建築的設計,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工程建築。深層的人文思考隨處可見。在空間中營建時間的感覺,獲得同環境的更高層次的和諧,營造出這樣一個東西參半,嚮往傳統的江南建築。

2、設計理念

一般來説,對傳統文化的迴歸、繼承有兩個思路。一個是從地方的建築形式上出發,照搬或是符號化地出現在現代建築上。還有一種是從建築的內涵出發,去研究傳統建築形式所形成的原因,從這些內在原因出發選取為我所用的內涵。寧波博物館建築反映出這種設計理念的一些痕跡,即在新鄉土主義風格中體現對傳統的時代解讀。

寧波博物館建築本身承載了寧波豐富的文化信息。遠看它沒什麼特別之處,就是一座灰房子,很平和。走近它,看到的是一幢“半山半房”的建築。主體三層,局部五層。主體二層以下集中佈局。兩層以上,建築開裂,微微傾斜,演變成抽象的山體。這些山體以這一地區低矮丘陵地貌為特徵,避免過度設計。這種形體的變化使建築整體成微微向南滑動的態勢。一抹水域橫貫主入口大通道,並向北環繞在建築外圍,藴涵寧波歷史從渡口到江口再到港口的發展軌跡。而在建築內部,兩層以上為一個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動平台。從建築整體分裂出五個單體,營造出寧波歷史文化街區的氛圍和園林建築一步一景的意味,集展示、休閒、觀光於一體,實現博物館文化與建築文化的有機結合。

3、形體材料

寧波博物館採用簡潔的長方形集中式平面佈置,就現代博物館功能需要而言,這是一種效率較高的組織形式。寧波博物館的外牆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外立面的開窗法以及裝飾性外牆採用浙東地區瓦片牆和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牆。瓦片牆的面積約佔整個博物館外牆的一半。立面外牆面整體垂直中又各具微妙傾斜.其中垂直處採用“瓦片牆”,傾斜處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牆,這些舊磚瓦來自寧波周邊地區,大多是寧波舊城改造時存留下來的,相當於把寧波歷史砌進了博物館。主要有青磚、龍骨磚、瓦,甚至還有打碎的缸片。年代多為明清至民國期間,甚至有部分是漢晉時期的古磚。這與博物館本身“收集歷史”這一理念是吻合的。

這樣一個新建造體系接續了“循環建造”的中國傳統.因為這類磚、瓦、陶片都是自然材料,是“活的”,為建築產生了一種和諧沉靜的氣氛。這些舊建築材料如果不回收,並被創造性地再使用,就不能體現它們特殊的價值。瓦片牆只是博物館的一道裝飾性外牆,使建築在達到特殊的地域文化意味的同時,獲得更佳的節能效果。這個頗具特色的瓦片牆是工匠一片片堆砌起來的,清水混凝土牆最後選用了江南隨處可見的毛竹。因為,毛竹在中國承載了很多的人文色彩。竹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發生了藝術質變。如果採用大理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