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駐村民情的精品日記(精品多篇)

欄目: 民情日記 / 發佈於: / 人氣:2.41W

關於駐村民情的精品日記(精品多篇)

關於駐村民情的優秀日記 篇一

和馬主任一家吃過早飯已到九點了,今天我們的工作計劃是上午下田收割玉米,體驗農活,下午到四社走訪農户,並把村裏的黑板報辦起來。這些也是我昨夜思考良久的。特別是作為從機關下村的幹部,下田體驗農活很有必要。村委馬主任忙於村裏的工作,三四畝玉米還在田裏,所以我們決定到馬主任田裏收割玉米。

到了田裏,我學着馬主任的樣子掰玉米棒子。雖然小時候幫家人下田勞動,但是老家那邊種的都是小麥、豌豆等作物,所以掰玉米棒子還是頭一次。不過這活一學就會,就是一手抓住玉米棒子,另一手拿小刀在包葉上面劃一道口,然後順着那道口子剝開包葉,再把裏面的玉米棒子掰下來,工序就這樣簡單。由於海拔較高的原因,每株只結一個玉米棒子,偶爾也有兩個的,不過其中一個很小。

掰了一會兒後,我的手法越來越嫻熟,速度也很快了。這時,農牧局科技推廣站洪站長打來電話,讓我今天趕緊領上昨天我給他説要辦養殖場的村民馬--,到民和縣畜牧局補報家庭養殖項目。我一聯繫馬--,他正好在縣城。而且我們的幫扶組成員小孟從縣城還沒向村裏出發,所以我讓他領馬哈比去縣畜牧局。不一會兒,馬主任夫人也幹完家務活到了田裏。隨後,我們幫扶組的老謝、小羅,還有村支部馬書記都到了,田裏一下子熱鬧起來了。

人多力量大,我們七個人每人佔一個壟,一壟一壟掰,馬主任負責鏟秸稈,一下子加快了收割的速度。收玉米不太累,大家又説又笑地幹到了中午。回頭望去,身後金黃的玉米堆越來越多,騰出的空地也越來越寬,很少勞作的原因,大家興奮不已。

下田勞動的原因吧,中午大家吃飯很香。馬主任夫人給我們做的是熬飯,一個個都吃了兩碗,還把一大碟子油餅吃到底了。

下午我們走訪的是距馬主任家所在的二社兩公里多的四社,這個社是個自然村落,坐落在陰山根,地勢較低,但坑窪不平,莊廓佈局雜亂。我們的車歪歪扭扭地行走在村道上,好像在流水似的白土裏游泳,又好像在厚厚的白土塵煙裏騰雲駕霧。村民們很熱情,不管以前見沒見過都會打招呼,並往家裏邀請。我們先後走訪了五户農户,瞭解的內容基本一樣。但是今天走訪的一位老農,讓人心酸。

他叫馬---,已六十九歲了,家裏只有長病在家的老伴,也快七十了。四個兒子都不爭氣,一個個在外過自己的日子,根本不顧兩個老人,用當地的話説就是“不上路”。為了維持貧寒的生活,這位老大叔耕種13畝地,還當村裏的護林員,管護大家的退耕還林地。儘管如此,但不知為什麼他沒有享受到農村低保。

我的心裏很酸楚,能為他做點什麼呢?我從兜裏摸出一百元錢塞在他手心,讓他買雙鞋,因為他穿的鞋實在是太破了。他激動得一時不知説什麼好。我轉過頭悄悄的對村支部馬書記説下次調整低保,一定不要忘了他。

返回時,時間已不早了。我們把村裏簡易的公開欄用墨汁刷了兩邊後,大家一齊動手,劃線的劃線,寫字的寫字,畫邊的畫邊,不一會兒把黑板報辦了起來。黑板報的右下角還寫上了讓村民們抓緊開展秋季覆膜等工作的通知,左下角我用彩色粉筆畫上了一朵紅牡丹,遠遠望去還有點意思。

又一天的工作結束了,回想起來,感到農村工作雖然苦點,但也十分充實。

關於駐村民情的優秀日記 篇二

在我擔任五星村第一書記以來一直想着怎麼為村民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百姓能真正收益得到實惠。

在我入户的過程中看到這樣的現象:農村留守兒童放假面臨學校老師管不到、家長無暇管的境況。由於孩子們假期放假,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爺爺奶奶等老人在家又年齡偏大,不能給孩子良好的教育環境。如何給更多孩子一個平安、快樂、充實的暑假生活?

2021年6月,又到了放暑假的時候,五星村的留守兒童及假期返鄉學生都回來了,在我入户的過程中每户家裏的孩子都在家裏玩手機,打遊戲,看電視,有的甚至找wifi蹭網。立即決定為孩子們開展豐富多彩的暑期教育活動。我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專修美術教育,從事過教育教學工作的我有信心和能力教好學。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雨後的彩虹分外美麗、分外迷人,我想讓孩子們留住這美麗的畫面。針對孩子們暑期情況和我縣脱貧攻堅“智志雙扶”舉措,我決定開展文明實踐關愛幫扶活動。我立即與幫扶單位溝通,醫保局決定為孩子們提供所有繪畫和學習用具,與五星村兩委班子共同研究,決定成立五星村愛幼支教黨支部,並提供80平米活動場地一處,房間裏整齊的課桌椅,俯首坐着20多個認真繪畫的小孩子和一位正在講課的老師,是五星村愛幼支教的學生們正在上課。

王青家的外孫於碩繪畫、書法非常有天賦,就是學習態度不認真,我非常喜歡這個孩子,他上課就跑,非常頑皮,他的姥姥拿着“大掃帚”把他請到課堂來的,我針對他進行了一週的認真耐心講解工作,孩子接下來表現的非常好,學習態度得到了良好糾正,當手裏舉着獎狀站在講台的那一刻,他開心的説:“謝謝陳老師!”

我教授的學生應為年齡不齊,最小的學生六歲,的學生是大學生。授課方式也是因人而異,對每個學生都有針對性的教案和授課方式,劉玉樹的雙胞胎外孫女在愛幼支教課堂上是出了名的繪畫高手,雖然只有八歲,可是十幾歲的孩子也畫不過他們,所以我每次都給他們提前準備不一樣的教具、學具。

李村長的外孫已經上了大學,假期生活返鄉回來總想學點一技之長,這孩子學習態度端正,為人謙恭,酷愛書法,我於是專門給他買的名家書法字帖,送給他狼嚎毛筆,他每天準時來到課堂,雖然學生們都比他小,但是他毫不受其影響,專心練字,現在的字快和我寫的差不多了,上學走時我給他設計了個性簽名作為留念。

劉成的孫子劉冉更是表現出眾,硬筆書法練得端莊、大氣、得體。劉成經常在教室外面等着孫子下課,看到孩子的書法成績,他激動的拿着本子直説:“這字寫的真好,比我寫的強多了。”感謝之意盡在臉上,

看到孩子們的成績我從心裏高興,看見家長們滿載而歸的喜悦,我覺得我成立的愛幼支教培訓班有了價值。

自那天起,我增加了新工作,兼職當上了“孩子王”。為五星村留守兒童及假期返鄉學生培訓繪畫,書法,作業輔導課程,讓孩子們端正良好學習態度,接受良好藝術氛圍,培養審美標準,將來有一技之長,從小樹立優良品質,刻苦學習,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關於駐村民情的優秀日記 篇三

這幾天,陰雨連綿,對於這個乾旱地區,真是一場及時雨,對農作物生長極為有利,今年老鄉的收成一定喜人。

早晨剛吃過早飯,三村貧困户邢丙信就到駐地找我,為老伴辦理慢性病申報一事,邢丙信因病致貧,2018年識別為貧困户,老伴朱蓮蓮常年有病,卧牀不起,由於行動不便,昨天我聯繫縣醫院的相關同志入户為老人進行了慢性病鑑定,申報審批後可以享受健康扶貧、慢病送藥,能為這個貧困家庭減少不少的開支,辦理完手續後,我送老人出門,老人緊握着我的雙手説:“感謝你們,現在黨的政策真好”。看着老人步履蹣跚的背影我的心中有了許多安慰。

剛回到辦公室,村委會張書記進門滿臉笑容的和我説:“咱們村的脱貧車間開工了,貧困户今天上崗培訓,我們一起去看看。”説着我們一起上車趕往脱貧車間,今年我們村委會與河北的商人洽談引進了一個小型項目,加工石墨地線廠,四月份脱貧車間開始建設,現在已經完工,投入生產。進入車間看到好多女工正在熱火朝天的幹活,其中有8個貧困户,看到我們進來,都放下手中的活圍了過來大家一起交談,我説:“工作累不累,技術好學嗎?”大夥兒七嘴八舌的説了起來:“活不累,技術不復雜,指導老師正在教我們怎樣生產操作。”每月工資3000元,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我叮囑大家:“好好工作,認真學好技術,注意生產安全,苦幹實幹一定能夠脱貧致富,”緊接着一片歡聲笑語。六蘇木村脱貧車間的建立能夠帶動當地村民增加務工收入,工廠開工生產後,優先錄用貧困户人員,下一步生產進入正軌後,用工人數會達到50人—60人,將來貧困户也能夠實現穩定脱貧。看着大夥兒積極向上的態度,忙忙碌碌,神情專注的幹着各自崗位的工作,我的心裏充滿了動力。“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經過一年多的辛勤努力,六蘇木村脱貧車間初見成效,有了良好的開端。發展產業是脱貧的根基,按照習總書記在內蒙古調研時重要指示,一定要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

關於駐村民情的優秀日記 篇四

今天一大早,我和工作隊成員、村“兩委”班子就熱火朝天的在村部拉條幅,佈置場所。因為今天通遼民大附屬醫院副院長張斌,內科專家、神經學專家組成的義診團隊要到雙興村進行義診活動。

不一會兒,義診專家八仙筒鎮政府領導和八仙筒衞生院領導陪同下來到了村上。義診團隊首先為村上送來了急需的農牧業技術和衞生健康書籍,接着義診專家在村部進行了義診。

在活動現場,前來問詢診療的村民絡繹不絕,義診團隊的專家耐心地為村民進行檢查和健康解答,主動講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心腦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等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知識,幫助百姓掌握基本的健康保健常識。除了常規的坐診之外,張斌院長還帶領義診團隊前往正常貧困户的家中進行入户義診,不僅為老百姓檢查身體免費送藥和調整用藥方案,還送去了米麪油等生活用品,受到了羣眾的一致好評。

義診活動結束後,通遼民大附屬醫院第九、第十黨支部、八仙筒衞生院黨支部、衙門營子村黨支部、雙興村黨支部全體黨員齊聚一起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預熱活動。全體黨員重温了入黨誓詞,附屬醫院房秀權書記為黨員們上了一堂鼓舞士氣的黨課。通過此次義診活動,不僅把健康和關愛送到村民身邊,以實際行動助力健康扶貧,進一步促進了健康扶貧政策的落實,更為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送來了動力鼓舞了士氣。

關於駐村民情的優秀日記 篇五

屈指算來到村已12天了。這些天來,走村串户,訪貧問寒,與這裏的村社幹部、黨員和村民談心、交流、拉家常,收穫頗多。在這裏,人們的生活有貧有富,但更多的是貧困。農民們很辛苦,家家户户幾乎都耕種着三十畝以上的耕地,有的還耕種四五十畝,這在我的家鄉及好多農村是少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裏的人們早已習慣了這種繁忙的生活。

但是這些天來一直讓我感動的是,他們即使生活條件不好,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但這些鄉親們一個個都活的挺有精神。寫到這裏,我就想起現在的許多城裏人,吃穿不愁,但總拉着一張苦瓜臉,無精打采,生活在鬱悶的世界裏。我們的“上班族”們坐在寬敞的辦公室裏,面對電腦一臉茫然,好似有無盡的煩惱。

在這裏,我們與貧困户聊天,他們説有許多寒苦,但他們相信黨和政府,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了信心與希望。我想,這就是他們以陽光的心態面對生活的緣由吧!

九點半時,我們幫扶組的同志們都到齊了。今天我們去走訪的是三社,也叫鬆把社,距離我們的根據地村委馬主任家還有兩公里。我們向東徒步行走走十來分鐘,眼前出現了一道大坡,這個自然村剛好社坐落在山腰上。放眼向前望去,這裏都是一道道的大山樑,山成排、溝成行。我這時才突然明白,--村的名稱可能就是這樣得來。順着山坡土路向下繼續行走了十多分鐘,就到了三社。向下望去,廢棄的莊廓隨處可見,真正像樣的農家不多,巷道里也不見個人影。一路上聽老謝説原先這個社有26户,現在只剩10户。我們連走了三户,但家家都鎖門。

在老謝的提議下,我們徑直來到原村支部書記家。走進他家時,他正要出門去收割玉米,見到我們他很熱情地讓我們進屋。看上去家裏條件並不好,像樣的只有一台電視機,上邊還赫然寫着“農村黨員遠程教育收視器”。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前些日子有人説村上有個電視在孫-家,但大家都怕得罪人,誰也不願去要回來。老謝説他家在這個社還算,以前這個孫書記工作幹得也不錯,青海《黨的生活》還專門報道過他,可是後來羣眾反映不好,換屆時沒能當選。攀談中我們得知以前他當過民辦教師,如果再堅持兩年就轉正了。

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在外跑車,收入也可以,但因為他們這個地方條件太差,已過結婚年齡的兒子一直説不上媳婦。他説這個社、包括整個--村的小夥子們都很難説媳婦,姑娘們沒人願意到這個山大溝深的窮地方來當媳婦。好在他的二兒子很爭氣,現在上天津石油大學,快畢業了,工作已簽約。

談到村裏的工,他説這裏的羣眾有條件的想方設法自己搬走了,留在村裏的都是最困難的,大家都迫切希望政府幫助他們搬出大山溝。我在心裏想,--村也算大村,整體搬遷不太現實,但是通過政府適當扶持鼓勵自行搬遷還是可行的,作為幫扶工作組我們還是多反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