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人世間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59K

讀人世間心得體會多篇

讀人世間心得體會篇1

?人世間》盪開的,是百姓生活史,何嘗不是中國社會變革史。這片土地上50年來相繼發生的三線建設、上山下鄉、恢復大學聯考、知青返城、對外開放、出國潮、下海、國企改革、搞活經濟、棚户區改造、反腐倡廉……種種變革,都會在58集的長卷中一一展開。評論家李師東對原著的點評被寫在了電視劇的海報上,“於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抒寫情懷和熱望”。劇中處理最圓融的,就是對“煙火道義”和“個人熱望”的還原。時代風浪呼嘯,人生潮起潮落。劇版在遵從原著軌跡同時,用鏡頭的詩意與明亮,讓小説裏的人心向善、人與人之間的守望相助更閃閃發光。

物質匱乏的年代,劇裏感受不到被擊垮的絕望,相反,鄭娟手裏的糖葫蘆、舊門楣上的新春聯、母親給周蓉織了十多年攢成一沓的毛衣,都輕易觸發觀眾的淚腺。紅色的明媚,照亮了小人物對美好日子的熱望。大片逆光裏,善良又誠信的周秉昆在鄭娟人生裏登場,給孤兒寡母以生活勇氣。一樣的陽光灑在鄭娟身上,她悉心照料周母的樣子,是周秉昆心裏、也是觀眾心裏天使的模樣。更不消説,“六小君子”一起扛過的肉、守過的年、打過的架,都是天寒地凍時的人心暖意、物質困窘裏的淳樸情義。

物質豐盛了,人心會變嗎?劇裏細細寫了周秉義同父親、岳父的兩次交心,他所求的小家之謀、大家之道,呼之欲出。周秉昆放下“鐵飯碗”去了出版社三產,敢闖敢試的意識初顯。一年一度九年級聚會,如約而至的他富貴不相忘。《人世間》裏還多次出現春節團圓的景象和全家福照片,劇集以家為支點,撬動歷史洪流中各色人的遭際,也用家的架構串起中國社會認同的仁義禮智信。有這樣的價值底色在,人物因處境扭轉而遇見的尷尬、迷惘、掙扎,才能真實曲折卻又不失激盪。

讀人世間心得體會篇2

?人世間》放棄了傳奇性,以身邊人的視角來描寫人物傳情達義,塑造了可信、可愛、可親的平凡人形象。

周父是新中國第一代建築工人,這讓他驕傲,在三線建設工作的幾十年裏與家庭聚少離多也無怨言。他有中國式家長的獨斷和望子成龍的期待,但絕非封建家長。在他的價值體系中判斷人的標準就是“好人”。因此,當他確認了馮化成和鄭娟是“好人”時,便與女兒、兒子冰釋前嫌。

在做一個“好人”的前提下,周家三兄妹的性格人生各有色彩。哥哥秉義具有傳統知識分子齊家治國和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理想情懷。在面臨改變命運的歷史機會時他選擇了對愛情的忠誠;在面對自己家和岳父家之間的衝突時他選擇了理解;在面對軍工廠改革時他選擇了迎難而上;在面對洶洶輿情時他選擇了隱忍;最後他主動請命回到吉春完成了光字片的改造,實現了岳父和自己的理想。他是一個講黨性原則的幹部,但並非六親不認的螺絲釘。從政治人格上看,他從岳父那裏受教固然頗多,但不如説他更像曲書記。姐姐周蓉則明顯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無論是年少時與北京詩人通信戀愛,還是不告而別在貴州與馮化成結婚,又抑或是毅然與馮化成離婚與蔡曉光再婚等,都清晰地展現了她個性中的決然不羈與愛自由。弟弟秉昆具有他這個階層常見的同情、寬容和智慧,更鮮明地體現了平民階層的精神價值。面對陷入絕境的鄭娟一家,他從同情幫助中萌發了愛情的火苗越燒越旺,即使面對全家的反對也義無反顧地要與鄭娟結婚。他沒有哥哥姐姐那樣有本事,但他守住光字片的兩間老屋照顧了媽媽也成了兄弟夥的主心骨,之後又通過開飯館開書店買房子獲得了成功,也獲得了父親的肯定。這個“老疙瘩”看似愚笨,把別人的孩子當自己的娃養,還為此失手傷人入獄十幾年,但這就是一個普通人對做一個“好人”守護自己家庭的樸素信仰。

鄭娟也是創作者用力刻畫的人物。這個身世悽慘沒有工作一輩子照顧家庭的柔弱女子,卻有對愛的不顧死活。當她認定了秉昆之後,便不管不顧地付出。但鄭娟顯然不是劉慧芳,面對孫小寧對自己擁有的家庭的挑戰,她毫無猶豫地對其進行警告。鄭娟用一雙手和一顆心守住了家庭,守住了幸福。所以周母對她説,自己得的秉昆的“濟”其實是她鄭娟的“濟”啊。

電視劇還刻畫了秉昆的一眾小夥伴,以及老馬、曲書記等高級幹部。這些人物各具性格的弧光,也都有自己的價值和道德底線。即使駱士賓和水自流這樣的人物也體現出了時代某個層面的辯證邏輯,同樣具有審美價值,沒有絕對的“壞人”。他們都在歷史洪流中努力向前,為自己為家庭,也為城市為國家。他們身上的良善堅韌正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身上最可寶貴的真義,也是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能穩步向前最堅實的根基。

讀人世間心得體會篇3

電視劇開篇,帶着史詩感的俯瞰鏡頭切入了1969年東北。吉春市光字片周家,一家五口人在拍完全家福後就要天各一方了。父親去西南“大三線”,長子周秉義和女兒周蓉都要“上山下鄉”,只留母親和小兒子周秉昆守家。故事就隨周秉昆的視角,隨他走進木材廠、醬油廠、出版社,去看眼前人、身邊事。

主創花了大力氣營造準確的時代風貌。畫面掃過林海雪原、國企車牀、集體林場、國營飯店……大工業時代東北的冷冽粗糲撲面而來。鏡頭一推入“平民窩子”光字片,則是另一種氣息。屋檐疊着屋檐,街道變窄成了巷。外人會迷路的光字片裏,從院角的雞籠、檐下的冰溜,到周家的炕頭、門簾、鍋碗瓢盆,都透着濃濃煙火氣。但對《人世間》而言,物理層面的講究只是打造沉浸感的第一步,真正讓長輩憶往昔、年輕人知過去的,不止於嚴絲合縫的視覺符號,而是綿密的服務於人的細節。正是信息量充盈的視聽細節,對上了觀眾心裏對年代和人的認知,讓“我們”代入了他們的情感和命運。

描畫親情,細節時而詼諧。周秉昆比起哥哥姐姐憨直了些,但勝在本分孝順。母親不識字,他理所當然擔下讀信、寫信的任務。母親大晚上興起要給父親寫信,他嚷嚷不情願但也還是鑽出被窩拿起紙筆,順帶還跟母親撒個嬌,求她給自己織條新毛褲。小兒子身上緊繃繃的,正是姐姐穿過的毛褲。父親寄來長長家書,整整十頁,周秉昆慢條斯理地讀,一邊揣摩父親潛台詞,夾敍夾議的節奏急壞了等下文的母親。母子温情、家人的牽掛,悉數嵌入了嘻嘻哈哈的讀與聽。後來,周秉昆同父親慪氣,鄭娟接過紙筆,牽起父子間東北與西南的往來。一樣是寫信,多了分傳統中國式父子關係的欲語還休。

讀人世間心得體會篇4

電視劇《人世間》終於落下帷幕,應該説我不是這部劇最忠實的觀眾。更年期的諸多不適讓人鮮有心情去追劇了,此時書畫的世界成了我閒暇時間流連最多的地方,或許這就是屬於我自己的人世間吧。

從同事那知道這是一部同名小説改編的電視劇,作家樑曉聲我並不陌生,這位活躍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作家在古稀之年為人們呈現出這樣一部鴻篇鉅著讓人感歎。可以説他是用自己一輩子的積累完成了這部作品的創作,在此我們唯有深深的敬意。

作品講述了東北一座小城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直到現在的光字片人們的悲歡離合,以周家一家人的生活為主線。説心裏話已經看慣了世界經典名著的我目光變得有些挑剔,可即便如此,我依然被電視劇呈現出的真實的生活場景和鮮活的故事情節感動着。

低矮的房屋,煙熏火燎的牆體,泥濘的道路,老式的腳踏車,還有下雨天深夜漏雨的房屋,那雨水滴滴噠噠的從房頂滴到水盆裏的聲音,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熟悉。恍惚中我似乎又回到了上世紀,雨夜在老舊的房屋裏沉睡的時候房屋漏雨時的慌亂,天晴的時候老公爬上房頂更換破了的磚瓦,搭蓋牛毛氈的畫面,到現在都記憶猶新。看着鄭娟和秉昆在漏雨的房間內開始對飲,感慨萬千,並不是所有的生活的困頓都會讓人沉淪,濃縮了無數人生悲劇的鄭娟身上呈現出的善良樂觀和勇敢讓人喜愛。這個世界上極少有完全大公無私的聖人,但是市井百姓生活中能放下自己內心深處的私念卻讓人感受着尋常百姓身上散發出的無盡的暖,當鄭娟把自己的出生時就生活在那裏的房子拆遷後取得產權分得的樓房送給發小的妻子於虹的時候,不是沒有糾結,但是糾結之後依然送了出去,而且還替她支付了房款三萬元。如此的橋段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可能看到,因為畢竟是價值二十多萬的一套房產還有門面房啊!電視劇如此的呈現出來更多地還是想喚醒人與人之間拋卻金錢之外的純粹的情誼吧。但是於虹拒絕秉坤夫婦讓她用門面房入股飯館,執意把門面房出租出去把得到的三萬租金硬還給秉坤的時候,我心裏有點不爽,我似乎感覺到了於虹的極重的心機,從毫無血緣關係的人那裏要來一套價值不菲的房產,難道是三萬塊錢就可以撇清的嗎?我倒更希望看到她把門面房送給秉坤開飯館,這樣似乎能讓人感覺到鄭娟秉坤夫婦的義舉能有一點暖意的回饋。畢竟人家把房子都給你了。人心深不可測,如果有續集我真的好希望於虹的兒子將來會知恩圖報,這樣才會讓人感覺人間值得吧。

屏幕上看着秉義秉坤兄弟兩個穿着膠鞋在光字片泥濘的道路上行走,驀然的就想起自己小時候在泥濘的巷子裏行走的場景,雨傘是破舊的,膠鞋也是貼補了好幾塊的,那時候最大的理想就是有一把漂亮的雨傘哪怕是塑料的也好,有一雙新的膠鞋可以肆無忌憚的在雨中行走。如今的人們早已經不穿膠鞋了,可是那曾經在雨中行走的小女孩的渴望卻鮮活的停留在我的記憶中。

作品彷彿就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官員商人工人,教授公安編輯導演一應俱全,當發小們開始長大從親密無間到最後春燕夫妻和鄭娟秉昆反目,讓人無限感慨,曾經的相互扶持是真心地,後來的你死我活也是真實的,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心態不知不覺的發生着鉅變,看着春燕和德寶瞅着飯館裏温暖的觥籌交錯的場景落下的淚水,那是一種已經無法融入其中的豔羨和悔恨,人可以自私,但是當你的自私傷及他人的時候收穫的只能是眾叛親離和悔恨。電視劇對原作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春燕沒有在悔恨中自殺而是被髮小們和街坊重新接納,秉義結局的改變,可能就是為了給觀眾呈現出一種大團圓的美滿結局,可是對於生活在塵世中的每一個人來説美滿都是一種終極的神話般的存在求,更多的時候是一種難以承重的煎熬。無論如何,即便是生活的泥沼裏我們寸步難行,但是遠方的希望之光就是我們義無反顧努力前行的動力吧。

電視劇有些橋段讓我感覺不適,似乎是為了拉長劇情做的無味添加,冬梅辭職要去北京,秉義請調要回家鄉,作為夫妻如此的重大事項居然兩個人都沒有溝通導致冬梅失去婦產科主任一職,讓人感覺不合常理,即便是秉義告訴冬梅自己想請調回家鄉也沒有什麼啊,領導批不批是一回事,告訴不告訴是另一回事,二者並不矛盾。凱麗飾演的曲老太在我開始觀看的時候去世,但是片頭片尾鏡頭為數不多的幾個畫面讓我感覺很違和,可能是她的廣告鋪天蓋地的結果讓我很難把她和劇中人物聯繫在一起吧,廣告裏那張美顏過度肌肉僵硬的面孔讓人產生了極度的視覺疲勞。忽然想起一位老藝術家説過的一段話,大意是演員要活在自己的角色中而不是綜藝節目和廣告上,是啊,作為一個演員,用鮮活精彩的角色和觀眾交流才是正道吧。

電視劇人世間還原了一個時代的生活場景讓我們這些五零後六零後倍感親切,當那些已經消失的生活場景再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回憶的甦醒,更是對生命中逝去的那些歲月的一種深深的禮讚。人世間,跌宕起伏的生活還會繼續下去,苦辣酸甜的故事依舊會繼續上演,做為滾滾紅塵中的一粒粒微塵,我們唯有祈願這人世間多一些圓滿少一點磨難,多一點快樂少一些苦痛吧。

讀人世間心得體會篇5

?人世間》的確是一部很獨特的作品。儘管在創作上它顯得非常嚴肅、正統,但並未削減它的觀賞性、沉浸感與思考價值。它是電視劇創作進入花樣繁多、類型多元之後,被突然按了一下暫停鍵,然後回到了過去的創作思維裏,認認真真、一招一式地去講述故事、塑造人物的作品。即便是背後的資本,也甘居幕後,把一切榮光,讓位給了這部劇的角色、主創,讓劇作本身,在屏幕上靜靜地發光。

這是一部拍攝難度較高的作品。它的同名原著是長篇小説,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皇皇上百萬字,人物眾多,且所描述的年代,有諸多回憶已經蒙塵。如何讓這樣一個故事,吸引不同年齡羣的觀眾,對過去歲月再次產生了解的願望,這是“泛娛樂化時代”的一個難題。

電視劇《人世間》的解題辦法是,着重去寫人,寫人在艱難時期的頑強與堅韌,寫人在天南海北仍然可以保持情感的濃度,寫人如何在苦澀的日子憑藉一點點甜就能笑出聲來……人寫好了,時代特徵就顯影般地出來了,對比就有了,當下觀眾也能輕鬆找到進入故事的切口,覺察到劇作既寫到了祖輩、父兄輩,也寫到了自己。

觀看《人世間》,發現它打動人的訣竅,無非是用好了“恩”與“情”這樸素的兩筆。恩情、恩情,這簡單的兩個字,千百年來都是縈繞於中國人腦海與心頭。可以説在漫長的時光裏,很多中國人在早晨醒來的第一個念頭裏,就會浮現出與這兩個字相關的人與事。

也就是這一二十年以來,現代化進程加速了人們對規則、制度的依賴與信任,非常個人化、隱祕化的“恩情主義”以及其背後傳統道德觀念,開始退居其後,《人世間》對於“恩情”的記錄與表達,會讓觀眾猛然驚醒,原來我們曾經的生活當中,僅僅憑藉“恩情”,就能維持、栓系、加固那麼多可以提供温暖與安全感的關係。

讀人世間心得體會篇6

電視劇善於展現日常生活,已有《平凡的世界》《金婚》《父母愛情》等珠玉在前,但《人世間》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將前述經典恢宏的史詩性與細膩的情感性融為一體,在經緯交織中熔鑄出以光字片的歷史命運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百姓生活的縮影。

?人世間》想要表達的是個人、家庭與羣體、城市之間的同構命運。“光字片”是北方吉春市的邊緣棚户區,這裏有木材廠、醬油廠、拖拉機廠、軍工廠等,居住的大多是新中國的第一代工人家庭。這些家庭裏,有如周志剛這樣的支援三線建設的建築工人,也有“六小君子”這樣的“工二代”,以及周楠、馮玥和周聰這樣的第三代。它是光榮與夢想的同義詞,也是困惑與艱難的近義詞。電視劇從1969年周家子女上山下鄉為故事起點,逐步展開了共和國50年發展演進的宏偉畫卷,其中涉及了上山下鄉、三線建設、恢復大學聯考、知青返城、改革開放、反腐倡廉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節點和事件,而劇中這些工人羣體家庭的歷史命運也就隨之跌宕起伏。這樣,光字片就有了極典型的意義,成為了中國城市50年發展的一隻“麻雀”,而電視劇也就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家庭故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故事”了。

在注重長時間跨度帶來的歷史深度的同時,《人世間》還從空間的角度拓展了故事的寬度。光字片猶如蒲公英的花托,隨着光字片的人從這裏出發,像種子向外飄散。隨着周志剛,我們來到了四川三線建設前線的起伏大山中;隨着周秉義,我們看到了生產建設兵團的雪山農場;隨着周蓉,我們見到了貴州的青綠山水;隨着駱士賓和水自流,我們見證了深圳的迅速崛起。多樣化的空間通過人物關係的牽連為電視劇構造了一個蒲公英般的輻射與漂移狀的故事世界,強化了電視劇容納社會歷史的能量級。從北方到南方的對角線既畫出了劇中人物的種種命運,也畫出了國家發展的變奏曲線和強弱聲調。但最後,這些從光字片飄散在外的人們又都回到了這片生養自己的土地去見證光字片的消失——這既是光字片老百姓幾代人的期盼,也是以郝省長與周秉義兩代共產黨幹部為代表的黨和政府對百姓美好生活莊嚴的兑現。

?人世間》中的世界當然並不全然和諧美麗,也充斥着各種矛盾衝突、思想困惑和人性複雜,但難得的是這個世界中的人們始終沒有喪失對美好生活的執着嚮往、竭力追求和相互扶持,從而讓這一方人世間成為值得留戀的有情天地。

讀人世間心得體會篇7

?人世間》裏寫“情”也非常到位。周秉昆與鄭娟之間的愛情,是在一個“禁忌”的環境下產生的,但他們用漫長的幾年時間,慢慢地與所謂的“禁忌”對抗,展示了“情”的那種力量。劇中有鄭娟主動逼迫周秉昆承認喜歡她的一幕寫得非常動人,“人想人,想死人”,簡單的六個字,概括了愛情濃度到達一個沸點時的激烈狀態,這樣的“情”,是水滴石穿式的,它讓人無比相信,在巨石縫隙里長出的大樹,一定能抗住所有的風雨,並且一直枝繁葉茂下去。

周蓉因為喜歡馮化成的詩歌,而與家人不辭而別,追隨詩人到了貴州深山;喬春燕因為喜歡曹德寶(張瑞涵飾)吹口琴,出了個鬼點子把自己嫁給了他;周秉義(辛柏青飾)與郝冬梅(隋俊波飾)在複雜環境裏共同進退……這些人物與情節,有着“父母愛情”的簡單與浪漫,也有着精神至上的純潔與強大。這樣的情感描寫,是清新的,為《人世間》這一厚重的題材,注入了諸多輕盈,所以這部劇在大多數篇幅裏並無沉重之感,明亮與温暖,感激與相信,成為它的主旋律。

?人世間》是需要感受與沉浸的,這一點,倍速觀看無疑會丟掉許多值得品味與體會的東西。相反,如果能夠慢一些,以每天一集的速度觀看,或更能體會歲月與時光的滋味,覺察到伴隨着等待一起到來的期冀與愉悦。

現在可以基本認定,《人世間》是嚴肅純文學作品進行影視轉化的又一成功代表作。它在原創性、創新改編、價值觀輸出等方面所取得的經驗,可以被應用於其它大部頭純文學作品的改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