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8W

2022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

2022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1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屆時世界各地都會為此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因此每年的四月,彷彿全世界都充滿了濃濃的書香。中國有句俗語“春來正是讀書時”,在這個綠芽萌發、百花吐蕊的季節,我們又迎來了“世界讀書日”。

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伴隨我們一生,幫助我們成長,敦促我們奮進。在柳絲青青,百花吐蕊的四月天裏,書香滿懷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精神上的富足,更是展望前程時那一份自信和沉穩。“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改變人生的廣度;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改變人生的終點”。對於一個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都正處在形成時期的少年人,閲讀書籍不僅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少年人的心靈,幫助他們抵禦世俗的種種侵染,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更可以豐富學生們的寫作素材,開闊視野,優化文字運用能力;因此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經典名言,可見書籍對寫作的重要意義。想成就高分作文的同學們,別再埋頭苦想了,也許隨便翻開的一本書已經帶你走上了成功之路。

2022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2

我看過一本淘氣包馬小的書主要內容寫;馬小跳、唐飛、毛超和張達一起去馬天笑先生那裏打高爾夫球,打着打着馬小跳發現遠處一間像城堡一樣的房子在他眼前,他覺得很好奇,所以馬小跳他們準備明天出發到這座像城堡一樣的房子裏去,到了明天,馬小跳,唐飛、毛超和張達果然一起向像城堡一樣的房子去,他們來到後,一位叔叔驚奇地問:“小朋友,這裏是買車的地方,你們來這裏幹什麼?”,唐飛説:“小朋友不可以買車嗎?”,這位叔叔只好讓他們進了裏面,裏面有很多各種各樣的車,他們終於找到這座城堡,他們把門打開,第一眼看見的人是巨人,譁!好大的巨人啊!馬小跳問巨人:“你有沒有交朋友”,巨人説:“我沒有朋友”,馬小跳説:“我們交個朋友吧!”“好”,馬小跳又問:“你叫什麼名字?”,我叫:“阿空,”你們呢?我叫:“馬小跳,我叫:“唐飛”,我叫:“張達”,我叫:“毛超”,有一次夏林果給巨人做了土豆沙娜,巨人覺得很好吃,然後巨人建議大家種一些土豆。

通過這個故事我覺得馬小跳他們四個人雖然很調皮

2022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3

我們從小就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多讀書可以讓我們更加謙卑與睿智。我們不僅要在“世界讀書日”這天讀書,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多讀書。

可以使人遠離孤獨,提升思想的境界,有時候當你書讀得越多越覺得本身不知道的東西也越多時,請不要悲觀,反而我要恭喜你,因為這是境界的提升,是眼界的開拓,是質的飛躍,這讓我們懂得更謙虛地看待世界!

首先,我們讀書應該學會選擇。我爺爺曾經説過:讀得一本好書,那就是一位良師,一位益友。

當前時代的步伐在加快,對於讀書更多的人開始選擇了另一種態度,閲讀也變得越來越簡單隨意,看時一目十行,看後過目即忘—這就是常説的“淺閲讀”.隨着傳播媒介的改變,閲讀習慣也隨之改變,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你一天看五六本書籍,卻流於表面,沒有深入的去讀,還不如我一週看一本書,更值得!而這就是深閲讀的魅力所在。是用心的,深入的去理解一本書,去了解作者,去解讀他的思想進而化為己用。而這,才更具有傳承知識的意義。

談到會讀書,閲讀之深淺,就並非小事了。往小裏説,涉及個人生活方式,往大處講,涉及社會風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傾向,甚至是知識的傳承與發展,都與此息息相關。所以科技的發達,資訊的浩繁,生活的重壓都不能也不應該成為我們遠離深閲讀的藉口。

我爺爺跟我説過:古人讀書講究的是深而精,就像挖井,與其到處挖井,卻沒有水,還不如專注一口井,耐心的,深入的去挖它,總有挖出泉水的那天,讀書就是這樣。人這一生既然註定了不可能看完所有書,那麼為什麼要去追求數量的多少而忽略了你尋求知識的初衷呢?

再者,讀書是一種閒情時光的享受,是心靈的放空,靈魂的洗禮。本就不在乎讀的內容多與少,而在於內心的感受和思想境界上的理解與超脱。超然物外,在精神上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從而使內心感到愉悦,這不正是讀書的魅力麼。

所以,閲讀是一種積極的態度,更是一門高深的藝術。愛讀書,讀好書,閲讀我們永不放棄。

2022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4

假期我在“讀一本好書、來一場旅行”的約定中,選讀了《童年的祕密》這本教育名著。本書由意大利當代教育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台梭利撰寫,書中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為我們提示了兒童發育和成長的祕密。

捧讀此書使我受益匪淺,進一步提升我在幼兒教育方面的知識,也讓我得以更深刻地瞭解和理解兒童。現在讓我們在這本書的帶領下一起來探索兒童的祕密吧!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書裏充滿愛的語言,充滿愛的教育方式,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愛的智慧”章節中關於愛的理解——“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像一顆行星,得到了太陽的光輝!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並影響着兒童的自我”。

愛是降生於世界上每一個兒童的稟賦,要是兒童愛的潛能得以發揮,或者其全部價值都得以發展,我們就會取得無法計量的成就。但丁把這種兒童的本能為動力的愛,這種對一切的熱愛稱之為“愛的智慧”,它是一種精神能量,伴隨着創造力的得到。

這種愛也是:當一個孩子發現桌布歪了,他就會想到桌布應該怎麼鋪,並且調動他的所有熱情,慢慢地試圖把它弄平整。對這個孩子來説,這是一種令他狂喜的行為。我們也許會認為,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多麼的幼稚。但或許,這正體現了我們對孩子的不理解。

孩子可以不厭其煩重複做一件他們認為有意思的事,甚至完成後會有一種幸福喜悦的感覺,我們成人眼裏的無聊但對於一個正處在認識世界的兒童來講,這些社會法則是不適用的,當一件事完成的步驟越精細,孩子重複的次數就會越多。只有愛與理解才會讓我們發現更多獨屬於孩子世界的精彩。

這種愛是:早晨孩子進去喚醒他的父母,這是一件極討厭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愛,還有什麼東西會促使一個兒童一醒過來就去尋找他的父母呢?孩子來了並觸摸他的父母,父母抱怨孩子的打擾,孩子卻回答説:“我並沒有叫醒你們,我只是要給你們一個吻。”我想任何父母聽到這樣的話都會給孩子一個吻。

這就是孩子與成人的不同,我們往往以自己固有的觀念來評價孩子,認為孩子不懂事、便會和孩子發生衝突,正是這種不理解、不尊重孩子的行為,給孩子的心理無形烙上傷痕,根本沒有意識到孩子對我們成人深深的愛。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相反的結果。

發生矛盾衝突時,我們需要正確地移情,即感人之所感,並知人之所感,接受其感情,不一定接受其中的`行為。我們應該從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出發,換位思考,如:“假如我是孩子”來建立移情。只有相信孩子,這樣才會讓我們更能貼近孩子的心,就像我們的教育理念一樣,遵循自然,靜待成長。

通過這些事例對內心世界的描繪,使人油然想起童年的特徵,想起童年吸收的心理,它愛一切吸收一切,並使其在未來的成年人中得到體會。還記得初做媽媽給孩子講《猜猜我有多愛你》繪本故事時,我總認為我們成人對孩子的愛是無私、偉大並多於孩子的。但讀完這本書後我明白,其實孩子愛我們勝過其他的一切。

如何才能將我們對兒童的愛化為滋潤的雨露來灌溉兒童的心靈?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孩子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們會逐漸成長起來。這就要求我們選擇合適的愛的表達方式、方法,尋求合適的表達時機和教育環境。”

教育是一種充滿愛的工作,愛的智慧需要身體力行、春風化雨。是一顆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愛的智慧需要我們始終保持一顆敏感的心,保持對孩子的全神貫注,對孩子的細微行為也有所預期,並迅速做出反應。

我們努力為了孩子那份愛!為了愛的明天!

2022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5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會舉辦與閲讀有關的活動。

老師,你經常讀書嗎?你上次讀書是在什麼時候?

曾看過這樣一項調查數據:全世界每年閲讀書籍最多的是猶太人,每人64本。其次是俄羅斯,每人55本。美國每人21本,日本每人17本。而中國13多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不到1本。在俄羅斯,每20人就擁有一套《普希金全集》。在猶太民族,小孩稍稍懂事,母親便會在《聖經》上滴一些蜂蜜,叫孩子去吻,讓孩子在心靈上知道這書是甜蜜的。

也早就有人寫過文章介紹,在那些發達國家的地鐵裏,火車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靜靜地讀書。而在中國這些場合,人們要麼在高談闊論,要麼是在打瞌睡,要麼是低頭族—玩手機,鮮有看書的人。

不要責怪我們的孩子們不愛讀書,我們成年人呢?一年下來讀了幾本書呢?很多人都會以工作忙,壓力大,沒時間等藉口抹去了讀書的機會。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和時代相通的先進教學理念,創新教育的改革思想,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念從哪裏來?我覺得組織教師讀書是最好的方法。閲讀教育專著和文化專著是一線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幫助教師提高的有效途徑,也是學校名師培養工作的基礎工程。

提倡教師讀書進而帶動學生閲讀。只有讓學生在上學時代愛上書籍,學會從書籍裏認識周圍世界和認識自己,這樣他畢業後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基礎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愛好閲讀,是“學會學習”最主要的內容。如果當一個學生讀了六年書離開國小,或者在讀了六年書離開中學的時候,卻沒有閲讀的興趣,能説我們的教育是完成任務和成功了嗎?我想,任何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都應該用自己的良知去思考:為了培養完整的人,培養終身可持續發展的人,為了我們民族的興盛不衰,我讀書了嗎?我組織學生讀書了嗎?

其實,對於教師而言,讀書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意義是拯救自己,因為不讀書的教師最終會淪為簡單的勞動力,而一個簡單的勞動力想要得到人們的尊重則是很難的。孔子是名教師,是教育家,思想家,他既是“經師”又為“人師”。他的那種高山景行的大家風範,千載流傳,令人歎服。當代教師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為什麼會如此呢?我想一大部分原因是能夠“為人師表”太少了。只有“經師”和“人師”二者兼備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把學校辦成一個學習的團體,讓每一位教師都能自覺地意識到,只有閲讀才能拯救自己,從而把閲讀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一般的信仰,這應該是"文化關懷"神聖諾言最美好的兑現。

用閲讀拯救我們自己,讓閲讀給孩子們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但是他們有一顆善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