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世間》觀後心得體會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7W

《人世間》觀後心得體會

《人世間》觀後心得體會1

《人世間》就是從家寫起,一張“全家福”之後多少年,才能遇到另一張“全家福”,周家兄妹無論身在何方,都牽掛着這個家,也被這個家系念着,家是根。過年了,就想回家,就想團圓,那是血液裏帶來的情感歸屬的基因,最深沉,也最濃烈。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具有中華民族這樣深沉的“家”的情感,這是一種無形的凝聚力。

當然,家裏也有性格衝突,有代溝,有矛盾,這些矛盾起源於骨肉親情之愛,愛的另一面叫疼痛,所以叫疼愛。但無論怎樣,孩子長大了,就要開枝展葉,另築新巢,蜕舊變新,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人來到世間,都是有使命的。人與人的差異,就是人們以不同的價值觀為導向,走過不同的人生路徑,顯示不同的人生價值。《人世間》裏的各色人等,在時代大潮中起起落落,尋找自己的愛情,尋找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甚至有的人早早殞命。

人世間,多歧路,周家三兄妹,誰沒有經歷過挫折?像周秉昆那樣,坎坷不斷,磕磕絆絆,但無論如何,人總是要努力向前走。人未必都能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平凡的人生同樣需要紮紮實實的腳步,兢兢業業地付出,善良在心,希望在前,腳步就有力量,生活就有勁頭,人生就有光彩。向前向善,這就是《人世間》啟示的人生座標和目標。

觀看電視劇《人世間》,由於劇組主創的總體把握和演員的傾情投入,人物羣像,林林總總,個性鮮明。其時代感之鮮明、歷史感之厚重、人性之複雜,都令觀眾唏噓不止,回味無窮。觀劇時觀眾都能從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的人生,從而在審美鑑賞中獲得思想啟迪和精神昇華。一部電視劇,能在熒屏上留下三、五個過目難忘的人物形象,已屬不易。而《人世間》卻能讓十幾個人物形象躍然熒屏、活在觀眾心中,確實令人稱道。

《人世間》觀後心得體會2

《人世間》的確是一部很獨特的作品。儘管在創作上它顯得非常嚴肅、正統,但並未削減它的觀賞性、沉浸感與思考價值。它是電視劇創作進入花樣繁多、類型多元之後,被突然按了一下暫停鍵,然後回到了過去的創作思維裏,認認真真、一招一式地去講述故事、塑造人物的作品。即便是背後的資本,也甘居幕後,把一切榮光,讓位給了這部劇的角色、主創,讓劇作本身,在屏幕上靜靜地發光。

這是一部拍攝難度較高的作品。它的同名原著是長篇小説,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皇皇上百萬字,人物眾多,且所描述的年代,有諸多回憶已經蒙塵。如何讓這樣一個故事,吸引不同年齡羣的觀眾,對過去歲月再次產生了解的願望,這是“泛娛樂化時代”的一個難題。

電視劇《人世間》的解題辦法是,着重去寫人,寫人在艱難時期的頑強與堅韌,寫人在天南海北仍然可以保持情感的濃度,寫人如何在苦澀的日子憑藉一點點甜就能笑出聲來……人寫好了,時代特徵就顯影般地出來了,對比就有了,當下觀眾也能輕鬆找到進入故事的切口,覺察到劇作既寫到了祖輩、父兄輩,也寫到了自己。

觀看《人世間》,發現它打動人的訣竅,無非是用好了“恩”與“情”這樸素的兩筆。恩情、恩情,這簡單的兩個字,千百年來都是縈繞於中國人腦海與心頭。可以説在漫長的時光裏,很多中國人在早晨醒來的第一個念頭裏,就會浮現出與這兩個字相關的人與事。

也就是這一二十年以來,現代化進程加速了人們對規則、制度的依賴與信任,非常個人化、隱祕化的“恩情主義”以及其背後傳統道德觀念,開始退居其後,《人世間》對於“恩情”的記錄與表達,會讓觀眾猛然驚醒,原來我們曾經的生活當中,僅僅憑藉“恩情”,就能維持、栓系、加固那麼多可以提供温暖與安全感的關係。

《人世間》觀後心得體會3

宏大而內容龐雜的《人世間》在細微處與時代共融,與觀眾共情。即便沒有經過那個時代,也會感到暖意。人間值得,令人破防。上世紀70年代的人們雖然物質生活不富裕,儘管人物性格和命運各有不同,但中國人在平凡生活中的温暖美好始終打動人心。不管時代和環境如何改變,善良與勇敢永遠是最簡單、最重要的品質。

不少網友感歎,“大過年的,又被這部劇弄哭了。”當下人們坐享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通過這部劇可以窺見,中國如何從一窮二白到迎來高速發展期,在整個社會變遷中如何與普通人的命運緊密相連。中國人一路走來,帶着時代的烙印和歲月的沉澱,戰勝許多現實困難,收穫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如同導演李路所説,中國人生活發生鉅變的50年,是無數人用隱忍、堅韌、擔當造就的。

《人世間》觀後心得體會4

《人世間》裏寫“情”也非常到位。周秉昆與鄭娟之間的愛情,是在一個“禁忌”的環境下產生的,但他們用漫長的幾年時間,慢慢地與所謂的“禁忌”對抗,展示了“情”的那種力量。劇中有鄭娟主動逼迫周秉昆承認喜歡她的一幕寫得非常動人,“人想人,想死人”,簡單的六個字,概括了愛情濃度到達一個沸點時的激烈狀態,這樣的“情”,是水滴石穿式的,它讓人無比相信,在巨石縫隙里長出的大樹,一定能抗住所有的風雨,並且一直枝繁葉茂下去。

周蓉因為喜歡馮化成的詩歌,而與家人不辭而別,追隨詩人到了貴州深山;喬春燕因為喜歡曹德寶(張瑞涵飾)吹口琴,出了個鬼點子把自己嫁給了他;周秉義(辛柏青飾)與郝冬梅(隋俊波飾)在複雜環境裏共同進退……這些人物與情節,有着“父母愛情”的簡單與浪漫,也有着精神至上的純潔與強大。這樣的情感描寫,是清新的,為《人世間》這一厚重的題材,注入了諸多輕盈,所以這部劇在大多數篇幅裏並無沉重之感,明亮與温暖,感激與相信,成為它的主旋律。

《人世間》是需要感受與沉浸的,這一點,倍速觀看無疑會丟掉許多值得品味與體會的東西。相反,如果能夠慢一些,以每天一集的速度觀看,或更能體會歲月與時光的滋味,覺察到伴隨着等待一起到來的期冀與愉悦。

現在可以基本認定,《人世間》是嚴肅純文學作品進行影視轉化的又一成功代表作。它在原創性、創新改編、價值觀輸出等方面所取得的經驗,可以被應用於其它大部頭純文學作品的改編身上。

《人世間》觀後心得體會5

一部作品真實與否,是個特別要命的判斷,通常具有一票否決權。因此,沒有哪個負責任的主創敢在這事上掉以輕心、麻痺大意。但是,真實又是什麼呢?説法又是林林總總。例如在史學界就有這樣的説道:“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所有的真實都有重構性。”有人甚至説過“歷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正因為如此,是否真實、何謂真實、有無真實、真實度如何等問題,長期困擾着許多藝術家甚至某些批評家。其實,“真實”是個哲學命題,“真相”是個法律概念,藝術家可以參與討論,但是沒必要囿於其中、自尋煩惱。

藝術家該追求的,當為真實感,而不是那個誰的嘴大誰説了算的所謂的真實。借用符號學的話來説,藝術家所營造的能指系統若能契合受眾的期待,若能被觀眾認同、認可並能產生共鳴、共振,作品的真實感這一關就算過了

電視劇《人世間》的主創,用從容不迫的敍態、貼近生活的故事,日常家用的語言與標誌性明顯的場景,成功地營造了無可置疑的真實感。尤其是劇中的細節,源於生活,惟妙惟肖,個個意味深長,為真實感的創建、渲染立下了頭功。例如,半夜排隊購買免票肉,要用粉筆在每個人的外衣上逐一劃上序號。是啊!“先來後到”是約定俗成的規則,也是平頭百姓在那個年代能夠行使的卑微而莊嚴的權力。這些精彩的、接地氣的細節,都是從豐富的生活積累中遴選、精煉出來的。讓人聞到了人世間的煙火味,也讓人觸摸到了平民生活的質感。據此,將《人世間》稱之平民史記,自然有其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