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寫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4W

寫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多篇

寫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1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學習傳統的優良的東西,漸漸被大家覺得稀奇了。這是為什麼?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説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説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 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儒家學問裏有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 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説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 我知道一個要有着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於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寫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2

在以前,年糕是過年時才有的美食,傳統搗年糕就應運而生,而如今社會進步了,這些傳統的文化也就慢慢遺失了。不過,今天我有幸見識了一回。

媽媽説雲周有傳統搗年糕的活動,我懷着新奇而又興致勃勃的心情去了雲周。來到雲周的文化大禮堂,那裏圍滿了人,裏三層外三層的,有的人都已經在津津有味地嚼着香噴噴的年糕。我擠到了前面,首先看到一個大石盆,邊上放着一個大石錘,這時一位老人端着一鍋熱氣騰騰地米團走了過來,一下子就倒在大石盆裏,一箇中年人掄起大石錘,在米粉團中來回攪拌四五分鐘,接着把石錘舉過肩頭,再用力朝着米粉團用力砸下來,石錘再次高高舉起的空隙,只見老人用雙手快手翻面團,説時遲那時快,石錘又剛好砸下來,米團在不斷地打擊和翻轉之下,顯得越發柔軟。米團製作成功後就可以做香香甜甜的年糕了,另一邊早有一排人馬在等待制作了,我也突發想要做一做。我拿到一個模具板塊,捏一塊米團,塞進模形,再慢慢一點一點想要脱模,沒想到第一次失敗了,拉出來的是一條模糊不成形的麪糰。於是有人教我要先在按板上抹一點油,再將麪糰在按板上不斷按壓,再慢慢塞滿模具,原來做這個還有不少講究呀。我扭頭一看只見大人們速度極快,十指齊動,他們熟練的捏、揉、按、壓、不一會兒就做出扁長的年糕,或是“金元寶”,或是模型“狀元糕”。但是我感覺最好吃的還是“年糕餃子”,那是以年糕米團為皮,鹹菜豆腐乾為餡的包子,因形狀似大餃子,最小的做出來也有我的拳頭般大小,真不愧是“大餃子”。

我第一次見識傳統搗年糕,我不知這傳統文化能走多遠,希望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時,我看到大家都圍在一起吃着熱氣騰騰的年糕,我想這才是過年特有的味道吧。

寫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3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是什麼?她由那些文化符號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現在哪裏?都值得認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説,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道和術,道家之道,儒家之術。從內容上看,很難判斷他説的對還是不對。

説他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確實包含着道家、儒家思想,也有着關於道家之道、儒家之術的闡釋。

説他不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絕不僅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術。其中還有更博大精神的內容和對人文、自然、宇宙萬物的精準解讀。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鍊而成的抱朴守拙、清靜無為、天人合一,自然圓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種豁達、達觀、捨得、放下、循天理、重人倫、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養、果報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本質區別在於棄鬼神,而信人倫。將一切付諸神話色彩的信仰斥之為“怪力亂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講以人為本,上帝造人。中國傳統文化講以家為本,家和萬事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伏羲、女媧人文初祖造人,人類造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釋道儒是其中主要內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術就不準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不偏不倚是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陰陽調和之術。也有着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們中國的中,不是隨便叫的,這個中字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確定位,持中守正。

易經把事物形成乃至發展過程用一個周圓表述。

數數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數,67890是成數。生數和成數的契合點分別是5和0,恆居中位。河洛圖笈,白馬、神龜數據。頭1、6,尾4、9,左3、8,右2、7,唯獨沒有0和5。0和5在哪裏?居中。中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國——中國。

易經解釋世界講境域生成。原生態世界是虛、是無。無不是沒有,而是隱含無數生命體、生命基因、元素符號、各種成像因子。進入適當的土壤、遇到諸多適宜的温度、濕度、養分、水分、各種氣候環境誘因,這才促成生命的誕生,完成從無到有的生命創造。就是無中生有。即:從無極到太極,然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從無名到有名的過程就是一次生命創造的過程。從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無限,即是母體孵化繁育的浩瀚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這兩個過程。將這兩個生成過程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與天地之和;與環境之和;與氣候條件之和;與生命基因之和。然後,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榮,世界乃成。

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世界觀。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萬物,恩養生命。和人之德,親近天地、親近自然、親近生命。人類只有和衷共濟,才能繼往開來。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剛柔相濟、陰陽互補。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無私。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圓融一體,捨得、放下,慈悲為懷的博大胸襟。

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之德、義之理,奧妙就在於此。

寫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4

我來自於大同,我也是媽媽讓我來學習的,在這裏我要首先感恩我的媽媽,如果不是她,現在的我還是像畜生一般的活着。我以前也是一個很不聽話的孩子,是一個很忤逆的孩子,我媽媽也是經常被我氣得半死。我從小就不愛學習,我就特別的怨恨中國的這種應試教育,如果沒有作業,沒有測驗,沒有考試,沒有家長會,那該多好啊!因為我是二胎,我還有一個姐姐,姐姐從小就學習特別好,琴棋書畫什麼都會,我媽就把她培養的特別好。我媽媽這個人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各方面。因為我姐姐就什麼都好,那媽媽就希望我也什麼都好,用培養女孩的方式來培養我。因為我是一個男孩,自然不會像女孩那樣,所以我就反對,我就不願意,所以我們娘倆就經常因為這個吵架,生氣。但是,我的學習成績也不是很差,因為我國小在所謂的貴族學校,當時家裏的生意也不錯,家庭比較富裕,所以就上了實驗國小。那時在班裏能排箇中上等吧。但是,從六年級開始,我接觸了網絡這個東西,使我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以致於考到了一個很爛的中學,父母花了錢才讓我到了比較好的中學。上了國中,上網就更瘋狂了,經常因為上網問題跟我媽吵架,以致於成為了班裏面的下等生。我的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也有很大的分歧,我爸爸很放縱我玩電腦,以致七年級的那一年我母親也就沒有管我。到了八年級,我爸爸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和我媽聯手管我,這才控制住了我的上網時間,學習成績也提高了很多,也就是這次的期末考試,家人都很高興。

學習完傳統文化之後,我才知道我錯了,我真的是大不孝,豬狗不如,在這裏真誠地和媽媽説一聲:“對不起,我錯了,請您原諒我。”我也知道了責之深,愛之切的道理,人世間最偉大愛就是母愛。父母做的一切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啊!在這裏我也強烈呼籲大家不要再和父母吵架,想想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這輩子也報答不完啊!

在這裏,我要感恩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這麼好的東西,這次女德班之後,我也要出去多多弘揚中華傳統,讓更多的人受益。最後,我還是要感恩,感恩一切。

寫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5

中華傳統文化中,有的如詩文之雅趣,有的如曲樂之悠揚,有的如對聯之巧妙。而我最喜歡的,是寫意的國畫,那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上的淨化。

望·初遇

初遇國畫是在一次美術展覽會上,至於畫的內容卻也記不清了,只記得看到那幅畫,我只覺很美,美得讓人移不開目光。從那次開始,我總是央求父母讓我學習畫國畫。也許,這就是意境之美吧。

尋·相知

父母給我找了一位國學老師。初學之時,大概就是老師畫一筆,我就畫一筆,畫完心中總是不解:為什麼每筆都和老師畫得差不多,畫完的整體卻不如老師畫的那麼好呢?懷着心中的疑惑,我去問了老師,老師告訴我:“國畫是離不開生活的,你需要在生活中多觀察,看到萬物之間的聯繫,你的困惑就可以解答了。”我趁着假期與父母走訪許多奇山異水、名勝古蹟,隨着遊覽的腳步,我似乎也漸漸體會出來什麼是物體的透視,怎樣搭配才能最好地體現出畫者要傳達的意思。

高山配流水,近處是潺潺的流水,水邊楊柳依依,垂在水面,泛起一圈圈漣漪。遠處是雄偉的山峯,霧氣裊裊,山尖在雲霧之上,顯得更加挺拔。一幅幅作品的完成,意境也越來越深。畫筆或勾勒或渲染都是一次次美的享受。這,就是畫之美,更是意境之美、文化之美。

悟·相識

隨着我畫技的提高,老師告訴我,一幅畫如果給人留下的印象只是美,那絕對是失敗之作。一幅畫是該有神韻的,就如山水與花鳥是分不開的一樣。如果在楊柳的枝頭添一隻小鳥,如果在空中畫幾羣歸雁,給人的感覺會大不相同。我開始用筆嘗試,漸漸發現,我添的事物也不能隨意,必須與所表達的情感一致。就如“春江水暖鴨先知”,如果想描繪春日之景,就需添幾隻鴨,而若是畫秋日之景,畫鴨子則是萬萬不可的。古人偏愛四君子“梅蘭竹菊”,寄與高潔的志向;幾匹奔騰的馬,便可體現奮求上進的決心。這和詩文中的意象倒是相似,惜別畫折柳,相思即明月。國畫,不僅僅是美的享受,更是在景中寄託了畫者的心情。再看一幅畫,我彷彿能與她溝通。透過畫,既看懂了畫者,又是自己情感的昇華。

每次畫畫,我心中都有着不同的心情。但每次畫着畫着,我的心情都漸漸歸於平靜。國畫之於我,更像是一位無話不談的朋友,同享快樂,共擔痛苦。這或許就是文化的力量。我有責任去繼承,卻更享受接觸文化的過程。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國畫之美,依舊在不斷延續着……

寫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6

觀看陳大慧老師講的《中國傳統文化聖賢教育》後,感觸很深,同時也深感自己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觀看,重新接受聖賢教育,重新認識人類的瑰寶——中華傳統文化,這部紀錄片,通過大量的史料和事實,幫助今天的`人們,認清楚、想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把已經混亂和顛倒的,善惡、是非、美醜、智愚的標準,通通糾正過來。

在影片中陳老師講到《三字經》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會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卻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個人性,那個天性,那個人性是本善的,本來就是善的。善是什麼呢?純淨純善,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與生俱來就這樣。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就像一杯清水,無色,無顏色,無味,無味道,無嗅,也無這個氣息,沒有氣味。透明的,這就像人性一樣。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樣的我們,現在卻面臨着重重“污染”,翻開報紙,打開網頁,天天充斥着我們視野的是:一件件罪惡的事件,一段段見不得光的醜聞,扭曲的價值觀,罪惡的金錢觀,老無所依,少無所養。為什麼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現在人們,精神文化卻如此的可怕。陳老師講到“苟不教,性乃遷”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讓他保持他這個純善的人性的話,他那個剛出生的時候、從孃胎裏就帶來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變了,特別是傳統文化匱乏的今天,人們脱離了聖賢教育,拋棄了世界觀、價值觀,放縱了自己,丟失了本性。受電視、網絡、報刊雜誌、周圍的朋友,周圍人的錯誤的價值觀、不道德的價值觀的影響,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這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會噬待解決的問題。

所以,現在的人們更應該接受聖賢教育,改變自己的錯誤價值觀與自私自利,多學習古人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並且要拋棄一切雜念,真正的理解和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這一過程並不難,只要我們善於學習,接受正確聖賢教育,拋棄太多的物慾和金錢觀,一旦這教育恢復,實現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身心,絕對不難。現在的人慾望太重,每一個人都慾望熾熱,完全糊塗了,慾望把我們的心給包裹住了,像廚房裏的燈泡一樣,被油煙燻黑了,到最後到廚房開燈跟沒開燈一樣了。所以我們要擦燈泡,先擦自己的燈泡,和諧自己的身心,擦一點亮一點,最後身心就光明瞭,一切罪惡、不和諧全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