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戰役紀的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7W

中國戰役紀的心得體會多篇

中國戰役紀的心得體會篇1

家家燈火通明的時刻,一種無形的恐懼正攏向關悦的人們,待到大年七年級,疫情爆發的消息如海浪般湧向人羣,猝不及防。

打開電視,映入眼簾的是無數的白衣天使,他們穿着笨重的防護服在患者間來回穿梭,停駐在患者的牀前,悉心照顧,量體温,做各項檢查,忙的焦頭爛額。但只要一看到卧病在牀的患者們,他們就又會重拾幹勁兒,繼續奮鬥,日夜兼程不停忙碌,通常要等到工作一天後,才能湊合地吃上一頓飯。待到患者們健康出院,醫者們都會感到欣慰。

在疫情一線上,醫護人員盡職盡責,無不在為搶救病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沒讓眾人失望的是,在疫情背後,也有無數志願者在貢獻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工廠,工作人員忙着生產一次性防病毒口罩,為醫護人員製作一次性防護服;在各個地方,數不盡的愛國人士在為武漢加油;在日本,民間羣眾也自發捐助口罩……這些都是無言的幫助。

小到人民,大到國家。在黨的指揮下,工程隊人們火速建設火神山及雷神山醫院,並隨即投入使用。在黨的指揮下,各路防護人員投身其中,真正做到“眾人拾柴火焰高”,有的在街頭噴灑消毒液,有的組織宣傳激勵人心的標語,有的組建志願隊做各類志願工作。海外華僑無不在與疫情作鬥爭。

昨日,偶然又看到這樣一篇報道:在醫院整天忙於工作的人員摘下口罩,護目鏡,脱掉防護服後,臉上是塊塊紅腫,條條印痕,滿背的汗水,哪一個不是辛勤的見證。為病人趕走病毒,為更多的人服務。他們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明明知道有被感染的風險,但他們毅然趕往一線,他們逆行的腳步是最美的,同樣,他們是最美逆行者。

離疫情發生已有半個多月的時間了,全國人民上下都團結一心,為抗擊病毒做好防護工作,無數人民在為武漢加油,無數人民都在為中國加油!比起早已過去的非典,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又算得了什麼,我相信武漢人民的堅強,醫護人員的偉大,武漢會度過難關,中國必勝!

中國戰役紀的心得體會篇2

20__年的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像是蓄謀已久的戰爭,對我們發起了猝不及防的閃電戰!當大家還沉浸在迎接春節的喜悦中時,它已經開始大張聲勢地恐嚇着每一個人!一夜之間,各大新聞媒體滿屏的都是疫情進展的情況,周圍的人們不斷地尋找着抵抗疫情的各種辦法。藥店人滿為患,口罩、酒精成了一價難求的精貴物;商場、馬路人可羅雀,人人戴着大口罩,用戒備的眼神互相掃視着對方,冠狀病毒給大家的生活蒙上厚厚的陰影。

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醫務人員義無反顧,挺身而出。他們成了逆向而行的孤膽英雄。在生死時速的生命通道上,毅然擔起了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社會重任。84歲的鐘南山院士,本該退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卻在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人民最需要他的時候,再次“掛帥出征”,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看着他疲憊的身影,心中除了感動還是感動。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夜以繼日,不眠不休,他們拼盡全力,與病毒較量,為生命站崗。他們逆行的背影,是庚子年最美的風景!

寒風瑟瑟,路上人煙稀少,只剩下星星點點的“小黃人”“小藍人”,他們穿梭在大街小巷,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個逆風騎行的背影。他們默默無聞,只為給不能出門的人,送去一份温暖!

還有一羣背影,我看不到他們真實的面目,只知道他們是新聞報道的書寫者,他們是圖片影像的記錄者。他們為民生福祉急急奔走,為城市建設悉心戮力,為國家發展鼓勁吶喊。重大疫情面前,總會有他們的背影,他們不是不懼危險,只為傳播最真實的聲音!

還有許多背影,警察、城管、清潔工、出租車司機……不同的職業,共同守護着這座城,屬於我們的城!不同的身份,共同温暖着城裏的人,有情有義有擔當的中國人!

中國戰役紀的心得體會篇3

疫情,像個大泥潭,人們一個接一個掉了進去。這個新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每一天,我們都在和病毒戰鬥。在平常,我們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朋友,但到了與病毒抗爭的戰場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戰友!

看看這戰場上最勇敢最可愛的人——白衣天使們。他們不顧危險,履行着醫生的職責,時刻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他們以無畏的勇氣,堅定的信念,驚人的毅力感染着戰場上的每個人。當我們走進他們的心扉,就會知道,白衣天使們太不簡單了,他們也有親人,他們也會產生對家的牽掛,心中也會閃過一絲擔憂:萬一我被感染了,我的孩子怎麼辦……但更多的,是作為白衣天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們犧牲了太多太多,堅持着救死扶傷這個信仰。他們衝在戰場最前線,與病毒直接抗爭着,讓我們向白衣天使們致敬!

雖然我們普通人不能上前線,但無論我們來自哪裏,也無論我們走到天涯海角,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都能用一顆充滿愛的心,互相加油。所以,讓我們用温暖的目光,樂觀的笑容,美好的鼓勵相互關照,邁着堅定的步伐飛奔向前,一起努力,一起打贏這場病毒殲滅戰。只要我們心連心,手拉手,眾志成城,讓病毒嚐嚐團結的力量,我們一定能夠勝利!

這個冬天一定難熬,但春天總會來到。黑夜即使漫長,白晝也終會到來。當春光爛漫時,你們這羣戰友們一起走出門,一起遊玩,一起比心,然後一起喊“我們勝利了!”

中國戰役紀的心得體會篇4

疫情無情人有情,隔離病毒隔離不了愛,在中國傳統最重要的節日一一春節,人們顧不得團圓,拋妻別母,棄子離家,冒着生命危險,五十多支醫療隊,六千多名醫護工作者紛紛馳援武漢……

1月24日是除夕,是萬家團圓的日子,但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仍有大量的醫護人員主動走上抗擊疫情的一線。

一張張給上級的“請戰書”、一條條與親人的寬慰信、一顆顆救死扶傷滾燙的心。除夕之夜,“白衣天使”們逆向而行的身影讓無數人淚目。他們用大醫仁心,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敬業行動為公眾安全保駕護航。疫情當前,他們責無旁貸堅守在臨牀一線。已經回老家的又趕回值班,父母的電話都常常顧不上接。

時間就是生命。很多醫務人員一天只顧得上吃一頓飯,一個上午都來不及喝一口水,有人在投入戰鬥的近1個月時間裏,幾乎沒有脱下過白大褂,有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他們有鋼鐵般的精神,有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就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整個中華大地。當我們團圓時,應該想到一些戰士仍然守在祖國前線,為了祖國的和平、穩定作出自己的貢獻,他們沒有一絲懈怠,因為這份工作的滿意程度,也關乎着百姓的滿意程度。

在疫情面前,八十四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趕赴武漢,冷靜、無畏、迎難而上的身影,令人敬仰,令人感動。他曾説:“醫院是戰場,作為戰士,我們不衝上去誰上去?”

雨點冰冷,機器轟鳴。除夕之夜,在武漢蔡甸火神山醫院工地上,燈火通明,上百台挖機、推土機等機器正在熱火朝天地忙碌着。大年三十早上8點,工人們已抵達施工現場,義無反顧地投入武漢蔡甸火神山醫院的建設。這個春節,他們無暇照顧家中的父母和孩子,堅守在各自的“戰場”上,甚至來不及和家人遠程視頻,報個平安。

疫情嚴峻,物資短缺。有人捐款,有人捐出了口罩,有人捐出了護目鏡,有人捐出來元宵,有人捐出了糕點……善舉湧現,凡人善舉,小我獻出大愛,涓涓細流匯聚成一股戰勝疫情的磅礴力量。

抗擊病毒的一幕幕情景讓我們感動得潸然淚下,感動,更要行動。在國家危難之時,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要扛起社會責任。

新型冠狀病毒威脅着每個人的健康,疫情面前沒有旁觀者,在這場特殊的戰鬥中,個人與家庭、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息息相關、我們無論來自何地、無論身處何方,都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為了自身的安全、親人的健康、同事的幸福、社區的安寧,需要每個人自覺投入戰鬥。只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掌握了防控知識,防控疫情的大網才能織好、織牢,才能為抗擊病毒做出自己的貢獻。

萬眾一心,沒有翻不過的山;心手相牽,沒有跨不過的坎。凝心聚力,眾志成城。人人奉獻擔當,各個從我做起,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

中國戰役紀的心得體會篇5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在北京市調研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以更堅定的信心更頑強的意志更果斷的措施,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目前,疫情形勢還非常嚴峻,武漢封城,湖北告急,網頁上不斷變化的數字讓人揪心不已,戰“疫”已到最吃勁的時候了,在這樣危難的時刻,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堅決講團結“獻愛心”、聽指揮“不出門”、打硬仗“勇逆行”,為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貢獻,各級黨組織、黨員幹部打頭陣當先鋒,醫護人員、社區幹部、警察環衞、解放軍軍人等羣體堅守一線共戰疫魔,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抗“疫”阻擊戰。抗“疫”是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總體戰”,需上下聯動、多點發力,以“會戰”思維增強必勝信心、攻堅耐心、敬畏戒心、持久恆心,打贏這場抗“疫”大會戰。

用好“智慧”增強必勝信心,當好“指揮官”,確保方向不偏。抗疫的戰場上,需要的是“良策攻略”,並不需要“教條形式”,黨員幹部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作為戰“疫”的指揮官,政治上必須高度自覺,思想上不能有半點猶豫。一是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用好“智慧”吃透上級精神,並因地制宜抓好貫撤落實,準確決策本級“謀略”,及時掌握戰“疫”動態,增強隨機應變能力,加強對抗“疫”力量的“指揮”調度,合理資源配置把戰“疫”力量發揮到最大化。二是要以上率下,主動作為,大難面前不分你我,到了戰場上只有“戰士”沒有“將帥”,越是危難、越是危險領導幹部越要一馬當先下沉一線、身先士卒敢為我先,更不能擺“官架子”做“秀樣子”,堅決摒棄一切形式的“官僚主義”,正心真做,不被畸形的政績觀所擊倒,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一線疫情防控工作中去。

用好“武器”增強攻堅耐心,當好“先鋒官”,確保落實不空。在抗疫的戰場上,沒有“旁觀者”只有“實幹家”,基層幹部作為防控一線的“主力軍”,行動上必須堅決堅定,履職上不能有半點馬虎。一是要細緻入微,基層防控工作點多面廣,不放過任何一個節點、部位,尤其是要把鄉鎮(街道)、農村(社區)作為防控的重中之重,嚴防死守加大排查力度,深入一線搞宣傳、做教育,引導幹部羣眾做到“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講衞生”。二是耐心長久,要擺正防控心態,“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履職盡責抓落實,摒棄“虛功”做實事,嚴防“填幾個表格、喊幾句口號、拍幾張照片”式的落實,嚴防防疫動作“一陣風”,堅持不懈,耐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幹就要耐心細緻做長久。

用好“戒律”增強敬畏戒心,當好“監察官”,確保作風不浮。在抗疫的戰場上,要嚴格“令行禁止”要杜絕“肆意妄為”,紀檢監察幹部作為抗疫戰場的“監軍”,作風上必須務實過硬,落實上來不得半點虛功。一是要嚴督,採取明察暗訪的方式,對防疫工作的組織實施進行檢查,定期不定期通報情況,對於沒有責任心、沒有黨性,工於心計、討價還價不作為“當擺設”“混日子”“打太極”的幹部從嚴問責,讓鐵的紀律成為黨員幹部的日常遵循,確保緊要時刻站得出來、關鍵時刻頂得上去;二是要實導,力求實現“查問題—講擔當—提效能”三步走,要親赴一線開展檢查督導,防止在辦公室裏搞“文字”督導,實事求是,加大容錯、糾錯、澄清保護力度,為那些“敢説硬話、敢用硬招、敢擔硬責、敢於硬氣”的幹部撐腰鼓勁,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戰,進而提高防疫工作效率。

用好“給養”增強持久恆心,當好“運糧官”,確保保障不虛。在抗疫的戰場上,必須“糧草先行”,不能“兵糧寸斷”,黨員幹部作為火線上的“逆行者”生命“守護者”,保障上必須全面完備,供給上摻不得半點水分。一是物質保障要全面。把最好的裝備送到前線去,對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社區幹部、民警環衞、解放軍軍人在防護上要做到“最好”,進一步做好營養補充,因為保護他們就是保持“戰鬥力”。二是精神輔助要跟上。把在疫情防控鬥爭中的實際表現作為提拔使用、評優評先、年度考核、職級晉升、職稱評聘等重要依據。做到善於在火線上識別和考察幹部,大力提拔在戰鬥一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幹部。積極慰問關懷抗疫一線人員家屬,精神物質雙管齊下保證“後方”穩定,為抗疫人員安心戰鬥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讓我們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在這場抗疫大會戰中,擦亮胸前的黨徽,扛起鮮紅的黨旗,以必勝的信心、過硬的作風、強大的能力,堅決打贏防控疫情阻擊戰、總體戰。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們“一定會勝利”。

中國戰役紀的心得體會篇6

日前,中共中央組織部發出通知,要求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積極主動履職、有效發揮作用。可偏偏有這樣一些“公務人員”,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想擔當,不敢擔當。比如原黃岡市衞生健康委員會主任唐志紅,比如原天津市衞生健康委員會二級巡視員王增田……疫情嚴峻,人命關天。不掌握關鍵數據,如何謀篇佈局,安排工作?不做到盡職盡責,怎樣統籌規劃,推進防控?這樣的人經得起“黨性三問”嗎?

“我是何人”?在面對考驗時,我們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才能無愧黨性。疫情忽至,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是敢擔當、勇作為、有智慧、篤執行的人。戰爭年代,關鍵時刻有黃繼光、董存瑞、邱少雲等等無數先烈拋頭-、灑熱血,用生命鋪就共和國的成立之路。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有王進喜、錢學森、鄧稼先等等千萬英雄挺身而出、迎難而上,用不屈的精神鑄成共和國的脊樑。和平時期,我們身邊依然有杜富國、黃文秀、張富清等等燦若星河的勇士衝鋒在前。他們始終記得“我是何人”,更用實際行動把黨性完美詮釋。相比之下,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唐主任”們失責失責,毫無擔當,一問三不知。觀疫情為無物,視責任為浮雲。不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及時有效抗擊疫情。在面對“我是何人”這個問題的時候,不知他們要作何感想。

“來自何方”?在面對考驗時,我們應該胸懷怎樣的信念,才能有效應對。每臨大事有靜氣,並不是因為毫不在乎,恰恰相反,在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更需要的是沉着冷靜。而這樣的心態來自於我們“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和信念,因為太在乎所以必須胸有成竹、認真對待。曾經我們歷經槍林彈雨;我們衝破西方敵對勢力的層層封鎖;我們白手起家,建立起今之繁榮華夏。我們始終篤信紅船精神,從未忘記我們來自於人民。立根原在羣眾中,不能為羣眾排憂解難,不能讓羣眾感到心安,就是尸位素餐,就是毫無作為,就是“不知來處”。共產黨人就應該想羣眾之所想,辦羣眾之所需,安羣眾之所慮,解羣眾之所憂。可面對上級的詢問,“唐主任”們有的只剩下“一臉茫然”。為官不明“來何方”,關鍵時刻怎擔當?

“去往何處”?在面對考驗時,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將初心一脈相承,發揚光大。因為初心使命,太多的人懷着“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信心,踏上阻擊疫情的征程。他們有援助非洲的軍醫,有朝氣蓬勃的醫護人員,有身患重疾,卻依舊奮戰一線的醫院院長,也有不辭辛苦、親臨一線的鐘南山院士……此時此刻,有太多太多的人,感動着我們。他們本可以留在更為安全的地方,但他們放棄選擇安逸。他們去往祖國和人民最為需要的地方,這就是最為純粹質樸的初心。“疫”至處,君必往之,此謂勇士也。相比之下,本應坐鎮一線,現場指揮,掌控全局的“唐主任”們卻在此時迷失了方向。每浪費一秒,就有可能失去“戰機”;彙報不準確,就有可能犯下致命錯誤。忘記“數據”,就是忘記初心;不明情況,便是不明“去往何處”。

這段時間,網絡上流行起這樣一個詞——逆行者。這是對那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遠千里,馳援湖北,馳援武漢的勇士的讚美。相比之下,那些經不起“黨性三問”的“唐主任”們則顯得相形見絀、無地自容。請所有黨員在面對考驗時,牢記“黨性三問”,恥做“唐主任”,爭做“急先鋒”、“真勇士”、“逆行者”!

中國戰役紀的心得體會篇7

宅在家裏10多天後,我寫完了所有的寒假作業,除了每天兩次在家門口跳繩,其餘時間只能和課外書相伴。雖然充裕的時間解了我讀課外書的飢渴,但新聞裏播報的疫情漸漸消磨了讀書帶給我的愉悦,我開始想念老師,想念同學,想念籃球場......在接到開學延遲的消息時,曾經那麼渴望假期的我,心裏竟湧起濃濃的失望和淡淡的憂傷:“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校園,什麼時候才能見到老師和同學?”

望着窗外那温暖明媚的陽光,蓬勃葱鬱的樹木,自由飛翔的小鳥,生性活潑好動的我開始委屈抱怨:這疫情什麼時候才能過去?我什麼時候才能去籃球場盡情揮灑汗水?

當晚的新聞聯播,我又看到了鍾南山院士接受新華社的採訪:“新冠病毒來源於蝙蝠,但如何通過中間宿主傳染給人沒有定論。為了保護自己和別人,每個人都不要到處亂跑,因為沒有特效藥......”我很快就安靜下來。

當鍾南山院士講到,一個學生告訴他,封城後武漢,很多人打開家裏的窗户,唱起國歌遙遙相望,給彼此打氣加油時,他的眼圈紅紅的,差點兒掉下眼淚。那一刻,我的眼睛也濕濕的。而新聞中那些不分晝夜與病魔搶奪生命的醫護人員,告別父母、愛人和孩子馳援武漢的救援隊員,在疫情第一線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報道疫情和無數感人的事蹟的新聞記者,公交停運後自發組織起來接送醫護人員的志願者......他們把這場災難變成感動。

我們要管好自己,不去人為傳播病毒,就是對“抗疫”前線的最大支援!

這是隔離和守望,通過這場疫情,教給我的思辨。

中國戰役紀的心得體會篇8

?**》這篇文章是我在校本課程中感觸最深的一篇文章,它主要講了一個叫九斤的人剪掉了自己的長辮子與還有個叫趙七的人,説皇帝要坐龍庭了,沒辮子的人及全家都要被砍頭而引起的一段**。

不用説,七斤便是文章的主角,七斤是村裏出名人物,因為從他的祖父到他,已三代不捏鋤頭柄了,他也照例的幫人撐着航船,每天都能進城,在村裏有飛黃騰達的意思。七斤這個人物立場不堅定,先剪了頭髮,而當聽説皇帝要座龍庭時又想要留頭髮,最主要是想保住他的腦袋。

趙七爺在文中雖不是和七斤一路的人,但所表現的人物形象卻和七斤是一模一樣的,都是牆頭草兩邊倒的人,只是趙七爺表現出來的這個人物形象更要明顯。

七斤嫂,七斤的妻子,雖是農村婦女,可一點也沒有農村婦女的淳樸、善良,反而十分的潑辣,在文中描寫她罵七斤是死屍的囚徒和罵八一嫂是偷漢的小寡婦,這些不堪入耳的髒話顯出了她的醜態。

平時,這些人對七斤十分尊重,可當聽説皇帝要坐龍庭了,又對七斤顯出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再當聽説皇帝不座龍庭了,又對七斤恭敬起來,可見村裏大多數人都是見風使舵的人。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是在一九二一年一月,那時辛亥革命已經過去,而魯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讓人們知道辛亥革命沒有成功的主要原因。人的舊思想還沒有被拋棄,沒有堅定的信念,搖擺不定,革命怎麼會成功呢?

魯迅先生的視角放在的是一羣農村人身上,可表現的卻不是一樣的,可見他老人家的文筆功底的深厚,同時他的寫作方法也十分值得我們去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