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巾幗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4K

巾幗心得體會多篇

巾幗心得體會篇1

偶聞雲嶺張桂梅,起初內心並無太大波瀾,但在看完她的第一個故事後,又忍不住一個接一個地看。從普通教師變為一名校長,再成為一位身兼數職的“校工”,她把自己的生活、生命和精力,全部投入到雲南華坪縣的教育事業,換取華坪大山深處女孩們的光明未來,留給福利院孩子們温暖的回憶,即使生命的燈火日漸微弱,她仍舊沒有停下奉獻的腳步,撼動之餘我更多的是自愧弗如。

奉獻這個詞沒有艱澀難懂的含義,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親身體驗,很多人在做,也有很多人在看,也可能還是某些人的詩與遠方,而在張桂梅這裏,它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困局裏,靠初心喚起力量,只為“用教育救一代人,不管多少”。張桂梅來華坪的初衷,本也帶着一個平凡人最樸素的奉獻意識——支持民族地區教育事業,讓自己的教學生涯能做更多事。但當她接觸到那些大山裏失學的女孩們,那顆質樸的心裏萌生出更大的夢想:要改變低素質的母親、低素質的孩兒。幾番思量,認為這麼好的事情肯定會有人支持,相信三五塊錢累積疊加定能集腋成裘,每年假期外出集資成為她業餘時間的主要項目,她“乞討式”的辦校計劃幾年下來也才籌到一萬多元。徘徊無助之際,偶然的機緣,媒體的力量幫助她獲得了來自各方的支援,華坪女子高中落成,並迎來第一批100名不用交學費的女生。在接下來的開局之痛、升學之難裏,她用入黨誓詞和紅歌凝聚了師生們共克難關的決心,傳承着中國獨有的紅色文化。華坪女子高中的建校初衷以及後續的運營,是張桂梅將小愛匯聚成大愛,用一顆愛心凝聚成百上千顆愛心的過程,無論是這愛,還是這顆心,都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在滋養和成就。

坎坷中,“再堅持堅持”,把教育扶貧事業越做越大。學校落成,逐漸步入正軌,華坪縣越來越多大山裏的女孩,在這裏實現了從大山跨進大學門的夢想,改變了從今往後的人生。作為旁觀者,説起這件事,也深感到不容易,更何況是促成這一切的張桂梅。每當遇到困難,她都會説“再堅持堅持”,為學校籌資籌不下去的時候,在最初學校裏的老師、學生留不住的時候,在她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時候,在福利院孩子遇到大難題的時候。常言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是説要做的事業再大再難,只要有心就能辦成。這個有心,並不只是説事業僅剩最後一步就成功了,還有可能是事業正遇到大坎坷、瓶頸期,對於要不要繼續、如何度過這些阻障的堅持。何況張桂梅的事業是完完全全為他人。作為福利院院長,她説:“孩子們失去什麼,我就彌補什麼”,作為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書記、校長,吃住在校的她因身體原因不能當老師,便擔負起其他力所能及的瑣碎工作。她的“再堅持堅持”,正是對這樣一種完全利他的事業的堅守,是想盡己所能把雲南華坪縣的教育扶貧事業做到最大,無論她將面臨什麼,她都選擇堅持下去。

她的奉獻,不止於傾囊而出,是拿出今生所有,喚醒更多人對教育的思考和支持。她對於華坪女子中學所做的一切,是切實的教育扶貧事業,但是她從不願提起“貧困”二字。她説:我們沒有提貧困兩個字,是覺得貧困對女孩兒來説,也是一種隱私,我們就叫大山裏的女孩兒。她是一名老師,教給學生的不限於應試的知識,也教給世人什麼是德藝雙馨,什麼是毫無私心的尊重。華坪女子高中建校以來,已有1600多名大山裏的女孩考入大學,對於知曉這一切的人,都知道這一切離不開張桂梅的堅持和付出。如今她身患骨瘤、血管瘤、肺氣腫等17種疾病,曾數次病危入院搶救,面對考出去的學生是否回來看望她的問題,她卻説:不需要孩子們感謝她張桂梅和女子高中,只希望他們能夠感謝黨和政府。她如此豁達,是因為她認為共產黨員就應該人人是雷鋒,甚至應該比雷鋒更要好。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在自己的崗位上拼盡全力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貢獻,她用自己的血淚、自己的一生踐行着入黨誓詞。

信仰,在戰爭年代讓共產黨人為建立新中國拋頭顱灑鮮血。和平年代裏,張桂梅用“我將無我,不負初心”的寬闊心胸與博大情懷所詮釋的奉獻,正是各行各業各個崗位上的共產黨人應該學習和踐行的。

巾幗心得體會篇2

那是大約20年前的一天。山路邊坐着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她手裏拿着鐮刀,身邊放着一個破草筐,呆呆地望着另一座山頭。張桂梅看見了,走過去問她:“你怎麼了?”女孩回答:“我想讀書,但是家裏沒錢,給我訂婚了,收了彩禮要讓我嫁人。”張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試着勸返,説:“你們只要把孩子交給我就行,學費生活費都不用你們管了。”可即使這樣,女孩的母親仍堅決不同意孩子回校讀書,甚至以死相逼。張桂梅無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來。

怎麼樣才能救救這樣的女孩子呢?這個難題久久縈繞在張桂梅心頭。

當時的張桂梅,已經是華坪縣出了名的“好老師”,還兼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是數十名孤兒的“媽媽”。

當老師,張桂梅發現“女學生讀着讀着就不見了”。她們不讀書的理由多種多樣:為了給弟弟交學費,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學回家幹農活或外出打工;因為收了彩禮,十幾歲的小姑娘也要準備嫁人了。當“媽媽”後,張桂梅又瞭解到兒童之家孩子們的身世,他們的母親有的因殺死家暴的丈夫而獲刑,有的因落後錯誤的分娩觀念而死亡,留下孤苦無助的孩子。

“培養一個女孩,最少可以影響三代人。如果能培養有文化有責任的母親,大山裏的孩子就不會輟學,更不會成為孤兒。”一個現在看來依然有些“瘋狂”的想法在張桂梅心中越來越清晰:“我想為這些大山裏的女孩建一所免費的高中!”

為了這個“瘋狂”的夢想,她開始四處奔走籌款,風吹雨淋,被冷落,被唾罵,卻只籌得一兩萬元。直到2007年,張桂梅當選黨的十七大代表,赴京參會期間,一篇題為《“我有一個夢想”》的採訪報道讓更多人理解了張桂梅的女高夢。

2008年,在中央和各級政府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支持下,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

華坪女高首屆共招生100人。她們大都來自山區,多數沒有達到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還有一些孤兒殘疾學生單親家庭學生父母殘疾的學生和下崗職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還想上學,華坪女高都向她們敞開懷抱。三年後,她們中有96人堅持到最後參加大學聯考,全部考上了大學。自2011年有首屆畢業生以來,學校綜合排名連續10年位列麗江市一區四縣榜首。

巾幗心得體會篇3

2008年4月1日,我們在校務會上認真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蹟,我為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而欽佩,我為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而欽佩。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磨難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台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講台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毅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張老師的話“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們學習她對教育的執着和對工作的努力,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擔學校繁重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卻異常突出,她説:“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台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裏最需要就到那裏,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着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着,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洗衣機都沒有。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她有着我們教師兩袖清風的高尚品質。張老師前後將國家獎勵給她的獎金50餘萬元全部捐給貧苦地區的教育事業,自己每天的生活控制在三元。她像春蠶,她像蠟燭,她更像光芒萬丈的太陽!

她的精神值得我們全世界人民所學習,因為她有利於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蹟,很有現實意義。

我們學習她淡泊名利 無私奉獻 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 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工作,爭取做一個優秀的教師

人生的意義就在這個過程上。你要細細體認和玩味這個過程中的每節,無論它是一節黃金或一節鐵;你要認識每節的充分價值。――莊周

巾幗心得體會篇4

新學期,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國小的孩子,每人都領到了一本精心設計的“作業自評本”:完成作業用了多長時間、完成作業時心情好不好、家長評價孩子完成作業的態度是不是認真、有什麼話要對老師説,不僅語數外,音體美作業也有相應的設計……作業自評本上,學生把每一天完成作業的時間一一記錄下來,家長就孩子完成作業的狀態和老師溝通,老師根據大多數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進行調整和完善。

時刻關注學生需求,學習特點,將更多新技術、新的思想火花融入教育進程。“面對信息社會帶來的急劇變化,教育該有怎樣的改變與堅守?”吳蓉瑾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研究,探索之路艱難,但她卻從未停止不前。牢牢把握教育的“不變”,關注人的全面成長,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變”則是要駕馭新技術,藉助技術的力量賦能教育教學。

在校園裏,大大小小云朵無處不見,有看得到的雲朵形態,更多的是融入課堂的新型教育手段。2010年起,盧灣一中心國小的“雲課堂”致力於在現代教育大背景下,進一步探索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教學效益。

那一年,包瀅蕾老師一畢業就來到了學校。一次頭腦風暴中,吳蓉瑾提出了“雲廚房”的想法,並且讓包瀅蕾當“大廚”,教孩子們做簡單的飯菜,通過短視頻做成課程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上課,沒想到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孩子們的追捧。跨學科的融合,也在學校有了雛形。之後的每一年,麪粉節、雞蛋節、麪條節……結合着中國的傳統節氣,“雲廚房”成了孩子們培養綜合素質的另一個課堂。

之後,學校又研發了適用於教育教學的“雲系列”:“雲課堂”“雲廚房”“雲課桌”“雲手表”“彩雲圖書館”等,希望通過探索、實踐,為每一個孩子創造隨時、隨地、隨需的學習空間,記錄他們的成長體驗。而“雲系列”的開發也不斷在提升課堂的品質,學生的學習能力。

包瀅蕾説:“回頭看看,吳校長的每一次創新,都走在前頭,對於我們年輕老師來説,剛開始的時候會感覺壓力很大,但之後發現,校長會陪着我們加班,幫我們找專業人士解決技術難題,也就充滿了創新改革的動力。”包瀅蕾説,吳蓉瑾就像個領航員,帶着她,一直向前衝。

當下,“去屏化”“無感知”“護隱私”地採集學生學習過程的相關數據,勾畫學生的數字“學習畫像”,是吳蓉瑾正在探索的新課題,她期待着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深入分析學生特點,藉助技術的力量更好地實施大規模因材施教,藉助新技術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放學後,學校會議室常常燈火通明,老師們一起研究教學數據。比如,以往只能看到學生的學習結果,但藉助新技術,就可以知道在學習過程當中,思維模式是怎樣的,甚至細微到這個孩子在做題過程中,筆停頓了幾次。從單科目分析,拓展到多科目全面立體調研,當這些細節被關注,就可以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培養好學生是不變之道。

“上海市中國小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綜合評價結果顯示,盧灣一中心國小在保持學業水平領先的同時,學生學習興趣指數持續上揚,學業負擔指數持續下降,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學作用顯著。目前,學校二年級以上學生都已具備簡單的編程能力,在國家級信息科技相關競賽中共獲獎30個。

巾幗心得體會篇5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患病者臉部、肢體畸形,加之社會對麻風病的恐懼和歧視,患者忍受着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1970年,李桓英在中國流調現場第一次見到了麻風病患者,她就暗下決心,立志要攻克令人聞風喪膽的麻風病。

李桓英1921年8月出生於北京。她先後畢業於同濟大學醫學院和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而後成為世衞組織首批官員。1957年,7年期滿時,世衞組織主動提出續約5年的邀請。可此時,事業的發展和優渥的生活擋不住李桓英一顆愛國之心,錢學森等一批科學家毅然回國報效祖國的消息更激勵了她。她謝絕世衞組織挽留,瞞着已經移民美國的家人,隻身一人繞道歐洲,幾經周折,於1958年從莫斯科回到祖國。

每當被問到為什麼選擇回國?李桓英總是堅定地説道:“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是我的根,我絕不能忘本。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舉,正是急需人才之際。我要把學會的知識為祖國和人民服務。”

選擇麻風病防治,李桓英以科學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這種執着成為她鮮明的職業精神。1978年改革開放後,李桓英被調到北京友誼醫院,在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此將全部精力貢獻給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在那個“談麻色變”的時期,迷信和恐懼是麻風病的大敵,就連許多從醫的人也對麻風病人繞道而行。而李桓英卻始終都是面對面接觸,從不畏懼。每來到一個患病的村寨,都會引來村民們的一片驚奇:村裏來了個女醫生,不怕麻風。她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就喝,飯捧起就吃。病人試探着同他握手,她就拉着他們的手長時間不放。

“麻風病傳染性有限,可防、可治,不可怕。只有深入到病人身邊、進行非隔離治療現場研究,才能解病人之疾苦、消社會之歧視。”李桓英説,“每當我想起麻風病人在承受疾病與歧視的雙重摺磨而過着痛苦淒涼的生活,我就非常難過,這也更加堅定了我要跟麻風病作戰的決心。”

雖然氨苯碸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問世,但麻風病的防治在世界上還沒有更成熟更有效的方案。為了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法,李桓英敢於創新,她將國外先進的治療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率先開展了服藥24個月的“短程聯合化療”和消滅麻風病的特別行動計劃,使我國的麻風病人從原來的11萬人下降到不足萬人,而且年複發率僅為 0.03%,遠低於國際組織年複發率小於1%的標準。

傳染病無國界,但醫生有國籍。李桓英教授作為中國的醫學科學家,心懷大我,把人民的健康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同時更是將中國防治麻風的方案貢獻給世界,為創造一個沒有麻風的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1994年“短程聯合化療”治療方案被世界衞生組織在全球推廣,為數以萬計的麻風病患者解除了疾苦。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國內開展消除麻風運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極大促進了麻風病的早發現、早治療。

幾十年來,李桓英不斷優化治療方案,縮短了療程,消除歧視。她解決了該領域的重大策略和技術上的關鍵問題,為我國政府制定控制和消滅麻風病的整體規劃,為全球實現消滅麻風病目標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據,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1年,李桓英主持的“全國控制和基本消滅麻風病的策略、防治技術和措施研究”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6年9月,第19屆國際麻風大會在北京召開,李桓英榮獲首屆“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當月,95歲高齡的李桓英懷着對黨的無限忠誠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工作了快60年,從回國開始就從未後悔,但我深知如果不入黨我一定會後悔。”李桓英説,“以前我總覺得自己還不行,還不合格,現在我覺得自己應該合格了。”

李桓英一生孑然一身,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麻防事業,在國內外麻風病防治領域取得了常人難以超越的成績,贏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如今,已過期頤之年,她仍然心繫麻防事業。李桓英説:“對於徹底戰勝麻風病,我做的還遠遠不夠。我願意在崗位上為黨和人民繼續工作,為實現沒有麻風的世界而奮鬥。”

巾幗心得體會篇6

前夫中風,她四處籌錢醫治

2009年,大兒子要結婚沒錢,蔣海洋就四處奔走忙着找親朋好友借錢,忙碌了幾天後,也沒借到多少,他本來血壓就高,為借錢的事,他急得血壓在不知不覺中又升高了不少。一天晚上,他喝了不少酒後就上牀睡覺了,第二天天亮了家人喊他吃早飯,但沒有喊醒,家人以為他太困了,就想讓他好好睡一覺。沒想到午飯時,家人喊他吃飯仍喊不醒,這時家人才急了,急忙將他送到醫院搶救。

當蔣海洋被送到醫院時,已瞳孔放大,昏迷不醒,醫生下達了病危通知書。李金梅聞訊趕到醫院,主治醫生告訴她,蔣海洋的病情相當嚴重,不是一時半會能治好的,有可能一輩子都沒法醒過來。李金梅當即決定,不管怎麼樣,都要給蔣海洋治病,不能見死不救,雖然

和他已離婚了,但畢竟他還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不能讓孩子們這麼快就失去他。她拿出自己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2萬元錢,還向親朋好友借了好幾萬元為蔣海洋治病。期間,不少好心人勸她:還是放棄了算了,就是救活也可能是植物人,到時人財兩空。但善良的李金梅一口拒絕:“決不放棄!只要有一線希望,我都會想辦法救他。”

輾轉換了3家醫院,住了3個多月院的蔣海洋終於在2010年2月能睜眼了,雖然意識仍然不清醒,卻讓李金梅看到了希望。這90多個日日夜夜,她24小時守在蔣海洋身邊,食不下咽,夜不能寐,短短的3個多月,她瘦了10多公斤,原先濃密烏黑的頭髮也大把大把地脱落,只剩下稀疏的幾根,她索性剃成光頭,戴上假髮。

不離不棄,悉心照顧已三年

蔣海洋雖然醒了,可是右邊身子偏癱,無法説話,也不能行走了。出院後,李金梅每天用輪椅推着蔣海洋從虎牙關一直推到康復醫院,為蔣海洋鍼灸按摩,堅持了兩個多星期。由於家裏沒有錢了,而治療又沒有明顯的好轉,李金梅只好放棄,每天自己在家按照醫生的方法為蔣海洋按摩。而兩個兒子長大成人,大兒子又結婚了,家裏的房子被她隔成兩間,兩個兒子一人一間,而她將樓梯裏的公用廁所改裝後,和蔣海洋睡在那裏。

這以後的日日夜夜,李金梅作息固定了,每天早上6點半起牀,然後到東寶山撿柴燒水,為丈夫洗漱,再給他穿衣,抱上輪椅,給他喂藥。因為中藥丸太硬,蔣海洋難以下嚥,她每天都要用開水將藥泡軟後再喂他喝。喝了一年多中藥的蔣海洋嫌藥苦,每次喝藥都要用左手揮打,不許她喂藥,李金梅只好找來毛巾,將他左手綁到輪椅上,一邊喂藥,還一邊哄着:“真乖,喝完藥,我就喂兩顆棗子給你吃啊。”李金梅拿着袋裝的蜜棗笑着説:“這藥太苦了,所以每次喝完藥。我就喂他兩顆棗子。”喝完藥,再喂完早餐,她就用輪椅推着他曬太陽、按摩。有時候,有朋友去做家政,也會順帶喊上她,她照料好蔣海洋後,就會趕去工作。

因為擔心蔣海洋躺的時間長了,皮膚會潰爛,她每晚隔兩三個小時都要為蔣海洋翻一次身。她説,這3年多來,已經形成習慣了,每隔2個多小時,就會自然醒。蔣海洋癱瘓在牀,她的生活也發生了變化,有時想想家裏的事,也多少有些煩心。有一次,李金梅做家政回來,發現給蔣海洋墊的尿不濕被他拉出來了,而牀上、牀下臭烘烘的,原來蔣海洋拉肚子,弄得房間到處都是大便,勞累了一天回到家,李金梅一邊收拾清洗,一邊傷心地號啕大哭起來,這時躺在牀上的蔣海洋也跟着流淚,看着蔣海洋傷心,李金梅又反過去安慰他:“是我不對,不該惹你傷心,你不要哭了。”去年春節前夕,鄰居們都趕着辦年貨,她打趣地和鄰居説:“你們忙着曬臘貨,我忙着曬尿布。”

笑迎未來,陪伴前夫直到老

3年多來,李金梅説她已經能樂觀地面對現實了,這社會上還是好人多,社區、鄰居、親戚、朋友等都在幫助她。

她説:“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關鍵是如何面對,現在的日子雖然很艱難,但能讓他活着,這就知足了。”

她湊近蔣海洋耳邊問:“海洋,要是沒我,你是不是活不下去了?”蔣海洋含淚點了點頭。這令她無比欣慰,也令人動容。

李金梅説,自己再辛苦都值得,畢竟能讓蔣海洋好好地活下去,這也許是鼓舞她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無窮動力。

她説,蔣海洋雖然偏癱了,不能説話了,但意識還是清醒的,每次説什麼他都能聽懂,能聽懂卻什麼也不能説,這是讓人最痛苦的地方,他已經很痛苦了,只有好好照顧他,不讓他更痛苦。

李金梅現在面臨的困難很多,因為沒有錢,蔣海洋吃的藥是最便宜的,即使這樣,也不能維持太久,她想出去打工,但蔣海洋沒人在身邊照顧不行,只有經常抽空出去做家政服務掙點錢。關於住房的問題,她滿懷希望,在千佛洞社區的幫助下已申請了廉租房,並已公示,到時希望搖號時能抽中自己,屆時就不用為住房的問題發愁了,可以安心地照顧蔣海洋,陪伴他慢慢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