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天津美麗心得體會 天津美麗心得體會多篇精品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5W

天津美麗心得體會 天津美麗心得體會多篇精品多篇

天津旅遊的心得體會 篇一

五一假期,媽媽帶我去天津玩。

天津簡稱天津,是中國第三大城市、中國中央直轄市,位於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九個國家都有租界,天津的五大道被稱為“世界建築博覽會”。

第一天,我們先去了天台山風景區和水上公園。天

塔湖以湖中心的天空塔命名。天塔是天津廣播電視塔,建於1991年,高415.2米。據説它是亞洲最高的塔。觀測大廳裏有不同角度的望遠鏡。每個望遠鏡我都看了一遍,整個天台湖盡收眼底。三樓有旋轉餐廳,每45分鐘旋轉一次,邊吃邊欣賞美景。人隨堂轉,目隨景動。太棒了。

天台山景區對面是水上樂園,有遊樂區、各種建築、西湖。以前覺得西湖只有杭州有。有美麗的風景和微風。湖邊的亭子裏有歌手和説書人。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女孩,還在跳綵帶,學綵帶舞。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後來還遊覽了意大利著名景點,古文化街,金門故里,美食街,五大道,天津眼。

第二天,我們去了西樂市的兒童職業發現園,那是我們夢想的世界,在那裏我們可以成為醫生、士兵、模特、藝術家、巧克力製造商……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告訴你,我很幸運能成為國旗班的旗手。每天只體驗一次這個項目,選擇8個孩子。看着自己升起的五星紅旗,我感到無比的莊嚴和自豪。

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 篇二

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深刻闡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遵循。

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文明的大國,資源豐富和多樣性一直都是我國發展的重要優勢,從南到北地域的多樣性造就的豐富資源培育了我們國家的眾多人口,但是資源的攫取和利用總是有限的而且過度消費資源的代價同樣使我們無法承受的,霧霾、水體污染、等新的污染關鍵詞不斷湧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空氣淨化器、自來水過濾器、和防霧霾口罩在現在象徵着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的同時也側面反映出我們日常生活的大環境越來越危險,而這恰恰是我們民生最大的問題所在。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時時處處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環保思想,強調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

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羣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就要求我們針對最突出的問題和領域,抓住薄弱環節集中攻堅,解決一批突出問題,堅決打贏藍天保衞戰,着力打好碧水保衞戰,紮實推進淨土保衞戰,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大氣污染,心肺之患,已成為百姓健康生活的痛點。令人欣慰的是,藍天保衞戰早已打響,且成果斐然。但是要打贏藍天保衞戰,我們還要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強化聯防聯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讓老百姓享有更多藍天白雲。 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水污染直接關係人們每天的生活,直接關係百姓健康。要打好碧水保衞戰,還要繼續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保障飲用水安全,基本消滅城市黑臭水體,為人民羣眾提供良好的親水環境。

潔淨的水、清新的空氣、不受污染的土地……人們對於良好生態環境的期盼明確而又迫切,而且是惠及民生的最大保障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之以恆抓緊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天津旅遊的心得體會 篇三

天津是四大直轄市之一,北方重要的港口,中國重工業基地。現如今的天津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我在天津整整生活了十四年,天津這幾年巨大的變化使我這個生在天津長在天津的人也目不暇接!一幢幢高樓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一家家商鋪隆重開張,一條條快速路通向遠方。這些變化使天津變得更加美麗。天津美麗的地方數不勝數,就從我日日奮戰的學校説起吧!由原來的牆皮脱落,變成了現如今的粉紅色的牆體,給人視覺上煥然一新的效果;空曠的地場被“魔術師”瞬間變成了長廊,這長廊是同學們課間放鬆心情的好去處;學校還安裝了家校通網絡設置系統,學生進出門只要一刷卡家長就知道學生何時出入校門,學生的安全就有了保障;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也變成了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刻的印象!學校的變化,使祖國的花朵有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現在的家鄉,真是今非昔比”人們都住上了樓房,生活條件有了明顯的進步。

尤其是荒地前面的那條人人討厭的臭溝有了卓著(這個詞用大了,用明顯就可以了)的變化。改變前的臭溝臭氣熏天,路過的人沒有一個不掩鼻疾走。河面上真是“應有盡有”:生活垃圾、塑料袋、爛樹葉全都在河面上漂浮着。經過了幾個月的緊張施工,如沐浴後的少女以一副全新的姿態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周圍也栽滿了楊樹和柳樹,柳樹好似一個舞女隨風舞動她那優美的舞姿。在他們的保護下,五顏六色的花朵也在競相開放。蜜蜂、蝴蝶在叢中翩翩起舞。從此處路過的人都會不禁地讚歎:“好一幅美麗的畫卷!”

“河擁着你,海抱着你,楊柳青青的土地;山盤着你,路環着你,月季花開的土地。你綠野泛金,金街淌碧,在水之上,生長着無邊的繁榮。你淳厚朴實,胸懷坦闊,在海之門,孕育着勃勃生機。啊,美好的明麗的天津我愛你!啊,輝煌的燦爛的天津我愛你!”多麼富有詩情畫意的歌詞啊!它讚美了無以倫比的天津!

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 篇四

中國發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在宣傳闡釋中國特色時,首先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國發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基因,被賦予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國情標識。準確把握中國發展道路的由來、基礎與特徵,是我們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局面的思想前提,是我們傳承弘揚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現實要求。

1.中國發展道路是社會發展連續性與階段性相統一、客觀規律與主體探索相結合的必然成果

就國家和民族如何發展而言,“道路”既緊扣社會制度、國家體制與政治架構,又關聯實踐路徑、行為模式和發展方式,還與戰略規劃、發展目標和未來指向密切相關。正是在此意義上,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發展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中國發展道路的連續性,藴藏在中國近代史以來跌宕起伏、風雨如磐的歷史進程中,藴藏在未曾中斷、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發展中。而其階段性特徵,在近代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的歷程中得以充分顯現,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奠定中國發展道路的民族共識和社會基礎,創造出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必要條件與基本環境;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夯實中國發展道路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我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物質儲備和經驗積累;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使當代中國找到正確道路並踏上新的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獲得長足發展並取得巨大成就。中國發展道路在歷史連續性之中,被賦予深厚的歷史底藴和文化滋養;在階段性發展過程之中,矗立起民族抗爭與國家前行的一座座巍峨豐碑,直至走上人民生活幸福、國家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

中國發展道路既呈現為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又展示出客觀規律與主體探索的有機結合,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與主體的自覺選擇雙向互動、互為作用的必然成果。一方面,中國發展道路具有客觀性、必然性。亦如人類社會的發展呈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那樣,中國發展道路的形成與確立同樣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在近代中國艱難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最終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歷史的客觀必然。另一方面,中國發展道路又具有主體性、選擇性。因為人類社會發展畢竟不同於自然存在,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在社會歷史舞台上活動的人是有意識、有追求、有目的的。人的意志不僅能夠影響到社會發展進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歷史前進的方向。中國發展道路的形成與確立,以一代代中華優秀兒女救亡圖存、探尋真理的犧牲與奉獻為代價,融入了中國人民求富求強、實現復興的羣體意志和民族追求,説到底,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積極探索並矢志不渝、努力奮鬥並堅忍不拔的結果。

2.中國發展道路從歷史深處走來,藴含着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與基本國情

當代中國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絕非偶然。這條道路聯結着中華民族的歷史與現實,聯結着中國人民的夢想與追求,是從歷史深處走來,有着深遠背景,有着厚重基礎。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必須倍加珍惜。

中國發展道路藴涵着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歷史傳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脈,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越久遠,歷史傳統就越豐富厚重。歷史傳統的延續方式是傳習,表現形態是行為,作用機制是形成普遍範式,與主體承載者(民族或羣體)緊密聯結,其意義與價值不在於它曾經在歷史上存在過,關鍵是它能夠延綿至今並活化於當代、作用於現實,正所謂“合之於今”“考之於近”。如自強不息、敬業樂羣、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歷史傳統,至今仍然對社會生活發揮重要影響;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改革精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責任,修齊治平、內聖外王的人生追求,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講信修睦、以誠待人的處世之道,天人合一、順天應時的哲學理念,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交往準則等,這一系列古老中國傳習不絕的歷史傳統,都深深嵌入到當代中國實踐之中,融匯於中國發展道路之中。

中國發展道路藴含着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積澱。文化積澱與歷史傳統密不可分,歷史傳統中集聚着豐厚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歷史傳統的傳習、延續過程中得以積澱與傳承。作為帶有客體特徵的對象化存在,文化積澱大量聚集在已有的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之中。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多年且未曾發生文化上的中斷或逆轉,這使得我們的文化積澱十分厚重,可謂博大精深。就人們最為矚目的思想文化而言,中華傳統文化歷經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並立、宋明理學等幾個歷史時期的發展,以人物、學説、流派、典籍、文存、史料等為載體得以傳承至今。其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積澱着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為當代中國發展提供了豐厚滋養。

中國發展道路藴含着國家和民族的基本國情。一個國家和民族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必須從自己的基本國情出發,必須依據基本國情來制定合乎實際而又行之有效的政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強調:“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我國曆史悠久、人口眾多、地大物博,當前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國情,是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為重要的基本國情,揭示出歷史中國的積澱傳承和影響要素,凝結着當代中國的實存境況和發展條件,賦予中國發展道路以特有的內涵,成為中國發展道路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義。

3.中國發展道路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在當今世界獨樹一幟併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中國發展道路因其藴含着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也就有着自己的鮮明特色:如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為根本;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

特色形成優勢,優勢彰顯特色,特色與優勢緊密相聯,互為支撐。中國發展道路的鮮明特色,在諸多方面不僅能夠、而且必然會轉化為中國發展道路的獨特優勢。比如,中國共產黨領導既是中國發展道路的鮮明特色,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徵,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徵程,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再比如,我們能夠制定出明確而堅定的發展目標,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直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用這一發展目標聯結着中華民族“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願景,貫通古今,堅定不移;我們能夠提出明晰而科學的發展戰略,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與“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構成當代中國發展戰略的核心,統領科教興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一系列戰略舉措,使之緊扣國情、行之有效;我們能夠構建起完備而配套的政策體系,針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幾大領域,謀劃完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等一系列政策策略,確保措施得力、得以貫徹實行。

中國發展道路以其鮮明特色與巨大優勢,在當今世界獨樹一幟,已經產生並將進一步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這條發展道路打破傳統的現代化發展邏輯,打破西方經驗唯一正確的神話,充分證明了“走自己的路”、尋找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才是實現現代化的人間正道;它實現了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使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煥發出蓬勃生機,展現出科學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無窮創造力;它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新思路、拓展新路徑,在發展經濟、擺脱貧困方面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指出奮鬥方向,為各國自主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為人類探索更美好的社會制度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發展道路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順應世界潮流,既影響着中國歷史進程,也改變着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億萬人民不懈奮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天津旅遊心得體會 篇五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天津。

在天津,你可以在河邊看風景,可以坐遊船遊覽兩岸美景,也可以坐着發呆,沒有人會干涉你。

海河作為天津的母親河,哺育了無數的天津人。來天津乘海河遊船賞津衞風景,是一大景緻。他最讓眷戀的是夜幕降下之後,海河流水閃爍的波光燈影的美,流動不息的美。那兩岸若明若暗的`各色燈光,倒映在河中,浮如絢麗的彩霞,緩緩的流水,又把一道道彩霞送向遙遙的遠方,是人們產生無限的遐思。我們登船的碼頭叫做大悲院碼頭,也是我們的出發地點。隨着遊船的緩緩前行,看到的白色的橋是大沽橋,是海河上又一個標誌性建築,牆上有兩個不對稱的拱圈。大拱全面向東方象徵初升的太陽全面向東方象徵初升的太陽,小拱圈面向西方象徵月亮,預示天津美好的未來與日月同輝。

我們正在通過的是獅子林橋,始建於1974年,在我國首次進行了橋樑抬升,運用美國的頂升技術,用32個千斤頂把這座7400噸的橋台升了1。72米,這是海和上第一座抬升改造的橋,也是國內首創。俗話説,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實際上盧溝橋上有485只獅子,而獅子林橋上一共有1181只,是名副其實的獅子成林。

在繁華的市區,在廣袤的原野,一座座現代化的橋樑巍峨起伏,強烈的表現出天津國際化大都市的英姿。有人説: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活力,有了橋就有了詩意。天津是一座以‘水文化’為依託的城市,橋對於每一個天津人來説,都有着難以割捨的情感。

對於天津美麗心得體會 篇六

天津是全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地處華北平原的東北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距離首都北京大概120公里的距離。從地形環境上來講,天津是四大直轄市之中唯一一個依山傍水還臨海的地方,山,天津市市區北部有燕山山脈的餘脈,像盤山,乾隆皇帝曾32次遊覽盤山,留下“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這樣的佳句。水,就是天津有一條母親河,海河,海河是全國七大河流之一,又有九河下梢之稱,它整個貫穿了天津的市中心。據我所知,全世界只有英國的泰晤士河,法國的塞納河,再有天津的海河,是全程貫穿了一個城市的。海河綿延72公里,最後匯入渤海灣,因此天津還臨海,靠海的塘沽,漢沽大港,組成了我們天津的濱海新區,也是全國其中一個經濟特區。不過雖然天津臨海,但是天津的海岸線全部都是泥質的灘塗,沒有沙灘,所以他只適合開發港口資源,而不適合開發沙灘旅遊資源。這個是小楊給大家介紹的天津的地形環境。

天津市行政區域總面積是11760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0.12%,在全國各省,直轄市之中排名倒數第二位。行政區一共有13個區,3個縣。52個少數民族,截至到20xx統計,天津市常住人口約1472萬人。天津市市內一共有6個區,它是以海河為中軸線,和平區為中心,往東南西北各輻射出來河東區,河西區,河北區,南開區,再加上一個紅橋區,環城有四個區,分別是東麗區,津南區,西青區,北辰區。天津市海拔最高的位置為薊縣的九山頂,海拔1078.5米,最低的是大沽口入海口。天津屬於暖温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性氣候,在四季中,冬季最長,秋季最短。漫長而緩慢的地質演變,孕育形成了天津山河湖海泉濕地俱全的獨特地理構造和地貌景觀,素有“渤海明珠”之稱。是宜居型城市。

天津地區成陸較晚,宋朝以前未見史冊,宋朝慶曆年間,黃河曾改道天津流入渤海灣,因黃河水非常渾濁,泥沙量非常大,經過黃河的沖刷,天津這邊慢慢出現了陸地。金朝始在大直沽設直沽寨,元朝時大直沽作為海運的終點,漕運的中樞,成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朝廷在這裏設海津鎮。當時這裏漕船雲集,曾有詩云:“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天津這個名字出現於明永樂初年,為朱棣所賜,意為天子渡津之地。轉年,天津正式設衞,稱為天津衞。明宣德年間,天津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的商品集散地,到了清朝,天津衞又經過了天津州天津府的改制,天津從一個軍事要塞演變成一個商業中心和貿易港口。在1928年,天津還被設為“天津特別市”,直到1949年1月15日天津正式解放,結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如今,昔日的租借地已不存在,只留下這些風格紛呈的萬國樓台默默訴説着天津的古往今來。

天津是近代機械工業和紡織工業的發祥地,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搖籃。這一時期,天津還相繼誕生了一批中國之最。我國最早自己修建的鐵路——津唐鐵路,我國最老的火車站——老龍頭火車站,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等等。天津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教育文化事業的支持,19世紀末,一批洋務學堂從天津起步,像全國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始建於1895年,也就是現在的天津大學,還有在1919年由張伯苓等人創辦的南開大學等等,也為當時天津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改革開放後,天津這個老工業基地煥發了新的生機,大批跨國公司在天津落户投資,像空客a320總裝廠就落户在東麗的空港經濟區。在20xx年國務院進一步明確了天津的城市定位,將以濱海新區為發展重點,逐步建設成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

天津的海岸線長153公里,地處中國北方黃金海岸中部,天津港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貿易港口,擁有全國最大的集裝箱碼頭,與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保持着貿易往來,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有多條國際國內航線,是華北地區最大的貨運中心。天津鐵路樞紐是京山,京滬兩大鐵路幹線的交匯處。天津公路四通八達,目前,天津形成以港口為中心,海陸空相結合的立體式綜合性現代運輸網絡。

隨着改革開放的發展,天津的經濟日益騰飛,已形成了以海河為軸線,以市區為主體,以薊縣和濱海為兩翼的一帶三區九組團的旅遊景觀開發格局,以山河湖海泉濕地為載體,以近代歷史文化教育為主脈的都市觀光,休閒度假,商務會展的三大旅遊體系。

到天津,除了要飽覽山野秀色,海岸風光,現代與歷史相交融的城市美景外,還要品嚐天津獨特的風味佳餚。天津最具特色的小吃就是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了,此三樣謂之天津三絕,全國聞名。

好了,聽我講了那麼多,想必大家對天津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了吧。關於天津的概況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我們的車已經到達酒店了,請您稍適休息,在接下來的兩天,隨我一起走進天津,瞭解天津,感受天津吧。希望大家在天津的旅行愉快,謝謝!

有關美麗天津個人心得體會及感悟 篇七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和大家介紹一下!

天津市南市食品街是由四座古式城樓圍成的方形小城。外圍是一些小吃店,像“玉香齋”、“桂發祥”、“富香園”、“大福來”……不勝枚舉。

走到高大的城樓下仰望,城樓高聳,古雅壯觀,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每座城樓上都懸掛着“南方食品街”的巨幅餾金匾額。據説,這些字選自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跡。四個城門上分別用顏、柳、歐、趙四體寫着“振羽門”、“興歌門”、“中聖門”、“華腆門”,把每個字頭連接起來,那便是“振興中華”。多麼有趣而有意義啊!

走進“振羽門”,只見兩條十字交又的道路分別通向東、南、西、北各個城門。食品街分上、下兩層,上層基本上是一些風味小吃店,下層是各地的飯莊、餐館和食品店。

據説,南市食品街在4萬平方米的建築內集,卜了百餘家商店、飯店。這些商店和飯店經營的食品豐富多彩,特點突出,佳餚美味,色彩紛呈。以天津名、特產為主、又廣集全國各地風味小吃。北起燕山腳下,南至珠江兩岸,東自東海之濱,西及天府之國,名目繁多、形式各異:有川、魯、粵、湘、蘇、浙正宗大菜;有甜、鹹、幹、稀的風味小吃;有意、俄式西餐、快餐;也有山林野味,時令海鮮,鄉里村食,仿膳佳餚;有各種中西糕點、糖果、醬菜、臘味、小食品;又有為顧客服務的冷熱飲料。

食品街建成時爺爺對我説過,食品街中的“咸亨酒店”是魯迅先生的小説《孔乙己》中的一家酒店。爺爺對魯迅先生非常敬佩。也許是受爺爺的影響,我也對魯迅先生十分敬慕。再加上“咸亨酒店”的招牌是爺爺寫的,我更喜愛“咸亨酒店”這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

走進店門,天花板上8盞電燈發出茶色的燈光,給人一種幽雅、愜意的感覺。酒店裏左邊是一排櫃枱,上面擺着各種名酒:有色澤橙黃的紹興酒,有味道甘醉的花雕酒,有馥郁芬芳的善釀酒和色如玉液的香雪酒……灑店裏右側是一個月亮門,走進去迎面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河水清清,桃花吐豔,近處的茅屋裏飄出裊裊炊煙,遠處田裏人們在辛勤地耕耘,鳥語花香、春意盎然,好一派紹興鄉村的春色啊!右側的八仙桌上放置着茶具,都是仿清代的。一個玻璃櫥窗裏擺放着兩組栩栩如生的泥人:一組是佃户們從地裏勞動回來在酒店裏開懷暢飲;另一組是魯迅小説中的人物“孔乙己”在給一羣小孩分茵香豆。(國小生作文網)

咸亨酒店裝修古樸自然,再現了江南水鄉的特色,使人們領略到紹興酒店的獨特格局。

出了“咸亨酒店”,我又參觀了“紅樓茶社”、“藝苑茶社”、“燕津兩軒茶社”、“貽樂廳”、“兒童公園”……它們也都各有特色。

南市食品街是天津人民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以改革為動力,努力創新、鋭意進取,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一朵絢麗的商業之花。

有關美麗天津個人心得體會及感悟 篇八

海河是天津的象徵,是政治、經濟、文化和旅遊發展的軸線。海河,天津的母親河,哺育着津沽大地1100萬兒女,培育了這美麗壯觀的城市,伴隨歷史的年輪宛如一幅長長的畫卷,把天津裝扮得楚楚動人,原九國租界留下的幢幢洋樓與現代建築交織在一起,充分體現了古今及中西文化的對撞與融合,造型風格各異的橋樑把海河兩岸連在一起,成為海河一景,入夜華燈初上、噴泉齊放,那兩岸若明若暗的燈光倒映水中,宛如絢麗的彩霞,緩緩的流水又把一道道彩霞送向遙遙的遠方,此情此景美不勝收,人在水上游,船在畫中行,****年被評為天津十景之一“沽水流霞”。

解放橋:我們船前方就是壯觀的解放橋,海河貫穿天津城靠橋樑把兩岸連為一體,暢遊海河要穿過十來座橋,有雄偉堅實的鐵橋、造型新穎的水泥橋及凌空飛懸的方鋼鎖橋,在這些飛虹橫渡的橋樑中最為人稱道的是解放橋,解放橋是一座古老的鋼架鐵橋,初名為萬國橋,1920xx年為法國租界工部局主持修建,解放橋長96.7米,高5.5米,寬19.5米,分三孔,中孔長49.94米,為雙葉立轉式開啟,橋在開啟時首先橋面從中間向側面向上打開,與原橋面成45度後停止開啟。解放橋屬於“吊懸橋”,為天津獨具特色的“橋文化”增添濃重的一抹,改造後的解放橋,恢復原有的可開啟動能,站在海河岸邊就可以欣賞到解放橋重新開啟的壯觀場景,入夜,萬盞燈火與海河交相輝映,景色瑰麗美不勝收。

如今的天津站是1988年改建的新站,建築設計既新穎別緻有使用合理,站容站貌宏偉壯觀,服務設施齊全,環境優美舒適,80米高的鋼架塔樓直衝天宇,雋秀挺拔,塔身通體圓形、尖頂,遠看如同一支待放射的白色火箭,造型獨特生動,塔樓前面“天津站”三個大字是鄧小平所書,在陽光照耀下,爍爍生輝,天津站的整體建築莊重、樸實、簡潔、大方,充分顯示了蓬勃向上的力度和強烈的時代感,體現了天津人的奮發向上團結拼搏的精神。

八仙過海:我們碼頭的上面是一組“八仙過海”漢白玉雕塑八仙過海的美麗傳説人人皆知,據説呂洞賓、漢鍾離、張果老、韓香子、鐵枴李、曹國舅、藍采和、菏仙姑,八仙出海是從天津出發的,如今八仙看到天津改革開放以來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看到綜合治理後的沽水流霞的美景勝過蓬萊仙境,看中了我們這塊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欣然歸來,落户津門,昭示天津人民在改革開放年代為把天津建成國際化大都市、把海河建成世界名河各顯神通,並保佑廣大遊客旅途愉快,一路順風。

世紀鐘:我們行船的右側是新建的世紀鐘為迎接新世紀的到來,20xx年構築了大型標誌性城雕建築—世紀鐘,世紀鐘全部由金屬製成,分鐘盤、擺架和基座三部分,高40米,重約170噸,石英鐘盤面積為154平方米,錶盤的側面是一巨大的鐘擺,擺架為s,厚重的鍛銅底座上佈滿大小齒輪、鏈條、巨大的螺絲和鉚釘與古老的解放橋三相映襯,象徵着中國近代工業的起始地。

大沽橋:我們行船的前方是新建的大沽橋 建於20xx年,大沽橋全長154米,橋面寬30米—59米,機動車道寬24米,兩側均有5.5米的鏤空部分,大沽橋的設計為日月雙拱,由兩個不對稱的拱圈構成,大拱圈面向東方象徵着太陽,小拱圈面向西方象徵着月亮,大拱圈弧長140米,向外傾斜18度,小拱圈向外傾斜22度,它們由88根吊杆繫於橋的兩側,與橋外伸出的豐圓觀景平台相對,形成日月同輝的美麗景觀。

北安橋:我們行船的前方是改造後北安橋,北安橋始建於1973年,全橋三跨,跨經為93米,橋跨為24.8米,改造後原橋抬升1.5米,原橋兩側各加寬9米,在原橋台兩側各加跨4米的親水平台,改造後的北安橋體現了古典式建築風格,設計造型高貴典雅,婀娜多姿,別具特色,橋頭雕塑採用西洋古典表現形式,吸取中國傳統,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寓意東南西北四方平安,橋墩雕像為青銅正面裝飾盤龍,橋欄柱基上為四尊舞姿各異的樂女、金光閃閃,造型高貴典雅。手中分別抱着不同的樂器,琵琶、笙、蕭。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路面為花崗巖鋪裝、寶瓶式石材欄杆,改造後的北安橋是古典與時尚的完美結合體,以其特有的風格,成為海河上的又一亮點。

親水平台:在我們行船的兩側大家可以看到造型各異、恬靜、舒適、迴歸自然,適合人們休憩、放鬆、親水平台,海河上游堤岸改造以親水平台、親水廣場為主,形成城市中連續也是目前國內最長的親水平台,親水平台的高程2米,距水面僅0.5米,使人們在休憩的同時最大限度的接觸水,滿足人們對水的渴望還海河於市民,親水平台的設計與周邊的環境相融合,根據海河兩岸的不同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觀,採用多種堤岸結構設計形式,採用多種材料建成,橫向上,點線結合,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混凝土似的單調,使海河平台充滿生機各具特色縱向上,由水到道路分別設置了由親水平台、水邊散步、沿岸綠化帶、退坡擴岸、下沉遊覽路等組成,錯落有致的立體觀景空間,作到既有近景可觀,又有遠景可賞,動靜結合,形成富有整體韻律的親水岸線,使海河完全融入到城市景觀之中。

金湯橋:我們行船前方是金湯橋。 金湯橋是天津現有早期建造的大型鋼樑橋之一。1920xx年(清光緒32年)由津海關道、意租界領事屬,天津電車電燈公司合建的永久性鋼樑鐵橋,寓意固若金湯,橋樑全長76.4米,寬10.5米,分三孔,為平轉式開啟橋,改造後的金湯橋的引橋的橋面的樓梯是用鋼化玻璃和彩釉玻璃鋪裝的,這是本市第一座玻璃橋,全長80米,用玻璃鋼進行鋪裝,這在本市的眾多橋樑中尚屬首列,可以使整個橋體看起來通透明亮,富有立體感,與周圍的建築相協調,金湯橋是解放天津戰役會師處,將在橋兩側建會師公園。

古文化街海河樓商貿區:我們船的前方就是古文化街親水平台,古文化街海河樓商貿區規劃用地面積13.91公頃,是天津最早的漕運碼頭區,元代至清代曾是當時百船聚會、車水馬龍、商賈雲集、寸土寸金的地方,1996年改造完成的古文化街成為聞名全國的旅遊景點,古文化街海河樓商貿區,充分利用古文化街現有旅遊資源和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商業資源,即繼承和發揚古文化街的歷史上華洋雜處,南北交融的傳統文化,又體現先進的時代文化;區內保留了天后宮,整修了玉皇閣、通慶裏結合新建海河樓親水平台等新的旅遊景點,以“吉水祥雲,潛龍出世”為主題,集旅遊、購物、餐飲、休閒、娛樂、康體、住宿為一體,使之成為最富天津味文化內涵,集聚人氣的商旅長廊,形成天津人體驗老風情。外阜遊客瞭解天津,探詢津貌不可遺漏的商旅休閒區。

小洋樓:我們行船的右側大家看到這座建築是一座極富特色的小洋樓,由於歷史的原因天津租界建成各式的小洋樓,以至天津有萬國建築博覽館之稱,我們現在看到這座小洋樓是當時屬奧地利租界,尼得蘭式小洋樓,這座樓的主人是在中國歷史上當過81天洪憲皇帝的袁世凱,該樓高三層,磚木結構共房間54間,建築面積2089平方米,現在已經整修一新供遊人參觀,該樓的對面的建築是在歷史上當過一年多民國大總統馮國璋居住過的地方。

獅子林橋:我們行船的前方是獅子林橋

獅子林橋是中國公路上最早採用的一座預應力混凝土懸臂樑橋是我國第一座整體抬升技術改造舊獅子林橋回樑就位,該橋被整體抬升1.271米,全長96.6米,此舉開闢了我國舊橋改造的新途徑,該橋全寬40米。重達4200噸,新的橋樑設計採用現代設計理念,本着一橋一景的原則,保留了橋頭原來四座石獅子,同時在橋欄、橋身、橋墩、等不同部位新塑大小石獅子特別是橋墩處採用獅子圖象的浮雕 ,全橋共有形態各異大小不同的獅子1181只,堪稱獅子林充分體現獅子林橋的特色。

望海樓:獅子林橋旁就是望海樓,建於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由法國傳教士謝福音主持在原址上蓋起一座規模可觀的教堂,取名“聖母得勝堂”,1870年6月因法國天主教會拐騙殘害兒童,教堂被天津人民燒燬,就是民間傳説的“火燒望海樓”這是一次反洋物為中心的反帝鬥爭,史稱“天津教案”。

金剛橋:我們行船前方就是金剛橋。

金剛橋始建於1920xx年,是一座大型鋼樑雙葉立轉開啟式橋,經歷72年曆程,新的金剛橋建於1996年,為雙層拱橋,下層留用舊橋橋墩改進為三孔鋼與混凝土混合的箱梁橋,在行道寬14米,上層採用三孔中承式無推力拱橋結構,全長600米,寬15米,新橋建成後造型新穎、美觀、壯麗、具有與現代國際大都市風貌相匹配的時代建築感,為海河又添一宏偉壯觀的新景。

大悲院及慈海橋:我們行船的右側就是大悲院

海河開發以後要在這一段水域建一座新橋慈海橋,慈海橋的建設將邀請市政設計院、同濟大學、法國艾爾公司及美國著名的橋樑公司參加方案投標,通過獨特的建築造型,為海河增光添彩。同時在塔樓基座四周立面佈置大型雕塑,反映天津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史,天津漕運發展史,天津危改業績等重大事蹟。

在橋的東側是天津著名的佛教古剎大悲禪院,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大悲禪院由舊廟(西院)和新廟(東院)兩部分組成。舊廟始建於清代順治年間,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新廟系1940年擴建。解放後市政府曾重新修整,1976年遭地震破壞,1980年又修等開放,為天津佛教重要活動場所。大雄寶殿供奉的銅鑄燙金釋迎牟尼像,由靜海縣移來,為明代所鑄。高7米,連同蓮花座重6噸,蓮花座上雕有9999個小佛。大悲殿內主佛是泥塑千手觀音像,高3.6米,是由天津美術學院教師用兩年的時間精心雕塑而成。該寺曾以供奉過唐代名僧玄奘法師的靈骨聞名中外,1956年靈骨轉印度那爛陀寺供奉,現玄奘法師紀念堂內正中設有模擬塔,塔內供有法師像代替靈骨。現在,舊廟文物殿內珍藏有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各代的銅、鐵、石、木佛像數百尊,這些大都由雲崗、龍門石窟等地被盜取而被海關扣留的幹年以上的文物,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該寺設有大悲院素齋,為佛教徒和素食愛好者服務,是天津獨特的也是唯一的宗教素食齋舍。

三岔河口及潞河督運圖

從遠古走來的天津,曾是一片退海之地。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黃河,歷史上三次經天津入海,以驚人的造陸能力淤積成天津平原。至今,在天津的上古林等地還殘存着一些貝殼堤,考古學家説,這是古海岸線的遺蹟。天津的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經歷了無數的歷史開合與時代變遷。而天津這一名稱的由來,則始於中國的明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炆。朱棣為與朱允炆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1420xx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讚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羣臣獻名。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户,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20xx年),在天津設衞,“衞”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衞,駐軍1.6萬多人。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衞。設衞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今天,在當年朱棣渡河之地的天津三岔河口,矗立着一座“引灤入津”紀念碑。這是1985年天津市政府為紀念引灤入津工程全線竣工而建立的。天津地處九河下梢,面臨水患和乾旱的雙重威脅。為了保證這座城市有一個穩定可靠的水源,政府投巨資建設引灤入津工程。這項工程全長234公里,通過鑿山疏渠,將清澈甘甜的灤河水引入天津。天津是一座河網密佈的城市,海河穿城而過注入渤海,許多二級河道環布城區。經過天津人不懈地治理改造,使這些河流不僅增強了泄洪功能,而且綠化美化成一條條“帶狀景觀”。天津人在感謝造物主慷慨賜予的這塊風水寶地的同時,也享受着自己用智慧和汗水鑄就的美好生活。

海河堤岸景觀建設的亮點工程--《潞河督運圖》百米浮雕景觀已全部竣工,並已向廣大市民開放。浮雕全長99米,是全國最長、世界罕有的以水文化為主題的浮雕牆,分為《潞河督運圖》和《三岔河口記》兩部分,其中,《潞河督運圖》為清代乾隆年間畫家江萱所繪的國畫長卷,原作高48釐米,長690釐米。潞河就是清朝時的北運河,畫家江萱以高超的寫實手法,細膩地描繪了清乾隆末年座糧廳使馮應榴乘官船經潞河前往天津三岔河口一帶視察漕運的情景,河中官船、商船、貨船、漁船等各類船隻穿梭往來,兩岸衙署、店鋪、寺廟、民宅、糧倉錯落有致,樹木茂盛,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其中各種人物798人,各式船舶64條,真實地表現了漕運給天津地區帶來的繁華與發展。全文共3000字,詳盡描述了三岔河口的歷史今昔,回顧了三岔河口在南糧北運中的樞紐地位以及漕運在古代天津城市興起和發展中的作用,展望了天津新時期實施海河經濟開發,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的美好未來。

海河改造開發無疑是天津歷史文化的偉大復興,綜合改造開發海河兩岸,浴火重生的涅磐鳳凰,煥發出天津美好迷人的未來。天津昔日的天子渡口“京城門户”近代縮影,今日的渤海明珠,現代都會、奧運之城、展開雙臂,笑迎四海賓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