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初升高銜接班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55K

初升高銜接班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初升高銜接班心得體會 篇一

觀看了本週365直播特級教師袁冰楠的講座,我收穫了很多。在袁老師的講座中,我們知道在玩音樂集體教育活動存在的問題。教育活動的目標單一,在教學活動中,打擊韻律的活動較少,所以容易出現教師高度控制和教師想要主體性和創造性。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在教學活動中經常出現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認真分析,充分利用各種因素,引導幼兒理解感受音樂的內容和情感,並獲得音樂能力的發展,使音樂教育活動達到教育目標的重要條件。

教師應引導幼兒產生與音樂作品相適應的情緒,情感共鳴,從情感教育入手,達到音樂教育目標。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節幼兒的主動性,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發展。

學習音樂的三大基礎,技術、樂感和勤奮,是支撐一個人成才的三大素質,技術的基礎,首要是要學會放鬆,我們要把放鬆當規範,把放鬆作為基礎,孩子只要一緊張,學習的速度、耐力、爆發力、控制力就很難控制,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應當給幼兒充分的和諧輕鬆的環境,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音樂。

講座中的與我音樂集體教育目標的設定,目標是起點也是歸宿,設定音樂到目標的重要原則是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所以我們在設置音樂教育目標時,要從情感知識技能能各方面設置目標。

活動實施過程中,音樂集體教學遊戲化,通過各種遊戲,讓幼兒迅速地感受音樂的韻律,也能夠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通過直播學習,我們瞭解到幼兒音樂集體教育內容,從歌唱韻律節奏,逐漸融合,相互滲透,以我的興趣和促進兒童的發展為主要標準,這個讓我們知道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發展幼兒的歌唱水平,還要發展幼兒的韻律感和節奏感,有助於幼兒將來的創造性發展,而教師在活動組織和實施上,讓幼兒主動的探索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總之,教師要認真分析,研究教材,瞭解幼兒的音樂水和平認知能力,以此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創造性。用多種方法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感受音樂的能力,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加活動,在活動中得到發展。

通過觀看此次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帶來了實踐與拓展,引導了一個思路,新的教育觀念逐漸落實到教育教學實際中,真是收穫滿滿!

初升高銜接班心得體會 篇二

鄉村振興是農村治理的新時代,是脱貧攻堅的升級版。對於剛剛脱貧奔康的貧困地區而言,解決羣眾所關注的痛點難點,正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謀劃和致力的焦點重點。

注重規劃的銜接與結合。要做好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有機銜接,將脱貧攻堅規劃部署中仍需鞏固拓展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幸福美麗鄉村打造、農旅融合發展等項目,有機嵌入鄉村振興發展規劃中,增強規劃的持續性和銜接性。要緊密結合實際,制定完善全縣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加強總體規劃與其他各類規劃統籌聯動,防止各類規劃自成體系、內容衝突、缺乏銜接,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

注重政策的支撐與結合。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線。在堅持脱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四個不摘”的前提下,以中央《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為準繩,尋找到脱貧攻堅政策與鄉村振興政策對農民扶持的支撐點、對農業發展的交叉點、對農村治理的結合點,實現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梯次推進。同時,要抓實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構建起適應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需要的鄉村行政管理體制。

注重願景的統一與結合。受自然、歷史、經濟的制約,落後地區的鄉村振興是一個相對長遠的過程。民族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分類推進。正如相對貧困會長期存在一樣,鄉村也不可能同步全覆蓋振興。要深入做好宣傳和解釋工作,讓廣大農牧民羣眾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是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稟賦、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以及脱貧攻堅質量等綜合因素,基於發展基礎的漸進式振興。

初升高銜接班心得體會 篇三

今天參加了學校舉辦的活動開筆禮儀式和幼小銜接講座,此次活動非常有意義。

開筆禮儀式非常有儀式感,讓孩子們知道從此刻起自己已經是一名準國小生了,開始要認真學習知識了,給孩子的學習生涯留下了美好又深刻的回憶。此次活動也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感情。

學校本次舉辦的幼小銜接講座很接地氣,老師講得很細緻,非常實用。同是作為家長的我,也做好了孩子上國小的準備。首先,會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她有足夠的愛,雖然梓瑤是個比較內向的孩子,但我相信只要家人持之以恆,不斷給孩子澆灌愛,她定會越來越自信的。其次,要做孩子的終生朋友,要始終做到尊重孩子的想法、做法,因為孩子也是一個有思想的獨立的個體。最後要做一個孩子學習路上的引路人,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孩子的一切行為都來自於模仿,家長的行為也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要想孩子愛上閲讀,首先父母要有閲讀的習慣。下班回到家要把手機放一邊,與孩子同看一本書,用心陪伴孩子。

“雙減”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能夠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發現,摒棄以往的唯分數論。作為家長,可以和孩子一同做做家務,根據孩子的愛好一起唱唱歌,打打球,寫寫字,放假多帶孩子親近大自然,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初升高銜接班心得體會 篇四

20xx年9月22日—23日本人蔘加了在通州舉辦的20xx年南通市高中政治教師培訓,這次培訓會回顧、總結南通市高中政政治課改實施的經驗和成績,我認真聆聽了課程專家和學科專家作專題報告,瞭解高中課改國際國內的發展趨勢,以及高中新課標中涉及的學科前沿或重點難點知識,拓寬了我的專業視野。這次培訓,我的收穫很大,感想也很多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

一、示範性強的兩節課:通州高級中學的錢小華《個人收入分配》和如皋薛窯中學的秦桂林《我國的政黨制度》

兩位老師的課都能緊扣考點,層層鋪開,整個課堂的實施行雲流水,生動活潑,很好的貼近了一輪複習的實際,為我們高三政治的一輪複習提供了更多的示範很觸動性思考。

薛窯中學的秦老師,更多的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輔之以必要的`老師指導,我想,如果能夠堅持實施的話,效果應該也很不錯的,只是在某些環節設置上是否可以緊湊些,還有在講解判斷題“中國共產黨堅持依法行政時,用時過少,講解是否過於簡單。

通州中學的錢老師,考點的呈現並非機械式的,而是更多的進行了整合和優化,通過典型例題帶出,用判斷題型的疑難解析加以鞏固和突破,所選的例題精當,所設計的環節精巧,環環相扣,這是我感覺的的亮點,引起了更多的思考,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錢老師以提問導入循序展開教學過程,我想是不是可以採用針對性的適量的填空默寫或者判斷解析來展開;在進行第一次疑難解析時,是不是可以給出2—3分鐘的時間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後再進行回答,面對a就是b的

結構,不妨可以藉助形式邏輯中的逆命題或逆反命題加以解答;另外有個疑問就是,這樣的課的備課強度很大,是否適合常態的日常課程實施。

二、顧斌老師的《“我”與“我們”的統一—思想政治教師的重新定位》的報告。

陳老師從一則經典寓言“拼地圖”生動的道出了思想政治課教師定位中存在的兩種偏向:一是,失去了“我”的“我們”;一是,失去了“我們”的“我”。在古代,教師無論是“作為神啟的教師”還是“作為官吏的教師”,都將自己看作是一種特殊社會利益階層的代表。而在現代,隨着師範教育和教師專業化的開展,教師“作為專業人士的教師”。兩者都將教師功能化。師生關係有必要從功能性關係深入到存在性關係。陳老師説:“教育要關注人的存在問題,教師本人必須要撕破教師這個面具,回到他本來的和豐富的人性狀態。”“課程與教師的關係形成了指揮與服從、任務與執行的關係。教育的工具性,形成灌輸與訓練模式,教師成為課程的‘傀儡’。”聽了他的講話,我久久不能平靜,我從事教師職業的時間不長,還屬於一個新的教師,但是講台上的那個“我”還是我自己嗎?我是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站在講台的,還是僅僅只是一個教書的工具呢?我對待學生的時候是充滿人性的關懷的,還是冷冰冰的已經發生了異化了呢?我所教授的是什麼樣的知識呢?是“我”的知識,還是“我們”的知識?陳老師説,我們教授的應該是“生成的知識”,即生成知識觀,課程內容是教師與學生在具體的、變動不居的教學活動中共同創構的結果。因而是一種“協商性文化”與“生成性知識”。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含量,實現“metowe——我到我們”的轉變。

三、南通市教育研究中心的陳老師的《20xx大學聯考政治試題分析及複習課的思考》

陳老師的報告總共分為三部分:一試題分析;二個人體會;三複習啟示。陳老師是20xx年江蘇大學聯考政治試卷的直接參與者,因此她用較為詳實的內容告知了大學聯考試題是如何真正走進大學聯考考場的,並結合自己的思考談了對我們複習的思考。加強學習拓展視野;加強研究把握趨勢;加強思考,豐富思想。要以人為本,以學為重,以研為先,細研考試説明;重視實幹着重能力,充分激發基地潛能,調整步伐,優化節奏。

本次培訓讓我受益匪淺,從中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對接下來的高三一輪複習起到很大的幫助,我將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認真總結,結合本校本地學生的實際加以創造性運用,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初升高銜接班心得體會 篇五

今天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很巧合,上午還有同事問我對於“幼小銜接”的看法,現在很多幼兒園畢業的孩子都在報幼小銜接班,其實在我看來拼音,數字,書寫一年級上半年都會學,家長看看國小課本,願意拿出時間和精力是可以讓孩子在一年級將基礎掌握牢故的。所以並不贊成過多知識的灌輸,反而是入學應具備的幾種能力要去培養,不過很遺憾我瞭解的有點晚,自己的孩子沒有用到,而且現實是更多的家長在意的是會了多少字,拼音怎麼樣,數學會做20以內……還好,今天看到這篇文章還不晚,我就想應該讓更多的家長了解並能去做,靜待花開,每個孩子的花期都不一樣,作為家長真的不需要太着急,尤其別用自己所謂的期待,所謂的對你好,去限制孩子的自由與潛力。

其實我特別受觸動是老師在疫情期間學習過程中總會説:我們的寶貝還小,還需要照顧……我就反思我自己:老師面對那麼多孩子依然把他們當寶貝,我作為媽媽為什麼不能情緒平和呢?

伴隨着家庭教育的學習,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我想收穫會越來越大,真的很喜歡這樣的小常識課堂,簡單,好落地,也希望能多一些培養孩子各項能力的小方法,學以致用,帶給孩子更好的未來!

初升高銜接班心得體會 篇六

為期五天的軍訓已圓滿落幕了,這是我班的第一堂特別的、與眾不同的、遠離教室、沒有課本的課,有的是“風一樣的行動,鋼一樣的意志,鐵一樣的紀律”,體驗着不同往日的生活,期盼着同學之間的友誼。這次軍訓給同學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得第一天,每人都揹着繁重的行李,懷着忐忑不安的複雜的心情來到三附中,走進了班級,你看看我,我瞅瞅你,同學之間很陌生。隨着軍營生活的開始,彼此之間漸漸地熟悉起來,同學們團結友愛、互幫互學、很快就建立了友誼。

隨着軍訓的開始,懶散了一個多月的學生很快就在這緊張的軍營中少了許多嬌嫩,多了一點吃苦耐勞;少了一些懶散度,多了一些緊張度,能按照軍營管理的要求,像個軍人一樣,做到一切行動聽指揮,整隊迅速,意志堅強、紀律嚴明。

在軍訓期間,同學們頭頂烈日,練習站軍姿、轉體、齊步走、正步走、跑步走等隊列動作。大家一個個都非常認真刻苦訓練,力求做得最好。如學習站軍姿,在烈日的照射下,非常整齊地站在滾燙的水泥地上,一個個筆直地站着,抬頭、挺胸、收腹,五指併攏緊貼褲縫,豆大的汗珠從臉頰上流下也紋絲不動,真的達到了站如鬆的境界。隨着內容增加,難度增大,同學們毫不畏懼,以最認真的態度進行刻苦的訓練,努力做到:動作規範、有力、整齊、不怕曬、不怕累。在“流血、流汗、不流淚”的口號下,從第一天的亂七八糟到一日比一日的整齊、規範,努力達到最好。在軍訓期間,湧現了許多感人的事情,如:張如意同學晚上走樓梯不小心扭傷了腳,腫的比較厲害,但是她輕傷不下火線,堅持訓練。張衝、蔣禎等學生身體有點不舒服,老師讓他休息,但是他們都説沒事,我能堅持。有的學生在日記中寫到,在訓練中有時身體真的有點支撐不住了,但看到周圍的同學一個個精神抖擻地頑強地堅持着,所以也堅持了下來。

進入高中,就意味着必須接受軍訓考驗。對我們這些一直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人來説,無疑是一種挑戰——一種自我挑戰。在這短短的軍訓期間,我們要與原本不認識的同學相互認識,並且要做到互幫互助,團結一致,我們要從原本懶懶散散的暑期生活中脱離出來,參加嚴格訓練,接受陽光的洗禮,面對種種的考驗。

給我們訓練的教官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身材不高,在他那稚氣未脱的臉上寫滿了嚴肅和認真。他還很愛笑,而且笑的時候原本就不大的眼睛變得更小了。但是,教官在軍訓的時候對我們的要求還是很高的。只要大家不努力,他就會批評我們;只要大家動作不規範,他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示範給我們看。這可是我第一次與軍人接觸。

軍訓一開始,同學們個個神采飛揚,對軍訓充滿了好奇。可是到了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問題來了。有的同學開始發牢騷,抱怨聲便連聲四起,一些同學向教官提出意見、有的甚至想逃避訓練。這些都體現了我們平時的生活太順暢,幾乎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缺少了那份同齡人應有的能力。這正是我們必須提高的自身素質。

軍人也許真的是那麼一絲不苟。抱着在軍訓中混的我,六天後,才認識到嚴謹的時間意識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哪怕是一個最簡單的動作,在訓練場上,我們無數次地重複着,用自己的心去真真切切的體會軍人的英偉。軍姿的紋絲不動,跨步的整齊有力,使我們真正體會到軍人的一絲不苟。

高中的第一堂課軍訓,就在今天,圓滿結束了。回想起這些日子,我感慨良多。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出苦寒來是軍訓的體會。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是軍訓的結果。軍訓的感悟是需要用心去體會的,它教會了我們對別人的關愛,它加深了我們理解保衞祖國的責任,它告訴了我們面對困難應有的態度。我們至少是我不再是嬌滴滴的孩子,不再是好哭的小姑娘,我知道面對高峯,我們須自己去搭造階梯;遇到山崖,我們要自己去連結繩索。我們的命運在自己的手中,只是看是否去把握!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微小的力量一旦積攢起來,產生的威力可是無比的呀!當別人享受鍥而不捨的喜悦時,你千萬不要成為功虧一簣的典型。誰笑到最後,誰是最終的勝利者;誰堅持到最後,誰才是真正的英雄,誰才是戰勝了自我的強者。

undefined

初升高銜接班心得體會 篇七

一直以來,中國小語文教學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脱節現象,相當一部分國小畢業生升入中學後對語文學習感到很不適應,學習興趣減退,學習質量下降,出現了國小與中學教師相互抱怨的現象。我校教研中心針對這個問題組織了五、六、七年級語文教學銜接研討活動。我們年段就人教版五年級語文教材《狼牙上五壯士》和《地震中的父與子》兩篇課文的教學,分別組織相應的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展示,課後組織相關的討論,從教材內容處理的角度,提出“滲透”與“深入”兩個銜接策略。

一、問題提出

現行國小語文教材內容比較簡單,知識點較少,教師一般要求學生()側重於識記和淺層的理解,主要解決“寫了什麼”和“為什麼寫”等問題,思維難度不大。相對來説,課堂教學容量較小,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教材要求。而現行中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往往陡然加深,知識點增多,除有大量識記外,更側重分析與理解,思維難度增大,由於課堂教學容量大,許多知識只能一帶而過。隨着中學語文教材內容的增加與教學難度的加大,剛從國小走進中學的學生面對如此大的變化,自然感到學習吃力,從而造成一些學生的迅速“分化”與“滑坡”。《語文課程標準》對國小高年級(第三學段)和國中(第四學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若老師把握不好,勢必影響學生的順利過渡。本文擬從教材內容處理的角度,結合以下兩個案例就中國小語文教學的銜接問題做一些探討。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

楊小華老師執教五年級上冊《狼牙上五壯士》一課,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了解狼牙山五壯士痛殲敵寇、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蹟,感受五壯士愛護羣眾、仇視侵略者、為祖國為人民勇於獻身的精神,從中受到思想教育。領悟課文寫人記事的方法,提高表達能力。對課文內容的處理主要是:

①老師用課題直接導入,提醒學生對“壯”字的理解。重點字詞方面,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字形。

②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激起學生的閲讀興趣,大體把握課文內容。③圍繞“這是xxxx的五壯士”,要求學生品讀課文尋找答案。

④教師播放電影《南京大屠殺》中片段,激發學生情感,接着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中的語言、神態、動作等描寫部分,並對朗讀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描寫片段。

⑤教師用串起後三個部分的講解,此過程中再次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帶領學生分析五壯士的人物形象,並讓學生把自己歸納出來的關於人物形象的看法書寫在黑板上。

⑥在拓展部分,教師要求學生在教材的空白處寫下自己想對五壯士長説的話,並全班交流。

案例二:方巧莉老師執教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對課文內容的處理主要是:

①通過“温故而知新”指導學生走進文本,激起學生讀此文的興趣。

②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查閲的資料介紹作者,且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閲讀課文。

③畫出自己認為的生字難字,隨後,教師訂正字音,出示本課詞語及相關的練習,讓學生根據括號裏句子的意思寫出成語,加強字詞的運用。

④在整體感知環節,教師讓學生以“我覺得文中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的形式品讀課文。⑤教師再進一步指導學生分析文中最能體現人物形象的語句。在此過程中教師播放課件地震等災難片斷。接着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中對話部分,並對朗讀進行指導,老師提出“父親為何不選擇離開?引導學生探究。

三、案例評析

從上述兩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這兩位教師的教學都力求體現新課程理念,他們在轉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教師試圖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完成自己的學習;在教學中兩位老師都做到了“以情喚情”,並通過一些輔助的電化教學手段來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教學方法上,兩位老師都十分重視重點字、詞句的教學和朗讀指導,結合文本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和評價。但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差異,如朗讀指導的深度不一樣。 如何更有效地做好中國小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我們認為應注意以下策略。

1、“滲透”策略。中國小語文教師,尤其是國小高年級與七年級年級的語文教師要多加強聯繫,打破“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國小高年級的教師既要明確自己學段的教學目標與要求,又要關注七年級年級的教學目標與要求,在把握所教年級的教學重點的前提下,有目的、

有計劃地對課文內容進行整合,以便把七年級年級的知識點逐漸滲透在課文內容的學習中。七年級年級的教師又要關注國小高年級的教學目標與要求,明確已經學過的知識,常温故知新,避免“撞車”與“二次重複”,或者突然提高難度,導致學生難以適應。如果缺乏這種相鄰學段教材內容的滲透意識,而只是孤立地從本年級的教學要求來處理課文內容,忽略“將要學”的或“已學過”的知識,很容易造成重複學習。所以,中國小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的深淺作適當的滲透,使中國小語文教學的銜接在教材內容的處理上更加合理。

2、“深入”策略。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常發現,國小的語文課情感味很濃,更注重和傾向於“人文性”。所以,課堂內呈現的教學形式,採用的教學手段往往豐富多彩,教學氛圍更加融洽,師生關係也和諧、平等。而中學的語文課理性色彩很重,語文教學更多地體現出“工具性”,尤其注重聽説讀寫方面的訓練,總是對課文要點進行重錘敲打,反覆渲染,這源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我們也要審視國小語文教師對課文內容處理的深淺度。因為部分國小生升入中學後,學習課文時遇到“鑽進去,再鑽進去”的要求時,遇到“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評價或質疑問難”時,顯得束手無策。所以,到了國小高年級,教師在處理課文內容時,一要適當延伸。即不侷限於課文本身的內容,而應該結合學生的思維(已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特點,適度進行一些拓展訓練。例如在《狼牙上五壯士》一課的教學中,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只侷限在課文本身,稍顯單薄。二要適度加深。即要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對課文中的關鍵字詞句理解透徹,要更加深刻體會作者的感情,領悟主要內容。不僅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要明確這個中心是怎樣一層一層表達出來的,而不是單純地停留於課文內容做“表面遊戲”。這樣,國小生進入國中學習,就比較容易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歸納各段內容要點,理清段與段之間的邏輯聯繫。此外,要強化思維訓練。因為中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增加了,難度也加深了,知識點增多了,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自學能力。因此,在國小高年級階段,教師應有意識、有步驟地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如怎樣進行文段閲讀;鼓勵學生勇於質疑問難,教師則抓住契機,巧為點撥,為學生釋疑解難。教材是“例子”,教材是教學的憑藉,以教材內容的處理為抓手來思考中國小語文教學銜接問題,還需多方面的探索。

初升高銜接班心得體會 篇八

今晚,在幼兒園的組織下,聽了一場高質量的《家園校同育兒,幼小科學銜接》的直播講座,全程乾貨滿滿,收穫頗豐。

作為2個孩子的媽媽以及資深正面管教導師和家庭教育諮詢導師,本場講座的特邀講師:花生媽媽,有別於一般的理論性講座,她以解決問題為主導,能結合自身教育中的例子和諮詢工作中的實例,告訴同為父母的我們,遇到問題時該具體用怎樣的方法去面對和解決家庭教育中必然發生的問題,讓我們感同身受又可學可為。

講座以拋出問題開始,幫助我們梳理幼小銜接認知上的誤區:何時開始?何時結束?以什麼形式呈現幼小銜接?在互動解答中,慢慢梳理出絕大多數家長對幼小銜接的認識誤區,得出科學結論:幼小銜接是幼兒園與整個國小階段的銜接,是化作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是生活中打下的各種基礎。而家長認知的誤區會帶來方法上的誤區,作為家長應該避免過度發力,去享受與孩子間親子關係的流動。

接着,花生媽媽給家長們分析了幼小銜接的本質和目標:幼小銜接是教育的基礎工程,而不是適應,它是育人的過程,在幼小銜接階段,發現問題比消滅挑戰更重要。家園校協同育人要分好角色,找好定位:在園是準備階段,在校是升級過程,在家是支持力量,讓我們明白了,作為家長心態上的轉變,是發現問題,變成可支持機會部分的重要作用。最後,講座以“幼小銜接的6S模型”具體展開,讓家長們深悟:以學習挑戰為契機發展學習力和以情緒挑戰為契機發展情商,在家庭教育中是多麼重要。

非常感謝此次幼兒園為家長們提供這樣一次重要的講座,讓我們有了思想準備,既消除了不少焦慮,又能提前做好孩子幼小銜接的一些準備工作。對於即將升學的孩子來説,養成良好的習慣遠比獲得知識重要,而幼兒園就是一個良好習慣的起點,一個集體生活的初體驗,感謝大二班的各位老師,讓孩子們在成長之初,對學習對生活充滿了最美好的啟蒙和憧憬,也給他們步入國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