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年輕幹部談感悟與心得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2W

年輕幹部談感悟與心得多篇

年輕幹部談感悟與心得篇1

年輕幹部要上好“開學第一課”答好人民滿意卷

“年輕幹部是黨和國家事業接班人,必須立志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忠實傳人。”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重要講話給人啟迪、引人深思。作為年輕幹部,要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解決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要不斷追求“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精神境界,以敢為人先的精神、勇於創新的勁頭、務實肯幹的作風,奮力在新徵程上答出人民滿意的答卷。

要做老實人,幹老實事,交好為民服務“初心卷”。“俯首聽命於民,仰首為民請命。”習近平強調,人民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我們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必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以百姓心為心。年輕幹部要把準自己的定位,切實成為服務人民的公僕,將務實的事業心融入到平日的工作中,堅持在“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盼、我有所為”中,以羣眾同意不同意、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得失的重要標準,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解決好羣眾遇到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做到職為民所守,責為民所盡,利為民所謀,心繫羣眾、深入羣眾,同甘共苦,讓人民羣眾切實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答好為民服務“初心卷”。

要敢於鬥爭,增強本領,答好開拓創新“使命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敢於鬥爭是我們黨的鮮明品格。我們黨依靠鬥爭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鬥爭贏得未來。當前整個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年輕幹部,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和“釘釘子”的精神,堅持踏實勤懇、求真務實的作風,做到凡事“想在前”“衝在前”“幹在前”,做到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謀其責,多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解羣眾之所需。更要勇於啃最硬的“骨頭”,堅決做到面對問題不“繞彎子”、面對困難不“撂挑子”、遇到矛盾不“捂蓋子”,敢於直面矛盾、迎難而上、挺身而出,扛最重的責任,在攻堅克難中推進工作落實,答好開拓創新“使命卷”。

年輕幹部談感悟與心得篇2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是永不磨滅、代代相傳的靈魂、信念,潛移默化中影響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和為人處世。“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生,四分由於家教。”家風的好壞決定個人一生的成敗。

我生於普普通通的家庭,家風淳樸,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卻用樸實的語言教會我做人做事。我印象中,餐桌是教導我最多的地方,因一雙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筷子,我哭過、被打手心過。長大後,我才明白:“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家風,就這樣與我日日相伴,如沐春風浸潤我的心。

一合一閉,是相互配合。筷子通過我們運動手指關節,一合一閉,便能夾、撥、挑、扒、撮。小時候,我笨拙、強硬地將他們“分離”,試圖讓它們再次“相遇”時夾起飯菜,但稚嫩的小手似乎使喚不動筷子,便委屈哭着要放棄,而父親總會説中國人哪有不會用筷子的?於是,我只能跟着模仿,某一天竟學會了。筷子的一合一閉,讓我想到工作中有分工、有合作。工作中,我們既要立足崗位,敢於擔當,做好分內工作,種好自己的“責任田”;但又不能只侷限於耕耘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要樹立“一盤棋”思想,相互支持、相互協作,以多溝通、多協調、多配合形成合力,推動工作提質增效。

一方一圓,是把握尺度。筷子一端方、一端圓,一端粗、一端細,容易辨別,方便使用。記得,剛使用筷子時,不懂“門道”拿錯方向,父親就會耐心教我辨別:“圓的一端是用來夾菜的,因為靈活,靠近方的那端才是拿筷子的地方。”步入社會後,我知道方與圓,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方是做人之本,圓是處世之道。所謂方,就是要學會做人——做一個正直的、腳踏實地的人,做一個不爾虞我詐的人;所謂圓,就是要學會處事——學會做事靈活變通、隨機應變,學會能全面兼顧。在這一方一圓中,我們要學會把握分寸,學會為人處事,才能立於世而不敗。

一拿一放,是世代傳承。記得,小時候吃酒席總會像“饞貓”一樣趕緊下筷,父親就會敲我手背,教我尊重長者與客人。但我總不長記性,每次看見喜愛的飯菜,就是按捺不住,想要霸佔一盤菜,而父親立馬用嚴厲的眼神盯着我,我便只能放下筷子,耐心等待。隨着年歲的增長,我明白餐桌表現是考驗個人修養的重要場所。如今,身為母親的我,也開始在餐桌上給孩子“立規矩”。我想,這就是傳承,教會孩子拿起、放下,嘗“酸甜苦辣”,教會孩子謙讓、明禮、守規矩,教會孩子做一個有品性、有教養的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餐桌又是家庭重要課堂之一。小小的一雙筷子,伴隨我們從咿呀學語到正值年華,再到白髮蒼蒼,貫穿我們一生,在“形影不離”、無聲無息中教會我們禮儀、道理。如今,我們應讓好家風蔚然成風,引領社會新風尚。

年輕幹部談感悟與心得篇3

古語有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可知家風的重要性。縱觀歷史,回顧無數曾顯赫一時的家庭,其家風各有千秋,無不堪稱經典:清代紀曉嵐主張的“嚴”字就是紀家的家風,曾國藩崇尚的“勤”就是曾門的家風……他們無不體現着中華兒女傳承家風的良好風貌,這些優良家風都可以引領家庭成員積極向上、健康成長。

説到家風,就想到了父親,父親以前是一名鄉村教師,除了教書育人外,寫毛筆字成了他最大的愛好,在我的心裏,父親的毛筆字是寫得很好的,橫豎撇捺、一板一眼,絕不拖泥帶水,像極了他的為人,忠厚正直。

疫情暴發,作為黨員的父親,筆下寫的都是“三山起,鏖戰瘟神,山河無恙春風吹”的憂心忡忡,於我和弟弟而言,感受到的不僅是父親的焦慮,更是對我和弟弟無聲的教誨,沒有國哪有家,如今作為一名基層組工幹部的我,更是體會到了愛國的使命之重、為民服務的責任之大。在扶貧工作中,因為工作經驗不足,和老百姓的溝通上可能會存在問題,每一次打電話給父親“吐槽”,本以為父親會站在我這一邊,但每一次都會被他“教育”得服服帖帖,他説:“老百姓其實很單純,你要有耐心,不能隨便生氣。”每次聽完父親的“教育”,我都會重新審視自己,自己既然在這個崗位上,就要盡其責,把為民服務的宗旨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因為工作離家很遠,少不了抱怨,父親可能覺察出了我的負能量,把易經中的“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悔恤其孚”用毛筆字謄抄下來後用微信拍照給我,還細心地把具體翻譯給寫上了,以這樣的方式把堅守純正的這份思想傳遞給了我。從小和父親很少交流,到了大學和工作以後,對父親的陪伴也越來越少,在他心裏,就像易經中表達的那樣,只希望我能堅守純正,在這快節奏的社會裏不爭不搶,做好本職工作。良苦用心,讓我真正感受到父親心中那份火熱的愛。

“百善孝為先”,這是經常出現在父親毛筆下的五個字,父親總是不善言辭,所以,他對我和弟弟的教育更多的是通過他的言行,無論是對爺爺奶奶還是外公外婆,他都能做到無微不至,所以,從小,“善”就已經根植到了我和弟弟的心中。

而今,一個人在新的崗位上,路途未知,但我會謹記父親家風家訓,腳踏實地,堅守純正,與人為善。

年輕幹部談感悟與心得篇4

讀懂“以百姓心為心”的為民情?

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人民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我們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必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以百姓心為心。這一論述,為年輕幹部指明瞭工作方向。為此,年輕幹部更要堅持“以百姓心為心”,不斷淬鍊勤政為民、造福於民、為民服務的為民情懷,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奮鬥。

讀懂“勤政為民”的初心使命。作為新時代為人民服務的幹部,要始終不忘初心和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不管走得再遠,都不要忘記自己為什麼出發,堅守初心,不改初衷,始終站在人民立場去思考問題,時常叩問和堅守初心,運用新時代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始終提醒自己為什麼人、靠什麼人,堅持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堅守初心與恆心。“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無論官職大小,都要守住勤政為民的初心,對老百姓負責,保持與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人民羣眾的呼聲就是我們的工作動力,人民羣眾的急難愁盼就是我們的工作,人民羣眾的幸福生活就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鼓勵。從身邊小事做起,把羣眾的小事辦好、大事辦實,切實提高人民羣眾的滿意感。

讀懂“造福於民”的擔當作為。作為一名年輕幹部,要“吾日三省吾身”,常常照照“為民情懷”的鏡子,時時檢查自己是否深入一線,瞭解民情,是否真心在為羣眾辦事,是否給予羣眾真誠的回報,做到時時思、常常問,為羣眾辦事的效率自然而然也就高了。造福於民,就要堅持以“羣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為根本準則,用自己的擔當作為、長遠眼光去“想羣眾之所想”且“想羣眾想不到”之處為己任,提前為羣眾謀劃好思路。只有我們把羣眾放在心上,羣眾才能把我們當成親人,深深根植於羣眾之中,才能獲得充分的營養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讀懂“為民服務”的責任意識。要想提高為民服務辦事效率,幹部就要“動”起來,還要磨練為民服務的責任意識,一步一個腳印,把為民服務各項工作往深裏做、實裏做,有肝膽,能負重,始終以“赴百仞之谷而不懼”的決心和勇氣積極作為,不怕困難,披荊斬棘,不斷在為民服務實踐中提升能幹事、幹成事的真本領,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鍛鍊,立足本職工作,專注主業,當好為民服務的多面手,勤動腦、善研究,經常俯身調研抓問題,摸透真實情況,把羣眾急的盼的憂的搞清楚,切實幫助羣眾解決問題,增進人民獲得感,增進人民福祉。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為人民服務,不僅要想羣眾之所想,也要在人民羣眾擁有美好期盼的同時,把事情落實到位,少説漂亮話,多做日常事,力爭把每一件小事做好,這才是年輕幹部為人民羣眾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

年輕幹部談感悟與心得篇5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進一步把廣大基層幹部幹事創業的手腳從形式主義的束縛中解脱出來。該《通知》的下發,無疑為守住基層幹部的“清平樂”開了一劑良方。

“清”,是釐清職責邊界,防止層層向基層轉嫁責任。基層工作可謂“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幹部常陷入層層施壓的境遇,上級部門將任務層層下發給下屬部門,最後如大山積壓在基層頭頂,“納入考核”“通報批評”更是緊箍咒,縱使基層幹部有十八般武藝、有再滿腹的宏圖也無力施展。減負就要釐清不同層級、部門之間的職責邊界,建立健全責任清單,科學規範“屬地管理”,防止層層向基層轉嫁責任。決不能身子進了新時代,思想還停留在過去,更不能讓基層幹部流血流汗又流淚。

“平”,是找準減負平衡點,守住精文減會的硬槓槓。“為政貴在行,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不少地方文山會海積弊已久,要減負就要找準平衡點,從而避免從文山會海走向另一個極端。既要一抓到底,也要循序漸進。不切實際、內容空洞的文件不發,應景造勢、不解決問題的會議不開,要掌握精文減會的要領,既要防止明減實不減,也要防止用形式主義做法解決形式主義問題。既要做到真減負、減真負,又要明確任務方案,減文更精文,避免讓基層幹部抓不住重點、摸不着頭腦。

“樂”,是居基層得其樂,力戒“搞形式走過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決杜絕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持續為基層鬆綁減負,讓幹部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抓落實。基層幹部上接“天線”,下接“地氣”,“5+2”“白加黑”是常態,“錢少事多不放假”是苦中作樂的自我調侃。減負不是“雷陣雨”“空口號”,要建立健全檢視問題、抓實整改的長效機制,給予基層幹部更多理解和支持,真正做到關心關愛基層幹部,讓基層幹部真正卸下負擔、輕裝上陣,工作樂在其中而非苦中作樂。讓基層幹部重拾初入基層時的滿腔報國熱血,從心底樂於服務、樂在基層。

給基層減負絕不是“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吹過便空空。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是真正為基層幹部下了“鬆綁令”,我們廣大基層幹部要抓住機會,多到田間地頭走一走,多到羣眾家裏看一看,雙手多握一握百姓,雙腳多踩一踩田地,聆聽羣眾心底最真切的呼聲,真正沉下心來、撲下身子,守住百姓的平安喜樂。

年輕幹部談感悟與心得篇6

近日,《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以下簡稱《幹部任用條例》)的修訂,進一步完善選人用人制度機制,彰顯了人才對組織振興、人民幸福、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重要作用。各級用人單位要以《幹部任用條例》為選人用人指引,寫好新時代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清平樂”詞牌。

“清平樂”之“清”,清正廉明,是選人用人的基本條件。“一身正氣豪情壯,兩袖清風意志昂”,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為官者首要清清白白、正氣充盈。新修訂的《幹部任用條例》,第七條也明確指出,“廉潔從政、廉潔用權、廉潔修身、廉潔齊家”是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基本標準,是最低門檻。“廉潔”二字要求看似簡單,其實是凝聚了我們黨自成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嚴治黨的歷史性成功經驗,力求從源頭上杜絕____、劉志庚等腐敗分子進入幹部隊伍,選拔廖俊波、楊漢軍等乾淨賢才擔當要職,使幹部隊伍永葆純潔本色。

“清平樂”之“平”,公道正派,是選人用人的重要原則。新修訂的《幹部任用條例》之所以突出“一碗水端平”,是因為一個幹部的優劣,往往決定了一個行業、一個領域、一個地域的發展好壞,而只有堅持公道正派的選人用人標準,才能保證舉賢而用、唯才是用。當前是國際形勢風雲詭譎、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精準扶貧要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更需要選出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善於作為的幹部擔任要職,凝聚力量、集聚智慧,為黨為國為民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清平樂”之“樂”,樂民興國,是選人用人的終極追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中國共產黨從來都不曾忘卻“為民服務”的初心、“民族復興”的使命。新修訂的《幹部任用條例》強調必須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要求所選幹部必須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這樣的規定致力於在選人用人的體制機制上,保障我們黨的樂民興國的偉大事業能由德才兼備的人保質保量完成,最終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國家昌盛繁榮的美好理想和追尋。

這正是《清平樂·幹部任用條例》:

幹部為小,如岸邊青草。百姓親和人民好,關愛婦孺翁媪。條例頒佈施行,選賢民富國興,景美人諧月瑩。

年輕幹部談感悟與心得篇7

一輛破舊的“二八”自行車,一頂廉價的草帽,一身泛舊的衣服,一雙沾滿泥土的布鞋,一支老式英雄鋼筆搭配筆記本……自年幼之時,我對爺爺印象便是如此,而最難忘的就是常在爺爺桌邊的那一壺清茶。

爺爺的茶是一杯“民心茶”。年幼時,我經常聽奶奶提起爺爺年輕時當電工為村民維修電路,當書記帶領村民挑溝、墊橋等故事。爺爺年輕時為了抓緊工期經常帶村民工作到深夜,睡在橋墩下,橋面過車的聲響讓他留下睡眠障礙的問題。儘管家人經常勸説爺爺早些休息,但我看到爺爺還是挑燈夜戰,或是讀書學習,或是批改文件,或是查看各種圖紙,充分利用點滴時間,身邊的那壺茶水總是陪伴。爺爺常説,茶葉是土地的饋贈,紮根土地中滋長又回報百姓,我們共產黨員也是一樣,我們是農民的孩子,是黃土地的兒子,為農村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是理所應當。也正是如此,年幼的我在春耕的田間地頭、在興辦村集體企業帶領村民致富的路上、在樓房化改造的施工現場……都看到了爺爺的身影。在爺爺的茶中,我感受到了一位黨員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執着力量。

爺爺的茶是一杯“信仰茶”。大學階段,我第一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爺爺作為老黨員同志與我進行了深刻的談話,這也是從小以來我與爺爺之間最深刻、最神聖的一次交流。爺爺一如往常地泡好了茶,併為我準備了一杯,爺爺説:“這杯茶既是老黨員同志對新黨員的歡迎,也是代表我們全家對你的慶祝,還包含着對你的深切期望。既然選擇,就要堅定地終身信仰;既然加入,就要做好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準備。”爺爺教育我,一名年輕黨員同志要虛懷若谷,就像第一泡的茶水多是會被倒掉一樣,很可能一些年輕新潮的想法不會被認同,甚至是被誤解,一定要多聽批評、多看實踐、多問前輩,只有這樣才能泡出一杯好茶,做成一件好事。爺爺的茶指引着我在黨的教育和光輝下不斷成長,增強了堅定不移跟黨走的決心與信念。

爺爺的茶是一杯“清廉茶”。兩年前,爺爺最終還是離開了我們。當我在葬禮上見到全村父老送上的“兩袖清風”的輓聯時,我才明白爺爺常説的“功過後人評”的意義,也更加深刻地領會到一杯清茶不僅再是一個簡單的生活習慣,更是對自己不慕名利、清廉為官的要求。整理遺物時,我們在牀下的儲物箱裏發現爺爺幾十年來的榮譽,而放在最上面的是“優秀共產黨員”證書。看到這些“未曾提起的榮譽”和桌上那個不再有茶水的空杯子,我淚流滿面。

樹欲靜而風不止,孫欲孝而祖不待。爺爺的離開讓我難過又讓我成長,如今的我,走出校園,也像爺爺一樣選擇了基層。我會將對爺爺的緬懷與思念化為終生學習的動力,化為不慕名利的灑脱,更化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的兑現,讓腳下沾滿泥土的芬芳,讓青春留下鮮亮的色彩。清茶一盞,留香後人。爺爺泡的茶是一種回憶,是一種激勵,更是對我們後輩的一種家風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