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按課程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1W

按課程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按課程心得體會篇1

通過幾天的學習我對新課程改革有如下認識:

1。體現了基礎性和時代性:改變了過去繁、難、偏、舊的老問題,新課程不僅要求學生學習物理學最基本的概念和規律,瞭解物理學的基本觀點、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實驗的基本技能,同時還拓展了“知識與技能”的內涵,要求瞭解物理學的發展歷程,反映經典物理與近代物理的融合,關注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和發展趨勢,以及物理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關注物理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以及應用。

2。注重物理學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精神的教育:改變過去那種僅重視將物理學知識系統地歸納為簡明扼要的知識體系的做法,而將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滲透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實例,讓學生思考和領悟物理學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強應用科學方法的意識。

3。體現了課程及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選擇性:為使教材有利於不同學生的智力潛能開發,且對不同區域具有廣泛的適應性,課程標準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屬於基礎教育,應注重全體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應針對學生的興趣、發展潛能和今後的職業需求,設計供學生選擇的物理課程模塊,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

4。在課程實施上更注重自主學習,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其中一個很重突出的特點就是開展研究性學習。我們現在高中物理知識的學習,已經不再僅僅侷限再聽老師講課這樣的基礎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學們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動手實驗,才能再這一過程中學到知識,更能應用知識。強調知識的構建過程,注重培養物理實驗、科學探究能力;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注重物理學核心概念的建立。強調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保護探索興趣,學習慾望;體現時代性強調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注重經典物理與近代物理的融合;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關注科學技術社會觀念的滲透。反映選擇性綜合不同地區課程資源,考慮農村和城市學生認知特點;精心設計欄目,使教學內容豐富,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為學生髮展提供空間。強調可操作性注重繼承與發展開發教材輔助資源。

5。高中物理課程新課改最大的困難是:第一教師的觀念要改變;第二現有的教學資源要改變;第三教學制度要改變;第四教學評價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都要跟隨課改的變化。教育的出發點是人,歸宿也是人的發展。“探究式教學”就是從學生出發,

按課程心得體會篇2

雖然我學習網絡課程的時間不長,但課程內容已經深深吸引了我。通過網絡學院平台,結合個人工作情況及需要,有針對性地學習了一些課程,全面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和為人處事的能力。

一、課程新穎,生動有趣

網絡學院將知識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展現給我們,讓我們輕鬆掌握知識點,同時,網絡學院課程更新及時,根據崗位和業務的需要,必修重點與崗位需要緊密相連,讓我們及時接收新的理論知識,鞏固知識點。

二、課程安排重點突出

在網絡信息化的今天,網絡課程節約了很多時間及人工成本,讓我們學習更加自由,時間安排更加靈活。同時由於工作崗位較固定,對於崗位以外的其他業務瞭解太少,是網絡學院拓寬了我的知識面,讓我更全面地瞭解銀行各個業務環節。

三、課程內容全面人性化

課程多引用案例分析等,從正面成功案例正確引導大家,激勵着我們;從失敗案例讓我們吸取經驗教訓,鞭策着我們;從心裏分析為我們排憂解惑,讓我們時刻保持輕鬆的狀態;從養生講座為我們講解各種身體保養的祕訣,從育兒教育講座中讓職場媽媽工作家庭兩不誤。

四、課程吸引力大

課程的全面及新穎始終吸引着我們,讓我們對網絡學院的課程充滿了期待。祝願我行的網絡學院平台越辦越好,我會好好利用這個學習的平台,掌握更多的知識,充實自己,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面對工作!

按課程心得體會篇3

通過對新課程改革的學習,使認識到只有不斷地改革,才能不斷地進步,因此新一輪的課革不僅是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需求。今年我國實行了第八次課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進教育的發展,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教學改革的意義

1.改革的特點。

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因此,教學改革日益被提到改革日程上來。我國在教學改革方面做了許多努力,但從總的形勢來看,由於受應試教育和實踐的深遠影響,人才選拔的機制不完善,所進行的教育改革仍有許多沒有擺脱應試教育的影響,尚未能構造出一種真正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的教學新體系,這些,既有教學改革本身不夠到位的原因,也有受課程制約的因素。因此,素質教育的成效還不夠明顯,教學實踐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這些都是本次教學改革要着力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次教學改革,由於有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改革成效作為基礎,有了深刻的反思,對存在的問題有了檢討與共識,因些可望有針對性地、實實在在地展開。更為重要的是本次教學改革作為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進行的,新課程、新教材既在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台",一個很好的支撐點,同時對教學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可望教學改革有實質性的全方面的推進。

2.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究竟要改什麼)

首先,要改革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

其次,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先進的教育觀念要通過先進的教育方式體現出來,教育觀念轉變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轉變中進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觀念不轉變,方式轉變就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基礎;方式不轉變,觀念轉變就失去了歸宿,失去了落腳點。所以教學改革要重視觀念改革的先導作用,又要重視方式改革的載體作用。本次教學改革不僅要我們教師改革教育觀念,還要改革我們教學方式、教學行為。

我們教師們觀念、方式的轉變要落實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因為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將會牽引出思維方式、能動性、創造性才真正得到張揚、提升,而且還將成為生活的主人,成為獨立的、積極參與社會的有責任的人,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被看成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和核心任務。

再次,致力於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

二、教學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還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傳統的(簡單説)教材是什麼學校規定什麼、政府規定什麼,我們教師就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具體一點説:教學過程就是忠實而有效傳遞課程的過程,不應當對課程做出任何調整和變革,教師只是規定課程的闡述者和傳遞者,學生只是規定課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新的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並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的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所讀。

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從而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教師、學生都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的過程。這樣的教學就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和開發的過程,這就是新課程的教學觀。

三、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還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助、共同發展的過程

教與學是教學過程的重點問題:傳統的,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本是"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助,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師生間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平等對話,意味着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教師在教學中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學是師生互助、互惠的關係。

四、教學是重結論還是重過程

結論和過程的關係是教學過程中一對十分重要的關係,與這一關係相關的還有:學習與思考、學習與會學、知識與智力、繼承與創新等關係。從教學角度來講,教學的結論,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結果,教學的過程即達到教學目的、結果而必須經歷的活動過程。我們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但是如果不經過學生的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即如果沒有多樣化的思維過程、認識方式,各種觀點的碰撞、論爭、比較,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理解、鞏固。從學習角度講,重結論輕過程,即重學會,輕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善於發現新知識、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造性學習,因此在重結論的同時更要重視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五、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必將發生哪些變化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因此,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的同時還要求我們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

1.在對待師生關係上,強調尊重、讚賞。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核心理念,我們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要尊重這些學生,如學習成績不良的學生、有過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或缺陷的學生、智力發展不好的學生、孤獨的學生、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同時要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如不體罰學生、辱罵、訓斥等等,我們教師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讚賞他們的興趣、愛好、專長、微小的成績進步,讚賞他們的善意,讚賞他們對教材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

2.在對待教學關係上,強調幫助、引導。

教的職責在於幫助。①幫助學生檢查和反思自我,使學生在明白學習什麼、獲得什麼、達成的目標;②幫助學生尋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③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④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⑤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⑥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⑦幫助學生髮現自己潛能和性向。

3.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

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在教學前反思,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教學中反思,即及時、自動在行動過程中反思,使教學高質高效;教學後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可使教學理論化。

六、教師地位的轉變

由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以教師為中心的主體地位,轉變為教育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設計者、指導者與參與者。

在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台”,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觀眾”與“聽眾”。在課堂上,學生被當成是單獨的學習個體,而教師往往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有點唯老師獨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強調學生接受老師灌輸的現有知識,很少甚至沒有考慮過學生的真實感受。

而此次課改中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認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應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我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地為了考試,為了升學,因此,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裏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窨,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

七、學生地位的轉變

變過去傳統的被動學習狀態的客體地位為主動學習的主體地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愛學”、“我會學”,真正讓學生成為主宰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參與者、探索者與研究者。

學生是共同管理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這個觀點必須牢固地札根於教師的頭腦中,切實貫徹於課堂教學的實踐中,這是培養學生主體的必然要求。因為只認識到這一點,教師傳統的一些做法才會相應地改變,才不會像以往那樣強迫學生學習,使得大部分的學生失去學習的主動性。

而今,通過課改,教師的觀念轉變了,方法也改變了,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如此一來,學生學習的積極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變得愛學習了。

八、教學評價體系的轉變

打破過去單一地以“考試”分數為評價手段的一統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以往,不管是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還是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是以考試作為手段,從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的局面。

而今,按照課改的精神,將不再以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手段。我們的知識評價與考試主要是為了發現學生的進步與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髮展和改進教學。如果只在學習期末對學生評價和考試則不能有效地達到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學業與非學業的內容不適合通過一次評價與考試進行檢查,某些考試也要求評價不能侷限在很短的時間內,如需要較長時間的任務和活動。因此,現在我們提倡學期末對學生的評價應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期末評價與平時評價相結合,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期末考試的負擔,避免出現“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同時也有助於通過不斷的日常評價更好地促進學生髮展和改進教學。

按課程心得體會篇4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對c語言有了必須的瞭解。c語言是學習計算機科學的基礎,作為一名計算機專業學生,掌握c語言更是毋庸置疑。在上課之前,就經常聽同學説,c語言很難學,確實,剛開始聽課時覺得老師不知所云。但是,發現對後續資料的預習後,前面的疑團都迎刃而解,這讓我對c語言的學習更有信心。

計算機最重要的就是上機操作,自己編寫程序,在visualc++運行,剛開始經常會出現錯誤,經過分析改正後,最後能夠運行了,就覺得個性激動。

課程設計是一個把需求分析、程序編寫、程序調試、撰寫報告結合為一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鍛鍊了我們縝密的思維和堅持不解的毅力,更磨練了一個隊伍的團結互助的精神。只有透過大家一齊努力才能將課程設計的所有環節都順利的完成。另外程序設計中我們遇到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得我們獨自探索並解決問題的潛力了有了一個提高,這有利於我們以後的學習。同時這整一個過程,也使我們對程序編寫的整個過程有了一個統籌全局的思想,因為需求分析、程序編寫、程序調試、撰寫報告這些過程是環環相扣的,絕對不可能獨立進行。

課程設計是學習《c程序設計》後對知識的全面測試,剛拿到題目時不明白怎樣去處理,覺得很複雜,經過和小組成員的討論,上網查資料,逐個問題逐個擊破,問題不再那麼複雜。透過課程設計,我發現自己還存在很多知識漏洞,編寫程序時,經常會出現低級錯誤,很多知識點都不熟悉。在今後的時間裏,我必須要投入更多精力學習c語言,以課本為基礎,請教老師,與同學討論,參考資#料,上機操作,我相信我必須能把c語言學好。

按課程心得體會篇5

經過兩週的奮戰我們的課程設計終於完成,在這次課程設計中我學到得不僅是專業的知識,還有的是如何進行團隊的合作,因為任何一個作品都不可能由單獨某一個人來完成,它必然是團隊成員的細緻分工完成某一小部分,然後在將所有的部分緊密的結合起來,並認真調試它們之間的運動關係之後形成一個完美的作品。

這次課程設計,由於理論知識的不足,再加上平時沒有什麼設計經驗,一開始的時候有些手忙腳亂,不知從何入手。在設計過程中,我通過查閲大量有關資料,與同學交流經驗和自學,並向老師請教等方式,使自己學到不少知識,也經歷不少艱辛,但收穫同樣巨大。在整個設計中我懂得許多東西,樹立對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會對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而且大大提高動手的能力,使我充分體會到在創造過程中探索的艱難和成功時的喜悦雖然這個設計做的可能不太好,但是在設計過程中所學到的東西是這次課程設計的收穫和財富,使我終身受益。

在這次課程設計中也使我們的同學關係更進一步,同學之間互相幫助,有什麼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聽聽不同的看法對我們更好的理解知識,所以在這裏非常感謝幫助我的同學。在這種相互協調合作的過程中,口角的鬥爭在所難免,關鍵是我們如何的處理遇到的分歧,而不是一味的計較和埋怨。這不僅僅是在類似於這樣的協調當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們有這樣的處理能力,面對分歧大家要消除誤解,相互理解,增進解,達到諒解。也許很多問題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複雜,關鍵還是看我們的心態,那種處理和解決分歧的心態,因為我們的出發點都是一致的。

經過這次課程設計我們學到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它對我們今後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次的課程設計不僅僅有汗水和艱辛,更的是苦後的甘甜。

按課程心得體會篇6

當我在大二上學期上《工程熱力學》課程的時候,曾聽華永明老師説了很多次大四短學期鍋爐設計很讓人頭疼,而且會讓我們對整個大學生活都印象深刻。算完鍋爐,我依然對華永明老師的這席話印象深刻!整整三週,我聆聽了“鍋爐之聲”。

當短學期第二週開始的時候,我剛從趙老師那裏拿了自己的鍋爐題目和參考書,當時單純地想着:鍋爐課程設計,就是把大三下學期鍋爐的作業重新做一遍,感覺工作量也還不是很大嘛。(其實後來發現我錯了??)考慮中,第二天就開始了自己計算鍋爐的“行程”。

首先,我得感謝趙老師給了我一個非常給力的煤種――神府東勝煤,我甚至不知道這煤產自哪裏,寫下這篇心得體會的時候特地去百度了一下,發現它產自內蒙古自治區,發熱量是同煤種的全國之最(不能肯定這句話的準確性)。同時,很幸運,這種煤和例題的煤種是一樣的,無形中減少了一些假設後的計算量。(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可以偷懶的地方,但是其實我在計算過程中並沒有偷懶,還是一步一步算下來的,還出了點小問題。)説到計算,前面部分進行的當然是相當的順利,大三下學期做過一遍作業,煤種和例題一樣,所以計算熱平衡的時候大差不差地就在不知不覺中搞定了。

然而,困難還在後頭,當第三天的時候在教室算“前屏過熱器”的參數時候,我發現了龐大的計算量和複雜地計算公式,這對我真是個挑戰!算了一半後,實在算不下去了,於是到了趙老師辦公室答疑,趙老師的指點給了我很多的幫助,瞬間讓我明白了許多計算流程,並且使我把大三下學期學習的《鍋爐原理》課程的很多內容都回憶並且串連了起來,然後很高興地回到教室,“廢寢忘食”地將前屏過熱器部分算完了,雖然當時已經是中午一點鐘左右的時間,但是還是很開心地完成了我的午餐。

回到宿舍,小憩了一會兒,開始了後屏過熱器部分的計算過程,後屏的計算比前屏順利多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就基本搞定了。

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從高温再熱器計算開始,第一懸吊管,高温過熱器,第二懸吊管,低温再熱器垂直段,轉向室,低温再熱器水平段,汽温校核,算下來是越算越快,以至於一整天都算鍋爐,算鍋爐變成了能使我很興奮的一項“工作”。而後算到空氣預熱器,雖然比較麻煩,稍微緩了一天,查了書本的一些資料,然後整體對照書上的一些公式算了下來,再到後來的總校和彙總,都沒有遇到什麼比較大的麻煩。第二遍檢驗的時候,將誤差降到了理想的範圍。

而後,我又找趙老師答疑了一次,發現低温再熱器水平段出口温度和低温再熱器垂直段的進口温度相差過大,大約有8°c,而如果按照實際情況分析,相差應該在5°以內,這是一個較大的問題。所以當天中午,我又開始了核算,發現只能動尺寸才可以將誤差降下來,所以我對低再平和低再垂的片數進行了修改(原來各有110片,後增加為113片),效果還不錯,而且截距變化也很小(0。003m左右),最終定稿。

接下來,我想談談我在這些計算過程中主要學習和深化的鍋爐知識。

1 排煙温度

書中例題的排煙温度是125°,而我的題目是120°,排煙温度下降了5°之後,排煙熱損失降低,鍋爐效率提高(通過反平衡計算),鍋爐實際消耗燃料量減少,從而計算燃料量減少。

2 熱空氣温度

書中例題的熱空氣温度是20°,而我的題目是30°,相當於我設計的鍋爐在我國的南方地區使用,而書中例題設計的鍋爐在我國北方地區使用。此外,因為熱空氣温度較高(高了10°),空氣帶入的爐內的熱量較多,爐膛尺寸相同的情況下,理論燃燒温度高(較例題高了17°)爐膛出口煙氣温度較高,所以在整個鍋爐中,對流換熱增多,從而使得鍋爐效率提高,與1推出的結論相同。

在完成了鍋爐部分的計算後,我用cad進行了繪圖,雖然每張圖的尺寸基本都是一樣的,但是對於以前沒有接觸cad軟件的我來説,儼然是個挑戰。在多次請教了我們學院6班建環的同學cad的操作方法之後,我將每張圖紙都按要求畫了出來,大概花了3天左右的時間,期間使我對cad軟件由陌生至較為熟悉以至於熟練,讓我對這個畫圖軟件充滿了信心,同時,也增強了我用電腦繪圖的能力。

在寫這篇心得體會的時候,我能感覺到,當我提到鍋爐之時,我的腦海裏就感覺自己設計的鍋爐正在源源不斷地送着煤,流動着蒸汽,發着人們需要使用的電力。那機器的轟隆隆之聲和那燃料的燃盡的噼裏啪啦之聲,難道不正是我內心裏聽到的“鍋爐之聲”麼?這聲音更甚那音樂廳裏的交響樂、那舞台廣場的明星的歌!

三週,讓我更加了解了鍋爐,更加深入地學習了鍋爐,並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逐漸融會貫通成一個整體,使我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最後,我想特別感謝每次答疑時趙伶玲老師的耐心指導和我的室友孫偉同學矢志不渝地和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