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W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新課標解讀心得語文 篇一

本次教研時間,我們按照學校要求集體學習了《語文新課程標準》。

通過學習,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體驗到教學的樂趣,讓我感到豁然開朗。通過學習新課標,我學到了不少新的教學理念。《新課標》它主要是對教師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新課程標準在以往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突出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在課程學習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學生的作用,還注重教學法的指導。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認真地研究學習新課程標準,明白新課程“新”在什麼地方,怎樣才能體現“新”字。

我認為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改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要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性,多樣性的學習方式。《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已是我們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一)讓學生學會學習

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發揮、主體人格不斷完善、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興趣盎然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學生的思維狀態如何,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鮮明生動的情景,激活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真正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思結合,樂於參與。

(二)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新課程標準》的出現:學習,運用,正如旭日東昇,陽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經驗、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新課標”的實施確實給當今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們的學生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越發變的活潑、可愛了,更多表現在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同時也感受着知識的滋養。

在教育教學規律的推動之下,“新課標”的指導之下,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逐步遠離偏、繁、難、向着理解、探究、分析、綜合、運用等方面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二

最近我對《語文課程標準》再次進行了學習。通過學習,我對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及實施建議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在學習中我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觀點,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學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學設想寫出做為下步語文教學繼續努力的方向。

一、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着上述課程理念,我在教學中努力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每一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我都會以這樣的教學環節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內探究、課後鞏固、課外拓展。課前預習具體讓學生做到:

1、畫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不理解的字詞藉助手中的工具書或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決。

2、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

3、熟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想一想自己讀懂了什麼,思考自己那些地方還沒有讀懂。課內探究過程中做到具體解決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在學生問題解決的前提下,再解決老師提出的學生尚未想到的問題。此環節的實施,關鍵要做到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主,合作探究學習為輔,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從而做到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課後鞏固就是要求學生做到對當天學到的內容進行及時鞏固複習,在教學中我採用課堂隨堂檢測卡的形式。課外拓展就即咱們平常所説的以一篇帶多篇,通過學習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發學生去閲讀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過學習一篇文章推薦、激發學生閲讀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擴展學生的閲讀,以名言警句、優秀詩文、中外經典等引領學生的成長。

《語文課程標準》課程階段目標中指出第三學段的學生在閲讀中要做到“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閲讀。擴展自己的閲讀面,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對於我們有59人的這個大班怎樣完成課程目標中的這些要求呢?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名言警句背誦、古詩文誦讀、中外經典品讀三管齊下的辦法。

2022國小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三

今天聽了北京師範大學吳欣歆老師關於新課標的解讀,感觸和收穫頗多,印象最深刻的是課標中關於課程內容的變化。

2022年版的課標把課程內容定義為基礎型學習任務羣、發展型學習任務羣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羣,概念上有一個進階的過程,寓意着學生學習上的循序漸進,並且學習任務羣具有情境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更有助於學生學習目的的達成。作為教師,我們要追求的是課程內容、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語文實踐之間的融通,讓學生的學習不再是知識的簡單獲取,而是滲透於生活的實踐當中,成為學生的一種能力的體現,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也使得學生實現了知識上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四

近日,通過觀摩學習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義務教育課程語文標準》(2022年版)解讀培訓系列活動,我對新課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設計與方法有了深刻的駁辨和新的調整。

王湛部長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結合。在我們常規的語文課堂裏,為了省時省力和趕課程進度,教師更多用的是單一的目標導向或問題導向,教學設計以活動完成為目的,或者達到簡單的課程內容目標。當然,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簡單的遊戲活動、小組合作等教學設計確實實現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原學習主體地位,但對於刺激他們的求知慾和想象力以及拓展語言運用能力是遠遠不夠的。

語文課堂也是培根鑄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的載體,但一個老師的設計力量是有限的。那麼在今後的教研活動、教學設計中,我們是否可以探索更加合理地合作分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科知識的傳授,也更注重對學生思維和人格的塑造,和對其思辨能力、文化意識、分析應用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學科核心素養和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已是當前的研究潮流和推行重點,我們如何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着力精選和整合單元學習內容,充分挖掘單元主題的育人價值,真正的將其融合進課堂教學中,而不是為了應對教學要求而生硬地“搬”進課程尾聲,這需要我們一線教師的思考和創新。同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判斷,符合認知邏輯,滿足學習需求,也是我們要持之努力的重點和方向。

另外,在倡導多元教學評價這方面,也是我要為之改進的一部分。評價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對老師教學過程有着重要的影響。根據國家政策規定,一二年級不能有筆試。那麼我們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掌握和評價方式就要有對應的調整了。沒有了單元考試、期中期末考試,我們要如何把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呢?其實我們一直都被引導,評價主體要多元化、評價方式要多樣化;評價關注結果但更關注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2022國小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五

學習新課程標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也使得語文的學習更加具有情境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瞭解了完整貫通的體系後使得我更加深入地思考我的教與學行為,併力求在今後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

2022語文新課標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解讀 篇六

課程內容心得體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的發佈,給我們帶來理念的引領和方向的指導。

新課標在課程內容方面,主要以學習任務羣的方式組織與呈現。任務羣又以相互關聯的學習任務組成,都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

第一層級的基礎型學習任務羣,只包含一個內容,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我們需要根據學段特點,進行學習任務羣的有側重的安排。這就要求我們一線教師設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和語言經驗。基於語文學科,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在三個任務羣中起到奠定基礎的起步作用。

語言積累之重要,體現在生活方方面面。如看到夏日落日美景,可能脱口而出“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而非“好壯觀!”;登上山頂我們更多以吟誦“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來替代“真高啊!”;登頂長城,想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非“長城啊,真雄偉!”;遇到好看的人,誇她“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而不是簡單的“美女”;當受到挫折時,更多想到“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而非詞窮到“emo了,香菇藍瘦”;當在學習上開小差,可以用“偷得浮生半日閒”來取代“摸魚、划水”。

在網絡用語被學生屢次應用在課堂上、作文中並引以為傲時,我認為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任務羣在語文課堂上的突出強調和推行愈加重要。如果沒有充分的語言文字積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會更加匱乏,傳統文化就會缺失,文化自信就會大打折扣。

回想自己學生時期,總會下意識把讀書時的好詞好句摘抄到精美的本子上,抄過歌詞、詩詞、生活感悟心靈雞湯等,時不時的會翻看,是一種輸入,只有好的積累,才能更好地輸出表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學提示也指導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創設學習情境,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在教學中根據語言文字運用的實際需要,從遇到的具體語言實例出發進行指導,避免機械訓練。新課標裏特別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髮現、感受、運用語言文字。不僅要知道寫法,更多地要靈活運用。

最近教學進入到了複習階段,教師更要在複習課上,注重語言文字梳理與積累的運用,讓學生真正掌握這些詞語,而非僅僅會讀會寫。例如,我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複習課時,《蒹葭》一文的默寫,學生總是容易混淆疊詞順序,所以我設置了三個教學任務:

任務一:補寫文章易錯字

任務二:翻看課本,結合註釋,理解意思的基礎上,記憶更換的詞語

任務三:提示默寫防止出錯的方法。

《蒹葭》中,蘆葦的顏色由蒼青到悽青再到泛白,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伊人越來越遠,學生在文意理解與運用中才能寫對漢字。

在複習重點實詞時,將實詞與成語聯繫起來,比如,“緣溪行”與“緣木求魚”,“落英繽紛”與“含英咀華”,旨在説明成語中很多詞語依然保持古義,在學習和記憶文言詞義時,可以關聯成語,一舉兩得。

教師需要乘着新課標的東風,引導學生關注語言,關注文字,關注表達,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會靈動,課堂才會更加高效,學生的素養才得以提升。

學業質量心得體會

語文課程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與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第四學段學業質量標準在語言文字梳理與積累上,要求學生“發現並積累不同語境下具有個性化的詞句和段落,能根據自己的表達需要和習慣選擇使用”。

學業質量的測評,對教師教學語言文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隨文學習落實字詞教學,更要在具體語境中讓學生深刻感受,運用語言文字。把字詞的形與義作為一種經常性的教學任務,貫穿於語文教學全過程。

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語文方面很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捨,養成習慣,才能使它變成自己的東西”,所以,學生在隨文學習字詞後,有必要再進行不斷鞏固和練習。而機械抄寫課後詞語、課下注釋這些毫無創造性的作業方法,是需要隨文進行精心設計的,“雙減”背景之下,我們還需適量,形式多樣,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字詞建構是語言文字積累與運用的實踐途徑。通過增加學生的識字量和詞彙積累,要求學生在閲讀中遇到不認識或不熟悉的字詞,可以理解字義、詞義,並通過這些字詞增加對句意、文意的理解,進而在寫作中能夠自覺運用這些積累的字詞寫話造句。最終達到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的終極目標。

提高國中語言文字積累與運用,是擺在每一個國中語文教師面前急需研討的課題,通過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結合課標教學建議和課程學業標準,創設教學任務羣,經過課堂實踐檢驗,我們一定會獲得更多語言文字積累與運用的可為之處。

新課標解讀心得語文 篇七

2022年頒佈的課程標準堅持了正確的改革方向,體現了先進的教育理念,為基礎教育質量提高作出了積極貢獻。作為教育工作者理應與時俱進,通過不斷學習,把育人藍圖變為現實,為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領的時代新人而不懈努力。為幫助工作室成員樹立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提高實施新課程的教學能力,5月6日,徐開伶特級教師工作室的成員們共同學習了北師大吳欣歆教授關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的講座。

本次講座吳教授對比了2011年版和2022年版語文課程標準的內容,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了解讀。

這一次的課標修訂重點關注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中華民族自尊心、愛國情感、集體意識、文化自信等方面內容在課程標準中的呈現。

吳教授解讀了新版課標構建語文素養課程目標和培養的核心素養,強調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

核心素養中我們老師重點要關注這樣三組名詞:語感和經驗;意識和能力;內涵和情感。在語文學習當中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這樣的一種經驗,需要學生有自覺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內涵,培養學生對文字的情感,這三組詞是理解語言運用的三個重要的方面。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當中首次單獨設定了課程內容,讓課程內容成為一個獨立的板塊呈現。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內容,分為三個層次的學習任務羣,基礎型學習任務羣;發展型學習任務羣;拓展型學習任務羣,這是我們國家課程標準歷史上首次明確呈現語文課程的內容,這是研究和實踐的進步。

吳教授在2022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學業質量標準、指導性評價、學段銜接三個方面做了詳細解讀,讓老師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學—評一體化式的學習任務羣評價,幫助老師們在國小語文課堂中落實核心素養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吳教授的解讀使工作室的成員們撥開雲霧見月明,聽完講座後,大家討論了自己的學習體會,陳均老師談到學業質量標準的研製引導和幫助老師把握教學深度和廣度,也為教學實施和評價提供了依據,不斷督促老師如活水般培育新一代。杜利娟老師談到在以後教學過程中,會不斷關注學生綜合性語文素養的培養,課前備課要紮實,學習任務和學習評價要緊緊圍繞語文素養展開。

我們在專家高屋建瓴的指引中以理論學習促進課堂實踐,在知行合一的路上不斷探索。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八

學習了北京師範大學吳欣歆教授對《義教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解讀,讓我想起了11年前對2011年版的解讀的學習,似曾相識,有頗具新意,深有感觸。其中對“課程目標”的“核心素養內涵”的解讀印象深刻。

課標明確了核心素養內涵為2022年版課程標準新增內容,明確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

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1。文化自信。2。語言運用。3。思維能力。4。審美創造。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發展的過程也是思維發展的過程,二者相互促進。語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審美對象,語言學習與運用也是培養審美能力和提升審美品位的重要途徑。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文化積澱與發展的過程。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並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

核心素養中的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思維具有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慾,崇尚真知,勇於探索創新,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

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掌握語文能力的門徑之一,是提高閲讀和寫作能力的基礎。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每位國小語文教師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問題。

那麼,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在教學工作中,我認為國小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兩點。

一、要善於開拓學生的思路

要開拓學生的思路,就必須重視誘發因素的選擇和運用。我們知道,不誘不發,誘導得好,就會思緒綿綿,言辭滔滔。誘因範圍廣泛,一書一畫等等,都可以用之誘發引導,打開思路。情景教學是集成“形真、情切、意遠、理藴”的特點,教師應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創設情景教學,在情景中展開聯想的彩翼。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通過語言、實物、音樂、圖畫、表演、生活,把學生帶入教材描寫的情景中,激情引趣,啟發想象,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心理學家通過實踐證明,人們的思維有一種套用習慣的定式傾向,這種傾向愈強,思考問題的方式就越單調,思路就越狹隘、呆板、就不能進行靈活的創造性的思考。在教學中當學生一時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響,老師就要看準時機,巧妙地加以引導,挑起爭論,激起波瀾,讓他們從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開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樂趣無窮。

二、要引導啟發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文,去學知

由於學生知識少而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涵尤為困難。所以,就需要我們老師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正好這個學期聽了幾堂公開課,我得到一點感觸,老師要上好一堂課除了熟悉教材、抓住重點,教師的教學方法很重要,課堂問題的設計也是能體現出這堂課上得成功與否的關鍵。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九

2022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深化了課程改革,強化了課程育人功能,邏輯嚴謹,重點突出,通過新課標學習,我有以下體會:

一是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的集中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第一個方面是文化自信;第二個方面是語言運用,運用是四個方面當中的核心內容;第三個方面,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最後一個方面是審美創造。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系。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並能夠活學活用,不是紙上談兵。

二是高度重視識字寫字。

按照規範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是學生情趣,態度,審美情趣養成的過程。對比以前減少了寫字數量,適當減輕了學生的識寫負擔,體現了多識少寫的思想。這樣,不但符合低中年跟孩子生理髮育的特點。同時也便於提高寫字教學的質量。

在第一學段,新課標已將原來的“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一1000個會寫”改為“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將第二學段的“2000個左右會寫”減少為“1600個左右會寫”。減少了寫字數量,適當減輕了學生的識寫負擔,體現了多識少寫的思想。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漢字轉化成學生生活中已知的圖畫,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把識字寫字教學由難變易。

三是“整本書閲讀”。

2022版《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課內外讀物的建議:“義務教育階段要激發學生讀書興趣,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積累整本書閲讀的經驗。’在附錄2中,《關於課內外讀物的建議》由原來的明確提出“9年課外閲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改為:要求“積累整本書閲讀的經驗”。第一學段閲讀與鑑賞學習目標中提到,嘗試閲讀整本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他人介紹讀過的書,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第二學段則是閲讀整本書,初步理解主要內容,主動和同學分享自己的閲讀感受。第三學段也是閲讀整本書,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積極向同學推薦並説明理由。三個學段都提到整本書閲讀,每個學段的要求不同,閲讀能力不斷提升。

2022語文新課標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解讀 篇十

課程內容心得體會

新版(202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與舊版的課程標準相比,有了重大的突破,其中“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這兩部分就是原舊版課標裏沒有的部分。

在“課程內容”這一部分,我們看完課標會發現:2022版課標立足語文核心素養,依據語文課程總目標和學段要求,它在課程內容部分從主題、載體形式和組織形態三個方面構建了語文課程內容。在課程內容的一開始就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課程內容的重要主題,並逐一列舉了主要載體的形式。讀到這兒我們要思考:為什麼2022版課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課程內容的重要主題呢?

答案是這樣的,第一,源於黨和國家對於教育的總要求,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麼樣的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

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生的有用人才,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中牢牢紮根,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第二就是從語文課程的學科價值上來看,語文學科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在立德樹人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2022版課程標準將文化自信作為語文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目的就在於強化和彰顯語文課程的課程價值,為達成這一課程目標,就必須將中華文化作為重要的主題和載體形式。

新課標引入了語文學習任務羣這一組織形態,它設置了“基礎型學習任務羣”“發展型學習任務羣”“拓展型學習任務羣”三個層面。在這三個層面裏又有六個語文學習任務羣:“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實用性閲讀與交流”、“文學閲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閲讀與表達”、“整本書閲讀”、“跨學科學習”。這些“任務羣”將語言文字與文化、生活編織在一起,使課程內容的組織更合理,更富有靈活性。

以第四學段為例,《鄧稼先》、《説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老山界》、《誰是最可愛的人》、《太空一日》、《消息二則》、《最後一次講演》等等這些文本都是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國革命各個時期的重大事件、偉大成就、代表人物及其感人事蹟的優秀文學作品,都是通過引導學生在語文閲讀當中感悟革命領袖、革命英雄、模範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奮鬥精神。

運用多種方式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學會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思考,學會感受自然與社會。在閲讀實踐活動中,體會作者通過語言和形象構建的藝術世界,借鑑其中的寫作手法表達自己對自然的觀察和思考,抒發自己的情感。比如《壺口瀑布》、《一滴水經過麗江》、《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小石潭記》等許多的名篇,這些文本都能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讓他們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

在第四學段,學生除了閲讀表現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古今優秀詩歌、散文、小説,還接觸到了戲劇,例如《屈原》、《天下第一樓》、《棗兒》,這些文學作品的學習,旨在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品味作品的語言形象,提升自己的審美品位,領會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內涵,嘗試着文學創作。

在課程內容這一部分當中,我相信有很多老師會和我一樣,一開始也對這部分的語文“學習任務羣”產生一些理解上的誤區。課標明確了,這可能是因為看到了學習任務羣當中的“羣”字,很多人就會認為實施“語文學習任務羣”就是意味着要淡化甚至放棄單篇教學,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我還聽過某個老師的講座,他就誤把“學習任務羣”解讀成“XXX教學”,淡化了單篇文章的教學。

事實上,就閲讀教學而言,開展多種文本閲讀的最終目的還是培養學生更為準確深入的理解單篇文本,語文學習任務羣強調的是任務的“羣”,而不是文本的“羣”,況且對於六個語文學習任務羣來説,其中“羣”的概念指向的是在整個義務教學階段,某個語文學習領域所設計的所有任務的集合。某個學習任務羣中的一個個學習任務之下設計的學生活動較之以往多了很多活動,才叫“學習任務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