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歷史週期律心得體會怎麼寫 歷史週期律的特徵(新版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8W

中國歷史週期律心得體會怎麼寫 歷史週期律的特徵(新版多篇)

有關中國歷史週期律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一

雖然他在歷史上並不得到許多人的好評,説他是“奸雄”、“梟雄”,但他的政治抱負、毅力、才智、氣度卻是值得人敬仰。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正是抒發了曹操對戰亂給人民帶來無限苦楚的悲哀和憐憫,由此想平定天下的願望。他説“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正是有了他這種“唯才是舉”的態度和統一天下人於他的麾下的政治抱負,才會有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他從一兵一卒抓起,從一官一吏用起,用以19年的時間,才將長江以北的局面扭轉過來,實現了中國的大半個版圖的統一。

曹操這個人,不僅政治抱負宏大,而且有非凡的毅力。在討伐袁氏兩兄弟時,曹操的兵力並不是很強大,但他並沒有怯懦,他知難而進了。在冷風拂動的夜裏,在桌上放着一碗乘着熱水的茶盞,他一會兒托腮沉思,一會兒認真的看着地圖,一會兒舉目遠眺。就這樣一直重複着動作,直到皎潔、清冷的月光灑滿一地,他依然未曾停歇。茶盞裏的水滴水未沾,原本熱騰騰的煙霧已變成了股股冷氣,他依然精神抖擻地與戰士們商量謀略。事實證明,他的這種努力可不是白白付出的,袁氏兩兄弟正是被他的謀略變成按擺上的羊羔,手無縛雞之力,最終,他獲得了勝利。

人生多坎坷,他的一生並不是事事如意的,在赤壁之戰時,孫劉聯謀火燒赤壁,擊潰曹操。要換做普通人,必定會經受不住打擊,吐血身亡。可他卻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他保留實力,逃了出去,但他不是逃兵,他雖然回到了原點,但卻更加勤奮努力,事業也東山再起。

説到曹操的氣度,它不僅在用人上憐愛賢才,在處事上也有一套,他會為了大局考慮。他“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對待反對自己的人、批評自己的人,不僅不動怒,還以優相待,他善於將對自己不利的人的心,凝聚成自己的力量。出名的有荀彧和郭嘉,要知道,他們都曾是袁紹的幕僚。還有建安七子陳琳,將曹操挖苦得駭然汗流,但曹操抓住他後,竟然不計前嫌,任他做管文書的官,等到時機成熟,放手重用,得益甚大。

所以,不管是在政治抱負、毅力、才智、氣度上,還是在文學創作方面,他都有隻得人們敬仰的地方。

而現在的一些領導人,更應學習曹操“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的精神,比曹操用人更恢宏,才能有所作為。而我們,身為一名中學生,更應有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像曹操那樣,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這樣才能有一番作為啊!

這,就是我所喜愛的歷史人物。

有關中國歷史週期律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二

1、要求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這段歷史。

2、理清這段時期的歷史脈絡,掌握重要的歷史時期的有關知識。

3、培養學生學會用運所學的歷史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和處理問題。

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四個單元,敍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需32課,每課教學1課時,複習課需要2課時。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貫徹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指導,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下,以課改內容為樣板,以考試改革為突破口,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在全面貫徹歷史課程標準規定的知識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及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幾點:一。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增強趣味性和生動性;三。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生整體情況分析:學生從國小升入七年級,表現為: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學習習慣差。10個班每個班級人數在70人左右,各個班級在班風、學風上存在着差異,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雖然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着老師思路轉,但仍有學生回答問題跑調。由於學習態度不端正,習慣又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100%的合格率目標較難,整體看來不願讀書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從起始年級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範學生的行為,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1.深化對《歷史教學大綱》及現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抓好課堂45分鐘的效率,在教學中貫徹“全面性、系統性、準確性、綜合性、科學性、鞏固性”的原則。要做到精講精練,概念清楚明白,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點講清,切、實做到落實"三基",打好基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2.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3.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核心,積極探索教學形式和途徑的多樣化,豐富歷史課堂內容。

4.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以多媒體教學為突破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本學期根據學校的計劃,信息技術的使用是一個重要內容,響應學校的要求,我在這半學期中,力圖以直觀的、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方法來改進以往的教學,力求使自己的學科成為學生喜愛的學科,課堂教學朝着樂、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有關中國歷史週期律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三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八年級共8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主動與班主任團結合作,結合本班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為完成教育教學工作出勤出力,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以下總結:

一、認真鑽研教材,明確指導思想。

教材以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吸收了教育學和心理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於改變學生的歷史學習方式,在課堂中推進素質教育,力求體現三個面向的指導思想。目的是使學生體會歷史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體會歷史的價值,增強理解歷史和運用歷史的信心;初步學會應用歷史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歷史事實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二、認真備好課,突出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相結合。

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教學方法,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 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

三、注重課堂教學藝術,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上我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培養學生多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本學期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歷史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歷史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提倡自主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這一觀念的確立,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成了他們的需求,學中有發現,學中有樂趣,學中有收穫,這説明:設計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新的空間、載體和途徑。

四、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歷史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歷史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認真批改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

佈置作業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做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講評,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生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生思想的輔導,提高後

進生的成績,首先解決他們的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使他們對歷史產生了興趣,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總之,一學期的教學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敗的困惑,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的缺點。本人今後將在教學工作中,吸取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力爭取得更好的成績。國中歷史教師個人述職報告7

x,20年畢業於州蘇大學歷史教育系,20年任職於州蘇市第一中學,至今已工作5年時間。現在就任職以來本人的工作情況作一簡單彙報。

一。教學工作方面

嚴格遵守“教學六認真”,積極做好本職工作。20年到20年曾任高一、八年級歷史學科教學工作。20年開始任教七年級至九年級《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教學,所教班級在20年《歷史與社會》會考中成績優秀。20年,在州蘇市區國中歷史青年教師評優課活動中獲二等獎。多次開設校級公開課,年開設市區校際交流課《巴西》(多媒體教學),獲得好評。在工作之餘,還參加干將史學社的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教案收於學校《走進課改》課程改革實踐論文集中。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20年開始擔任班主任工作至今,工作認真負責。現任七年級(11)班班主任。所帶班級都能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並獲各類獎項,班級建設穩定,學習氛圍好,成績較優良,獲“衞生免檢班”、“無零食班級”稱號。20年所帶班級獲“文明班”稱號,20年被評為年度校級優秀班主任。

三。教科研方面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總結和思考,撰寫論文。文章《我校的早期校友-葉聖陶》、《中國大西北的古羅馬人後裔》和《干將鑄劍》發表於校級雜誌《干將》上,論文《淺談歷史研究性學習》、《在活動中成長》分別於2002年、20年州蘇市歷史學會年會論文交流中獲二等獎,其中《在活動中成長》一文收入《校園裏的守望》一書,由蘇大出版社出版。積極參與教研組《新課程下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課題的研究,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並獲各級獎項。

有關中國歷史週期律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四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瀋陽清昭陵旅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我很高興,下面我將和大家遊覽瀋陽有名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瀋陽由於坐落在渾河(古瀋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着非比尋常的人文景 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歷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祥地,所謂“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 國近代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朝的建立)

那麼,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 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於朝政腐敗,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 年,苛捐雜税有增無減。於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民起義軍。可是,雖然李自成起義軍鬥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 權,但由於沒有重視建築鞏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 座殿紫禁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治中國296年 (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長序幕。

(陵主人概況)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關內的河北,2位葬在關外的遼寧。管內除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陵園外,其餘九個皇帝,5位葬在清東陵,4位葬在 清西陵。關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今年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皇太極在中國歷史上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遊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皇太極的生平。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死於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後金第二代 君主,大清創建者之一,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更女真為滿洲, 辛亥革命後通陳滿族。皇太極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著名 的薩爾滸和鬆錦大戰成為我國軍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術的典範。最終統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併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 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陵墓是歷史的見證。是記載着重大事件的場所,在封建社會裏,統治階級一向認為,陵墓關係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顯示和象徵着皇權。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術來進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紹)

清初關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時興京——現遼寧新賓;東京——現遼陽;盛京——現在的瀋陽。“三陵”就是新賓的永陵,即祖陵,埋葬 着肇、興、景、顯四祖;瀋陽東郊的福陵,也稱東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位於沈城北部,又稱北陵,這裏埋葬着清 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京三陵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清代皇家陵園。

在二千餘年的封建專制社會裏,每一個皇帝都有一羣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着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他們葬 在昭陵寶頂西側的二百米處的貴妃圓寢,全稱叫宸妃、懿靜大貴妃園寢,又稱貴妃園。由於年久失修,只有遺蹟可尋。這種陪葬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 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昭陵建築概括)

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佔地330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於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築是 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隨着對漢文化的逐漸認同,乾隆和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慶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説,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築 羣,修建時間跨度較大,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它是從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築部分佈在平面佈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各建築採取對稱形 勢分佈。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 清入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它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陵墓,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 王陵墓建築之一。

(過去的昭陵範圍)

過去的昭陵陵區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為保護標誌。這些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其中,紅柱在風水紅牆之外一里 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樁共有90根;青樁在白樁之外約十華里,共有40根。青樁的範圍是東起二台 子,西至小韓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這個範圍粗略計算,東西南北各不少於十五華里。在此範圍內全屬昭陵法定保護範圍。清朝《大清律》明確規定: “紅樁以內寸草為重,白樁以內禁止樵採,青樁以內禁止燒造”。而且對進入陵區者以情節輕重又有細則處罰規定。可見界樁是大清法律的象徵,大有令人望樁生畏 之感。如今,這些界樁隨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蕩然無存。

(下馬碑)

昭陵周圍除了有界樁,還有六座下馬碑,它們都是成對矗立在昭陵內的。其中兩對在陵寢前方,另一對在陵寢東西紅門附近。陵前的兩對下馬牌,一對在 新開河北岸,一對在神橋橋南。這三對下馬碑至今保存尚屬完好,石材都是選用堅固耐用的青沙石。每個碑都有四個戧角石,可起到加固碑體的作用,也起到裝飾美 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紋,中腰開光部分為碑文。三對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開河北岸的下馬碑碑文是滿、蒙、漢、回、藏五種文體。碑文:“諸 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其它兩對碑文只有滿、蒙、漢三種文體,碑文是:“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下馬碑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誌。明清時期廣泛應用在陵寢、宮殿等外,距離遠近按尊卑等級有所不同。官員出行每遇下馬碑必下車、下轎步行,所謂“武宮下馬,文官下轎”。否則,是違制,是要受到處罰的。

昭陵在初建時僅有下馬木牌做為下馬標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曆東巡盛京時決定將永、福、昭三陵下馬木牌一律改為石碑,“以昭永 遠”。由於是欽定工程,所以,各項準備工程進展順利,於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馬牌工程屆時破土動工,工程歷時三個月。皇帝一道聖旨,嶄新的下馬 牌全部雕造完畢,按時起立。

(神橋)

現在我們來到了神橋,在清朝帝王陵寢中普遍使用的建築形式就是“神橋”。它既有裝飾陵寢建築的作用,更有其實用價值。以昭陵來説,陵寢地勢基本是前低後高。這樣,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從後向前泄出,那麼,神橋玉帶河保護着陵寢居高處水的排泄,真可謂金城湯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橋都是按橋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橋最多的是河北清東陵的孝陵九孔橋。昭陵神橋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橋。過去是青磚鋪面,兩側 有石雕護欄,欄板雕刻着身披烈焰騰空飛翔的大馬,還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寶”等。護欄上雕有“寶瓶天拱”及“俯蓮式”望柱頭,橋兩端有守橋石獅 子,橋下是“玉帶河”。

據嘉慶十年檔案記載,昭陵神橋“歷來久遠,磚石朽爛,多有壞損處”。説明此橋在嘉慶年間已嚴重損壞。嘉慶20xx年及20xx年,顒琰兩次來昭陵祭祀祖 陵,竟未修此橋。道光9年旻寧也來昭陵祭祖,同樣也未修此橋。直至道光20xx年,此橋破損更趨嚴重,急待修整。但因國力空虛,最終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橋是建國後維修的。雖橋欄板,柱頭不如昔日雕刻古樸細膩,但仍不失神橋華美、莊重的姿色。

(石牌坊)

經過神橋,漫步台階,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一種特殊的門,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築。用以點綴城市時,多稱為 “牌樓”。作為一種紀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門洞式紀念建築物,多稱為“牌坊”。它經常被立於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 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弓間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請看,此訪雕造精美,全部為仿木架結構。其造型為四柱、三間、三樓,歇山式頂子。其上有三條大脊,八條垂脊,還有大吻、走獸、垂獸等。檐下 有出檐的瓦壠、斗拱、額仿、橫樑、獸頭等構件。各部位還浮雕有花卉圖案,如雲龍紋、吉祥八寶、纏校蓮、著草等。請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寶它雕在牌坊的哪個部 位?好。還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腳上雕有座獅四對,獬豸一對。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獅子,東西相背者是獬豸。它們相背蹲踞在須彌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張 口,活靈活現,虎虎有聲,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實地守衞陵寢。整個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園雕、浮雕、透雕等各種雕刻技法於一爐,刀法粗獷,遒勁而細 膩,真可以説是一件石雕藝術的巨型“神品”。被現代藝術家視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寢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築, 在遼瀋地區也是罕見的。

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為兩個時期:即坊體於順治八年初建完成,當時的石坊僅在兩端有三對夾稈石獸(獅子兩對,獬豸一對),而中間的兩對夾杆石獅建造於嘉慶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間兩對石獅顏色較白,兩端的石獸顏色較深。

那麼,為什麼在順治年間建造完工後,隔一百多年,嘉慶年間又稍作補建呢?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原來,這座石牌坊在乾隆後期就出現傾斜現象,盛 京官員請求增添戧石,乾隆不準,認為“陵寢重地工程未宜輕動”,沒必要修理。又説,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過傾斜七、八寸,説明此建築十分堅固,可聽 其自然,保持原狀,無需加戧石。乾隆提出了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為什麼不同意呢?原來乾隆另有苦衷,當時官場腐朽,怕盛京官員借工程之機貪佔“錢糧”, 所以遲遲沒建。直到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才欽準盛京官員提出的計劃,並命盛京將軍晉昌,工部待郎薩敏二人為“督工大臣”。他們提出,為了前後統一,還是用 石獅形式,更為坊體堅固。同時,用獅子造型,可增添陵寢氣勢。嘉慶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調來最好的石匠,起早貪黑,刀刻斧鑿,僅用五個月便將四 件石獅雕刻完畢。為此,嘉慶還給他們二人獎勵。可是,由於他們二人只顧趕工程進度,忽視了工程質量,不到二年,夾杆石獅便出現下沉現象。嘉慶得知此事,非 常重視。這時正趕上嘉慶來盛京祭祖,考慮到工程還沒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現問題,於是傳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資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肅”。無奈, 二人道旨照辦。

嘉慶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來到昭陵,當大禮已畢,在祭區敬瞻之時,特意到石坊駐足停留,十分仔細的觀摩了這件為之費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紅門)

穿過石牌坊,拾級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寢。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組紅牆黃瓦建築羣,為什麼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説認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佔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於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 他人不準在服飾上和建築上使用。而紅色則寓意美滿,吉祥和富貴。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調便採用了紅、黃兩種顏色。大家請看迎面的這座宏偉建築叫 王紅門,也叫大紅門。它是陵寢的總門户。

陵寢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平面佈局分為三進院落式。三進院落的佈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點之一。這種佈局形式是陵寢由南向北依次分為三個院落。第一個院落由碑亭等神廚、神庫組成;第二個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組成;第三個院落由寶城和明樓組成。

請大家看一下東西兩側的跨院,東跨院為更衣亭和靜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進祭時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慣例,每當皇帝謁陵,頭一天行“展謁禮”時要穿 素服,第二大行“大饗禮”時則御朝服。衣服不能在來前就換好,需要在正紅門前進更衣亭更換。後面還有一小亭叫靜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廁所。西跨院為省牲亭和 饌造房。省牲亭是祭掃時宰殺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饌造房是用來置鍋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請看正紅門。它建於順治八年(1651年),位於整個陵園的正南位置,是陵園的正門。它是由三個半圓形的紅色大拱門組成。拱門上是一座單檐 歇山式門樓,斗拱建築,由彩色琉璃構件組成,三個拱門邊上均有浮雕裝飾,中門浮雕為二龍戲珠圖案,左右門為花紋圖案。在正紅門中門脊上原有寶瓶一個,是 “保平”的諧音,以示“保全陵寢平安”之意。兩側的磚牆叫袖壁,為什麼叫袖壁呢?因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長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態生動,氣 宇軒昂的五彩琉璃皤龍,所以袖壁又叫龍壁或龍磚看牆,昭陵共有六對12個龍壁,如此之多的龍壁在陵寢中出現,這在明清諸陵中也是罕見的。傳説龍壁有鎮妖、驅邪、護陵之作用,是個瑞祥之物。請大家細觀,那東面黑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黑天的,西面綠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白天的。五彩蟠龍作升騰狀,昂首,張着鱷 魚嘴,舞着鷹爪,舒捲着蛇身,勇猛矯健,騰空飛躍,飛天潛海,頗有動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氣勢,給孤寂的正紅門增添了許多生氣,也顯示正紅門這座總門户的莊 嚴氣派。龍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築裝飾,華麗的琉璃紋飾與建築物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具有濃郁的東方美學色彩。在無明清三朝的700餘年中,琉璃技術逐漸成 熟,達到封建社會的最高峯,被廣泛用於宮廷和陵寢。在古建築學中,它屬於八字型龍壁,昭陵新建的大門上的龍壁屬於一字形龍壁。這對八字形龍壁兩側有紅色綜 牆相接,繚牆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圍牆,把陵寢緊緊圍繞起來。繚牆用青磚砌成,南牆高3.2米,東西牆高2.6米,四周長共1653米。牆體施以粉紅 色,所以又有“風水紅牆”之稱。紅牆與正紅門,東西紅門形成和諧的整體。

大紅門及東西紅門各有嚴格的使用規制:大紅門正中一門叫神門,是皇太極和皇太后神靈出入的門户,此間平日不開,只能在大祭時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 從此通過。大紅門東側門為君門,是皇帝祭陵時走的門,另一側門為臣門,是祭祀時大臣出入的門。但在實際祭陵時,皇帝也不走正門,這可能是出於對祖宗敬畏的 緣故吧。

神門、君門、臣門,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門,這種作法,突出了皇權至高無上和君權神授的作用。

(進入陵寢)

進入正紅門內,從中間的“神道”為中軸線,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寢建築佈局嚴格遵循“中軸線”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築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 上,其它附屬建築則均衡地建在它的兩側。這樣的陵寢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居中為尊,至尊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築羣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

神道是用長條的石頭鋪建而成。以正紅門的神門起,一直通向陵寢後部月牙城的影壁前,這就是全陵的中軸線。神道兩旁的條石叫牙石。

那麼大家不禁產生疑問,神道是為何意?所謂神道又叫神路,顧名思義,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當然沒有資格走此路。在清代時,任何人都不允 許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對皇帝敬重之意。只有運送帝后棺槨、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貴為天子的皇帝和母儀天下的皇后, 進入陵區也要另闢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隨意閒適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當時人們對這條神道的敬重和畏懼情感呢?

按明清陵寢制度,對神道也有許多限制。首先,不許從神道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門。就是説,從大紅門至隆恩門中間必有建築物隔斷,這寓意“風 水”一眼望不斷。這是因為,在他們看來,祖陵“風水”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皇位的傳承和龍脈的延續,事關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採取的措施一般是在 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龍鳳門”遮擋,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築神功聖德碑之亭,也起到“風水”一眼望不到頭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門一樣,神聖不可侵犯,違 者予以重處。據説有“橫定罰,豎走殺”的規矩。

在神道兩側,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華表一對,石獸六對,大望柱一對。據《清世祖實錄》記載,它們建成於順治七年(1650年)。石獸依次分別 為坐獅、坐獬豸、坐麒麟、立馬、卧駱駝、立象各一對,共六對十二個。這些石雕獸羣就是清康熙時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這首詩中描繪的:“十二御林嚴侍 衞,風嘶鐵馬白雲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