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儒釋道》心得【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3W

關於《儒釋道》心得【多篇】

《儒釋道》心得 篇一

先人駕鶴西去,卻留下古老智慧,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根基。

首回春秋時期,聞孔子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略悟儒家仁義,人人和諧 ;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莊子曰: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愚悟人之謙卑,道法自然。 輾轉之間,遊於魏晉南北朝,佛突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涼久稍悟:豈教我回歸本心,心念無雜?

儒釋道思想本相生相承,意藴無窮無盡。為社稷者教治國,為商業者教經商,為普中華兒女教做人。取長以補短,萬物以沖和,方為中華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氣。

多多開卷,細心品讀,自有別一般的心得。

《儒釋道》心得 篇二

一直覺得這樣的命題太大了,以自己的格局寫這樣的隨筆,説這樣的大話有點不合適,總覺得是前輩的不尊敬,童言無忌吧,莫怪莫怪!只當取樂就好,莫要當真。

説到這些不免我又要憤青一下了,其實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有能力有德行的大哲人一般都是述而不作的,比如老子,比如孔子,再比如釋迦摩尼。道德經據説是老子化胡,西出函谷關時路遇尹喜,尹喜見老子雖然鬚髮皆白,但面色紅潤,精神矍鑠,紫氣頭上飄,朝霞身後照,如此背景畫面中的老子,沉靜如水,清氣撲面,仿若神仙一般。尹喜大喜!他知道當今世上的智者來了!他要留住老子,讓他教授自己學問。但他到了老子跟前,卻一時説不出話來。那老子,笑眯眯地看着他,自然如風,沉靜如水,他頓覺得自己的這團躁氣,遇到老子這股清氣,懸殊太大,不覺自慚形穢。《史記》記載“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當然道德經是不是尹喜逼着寫的就不得而知了,野史嘛,沒有文字記錄沒有文物記載。

釋迦摩尼是釋迦族部落出身的王子三十五歲菩提樹下感悟佛法成就無上菩提,八十歲入涅槃,四十年傳播佛法,普度眾生。(佛把人分為幾等,佛是最高級的,下面是菩薩,羅漢,羅漢分緣覺羅漢和聲聞羅漢,緣覺羅漢就是因緣際會成文羅漢,聲聞羅漢就是聽佛講法成為羅漢然後夜叉畜生惡鬼最後是地獄,所以佛説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是畜生惡鬼地獄三苦)所以説釋迦摩尼的著作基本上也是後人記錄其生前的言行,不是他自己寫的。論語那更不用説了,根本就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死後整理的,不是孔子自己寫的。所以説像這些聖人,他們不是自己寫書,是他們不能寫嗎?非也,是不敢寫!老子也曾説過,一曰慈二月撿三月不敢為天下先。所以説現在的一些動不動就出書,寫篇文章動不動就發表的人我們真應該反省一下,俗話説陰謀不可外泄陽謀不可內藏。動不動有點成就就急不可耐的像讓人家知道並不是什麼好事。

言歸正傳,我簡單的報告一下神馬事儒釋道,貽笑大方哈

儒門釋户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

紅蓮白藕青荷葉,三角原來是一家

如果把道家比喻成蓮藕的話,佛家就是蓮花,儒家就是荷葉

道家跟道教是有區別的,道教我們暫且不説。道家的始祖是老子,不是傳説,確有其人。道家主張無為,無為才能無不為。(其實我也不知道是啥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家主張清靜無為,小國寡民。他們認為萬物生育於有,有生於無。所以無才是最大的,城中有三大,道大天大人大。

“他們”主張宇宙是一個循環的,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樣,你對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瞭解的越多,説明這個世界越接近滅亡,就像人生一樣,你懵懵懂懂,什麼都不知道説明你還是一個孩子,那你離命運的結束還有大把的時間,當你逐漸的長大,逐漸的熟悉這個環境,逐漸的理解人生,理解世界,理解自己,那説明你裏死亡也是越來越近了。

所以説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也許有人會問,這既然只是一個過程,那我們活着是為了什麼呢??(當然肯定不是錢。可是現在有多少人是被錢累死的呢)其實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財富,一場遊戲一場夢,我們什麼時候能把這句話理解了,我們什麼時候或許就會明白了。但是現在的社會是空前的煩躁,盲目的追求發展追求物質享受缺少了向內關照的時間,其實不是缺少時間去開智去修心是根本沒有那個想法!不斷地求進步,不斷的求發展,缺少了思考缺少了向內關照,華麗的外表空虛的內心,每天固定的上下班,固定的生活模式使人們無暇去修身養性,無法去思考,成為了傀儡,成為了行

屍走肉!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知其身其德乃真。不斷去修身不斷地去充實自己人生才會有意義,可是現在有多少人都活反了,活着就是為了錢,錢是什麼??錢是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説白了就是紙,天天為了紙活着有什麼意思呢??只有花出去的錢才是自己的,沒有花出去的錢指不定是誰的,錢少了是自己的錢多了是大家的,再多了肯定是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幣。最笨的人就是天天賺錢最後把錢存在銀行的人,銀行就是把有錢的人錢存起來給沒錢的人拿出去花!

我沒説錢不重要,錢是我們實用的工具,但是我們不能為了錢而活着,以前的科學家預測二十一世紀由於科技的發展人們會有大量的時間去修身養性,有大量的時間去豐富自己的精神可是現在呢,恰恰相反,社會空前煩躁,空前的混亂,壓力也是空前的大!房地產開發的越來越大,卻有越來越多的人住不起房子!你們去看看現在哪一座城市的住房空置率沒有百分之五六十??以道馭術,德行跟不上你技術再發達,科技在進步那禍害的只會越來越大!德行跟上了,你不會去做損人不利己的事,處處為他人着想這個社會能不和諧嗎??而現在呢??科技是進步了,損害的卻是越來越大了。沒幾年估計地球就完了!

大學裏面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內聖,修身是根本,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外王!之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我們真應該好好理解這句話!德行不修無知有也,修身修不好的人給你一個國家你會禍國殃民,給你一個企業你會萬劫不復,自己修身修不好的人怎麼能去帶好別人呢。國家領導人個個都是孔聖人,會有貪污嗎,會有砸垃圾桶嗎?會有沒事偷井蓋的嗎??修身是根本啊!

其實以我們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看道德經,你就會發現老子的格局是很難想象的。天地不仁以我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是大格局,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理解的人都會説老子多麼的無情把老百姓看成狗,真是,,,有些人沒事還扁扁孔子扁扁毛澤東,扁扁聖人,你跟人家根本就不在一個格局上面你怎麼扁人家!人要有敬畏之心,要敬天命,敬大人,畏聖人之言。不要沒事總説人家怎麼落後怎麼原始,這個社會永遠都是的倒退的,文化肯定是越來越退步的,最原始的文化一定是最天人合一的。

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有些人會想這是偏安一隅,井底之蛙,永遠不知道天河有多大。可是我們反過來想想井底之蛙有井底之蛙的幸福,你不斷的去開發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去創新除了能夠得到物質的滿足,你精神得到了什麼??大方無隅大道無形,精神是沒有限制的!人家那是得到極致後的感悟,想想也是,聖人有那麼低級麼?是你自己理解的低級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的城市有多少是本地人呢,全是外地人,是本地不好嗎??錯了,外面的世界總是美好的。這是人的劣根性,總喜歡向外面發展。可是這樣造成的結果呢,老無所養老無所依,跟背井離鄉妻離子散有什麼區別?一家人一年不團聚幾次這還是家嗎?這個家字怎麼寫的?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和和睦睦團團圓圓然後為家,可是現在呢好多人還美名其曰求發展求進步!有多少人是客死異鄉,有多少人老了都沒着沒落的,這個華麗的城市裏面有多麼的骯髒誰又能知道?沒有任何區別,如果有的話就是一個是主動的背井離鄉,一個是被動的背井離鄉,很可笑不是嗎??人就是那麼的賤!

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信仰,我見過好多人,每個人都説自己是無神主義者,其實他們不知道,沒有信仰的人其實是最可憐的。無論是釋迦摩尼還是老子,亦或者是穆罕默德耶穌基督,再或者是上帝,其實信仰就是那麼個東西,世界上沒有信仰是教人壞的,所有的信仰都是教人向善的,所以信什麼不重要,最主要的是你有那個敬畏聖人之心!沒有了這種敬畏之心你就沒有了靈魂,沒有了使命,也就沒有了意義,當然也就失去生活的樂趣!

影響全世界的十大人物裏面第一是穆罕默德,第二是耶穌基督,第三十釋迦摩尼,第四才是

愛因斯坦啊朋友們!由此可見,信仰,精神麼的世界永遠比物質科技給人的影響要大的多。為什麼牛頓研究了一輩子反而去相信神學了呢,是他迷信嗎?因為他知道的越多反而越覺得自己很空虛,精神世界得不到安慰,他沒有自己的信仰

我們平時老説禮拜禮拜,可是又多少人知道禮拜是什麼意思呢??禮拜禮拜其實就是頂禮膜拜,往簡單的説就是明心見性,認清自己,就是要拋棄外物,修身養性!往大了説就是你不僅僅要豐富自己的物質世界更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是現在呢??可笑可笑! 不説了,説的有點多了,下面我簡單的説説儒家和佛家就結束了哈

佛家的思想其實和道家的思想有很多重疊的部分,不同在於道家是無為,佛家講出世,當然儒家講的是入世,這個後面再説!佛家講輪迴,佛説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五陰熾盛!所以佛説善念起,立地成佛。身體是出世的寶筏以讓我們脱離苦海到達西方極樂!一念善念起便是佛,一念惡念起便是魔,所以我們要明心見性,時時勤佛試不使惹塵埃。這個勤拂拭不僅僅是明鏡台,同樣是自己的內心,不要起惡念!揭語有云佛看凡夫凡夫亦佛,凡夫看佛佛亦凡夫!相信大家都能理解,這裏我就不贅述了

儒家講的是入世的修身,他講大隱於市,小隱於林。儒家講中庸之為德也,凡是不能太過,過猶不及不如守中。凡是不要強求,盡力就好了。典型的著作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大學裏面常説的話

好了,到此為止吧,有些話説多了就沒意思了,修心修身最主要是這個修字,其實生活中處處可以修身,不遷怒,不妄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再通俗點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毛澤東就説過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很簡單的話可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中國人中國文化有大乘氣象,佛教誕生於印度昌盛於華夏最後聞名於四海,所以達摩的老師告訴大漠哪也別去到中土去到中原去。所謂的中原是指當年周文王在河南少林寺那邊丟的一塊石頭,有了那塊石頭才有了中州有了中州才有中原有了中原才有了中國。我們有時間的話可以到少林寺看看那塊石頭。有很長的歷史了

中國是一個很強大的民族,他的包容性是很強的。我們歷史上有很多次被少數民族更替的朝代,可是最後這些朝代最後都被我們同化了,所以我們最厲害的是文化。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所以説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好好學習中國人自己的文化比學習那些雅思託福要好得多。現在全世界已經國學熱了,好多外國人讀中國的文化比中國人都厲害的多,所以我感覺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祖先驕傲一下,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下中國,它存在自有他存在的道理,所以各位朋友好好修身吧!

《儒釋道》心得 篇三

踏入高等院校學習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我夢寐以求的心願。雖然只有五天學習時間,我是格外珍惜,遵守班規,不遲到早退,認真聽講,做好記錄,耳聞目睹武漢大學教授對學員博古論今、引經著典、引人入勝,認真講解、傳道授業、答疑解惑;使我在學習中開啟智慧,開拓視野,開闊胸襟。女學員們雖來自各條戰線,各個層次,但她們踴躍發言,課後即興小結,侃侃而談,使我深受教育、鼓舞和啟發,使我在學習中提升,在培訓中完善。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歐陽禎人教授講解的《儒釋道精神與領導幹部的修養》。聽了之後,慶幸生長在盛世和平、國泰民安的時代,身同感受我國曆史悠久的儒釋道國學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為人民服務”的相通之處。

儒家文化,為春秋時期孔子所創,儒家文化核心是“仁”! “仁”是仁、義、禮、智、信五行之首,包括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仁”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幫助和同情。“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以關愛之心善待他人。“仁”包含仁愛,講求寬人慈愛,不生壞心;仁德,講求待人寬厚,好施恩德;仁厚,表示為人忠誠老實。

道家文化,以先秦時代的哲學家老子為其創始人,倡導一個“善”字,最根本的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指最好的處世方法就象水給萬物帶來益處,幫助別人而不要求回報。“處眾人之所惡”講的是要處於低位,也是一種謙虛謹慎。如果能做到這些你就“幾於道”。這個道,就是真理了的意識。他包括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即虛懷若谷、寬容謙遜的思想,恬淡素樸、助人為樂、反對爭名奪利的思想,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思想等。

釋家文化,古印度釋迦牟尼所創,他倡導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離苦得樂。即積德行善,多做善事、多做好事,使眾生(即指地球村的動物、生物、微生物、植物等,人類是最高級的動物)離苦得樂,過幸福生活。

馬克思,是共產主義的創始人,早在1871年4-5月間撰寫的《法蘭西內戰》一書中這樣寫道 “應當為組織在公社裏的人民服務”,即“為人民服務”。在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中,以毛澤東為首的歷任領導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一“為人民服務”思想理論,並將賦予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新的思想科學內涵,成為黨的宗旨;鄧小平強調“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心羣眾”;江澤民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胡錦濤提出“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習近平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人民利益為最高標準”;都提升到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歷史觀的高度。

儒釋道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與驚人相通之處,都是要求人民大眾(特別黨員幹部、領導幹部)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愛人、去關心人、去珍惜人;用博大的胸襟去寬容人、理解人、幫助人,對人忠誠守信、盡職盡責,對事敢於擔當、敢於擔責。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如果要使黨的生命力長久和諧生存下去,使黨的執政權牢牢掌握在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手中,就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錘鍊和提升領導幹部的思想品德意識,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堅定共產主義理論信念,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做到問需於民、問情於民、問計於民、問政於民;從儒釋道文化裏汲取營養和智慧,為人民羣眾多辦好事實事、解難事,爭當黨的好乾部(即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好乾部要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五條標準)、爭當人民的好公僕(即甘為人民的孺子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修養,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遵守各項法律條文和規章制度,不為功利所動,不為名色所惑,堅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使自己在制度、禮儀和規矩中不斷的積極進取、廉潔勤政、開拓創新;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的修養自我、提升自我、淨化自我,把自己培養成為黨和人民需要的人才、行業的精英,自覺地為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

《儒釋道》心得 篇四

儒釋道三家之別

儒家講天理、道家講論道、佛家講如法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

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脱。

儒家如國小、道家如中學、佛家如大學--宣化上人語。

儒家如糧店、道家如藥店、佛家如百貨商店--南懷瑾先生語。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遙、佛家求自在。

儒家棄小人、道家棄造作、佛家棄煩惱。

儒家表現於禮、道家表現於真、佛家表現於戒。 儒家執於境、道家執於心、佛家心境雙亡。

三家雖別,但共同構成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學

出世與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現代人的人生觀中均有相關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區別。

1。現代人如果常説:用出世的態度或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這主要是態度方面的,或者説是世界觀與人生觀。就是人生在世,確實要很好地處理出世和入出的關係,要用辨證的觀點看待這一問題,才能有

正確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恩怨、 、得失、利害、關係、成敗、對錯等做為行事待人的基本準則。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於成見,難以超脱出來冷靜全面的看問題,也就難有什麼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

從另一方面看,一個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看不慣,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想去做一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閒白了少年頭”。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頭髮要脱離地球一樣。 都説儒家主張入世,佛家,道家主張出世,其實也不盡然。就拿道家的莊子的思想來説吧,又何嘗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於真正有價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為他的心已是白熱化了。他為了深入這個世界,必須先走出這個世界,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談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門、清心寡慾、萬世皆空;“入世”——步入煩世、宣揚佛法、弘揚文化。小乘佛法講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離凡世間的困擾和誘惑,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雜念,捨棄身外之物,物我兩忘,身外無我,我亦非我,無我無常,出世的終極目標在於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與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講求入世,通過入世修行,教化大眾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這主要是由於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上的分歧所導致的,小乘佛法認為,人性本惡,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悟”,通過離開罪惡的塵世進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惡根,成就善果,這是一種悲觀消極的態度。大乘佛法認為,人性本善,只是世間充滿苦難,迷失了眾生的本性,可以通過渡化,勸人行善,讓眾生擺脱苦難,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隉磐成正果。所謂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可以説,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兩項差不多。如儒家講氣節。不以財富、權力、聲望為追求目標,而講修身、養德、濟世。這是出世觀和入

世觀的統一。由他人總結體會

儒家是一種入世的精神,而道家是一種出世的精神。

儒家入世之説,什麼事情你要干預,你要參與,要認真,要投入;倡導進取的人生, 奮鬥的人生,拼搏的,競爭的生活。

道家出世,其説,要超然通達,要放下、要淡然,追求的是脱離凡世間的困擾和誘惑,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

看上去矛盾的理論其實是對立並統一的。我想人們應當有積極的生活,進取的態度,可是,也同樣要用一個平常心,一個坦誠的心境。這樣,人生才能過得快樂,灑脱。瀟灑走一回。對待事業如此,對待感情也應如此,何必呢。以出世之心,為入世之事。

《儒釋道》心得 篇五

在仔細閲讀了由張鬆輝寫的人生儒釋道後,發現自己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古代人文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們這些炎黃子孫該慶幸我們的先輩給我們留下了這些不朽的永恆的思想,讓我們在生活中進退自如,遊刃有餘。在不同的環境中我們採用不同的思想,靈活運用,調節自己的心態,做到讓自己更加平和地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

《人生儒釋道》這本書的緒論闡述了儒釋道三家各自的基本人生觀。儒家的基本觀點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佛家是“磨磚成鏡”;道家是“逍遙適意”。綜合起來看,可以發現中國古代的文人都會有一種共同的心理。

要有一種虔誠的信仰,隨遇而安,要剋制自己的慾望,正如書中作者所説“虔誠的信仰會使他們的精神生活變得十分的充實和自信,比慾望四溢的世俗人少卻了多少煩惱和痛苦”。我很同意作者部分觀點,一個人有了信仰,才有了堅定不移的心,才能朝自己的目標奮進。

隨遇而安,是一種豁達,風輕雲淡,是我們可遇不可求的。但是,過分的禁慾卻是我不能認同的。有慾望才能有追求,如果一個人真無慾無求了,那活着還有什麼意義呢?禁慾在我的理解裏其實是一種逃避,是不敢直視自己的表現。

作者在書中寫到,命運是先天條件、後天努力和客觀機遇的結合品。我很同意這個觀點,都説種的什麼花就結什麼果,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天才是由99%的汗水和1%的天賦構成的”,結合我們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大學生涯裏你不去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那麼你想找一個好工作也只是紙上談兵。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投機取巧註定失敗。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們的未來都是自己決定的,也許幸運之神不會總是眷顧你,但你要時刻做好準備。當機遇降臨你卻沒有能力抓住時,再懊悔就為時已晚了。

書中比較難理解的地方就是佛家提出的“煩惱即菩提”了。關於這個觀點的內容解釋就連佛家內部也眾説紛紜。有的人認為佛法的。智慧就是智慧,然而,世俗的愚昧就只是愚昧,將愚昧和智慧區分的特別明確,小乘佛教的人都抱有這種觀點。

但是,大乘佛教的觀點卻恰恰相反,在他們的眼裏,萬物都是沒有區別的,渾然一體。因此,智慧和愚昧也應該是一樣的。這就達到了莊子所説的萬物一齊的境界。實際上,他們超越了是非的界線,當沒有了是非,善惡的糾纏後,就達到了物我皆忘的狀態,即使深陷於煩惱的泥潭中也不會感覺到煩惱。

這就充分證明你得到了佛家的智慧,本身就沒有煩惱了。書中説另一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先後做過神秀、惠能弟子的神會。在我看來,他的意思就是,雖然事物的形狀,顏色,狀態會發生改變,但其本質是不會變的。不管天空是黑暗的還是明亮的,天空就在那裏,還是那片天空不會有絲毫改變。

同理,人性有愚昧的也有聰明的,但人性還是那個人性。當一個人呱呱墜地時,是沒有思想的一張白紙,要想擺脱愚昧,就要接受後天的學習,是非善惡的區分也要通過價值觀的灌輸來明瞭。是非善惡是有界線的,同時又是無界線的。

沒有了是非善惡,怎麼能區別好人和壞人,這個社會的倫理道德也會被扭曲;不能懷疑的是是非善惡都是人的本性體現,屬於同一性質。人的本性放在那,是非善惡,愚昧與否只是他的一種外化的形式。物我皆忘的境界正是看透了“煩惱即菩提”的本質,運用佛家的智慧使自己處於煩惱之外,脱離煩惱就會有更加和諧的人生了。

作者説:“我未生之前,天地萬物確實存在,但對我來説存在等於不存在;我死之後,天地萬物也確實存在,但對我來説,存在同樣等於不存在。只有我的生命存在時,天地才開闊,萬物才鮮活,一切才賦予了和價值。”這個觀點不難理解,其實就是以自己作為主體,是萬物的主宰,當你認為他在,他就在:你認為他已滅亡,他就不復存在。萬物只存在於自己的心裏,你的內心控制了一切,“心外無物”。

其實,書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細細琢磨研究的,當我們去讀這些古代文人留下的思想時,會有很多體會的。有的會啟發我們,有的會隨着時代的變遷變得落後愚昧,我們需要有一顆明辨是非曲折的心,從實際出發,從書中得到更多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