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良知知良知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7W

學良知知良知心得體會多篇

學良知知良知心得體會篇1

通過對“致良知”的學習,感悟很多,首先我們要有感恩的心,我們在公司任職,為公司為自己為了客户着想,也必須對自己嚴格要求,做事必須認真負責,畢竟是汽修行業,汽車是我們的代步工具,是客户養家餬口的工具,所做的任何事要精益求精,不讓客户抱怨,努力解決客户提出的一系列問題。

在汽車維修方面,不斷摸索,努力學習,刻苦專研提高維修技能。在近幾年的汽車維修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對解放車系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在維修當中積累了不少經驗。經過這幾年的磨練發現自己有了一定進步,但是在汽車維修方面還是不夠細心,不夠耐心。有的時候把問題複雜化了,明明是一個保險絲的問題,卻會想到發動機電腦板,有的時候知道是那個地方出的錯,卻偏偏查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所以有時應該,先易後難,有條不紊,學序漸進,多問自己一個為什麼,多走幾種路子想想,説不定問題就能找出來。希望在以後的工作中,吸取經驗教訓,不斷摸索,努力提高維修技能。從自身找原因。作為本人來講,一名機電維修工,他的崗位職責是嚴格按照操作規範對客户車輛進行快速準確的維修,並進行總的檢查,發現質量問題及時彙報。雖然很短兩句話,但是真正做好做到位的沒有幾個,在正常的工作中,有沒有按照操作規範去做,有沒有及時準確的維修,有沒有總的檢查。這些都是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還是靠自己的素質,靠自己的修養,真正的做到,服務在心中,質量在手中。

努力學習更先進的汽車維修知識,強大自身,使自己每時每刻都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

學良知知良知心得體會篇2

任何一個優秀人士的成長都不會一帆風順,王陽明也是如此。王陽明的一生可以説是很曲折的。他經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後的狂喜、得道後的平靜。他所經歷的挫折和坎坷給他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促使他悟道。王陽明的心學之所以能夠萬世流傳,讓人拜讀後回味無窮,是因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鍛鍊內心平靜面對,而後深思熟慮總結經驗。

王陽明在被放逐到龍場驛時,那裏荒僻蟲蛇眾多、瘴氣流行,接近於山頂洞人居住時代。他在艱苦流放時期沉靜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沒有能力改變外部環境的,只能適應環境。這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不經風雨,就不能見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長,讓人成熟。我們的工作何嘗不是如此呢?或許我們有離家遠、上夜班、不公平、雜事多、工作辛苦等的種種抱怨,但是這些是我們短期內能改變的嗎?我們能做的就轉變心態,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當我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我們的工作時,就會發現之前的那些抱怨不過是“子虛烏有”啦。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一部分,教會我們感謝逆境,順應逆境,在逆境中成長悟道。王陽明能夠剿匪成功不僅靠的是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更是他非凡的攻心術。他的悟道教會我們,每天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反思。今天的工作幹得怎麼樣?待人接物上有沒有不妥?談吐言語有沒有不到?等等這些問題都要一一拷問自己,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在工作中做一個有心人,時時處處留心,那我們必然會不斷進步,必然會取得成功。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出:良知在人,永遠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盜賊,你喊他賊,他也不愛聽,這就是良知永遠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慾所遮蔽,並不是他沒有良知了。在在這兒我聯想到我們工作中管理的問題。我們的每個職工對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進的職工,我相信在他內心深處還是想把工作幹好,想幹出點成績來向領導和同事證明自己的價值。作為管理者,如何喚醒職工的“良知”,如何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就需要利用心學的理論來引導職工了。

王陽明的心學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理論聯繫實際。在新事物新思潮層出不窮的當代社會,我們要用心學來武裝自己,要淡定處理身邊的每件事。比如供電段,點多線長,職工眾多,職工思想千變萬化,車間班組中的各種“疑難雜症”怎麼處理?則就要求管理幹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術底藴,還要有優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無疑是解決這些疑難雜症的良方。首先是知,幹部要學好業務知識,在技術層面上要能夠服眾。有了“知”做理論基礎,做起事情來才有理有據,安排起工作來才會目的明確,思路清晰。其次是“行”,幹部要多下現場,多巡視設備,多瞭解工區現狀,多掌握職工思想動態。實踐出真知,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作為管理幹部只有在充分了解現場實際情況後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盲目指揮情況的出現。最後是“合”,專業幹部要善於思考、勤於琢磨,要把認知和實踐活動有機地統一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昇華理論。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前面已經講了知行合一具體到工作中的實際應用。本書的作者度陰山在書的後記中也寫道:“王陽明的心學不是理論,而是生存和解決問題的工具”。這句話讓我豁然開朗,有多少人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是高大上的理論,是“故弄玄虛”的學術,與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關係不大。但是我們看了這本書後,才發現心學就是我們生存於世的工具。在我們做人做事中,心學的應用太廣泛了。學以致用,就是我們閲讀此書的終極目標。

學良知知良知心得體會篇3

閒暇之餘繼續拜讀《致良知》,越發感覺到温暖的、積極的、健康的、樂觀的、催人向上的情感,這是正能量的意識折射。尤其適宜領導者修身養性,以感染團隊,凝心聚力。

凡舉大事,必須其情而使之,因其勢而導之,乘其機而動之,及其時而興之;是以為之但見其易,而成之不見其難,此天下之民所以陰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正如《道德經》所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也就是説,最好的領導者,下面的人們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領導者,人們親近、讚美他;再次一等的領導者,人們畏懼他;最差的領導者,人們輕視、侮辱他。孔子將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看成是否能成為君子的重要標準之一,這在公司經營和團隊建設中,也可以成為衡量職業管理者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

管理者對自己的部下不只擁有管理權,更對他們負有責任感。要管理好團隊,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時時處處身先士卒做好表率,這就是“修己以敬”。我們不難想象,一個管理者自己素質低下,辦事不認真,怎麼可能讓部下素質提高,辦事認真。一個原本素質較高的部下,一旦長期處於素質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會變成素質低下,因為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難,而要想墮落,卻是很快、很容易的。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領導尊重員工,員工才有可能尊重領導,領導的威信是自己樹立的`,不是別人贈予的,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

遠通集團的經營理念提倡以服務求信譽,以信譽求發展,以人為本,建設學習型團隊,規範化管理,系列化服務,不斷改善,讓客户更滿意。我們每每提出要求提高客户滿意度,首先要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使其自然而然的成為企業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發揮最大的潛能,激發其幹事創業的激情,從而創造應有的價值。

尚客優集團總裁馬英堯先生説過:在一個平庸的管理體系裏,總經理好比是發動機,中層幹部和員工幾乎都是齒輪,都屬於被動運轉,消耗掉大量的功率。如何打造一個偉大的公司,為更多的員工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為員工提供更公平的薪酬做制度,讓每位員工都能成為主角,主動參與經營,讓每一個成員的才華都能得到施展,從而煥發工作激情,使得各層的骨幹員工都能成為發動機,而不是齒輪,從而實現全員經營。

或許一個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羣人可以走的更遠。團隊的力量是偉大的,而領導的態度和行為,就是團隊前進的風向標。因此,領導要主動放棄特權,杜絕“特例”,自覺執行規章,帶頭遵守制度,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大家都被一種温暖、快樂、積極的情緒包圍着,都有着一種陽光心態,這個組織一定能夠最大限度地釋放出正能量,也一定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勝出。

學良知知良知心得體會篇4

兩會期間,習近平説: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

1905年,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率領裝備處於劣勢的日本艦隊,大敗俄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天皇為其舉辦慶功宴在眾人一片誇讚之聲中,東鄉平八郎高舉起一塊腰牌,上面寫着七字:一生俯首拜陽明。1917年,24歲的毛澤東,讀罷王陽明的心學後,慨然而生經略四方之志,下筆一揮而就《心之力》,湖南一師老師楊昌濟驚歎其文之氣概,在滿分100之上另加了5分。同年,一名叫蔣志清的青年,車中悶坐無聊,“深思看陽明格言”,突有所悟,虎軀一震,遂將“志清”之名改為“中正”。“中正”出自王陽明心學之“大中至正”。蔣中正之字號,正是“介石”。

王陽明何許人也,為何讓眾多豪雄敬佩不已?王陽明在日本倍受推崇,我們所熟悉的稻盛哲學更是源於陽明心學,可就是這個根在中國的寶物,在我們國內知名度與歷史貢獻嚴重不符,皆因為與主流的唯物主義相悖,在學校教育中,被當做唯心的反面教材。儘管王陽明對於我們十分重要,但一般人似乎並不在意。貴州龍場陽明洞雖然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但遊人很少,很多貴陽人都沒去過。龍場開悟”?什麼開悟不開悟?與百姓沒有關係。日本學者高度重視“龍場開悟”,矢崎勝彥曾五次來陽明洞。十六世紀王陽明學説傳到日本,對明治維新起了很大作用。王陽明促使日本人思想解放。

1908年,一位留學日本的浙江青年,目睹陽明心學在日本的盛行後,在日記中這樣記載道:“不論在火車上、電車上或渡輪上,凡是旅行的時候,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閲讀王陽明《傳習錄》,許多人讀了之後,就閉目靜坐,似乎是在聚精會神、思索精義。”這位浙江青年,就是蔣介石。

實際上,王陽明和他的心學學説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震驚了世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説在明中葉以後傳到日本,一舉成為顯學,後來影響到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思想界,南懷瑾先生説:“日本人採用了他知行合一這個原則,融合了西方、東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維新,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王陽明是明朝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偉人。

曾國藩、蔣介石等人對王陽明非常推崇,蔣介石甚至認為“中日兩國的差距就在於一個王陽明”,他説:“日本自立國以來,舉國上下,普遍學我們中國的是什麼?就是中國的儒道。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國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學。日本竊取‘致良知’哲學的唾餘,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統一了支離破碎的封建國家,竟成功了一個今日稱霸的民族。”蔣介石曾經三次到陽明洞參悟,敗退台灣後他對王陽明的研究愈發痴迷,甚至把台灣草山改名為“陽明山”,要求兒子蔣經國苦學陽明心學。蔣經國學後亦佩服之,要求其部下以王陽明與蔣介石並列為最值得尊崇的導師。

蔣介石和蔣經國用心學的道理治理台灣,幾十年下來台灣經濟獲得高速發展。然而,由於教科書將王陽明歸入唯心主義哲學代表人物等原因,王陽明和他的“知行合一”長久以來不為大眾所知,知名度遠遠小於曾國藩、蔣介石等人,很多大學生甚至連王陽明是誰都不知道,而知道王陽明的人也僅僅是一知半解,完全不瞭解“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和精髓。

王陽明心學的基礎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對於其他學術無論是佛道儒三教、三綱領八條目、還是程朱理學的論斷都源於此,由於看問題視角的不同,創建了新的理論體系,在軍事、政治的應用,更體現心學的爐火純青。王陽明的焦點學説是“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陽明的焦點概念,王陽明有良多哲學命題,好比説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晚年他首要是講“致良知”,致良知是他平定寧王宸濠之後提出的一個焦點概念。“良知”來歷於《孟子》,“致”來歷於《大學》的“致知”。“良心”和“良知”有何分歧?我認為良知也就是良心,不外良知加倍正視良心的自發。你心裏不忘本,有時候你可能不自發,可是良知着重的是這個“知”,着重強調良心是一種精明的、醒覺的狀況。這個良心為主體所知,是一種自動的、精明的狀況,所以叫“良知”。

王陽明除了是個學問家以外,仍是個實踐家。在他這裏,準確不準確必然要用本身的心去察看判定,不克不及盲目地必定或者迷信外在的工具。自從他確立了心學的立場今後,他就在心學的根本上不竭地擴大,跟着實踐的進展,王陽明的思惟也在不竭地擴展。陽明有句話:“某於此良知之學,從百死千難中得來”,意思是我的學問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的,顛末了良多存亡奮鬥、人命交關的艱難的情況和邪惡的勢力,不是那麼平展過來的。王陽明晚年的“致良知”有一個很是精到的意思,即這兩個標的目的是互相補益的。

從內到外的標的目的,是從孟子出發,再加上龍場悟道確立的心學立場,認為每一小我生成都有良知,幹事的時辰要把本身的良知推至到外面去,就是在做每一件工作的時辰,要讓良知做主,即確定它的標的目的,不克不及做壞事。另一點就是從外到內,當你把你的良知推至出去做具體事的時辰,會獲得具體事物的常識。

知行問題,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這個問題在中國哲學史上爭了幾千年,吵了幾千年,至今尚無定論。簡單的説:知,就是理論;行,就是實踐。國父孫中山認為,知難行易,也有人認為,知易行難。

而提出知行合一的人是明朝的一代聖賢王陽明。王陽明姓王,名守仁,號陽明,浙江餘姚人。現代人評價王陽明是一位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這四家他都當之無愧。古人評價王陽明是一位“三不朽”的人,所謂三不朽,就是指在“立功、立德、立言”三個方面都達到圓滿。中國歷史很悠久、很燦爛,中國的歷史人物也很多,各有特色。但是真正做到“三不朽”的人,沒有幾個。

在立功方面,王陽明不但剿滅了危害社會上百年的江西廣東等地的匪患,而且率領一羣不到3萬的烏合之眾,平定寧王朱宸濠10萬精兵。立德方面,他德行圓滿,很多得道高僧、道士都被他折服,他的德行甚至也感化了他的敵人。立言呢,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他的心説,都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理念,漂洋過海,深刻的影響了日本、韓國等地方,是日本明治維新能成功的理論支持。

在我新中國的歷史上,兩次碰到這個知行問題,繞都繞不過去。第一次知行合一的結果是:將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那就是“槍桿子裏面出政權”,“農村包圍城市”,“打土豪、分田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二次大碰撞是“展開了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得出結論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毛澤東思想的本質是實事求是”。從此鄧公開始了他那一連串眼花繚亂的改革,從而開創了改革開放的大好局面。

人生,原本就是一張張白紙組成的書卷,有心的人,用心書寫,滿卷花香,繽紛搖曳;無意的人,匆匆走過,一片荒涼,蒼白寡淡。無論是繁華還是悲涼,歡樂還是憂愁,最終都會被歷史的煙雲遮蓋,落滿厚厚的灰塵,唯有那些如同星河般的人物,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在泛黃的紙頁中閃閃發光,千古流傳。

學良知知良知心得體會篇5

一、幸福家庭

幸福是需要每個人去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十分耕耘十分收穫,每個人都想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和生活,我們都要彼此付出真心,去建設我們的心靈品質,去除心中那些“小我”。其實人心就像一面“鏡子”,如果鏡子本身是污濁的,那麼任憑你怎麼打扮鏡子裏的自己都是模糊的;如果鏡子本身是明亮的,那麼鏡子裏的自己肯定是光亮的,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從“鏡子”的本體上去修煉,把鏡子上的灰塵去除,而不能去抱怨鏡子不夠明亮。學了致良知後我明白了任何事情只有向內求,多分析一下自己的問題,那麼很多煩憂就不破而解,我們的幸福就隨之而來,迎接一個幸福圓滿的人生。

二、反省

從北京學習回來後我的反省總是斷斷續續的,這次反省的能量場確實很大,一開始我就淚流滿面,在反省中我發現了自己身上很多的“小我”,比如:自卑,多愁傷感,有自閉症,做事不夠堅持。以前總是感覺自己做了很多事都得不到別人的認可,自暴自棄,這次反省我明白了是自己的心不夠純,自己的內心被烏雲遮蔽了,每次在工作的過程中自己的心沒有全力以赴甚至有時帶着情緒做事。常常有人問我反省有效果嗎?學致良知能讓我賺錢嗎?能解決我的生活問題嗎?反省肯定是有效果的,只是你反省的深入與帶給你的能量成正比。學致良知確實不能解決每個人的生活問題,但是每天我們做深刻的反省,反省後我們會活得更加輕鬆自在,更好的心態面對你的生活問題。有時身邊的人總笑:“你立志成聖人你就能成為聖人嗎?”。我想那些人理解錯了,我們學的是聖賢文化,學的是聖人做人做事的那顆心,先生説聖人之所以被稱為聖,只因他們心中純粹都是天理,沒有絲毫人慾夾雜其中,就像純金一樣,金只要足色才叫純,金子的份量有輕有重,但是他們的成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經常反省,學習聖人把內心的私慾去掉,在陳九川和陽明先生的聊天中就説到這樣一句話,九川説功夫很難,先生説常快活就是功夫,我們把反省的功夫練好,那麼我們就會走向康莊大道。

三、孝順

我們現在每個人都覺得很孝順,對自己的父母很不錯,對父母的孝順停留在物質層面,回家給父母拿點錢,偶爾打個電話回去關心一下,逢年過節嘴上説是陪他們,其實回到家基本上不是在牌桌上就是和別人在酒桌上,父母想和我們吃頓飯都沒有機會,也許這就是我們現實版的“孝順”。這次學習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孝順要從心開始,養父母之心,去深入瞭解父母內心深處想要的東西和想法,我們要滿足他們內心的想法,讓他們的晚年能夠快樂幸福的度過,我們要用父母小時候養育我們的那顆父母心來對待我們日漸年老的父母。

四、感恩

感恩師傅讓我們牽手聖賢,接觸並學習致良知來建設我們自己的心靈品質,師傅給我們提供的一次次學習機會讓我在學習和反省過程中發現自己身上那麼多的“小我”,只有把“小我”去除,那個“大我”才會從陰暗的角落裏走出來,重見光明。

感恩中快平台,讓我們在青春歲月裏留下奮鬥的足跡,是這個平台讓我們成長成熟,是平台給了我們點石成金的手,感恩平台像父母一樣一直包容我們的過錯,每次當我們在工作中出現失誤的時候是平台在背後給我們支撐,給我們改過的機會。

感恩祖國,正是祖國的強大才給了我們一片祥和安寧的環境,讓我們在和平安全的環境裏能夠安心地去實現我們的自身價值和抱負。

學良知知良知心得體會篇6

1。初遇王陽明

第一次聽説王陽明是在高中___課上,講他對人説“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課本上將他批判為典型的唯心主義——你看不看花,花都客觀存在。作為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我從此也把王陽明和唯心主義打入了深淵。

2。再遇王陽明

第二次遇見王陽明,是看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把王陽明列為明朝近300年曆史上的第1人。作為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以洪武帝為代表,明朝的英雄好漢層出不窮,各領風騷數載,能在這個英雄榜上排第一,王陽明絕對不同凡響。書中的王陽明是___家、軍事家、哲學家還有教育家。這幾個頭銜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名垂千古,沒想到他短暫的一生就鑄就了這麼多輝煌。他的道德品格、___操守、軍事才能、哲學思想和教育情懷都讓我覺得十分佩服。當年明月把明朝那些事兒最後的篇章留給徐霞客,我想也是和王陽明心學呼應。徐霞客就是心學最好的實踐者,在一個200多年不斷紛爭的___帝國面前,徐霞客和王陽明就像一股春風,耳目一新,敢於跳出程朱理學和科舉桎梏,做到真正的自由自在。王陽明可以説是近代中國啟蒙思想的發端。

3。知行合一王陽明

所以,接下來就看了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從他的生平事蹟中探尋他心學的真諦。對於我來説,讀心學的感受就是從心所欲,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被外在的慾望、物質、言語所左右,真正的去修煉自己的心,知道什麼是善惡,能夠去惡從善,能夠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最後就是回到自己本真的狀態,也就是直覺。通過知行合一,不斷充實自己的身心感受。這讓我想到了《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所説的,人有兩個系統:

(1)系統1是直覺情感的直觀感受系統;

(2)系統2是邏輯,理性的間接系統。

王陽明所做的就是讓我們找回那系統1,並且通過系統2不斷的修煉,讓系統1不斷鋭化,變得更為理智,生命也會變得更加從容和睿智,能為一個偉大的理想而堅守。

正如王陽明所説,我們從出生開始,就能分辨好壞,但在漫長的學習與社會的磨礪中,模糊了善惡之間的距離,正如韓寒所言:“成人世界沒有對錯,只有利弊。”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迷失自我,失去力量,慢慢都被磨平了,變成了無趣的’社畜‘。

4。陽明與三毛

王陽明的心學讓我想起了三毛,她就是心學最好的詮釋。三毛從小數學不行,性格又古怪,感覺自己融入不到成人世界中。但她喜歡畫畫,讀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尋找着自己的方向,偏偏在人人避之不及的撒哈拉沙漠,找到了自己的故鄉,心歸屬的地方,也找到了自己愛情。這才有了那麼短暫卻美好的撒哈拉故事。心之所向,素履所往,這就是心的力量。

5。堅持初心

王陽明的心學,有點唯心也有點禪修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他不是出世的修行,而是儒家入世的實踐,不斷通過實踐來磨練自己的內心,來堅守自己的初心。這也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我曾通過冥想企圖斷絕一切外部的聲音,但心學卻要順其自然,讓這些外部聲音內化成內心更強大的自己,更加堅定自己內心的聲音,堅定自己的夢想,做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