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觀察貓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16K

觀察貓心得體會多篇

觀察貓心得體會篇1

隨着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不論是國家還是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於幼兒教師來説,“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必須堅守,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做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本次寒假在家,我認真仔細的將《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這本書翻閲了一遍,深覺這本書中所著內容對一線的幼兒教師來説大有裨益,通過這段時間段的學習,受益匪淺。

一、教學教研一把抓,學會觀察是基?

幼兒教師的職業壓力大是業內普遍的共識,因為幼兒園的工作作息與中國小的不同,教師在白天的工作幾乎不能有任何的中斷,需要全天對幼兒進行照顧。讀過《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之後,我感覺自己在教育與教研關係的認識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其實,教育與教研本位一體,真正的教研正是立足於平日的教學,並且服務於教學。教學教研應該一把抓,首先,我們要學會的就是:用眼、用心,學會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

幼兒行為的觀察,觀察什麼?書中有詳細完整的記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觀察幼兒在常規活動中的行為

幼兒在園的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常規活動:進餐、午睡、洗手、如廁、午休等等。這些活動看似平凡、枯燥,但卻是幼兒學習和成長的重要途徑,值得我們注意。書中詳細的介紹瞭如何觀察幼兒進餐行為、如廁行為、午休行為和過渡時間的行為,雖然很瑣碎,但是卻不能輕易的忽視。

2.觀察幼兒使用材料的情況

與常規活動一樣,遊戲材料是幼兒學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它們兩個在幼兒個性方面發展的功能是不同的。遊戲材料的一種重要作用就是有助於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特別是符號表徵能力。

閲讀和書寫的確是符號表徵過程,但是隻能反映我們一半的表徵能力,它們是語言符號的一部分;而非語言符號表徵要藉助藝術形式呈現——繪畫、雕塑、舞蹈、啞劇、音樂及戲劇。對於幼兒來説,他們不能充分地把握或者用語言解釋他們對事物的模糊理解,所以他們是通過使用遊戲材料時形成的關係以及所引起的變化來獲得對抽象概念的直觀感覺。在兒童使用材料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觀察兒童使用材料的環境、刺激、花費的時長等等內容。

3.觀察幼兒之間的社交行為

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因此便會有各式各樣的社交行為和反應。在兒童早期階段,他們對待他人的態度開始在人格結構中打下基礎,我們需要去觀察以下三個方面:

①幼兒對待他人的態度(關懷/疼愛/信任/懷疑/厭惡)

②幼兒的情感態度(深厚的/隨意的/冷漠的)

③幼兒擁有的與他人相處的技能的數量和種類(通過要求、偷拿或者搶奪得到玩具娃娃)

4.觀察師幼關係及在教師主導活動中幼兒間的相互關係

師幼互動是我們日常教學和生活中常提到的詞語,在許多情況下,師幼關係的細節都會存在與日常的偶發時間中。從生命中最初的幾年裏,幼兒會從身邊非常重要的成年人——父母、養父母、祖父、老師以及其他親戚的接觸中形成其他人和對自己的理解。我們需要觀察認真的觀察師幼關係,這樣可以告訴我們幼兒感覺到成年人是可以信任的、抑或是持懷疑的態度看待成年人;是可以藉助成年人達到自己的目的,亦或是對他們敬而遠之等等。

總而言之,“觀察”是記錄的基礎,也是教研的基礎。我們需要學會認真的觀察,善於發現幼兒的行為特點,這樣才能有利於我們進行教育教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觀察貓心得體會篇2

為期五週的心理健康課程結束了,進入大學以來,一直都很期待心理健康開課。一直以來對心理學方面都很有興趣,在這幾周的學習中,我深感心理學的精深,以及範圍之廣。針對大學生的心理課程都與我們的生活以及學習有很深的關係,老師講解的非常有趣,深入淺出,整堂課下來我意猶未盡。

我認為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就是對生活和學習有樂觀的心態;有正確的自我主觀意識;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同學們關係和諧,很好的融於集體;能很好的適應環境。在這裏,我就一下在課程的學習中,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一些課程。

在課程的學習中,我發現了不一樣的自己,瞭解到平常的自己看到自己的並不是全面的,有公我、私我、盲我、潛我之分。聽到這裏,我感覺自己有時會有些自卑,這時我會想,只是自己私我的想法。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你又不是別人,怎麼知道別人怎麼想,當我們缺乏信心時,也許可以換位思考,從另外的角度考慮問題,發現自己在別的方面的優點,這也會讓我們思考問題更加全面。我們也要認識到自己的公我,做好公我,這與生活密切相關。同時要認識到自己的盲我,就是別人看見的我們,要儘量全面的瞭解自己。要發掘運用自己的潛我,潛在的永遠是最不可估量的,最需無限發掘的。自我認識需要常常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

在人際交往的這一課程中,我覺得學習以後對自己的人際交往的方式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瞭解。人生短短几十年,我們要利用有限的時間來創造美好的生活,最不可缺的就是人際關係了吧,每天進行各種人際交往,語言必不可缺,要鍛鍊好自己的口才,更要努力學習加深思維的鍛鍊,“語言的邊界就是思維的邊界”。要樂於助人,助人即自助,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這些是心理,更是道理。也許心理就是交我們如何理智的做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人。

人際進程的進程分析:

1、彼此陌生

2、單向注意

3、雙向注意

4、相切

5、淺度相交

6、深度相交

在這一系列的進程中,更是雙方“自我暴露”的過程,處理不好會發生可大可小的矛盾,這時我們需要注意的則是交往的對等性以及適度性,兩個人是兩個個體,總有不同之處,也許是情緒、行為、價值觀等,這時我們不應該要求強行的重合,要體諒以及換位思考,我個人認為換位思考以及相互體諒在人際交往中非常有必要,無論是家庭、愛情、婚姻、友情、工作中都是非常必要的。在人際交往中更要學會自我剖析,自我檢討,自我認識,更要常記一句話“你對了,別人就一定錯了嗎?”

觀察貓心得體會篇3

在還沒學心理課的時候,我就對心理學有着一中莫名的感情,也説不清是怎樣的感情,反正就是有一股想把它學好的衝動,甚至希望自己能夠從中找尋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通過幾周的學習,我被它的科學性,真實性所折服,可以説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與此同時我還發現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同時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心理學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不乏應用性。心理理論固然枯燥,但配以實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讓人有一種從生活悟出哲理的感覺,視野也開闊很多。心理學來源於生活,又指導生活。

對於自己,首先要學會欣賞自己,無論你是一棵參天大樹,還是一棵小草,自我認同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同;其次要學會善待自己,氣憤時,心疼一下自己,不要讓那些無名之火傷身;憂傷時,找一些好朋友,訴説訴説,讓陽光復現;勞累時,美美得睡上一覺,人不過血肉之軀,經不住太多的風霜雨血,總之就是要懂得愛自己,只有懂得愛自己的人才會知道怎麼去愛別人.

通過學習心理課,我的性格,為人處事的方式,甚至價值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學會如何去關心他人,處理事情時也考慮周到些。逐漸開始觀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緒上的變化,併力所能及給予安慰,以緩解輕度的心理上的問題。心理課的學習使我無論從文化知識上,還是從自身修養上我都進步了不少,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得成長着。我很感謝許倪倪老師和心理課,是他們讓我懂得了許多多.心理學不僅讓我瞭解了許多心理特點,也讓我掌握瞭如何正確對待周圍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自我調整,失意的時候,悲傷的時候,我會安慰自己: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放開胸襟,包容這個世界,我們的生活會很超然,成功也會不求而遇;成功時,快樂時,也不要太自滿,要學會居安思危.

心理課能帶給我們的也很有限,但更多的東西得靠我們自己去悟,去體會,通過上心理健康課,讓我終於感到人生的珍貴,感到要孝順父母,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為我們操心,不讓他們為我們擔心,我們還要關心身邊的人,讓每個人得到關心。俗話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真正踏入社會,但是身邊的老師和同學就如同我們的朋友一樣,我們要凡事真誠。存真誠的心,説真誠的話,作真誠的事。自己有了什麼錯失,應當坦白承認,切不可設詞遮掩;有人責備勸導你的時候,要存着謙卑感謝的心領受,切不可羞惱拒絕。與人同處不可有虛偽的客套,但總要彬彬有禮,舉止中節,使人在你的動作舉止上沒有可挑剔的地方。多愛人才能多得人的愛,多敬人才能多得人的敬,多寬容人才能多得人的寬容,多體恤人才能多得人的體恤。你發出去的是什麼,你得回來的也是什麼。

最後這個學期的心理課也即將結束了,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我的大學生活的十二分之一過去了,想想抓住了什麼,後頭一看並沒有太多碩果。繼續努力吧,讓自己做得更好!~

觀察貓心得體會篇4

近期,結合培訓班的作業要求與自身的工作需要,將《觀察兒童》翻閲了一遍。翻閲第一章,就被這本書吸引了。因為內容是我現在工作研究所需要的,其次,這本書不似一些書講述高深理論,離我們感覺很遠。它的陳述方式更像有一位導師,就在你的身邊向你娓娓道來你在觀察中的一些問題,並用具體的案例,可借鑑的解決的方法讓我知道今後該怎麼做。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引發我進一步深讀它的興趣。

實施教育,觀察先行。教師應通過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的觀察,獲得大量具體、真實的信息,理解和評價幼兒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學會科學地觀察幼兒,就成為每個幼兒教師都必須掌握的教育技能。在實際工作中,教師要很好地把握科學觀察的方法,使觀察的過程得到完善。

觀察,觀為看,察為思。結合現實工作中,看到了許多觀而不思的行為及被擱置在文本上的那些可記可不記的記錄。書中“觀察的價值在於它們的運用,而不是作為文檔的收集”的觀察價值與目的,引起了我的共鳴。那如何助推教師開展有意義的觀察?使觀察成為教師推進幼兒發展的自然實施的教育手段,我們能為教師做什麼?此書給了我啟示。

一、教師要學會觀察

意大利的瑞吉歐教學思想中有這樣一句話:“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並拋還給孩子。”它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師,要隨時注意觀察幼兒,及時捕捉幼兒中有價值的問題,然後再把問題“還給”幼兒,讓他們“接過球”,投入新一輪的思考、探索,從而使主題活動不斷深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雖然在運動、遊戲中注意觀察兒童,注重了幼兒的個性,但沒有深層地科學地去觀察。通過學習使我懂得了要以欣賞、包容、研究的態度觀察幼兒。要有一種開放性的心態,充分了解兒童,解讀兒童的行為,理解兒童的行為。

在活動中,我們可根據教育活動目標的達到程度對幼兒進行觀察,教師提出教學目標是一致的,要觀察幼兒在完成教學目標中的困難在哪裏,教師提供的活動材料是否適合,充分,是否有可操作性。還需要有“鷹”一般的目光,捕捉每位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和個別差異。然後根據孩子發展的水平來調整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提供有利於進一步發展的材料,使教學活動目標性更強。

二、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

無論什麼樣的觀察活動都可以讓觀察者獲取大量的信息,但觀察者從不同的角度獲取的信息,其價值是不同的。因此,觀察者首先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教師就因為沒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角度,而使其“客觀描述”籠統、簡單,致使觀察活動流於形式,失去意義。例如,某教師對一位新生入園適應情況進行觀察,觀察記錄中僅有一句“xx小朋友走到教室門口,抱着媽媽説不願上幼兒園”。可以説這是一次意義不大的觀察,教師無法通過這次觀察尋找有效的教育切入口。我們都知道,大多數新生在入園時都有哭鬧現象,不同幼兒有不同的表現,教師只有通過對幼兒哭鬧持續時間、父母處理方法、幼兒情緒變化過程等細節的觀察,才能針對不同幼兒的特點尋找切實有效的新生入園教育策略。

三、教師要學會參與和傾聽

“參與”就是教師要學會在活動中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與引導者。幼兒探索活動的過程,是幼兒與教師共同建構、共同表達、共同成長的過程。沒有參與,就沒有觀察。

“傾聽”就是教師要學會做孩子的忠實聽眾。在“童聲”中理解幼兒的生活,在“童聲”中推動幼兒的探索。只有學會了傾聽,教師才能與幼兒產生互動的心靈感應,才能更好地幫助幼兒在探索活動中不斷地成長。例如:某教師要教小朋友用三個圓做成一隻小蜜蜂,孩子們興趣很大。在孩子操作中,教師一會在這桌幫忙一會又到那桌説説話。她的行動在告訴我們她在觀察孩子的操作,並試圖發現需要幫助的孩子以便及時的提供援助。結果她並沒有發現她所認為的不會做的孩子,只能機械的等待孩子呼喊她“老師,我不會”。很顯然,老師錯過了觀察孩子、瞭解孩子最好的時機。她所理解的觀察是主觀的,被動的。在參與的過程中,她沒有傾聽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她的孩子是否需要她的參與、哪裏需要她的參與,她沒有獲得這些信息,所以她的觀察毫無結果和意義。

但是,我們所強調的參與和傾聽並不是獨立的兩個觀察的前提和條件,他們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在探索活動中,對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師生互動要求很高。很多老師在孩子的活動中能很好的參與,並認真觀察孩子操作情況,也能很好的傾聽孩子的講述,但是這樣的參與有很多的盲目性,這樣的傾聽也比較形式主義,所帶來的觀察也只能是粗淺的、表面的。

觀察孩子在探究活動中的表現,首先要參與,但這樣的參與不是老師主觀的或是活動要求的參與,而是認真傾聽孩子的需要,孩子需要老師、歡迎老師、願意和老師一起操作,這樣參與進來觀察到的孩子是最自然的、最生動的,瞭解到的信息也是最真實的,而我們反饋給孩子的也將是最及時的、對他的操作最有意義的信息。

四、重視對幼兒操作過程的觀察

在觀察幼兒的操作活動時,很多教師常常重結果、輕過程。如某教師這樣記錄:“xx到美工組玩了一會兒,什麼也沒畫出來,就到別的組去了。”這位教師只注意了操作結果,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是否有興趣、如何擺弄材料等細節卻忽略了,而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師受到啟發,並促使教師進一步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促進該幼兒在現有水平上的發展。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幼兒操作活動過程的觀察。

五、注意觀察記錄的客觀有效性

教師所做的觀察記錄應該是對幼兒活動情況的真實而客觀的反映。有些教師的觀察記錄中,發現他們持續觀察的時間較短,沒有將幼兒放在一個完整的情境中進行了解,教師往往只抓住幼兒説的幾句話或幾個動作就結束了觀察。用這種不夠到位的觀察來指導教育行為,難免帶有主觀性。還有些教師記錄的觀察內容並非親眼所見,而是根據其他幼兒反映的情況記錄的,這就很難保證真實、客觀、全面,教師據此分析孩子的發展情況也不一定與實際相符。

因此,我們應科學的觀察幼兒,這是在實踐中不斷探討、學習的基本功。應以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不斷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成為最好的觀察者。

好書,是能引發讀者思考。這本書無論是內容還是編撰的格式,給了我工作思路上的觸動。以上是初淺的認識,今後會再細細研讀,改變自己,完善自己。

觀察貓心得體會篇5

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單敏月、王曉平翻譯的《觀察兒童》一書是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工具書。我仔細閲讀了這本書,並做了記錄。在第一章裏,主要解釋了“我們為什麼要觀察”,並介紹了幾種記錄觀察的方法;第二章是“一步步教你如何觀察”;第三章是更全面地介紹各種觀察法,並給出許多實例;第四章是更詳盡地回顧了記錄觀察的益處,以及觀察對於兒童的重要意義;第五章是“將觀察和評價與基礎階段的早期學習目標聯繫起來”;第六章是對各個發展性領域分別作了介紹,並列舉了一些與早期學習目標的標準有關的活動,對我們想拓展兒童經驗有所幫助。第七章是“發展的里程碑:從出生到8歲”,可供我們參考查閲。讀了此書,我深刻的認識到通過觀察和記錄兒童的成長情況,進而滿足兒童的需要,同時也使自己在規劃未來的專業發展時,能更清楚自己需要學習和完善的方面。

觀察兒童可以讓我們快樂地體味每個兒童的獨特之處,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非常清楚觀察兒童絕對不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因為觀察,讓我們更加了解孩子。但問題是我們要如何更科學的觀察、記錄,通讀本書讓我獲益匪淺。書中在內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讓我們逐漸掌握觀察記錄的全過程,而且其中觀察記錄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會讓你查找起來更加方便,書中還有許多具體的練習活動,完成它們讓我更好地建構起觀察技術和知識體系。

通過閲讀此書,讓我對為什麼要觀察兒童,怎樣觀察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並將自己觀察得到的發現與工作實踐聯繫起來。通過觀察兒童,我們能瞭解他們已經達到了什麼水平,更好地理解兒童為什麼做某事,強化我們關於兒童發展的知識,從兒童的視角去看事物。

真正做到學會觀察,還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地練習、實踐、反思;才能做到科學、客觀,有效。

觀察貓心得體會篇6

“嬰幼兒是天生的學習者,掌握環境和征服世界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和驅力。”本書譯者開篇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良多。是啊,既然幼兒本身就是學習者,所以如何來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促進他們的主動學習,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就成了我們老師們的一個首要任務。如何做好這一點,就要靠我們的細心與用心。

一、細心去發現。

在很多遊戲中,具有很大自由度的自主遊戲,一直是幼兒們的最愛,在自主遊戲中,孩子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性,自由地玩樂,從中獲取着自己需要的知識經驗。正如本書第5頁中“8歲卡門和7歲約翰之間的對話”,其實事情的越因很簡單,就是他們倆幫玩具娃娃洗澡與洗玩具娃娃的衣服。對於很多人來説,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筆者卻捕捉到了這一細節,在關注他們的對話中,發現孩子們其實是一種有目的、合作的玩,他們在其中不僅交流自己已經獲得的知識,還能一起用所得的知識解決實際中碰到的困難,其中有假設、有實踐、有結論。而這種發現,就能很好地幫助老師建立對孩子自身經驗的認識,不斷創設有利的環境,從而幫助孩子們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提升。可見,孩子們的學習遠處不在,關鍵在於老師要具有一雙慧眼,不斷髮現孩子們的自主學習,從而做好自己“支持者”的角色。

二、用心去引領。

老師在發現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與興趣點後,如何來進行引領,則又是一項關鍵。在這其中,老師首先要進行分析選擇,選取其中有價值的點,來進行進一步的生成活動。因為孩子畢競是孩子,認知能力差,是非觀念不清晰,盲目地隨着幼兒走,就失去了老師的引領作用,也會讓孩子們走入誤區。如本書第4頁中“6歲艾沙卡的故事”,老師在得知艾沙卡洗汽車的發現後,敏感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價值,從而設置了一些場景,來引導艾沙卡進一步的實驗。雖然學習並不是在學校開始、在學校結束的,但和媽媽洗車的經驗開啟了艾沙卡的思維之窗,而老師的引領與幫助,通過在學校和同伴們一起進行的活動,艾沙卡的經驗進一步獲得了擴展,這其中,老師的引領作用就是其中的關鍵。

細心去發現孩子們的生活與遊戲,用心去引領其中有價值的點,那麼我們老師就能真正讀懂孩子們的思維,與他們靠得更近,真正做好我們“孩子學習的支持者、引領者與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