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河的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87W

大河的心得體會多篇

大河的心得體會篇1

近日,隨着電視劇《大江大河》的熱播,喚起了老一輩人的回憶,真實還原了活躍在改革開放前沿一代人的創業生活、奮鬥歷程和命運沉浮。那些年的青春是奮鬥的,幸福是純粹的。

宋運輝的一生,是奮鬥的,改革開放迎來恢復大學聯考,奮鬥總有收穫,最終也依靠自己的努力為自己成功的人生奠定了基礎,正是憑着自己的一腔孤勇,書寫出了自己無悔的一生,如雷東寶、如楊巡,深刻體會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好處,改革之路從來不平坦,但若是沒有堅強的意志與敢拼敢闖的勁兒,縱然雷東寶也不會在全村推行改革,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最終緊跟改革開放的步伐,帶領村民開闢了走向富裕的道路,楊巡亦是如此,緊跟改革開放步調,憑藉自己的艱苦奮鬥擁有了自己的事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更應該在新時代改革開放中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依靠新時代,起點新徵程。青春當如宋運輝、如雷東寶、如楊巡。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唯有回首,才能發現生活中發生的巨大變化。改革使人奮鬥,美好生活離不開奮鬥、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轉化離不開奮鬥,只要內心所愛,不畏傷害,哪怕手握鹹魚,心中也要懷揣夢想;哪怕移山填海,也要咬牙前行。習近平總書記説過“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在基層的我們,就應該讓青春在泥土裏閃光,懷揣夢想,勇於實踐,抓好實踐工作,紮實學好每一個知識點,做好每一項基礎工作,艱苦奮鬥、敢於擔當,鍛造優良的品質和作風,在實踐中吸取更多的營養。

當下不少年輕幹部同志喜歡在實現一個個“小目標”中,獲得人生的“小確幸”,這自然無可厚非。但人生有絲竹清音,也當有黃鐘大呂;有柔情繾綣,更應有家國情懷。若想不負韶華,還應趁早思考安身立命的人生大課題。古往今來,成大事業者,無一不是早早立志,在人生道路起步之初便立下鴻鵠志。更應有無所畏懼永向前的氣魄與品質。青春正好,有志無畏。

習近平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我們生逢其時,重任在肩,要將這歷史豐碑牢牢印刻在靈魂之中,以報效祖國的青春熱忱,在改革開放的畫卷中書寫新的一頁。

大河的心得體會篇2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江大河》講述了1978到1992年間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三位主人公分別作為國營經濟、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的典型代表,演繹出先行者們在變革浪潮中不斷探索和突圍的浮沉,讓沒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彷彿置身於當時的雲譎波詭。

該劇以經濟改革發展為主線,各人命運的變遷為支線,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經濟政治領域的改革到社會生活、人民精神生活的變化,編織出了一幅從工人、農民、個體户、政府官員、知識分子、海歸派縱橫交錯的社會網絡圖譜。

從電視劇中就可以看到,改革開放40週年,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首過去,路途艱辛,但是碩果累累。40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生活實現了一個由貧窮到温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過程;中國的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鉅變;中國的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提高;中國民生得到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羣眾主人翁意識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提高,社會整體文明程度提升,中國科技飛速發展,中國社會發生全方位的歷史性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旗,以“四個全面”、“五位一體”的方針,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改革開放,使我國社會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進入新時代。中國要向高質量、高標準、高科技的現代化方向邁進,取得全面開放的新勝利,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使我們懂得與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只有堅持全面改革開放,才是實現偉大夢想的正確道路,黨的十九大帶領全國人民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

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新長征之路,萬眾一心,團結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大河的心得體會篇3

大河觀後感 ——為人民服務的人兒最美最幸福 ——為人民服務的人兒最美最幸福

初到塔里木河的水利學校畢業生陳大河與方文剛,跟我們年紀差別不大,在 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他們沒有價值觀上的徘徊猶疑,就那樣懷抱着滿腔的愛國 利民,站在解放初期這個新時代的起點,去參加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偉大工程,去 建設祖國大西北,振興中華,造福人民。那個年代的人們多麼單純,那個時候的 理想多明晰,

不像我們 80、90 後,什麼都有了,什麼苦都沒有受,心心念唸的 卻還是自己的享受滿足。那些價值觀都大一統的年輕人,和我們這以特立獨行為 高明的一代相比, 是他們喪失個性還是我們喪失方向?享受着先輩們血汗打造的 幸福生活,我們難道不應該心懷感恩,自問自省麼? 青年人是熱情的、活潑的、朝氣蓬勃充滿希望的,身上充滿着幹勁和無限的 可能性,在高尚理想的指引下,這渾身的力量能轉化成非常偉大的事業,就像陳 大河、方文剛和吐爾遜所做的那樣。為人民服務,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能力,還 有力量和時間,我們能做的也有很多很多。

幸福從來都不難。叔本華把人生歸結為鐘擺,永遠在痛苦與無聊之間來回擺 動,我想這種觀點之所以陷入悲觀中無法自拔,是因為太侷限於自身、自我。人 生不是為自己而活,如果把格局放大一點,不要執着於我能夠得到什麼,我能夠 實現什麼,我要過什麼要的日子,而是我能付出什麼,我能為別人帶去什麼,我 能使別人的人生得到些許改善嗎,我對這世界,能有一點點貢獻嗎——這就是黨 的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宗旨,這不是一句空話。誰若能切切實實地把這句話付諸 實踐,最大的收穫也許並不是社會的榮譽和人民的感懷,而是自己內心的喜悦安 寧。我總是偏愛着中國傳統的,我們自己的文化,雖然文化並無優劣之分,但我 們可以感受到,西方文化學到底學到盡,也不會解決人自身完善和幸福的問題。 而我們的傳統文化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早已把人格完善的方法和人生意義 的方向明瞭一清。

中國共產黨也以一句為人民服務,以最平易的方式告訴了我們 幸福的真諦。 電影演到冬妮婭冒着嚴寒獨自踏雪歸來, 毅然將自己的一生交給陳大河的片 段,好多女孩子都哭了。原來愛情的真諦也和金錢物質無關,和索取無關,最美 最動人的是兩顆天使般的心靈,因共同的理想而相互貼近相互依存,兩個不懂索 取只求奉獻的高尚人兒,在所有羣眾的愛護和祝福裏永結同心。

大河的心得體會篇4

在《大河》中,對特定歷史事件的描繪是成功的。影片沒有熱衷於對苦難的渲染和對"惡"的肆意展示,而是把着力點放在了表現苦難中迸發的人性美的光彩上。陳大河與異國姑娘冬妮婭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感情,支撐着他們跨越意識形態屏障,度過了艱難時日;為了保護冬妮婭,的父親挺身而出,毅然認做女兒護在身邊。這些情節如穿透烏雲和陰霾的一線線陽光,照亮了人生,點燃了期望,伸張了正義。

個性要提到的是方文剛這個主角。他是陳大河的同學與同事,和那個時代的幾乎所有年輕人一樣,同樣有理想和抱負。儘管在艱苦面前他以前有過失望和消沉,但在中,卻勇敢地主動承擔了所有"罪責",保護了陳大河。這種曉以大義的自我精神,是對中那些卑鄙"叛賣"行徑的鞭笞;是對中華民族"捨身求義"傳統美德的堅守。他雖然因此被迫離開了陳大河,從影片敍事中不見了,但是卻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運用典型化手法,在生活的旋渦中塑造當代人物的鮮明性格,是這部影片的一個重要特色。

成功反映當代多民族社會生活的本質特點《大河》圍繞兩代人治理塔里木河的故事展開,具有典型而濃郁的新疆多民族特色。真實而自然地表現民族關係,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要求之一。在當代新疆的文藝創作中,我們既需要那些深刻揭示民族社會自身生活、生動塑造本民族時代新人形象的優秀作品,更需要深刻反映在新疆這塊祖國熱土上,各民族相惜相依、共榮家園,自古以來構成的"大家庭"關係和兄弟姊妹情意的作品。《大河》在反映當代多民族社會生活的這一本質特點方面也是成功和感人的。

大河的心得體會篇5

近期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大江大河》中,幾位主角也向我們重現了這幅歷史畫卷:從插隊青年積極爭取上學機會,到轉業軍人大刀闊斧帶領鄉民搞承包制、辦大隊企業,再到普通農民抓住商機創業致富……改革開放之路困難重重,他們雖然不斷遭遇失敗,但收穫更多。正是這些普通的勞動者們在改革開放中大膽嘗試、勇於實踐,才為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提供了鮮活的樣本和無窮的動力。

?大江大河》讓我明白了改革開放是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隨着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組完成,人民公社下的集體勞動、集中到公共食堂吃大鍋飯的做法,越來越不利於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業發展受到阻礙。

以安徽小崗村18位村民分田到户做法為標誌,農村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催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人民公社制度下的集體勞動帶來巨大沖擊。但是,在沒有現成政策的情況下,這種做法帶有極高的危險性,很容易被扣上走資本主義的帽子。《大江大河》中,主人公雷東寶帶領小雷家將土地丈量、分級分配的片段,還原了當時向前一步改革的艱難。

然而,在摸着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在沒有現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可以學習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人敢於大膽嘗試,對於那些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能夠認真做好理論研究,並上升為全黨意志。因此,就有了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向全世界鄭重宣佈,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定。不固守封閉僵化的老路,毅然決然選擇改革開放的道路,是黨的一次偉大覺醒。

?大江大河》讓我明白了改革開放是黨的一次偉大實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人成功把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併為此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凝聚了全國人民為之奮鬥的強大合力。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人捍衞了社會主義,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黨的十六大以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等等。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接續努力,帶領中國人民用40年的時間取得了資本主義國家用幾百年的間取得的成就,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無不是黨帶領中國人民勇於實踐的結果。

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社會主義實踐,又善於用實踐不斷完善、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因此產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中國當代的馬克思主義。這是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改革開放偉大勝利的重要法寶。

新時代改革開放將繼續向前推進,《大江大河》中雷東寶、宋運輝、楊巡式的當代人物,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熱土上“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劇情”仍將上演,大江大河滾滾向前,40載改革開放奮鬥不止,新時代的改革開放必將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大河的心得體會篇6

來自鄉野的宋運輝,因為身份的原因,差一點就失去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人生處處,都充滿了選擇,而每一次選擇,都是一個人走向未來的疊加,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你選擇走怎樣的路。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我們只好做好現在,但是閲讀能給我們提供認知過去和未來的視角,認知自我的方式。如果生命是一條長河,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條溪流,而水源的多少,最終決定你的廣闊或者是乾涸。

對從底層一步步爬起的人,每一次選擇,怕是要掉一層皮,要掉幾斤肉。《大江大河》原著是《大江東去》,描述的就是三個小人物,從各自的領域做起,爬過一道道山,走過一道道彎兒,趟過別人不敢趟的河,最終走到人生巔峯的故事,而每個人的成長,都帶着強烈的時代印記。

如果沒有一時的倔強和堅守,為了自己命運的拼命一搏,或許宋運輝到最後也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泯然眾人,而在生命的最緊要關頭,家人的愛護和護佑,讓他圓滿的實現了大學夢,成為大學宿舍中最年輕的一員,但從鄉野中走出來的他,知道知識對自己而言是多麼的重要,所以沉迷在學習中無法自拔,甚至是別人厭煩的讀報紙這個任務,他都甘之若飴,因為讀報一方面可以獲取必要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報紙改變了他的命運。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宋運輝這個人,很傻很楞,木頭腦袋一個,怎麼就塑造了這樣一個男主人翁,但是迴歸到當時的大環境下,生活在黑五類家庭之中,本身可以選擇的機會就很少,所以每一個見到光的機會,對宋運輝來講,都是金貴無比的。

“黑五類”是啥?是以階級鬥爭為主線的歷史時期,是指“地富反壞右”,而很不幸的是,宋運輝的父親,就被劃入了--分子之列,而宋運輝和宋雲萍則被劃定為黑五類子女,這一類子女是沒有機會也沒有資格去讀大學的。但是,凡事讀書,參軍,工作等優秀的機會,都要給出身好的人,而黑五類的子女就要靠邊站。如此,我們便可以理解,為什麼鎮上的幹部會壓着宋運輝姐弟倆的政審材料不往上報,因為當時政策不明,環境不清,沒有人願意輕易的去起這個頭,最後做不好還會背一個黑鍋,所以什麼也不做,算是安全的。

但一個人所謂的安全,就會影響另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如果當時宋運輝的政審材料沒有送達縣裏,他的一生,也就會在村裏度過了,和父母輩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春耕秋收,再走不出家裏的一畝三分地。

還好,經過了一段曲折,甚至引發了家庭的紛爭,他最終還是拿到了錄取通知書,一張甚至以犧牲家人性命為代價的錄取通知書。從一個層面講,這是個人同現實的對抗,在看起來毫無希望的渺茫中,奮力的去掙開身上的鐵鎖,去抓取頭頂的那一點陽光。

從另一個層面講,也是他的努力改變了他的一生。根據歷史資料顯示,1977年大學聯考,全國共計570萬考生大軍一下子湧進了考場,而最終被錄取的只有27.3萬人,錄取比例29:1,是競爭最激烈的一年,也是恢復大學聯考後錄取人數最少的一屆。而在20--年大學聯考中,全國大學聯考人數接近1055萬人,錄取比例超過了50%,有時候通過數字講述的歷史,立體卻殘酷。

宋運輝就成為27.3萬人中的一分子,成為改革開放最為中堅的力量,在命運捉弄他時,他用稚嫩的肩膀抵抗着,用拼搏奮鬥的勁頭和現實對抗着,因為出身,他付出比別人數十倍的努力,因為出身他時時刻刻不保持小心翼翼的姿態,他的仔細認真,小心翼翼甚至也成為他一生的關照。他在劇中擔任的角色,也是逐漸成長為國企的中堅力量,在國企發展遭遇危機時,堅定的堅持改革的一派。他的個人成長和國家的成長命運是一體的,我們從宋運輝身上看到的是一個個體的成長和陣痛,同樣看到的一個國家和社會在成長和改革過程中的陣痛,這樣的陣痛,甚至深入到國民心中,成為國民性的一部分。

可以講,在那樣一個年代裏,宋運輝拿在手裏的,不僅僅是一張錄取通知書,而是通往更開闊人生的通行證。這裏面藴含着一家人殷切的希望,藴含着父親母親半輩子的忍辱負重,藴含着他因為身份問題而導致三年不能上高中的痛苦,而他憑藉國中學歷,默默學習,一舉考取了縣裏的第一名,成為當年的考試狀元。

當人在最底層掙扎時,或許一點點可以改變的機會,都會激發一個人無限的鬥志,而宋運輝正是憑着這份鬥志,一步一步走向更加開闊的人生和未來。

這部書和這部劇,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對那段崢嶸歲月的思考,更多的是,個體對命運的抗爭和成長,是逆風飛揚,是經歷過風雨後的彩虹,每一分努力,都為今天的社會進步添磚加瓦,也為我們思考過去,祈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