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改革開史放心得體會及感悟 改革開放史內容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68W

改革開史放心得體會及感悟 改革開放史內容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觀後感 篇一

2018年我國迎來了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日益強大繁榮,人民富裕安康。作為這個時代的過來人也是見證者,我目睹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為祖國的成就由衷地自豪。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是一次劃時代的會議,也是我國現代歷史上一個極為重大的事件,之後我國全面實行改革開放,實現全國工作重心由階級鬥爭轉向經濟建設上來,經歷四十年來的艱苦奮鬥,我國由一個工業落後、技術底子差、發展速度慢的國家現在成為了經濟強大、國防強大、工業強大的世界經濟大國。

我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入黨,1980年底從部隊轉業進入定陶城關糧所工作,當時裝卸、出入庫糧食等都是我們全體職工自己人工來幹,自裝自卸,大家憑着一股子熱血和幹勁完成所有工作,大家被評為先進集體,我也被評為模範黨員。承蒙組織和領導的信任,我在1986年任糧所所長,1993年任定陶糧食局副局長,期間經歷了整個改革開放的歷程,也見證了糧食業務方面的工作從全人工到現在的機械化操作,工序更加正規和規範,更加註意生產安全、倉儲安全,業務流程規範制度化運行,工作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保障了當地的糧食流通市場長久的穩定。

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現在年輕人的成長環境和我們當初經歷的歲月有着天壤之別。我們中國的很多家庭都有車有房有存款,每年還可以出去旅遊,不止在國內,甚至走出國門,增長了眼界,生活愈加地豐富多彩,年紀大了還可以上老年大學,大家在一起學習交流各種興趣愛好。我們的祖國強大了,我們不止生活富裕了,還趕上了信息化的時代,原來國內國外的大事還需要通過電視或者報紙來了解,現在通過互聯網不出家門就可以實時的瞭解國內外的事情,信息交流十分的便捷。我們除了學習電腦,還學會用手機進行移動支付,出門不用帶現金和銀行卡,帶個手機就可走遍全國,這在改革開放前想都沒法想。

中國這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無論從規模跨度還是成就等方面,都是史無前例的,我們經歷了2001年加入世貿、2003年成功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2008年勝利召開北京奧運會等等的喜悦,也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的苦難,祖國人民眾志成城,砥礪奮進,沒有停下奮鬥的腳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正在一步步從夢想走向現實。

中國人民是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民族,是他們的奉獻創造了偉業,創造了歷史。也感謝我們的黨、感謝我們的祖國,帶領我們前進,帶來今天的幸福生活。十九大報告指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信在我們黨的正確領導下,中華民族必將再次以更加強大的姿態屹立在世界中央。

改革開放四十年個人心得體會篇 篇二

中國的發展具有非凡的複雜性、非凡的艱鉅性、特有的長期性,來不得半點虛幻、浪漫。唯有腳踏實地、耐心謹慎地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不斷髮展。舍此別無他途。

1978年,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聰明、力量和探索,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中國奇蹟、世界奇蹟。什麼是最寶貴的?自己的經驗是最可寶貴的。自己的經驗是什麼?就是鄧小平理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經驗,既是對我們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總結,也是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不斷將改革推向前進的歷史要求。

改革是社會制度演進的基本方法

在人類改造自然、不斷髮展生產力的過程中,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也在不斷地改造和發展。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包括各種制度的存在和價值,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決定的,是服務於生產力發展的。只要存在發展,就需要改革。改革是制度的發展方式,是上層建築的發展方式。

人類創造了很多制度,用制度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保障自己的權利。制度是人創造的社會體系,是人類生產生活、生存發展的社會必需品,是為人自身的利益服務的。

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不斷創造、改革和完善制度的過程。制度有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文化制度等等,各種制度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本身最終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不是主觀臆斷、憑空想象的。現實存在的制度,只能與國家、民族的實際相結合、相適應,只能是特色的。

制度發展無非有兩種基本方式。當制度不可能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時候,就通過革命的辦法,以激烈、暴力、流血的方式,改朝換代,政權更迭,來滿足人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需要。當制度能夠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時候,就通過改革的辦法,以和平、漸進、不流血的方式,變革制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是制度進步的過程,也是制度演進的方法。歷史上這兩種變革方式,始終在進行着。

一種制度是否有生命力,就要看它有沒有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假如社會主義制度不具有這樣的能力,不能自我完善、自我發展,那將和一切死去的制度一樣,要被送進博物館。鄧小平同志説,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改革也是一種革命,是“第二次革命”,只不過這種革命的方法不同於暴力的、流血的革命,其目的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改革是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

一切存在的、現實的社會主義,都是特色的。我們的社會主義只能是從中國實際出發,走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道路,即由中國人民自己探索的改革開放之路。

改革是一場偉大的探索,既是實踐的探索,又是理論的探索。實踐探索是理論探索的源泉、動力、真理標準和價值體現。理論探索總堅固踐探索的經驗,昇華為理論,進一步指導實踐探索的發展。脱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脱離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相輔相成,共同演奏出中國改革的華彩樂章。

任何改革都離不開經驗的總結和理論的思考。正如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勝利一樣,沒有鄧小平理論,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改革就不會成功。古今中外,改革失敗的例子還少嗎?

改革是有目標和方向的。符合中國實際的,能夠解決中國發展問題,能保障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就是我們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判定的基本標準就是鄧小平同志講的“三個有利於”,一切都要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有利於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句話,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就能保障中國長期發展、長期穩定。

在中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歷史過程中,各種制度都將長期處於不斷變革中。環境、條件、形勢的不斷變化,促使制度要適應這些變化。中國的發展道路、模式、經驗,只能產生於中國的發展過程中,與別國情況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就像是開不同的鎖,只能用不同的鑰匙。今天中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化、大進步的時代,13億中國人民正在邁向工業化、現代化,這是何等壯觀的歷史畫面!不僅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這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偉大探索,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雙重探索,是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靠自己,走自己的路,這就是歷史的結論。

改革是中國的時代精神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的偉大歷史性創造,是今天中國的時代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膽探索等等,構成了我們的改革精神、時代精神。

這種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於我們的營養,創造性地推動中國的發展。四十年來,我們在世界這個汪洋大海中,沿着中國航線,駕駛着我們這艘不斷成長的“中國號”鉅艦,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這種精神就是敢於挑戰一切困難。中國需要的是長期穩定、長期發展。只有長期發展,才能保持長期穩定。只要長期穩定,必然有長期發展。長期**就必然長期落後。要實現長期穩定、長期發展,還是要靠改革開放。改革是有一定風險的,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穩定造成一種波動,但改革本身就是積極穩定的方法。要長期穩定就必須改革,不改革也不可能長期穩定。中國未來的歷史任務就是長期發展、長期穩定。不發展的東西,是保持不了的!改革有方向,有目的,有原則。脱離了國情、歷史、發展階段,就必然要“翻船”。中國的改革是在國體性質不變的前提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體制改革,是發展社會主義。

12月18日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觀後感 篇三

四十年前的12月18日,中央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打開了塵封幾十年的國門,做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四十年的風雨兼程,四十年的光榮與夢想,值得所有炎黃子孫驕傲、紀念、書寫。這四十年,可以讓蹣跚學步的幼兒成長為國之棟樑;這四十年,可以使奔流的大河衝盪出廣袤平原;這四十年,也可以讓我們看到昔日沉寂的華夏重獲榮光。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四十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鋭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四十年;是波瀾壯闊、激情澎湃、創意萬千、日新月異的四十年;是給中國帶來歷史性鉅變、令世界為之驚歎的四十年;是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民族復興光明前景的四十年。

在實行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與剛實現民族解放的國家一樣,迫切希望改變在國際上的被動地位,迫切希望能夠達到歐美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鑑於當時的國際環境,各國紛紛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趕超戰略,中國也不例外。由於重工業建設的特徵與當時中國的資本稟賦、外匯支付能力以及資金動員能力之間存在着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樣的趕超戰略背離了比較優勢的發展思路,因此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反而出現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甚微、經濟增長速度緩慢、農民與工人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從國際視角來看,選擇了趕超式發展戰略或者進口替代戰略的國家,無論是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資本主義制度,都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因此經濟是否能夠良好發展,無關社會制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及時撥正航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路線,決定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開放之路,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羣眾的積極性,思想大解放,帶來了經濟大發展,“要想富,先修路”造路工程在全國各地掀起了高潮,高速公路迅猛發展,形成了全國聯成一體的、縱橫交錯的公路網,把城鎮與鄉村,內地與邊疆連結起來,把國內與國外連通起來。帶動工業化、城鎮化與工業園區的發展,使物質資源與勞動資源得到充分地挖掘、調配和合理使用,加速經濟建設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國防現代化,帶動了農村的農業現代化,使我國的國民經濟保持在一個穩中求發展的勢頭。目前我國農村建設也在迅速發展,脱貧致富,村村通公路已是必然趨勢,從單車道的水泥路發展成雙車道的柏油路。連邊遠貧困山區也在各地黨組織的帶領下,劈山開路走出大山奔小康。如今鄉村公路沿線在綠色理念指導下綠化、美化,成了中國大地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成了美麗鄉村的旅遊之路。加速脱貧奔小康,中國人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中國能夠創造經濟奇蹟並非偶然,這一跨越式的發展的背後是對發展戰略的正確選擇。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稟賦,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沿海五省率先實現經濟騰飛。而且,增量改革的形式也大大減少了阻力,在把“蛋糕做大”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利益的受損者。

在今天,中國已經在國際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國際地位和越來越多的話語權。中國的“大國擔當”不僅體現在“一帶一路”的號召中,也不僅體現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上,更加體現在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認同與聲聲讚美中。

“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時如是説,“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當前這個時代,各國間的聯繫日益加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解決當今世界上各種難題、實現和平與發展的中國方案。

風雨同舟四十載,中華民族在復興道路上已經走過了一段艱難而又輝煌的歷程,一代又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帶領着我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披荊斬棘、無畏向前,以前無古人的氣魄推動着中國前進,讓華夏大地重新勃發盎然生機。

四十年的實踐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如今站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這一時間節點上,回望來路,不改初心。從改革發展,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歷史和現實鮮明地昭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這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期盼。

2018我們一起走過改革開放40週年觀後感 篇四

心懷夢想,是人類天性使然。從遠古到現代,從蒸汽機時代到電氣化時代,再到信息化時代,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也是追尋夢想的歷程。

40年前的“大上海”,燈紅酒綠,極盡繁華,但電燈、電話、樓上樓下,對普通市民也是一種夢的追求。連一個上海的“鳳凰”牌自行車也是當時人們炫耀的一個資本。如今,大彩電、大冰箱、大住宅不再是人們神祕的話題。電腦、小汽車、小別墅的個人所有越來越多,生活水平每年都在提高,如今家電產品從無到有、從短缺到普及的不斷升級、快速變遷的發展過程,見證了上海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改革開放這場波瀾壯闊偉大實踐的歷史進程。

我們這一代人都經歷了祖國改革的過程,都是祖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也是受益者。可以説感受最真,情意最切,體會最深。1978年,隨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經濟開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我恰巧出生在1978年,至今在我的腦海裏還留存着計劃經濟的烙印,什麼糧票、油票、肉票、布票、火柴票等具有濃郁計劃經濟特徵的產物我有幸見識過。那時候流行即使有錢也未必能保證買到商品,雖然,普通家庭也確實沒有錢。但是,在我父母的心裏總是盼望着有一天能見到市場放開的情景,購買物品不再受票據的束縛。進入80年代中後期,計劃經濟的影子已經消失,市場經濟的氛圍逐漸盛行,商店裏的商品逐漸豐盛,但依然是憑“票”購物,只不過這時的“票”不再是那些花花綠綠的糧票、油票,而是實實在在的鈔票。記得那時我家住在天潼路,一家3口擠在10多平米的小小的屋子裏,傢俱也少得可憐。我想,在當時,這是大多數人都有的想法:寧要浦西一張牀,不要浦東一間房。浦東,在我小小的心裏,就像去北京那麼遠。我家就在著名的外白渡橋的附近,馬路對面,就是當時上海的最高建築——上海大廈。夏天的傍晚,我們會跑到上海大廈的邊上,鋪一張席子,坐在上面乘涼,感受着從賓館的窗縫裏透出來的一絲絲冷氣,感到無比的幸福;冬天的夜晚,會把灌滿熱水的“湯婆子”早早塞到被窩裏,享受一個温暖的冬夜。

40年過去了,我長大了,有了自己想要的家,也有了自己的房子。不用在夏天的傍晚找地方乘涼,也不用在冬天的夜晚搶“湯婆子”。小時候夢想的電話已經過時,黑白電視已經淘汰。再看城市變化,虹橋樞紐將航空、高鐵和汽運完美結合,城市交通更加井然有序,輕軌、地鐵阡陌縱橫,從浦西到浦東,再也不是兒時的遙遠。這些變化,惠及了每個普通市民。我是幸運的,因為我生在了這個追夢的年代,並能將夢很快的轉化為了現實,同時我有幸見證了歷史的發展,人人都會有夢想,但不是所有的夢想都能成真,但身在這個時代,我感覺很自豪,是時代的發展給了我夢想成真的機會,是夢想推動了時代的發展。人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夢想,現在我依然有個夢,夢想着“收入倍增計劃”逐步落到實處,讓所有中國人都圓了“住房夢”,住上寬敞舒適的房子,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真正實現“中國夢”。

40年,光輝歲月彈指揮間,40年,中華大地滄桑鉅變。2018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40週年。現在社會在提倡和諧,城鄉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等等,和諧凸顯出了社會的發展,和諧總結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成果,和諧更表明了時代的特性,開放與開明。縱觀世界,放眼國內,無處不體現這改革開放40年來的鉅變。工業、農業、交通、國防、教育、人民生活,衣、食、住、行處處展現迷人的風彩,讓我們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

改革開放簡史心得體會 篇五

“小康”概念最早由鄧小平先生在1979年提出,它代表着過去中國對未來中國現代化的憧憬,而後逐漸形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概念。全面小康社會惠及全體人民,允許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這個方針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全國人民和各個地區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社會主義不僅要發展生產力,而且要實現共同富裕,沒有共同富裕的小康社會是不完整的。所以,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決不能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實現各族人民共同繁榮發展。同時,要致力於解決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部門差距和行業差距,讓全體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此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落腳點是保障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滿足人民羣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羣眾當家作主的權益,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為人民創造宜居的生態環境,這樣的基礎上建成的小康社會才是真正的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思想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為國為民謀福祉的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是解決我國當前發展中所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需要,符合全國人民的熱切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能夠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而且能夠切實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隨着中國的經濟、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已基本實現,黨和國家正在向着十五年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不斷前進。

有關改革開史放心得體會及感悟 篇六

執教一年以來,聽到最多的就是小班化教學,而最有爭議的恰恰又是小班化教學。小班化教學,以我的認知來看:就是班中幾人為小組,上課可以組內成員相互交流討論,然後請代表發言或者上台展示自己小組的勞動成果。但是,在這樣一種小班化教學中,我存在着困惑:用原來的教學模式上課,原本可以完成的任務,現在都完成不了了?小班化教學的理念就是師生融一體,將學生的想法推向課堂。但是如果這樣,課堂教學實踐就會大大縮短,本堂課的內容就會很難完成,也就達不到我的教學目標了,這可怎麼辦?帶着這樣的困惑,帶着對“四色學習單”的好奇,我參加了這次的小班化改革培訓。

很榮幸,我與我校的各位老師被選為一日國小生,有幸加入了周老師與何老師的課堂。説真的,坐在下面當學生,起來回答問題,依舊緊張。但是,更多的則是對於“四色學習單”在課堂中如何操作,如何演繹的一種期待。

“四色學習單”,這是一種全新的理念,是一種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形式載體。在課堂上,周婷校長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有四名學生,分別為“紅、黃、藍、綠”,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他們在組裏分工不同,任務不同,做到因材施教,增加學生的凝聚力,提高孩子的參與性,關注不同學生不同的發展。起初,“四色學習單”紅、黃、藍、綠代替作業的難易程度,用於課堂教學。隨着改進,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形狀繪製四色學習單,也可以代表組內不同的成員,真正的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性。

例如,周婷老師帶來的《滷蛋》繪本讀寫課中,滷蛋是一個小男孩,這個孩子是一個整日在祈禱的孩子,許下了許多有趣的願望。課堂上,周老師採用了“四色學習單”,給每個學生設置的學習任務都是用紅、黃、藍、綠四種不同顏色來表達的。不同顏色的卡片上代表不同的角色和任務,學生則根據自己的興趣,分組、分角色完成不同難度、不同特色的學習任務。最終在周老師的帶領下,理解了作者想傳遞的情感和意義,走進作者用文字呈現的世界裏。同時周老師還對我們提出了像滷蛋一樣説出心中真實的想法,模仿有特點的章節練寫的要求,和同伴一起分享童年的心聲,創編出了一本屬於我們自己這一組的繪本。

再舉個例子,周老師舉出的一張學習單。紅色孩子解決小詩人想變成什麼?做什麼呢?指向課文。黃色孩子解決他還想變成什麼,做什麼呢?則是一種指向性的拓展。藍色孩子解決你最想變成什麼?為什麼?聯繫了生活。而綠色孩子解決你最喜歡哪一種變化?也就是引導性的評價。這就是四色學習單的顯著作用。根據學生本身的差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任務。

同樣,由特定的紅、黃、藍、綠組成的四人小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隨着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的變化,可以重新組合承擔不同的任務,實現不同的發展。不難看出,四人小組的打亂,實際上是再次打破慣有的學習方式,不刻意追求知識內容的系統完整,重在引發興趣,重在對某一問題充分思考、研討和交流,特別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而四色學習單的誕生,正如周老師所言:精化小班發展內涵、深化小班學習文化、優化小班教學質量、亮化小班學校品質。有如此多特點的四色學習單,又衍生出了四色預習單、四色交流單、四色整合單、四色拓展單等。

改革開放四十年個人心得體會: 篇七

40多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打開了塵封幾十年的國門,做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從此改變了每一箇中國人的命運。這40年,是波瀾壯闊、激情澎湃、創意萬千、日新月異的40年,是給中國帶來歷史性鉅變、令世界為之驚歎的40年,是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民族復興光明前景的40年。40多年的實踐無可辯駁地證明:社會主義中國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發展道路!

40多年來,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展開,逐步深化;對外開放的大門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循序打開,全方位推進。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真正活躍和興旺起來,使社會主義制度在除弊創新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今天,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並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使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脱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功經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事實最有説服力。40年的實踐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這是黨和人民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

作為一名21世紀的當代大學生,由於年齡限制,我無法確切知道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具體是什麼樣子,只能憑着長輩的回憶和書中的描述去盡力體悟,但這阻礙不了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巨大沖擊和幸福生活。巨龍騰飛的過程中,我們再也看不到一毛錢一根的冰棍,看不到裝訂死板的連環畫,看不到笨重的黑白電視佔據一隅。我們趕跑了霸據香港、澳門幾百年的歐洲列強,在霸權主義的重重阻撓下我們擠進了世貿組織,我們也用北京奧運的成功舉辦強有力的回擊了反華勢力。中國近幾年來出口貿易逐年加大,GDP穩居世界第二,無不體現出來改革開放的巨大魅力。改革開放的40年,是教育事業發展的40年!大學聯考制度恢復當年,全國有570萬人參加大學聯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超過了1010萬,錄取新生逾570萬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改革開放的直接受益者!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努力學習,提升素質,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有關改革開史放心得體會及感悟 篇八

按照黨史學習教育安排,會前我們圍繞改革開放史進行了集中學習,下面我結合學習成果與各位同志交流以下幾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於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於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於對人民羣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這四個“深刻”,深刻揭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背景和歷史方位,再次證明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在新時代不忘改革開放初心、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精神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生動寫照。

一、改革開放之所以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因為它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經過28年的浴血奮鬥,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温飽都成問題,國家建設百業待興,黨和國家陷入危難之中。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對“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進行深刻反思與總結,打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評“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確立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治路線,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40多年來,中國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快車道。40多年來,中國由一個國民經濟一度瀕臨崩潰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步,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各項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我們學習改革開放史,就是要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歷程中,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回答和應對了“社會主義中國向何處去”的難題和挑戰,扭轉了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挽救了黨,挽救了新中國,黨和國家由此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進而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二、改革開放之所以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因為它基於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政治上確立了基本的社會主義制度,經濟上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經過艱辛努力,中國從一個農業國轉變成一個初具規模的工業國。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雖然還有階級鬥爭,還要加強人民民主專政,但其根本任務已經是在新的生產關係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這些充分説明黨的八大對當時我國經濟社會分析是完全正確的,然而由於階級鬥爭的擴大化,黨內出現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從而忽視了經濟建設,混淆了人民內部矛盾與敵我矛盾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導致十年“文革”的爆發。因此,十一屆三中全會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經驗教訓進行了反思,要求全黨把“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也深刻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我們學習改革開放史,就是要自覺擺脱歷史虛無主義,充分肯定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刻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接續總結,生動具體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問題。

三、改革開放之所以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因為它基於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

新中國成立後,在美蘇冷戰的背景下,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矛盾尖鋭,同時西方國家也對新中國進行了種種打壓封鎖,發生在我國周邊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都是西方反華勢力企圖封鎖包圍社會主義國家發動的戰爭。這一時期,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同時在1978年底敏鋭提出,“最近我們的同志去國外看了看。看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多麼落後”“必須承認自己落後,我們的很多做法都不對頭,需要加以改變”“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等一系列重要論述並決定實施對外開放政策。40多年來,我們黨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積極促成“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貢獻率達到30%以上,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經濟發展引擎。

我們學習改革開放史,就是要深刻認識到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四、改革開放之所以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因為它基於對人民羣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回首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從幼小走向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形成,歸根結底在於黨始終堅持走羣眾路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充分調動廣大勞動者和生產經營者的積極性,人民羣眾也逐漸擺脱貧困奔向小康,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等一系列發展要求,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等工作進行了全面系統規劃,開啟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我們學習改革開放史,就是要深刻認識到人民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堅持將人民羣眾放在內心最高位置,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紮實開展好“我為羣眾辦實事”教育實踐活動,切實解決一批各族羣眾心裏最為關心、反映最為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走好新時代黨的羣眾路線,不斷厚植黨的執政根基。

有關改革開史放心得體會及感悟 篇九

1、1921年 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標誌着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和唯一的中國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2、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是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3、在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中,有兩個人貢獻特別突出,在黨的創建史上被稱為“南陳北李”。他們是陳獨秀和李大釗。

4、湖北是全國建立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6個地區之一,董必武和陳潭秋作為湖北代表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5、1921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作為黨公開領導工人運動的機關。

6、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第一次提出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指明瞭方向和道路。

7、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章程《中國共產黨章程》,對黨員條件、黨的各級組織和黨的紀律作了具體規定,並明確闡釋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

8、1922年1月爆發的香港海員大罷工,標誌着中國工人運動高潮的到來。1923年2月4日以武漢為中心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爆發,將全國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推向頂點。

9、1923年2月7日,軍閥吳佩孚血腥鎮壓京漢鐵路罷工工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二七慘案”,京漢鐵路總工會江岸分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林祥謙和湖北全省工團聯合會法律顧問、共產黨員施洋等先後被殺害。

10、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舉行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11、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新的解釋,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奠定了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標誌着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12、1924年至1927年,一場以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北洋軍閥為目標的革命運動席捲中國大地,人們通常把它稱為“大革命”或“國民革命”。

13、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第一次提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

14、1925年5月30日,上海學生及其他羣眾舉行反帝遊行,租界巡捕開槍鎮壓,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15、1925年12月,毛澤東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指出了誰是中國革命的敵人、誰是中國革命的朋友。

16、1926年9月,毛澤東發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一文,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

17、1926年10月10日,北伐軍攻克武昌城,全殲守敵,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的反動軍隊。

18、1927年1月5日,為抗議英國水兵在漢口的暴行,武漢人民舉行反英遊行,衝入並佔領英租界。迫於人民革命鬥爭的壓力,英國政府被迫將漢口英租界交還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反帝鬥爭史和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勝利。

19、1927年初,毛澤東到湖南湘潭、湘鄉、長沙等地考察,撰寫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駁斥了黨內對農民運動的種種責難,論述了進行農村革命的偉大意義。

20、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7月15日,汪精衞在武漢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正式同共產黨決裂,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

21、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這是黨在中國革命處於危急關頭為挽救革命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22、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23、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提出“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的重要思想。這次會議史稱“八七會議”。

24、1927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羅亦農領導制定了《鄂南農民暴動計劃》。

25、1927年11月,中共黃麻特委在湖北黃安(今紅安)、麻城領導武裝起義,建立了黃安農民政府和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這次起義史稱黃麻起義。

26、1928年1月,中共中央派周逸羣和賀龍到洪湖和湘鄂邊地區發動羣眾,領導開展武裝鬥爭。在此後的革命鬥爭中,他們領導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27、1929年12月下旬,中國共產黨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等決議案,成為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這次會議史稱古田會議。

28、1930年6月,紅三軍團在湖北大冶縣劉仁八鎮成立,彭德懷任軍團總指揮。

29、1931年11月,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四軍與紅二十五軍在黃安縣七裏坪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

30、1931年11月2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佈通令,成立以朱德為主席,王稼祥、彭德懷為副主席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統一領導和指揮全國的紅軍。

31、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主力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徵。

32、1935年9月,紅二十五軍與陝甘紅軍在陝西省延平縣會師,是紅軍長征第一支到達陝北的部隊。

33、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

34、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策略。

35、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標誌着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36、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主力遵照中共中央命令,西渡黃河作戰。11月上旬,根據中央決定過河部隊改稱西路軍,開始了轉戰河西走廊的悲壯征程。

37、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佈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朱德任總司令,彭德懷任副總司令。

38、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上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標誌着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39、1937年9月,董必武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由延安至武漢,籌建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

40、1937年10月,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達成協議,將南方8省13個地區的紅軍和紅軍游擊隊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41、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第一個軍部在武漢成立,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

42、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在武漢創刊。它是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張全國性報刊,是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以後到取得全國政權之前,在國民黨統治區唯一公開出版,並且出版時間最長的大型機關報。

43、1938年9月29日,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確定黨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基本方針和任務,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

44、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2004年6月頒佈的《武漢市人民防空條例》規定,每年的這一天進行全市人民防空警報試鳴,以警示市民不忘國恥,增強國防意識。

45、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戰兩年紀念對時局宣言》,提出“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鞏固國內團結—反對內部分裂”、“力求全國進步—反對向後倒退”等主張。9月16日,毛澤東將以上三點主張概括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政治口號。

46、1939年8月7日,劉少奇在延安馬列學院發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的講話。

47、隨着敵後抗日遊擊戰的發展,中國抗日戰爭逐漸形成戰略上互相配合的兩個戰場,一個是主要由國民黨軍隊擔負的正面戰場,一個是共產黨軍隊為主的敵後戰場。

48、中國共產黨從抗戰一開始就提出了一條廣泛發動羣眾、武裝羣眾,依靠羣眾對日作戰,實行人民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

49、1940年8月,八路軍總部對華北日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以破襲敵人交通線為重要目標的進攻戰役,參加部隊有105個團約20萬人,故稱百團大戰。此役,沉重地打擊了敵軍,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進一步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

50、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佈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戰鬥在武漢外圍的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奉命整編為第五師,李先念任師長。

51、1942年5月25日,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山西省遼縣十字嶺對日戰鬥中壯烈殉國,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中國共產黨最高將領。

52、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召開的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發表講話,闡明瞭革命文藝為人民服務,首先是為工農兵服務的根本方向。

53、1942年2月,延安整風運動在全黨普遍展開。這次整風運動的方針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

54、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的會上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講話。

55、1945年4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是七大的歷史性貢獻。

56、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發表《對目前時局的宣言》,明確提出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闡明中國共產黨關於“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的主張。

57、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向同盟國的投降書上簽字,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勝利結束。

58、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談判代表在重慶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59、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中原軍區部隊發起中原突圍戰役,拉開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序幕。

60、全面內戰爆發後,在全國範圍內,除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軍事進攻的第一條戰線外,又形成了國民黨統治區廣大愛國學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階層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美軍暴行,反對蔣介石政權內戰、獨裁、賣國政策的愛國民主運動的第二條戰線。

61、1946年8月,毛澤東在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62、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和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突破黃河天險,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

63、“江漢飛傳劉鄧捷,中原重見李鄭回”是1947年12月陳毅《吟反攻形勢》一詩中的詩句。李鄭是指李先念和鄭位三。

64、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佈《中國土地法大綱》,土地改革的工作迅速在全國各解放區展開。

65、1948年7月發起的襄樊戰役,殲敵2萬餘人,活捉國民黨第十五綏靖區司令長官康澤,解放了老河口、谷城、宜城、南漳、襄陽、樊城廣大地區,取得了開闢桐柏解放區以來的最大勝利。

66、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東北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這一戰役歷時52天,共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東北全境獲得解放。

67、1949年1月1日,新華社發表《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新年獻詞,強調必須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消滅一切反動勢力。

68、武漢解放的時間是1949年5月16日。

69、1949年5月20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軍區在孝感花園鎮成立。6月3日,省委、省政府遷駐武 昌。

70、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提出人民民主專政這一科學概念。

71、1949年7月1日,《湖北日報》創刊。

72、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今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它展示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

73、建國初期,從根本上穩定物價,做到國家財政收支和市場物價供求基本平衡的重大措施是統一全國財經工作。

74、建國初期,人民政府為穩定市場,嚴厲打擊投機倒把活動,經過銀元之戰、米棉之戰,穩定了物價,結束了國民黨統治自抗戰以來物價暴漲的局面。

75、建國初期的“三大運動”是指抗美援朝、土地制度改革、鎮壓反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