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改革開放史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W

大學改革開放史心得體會多篇

大學改革開放史心得體會篇1

年少芳華,彈指飛沙。隨歲月而行,改革開放現已度過四十載春秋,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三大里程碑之一,改革開放已經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記錄了新中國的變化歷程。

這一路走來,我們意識到了落後是要捱打的,便就此努力變革,創新,積極發展科學技術。同樣如此,經濟,政治的發展都在不斷創新,改進,而這一切發展的宗旨,就是我們所面臨的矛盾: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充分不平衡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在發展,矛盾也在變化,而這些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方法,都是圍繞着人民問題來進行的,這也是我國民主特色。

為了人民而發展,中國共產黨堅持以民為本,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揭示社會主義本質,明確道路,制定發展戰略,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加深了對社會和黨的認識,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成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審視國內形式,總結實踐,展望未來,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40年來,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闖出了一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新天地;40年來,我們我們披荊斬棘,砥礪前行,繪出了一副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40年來,我們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目標明確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切,都讓我們想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逐漸靠近。

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中華民族經歷的很多,付出了很多,從弱小走向了強大,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點亮了自己的未來。如同一場接力跑,我們要棒棒相遞,代代相傳,為着更美好的生活而奮鬥,讓中華民族在新時代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蹟!

大學改革開放史心得體會篇2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年,4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心中也充滿了無限的期盼,在2018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説,“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回首過去,我們40年的風雨歷程,歲路途艱辛,但是碩果累累。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温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鉅變;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民生得到顯着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羣眾主人翁意識顯着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中國科技也飛速發展,製造業正由“中國製造”變為“中國創造”。改革從城市到農村、從東部到西部、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展開,逐步深化。使中國社會發生全方位的歷史性轉變。

繼往開來,中國的發展永不止步,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全面深化改革,着眼全局性重大問題進行頂層設計,狠抓改革落實,一往無前,今年也是黨的十九大開局之年,十九大對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中國也踏上了新的歷史征程。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同樣也是黨的根本宗旨所在,是黨的一切工作所依,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改革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更多次強調,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羣眾帶來更多獲得感。作為基層組工幹部,我們更要全力踐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在各方面制度安排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色,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時代旗幟,是中國人民最為自信和自豪的偉大創舉。

大學改革開放史心得體會篇3

四十年輝煌歷程,我們走的步步踏實,步步穩健。如果用一個詞形容這四十年,我想可以是:翻天覆地。我們用四十年的時間重新樹立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在國際上的聲譽和地位獲得了巨大的提高。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現在,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穩健的步伐。我們在文化上越來越堅定文化自信,中華傳統文化越來越能吸引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支持喜愛。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是中國經歷翻天覆地變化和世界見證中國翻天覆地變化的四十年!

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捨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幹出來的!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我們為創造了人間奇蹟的中國人民感到無比自豪、無比驕傲!”

是啊,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清楚,也能切實看到感受到,這四十年,我們付出了多少汗水、心血,我們是如何上下齊心,羣策羣力,才終於創造出來了“不可能”。我們享受着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也同樣驕傲於中國人民親手創造出來的成就!

“在中國這樣一個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改革發展,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魯迅先生説過:“什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發展的康莊大道,必須毫不動搖走下去。”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是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的,這是中國人民經過不懈的探索摸索出來的正確的道路,是一條佈滿荊棘但前途光明的道路,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沿着正確的道路不斷前進,不斷努力。“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於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於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於對人民羣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堅持民主,堅持工作科學性,我們相信,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終將會走向更富強的中國!

改革開放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我們每一個人都看到了黨中央改革開放的決心和毅力,以及為偉大的事業殫精竭慮的努力。習近平總書記説:“改什麼、怎麼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黨中央的正確改革思路,和明確的原則,是整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保障。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始終銘記,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是一個很有活力,更有魅力的中國。我們是新一代的建設者,我們肩上的責任,是建設更富強,更偉大的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年輕人們,共同努力吧!

大學改革開放史心得體會篇4

回首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風風雨雨,讓我感慨萬千,其中,與自己人生經歷密切相關的各個時期的“考試”讓我記憶猶新。

1977年的最後幾天,““””後的第一次大學聯考開考了,廢止了十一年的全國統一大學聯考終於恢復了!一時間,十多年的歷屆中學生紛紛奔向考場,一幅“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歷史畫卷展開了。而我卻因“父親政審問題”過不了關,與准考證無緣,被一紙通知召回大隊,繼續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參加改田勞動,被熱火朝天的大學聯考拋棄了。

1978年的大學聯考,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讓人們感受到陣陣春風,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鄧小平答記者問,有限度地放寬了“可教育好的子女”報考條件,幾經周折,我和弟弟(應屆生)領到了夢寐以求的准考證。我臨陣磨槍,考了個全縣中專第六名,但仍然錄取榜上無名;弟弟成績優秀,奪得全縣大學聯考第二名,超出重點院校錄取線,但還是因為“政審問題”,僅被南平師專錄取,入學一個月後,乘“擴招”東風,進入本科院校學習,逐步成長為碩士、博士。我在茫然的等待之後,次年3月被擴招到新開辦的中專學校,結束了五年插隊生活。或許是因為有過准考證失而復得刻骨銘心的記憶,我十分珍惜每一次的考試機會。

參加工作後,我參加過首批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福建省青年幹部初級英語考試、方向盤拖拉機駕駛證考試、技術職稱考試、行政執法資格考試等各類學習考試,均獲得相應的證書;我還通過成人教育入學考試被錄取到地委黨校大專培訓班脱產學習兩年,獲大專畢業證;最讓自己欣慰的是,1997年,我以“優秀學員”的資格取得了中央黨校函授本科的畢業證書,不過,拿到畢業證書時我已經40歲了。

近10年來,中共南平市委曾兩次面向全省、全國“公開選拔縣(處)級領導幹部”,兩次公開選拔我都“勇敢地站出來,讓組織挑選”。首次公開選拔是1997年,我報考分管工業副縣長職位,筆試入圍,面試第二,嚐到了“脱穎而出”的甜頭;很幸運的是,2000年第二次公開選拔,我報考市直機關副處級領導崗位,筆試入圍,面試第一 ,又一次進入“副處級後備幹部”前列 ,按照公開選拔應該“發現培養一批幹部”的思路,2002年初,我走上了副處級領導崗位。我除了參加各類學習考試之外,也曾擔任過幾回監考、考官,直到現在,我仍是“國家公務員錄用面試考官”。原來以為參加考試最累,擔任考官一定很瀟灑,沒想到,擔任考官一點也不輕鬆,初任考官的興奮半天不到就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同樣題目的無數次重複,即使某位考生答題毫無創意,考官也要打起精神認真傾聽、細心評分,否則就很難做到公正、公平了。

近些年來,“大學聯考指揮棒”與“素質教育”的潛在矛盾,高等教育是否應該成為一個產業等焦點問題眾説紛紜,近期難有答案,但每一年的大學聯考、會考還是牽動着中國人的心 .回首往事,禁不住還是想説一句老話:珍惜時光學習充電,把握機遇展示人生!

中國的發展具有非凡的複雜性、非凡的艱鉅性、特有的長期性,來不得半點虛幻、浪漫。唯有腳踏實地、耐心謹慎地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不斷髮展。舍此別無他途。

1978年,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聰明、力量和探索,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中國奇蹟、世界奇蹟。什麼是最寶貴的?自己的經驗是最可寶貴的。自己的經驗是什麼?就是鄧小平理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經驗,既是對我們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總結,也是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不斷將改革推向前進的歷史要求。

在人類改造自然、不斷髮展生產力的過程中,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也在不斷地改造和發展。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包括各種制度的存在和價值,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決定的,是服務於生產力發展的。只要存在發展,就需要改革。改革是制度的發展方式,是上層建築的發展方式。

人類創造了很多制度,用制度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保障自己的權利。制度是人創造的社會體系,是人類生產生活、生存發展的社會必需品,是為人自身的利益服務的。

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不斷創造、改革和完善制度的過程。制度有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文化制度等等,各種制度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本身最終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不是主觀臆斷、憑空想象的。現實存在的制度,只能與國家、民族的實際相結合、相適應,只能是特色的。

制度發展無非有兩種基本方式。當制度不可能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時候,就通過革命的辦法,以激烈、暴力、流血的方式,改朝換代,政權更迭,來滿足人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需要。當制度能夠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時候,就通過改革的辦法,以和平、漸進、不流血的方式,變革制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是制度進步的過程,也是制度演進的方法。歷史上這兩種變革方式,始終在進行着。

一種制度是否有生命力,就要看它有沒有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假如社會主義制度不具有這樣的能力,不能自我完善、自我發展,那將和一切死去的制度一樣,要被送進博物館。鄧小平同志説,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改革也是一種革命,是“第二次革命”,只不過這種革命的方法不同於暴力的、流血的革命,其目的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一切存在的、現實的社會主義,都是特色的。我們的社會主義只能是從中國實際出發,走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道路,即由中國人民自己探索的改革開放之路。

改革是一場偉大的探索,既是實踐的探索,又是理論的探索。實踐探索是理論探索的源泉、動力、真理標準和價值體現。理論探索總堅固踐探索的經驗,昇華為理論,進一步指導實踐探索的發展。脱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脱離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相輔相成,共同演奏出中國改革的華彩樂章。

任何改革都離不開經驗的總結和理論的思考。正如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勝利一樣,沒有鄧小平理論,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改革就不會成功。古今中外,改革失敗的例子還少嗎?

改革是有目標和方向的。符合中國實際的,能夠解決中國發展問題,能保障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就是我們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判定的基本標準就是鄧小平同志講的“三個有利於”,一切都要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有利於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句話,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就能保障中國長期發展、長期穩定。

在中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歷史過程中,各種制度都將長期處於不斷變革中。環境、條件、形勢的不斷變化,促使制度要適應這些變化。中國的發展道路、模式、經驗,只能產生於中國的發展過程中,與別國情況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就像是開不同的鎖,只能用不同的鑰匙。今天中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化、大進步的時代,13億中國人民正在邁向工業化、現代化,這是何等壯觀的歷史畫面!不僅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這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偉大探索,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雙重探索,是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靠自己,走自己的路,這就是歷史的結論。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的偉大歷史性創造,是今天中國的時代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膽探索等等,構成了我們的改革精神、時代精神。

這種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於我們的營養,創造性地推動中國的發展。三十年來,我們在世界這個汪洋大海中,沿着中國航線,駕駛着我們這艘不斷成長的“中國號”鉅艦,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這種精神就是敢於挑戰一切困難。中國需要的是長期穩定、長期發展。只有長期發展,才能保持長期穩定。只要長期穩定,必然有長期發展。長期**就必然長期落後。要實現長期穩定、長期發展,還是要靠改革開放。改革是有一定風險的,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穩定造成一種波動,但改革本身就是積極穩定的方法。要長期穩定就必須改革,不改革也不可能長期穩定。中國未來的歷史任務就是長期發展、長期穩定。不發展的東西,是保持不了的!改革有方向,有目的,有原則。脱離了國情、歷史、發展階段,就必然要“翻船”。中國的改革是在國體性質不變的前提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體制改革,是發展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是不斷改革、發展和完善的社會。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具有自我改革、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能力的制度。

三十年前,中心作出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一個深層次的背景,就是對社會主義的重新思考和熟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實現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實現中國人民的富裕和幸福的制度、道路和模式。難道還有一種不能實現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制度、道路、模式?!

改革開放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今天取得的成績,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更艱難的挑戰還在後頭。改革是一個極其複雜、多變的歷史階段。

歷史有多長,改革開放就有多長;發展要多久,改革開放就要搞多久;歷史沒有終結,發展沒有終結,改革開放就沒有終結。發展和改革是相伴相隨、相輔相成的歷史過程。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情況更復雜,任務更艱鉅,是前無古人的,有多少未知的東西待我們研究、探索。不懂、沒有經驗,是我們今天碰到的大課題!

歷史和未來不是主觀臆想。我們的歷史使命就是進行實踐和理論的探索,在這種探索中前進。中國的發展具有非凡的複雜性、非凡的艱鉅性、特有的長期性,來不得半點虛幻、浪漫。唯有腳踏實地、耐心謹慎地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不斷髮展。舍此別無他途!

改革一定要有利於發展,尤其是長期發展;改革一定要有利於穩定,尤其是長期穩定。改革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只能一步一步走!沒有既定的目標模式,只有不斷隨着發展而不斷改變。

過程、度數、一步一步,是改革的歷史,漸進性是由生產力發展決定的,而不是改革自己決定自己的歷史過程。這裏要非凡強調,改革是方法,是社會歷史進步、發展的方法。假如説改革有目的,那就是由改革對象自身的規律、目的所決定的。如上層建築是服務於經濟基礎、以服從經濟基礎為前提的,它的性質就是如此。而改革的目的,就是使二者相適應。假如對象自身沒有這個目的,改革又如何實現?!改革脱離了實際、國情,就是災難性的,就是把改革本身當做目的了!

改革和開放都不是目的。我們絕不能為改革而改革,為開放而開放。

改革的成敗,不是以快慢、大小、深淺來檢驗的,而是以社會的進步、發展作為實踐標準的。改革不能自身檢驗自己,而是由改革的對象,即上層建築能否不斷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能否不斷得到發展為檢驗標準的。今天的中國,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改革更復雜、更非凡。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與不斷髮展的社會情況相適應。

發展無止境,改革無止境。時勢不容我們逡巡不前。中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需要中華民族的偉大聰明和力量。

猜你感興趣:

1.大學生築夢中國觀後感心得體會

2.關於改革開放的心得體會範文

3.改革開放四十年心得體會

4.改革開放四十年個人心得體會

大學改革開放史心得體會篇5

2018年12月18日,在這個年關將近、辭舊迎新的時節,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帶着我們一同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的風雨兼程、攜手共進,展望我國未來發展之路的康莊大道,帶領全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路上,在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民族復興中國夢上奮鬥不息。不忘初心,改革開放再出發。

回首40年心路歷程,我們走的不可謂不是披荊斬棘、開天闢地。就像《春天的故事》裏描述的那樣,“神話般地崛起一座座城,奇蹟般聚起一座座金山”,新中國崛起的航船從那時起正式揚帆。無論是橫向對比還是縱向對比,無論是放入歷史的縱深還是當今的時代,無論是對比中國的歷史還是世界的步伐,由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的改革開放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無法忽略的,成效顯着的。中國由一個積貧積弱、極其落後的“大國”在短短40年的時間裏迅速發展,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每年穩步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着提高的“強國”,改革開放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推手和原因。做出的關於改革開放的決定以來,黨圍繞在四代領導核心身旁,傳承改革力量,積累改革經驗,推動改革更快更好更穩地開展,取得了顯着成效。在這條無人走過的發展道路上,黨帶領全國人民通過智慧和汗水,開闢了一條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嶄新道路,將科學社會主義傳承下去,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名族內涵傳下去,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改革精神傳下去。四十年風雨兼程、奮鬥不息,成就的是今天中國的輝煌。

前路固然艱辛,改革不能止步。船行中游水更急,車行半山路更陡。前瞻我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道路,黨和人民面對的一座座大山依然屹立眼前。我們無法忽視的是,縱然改革開放帶來的成就是巨大的,但面對全新的發展格局和自身遇到的發展瓶頸,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兒女都必須放平姿態,審時度勢,繼承改革精髓,展開新的長征。放眼當下,對內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對外需要積極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將我國的改革開放走好,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走好,讓人民更加富足,讓國家更加富強,讓中國夢更好。

從習近平總書記在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我看到了人民對於國家發展的期待,看到了黨對於改革開放的信心,看到了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中的歷史責任。作為一名學生,作為一名共青團員,作為一名入黨申請人,更作為一箇中國人,我沒有理由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拼搏、刻苦奮鬥,做出自我貢獻,為改革開放和民族復興中國夢砥礪前行。四十年風雨共進,改革路奮鬥不息。改革開放,我們再出發!

大學改革開放史心得體會篇6

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就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發表了將近一個半小時的重要講話,雖然我未能有幸親臨現場,但隔着屏幕的我依舊感受頗深。

從大層面上看,回顧40年前開啟的改革開放征程,中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從一個相對封閉、貧困落後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段歷程帶給我們最強烈的啟示是,中國的發展從來都是在攻堅克難中前進,都起始於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重大突破;每一次解決發展難題,都是依靠黨帶領全體人民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温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鉅變。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民生得到顯着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市場供求關係實現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歷史性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積極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打破單一公有制經濟格局,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發生了深刻變化;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利用外資成效顯着;科技教育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中國社會先進生產力不斷髮展;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成效顯着;主人翁意識顯着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

40年來,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展開,逐步深化。對外開放的大門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循序打開,全方位推進。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真正活躍和興旺起來,使社會主義制度在除弊創新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這四十年來,中國的變化是巨大的。

從個人層面看,1978年,我國電話普及率僅為0.38部/百人;截止到2017年底,我國移動電話用户普及率達102.5部/百人,這也是我國移動電話普及率首次破百。40年間,話費從每分鐘幾元,降至如今的幾毛甚至更低。流量時代,語音通話的出現又為通話方式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選擇。1978年,移動互聯網這個詞還沒有問世,2018年,這張網每分鐘接入流量高達46804g,巨大的網絡信息流成為人們瞭解世界的主要途徑,但碎片化的內容,實時更新的資訊,也在考驗着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1978年,沒人知道電子商務為何物;1998年,中國電商“第一單”交易額166萬元,震驚一時,那時的人們一定不會想到,2018年,網上商品零售額平均每1分鐘就高達1365萬元,而且輕輕鬆鬆買遍全球!1978年,從北京火車站坐綠皮火車,1小時後還沒出北京呢;而現在,從北京乘坐最高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1小時不僅能吃上德州扒雞,還馬上就能見到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中國速度”成為每一箇中國人的驕傲。1978年,我國月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130億元;2018年上半年,這一數字漲到30003億元。1978年,我國1小時僅創造4161多萬元產值;而2017年,我們每小時能創造約94億元產值,是1978年的200多倍。算算自己創造了多少,有沒有感覺工作更有動力了呢?1978年,車、馬、郵件都慢,鴻雁傳書的日子裏,人們習慣了等待;2018年,全國快遞小哥1天收發快遞超過1億件。

時間像念珠,串成周、串成月。40年的滄桑變化在崛起的“中國製造”裏,在耄耋老人臉上深深淺淺的溝壑裏,在不斷進步突破、發展壯大的民營企業裏……

40年風雨征程,經濟體系、教育制度、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等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改變。

如今我們正值青春年少,我們有信心為祖國建設做貢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的“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要永遠保持一顆初心,為祖國各項目標的實現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