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W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 篇一

餘秋雨在《華語情結》中描繪了這樣一段故事一位華人記者採訪一位華人,用的竟是英語。而在採訪結束的時候,,記者向被訪者所要中文名字,被訪者卻説自己沒有中文名字,記者尷尬地不知所措,而被訪者淡淡地説了一句:“你隨便編一個吧!”

這個故事發生地似乎十分平淡,但在餘秋雨,在我,在所有體悟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人來説,都十分震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那富有神韻的優美的方塊字,竟被一個華人如此冷落!名字,就小來説,是一個人的象徵,是一個家庭文化底藴的體現;就大而言,甚至是一個國家、社會、民族的文化體現、而對於中國,那優美的方塊字流傳了五千餘年,更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完美的體現。他們何曾理解歐陽修“無計留春住”的無奈?他們何嘗明白周邦彥“羨金屋來去,舊時巢燕”的心情,他們更加無法明白李清照春情、愛情、悽清、豪情的由來。這是文化的缺失,是一種遺憾,更是令人心痛的無奈。許多文化已經從我們的身邊溜走,毫無聲息地走了,我們卻還無法理解,無從知曉。固然,那些小説的確比晦澀的古文容易理解,我也無法否認,但,試問,又有哪一本書能有唐詩有底藴,能比宋詞有內涵?現在似乎理解了餘秋雨為何將此書命名為《文化苦旅》,拯救文化並不輕鬆,就像在做一次思想上的旅程,其中定有許多苦楚無法形容!但願,文化的苦旅可以喚醒人們;但願,沒有更多的文化流失;但願……

文化苦旅讀後感 篇二

今天我和媽媽到書店買《文化苦旅》這本書。以前經常聽老師説起這本書,而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它的書名中要有一個“苦”字?

來到書店,我在茫茫書海中發現了這本書。令我驚異的是,這本書的封面並不豪華漂亮,褐色的封皮,用無數的文字組成的奇妙圖案,我心中為之一振,彷彿是作者仍然沒有述説完他的故事,他激動的內心匯聚成千萬文字噴瀉出來。

這本書是要靜靜地去品味的。翻開這本書,我一下子被一個個故事吸引。字裏行間透露着作者的書卷氣息,如茉莉般淡雅,不過分修飾,而樸素之中卻帶着絲絲動人。跟着作者的筆觸,我欣賞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如神祕莫測的莫高窟、風景秀麗的江南小鎮,美麗動人的西湖。淺淺地讀,似乎僅是作者的遊覽記錄,然而留給我們的思索卻很多很多。合上書,我閉上眼睛,細細回味起來。歷史的足跡,一個民族的真正魅力,是我們最大的財富。而要尋得這一份財富,要靠人們的深切努力。餘秋雨先生説過:“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現在的一切一切,無非是歷史的縮影,而留給後人的,卻有很多很多。

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開篇的這篇文章——《道士塔》。為何要把它放在開篇?因為它講述了我們中國的一個極大錯誤。這篇文章寫了一個道士看管敦煌石窟,而一些外國人,用幾句現編的童話和幾個不值錢的物品,就換走了中國的燦爛文化。真是可恥,這樣的買賣難道很划算嗎?餘秋雨先生在文中説,這好比兩枚針換一隻雞,一顆鈕釦換一籃青菜。我們中國的光輝歷史是遠遠不能用金錢衡量的。我們憤怒,我們吶喊,而面對那個無知的道士,我們只能無奈。我們都在為歷史而驕傲,但歷史卻給我們上演了一場可笑的悲劇。而那些外國人回到自己的國家後,發表了學術報告,轟動了他們的國家,同時,他們也在笑話我們中國無能,但作為中國人,只能低頭默默無語。

如果説我們的生活是一條崎嶇的道路,那我們的歷史也是一條充滿艱辛與坎坷的路。餘秋雨先生真正找到了這筆財富。起初,我幼稚地認為“苦”只是旅行太多的身體疲勞、勞苦,但讀這本書,我才感悟出這個“苦”字的真正含義。只有內心“苦”,才真正是“苦”,只有學會心“苦”,苦澀中才會有對歷史的感悟,對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思索。

1.

文化苦旅讀後感 篇三

提起餘秋雨,可能想説得太多,滿腔話語積壓於心底,隨時都有迸發出去的可能。但我還是願意只打開一個小口,讓那話語如涓涓細流一樣湧出,將自己再次滋潤。 讀餘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開篇之作——《道士塔》。當時,我第一遍讀,憤恨;第二遍讀,無奈;第三遍讀,就只有壓抑了。目睹的一個個驚人的流失數字,我的壓抑與它共存。王元祿是個罪人,沒有錯。但是,將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賣之罪完全歸咎於他——那樣一個20世紀國中國隨處可見的猥瑣、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

因為,他的卑微,實在不配承受這罪。他意識不到這份文明的偉大與燦爛,他只知道一百卷經卷值一個銅板,一車古畫值三塊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飛天甜美、神祕的微笑上刷一點白石灰,牆壁就乾淨了;他只知道本以強盜身份來這裏的斯坦因,是西方來東方“取經“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這罪!我的壓抑與這些恥辱共存。正像餘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終於,《莫高窟》緊隨其後,讓我稍稍欣慰,餘先生用敦煌壁畫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語言,從誕生曙光的時候起,描繪到飛天騰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於畢竟我們厚重的土地,還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説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後人從中拾取精華,沐浴靈魂。唐後,風格一次次改變,風沙一次次動搖這裏,但是,風骨從未泯滅過。然後,飛天神祕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這微笑後面是憤恨,是壓抑,是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