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優質作文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1W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優質作文多篇

《文化苦旅》是作者餘秋雨第一本遊記文化散文,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來尋求文化靈魂,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餘秋雨先生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筆細膩,讀後讓人回味無窮。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文化苦旅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閲。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

午後,陽光暖暖的從窗外照射進來,窗台上一盆綠蘿鬱鬱葱葱,肥大的葉子在微風中輕輕顫動,茂盛的九里香正抽着嫩芽。

我的手指拂過書架,停留在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上,褐色的書皮彷彿是一個許久未見的老友一般親切。如此明媚的春光,沏一杯清茶,正是讀書的好時光。

翻開書頁,“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餘秋雨先生這樣説着,這樣想着,這樣走着,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宋朝的風洗去最後一點少年英氣,最終疲憊地伏在邊地旅館的小桌子上集結成了這本書。

這本《文化苦旅》在我看來不能簡單的看成一本遊記,它更多的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認識,對中國歷史的一種反思,更是對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的一種尋找。張曉風説:“山水是中國人的宗教。”中國人通過文字體現對山水、對自然的感悟,用自然的變化映射人生的變化。作者用豐富的文化感悟力和底藴寫下的這些文章,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文化,值得好好的讀一讀。

作者一路走來,從莫高窟到陽關雪,他見證了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我也曾去過莫高窟,去的時候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遊人還不太多,有很多洞窟都沒有開放。遊客們都排着隊,靜靜的聽導遊講述佛教故事。據説,把莫高窟的壁畫連起來,整整長達60裏。歷代的工匠們在這裏開鑿洞窟,繪製壁畫,他們中間隱藏着許多真正的藝術家,歷史在這裏連綿層累,色彩在這裏揮灑跳躍,生命在這裏蒸騰飛舞。難怪作者會深情的寫到:“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着,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莫高窟是我們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聖潔的沉澱,一種永久的嚮往。

他濃墨重彩的寫都江堰,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註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如果説長城佔據了遼闊的空間,那麼,它卻實實在在地佔據了邈遠的時間。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汩汩清流。李冰父子也以神的形象被人們世世代代紀念。儺戲中的水神河伯,換成了灌縣李冰,民眾祈求能有無數個都江堰帶來全國的風調雨順,水土滋潤。民眾們以他們獨特的紀念方式世代傳頌李冰父子的功績。

他用低沉的略帶沙啞的嗓音緩緩的講着江南小鎮,講着白髮蘇州、講着西湖夢,把柔麗悽迷、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的形聲俱佳。寫《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又直接觸及到中國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了中國文人幾百年來在尋求真理、尋求自我的艱難歷程。餘秋雨先生這一路走得風塵僕僕,帶着歷史的煙塵,帶着千百年來中國文人的理想和掙扎,腳步踉蹌,身心俱疲,又滿懷希望,他讓我們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看中國的文化,去回味、去冥思,去繼承和發揚。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2

喜歡讀餘秋雨先生的書,先生總是將自己獨特的見解溶於文字中,領導讀者理解問題,思辨問題。先生的文字邏輯性強,見解獨特,含義深刻。每讀一次都會讓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餘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鬆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後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蹟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蹟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而餘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餘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餘秋雨先生憑藉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裏。有人説,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着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蹟背後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藴藏。

“報紙上説我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温秋涼,是大喜悦大悲憤,最後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雲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於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動的車潮和人羣,每每,處處不在宣泄着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們真應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那湧動着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3

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裏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直以來欣賞懂史且敢於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餘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傑,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餘秋雨先生依仗着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餘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着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歎,但同樣的感歎,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

正如他所説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閒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餘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着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為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築,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於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於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於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着走出來。

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餘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4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餘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後的回味,一種焦慮後的會心,一種冥思後的放鬆,一種蒼老後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緻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蕪,黃河文明的盛衰,清麗悽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風情萬種的古城風貌與歷史淵流,餘秋雨先生在心靈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憑藉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力,再現了匿藏於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壯哉!奇哉!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景名勝之中,藴藏的歷史與內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歎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説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餘秋雨對於文化的經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後博發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少年狂的那種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於文化天堂。他曾説他常佇立,於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餘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於批判歷史,鍼砭時弊;他敢於發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於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於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裏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羣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説會道。正是對於不被大眾看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於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5

餘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裏面的話深深地影響着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説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着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着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着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麼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麼樣呢?那些曾經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裏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餘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傑出的才子,他的文章並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