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勸學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7W

勸學心得體會多篇

勸學心得體會篇1

?勸學》是戰國時期傑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顧名思義,勸學,即勸勉、鼓勵學習。這篇寫於二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讀起來仍令人回味無窮,給人以啟迪。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囊螢照讀”、“畫灰練字”、“頭懸樑”、“椎刺股”等動人典故。古之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所云:“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渝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有的人一暴十寒,就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光陰搭進去,知識未獲得,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收穫卻是芝麻,豈不悲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努馬十駕,功在不捨。”要想到達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恆。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是自已為事,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心態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鑽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27年心血化為烏有後,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歷盡艱辛11載,完成了鉅著《國榷》。粗實的鐵棒能被磨成纖小的繡花針,靠的是一股堅忍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有折不撓的精神。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渡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世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躍十步的騏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後者則似十駕的駑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勸學心得體會篇2

我讀了《勸學》這首詩以後感觸非常深,詩中的人物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現將心得與大家分享一下。三更快五更正是男兒讀書的好時間,年輕的時候不知道學習,等老了才知道年輕時吃點苦,以後的生活會更好。

如果年輕時努力學的話,以後無論做什麼都會吉祥如意,年輕時不知道努力學習,到老了才後悔,那也遲了。正如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所言。我們要從國小到老都不斷學習,還要努力地學,勤奮地學習會使以後的生活更加美好。不打架、不吵鬧、尊老愛幼、互相幫助,這是做好學生應該具備的。我覺得《勸學》的意思應該是這樣:三更道雞鳴時,正是男兒讀書的最好時候,年輕時不知道學習,老了才知道自己年輕時不學習會怎樣。想起了張海迪、貝多芬、史鐵生這樣的人物,他們用堅強的毅力克服了生活和工作中的重重困難,創造了生命的奇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殘疾人都在努力學習,我們比他們健康,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我們要遇到挫折不放棄,遇到困難不後退,遇到難題不迴避,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

學習能使我們充滿智慧,學習能使我們明白事理,學習能使我們陶冶情趣,學習能使我們的生活更愉快。我們要永遠不斷地學習。

勸學心得體會篇3

這幾天我讀了勸學,裏面的幾個句子令我有了很深的影響。

?勸學》當中的詩句對我影響深刻,例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句説的意思是君子要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這句話説明了學習對人行為的重要性。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句説明了君子與常人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君子更加善於運用工具,也説明了在學習工作當中大家應該善於動腦,運用機巧。

?勸學》是一篇説理性很強的文字,文章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是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易懂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枯燥。例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是從正面設喻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從反面設喻。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並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説的道理。

這使得文章錯落有致,生動形象了。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這句説明學習要善於積累和專心致志的道理。

本篇文章系統的闡述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的方法和途徑,特別強調學習的勤奮刻苦的重要性,使我受益匪淺,頗受感染。以上是我讀《勸學》的讀後感。

勸學心得體會篇4

讀完《勸學》,讓我知道了什麼是學習。學習要“用心一也”!知識是由一點一點積累而成的。

我是一名國小教師,作為“師”那就得做到讓學生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於學習的人,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這個“學”字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啊。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文中寫到:“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這幾句話裏概括了許多。帶着目的、帶着思想、帶着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後人進步的方法,

荀子在本文中提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學習就得腳踏實地的學,學習其之中的真諦。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可惜。在這個社會最重要的是時間和機會,有些學生在國小間一但錯過了學習的時間和機會那麼也就沒什麼後話啦。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也就是説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就會發現每時每刻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穫,積少成多、積土成焉,天長日久,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告訴我們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恆。毛澤東的博學多才難道是在腦子上做個手術,把一個知識晶片移植進去而得來的嗎?聞名世界的愛因斯坦或居里夫人他們所創造輝煌成就,難道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呆在房間裏什麼書籍都不閲讀自己創造出來的?不可能!他們是經過長年累月一點一滴地積累了淵博的知識,然後在這淵博的知識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啊!學習知識、增長才幹,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古人就曾説過“書山有路勤為徑”讀書的唯一捷徑就是勤。只有心無旁騖,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誘惑,抗得住干擾,靜下心來學,循序漸進學,聯繫實際學,鍥而不捨學,方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人比蚯蚓優越得多的條件,再加上學生的恆心,加上我學生的一心一意,加上我學生的鍥而不捨。我相信有的學生還是能做到的。

?勸學》讓我讀懂了“要讓學生認準了目標,總結了方法,鍥而不捨啊!不斷努力。

勸學心得體會篇5

?勸學篇》開宗明義地告誡人們“學不可以已”,意謂學習應持之以恆,不可中輟。他説“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意思是説青色染料是從藍色染料中提取出來的,卻比藍色的顏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後凝結起來的,卻比水冷。通過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博學深思,加以總結提煉,就能夠超越前人,後來居上。他又説:“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意謂有了知識,才能夠站得高,看得遠,就像行千里路藉助於車和馬,過江河藉助於船和槳。

荀子認為,學習的成效來源於辛勤的積累。“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駭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捨,金石可按。”只有積土成山,風雨才能從那裏興起;只有積水成淵,蚊龍才能生長;只有積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備聖心。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達目的地;只有一條一條的涓涓細流,才能匯成萬頃波濤。騏驥那樣的好馬一躍也不會十步,駑馬走出十駕,功效就在不捨。用刀刻物停下來,朽木也不會折斷;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屬、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認為,學習要專心致志,不急不躁。他舉例説:“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羶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蚯蚓雖然無爪無牙,無筋無骨,卻能上食泥土,下飲黃泉,原因是其用心專一;而螃蟹八腳而且有兩個大鉗,卻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於心躁。苟子總結性地指出:“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憎憎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沒有專默精誠,不去埋頭苦幹,就不能明辨是非,就不會有輝煌優異的成績。

荀子還強調學以致用。他説:“不聞,不着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意謂學習本身有它廣泛的內涵,應具備“聞”“見”“知”“行”四要,只有學以致用和付諸實踐,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荀子還特別強調“學莫便乎近人”及“隆禮”,要親近良師益友,要正身慎行,注意道德修養,做到“權利不能傾,羣眾不能移,天下不能蕩”。只有全粹精一的德操,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荀子的《勸學篇》是關於學習的名篇,文中反覆説明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目的、態度和方法,強調學習是人們思考問題,認識事物的重要條件,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增長才幹,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書中的“鍥而不捨”、“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以及演化而成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等文句,已成為後代人們的座右銘。

勸學心得體會篇6

最近我們學習了文言文《孫權勸學》。學習過後,細細品味,使我明白了很多,更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孫權之所以能建立吳國,與他自身的能力有很大的關係。孫權並不如諸葛亮那般機智,並不如曹操那般陰險狡詐,但他卻能夠很好地識人,用人,還很會勸人。當時的呂蒙乃是一介武夫,有勇而無謀。孫權作為一個君王,自然希望手下將領能有勇有謀。但他眼下只有一位有勇無謀的呂蒙,雖然自然着急,但卻並沒有將呂蒙撤職,而是悉心地勸他要多讀些書,最後使得呂蒙才略大增,成為了一位能征善戰的大將。

讀完這文章,給我最大的啟發那就是書的價值。孫權作為一國之君,每天所要處理的國事總是異常的繁多,雖然如此,但他仍拿出許多時間來學習。而呂蒙通過學習,才略大增,最終成為了一位能征善戰的大將。讀書有益的,不然古人有怎麼會説“書中自有黃金,書中自有顏如玉”呢?開卷是必然有益的,你倘若讀了萬卷書,那麼萬卷書便會教您領略人生的真諦。正如高爾基所説:“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確,一人讀的書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讀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如果我們能做到博覽羣書,相信我們的生活就一定會充實幸福。所以我們應當多讀書,讀好書,持之以恆,必定會有一番大作為。同時,這則故事還告訴了我們,應當聽從他人對自己有好處的勸告。如果一個人剛愎自用,不願意聽從他人的勸告,那麼他最後一定不會成功。倘若呂蒙不聽從孫權的勸告,那麼他一個有勇無謀的人,最終一定會有一個不同的人生。因此,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應當善於聽從他人的意見,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從而塑造更加完美的自己!

勸學心得體會篇7

初讀《勸學》,荀子時而言物時而論人,感覺毫無章法。但仔細讀過三四遍後,思路逐漸清晰,荀子要告訴我們的是,從瞭解自己,到修養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過程。

做人最難的是瞭解自己,好像禪宗參口頭禪“我是誰”一樣。為了方便我們瞭解,荀子給我們暫時確定了位置,我是“青”,“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我是“冰”,“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如果“藍”與“水”代表做人的基本標準,捫心自問我做到了麼?更不要説荀子所要求的“青”與“冰”代表的境界。

荀子通過地理以及自然現象,一步步展開告訴我們萬事萬物形成有它的機緣,瞭解人應該是什麼樣子。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擴大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不斷超越自我。所以,人區別於牲畜,是因為人具有學習的能力,但也僅僅是一線的差別:“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有時稱人為“行屍走肉”,是因為“無冥冥之志”,若能做到“君子結於一也”,則滿足了做人的基本條件。

荀子教導我們如何做人,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而且耐心,從天地間的現象、事理到《詩》、《書》、《禮》、《樂》、《春秋》等綱要,深入淺出的舉例論述,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做人本該如此”。但我們的人生為何在不斷退色(從青→藍→淺藍→灰)?為何我們“漸行漸遠”遠離大道呢?因為我們忘記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由於人的根本煩惱貪、嗔、痴的存在,心智被矇蔽了,對於世間萬物所展現的自然規律我們視而不見,聖人所倡導的為人之道我們聽而不聞。荀子簡要的區分兩種為學的態度: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如果僅僅“入乎耳,出乎口”,而沒有經過“心”,這樣的學習對於自己沒有任何幫助。如何能夠提升自身的修養?我們應該做到“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在這裏,荀子告訴我們如何打破障礙,開啟智慧的兩種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學,把所學的東西融會貫通,熟記於心;然後,反省自己的心態以及言行是否符合為人之道,正確的堅持,錯誤的拋棄;最後,做到心、意、行統一,世間的為人處世儘量合乎於道法。當然還要繼續學習、反省、做事,如此反覆,心量不斷擴大,境界不斷提升。

第二,按照類似於禪宗“戒、定、慧”的法門修行也能成功。關於“戒”,荀子反覆要求我們,“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説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使目非是無慾見也,使耳非是無慾聞也,使口非是無慾言也,使心非是無慾慮也”。關於“定”的境界,荀子描述道“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羣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最後,由定生慧,荀子稱之為“應”,“能定然後能應”,能應天下之事,此乃“得大自在”也。

荀子告誡我們,雖然我們生為“人”形,但若不勤於學習,不瞭解本心,就會與“禽獸”無異。荀子同時告訴我們,經過不斷修煉後的為“人”的標準:“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為“人”就已經很難了,但是在《勸學》裏,荀子並不僅僅滿足於為“人”,因為青要勝於藍的,如何成為“聖賢”,是他對我們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會進入“聖人”的境界,超越自我並不是自己超然於物外,而是應該具有極度謙卑的心態,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是才對。在《勸學》通篇,找不到荀子對於聖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經為我們指出了成為“聖賢”的必經之路,在開篇他已經提到“學不可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