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模具設計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9W

模具設計心得體會多篇

模具設計心得體會篇1

走出學校的大門我來到峯採模具頂崗實習,在這裏我學到了很多,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首先我們在學校的畢業設計實習是畢業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習使我們獲得基本生產感性知識,理論聯繫實際,擴大知識面。畢業設計實習讓我們能夠收集跟模具設計相關的圖紙資料,以及跟所設計相關產品的全過程,通過企業管理和技術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方法,瞭解與本課題相關的國內外相關的最新動態,鞏固深化和擴大大學所學習的知識。

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在鴻達模具有限公司進行了實習。收穫豐富,對課題的設計有很大的幫助。

比如在學校所學習的模具設計基本上是上下模及模架的裝配圖,可是在生產中我們瞭解到,模具的設計完成後要進行加工,這是我們忽落的地方,公司一般要對零件進行工法圖的設計,以及考慮到加工方法等等。

我來公司工作一段時間以後我才知道我們頂崗實習不僅僅是為了鍛鍊我們自己而頂崗實習的基本目的,在於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校與企業的溝通,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業務水平,尤其是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以便把學生培養成為能夠主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運用和檢驗教學成果。頂崗實習是學校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一個重要功能,在於運用教學成果,檢驗教學成果。運用教學成果,就是把課堂上學到的系統化的理論知識,嘗試性地應用於實際管理工作,並從理論的高度對管理工作的創新,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和設想。檢驗教學成果,就是看一看課堂與實際工作到底有多大距離,並通過綜合分析,找出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便為完善教學計劃,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提供實踐依據。

第二,通過頂崗實習,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對於機械系的學生來説,實踐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而實踐能力的培養單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課堂走向社會。頂崗實習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瞭解機牀的操作環節,實際體會一般專業技術人員的基本素質要求,以培養自己的適應能力、業務能力、協調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

回顧自身在蜂採模具有限公司這幾個月的工作,我在鉗工車間實習,在組裏的師傅們的悉心關懷和耐心指導下,通過我自身的不懈努力,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感觸很深,收穫頗豐。下面我對我三個多月的實習生活做如下回顧與總結:

在生產車間的實習內容主要是拆、裝衝壓模具,維修模具以及加工生產模具零部件,然後通過拆、裝模具這一過程達到對模具結構及工序的認識。在專業的模具廠裏做專業的模具鉗工就是有一個好處,可以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模具,這對於我們這些剛剛出來實習的學生是很有誘惑力的,感覺在一個新的環境裏面學習的課堂上面學習不到的知識,書本里模具的知識漸漸地在腦中慢慢滑過,模具的結構漸漸清晰着,這種感覺很不錯。其實這也就是相當於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同時,鉗工實習階段也是真正的增強我們動手能力,使我們真正的、正確的認識模具。

另外,鉗工車間因為其工作的關係,具有一種不同於別的部門的特殊性,就是流動性比較強。換而言之就是説看到、接觸到的東西比較多,對於我們這些剛進工廠的學生而言就是一種在專業領域上眼界的開闊,如:在車間,我看到、瞭解了龍門銑牀、深孔鑽、三座標檢測儀、衝壓機、加工中心、萬能銑、搖臂鑽、磨牀、線切割、電火花等等機械設備。有一部分是我僅僅在書本里瞭解過其的相關知識,可是本次的實習卻是讓我第一次真正的對實物進行了瞭解;還有一部分是我以前學過的,看着師傅們熟練的操作,對我來所又是一次新的鞏固與學習;更有一部分是我在這裏才學會的,新的技能掌握使我更加期待在這裏可以學到更多。

這就是鉗工流動性給我帶來的開闊。我想,這種開闊,不管是對前期部門的工作,還是後期自身專業上的發展來説都是具有十分重要、深遠的作用。

模具設計心得體會篇2

一週的實訓,主要是冷沖模的裝配工藝過程,模柄,導柱,導套等典型零件的固定方法,冷沖模的工藝步驟及方法,沖模調試的基本內容。

衝壓模裝配技術要求,裝配工作分為組件裝配和總體裝配。模具裝配完工之後就是檢驗,當檢驗沒有問題之後就是安排試模。

模柄的裝配,導柱導套的裝配,凸模和凹模的裝配。這是主要的裝配,各自有不同的裝配方法。如模柄的裝配有壓入式模柄的裝配,旋入式的模柄裝配,凸緣式模柄裝配,導柱和導套的裝配,壓入法裝配,粘接法裝配.....這之中需嚴格控制凸模和凹模的間隙,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裝配質量,從而保護衝壓件的質量和使用壽命。常用的間隙控制方法有墊片法、渡銅法、透光法。

模具的安裝,檢查,第一檢查壓力機,二是檢查沖模,安裝模具,最後是模具的調試轉動飛輪關注凸模與凹模刃口的配合情況,切紙,固定下模,啟動設備,調試,結束工作。其中調試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仔細比較每次衝裁獲得的製件,發現模具設計與製造的不足並找出原因進行改正,其中常見的缺陷有衝件毛刺過大,這是由於刃口不鋒利或淬火硬度不夠,或者間隙過大過小,間隙不均勻......這些都需要我們細心檢查。

通過實物的講解與拆裝,我們對於冷沖模的基本構造更加了解,對於這種理論實踐一體的教學方式,我們都很喜歡,不再是那種呆板、沉寂的課堂,老師説然後我們再去記着這種方法不單單卧們記的不多,更重要的是效果遠沒有這種實踐來的直接。對於實訓希望時間還能夠再長一點因為我們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

模具設計心得體會篇3

xx年7月3日至7月9日,我到金華技師學院參加省浙江省模具製造技術技能人才師資培訓,雖然只有短短几天的培訓,但是收穫頗多,現將培訓內容做個簡單總結。

第一天是開班儀式,金華技師學院副院長方濤老師、省人社廳督查組馬友發老師和模具系主任祝國磊老師以及來自本省各職業學校的.40多名培訓教師共同出席本次開班儀式。隨着職業教育的不斷髮展,技工院校的教師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為此學校高度重視教師自我素質的全面提升,着力培養“雙師型”教師。在這些方面上金華市技師學院是走在本省前列的。

第二天我們開始正式培訓。首先,我們在一體化教室學習了路美芝老師主講的典型塑料模的基本知識。

1、成型部分(凸模/型芯、凹模/型腔):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前、後模,也是與產品聯繫最緊密的部位;

2、澆注系統:熔融塑膠從噴嘴引向型腔的流道,可分為:主流道、分流道、澆口、冷料井等;

3、導向機構:確定前、後模合模時的相對位置,一般有導柱、導套,必要的情況上,頂出部分也需導柱、導套定位;

4、側向分型與抽芯機構:當膠件存在倒扣即與脱模方向不一致的結構時就得使用行位,常見的形式:滑塊、斜頂、抽芯等;

5、推出機構:就是將膠件從模具中頂出的裝置,常用的有:頂針、頂板、司筒等;

6、温度調節系統:為滿足注塑成形工藝對模具温度的要求,在前後模所加的冷卻水道;

7、排氣系統:常見的排氣形式有兩種:排氣槽、成形零部件間隙;

8、支撐零件:用來安裝固定或支撐成型零部件以及前述各部分機構的零部件。

接下來兩天,我們在模具設計工作站學習了由朱彬彬、李冀晨兩位老師主講的《單分型面注塑模具設計》,其中主要以電腦操作為主,集中學習了ug軟件的模具開發功能,實現了典型塑料型芯型腔的造型、模具模架的設計、型芯型腔的加工軌跡生成,一步一步,精講細講使每位教師都掌握了其中的要領與方法。

第五、六天,我們利用生成的數控加工程序,在數控銑牀進行了型芯型腔的加工,通過機牀操作我們熟練數控銑牀的加工對刀與數據傳輸,並對工件進行了修正。然後我們在模具裝配實訓室把加工的工件進行了拋光、研配,並達到最終的尺寸和表面要求,最後,我們在試模機上進行逐一試模並完成了模具的全流程製作過程。

在這段時間裏,我要感謝金華技師學院的帶培訓的老師們,正是由於他們的認真教學和悉心關懷,才讓我們收穫到滿滿的教學果實,也要感謝學院的食堂和酒店等後勤服務機構,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食宿環境和安全保障。時間過得真快,短短7天的培訓即將結束,我受益匪淺,希望下次還有像在金華技師學院這樣的培訓機會,在此特別感謝部門的領導及前輩給我們創造這個學習的機會誠懇感謝!

模具設計心得體會篇4

在過去的三個星期裏面,我經過了自己的專業知識的實踐,內容當然就是我的專業模具。讓自己對所謂的模具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許多的以前的想法與觀點在這次實踐中受到了一個很大層次的正面的衝擊,進而逐漸的對它們產生懷疑,接着而來的就是改觀,又覺得的理由選擇的改觀。仔細一想,原來的自己的對專業的許多的看法其實是無知的,錯誤的。所謂的模具,並不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樣的容易,那般的簡單。開始感覺到那隻不過是極其幼稚,不敢面對現實的懦夫的表現而已。

看着一套又一套小型的模具的所有的組成結構,零件,件件零件的尺寸,想着它們該是如何的加工出來的?如何的進行工藝分析?怎樣做才算是最為經濟,最為科學的方案?這其中的指導老師的精心講解,對每套模具構成零件的逐步的耐心剖析,以及同學們的在不懂之處的積極的緊扣主題的提問,在那個產生實踐場所形成了一幅又一幅美麗的授業解惑的課堂畫卷,同學們擠出時間強抓着筆記,全神貫注的聆聽老師的解説之詞。就是連一向只對愛情,對遊戲情有獨鍾的好幾位同學,在那裏也是自發的拿出筆,拿出紙,在忙碌的強記點什麼東西,我想那一定是很重要的台詞。這些就如同是在接受祖國與人民的關於模具方面的檢閲一般,毫無退宿,毫無隱退,主動出擊,隨時期待着自己受到老師的發問。並不是因為都喜歡這樣的愛好,這樣的嗜好,而是在於自己心中有真貨,自己心中有真情。在風一樣流逝的歲月裏,三個星期如曇花一線,彈指最多可以與一揮間相提並論。

但讓我們自己學到的東西,那絕對的不是一般可以概括,也不是僅僅的再加上相當二字就可以了得的,絕對的該是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可喜的收穫方才罷休。慢慢的意識到,不是自己學不到,不是自己沒本事,沒能力學,而是在於自己敢不敢去學,想不想去學,有沒有學習的那股子衝勁。它的着實的參與,讓自己不得不把原先的許多的想法拋棄,讓自己不得從不一直以來的遊手好閒,無所事事中跳躍出來。其實那些只會危害自己,別人是不會對你投以一丁點的好感的,並不是因為別人都沒有一視同仁的雙眼,而是自己甘願選擇逃避,墮落。讓自己深深的認識到,只有選擇振作,去做,去思考,去學習,才會真正的有所收穫。

雖然短暫的實踐會漸漸的從自己的學習與生活中遠去,褪去,但是它給自己帶來的變化是永遠抹不掉的。那敲打鐵塊的聲響帶給自己的心靈美妙的旋律,時時的會在自己的耳畔響起。它雖然已經結束,但它給自己的對內心的理想,未來的進發並沒有停止。它就像是一個警鐘,人生路上的一個警鐘,時時告誡着自己,提醒着自己,要有所作為,事先就必須有所為,之後才有所成。然而它更像是一個在海中航行的小船的航標,時時指引着自己,向着明天,向着未來不懈的追求。

模具設計心得體會篇5

轉眼之間,兩個月的實習期即將結束,回顧這兩個月的實習工作,感觸很深,收穫頗豐。這兩個月,在領導和同事們的悉心關懷和指導下,通過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學到了人生難得的工作經驗和社會見識。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總結模具設計與製造崗位工作實習這段時間自己體會和心得:

一、努力學習,理論結合實踐,不斷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模具設計與製造崗位工作的實習過程中,我始終把學習作為獲得新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決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和方法,切實做到用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思想上積極進取,積極的把自己現有的知識用於社會實踐中,在實踐中也才能檢驗知識的有用性。在這兩個月的實習工作中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我們在學校學到了很多的理論知識,但很少用於社會實踐中,這樣理論和實踐就大大的脱節了,以至於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無法學以致用。同時,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也是彌補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時代,瞬息萬變,社會在變化,人也在變化,所以你一天不學習,你就會落伍。通過這兩個月的實習,並結合模具設計與製造崗位工作的實際情況,認真學習的模具設計與製造崗位工作各項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條例,使工作中的困難有了最有力地解決武器。通過這些工作條例的學習使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各項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務實的開展各項工作。

二、圍繞工作,突出重點,盡心盡力履行職責。

在模具設計與製造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對待每項工作。雖然開始由於經驗不足和認識不夠,覺得在模具設計與製造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鍛鍊的目的,但我迅速從自身出發尋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至於迅速的轉變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為使自己儘快熟悉工作,進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緊時間查看相關資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職責,另一方面我虛心向領導、同事請教使自己對模具設計與製造崗位工作的情況有了一個比較系統、全面的認知和了解。根據模具設計與製造崗位工作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的優勢,把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盡心盡力完成模具設計與製造崗位工作的任務。兩個月的實習工作,我經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評和領導的讚許。

三、轉變角色,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

從大學校門跨入到模具設計與製造崗位工作崗位,一開始我難以適應角色的轉變,不能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認為沒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點失望,開始的熱情有點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還是儘量保持當初的那份熱情,想幹有用的事的態度,不斷的做好一些雜事,同時也勇於協助同事做好各項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該幹什麼,這就是一個熱情的問題,只要我保持極大的熱情,相信自己一定會得到認可,沒有不會做,沒有做不好,只有你願不願意做。轉變自己的角色,從一位學生到一位工作人員的轉變,不僅僅是角色的變化,更是思想觀念的轉變。

四、發揚團隊精神,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協同其他同事。

在工作間能得到領導的充分信任,並在按時完成上級分配給我的各項工作的同時,還能積極主動地協助其他同事處理一些內務工作。個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團隊,才能實現最大的價值。實習期的工作,讓我充分認識到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團隊的精髓是共同進步。沒有共同進步,相互合作,團隊如同一盤散沙。相互合作,團隊就會齊心協力,成為一個強有力的集體。很多人經常把團隊和工作團體混為一談,其實兩者之間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優秀的工作團體與團隊一樣,具有能夠一起分享信息、觀點和創意,共同決策以幫助每個成員能夠更好地工作,同時強化個人工作標準的特點。但工作團體主要是把工作目標分解到個人,其本質上是注重個人目標和責任,工作團體目標只是個人目標的簡單總和,工作團體的成員不會為超出自己義務範圍的結果負責,也不會嘗試那種因為多名成員共同工作而帶來的增值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