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全國科普日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85K

全國科普日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全國科普日學習心得體會篇1

要弘揚科學精神廣大青年堅持把科學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利器,樹立科學精神、採用科學方法、加強科研攻關,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要成效,與全國人民一起為取得疫情防控的階段性成果作出了突出貢獻。

新時代中國青年弘揚科學精神,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觀。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其研究對象是人類全部的歷史活動和整個的歷史進程。要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學會、弄懂、做實,從宏觀角度來説,可以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國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中觀角度來説,可以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係,有效破除由資本的邏輯所構成的“人對物的依賴關係”問題,為工作、學習和生活提供指導;從微觀角度來説,可以處理好人與自我的關係,有效地消除文化虛無主義,提升自身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要學會科學思維,勇於開拓創新。一方面發揚開風氣之先的傳統,用敢於創新、勇於創新、善於創新的實際行動,推動創新意識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激發全體人民的創新智慧、凝聚全體人民的創新力量、釋放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不放,為推動改革發展搶佔先機、贏得主動、獲得優勢。

另一方面加強對各項工作的綜合研究、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在時間上明確遠近,用長看短、由近及遠、先後有序,這樣才能一步一個腳印,行穩致遠;在空間上明確大小,用大看小、積小為大、先易後難,這樣才能將大事做於細、將難事做於易,取得事業成功,推動國家發展。

三要堅持合力科研攻關,推動科學與人文融合。一方面要增強團隊意識,合力科學攻關,針對多學科專業交叉羣集、多領域技術融合集成日益凸顯的實際,緊緊依靠團隊力量集智攻關,整合科研力量和資源,最大限度發揮各方面優勢,才能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另一方面推動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既強調人文精神價值,又重視科學理性魅力;既善於運用實證方法研究社會科學問題,又善於通過人文科學的視角思考自然科學問題,實現科學研究與人文思考的互動、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交融、自然科學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科學運用,進一步凸顯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全國科普日學習心得體會篇2

新文化運動時期,文化先驅們為我國引進了“賽先生”,從此開始了我國的科學進程。時至今日,科學依然在我國佔據重要的戰略地位,科教興國成為了我國既定的國策。然而儘管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國不斷取得突破,卻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科研學術浮躁、“偽科學”盛行、公民科學素養低下都成了我國科學進程的絆腳石,因而弘揚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就尤為重要。

弘揚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養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一個國家的發達進步必須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推動力,而科學精神便是指引科學技術走向正軌的指路明燈。只有弘揚科學精神才能在全社會樹立人人懂科學、愛科學的良好氛圍,才能進一步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促進國家方方面面的發展。因此,要貫徹落實温家寶總理在科協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的指示,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全面提升科學素養。

弘揚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就是要弘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科學精神的實質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崇尚理性、勇於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這也是科學技術與生俱來的秉性,它要求人們在對待任何事情的時候必須從實際出發,摒棄浮躁,以務實的態度探索未知的世界,去揭示事情的本質以獲求真理。而我國目前學術界及科研領域剽竊、抄襲他人研究成果,誇大研究成果以騙取國家經費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素有“象牙塔”稱號的高校校園裏,也出現了師生共同炮製泡沫論文、虛假獎項等學術浮躁現象。這些具有欺騙性質的行為反映出科學工作者浮躁、不踏實的工作作風,明顯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無法在學術上進行創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着力弘揚實事求是的精神,腳踏實地地專注於科學與學術研究,創造新的科學成果。

弘揚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養就是要弘揚理性探索的科學精神。由“加碘鹽可抵抗日本地震引發的輻射”這樣一條假新聞引發的全國搶鹽潮以及下崗工人張悟本的“綠豆養生説”引發全民喝綠豆湯這些“鬧劇”,無不顯示出我國國民科學素養之低下。究其原因,是我國國民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理性探索的科學精神。面對社會上的傳聞和所謂“專家”的論斷,公眾不是進行理性的思考而是盲目的跟風,媒體輿論也不進行科學的查證就進行吹捧炒作,造成了虛假消息滿天飛,偽科學和封建迷信思想蔓延的嚴重局面。因此,應當引導全體國民形成一種理性探索的科學精神,面對一切問題都頭腦冷靜地進行分析,運用科學知識去破除偽科學和封建迷信思想,從而提升全民的科學素養。

弘揚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養的目的在於在全社會範圍內形成學科學、愛科學、尊重科學、運用科學的良好氛圍,以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進行科研和學術,以理性探索的精神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唯有此,才能進一步提升我國國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素養,才能朝着建設世界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才能使中華民族在未來的競爭中佔領先機。

全國科普日學習心得體會篇3

2020年是新中國成立71週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面對新徵程新使命,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勇做科技報國的踐行者和示範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者和築夢者。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精神。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夢想精神,中華民族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自西學東漸以來,有識之士為科學救國而奔走呼號,空有才華卻報國無門。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科技工作者才真正實現了科技報國、科技興國的人生抱負,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時空中,閃耀着一代代科學家奮力前行的奪目光芒。同樣的愛國之情、同樣的報國之志、同樣的卓越之才,他們心中想的都是祖國、是事業。在深海的驚濤下,在荒島的風沙中,在最美的年華里,在投身新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那些“用熱血去守護、用生命去捍衞”的故事從未間斷。追夢一生,他們把中國夢播種在廣袤大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接過前人的精神火炬,披荊斬棘、砥礪前行,湧現出以李保國、南仁東、黃大年、鍾揚、王逸平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典型,他們以豐碩的創新爭先成果,詮釋了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濃烈情懷,無愧於民族脊樑、時代之光。

不同的時代,共同的精神品質;不同的行業,共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貢獻,共同的目標追求,折射出科技工作者品質之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美、中華民族精神之美,美美與共,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的時代觀照。不管時代如何變化,這種精神始終能夠薪火相傳並愈加煥發出勃勃生機,召喚激勵着更多科技工作者奮勇向前。

新的時代更需要偉大精神。當前,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亦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盪。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僅打開了國際科技競爭制高點爭奪的機會窗口,極大重塑着全球創新版圖,更進一步推動了科技與經濟、科技與社會、科技與人的全面發展、相互交織、深刻影響,國際體系在各種制度、體制、機制的不斷蜕變中正呈現新的面貌,國際關係內涵發生深刻變化,我們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

面臨百年未有之時代大變局,應對創新的複雜性和全球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們能否在新科技革命的激烈競爭中勇立潮頭,既取決於我們的發展戰略、創新制度是否完善,取決於人才培養是否科學,更取決於精神氣質是否彰顯。我們比以往更加強烈地需要科技工作者秉承國家使命、人民情懷、引領潮流、大力協同、化育新人的精神氣質,爆發出更強大的時代感召力和引領力。

全國科普日學習心得體會篇4

當前,我國正處於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與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正處於經濟增長方式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在這場轉變中,科學技術深刻影響着國家前途命運、深刻影響着人民生活福祉。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擔負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歷史重任,堅守初心、踐行使命,迎難而上、搶佔先機,善於創新、敢於實踐,用責任、毅力與擔當創造出一個個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贏得了世界同行的尊重,向全世界展現着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用實際行動書寫着一個個創新奉獻的故事,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們每一名黨員幹部都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為榜樣,認真學習他們報國為民的初心,自覺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起磅礴力量。

首先,要學習最美科技工作者,堅定理想信念、踐行初心使命。接力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精神火炬,堅定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理想信念,把個人夢想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進新的長征。

其次,要學習最美科技工作者,做真抓實幹的建設者、推動者。始終把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在工作中敢於迎難而上,善於創新,善於思考,埋頭苦幹、真抓實幹,勇於擔當,做疾風勁草,當烈火真金,以累累碩果踐行初心使命,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堅決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以實際行動詮釋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赤誠。

接力精神火炬奮進新的長征。“科技三會”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我們正闊步走向偉大復興的“新長征”。科技工作者作為時代中堅、社會之光,要自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知識分子當以報效祖國和人民為抱負”的殷殷囑託,不畏任重,不懼時艱,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科技強國偉業,洞察變革於端倪,補短板、增長板,擺脱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打造未來競爭新優勢,拓展全球視野,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在奮鬥中成就創新夢想、實現人生價值。

全國科普日學習心得體會篇5

一百年前,民族危難之際,風雷激盪之時,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和革命青年,擎起“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在追求真理中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激發了全民族的偉大覺醒。自此,科學之光在這片古老大地上燎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追求進步和光明,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

五四運動開啟了近代中國的科學啟蒙。一個世紀以來,我們始終崇尚科學,堅持用先進理論、知識和技術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國家經濟發展,在科技創新引領下走出一條富國、強國之路。但同時也看到,時至今日,我們全民科學素質依然不高,對反科學、偽科學的辨識能力依然不強,“賽先生”還沒能真正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液。所以,關於弘揚科學精神,在今天看來仍然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且看彼時,科學作為五四新文化的旗幟,從舶來之日起,就不是簡單的科學技術的引進,也不僅僅指具體的科學知識和對自然科學的具體研究。它更強調與封建迷信、矇昧無知相對立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認識和判斷事物的科學方法,意味着科學話語共同體的形成。

科學自誕生以來,就天然帶有與舊世界觀鬥爭的基因,達爾文的進化論、哥白尼的學説莫不如是。科學世界觀顛覆舊世界觀是摧枯拉朽的。實證主義和原子論的科學觀,提供了一種新的社會構成原理,將個人視為社會的形式平等的原子,把個人從血緣、地緣和其他社會網絡中抽象出來,從而瓦解了作為王朝政治和宗法、地緣關係合法性理論的理學世界觀。正是依據這種新的科學觀來建設規劃新學堂和新知識,以及由此生髮的反對愚昧落後和迷信盲從的科學精神,猛烈衝擊了我國幾千年來的封建舊禮教、舊道德、舊思想、舊文化,因而“科學”在五四時期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紀念五四100週年,“科學”是一道濃重底色;而再過100年,“科學”還會越來越重要,將是時代發展和科技強國路上中國青年一代最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然需要我們繼續高舉科學的大旗——它包括對科學真知的不懈追求、對經世致用的責任擔當、對科學文化的價值傳承、對科學倫理的嚴遵恪守、對科學普及的傾力投入,從而讓科學精神真正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