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57W

“知行合一,立德樹人”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如何培養良好校風(家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有好老師的標準:“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心中有學校。心中有學生,心中有責任,心中有謙德。“欲成生之德,先立師之德;知行合一,立德樹人。”

《弟子規》總論:“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瑾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如果我們把《弟子規》比作一棵參天大樹,“入則孝”是根,“出則悌”是幹,“謹”和“信”是枝,“泛愛眾”和“親仁”是開花結果,“餘力學文”就是這棵參天大樹留給後人的一片陰涼庇廕後人。就是把《弟子規》所彰顯的道德價值觀轉化為文字,轉化為語言和行動去感化人。生命力建設千條路孝是起點“百善孝為先”;要處理好悌道關係,友愛兄弟姐妹。延伸到單位做到“個人服從組織,下級服從上級。”尊敬領導,團結同志,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共建共享;要謙虛謹慎不傲慢。“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做到“泛愛眾”要廣施愛心,親近有仁德的人。“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古人講大同社會,總書記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北宋著名理學家、關學領袖張載“四為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了凡四訓:“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勿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既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既一日無步可進。”

十九大倡議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回到宇宙整體,最終達到“去自我”,“去自私”的境界。《弟子規》出則悌部分對一個人的建設力,和諧力,生命力的訓練,是一個階段性訓練過程,遞進過程。中華美德的核心,生命的保潔,保健,人格的核心。

餘力學文重在立行“知行合一,立德樹人。”

《弟子規》的價值追求是和諧;行為模式是禮和樂;學術範式是先立德樹人後追求效率。即先進行心性教育和道德教育,再進行知識和技術教育。知是點——術是線——學是面——道是空間。雙法字理“七字根”漢子的立體空間。

《弟子規》概括認識—建立宏觀概念。

“入則孝”篇的認識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呼命教責”主動性到強制性的漸進過程。體現的是人的行動力,執行力和反應力。用責來保證一個人反應力的底線教育。所以道德是法律的上線,而法律是道德的下限。小到家庭,大到社會、國家、民族、人類包括宇宙它是一個整體性訓練。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説:“人間如果沒有愛,太陽也會熄滅。”足見愛所藴藏的驚人能量。真正的愛不是利己,而是利他。是不求回報的真正付出。我們的祖先總是諄諄教誨我們“要有愛心,要學會愛人,愛物,愛宇宙,只要心中有愛,我們就會有強大的能量”。這便是孝經所言:“因親以教愛,因嚴以教敬。”生命力建設的核心四要素“快勤敬順”。提高生命力,增強生命能量第一反應要“”,行動要敏捷。第二要“”奮,奉獻。第三要有“”畏心。第四要“”。

冬則温夏則清,晨則醒昏則定。”“温清省定”體現的是人的感受力。沒有感受力就沒有行動力。要“光明磊落做人,小心謹慎做事。”“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講的是對一些生命細節的態度。“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這是我們倫理道德修養的第一步,所以本分做人,謹慎做事。孝敬老人,夫妻恩愛,兄友弟恭,關愛孩子,報效國家,敬畏天地等等都是我們獲得生命安全感的正確選擇。古人的外在訓練都是在完成內在心的質量,心的品質,人格的質量。它是為了人格的完成做服務的,特別在乎細節的雕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養成教育“生命的全息性”。“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怡親羞。”黃帝內經講“起居有常,飲食有節,不妄作勞。”要想讓我們的生命能量處在一個保持的狀態,就要活在現場裏,“不起雜念,不走神”。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事。是善舉還是惡行,從而自覺的趨利避害,棄惡揚善。

古人認為:“精氣神”是能量的三個狀態。“精足不思欲,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功夫“反省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小到跟蹤自己的念頭,培養內心定力,不走神。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怡親羞。”克服傷身和傷德的致因,讓親人放心。郭文斌先生以弟子規中的這兩句訓諭告訴我們:“夫妻關係”的重要性。是倫理學、道德學、行為學的話題。“夫妻關係”在家庭和社會建設中的重要性。是陰陽調和之道,男人要陽剛,女人要温柔。是齊家處世之道。夫妻關係處理不好一傷害各自身體,二傷害父母,三傷害孩子,四傷害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五危害社會。

建設幸福家庭記住兩句話:“幸福是能量變的不是對象給的;做丈夫與做妻子是兩門功課。”處理好五種能量關係:“能量歸位、能量互補、能量淨化、能量同頻、能量積累。”

能量歸位—男剛女柔,各自做好自己的功課,各行其道。放大丈夫的陽剛之氣和擔當感,男人要像太陽,給家庭以温暖和方向。放大妻子的柔靜氣和賢惠感,女人要向大地包容萬物,長養萬物;女人要温柔似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能量互補—補位不越位,夫妻能量互補不消減,不埋怨,不抱怨,任勞任怨,任勞不任怨幹了也白乾。不挖對方牆角。做到常看對方優點,長處,好處,難處,看對方的不容易,經常欣賞對方,常讚美對方。

能量淨化—經常檢查自己的錯誤,有懺悔精神。修謙德,惟謙受福,有自省精神,把“我錯了,我愛你。”融入到生活中,永掛在心頭,變成意識之光。

能量同頻—夫妻要有相同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培養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追求。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頻共振,產生共鳴。量子糾纏,量子互動。三觀不同生活目標難以統一,方向相悖最終失和。

能量積累—不斷用相互理解,相互敬重,相互幫助,相互恩愛,相互關心,相互照顧來積累和增強夫妻之間的生命能量。家庭才能永葆和諧,幸福才能永駐心間。

實現家庭幸福夫妻關係是第一責任關係,但並非唯一的責任關係。夫妻關係、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婆媳關係、兄弟姊妹關係、同事關係(鄰里關係)、上下級關係以及一切生命共同體的關係,都對和諧家庭的實現和幸福感的獲得關係重大,只要我們謹記《弟子規中》“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這句訓喻,按照兩句關鍵的話和五種關鍵的能量關係,來處理夫妻關係和家庭關係,就一定能獲得幸福。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講述了以德報怨的高難度人生境界。古人講:“受了受了,一受就了,不受不了”大肚彌勒和尚《偈子》“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説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跌倒;有人唾老拙,讓他自幹了;你也省力氣,我也無煩惱;人平道不平,人弱心不弱。”給了我們重要的心理暗示,當我們遇到誣陷、嫉妒、仇恨應該像彌勒菩薩把它裝在大肚裏邊。學習大肚彌勒“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立定腳跟做人。“宰相肚裏能撐船”不管對方對我們好不好,我們對對方百分之百的好,離婚的就沒有了,和諧度提高了,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就提高了。老人能得到安養,孩子能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一”這個整體無限擴展到萬事萬物。《禮記》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人不獨其親,不獨其子;使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無聲。”這句訓諭告訴我們,用貼心和孝心勸諫父母親人,用忠心和恭敬心勸諫領導,用愛心和關心勸諫同事,同學,朋友。我們不僅要有勸諫的熱場,更要有勸諫的智慧和方法,才能收到圓滿的效果。勸諫在方式方法上一定要注意,用“忠恕”之心,由己推彼,再由彼推己的體諒之心,是一種內心角色不斷轉化的“將心比心”。如果做到了就能跳出沒完沒了的“冤冤相報”深潭。享受“親愛”與“和平”帶來的無窮快樂。這就是古人崇尚的“仁者無敵。”明白這個道理就能“以德報怨”。

諫不入悦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一次進諫不成,再找機會反覆進諫直至他改過。一方面語言上的進諫,一方面行為上的進諫。“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通過勸諫的智慧和方法幫助他們改正過錯,提升我們的整體能量。勸諫的方法用“怡吾色柔無聲,諫不入悦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不能得理不饒人,要以理服人,以心換心,推心置腹,不能以勢壓人,更不能事理傷人。增廣賢文講“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惟謙受福,驕慢致禍”,最好的進諫就是把榜樣做出來,以表率行動和榜樣的力量感染影響對方。一個成功的勸諫者必須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要以言進諫和以身進諫相結合,講究方法,把握時機,學會察言觀色,洞悉火候,開動規勸智慧,附身力行,榜樣感染,典型帶動,正確行動把事情做出來,身先士卒。“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身教勝於言教。身先垂範把正確的事情做給對方看,把正能量傳遞給對方。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是不離牀。”“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城,事死者如事生。”愛是人類最美好的體現形式,愛要落實到行動上,善事父母,把對等的愛返還給父母。從父母呼應勿緩講起,反映力,執行力,感受力,勸諫力,以恰當的心態對待。“雖然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孝親尊師,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生前生後都要禮敬善待,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親人最好的懷念是“化悲痛為力量。”中國人的現實親人去世,“七天祭”,“百日祭”,“一二三週年祭”,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出則悌”篇的認識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古人認為:“善事父母為孝,善待兄弟為悌。”“悌”本義是敬愛兄長,延伸為“兄友悌恭”,做到兄友弟恭並不難,就是哥哥姐姐要關愛弟弟妹妹,弟弟妹妹要恭敬哥哥姐姐。而要把悌道落細落小落實,兄弟姐妹之間就要把財務看輕一點,矛盾面前相互忍讓,利益面前相互謙讓。一個人能夠把悌道踐行到無我恆順,達到不求回報的時候,以此帶來的無比幸福感,讓我們強烈感受到“利他”本身的“自利”。就能增強生命力,提高生命能量。再擴展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如果説“孝道”是我們向上的愛,“悌道”就是平行方向的愛,悌道也是一種孝道。如果我們做到了“兄友悌恭”那麼就是對父母的孝。反之,如果兄弟反目,兄弟相殘,同袍相煎,那將是對父母的大不孝,対國家的大不忠。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的“八德”中“悌”排到第二位,依次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惟謙受福”,修謙德要落實到“改過遷善”上。改過是讓自己所修的德行不會漏掉,遷善是“”的繼續積累,“未及行善,先行改過。”假若自己的過失不能改掉,即使不斷行善,好比一個木桶有了一個洞,再怎麼加水也會漏光。同時改過也是遷善,古人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曰:“知恥近乎勇”。休學的關鍵在於善於發現自己的錯誤,勇敢地改正自己的錯誤。改過要從“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性歸柔,德存厚,歸本性,入本位,盡本分”。擁有謙德在高處可光照萬物,在低處可承載萬物。內生境界高得不能再高,外王姿態低的不能再低。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幼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強調的是要建立長幼有序的次第關係,是喚醒培養恭敬心。孟子認為“惻隱之心是仁的發端,羞惡之心是義的發端,辭讓之心是禮的發端,是非之心是智的發端。”有仁才有義,有義才有禮,有禮才有智。惻隱、辭讓、是非、善惡的核心又是恭敬。《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定靜安慮得”五種成人要素,強調了生命的行姿,生命的端莊。如功夫界的“站如鬆,坐如鐘,卧如弓。”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長者坐命乃坐”這句訓喻實質上就是通過被動性訓練讓人學會“等待指令”。孔子明白這一點“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錢氏家訓:“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被動性教育是讓我們遵循規律,不要妄動。宇宙有宇宙的規律,依律而行,則萬事萬物和諧共處。不從規律,則萬事萬物定混亂。從社會學的角度説:“長者坐命乃坐”這句訓喻也是在教導我們遵守規矩,規矩即規律。中國人常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守規矩則上承天道,下合地道和人道,並能實現自然,宇宙的同頻共振。就如老子講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把善事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內涵外延無限擴展。當每一個人把別人的父親當做自己的父親,把別人的兄妹當成自己的兄妹,那麼可以想象共產主義世界已經實現了。已經達到“為一切生命奉獻”“為人民服務”的偉大生命力量。體現了孝道和悌道的價值境界“恭敬、恭順”,包含着人情和人倫的温暖。

“謹”篇的認識

“謹”療愈性,短暫性。謹慎,持重,謹慎認真,小心妥善圓滿。“守身如玉,積德勝遺金”。生命力是永恆的。遠大的目標,宏大的主題,美好的理想還得從“落細、落小、落實”開始。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是講對時間的珍惜,習慣的養成可以在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中形成,強調生命的“嚴謹性”。“起居有常,食飲有節,不妄作勞”要養成規律性作息習慣提高生命力,克服惰性的必修課。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是講對身體的珍惜,要養成講究衞生習慣,自我保健的習慣。“衞護生命,維護健康”。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是講外在對自身的尊重。強調身姿的端莊感。要養成自我端莊的習慣。平素做到“衣冠楚楚,端莊優雅”的形成習慣。習近平總書記講:“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生命力建設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一個人心靈投射。在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太快,生活壓力太大,要提高效率感,就要培養我們的秩序感。借衣物收納養成秩序感。

好習慣的力量助人上進,壞習慣的力量讓人頹廢。習慣決定着我們的未來。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説:“種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種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太快,生存壓力太大。學生也同樣,學習、擇校、就業壓力很大。這就迫使人們想方設法提高學習、生活、工作效率,為此花費了太多的精力,付出了太多的代價。但是,不少人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效率”恰恰體現在“秩序”之中。要想提高“效率感”,首先就要培養“秩序感”。

沒有秩序等於沒有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家庭成員沒有輩分之分等於沒有了秩序,家就會亂套;單位沒有秩序,工作沒法開展;道路沒有秩序,車子亂闖,後果不堪設想;學校課堂沒有秩序,教學無法進行······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這幾句訓喻規勸我們要養成節約的習慣。不攀比穿名牌,但也不失身份,衣裝得體,不失文雅。

對飲食,勿揀擇。讓我們養成平等心和公正心。將如何做到“不揀食,不過食”。就能訓練我們的平等心,適度心

“食適可,勿過則”。強調的是“”,教導我們要飲食適中,剛剛好,在飲食中注重“一半原則”,千萬別過量,過量傷身,這就是適度性。

舉一反三聯想到“對學習的不偏科,對親人的不偏心,對人言的不偏信,對是非的不偏見,對錯誤的不偏袒,乃至治國理政中的親疏偏用,禮法偏廢”等。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一旦喝多了就會醜態百出而丟臉。實際上喝酒的弊端並不是一個醜字就能概括得了的,郭文斌先生認為酒不但青少年不能喝,成年人也應少喝,最好不喝。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園,拜恭敬。”訓喻規勸我們要養成從容感和正直感。而內在的從容端正和外在的正大光明,要從日常舉手投足去建設,從“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園,拜恭敬”中去建設,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建設,從一個個細節去建設從容這個大廈。歷事練心,練就我們的恭敬心。

中國人也有自己真正的成功學和經濟學。真正地學習好古聖先賢的智慧經典,方能把握這兩門兒學問的真髓。《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正是經典的同心圓。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的訓喻告訴我們這是通過我們外在的行姿來規範我們的心念,淨化我們的心靈,最終提高我們的生命力。

“四勿”進出門時,腳不要踩在門檻上,站姿端正,不要用一條腿支撐身體斜靠着門或牆;蹲坐時不要岔開兩腿,兩腳併攏,膝蓋端莊;不插手,不要蹺二郎腿,不抖腿,否則顯得你沒有教養。用四種行姿來規範心念。

緩掲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稜。”到“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講解到現場感由粗糙的(身體層面)到精準的(心靈層面)的訓練。

《弟子規》這幾個場景都在訓練我們的現場感,所謂現場感,就是任何時候讓“身、心、靈”全在現場,不走神。類似於中國古人講的“活在當下”。但比“活在當下”更有描述性。除了時間的當下感,更有空間的現場感。操作層面既要身到,也要心到,更要神到。這幾句話就是訓練我們的慎獨力,莊重感,恭敬心,並找到現場感。找不到現場感,就找不到幸福感,意義感,力量感,存在感。

事勿忙,忙多措,勿畏難,勿輕略。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鬥鬧場”,“邪僻事”是信息概念,判斷情景。信仰是培養“慎獨”功夫,培養自己的意志力

習總書記講:“為歷史存正氣,為他人弘美德。反低俗,反庸俗,絕不做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的事情。對於這些現象做堅強的鬥爭。

西方的文化滲透顛覆活動一定要高度警覺,尼克松曾經發表的《不戰而勝》中説道:“當中國的青少年不再相信他們的傳統文化的時候,他們就要滅亡了。”

中國傳統文化是正大光明的文化,是提升我們人格境界的文化,是引人向內、向上、向善的文化。

歷史是一面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古人講:“治世之音安於樂,其致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致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中國文化恰恰是一個維護人類“永久性生存”的文化;是人類“羣體性生活”的文化;是維護人類“安全性生活”的文化。如果沒有整體性的安全,就沒有個體性自由。

習總書記説:“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家庭的前途和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啟動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尚有的無限量的光明智慧和能量。“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把幸福常常寄託在他人身上,是不穩定,不長久的。

做一個守規矩的人。首先守住細微之處的規矩,長養德行。不給別人帶來麻煩,不讓人反感,就是凝聚人心。

將入門,問熟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告訴我們“慎獨”的重要性。

“慎獨”六要素

“慎心”——在任何誘惑面前都不要動心。強化面對慾望大敵時,能夠把持自己強大的心力。

“慎始”——開弓沒有回頭箭,做任何事情從開始就要十分謹慎。

“慎終”——只有慎終才能追遠。一個人只有時時想到終點,才能善待起點。一個人只有熱愛生命,才能珍重生活。

“防非”——防“四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防欺”——要有“舉頭三尺有神明。”“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為無知。”那樣的敬畏心。

“防妄”——(妄念)慎獨功夫最後在降伏妄念上。

沒有了妄念就沒有妄動,沒有妄動就自然就沒有了妄果。所以“慎獨”就像一粒種子,我們播下什麼種子,就會開什麼花,就會結什麼果,果實總比種子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慎獨”實際上是自我身份認知。“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這兩句話教導我們,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起碼還藴含着兩層意思。為人處世要多給予,少索取;要多創造,少用度。我們一切行為都是由“心念”決定的。所謂:“一念成聖,一念成凡。”正是這個道理。“慎獨”追根溯源其實就是“心念”層面的“革命”。要通過靈魂深處鬧“革命”。卻除私心雜念,留下利他正念,則人的正氣自然就會升起。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心念慎獨”,則“社會慎獨”自然風成,國家必將強盛,民族必將昌盛。

“謹”篇所涉及的內容,從表面上看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小事,小到行住坐卧。灑掃應對,洗臉便溺,穿衣吃飯等等,似乎無關做人的大道理。但《弟子規》正是從這些小事入手,啟發我們在日常行為和生活細節中培養嚴謹力,養成規矩心,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規矩做人,才能培養我們的恭敬心,敬畏心和感恩心,才能有益於我們的人格成長。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户,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粧。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温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隳自甘,家道難成。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信”篇的認識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是教導我們做人要講信用。“誠信”首先要從説話做起,謊話騙人,胡言亂語斷不可行。

“話説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有太多的話。警惕“言多必失”,警惕“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警告我們流言誤人,惡語傷人,奸巧語害人,必須戒除。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教導我們在沒弄清事實真相之前,不要輕信傳言,更不要傳播謠言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教導我們“一諾千金”,不要輕易許諾。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教導我們説話要慢,要清楚。“自己説明白,讓別人聽明白。

“彼説長此説短,不關己莫閒管。”警示我們不要説人長,道人短,多管閒事,搬弄是非。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勸導我們看到別人的善行和優點要善於學習。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告訴我們看到別人的醜惡,要內省引以為戒。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勵。”教育我們要注重和提升自己的品德,才華和技能。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規勸我們不必羨慕別人優越的吃穿享受。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警示我們喜歡別人恭維別人和奉承別人的人,只會招來損友而失去益友

“聞益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告訴我們聞益則恐,聞過則欣喜的人,能聚攏益友良才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告訴我們“無心之過稱為錯,明知故犯就是惡,”並教導我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整個“信”篇的內容旨在教導我們要養成誠信的品格,做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泛愛眾”篇認識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青紫。勿諂富勿嬌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説。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知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凡取與貴分曉,與益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郭文斌先生告訴我們:“老天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陽光,大地平等對待萬事萬物,天地沒有分別心,才能天長地久,天同覆地同載。”“天人合一”整體,平等,天地精神“和睦共處,和諧共生。”“吾道一以貫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忠是本體心,沒有污染的意思。恕是將心比心,恕道的核心就是心的狀態。

,兩個人,“夫妻”、“父子”、“母子”、“天地”、“日月”。陰陽關係,心裏想着別人,讓我們有愛心,同情心,慈悲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天地精神,無私,平等生命狀態。

命運共同體”。“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帶一路彰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魅力。一帶一路共享中國發展紅利。

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有德行的人,自有名望。如何才能心懷仁愛,就是要愛萬物,愛自然,愛宇宙。“愛”從愛人開始,愛自己,愛家庭,愛社會,愛國家。互敬互愛,共建共享。“德高者,名自高”,心地靜時萬歸一。

人真正的顏值是這個人的內涵,真正的契約就是一個人的品德。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如此人生才有價值,才有意義。“關愛別人,就是關愛自己。”愛別人,就是左手愛右手。人生真正尊重的是內德,而不是外勢,有才能的人自有威望,人們真正尊重的是德行,佩服的是能幹而不是能言。要愛有德、有才、能幹的人,而不是愛那些徒有其表的人。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人的心量有多大,人生成就就有多大,心底無私萬事興。

人生的最佳狀態也是《弟子規》的精神——“心底無私天地寬”。意思是隻要人心底坦蕩無私,人的胸懷便要比大海,天空還要寬闊。人的內心沒有什麼慾望,正直,無私奉獻,心胸寬廣,學會包容。那麼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看起來都是美好的,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生命因為無私而精彩;人生因為無私而豐盈;家庭因為無私而和美;心底無私萬事興。“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家風建設新風尚。

“講和修睦”。不説別人是非,不講別人短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品節祥明德行堅定。”“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氣乃眾合,合心則事和。”秉承着“萬事和為貴,家和萬事興”的理念。反省,覺知,踐行和開發我們無窮的智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弟子規》的又一精神。被雕刻在聯合國大樓之上,作為世界人類關係的一個準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學説的精髓;是待人處世之法;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親人篇”的認識同是仁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告訴我們,芸芸眾生,千差萬別,平庸者多,仁愛者少。少是因為流俗的力量過於強大,從能量的角度來講,流俗向下,仁愛向上,流俗向外,仁愛向內,向上向內很艱難,向下向外很容易。郭文斌先生結合霍金斯能量極原理指出,當人向下向外尋找幸福時,就會進入不斷滿足慾望又不斷被新的慾望支配的惡性循環,隨之而來的是佔有慾、控制慾、表現欲和內心而生的愛恨貪夢。憤怒就像是狂風和洪流一般裹夾着人們,讓人無法自持,當不了家,做不了主,隨波逐流,這就是流俗的可怕之處。正如老子所言“眾人之所不得真道,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而要脱離苦海,就要上船,那些茫茫大海中的燈塔,船槳就是仁者,這是從人本身的離苦得樂角度講。從人格的提升意義上講,也需要親近仁者,只有親近仁者,才能漸漸擺脱生命慣性,進入精神軌道,去探求生命真諦、宇宙奧妙。郭先生非常形象地告訴我們,所謂仁者,是點亮了心燈的人,從夢中醒來的人,瞭解了生命真相的人,活明白了的人。就是孔子所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那種人,只有親近他們才能點亮自己的心燈,才能活的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我們的人生,才具有非凡的意義。無限風光在求仁。

“餘力學文篇”的認識

所謂文化就是“以文化人”之意,任何一種價值觀,任何一種文明形式都需要某種媒介“化”到人的內心,而“文”就是這種效果最佳,功能最明顯,時間最持久的媒介。這就是“餘力學文”的重要性。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這句訓喻告訴我們:學文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實踐和力行,終極目標是為了讓人成為具有“孝、悌、謹、信、愛、仁”品質的人。在家庭,父母要打好樣,在學校老師要打好樣,孩子就會效仿。真正的教育就是表演。把愛演給大家,把高尚演給大家,把公正演給大家,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演給大家。引申到治國理政等方面,告訴我們“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進一步強調身體力行的重要性。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強調了學文的重要性。只學文,不力行往往使人傲慢和浮華,只力行,不學文往往讓人狹意和固執。郭文斌老師強調要在知中行,行中知,螺旋式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要養成兩個習慣:一是立即把所學轉化為行動力;二是時時把經典和行動對照。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在於他既能學文,又能力行,既能垂文,又能明道,既是學習者,又是繼承者、弘揚者、表演者和展現者。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教給我們學文的方法論。這個到和《大學》開篇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個“在”有着同樣的奧祕。一方面是對注意力的強調,同時也是對現場感的強調。只有做到這三到,才能產生“信”,反過來只有內心有“信”才能做到三到。這種信是認知方式的同頻,價值觀同頻,審美觀同頻。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聖賢書是對宇宙和生命究竟認識,是根本性規律認識,這種規律是恆常不變的。尤其是對心性的研究,更是經歷了千百年的研究和時間的檢驗。能給我們“修齊治平”提供根本依憑。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讀書習文,研究學問一定要打深井。尤其啟發了我們讀書環境要清淨,只有境淨,才能心靜,只有心靜,才能心靈。”“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強調的是專注的重要性。同樣是讀書做事,為什麼有人能成功,有人卻一事無成。區別就在於他是否有持久力,郭文斌先生告訴我們這句話非常重要,藴含着古典教育的方法論。古典教育認為:“學習就像打井,最終是要打出水來,而要打出水來,就要井鑽朝着一個方面掘進。”這就是古人講的固定開慧。而要“得定”就要去除“慕心”,也就是現代人的花心,見異思遷心。一定意義上學習的意義就是培養不動心。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講的是讀書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鬆鬆垮垮,而要寬緊辯證,在這裏特別強調了功夫的感念。郭文斌先生《醒來》一書講到:“教育就是方向,習慣加功夫。”寬為限意味着方向,緊用工意味着學習習慣的養成加生命密度。最後結果是“滯塞通”。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這幾句訓喻告訴我們習文求學,有疑問當隨時做筆記,一有機會就向良師益友請教,務必切記明白他的真義。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就是讀書的環境一定要整潔。環境對人有誘導性,古人把這個叫做引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老子講:“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環境潔靜是一個人心靈潔淨的投射。一個潔淨的環境很容易讓人安詳,躁動的環境很容易引發人的躁動。氣場一定要給人一種清淨感。

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要從文化敬畏開始。如果對我們的祖先留下來的智慧體系都沒有敬畏感,我們怎麼談自信?怎麼談自覺?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磨墨是對一個人定力的訓練,是養神,養氣的過程。惜字紙,對文化的敬畏,如果對文字不恭敬,心就病了。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就是放書的時候有一個最合適的,最妥當的位置。而且是對準確性的訓練。萬物定時心亦定,還原本為終時用。當一個人養成事事還原,時時還原的習慣,他就能隨時回到原點。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雖然你有着急的事,那你也要把書本放好,你不能倉皇之間把書本亂扔,是嚴謹性的處亂不驚的一種素養的訓練。對一本書有損傷了,有缺壞了馬上要把它補上。你對書有一種珍重感,那麼我們的恭敬心就起來了。恭敬心提起來我們的能量就保住了。要愛護書籍,書籍是智慧的承載者,對書籍懷有敬意就是對生命懷有敬意,闡述了“心境互造”的多層涵義。

一位哲人説:“一本好書就是一粒火種,它能點燃我們的心燈,照亮我們的世界。”

非聖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只有聖人寫的書是能讓人明白事理的,能讓人從懵懂無知中醒來的。只有聖人寫的書它才是明白書,我們講這是醒來人寫的書,所以他們能夠幫我們讀醒來。從十一層夢境中把我們帶出來,這是生命的第一意義;聖人寫的書能帶給人們正能量。當一個人他不斷地讀聖人書的時候,事實上是在跟聖人進行能量交換;不是聖人寫的書可能存在錯誤的觀點,容易誤導讀者。只有聖人他是醒着的人,它是站在山頂的人,他給我們畫的線路圖是最準確的。聖人之所以是聖人,聖人能擁有今天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經過歷史檢驗的。《弟子規》源於《論語》是聖人訓。

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是聖賢文化,王朝更替,時間在變化,但是我們沒有更換聖賢文化這個系統,所以他讓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得以保持。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是《弟子規》的總結語。人人皆可為堯舜,就是不要自卑。為啥呢?因為所有人都是聖賢的種子。在親仁這一章講的很詳細,“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我們都是聖賢,只因為我們被流俗污染了,所以這裏它歸到對讀者的再動員,是給人們建立更大的信心,就是“勿自暴勿自棄”。你按照《弟子規》七個部分去做,我們人人皆可為堯舜。《弟子規》在這裏發出了一個倡議,讓人人都走在聖賢路上。“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作者表現出了從容,自信,關懷,慈悲。讓人人都可成為聖賢。

五十二集郭文斌解讀《弟子規》講的是《弟子規》精神,講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性。藉助113件事對個人的生命力建設,對家庭的生命力建設,対國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建設,包括人類的和平發展,我們能從《弟子規》裏面得到什麼樣的智力支撐和智慧支援。講《弟子規》重在用。走的路線是四個用,“可用、願用、常用、廣用。”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落細、落小、落實;在講的過程中如何讓當下人拿來就能用讓現在的年輕人聽了之後,對傳統文化產生信心;讓教育工作者聽了之後能夠用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把受教育者引向正途;讓社會管理者能夠用簡單的,輕鬆的方式對社會進行管理。

非聖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這幾句訓喻告訴我們:讀書要讀聖人寫的書,他讓我們明白事理,能讓我們從無知中醒來。平時我們要幫助孩子選擇聖賢經典,不要誤導孩子讀非聖書。

力行原則:一是超越原則,要超越平時的文字,重在精神;二是榜樣原則,要自己先學,給孩子、學生做好榜樣;三是快樂原則,要快樂學,學快樂;四是改過原則,學習要對照自己的惡習改正過錯;五是一半原則,要把握好度,做到剛剛好,追求中庸之道;六是落地原則,就是把所學的東西落細、落小、落實。

知行合一,立德樹人,提升五種能力

學習力、行動力、持久力、反省力、榜樣力。”

第一要有學習力。讀是立身之本,讀是一種修養的提升。讀什麼?讀《弟子規》。《弟子規》1080個字,360句話,113條做人做事準則。學什麼?觀看海口電視台錄製的52集《郭文斌解讀<弟子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國人。已被中宣部列為《學習強國》特別節目。中央電視台錄製的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被中宣部評為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品力作。

立德樹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弟子規》是全國人民的總家訓,總家規。《弟子規》是改造命運的施工圖,是幸福人生的導航儀,是生命使用説明書,是提升生命能量的加油站。

第二要有行動力。耕是生存之本,是立國立業之本。力行,落小、落細、落實。日常、經常、平常。迴歸學習,迴歸自我,迴歸家庭,迴歸本分。做老實人,做明白人,幹明白事,只管耕耘,不問收穫。但做好事,莫問前程。

第三要有持久力。要打深井,好學風,好家風,好門風要有持久性。擦亮家族品牌,擦亮學校品牌,擦亮民族品牌。一門深入,跟對老師,跟對團隊。一個人可能走得快,一羣人走得更遠。跟隨團隊與同道者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相聚是緣,珍惜當下。一羣人,一件事,一輩子,一起走。

第四要有反省力。提示我們要寫反省日記,寫反省日記就是發現,校正,改過的過程。立功、立言、立德。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為朋友交而不信乎?學不習乎?曾國藩三十歲立志做聖人,成聖人的祕密就是寫反省日記。每時每刻反省,念頭一出來就反省。一件事形成習慣,“種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種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學《弟子規》早晨讀一遍,白天照做,晚上讀一遍寫反省日記。反省自己今天有沒有“闖紅燈”。

第五要有榜樣力。打樣立範,教育者先受教育,上行下效。“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正止於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其不善者而改之。”

《記住鄉愁》第二季第11集,東明村——一門尚義,浙江省金華市鄭宅鎮東明村。鄭義門,一個家族壘居十五世同居330餘年,跨越宋、元、明三代,以義為綱創造中國家族文化史上令人稱讚的義居歷史。鄭義門非常看重子孫的教育,明朝開國文臣宋濂曾經在東明求學教書20餘年,對鄭義門有着深厚的感情。元、明、清三朝鄭氏家族共為朝廷輸送官員169人,卻無一人科考入仕,這169人幾乎都是因為道德高尚,而被舉薦做官的。,在祠堂會膳鐘的鐘聲裏,鄭氏義門竟然有序的生活十五世之久。鐘敲幾下告訴族人們你們要該幹什麼?比如説鐘聲響四下,大家就該洗漱完畢了,鐘聲響八下大家要有序進入到祠堂,男女老少分開站聽家訓,一起學習背誦家規。鄭氏家訓:“不妄説一句話,不妄做一件事。”絕不閒聊,要説對人有用的話。鄭氏家族168條家規嚴謹而細緻的規範家族人的行為,崇義尚禮的義門精神,早已融入到了家族的血脈中,直到今天仍然為後人們努力學習和傳揚。

學習隨感

不學不明理,經常遇事迷;動感發脾氣,傷人又害己。

非禮加抱怨,相互不搭理;錯了我愛你,早學早受益。

主動來認錯,常常讚美你;念頭要看住,守在現場裏。

無憂又無慮,幸福關愛你;互助又互愛,家和睦鄰里。

長學有毅力,身心精神氣;向上又向善,社會好風氣。

鄉風要文明,家風要良好;民風要淳樸,知行要合一。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男人不學習,一輩子做苦力;女人不學習,一輩子受委屈。在美好的時代裏,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在每一個匆匆的日子裏,用心生活,用心學習,善待自己,善待別人,好好感受生活的樂,生命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