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理論學習心得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87W

第一篇:理論學習心得體會

理論學習心得

理論學習心得體會

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徵的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竟爭日趨激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下面是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學習體會:

一、21世紀是教育和學習起核心作用的時代。

大學生對當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變化極為關注,但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瞭解還不全面、不深刻,認識和把握問題的能力還不強。要堅持“以學生為本”,深入到學生生活中,瞭解他們的所需所想,掌握他們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問題。從他們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出發來進行授課,講課中不迴避社會現實問題,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但要告訴學生是什麼,而且要儘可能地告訴學生為什麼。如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的教學中,應多聯繫我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遇到的一些新問題,針對學生的疑惑有的放矢地講解;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中也要針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最新變化進行深入分析。當前,由於互聯網的發展,大學生對最新信息的掌握已基本和教師同步,有的甚至已經超越了教師。過去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的某種“權威”已不復存在。教師在教學中應講好重點難點問題,能真正觸及學生的興奮點和關注點,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明白,講得讓他們信服,能為他們釋疑解惑。

二、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加強教學理念與方法的創新。要樹立研究型的教學理念,實現向研究型教學模式轉變。所謂研究型教學理念是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地促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通過師生互動推動教學相長。根據這一教學理念,課堂教學模式要實現以下轉型,即由教師授業解惑,向師生互動、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的互動式教學方式轉型;由單一的學校課堂教學,向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轉型;由傳統的應試型考核方式,向以提升理論思維水平和注重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考核方式轉型。這種研究型的教學模式,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

主動性、積極性,切實提高“原理”課教學的實效性。探究組織教學法。教師可通過多種方式,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計劃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學中,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主持人,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上採取師生互動的“體驗式”、“互講式”、“問題式”、“案例式”、“專題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來進行。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自覺地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落實在教育過程中,最根本的體現“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構成要素有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在教育過程中,學生不僅以客體身份參與教育過程,而且還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和接受道德觀念的主體的身份參與教育過程。學生的知識狀況,情感狀態,意志類型都會影響其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活動和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樹立“學生同樣是教學過程主體”的思想,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確立平等的關係,堅持以“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其教學的説服力和感染力。堅持“以學生為本”,不僅是教學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貼近學生實際,而且要分析解答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新穎活潑的形式,活躍教學氣氛,啟發學生思考,增強教學效果。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通俗地説,就是塑造學生靈魂。要學生對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有系統的理解和切實的運用。要從各門課程內容的特點和要求出發,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使各門課程相互補充、相互印證、相得益彰。要求每個教師下深功夫、下苦功夫,不斷探求其規律性,並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

三、創造性學習,提高競爭力,為學生成功奠定基礎

當今世界的科技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最可貴的品質是創造性。而創造教育應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心理品質、創造思維能力應是我們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這裏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自身的教學思想和自身的創造力也是一

個要探討的問題。創造力就是把已知的經驗和材料重新組合產生新的有價值的事物和思想的能力,創造性是個體在活動過程中其創造力的外現。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師,教師既可以創造性的為素質而教,亦可以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觀已不適應素質教育和創造教育,教師的認知特點、教學風格、教學方法和創造力均影響到學生的創造性。教學使學生獲得他們未曾擁有的知識,也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過程。作為教師的創造性不同於一般的行業從業者的創造性,他除要創造新的有價值的成份之外,更主要的是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所以教師的創造性重要的是起創造性的教學思想。教師的創造意識是對創造的需要、願望和動機,創造性的教學觀以培養創造性為目標。主要表現為:好奇心,質疑的習慣,探究的習慣,求異的習慣,富有想象,恆心和一絲不苟等方面。要有創造性的教學風格,主要表現為;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作風,尊重個性的教學作風,創造性的評價思想,民主教學作風,營造創造性的班集體等。還要有創造性的教學設計,一方面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安排,教學方法組合,教學手段運用等富有新意,另一方面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行探索式學習。教師的創造性是為了學生的創造性,教師也是隻有將創造性的教學思想,創造教學的能力和具體的創造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的創造潛能更好地發揮出來。對學生來説能能動地安排學習,有效系統的學習方法,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愛崗敬業為人師表

教師既是知識種子的傳播者,又是文明之樹的培育者,既是人類靈魂的塑造者,又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開拓者,是年輕一代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和光輝典範。因而,教師的言行是構成對學生影響的最現實的因素之一,它不僅影響着學生學習狀況及其效果,而且影響着學生人格等心理品質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發展水平。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清楚地意識到:正確認識自身的職業價值,倡導愛崗敬業,強化責任意識,是社會對教育職業道德的必然要求。因此,我要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1)愛崗敬業。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要對教育事業盡心盡力。我們選擇了教育事業,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努力創新。盡心盡

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任務,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受到老師的影響而努力學習,不斷進取。(2)關愛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理解和尊重。我們平等看待學生,耐心關懷學生。學生得到老師的關愛了,他們才會尊重老師,刻苦學習知識。(3)努力進取。作為傳道授業的老師,只有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學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學生認真。要提高我們的自身素質,這要求我們年輕教師多聽取學生和老教師的各種意見。並且自身不斷的學習,積極學習,不斷探索新教法。(4)以身作則。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學生均喜歡模仿,這將給學生成長帶來一生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時時刻刻為學生做出好的榜樣,凡要求學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為人師表,授之以道。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用自己的品德、修養、情操、作風、儀表;對國家、人民和社會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起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教師,猶如一台文明的播種機,通過不斷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品學兼優的畢業生,把文明的種子撒向社會四方,才使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和道德傳統得以代代相傳。在高校,由於大學生已具備了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們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不像中國小生只注意教師的一些外部特點,而更關注教師心靈深處的豐富內涵,他們最佩服的是既有淵博知識、又有崇高品德、樂於幫助學生的教師。這是我對師德師風的一些體會。自己要從以上各方面努力。堅持不斷的學習,使自己能在不斷更新的知識中汲取營養,能夠把自己所學奉獻給學生,更會在道德和作風方面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

第二篇:理論學習心得

篇一:理論學習心得

一、把學習當責任,增強學習的自覺性。

我認為,當幹部尤其是當領導幹部,有多大的職務就有多大的責任,要盡職盡責,就要站高望遠,具備能盡好職責的素質才能,素質才能主要從學習中來,從實踐中不斷學習中積累提高。因此,學習是自己的責任,是思想和工作的動力源泉,是一項重要任務。因為,我們所擔負的工作,不但要對自己負責,也是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作為一名領導幹部,其素質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着一方的事業和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而思想素質和工作能力是與學習的深淺,與理論功底直接相關的。實踐證明,要不斷提高自己,不斷改造自己,就必須不斷學習。不學習就會落伍,就會迷失政治方向,有的甚至會把能力用到歪門邪道上去,最終將被社會、被人民羣眾所冷落、所淘汰,得不到黨和人民的信任。如果學習不好就不能正確把握和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不能更好地運用新理論解決新問題,就必然造成工作質量低下或者失誤。工作不好就是對自己不負責的表現,也是對黨的事業和人民羣眾的利益不負責任的表現。因此,我深刻地體會到學習對自己、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都是一種重要責任。有了這種強烈的學習責任意識,就能主動自覺去學習,就能帶着思想和工作中的問題去學習,在學習和工作實踐中不斷改造自己和提高自己。

二、注重學習的量和質,在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區委學習中心組每年統一安排的專題學習,時間上給予了保障,內容上比較廣泛。一年來,我對區委統一安排的專題學習從未缺席,每個專題學習都專心聽課,認真做好學習筆記,並結合工作和思想實際,寫好學習心得體會文章。在擔任區委辦主任期間,能認真組織區委辦公室學習中心組的學習,利用各種形式,組織幹部職工進行學習交流座談,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等方法進行學習。同時,還十分注重強調大家主動自覺地學習,引導大家善於利用工作之餘,看書看報,關心時事政治。

在學習和工作實踐中,我深深感到學習與不學習是完全不一樣的,學多與學少也不一樣,學習膚淺與學習深刻也不同,能否理論聯繫實際,帶着問題地學,把學習與解決問題(包括思想和工作中的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收效更加不一樣。比如,在今年市第二屆運動會上,我區取得了金牌總數和總分第一的優異成績,在紀念抗戰六十週年紀念活動中,我區創作的東縱組歌和電影故事《東縱特遣隊》等作品受到廣泛的歡迎,五中上省一級中學、市一中江北分校、二小、十五小、上排國小和麥地國小等上市一級學校等就充分體現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學習與實踐結合的成效。因此,我認為,學習重在自覺主動,才能入心入腦。同時也必須有約束機制,要有量的體現,才能有質的提高。比如:對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等,都必須系統地學習,逐章逐節反反覆覆地學習領會,真正領會豐富的內涵和精神實質,才能對其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新論斷以及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有一個比較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同時,還再次學習了hjt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時的講話,使我進一步深刻地認識到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從而深深地感到,作為一名領導幹部,確實應清醒地正確認識自己,反省自己,經常以黨員領導幹部的標準來要求對照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貼近羣眾,是否貼近實際,是否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是否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是否符合改革與發展的潮流,始終保持一個黨員領導幹部應有的良好作風。如此這些,我是在學習中不斷深悟的,也深深感悟到既廣泛系統又有深度的學習,在深度上多下功夫,才能保證學習取得應有的效果。

三、講究學習方法,循學善進,力求學有所得。

在學習中,碰到比較多的實際問題是工學矛盾和學習效果的問題。我對區委學習中心組統一安排的學習輔導,只要不是因公外出學習出差或上級有會議無法請假外,都能做到服從中心組的學習時間。曾有幾次,早已安排好的會議或約定與有關部門下鄉,都因與區委中心組安排學習相沖突時及時調整安排,從不以任何客觀理由不參加中心組學習。所以,我參加區委中心組學習每次必到,從未請過假。除了中心組統一安排學習以外,我每天都堅持擠時間看書看報。我深深體會到,看書看報也是對自己有很大幫助的。比如:我比較喜歡看的《領導科學》、《黨風》、《半月談》、《學習研究參考》等,這些書刊雜誌內容也是很豐富的,很多文章我學習後都很受啟發和教育,對陶冶自己的思想和分析處理實際工作都有很大好處,對區委中心組學習的專題輔導內容進一步加以消化理解也有很大幫助。

在學習中,我還感到寫好讀書筆記和學習體會文章也是一種加深理解和掌握有關學習內容很好的學習方法。如果對學過的專題課,自己整理筆記,印象就深刻。結合實際寫心得體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帶着思想和工作中的疑難去學更能解決很多思想疙瘩和工作疙瘩。用理論上的基本原理,弄懂弄通實踐中的各種疑難,這種深入淺出,循學善進,結合實際的學習方法是很有實效的。

總之,一年來的理論學習,不但理論上又有新的長進,思想政治素質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及黨員先進性教育的過程中,更使自己感到長高了,望遠了。所以,學習給我帶來很多幫助,學習給我受益非淺,學習是人生名符其實的“伴侶”。今後,我將不斷加強學習,在中心組統一組織學習的基礎上,擠出更多時間更深入地學習政治理論和社會科學知識,使學習成為自己思想和工作的導航燈,指導和促進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不斷進步。

篇二:理論學習心得

通過學習我解新課改倡導的基本理念,最近認真閲讀學習了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一書。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對自己的今後工作有着極大幫助,現在就摘錄本書部分章節的部分內容,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我對“教學與課程”的認識

在新課改中,教學與課程的關係是我們首先必須擺正和處理好的一對關係。我們知道“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實體或內容,它規定‘教什麼’;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過程或手段,它規定學校‘怎麼做’;課程是教學的方向或目標,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和教學情境之外預先規定的,教學的過程就是忠實而有效地傳遞課程的過程,而不應當對課程做出任何變革。”針對這一點,再對照自己的教學,以往我在教學中,總是把教材作為教學的中心,因此常常出現教學過程和學生實際相脱離的現象,有時還為此想不通。現在我認識到我們的教學過程不僅是使用教材,同時也要注重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特別是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更要注重交際課程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注重交際課程的開發,這樣教學就不只是忠實的實施課程計劃,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為一體,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

(二)我對“互動的師生關係”的認知

我們知道“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就是師生,生生的交往。據此,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該書指出“交往是活動的最基本的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靜態的社會關係的總和,而是動態地表現出來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交往中,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在教學中,交往存在着師生間的交往和生生間的交往之分,而且是多邊的整體的交往。”這一點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交往能力,對於國小低年級來説,我們就必須重視學生的聽説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師生關係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係”“在師生關係中,學生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以上這些內容都告誡我們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線教師,要充分重視師生之間的交往,要站在民主平等的角度去和學生交流,要充分體現師生之間的親情,尊重他們,信任他們,把他們作為知心朋友,去關心愛護,這樣交往才會真實而富有情趣,才會很好的和學生溝通,才會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我們知道“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和互惠性”通過師生間、學生間動態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充分的放手給學生交往的空間,充分的給他們交往的自由,讓他們多方位,全身心的投入到交際之中,從而達到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

(三)我對“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的認識

我們總在強調素質教育,那麼什麼是素質教育,怎麼進行素質教育,在讀這本書前,我的認識並不是那麼深刻,例如我們問‘學習為了什麼’的時候,無論學生、家長還是教師,很少有人把發現和尋找新知識、解決問題作為學習的歸宿。在我們的教育概念中,學習就是教師傳授已有的知識,學生掌握確定無疑的知識;教材對學生來説,成了權威知識發佈的載體,導致了我們所諷刺的“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我們進行教學的目標。改革課堂教學必須由過去以知識為本位轉向以發展為本位,真正體現知識、能力、態度的有機整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由此我們想到我們現在的國小語文教學,特別是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很多教師仍然以學生的抄寫為教學中主要手段,忽視學生的實際水平,不願意讓學生從被動的亦或是盲動的接受和服從中解放出來,不願意去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自我探究能力,以學生考試中得到多少分來衡量學習的好壞,卻不願意和學生去溝通和交往,不願意考慮學生是否學會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否願意去傾聽別人的表白,是否願意去理解體悟別人的感受,一句話學生的素質是不是得到培養和發展,卻沒有很好的去研究。

為此該書也為我們指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1.我們要重視結論與過程的統一。文章指出“對一門學科而言,過程表徵該學科的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結論表徵該學科的探究結果,兩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什麼樣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必然對應着什麼樣的探究結論或結果,概念原理體系的獲得依賴於特定的探究過程與方法論。任何學科原理體系,不論暫時看起來多麼完備,它總是一種過程性、生成性、開放性的存在,總是一種需要進一步檢驗的假設體系,總是需要進一步發展為更完善、合理的概念框架。另一方面,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又內在於概念原理體系之中,並隨着概念原理體系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從教學角度講,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繫。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詰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所謂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以上理論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探究的結論,讓學生掌握概念理論,更要重視研究的過程,讓學生理解概念的真正內涵,從而達到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共同發展和提高。

2.強調認識與情意的統一。該書指出:“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認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學習過程中是同時發生、交互作用的,它們共同組成學生學習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對學習活動施予重大影響。如果沒有認知因素的參與,學習任務不可能完成;同樣如果沒有情意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生也不能維持。”我們知道“新課程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要素,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的價值,更強調人的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篇一:理論學習心得

一、把學習當責任,增強學習的自覺性。

我認為,當幹部尤其是當領導幹部,有多大的職務就有多大的責任,要盡職盡責,就要站高望遠,具備能盡好職責的素質才能,素質才能主要從學習中來,從實踐中不斷學習中積累提高。因此,學習是自己的責任,是思想和工作的動力源泉,是一項重要任務。因為,我們所擔負的工作,不但要對自己負責,也是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作為一名領導幹部,其素質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着一方的事業和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而思想素質和工作能力是與學習的深淺,與理論功底直接相關的。實踐證明,要不斷提高自己,不斷改造自己,就必須不斷學習。不學習就會落伍,就會迷失政治方向,有的甚至會把能力用到歪門邪道上去,最終將被社會、被人民羣眾所冷落、所淘汰,得不到黨和人民的信任。如果學習不好就不能正確把握和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不能更好地運用新理論解決新問題,就必然造成工作質量低下或者失誤。工作不好就是對自己不負責的表現,也是對黨的事業和人民羣眾的利益不負責任的表現。因此,我深刻地體會到學習對自己、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都是一種重要責任。有了這種強烈的學習責任意識,就能主動自覺去學習,就能帶着思想和工作中的問題去學習,在學習和工作實踐中不斷改造自己和提高自己。

二、注重學習的量和質,在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區委學習中心組每年統一安排的專題學習,時間上給予了保障,內容上比較廣泛。一年來,我對區委統一安排的專題學習從未缺席,每個專題學習都專心聽課,認真做好學習筆記,並結合工作和思想實際,寫好學習心得體會文章。在擔任區委辦主任期間,能認真組織區委辦公室學習中心組的學習,利用各種形式,組織幹部職工進行學習交流座談,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等方法進行學習。同時,還十分注重強調大家主動自覺地學習,引導大家善於利用工作之餘,看書看報,關心時事政治。

在學習和工作實踐中,我深深感到學習與不學習是完全不一樣的,學多與學少也不一樣,學習膚淺與學習深刻也不同,能否理論聯繫實際,帶着問題地學,把學習與解決問題(包括思想和工作中的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收效更加不一樣。比如,在今年市第二屆運動會上,我區取得了金牌總數和總分第一的優異成績,在紀念抗戰六十週年紀念活動中,我區創作的東縱組歌和電影故事《東縱特遣隊》等作品受到廣泛的歡迎,五中上省一級中學、市一中江北分校、二小、十五小、上排國小和麥地國小等上市一級學校等就充分體現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學習與實踐結合的成效。因此,我認為,學習重在自覺主動,才能入心入腦。同時也必須有約束機制,要有量的體現,才能有質的提高。比如:對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等,都必須系統地學習,逐章逐節反反覆覆地學習領會,真正領會豐富的內涵和精神實質,才能對其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新論斷以及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有一個比較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同時,還再次學習了hjt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時的講話,使我進一步深刻地認識到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從而深深地感到,作為一名領導幹部,確實應清醒地正確認識自己,反省自己,經常以黨員領導幹部的標準來要求對照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貼近羣眾,是否貼近實際,是否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是否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是否符合改革與發展的潮流,始終保持一個黨員領導幹部應有的良好作風。如此這些,我是在學習中不斷深悟的,也深深感悟到既廣泛系統又有深度的學習,在深度上多下功夫,才能保證學習取得應有的效果。

三、講究學習方法,循學善進,力求學有所得。

在學習中,碰到比較多的實際問題是工學矛盾和學習效果的問題。我對區委學習中心組統一安排的學習輔導,只要不是因公外出學習出差或上級有會議無法請假外,都能做到服從中心組的學習時間。曾有幾次,早已安排好的會議或約定與有關部門下鄉,都因與區委中心組安排學習相沖突時及時調整安排,從不以任何客觀理由不參加中心組學習。所以,我參加區委中心組學習每次必到,從未請過假。除了中心組統一安排學習以外,我每天都堅持擠時間看書看報。我深深體會到,看書看報也是對自己有很大幫助的。比如:我比較喜歡看的《領導科學》、《黨風》、《半月談》、《學習研究參考》等,這些書刊雜誌內容也是很豐富的,很多文章我學習後都很受啟發和教育,對陶冶自己的思想和分析處理實際工作都有很大好處,對區委中心組學習的專題輔導內容進一步加以消化理解也有很大幫助。

在學習中,我還感到寫好讀書筆記和學習體會文章也是一種加深理解和掌握有關學習內容很好的學習方法。如果對學過的專題課,自己整理筆記,印象就深刻。結合實際寫心得體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帶着思想和工作中的疑難去學更能解決很多思想疙瘩和工作疙瘩。用理論上的基本原理,弄懂弄通實踐中的各種疑難,這種深入淺出,循學善進,結合實際的學習方法是很有實效的。

總之,一年來的理論學習,不但理論上又有新的長進,思想政治素質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及黨員先進性教育的過程中,更使自己感到長高了,望遠了。所以,學習給我帶來很多幫助,學習給我受益非淺,學習是人生名符其實的“伴侶”。今後,我將不斷加強學習,在中心組統一組織學習的基礎上,擠出更多時間更深入地學習政治理論和社會科學知識,使學習成為自己思想和工作的導航燈,指導和促進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不斷進步。

篇二:理論學習心得

通過學習我解新課改倡導的基本理念,最近認真閲讀學習了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一書。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對自己的今後工作有着極大幫助,現在就摘錄本書部分章節的部分內容,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我對“教學與課程”的認識

在新課改中,教學與課程的關係是我們首先必須擺正和處理好的一對關係。我們知道“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實體或內容,它規定‘教什麼’;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過程或手段,它規定學校‘怎麼做’;課程是教學的方向或目標,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和教學情境之外預先規定的,教學的過程就是忠實而有效地傳遞課程的過程,而不應當對課程做出任何變革。”針對這一點,再對照自己的教學,以往我在教學中,總是把教材作為教學的中心,因此常常出現教學過程和學生實際相脱離的現象,有時還為此想不通。現在我認識到我們的教學過程不僅是使用教材,同時也要注重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特別是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更要注重交際課程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注重交際課程的開發,這樣教學就不只是忠實的實施課程計劃,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為一體,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

(二)我對“互動的師生關係”的認知

我們知道“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就是師生,生生的交往。據此,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該書指出“交往是活動的最基本的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靜態的社會關係的總和,而是動態地表現出來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交往中,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在教學中,交往存在着師生間的交往和生生間的交往之分,而且是多邊的整體的交往。”這一點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交往能力,對於國小低年級來説,我們就必須重視學生的聽説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師生關係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係”“在師生關係中,學生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以上這些內容都告誡我們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線教師,要充分重視師生之間的交往,要站在民主平等的角度去和學生交流,要充分體現師生之間的親情,尊重他們,信任他們,把他們作為知心朋友,去關心愛護,這樣交往才會真實而富有情趣,才會很好的和學生溝通,才會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我們知道“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和互惠性”通過師生間、學生間動態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充分的放手給學生交往的空間,充分的給他們交往的自由,讓他們多方位,全身心的投入到交際之中,從而達到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

(三)我對“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的認識

我們總在強調素質教育,那麼什麼是素質教育,怎麼進行素質教育,在讀這本書前,我的認識並不是那麼深刻,例如我們問‘學習為了什麼’的時候,無論學生、家長還是教師,很少有人把發現和尋找新知識、解決問題作為學習的歸宿。在我們的教育概念中,學習就是教師傳授已有的知識,學生掌握確定無疑的知識;教材對學生來説,成了權威知識發佈的載體,導致了我們所諷刺的“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我們進行教學的目標。改革課堂教學必須由過去以知識為本位轉向以發展為本位,真正體現知識、能力、態度的有機整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由此我們想到我們現在的國小語文教學,特別是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很多教師仍然以學生的抄寫為教學中主要手段,忽視學生的實際水平,不願意讓學生從被動的亦或是盲動的接受和服從中解放出來,不願意去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自我探究能力,以學生考試中得到多少分來衡量學習的好壞,卻不願意和學生去溝通和交往,不願意考慮學生是否學會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否願意去傾聽別人的表白,是否願意去理解體悟別人的感受,一句話學生的素質是不是得到培養和發展,卻沒有很好的去研究。

為此該書也為我們指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1.我們要重視結論與過程的統一。文章指出“對一門學科而言,過程表徵該學科的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結論表徵該學科的探究結果,兩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什麼樣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必然對應着什麼樣的探究結論或結果,概念原理體系的獲得依賴於特定的探究過程與方法論。任何學科原理體系,不論暫時看起來多麼完備,它總是一種過程性、生成性、開放性的存在,總是一種需要進一步檢驗的假設體系,總是需要進一步發展為更完善、合理的概念框架。另一方面,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又內在於概念原理體系之中,並隨着概念原理體系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從教學角度講,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繫。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詰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所謂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以上理論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探究的結論,讓學生掌握概念理論,更要重視研究的過程,讓學生理解概念的真正內涵,從而達到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共同發展和提高。

2.強調認識與情意的統一。該書指出:“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認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學習過程中是同時發生、交互作用的,它們共同組成學生學習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對學習活動施予重大影響。如果沒有認知因素的參與,學習任務不可能完成;同樣如果沒有情意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生也不能維持。”我們知道“新課程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要素,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的價值,更強調人的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從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該書還指出“任何學科的教學都必須以人為教育對象,致力於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情感、態度、價值觀必須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內容中去,並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由此我們的國小語文教學,必須做到認知和情感的和諧統一,必須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有機結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的口語交際中必須體現學生的情感取向,認知態度和正確上網價值觀。這樣我們的國小教學,特別口語教學才會體現出新課標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的思想。

(四)我對“構建充滿生命力的開放的課堂立體體系”的理解

該書指出“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學教育與生活教育的融合。”,“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尊重‘兒童化’,發掘‘童心’、‘童趣’的課程價值”。我認為這一點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牢牢記住和把握的原則,我們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人是開放性的、創造性的存在,教育不應該用僵化的形式作用於人,否則就會限定和束縛人的自由發展”。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要懂得“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導人全面、自由、積極地生成。”由以上各點我們必須充分的認識到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我們絕對不可以把學生看作教師上課的配角,要充分認識到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做到師生互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當然要全面的推進素質教育,就要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以上的各點,我們必將培養出符合21實世紀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

以上是我通過學習《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一書後體會,他使我對自己的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看到了自己現代教育理論的缺失,也學到了更多的理論,我今後一定會更加深入學習,並用這些理論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以上心得如有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情感、態度、價值觀必須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內容中去,並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由此我們的國小語文教學,必須做到認知和情感的和諧統一,必須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有機結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的口語交際中必須體現學生的情感取向,認知態度和正確上網價值觀。這樣我們的國小教學,特別口語教學才會體現出新課標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的思想。

(四)我對“構建充滿生命力的開放的課堂立體體系”的理解

該書指出“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學教育與生活教育的融合。”,“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尊重‘兒童化’,發掘‘童心’、‘童趣’的課程價值”。我認為這一點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牢牢記住和把握的原則,我們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人是開放性的、創造性的存在,教育不應該用僵化的形式作用於人,否則就會限定和束縛人的自由發展”。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要懂得“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導人全面、自由、積極地生成。”由以上各點我們必須充分的認識到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我們絕對不可以把學生看作教師上課的配角,要充分認識到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做到師生互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當然要全面的推進素質教育,就要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以上的各點,我們必將培養出符合21實世紀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

以上是我通過學習《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一書後體會,他使我對自己的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看到了自己現代教育理論的缺失,也學到了更多的理論,我今後一定會更加深入學習,並用這些理論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以上心得如有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第三篇:政治理論學習心得

政治理論學習心得

2014年,建黨90週年,胡主席的“七一”講話總結了建黨以來我們祖國的偉大成就,並深刻剖析了新世紀新階段我黨面臨的問題。作為一名軍校學員,“七一”講話理所當然的成為我們了政治理論學習的重點,通過學習政治理論我有如下心得體會:

一、為什麼要學習政治學原理?

政治是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正如美國政治學家羅伯特·達爾在《現代政治分析》一書中所指出,“無論一個人是否喜歡,實際上都不能完全置身於某種政治體系之外。一位公民,在一個國家、市鎮、學校、教會、商行、工會、俱樂部、政黨、公民社團以及許多其他組織的治理部門中,處處都會碰到政治。政治是人類生存的一個無可避免的事實。每個人都在某一時期以某種方式捲入某種政治體系”。政治是人類過一種有組織的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們組織安排集體生活的核心機制。政治作為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主要方面,也是一個可以廣泛延伸的概念。就範圍而言,從幾個人組成的小型團體,到社區組織、行業協會和其他自治團體,再到國家、地區或區域、乃至全球性的組織和活動,幾乎無不帶有政治性質,“家庭政治”、“辦公室政治”、“政府政治”、“非政府政治”、“國內政治”、“國際政治”等概念的使用,正表明了政治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滲透和普遍存在。

今天,我們學習的政治學原理,不是學習那些從國小到

中學再到大學一以貫之的所謂“政治理論”教條,也不是講官場上跟風站隊舞權弄術的技巧,而是要探討認識和分析政治現象的方法。我們的目的,是要通過解析現實政治生活,探索構成一個良好的政治秩序的機制,以及實現社會“善治”的條件。

從理論上講,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必須是一個合理劃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界限的社會。屬於公共事務的,納入公共事務管理的範疇,由公共權力(政府)部門採用法律的、行政的、政策的多重手段去解決。屬於私人事務,由私人自己或私人之間去自行解決。一個秩序良好的政治社會,必需正確處理國家——社會——個人三者的關係:在什麼情況下,需要訴諸國家權威?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實行社會自治?在什麼情況下,又需要實現個人自由?

從實踐上講,需要我們界定國家權威的基礎和來源,國家權威的結構和實現形式;需要安排政府內部結構;需要界定政府與其他政治主體(政黨、社團、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關係;需要確立社會自治的原則和社會行為的規範;需要確定個人自由權利的內容和保障自由權利的機制。

説到底,就是要解決自由——民主——平等——效率——權威的關係問題,並探索解決這些關係問題的可行制度和實現途徑。學習政治學原理,就是要從理論認識和政治實踐兩個方面,探討一個“正義”的社會究竟如何構成;一個“正義”的社會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機制來保障。

現代歐洲的制度是不同力量(王黨分子和新興工業資產階級)政

治鬥爭妥協換來的;現代美國的制度是已經掌權的政治精英精心“設計”出來的。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專制統治之下,而專制的本質就是一個“獨”字:獨享、獨霸、獨裁。世襲制度廢除以後,各派政治力量都想着獨享權力,沒有出現妥協共享的局面。任何一派,在獨享權力之後,也沒有人願意在可能成為自己的約束力量的制度設計方面做出長遠投資,政治精英過於自信,相信自己不會出錯,結果制度上的缺陷被一再地複製。

設計一種聰明的制度,讓即使不“聰明”的人也不至於做大不聰明的事,和一心指望或堅信聰明的人辦聰明的大事,這是兩種不同的思路:前者尋求的是“好制度”,後者尋求的是“好皇帝”。好制度幾百年不變,好皇帝幾百年一個。如果中國人真的缺少大智慧,那麼,就讓我們改改思路,長長大智慧吧。

那麼,要長智慧,就從學習政治學基本原理開始吧。

“政治學原理”是有關什麼是政治以及如何認識現實政治生活的政治學入門課程。該課程在系統介紹政治學發展歷程的基礎上,重點講授分析政治體系的基本方法和概念,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能力。

通過學習“政治學原理”,學生可以獲得的主要收穫是:

1.瞭解政治學的基本內容和知識;

2.掌握政治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以及政治分析的一般方法;

3.在政治思維的一般訓練中,培養政治分析的能力。

二、政治學原理這門課程有什麼特點?

本課程有四個方面的基本特點:

1.課程內容和分析論述是建立在對於政治的社會本質——利益和利益關係基礎上的,所以利益和利益關係分析方法貫穿了全部課程的內容,因此,也可以認為,這門政治學是從利益和利益關係的角度出發展開對於政治和政治現象分析的,因此,利益和利益關係的分析是全部理論內容的起點和主線,因此,學生應該牢牢把握這一主線,來理解課程的其他內容。

2.課程按照層層展開的邏輯構成的。首先我們解析了政治的基本含義,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把政治理解為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係。然後,我們介紹了政治發展的過程。在第三章中,我們展開了對於利益和利益關係的含義和基本狀態的分析,由此説明了利益關係的基本內容是公共利益和利益矛盾,這一章的分析構成了全部政治學原理的基石。從這一章的分析中,我們沿着由公共利益和利益矛盾這兩個方面引出的兩條邏輯主線,從不同的層次和方面對於社會政治生活展開了層層分析。在政治關係本質內容層面上,我們分析了政治權力和公民政治權利的內容,政治權力可以看作是社會公共利益的要求的首要體現,而公民的政治權利則基本上是公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與公共利益以及相互利益矛盾的法律和政治要求的體現,這兩個方面構成了第三章的內容。第四、五是從組織和制度的層面上對於政治權力和公民政治權利進行的分析,其中國家是典型的政治權力的組織和制度體現,而政治團體

則是公民政治權利的典型體現。政黨則根據情況不同而不同,其中執政黨是政治權力的組織和制度體現,而非執政黨則是公民權利的體現。第六、七章的內容是從行為的層面上對於政治權力和公民政治權利展開的分析,其中治理是政治權力的典型行為,而政治參與則是公民政治權利的典型行為。第八章對於政治的文化層次進行了分析和論述。任何政治都是在發展變化的,第九章主要論述了政治發展問題。第十章對於民主的分析,是政治的基本價值要求,由於民主涉及到政治生活的各方面,因此,這一章也可以看作是政治學的總結。

3.課程具有基礎理論性。圍繞着社會政治的基本現象,課程展開的分析和論述具有基礎理論的特點,所謂基礎理論性,是表示:(1)所分析的政治現象是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基本的現象;(2)課程進行的分析和論述,是從一般性和普遍性意義上展開和進行的,因此,課程是對於所有同類政治現象的一般概括和論述,關注的是政治的一般性規律和特性;(3)課程按照理論邏輯進行的,而不是對於政治現象的簡單描述,這就是説,課程的重點在於是什麼和為什麼。

4.課程各章的基本內容是按照如下方面構成的:(1)特定政治現象的基本含義。通過辯析不同的概念,闡明有關的論述,形成有關政治現象的定義;(2)分析和説明這種政治現象的基本特點或者特性;

(3)説明這種政治現象的基本類型;(4)論述這種政治現象的社會政治作用和功能。

三、政治學原理課程的指導思想和課程目的是什麼?

《政治學原理》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

尤其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客觀政治現實出發,對於政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展開深入的分析和探討,並把它概括歸納、總結上升為理論形態。因此,政治學原理不是對於政治現象和具體形態的一般簡單的描述和陳述,而是對於政治及其發生發展的內在機理的理論論述。它主要解決的是政治現象“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是人們對於政治的理性認識和最高層次的思辯。同時,政治學原理不是對於現實千差萬別的政治現象的分別分析,而是力圖闡明一切政治現象的特點和規律的共相,因此,政治學原理的內容具有一般性。政治學原理的抽象性和一般性,使得政治學原理是人們認識、把握和分析政治現象的思想基礎,是掌握政治學各方面知識的理論基礎,是政治學訓練的邏輯起點。

政治學原理的這些基本特性和地位,決定了政治學原理的教學目的:

1.通過政治學原理的學習和訓練,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的基本理論,樹立正確的政治觀,確立從事政治研究和實際政治工作的支配性政治價值。

2.通過政治學原理的學習和訓練,使學生切實掌握分析和認識政治現象的基本方法,從而具備分析現實政治現象的基本能力,提高認識複雜的政治現象的水平,比較深刻而準確地把握政治現象及其發展的基本規律。

3.通過政治學原理的學習和訓練,為學習行政管理學的專業系

列課程作好政治理論和方法的準備,使他們能夠把政治學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於這些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進而深入領會和掌握行政管理學的專業知識。

第四篇:班主任理論學習心得

班級是學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單位,也是班主任進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組織保證。一個優秀的班集體對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要形成一個優秀的班集體,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

首先應確立班集體的奮鬥目標。班集體的目標,是指班集體成員共同具有的期望和追求,是班集體在各項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班集體如果沒有共同追求的奮鬥目標,就會失前進的動力。所以,一個優秀的班集體應該有一個集體的奮鬥目標。作為班級組織者的班主任應結合本班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制定出本班的奮鬥目標。不能太抽象、籠統,要讓學生們看得見、摸得着。

其次應培養正確輿論和優秀的班風。一個優秀的班集體要形成正確的輿論和優秀的班風去影響、制約每個學生的心理,規範每個學生的行為。正確的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級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薰陶、激勵的作用。在扶正壓邪,獎懲分明的過程中,輿論具有行政命令和規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內要注意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善於引導學生對班級生活中一些現象進行議論、評價,形成“好人好事有人誇,不良現象有人抓”的風氣。

再次應實行班級管理民主化、細緻化,充分發揮班委會和骨幹的核心力量。班主任工作只有細緻入微,才能使班級管理見成效,而在細緻管理基礎上還應充分發揮民主。班主任要有意識的讓學生參與管理,創設各種表現機會,充分調動全班每個同學的積極性,形成民主管理氣氛使學生自我表現心理得到滿足,民主意識得到培養,管理能力得到增強。俗話説“要想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把一個班級建設得更好,光靠班主任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要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他們就是得力的班幹部。有了這個核心,才能帶動全班同學去努力實現集體目標。

最後應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集體活動能發揮娛樂、導向、育人的功能,班主任要積極組織、參與學校各項有意義的活動,在活動中,促進學生相互關心,尊重理解和協作的關係。

班主任理論學習心得(2):

眾所周知,班主任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中國小教育工作的“神經元”,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班集體建設的指導者、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是學生思想道德質教育、完成教學工作計劃的得力助手。本人初入教育行業任職,對於班主任工作來説就猶如在大海里航行沒有指南針一樣,如今學習了關於班主任的書籍《現代中國小班主任培訓教程》讓我對班主任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以下是本人在這次班主任學習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班主任理論知識是指導班主任工作實踐的關鍵

理論是實踐的指導,實踐是檢驗理論的依據。在學習中我對班主任的含義、作用、角色、原則、工作方法、工作藝術等等理論知識有了深入的理解,這對我今後的班主任工作有了明確的指導作用,使班主任的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

二、愛心、耐心、民主、賞識、激勵是班主任工作的法寶

通過這次學習,我總結出了做為一位班主任,要帶好一個班就必須對每一位學生都有一顆愛心、耐心,對班級的管理都採取民主的管理體制,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班中一員,從而更努力地為班級做好每一件事情,同時他們還善於激勵學生讓每個學生在班級中都能享受到自己的成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班級中的小主人。我們知道班主任工作既繁忙又辛苦的工作,它不僅要教書還要做好學生各方面的工作,而學生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各性差異大,這就需要班主任付出大量的工作時間與精力。所以在今後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定努力做到對學生要有耐心、真誠地賞識學生,努力去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不斷以學生好的一面來激勵學生,使學生對自己有信心。

三、樹立以生為本的班主任工作理念

我們知道有什麼樣的班主任就會有什麼樣的學生。傳統的教育是更多地體現教師的作用,教師要求學生做什麼,學生就做什麼,是強帶有強制和強迫性的,這樣就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忽視了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個有自己思想的人。而現代教育觀則着重強調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也看作是學校的主人,而且要求班主任的工作處處以學生為中心,在選擇教育方法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的特點,弄清學生想什麼,關心什麼,要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因材施教,嚴格管理,正確引導是以生為本教育觀念的主線。

認識到這些以後,我堅信,在今後任職班主任管理班級的工作中我一定多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樹立以生為本的班主任工作理念,還學生一個屬於學生自己的天地。

第五篇:教育理論學習心得

今年暑期我學習了現代教育理論學習文選,感受頗深。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徵的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竟爭日趨激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21世紀也是教育和學習起核心作用的時代。要實現課程改革的創新,必須從根本上實現教育理念的轉變。

其中着重學習了“關於創造性學習的特徵”一篇,文中提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國力竟爭日趨激烈。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勢在必行。”學習貴在創新,那麼教育也應重在創造。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的我應受到些什麼啟發?

當今世界的科技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最可貴的品質是創造性。而創造教育應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心理品質、創造思維能力應是我們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這裏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自身的教學思想和自身的創造力也是一個要探討的問題。

創造力就是把已知的經驗和材料重新組合產生新的有價值的事物和思想的能力,創造性是個體在活動過程中其創造力的外現。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師,教師既可以創造性的為素質而教,亦可以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觀已不適應素質教育和創造教育,教師的認知特點、教學風格、教學方法和創造力均影響到學生的創造性。

數學是數學家創造性的勞動成果,數學教學使學生獲得他們未曾擁有的數學知識,也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過程。作為教師的創造性不同於一般的行業從業者的創造性,他除要創造新的有價值的成份之外,更主要的是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所以教師的創造性重要的是起創造性的教學思想。數學教師的創造意識是對創造的需要、願望和動機,創造性的教學觀以培養創造性為目標。主要表現為:好奇心,質疑的習慣,探究的習慣,求異的習慣,富有想象,恆心和一絲不苟等方面。要有創造性的教學風格,主要表現為;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作風,尊重個性的教學作風,創造性的評價思想,民主教學作風,營造創造性的班集體等。還要有創造性的教學設計,一方面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安排,教學方法組合,教學手段運用等富有新意,另一方面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行探索式學習。

總之,數學教師的創造性是為了學生的創造性,數學教師也是隻有將創造性的教學思想,創造教學的能力和具體的創造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的創造潛能更好地發揮出來。對學生來説能能動地安排學習,有效系統的學習方法,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當然,除了以上的體會以外,我還覺得現代教育對教師自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具有與時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並以此作為自己專業行為的基本理性支點。還要有對人類的熱愛和博大的胸懷,對學生成長的關懷和敬業奉行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養,複合的知識結構。學習了以後更使我有了向這一目標去努力去靠近的信心和動力。

教育理論學習心得(2):

新世紀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使我們在教育戰線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時,更感到了壓力。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要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在自己認真研讀以後,真的感到這一決定是非常正確的,的確如前言所説,選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國教育理論專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華,既有超前意識的思考,也有從現實出發的呼喚。作為一名教師確實應該全面掌握本專業知識及發展動向,同時還必須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師德修養。否則就很難適應新世紀的教學需求。

教師、教書育人,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勞動的知識性、專業性、藝術性、創造性、複雜性、長期性和示範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師素質構成的特殊性。教師的素質包括身體素質、文化知識素質與心理素質等。諸項素質缺一不可,實際工作讓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質的力量,這一力量常會發揮意想不到的功效。我體會到你對學生付出真誠、付出了愛,學生總有被感動的時候,一旦他們從心底裏產生震撼、自發的產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這時再加以引導,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覺。在讀〈新時代教師的法制觀念與師德修養〉這篇文章時,有很多感觸,更有很多收穫。“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是對師德的高度概括。“師愛”是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是師德的核心即“師德”,實踐證明教師只有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才能去精心的培養學生,只有情誼厚,才能認真耐心、細心地對學生進行教育。熱愛學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教師的愛就更加困難,所以在愛的教育中要注重藝術,掌握方法,把握時機。作為班主任我經常講做人的道理、學習的方法、集體的形成。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深深的懂得了“師愛為魂”這四個字的涵義。